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最后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的异化现象,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现象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背景

(一)卢梭的异化观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是异化思想的首推者。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异化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这一异化思想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伦理和道德方面阐述的。起初,他认为人们创造了财富的同时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这一社会事实就是异化,而私有财产正是产生异化的根源。他在《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淳厚》和《爱弥尔》中,批判了科学艺术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巩固王权的利器,并反过来驾驭人的异化现实。

(二)费希特的异化观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费希特首次用“外化”的概念,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异化问题。他企图利用这一概念来表现他全部的唯心主义哲学。他提出了“自我”和“非我”两个概念,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但是作为本原的自我具有外化自身的能动性,自我只有通过外化才能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从而才能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具有扬弃性质的过程正是费希特所说的外化,即异化过程。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否定自身,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费希特仅仅是注意到了外化及其结果,并没有更细致地考察结果背后的真实关系。因此,在他那里,异化仅仅是一种自我异化。

(三)黑格尔的异化观

黑格尔继承并且发展了费希特的异化理论,起初他在批判基督教“实证性”时,曾指出人们所创造的基督教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反过来排斥、压抑自己的力量。

后来,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厦中,绝对观念成为了世界的本原,而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绝对观念通过扬弃自身的抽象性而异化出与自身相对立的自然界。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然而它不会只停留在自然的发展阶段上,而是要扬弃自然,复归精神,从而实现绝对观念永不停息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在整个异化和异化扬弃的过程中,黑格尔始终深信绝对观念是异化的主体,正是绝对观念派生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世界里,异化被理解为精神的异化或者说是观念的异化。

(四)费尔巴哈的异化观

费尔巴哈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将异化的主体定格在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直观的人身上。他认为宗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或者上帝只不过是人们参照自我形象异化出来的,与人自身对立、异己的存在物。他认为异化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脱离。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性被摧残,灵魂被扭曲。费尔巴哈作为人本主义的大师,他最杰出的贡献就在于把哲学从虚空的精神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的物质世界。但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他把异化的主体限定在离开一定历史条件,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身上。正如马克思所言,“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异化。

(五)马克思的异化观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学说,认为异化的主体是历史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并不是偶然的,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又认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

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认真分析了工资、利润、地租的相互关系,从雇佣劳动出发,系统论述了他眼中的异化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他那里,异化并不是普遍、永恒的规律,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在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此外,在《资本论》中他强调,“关键不在于物化,而在于异化,外化,外在化,在于巨大的物的权力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这种物的权力把社会劳动本身当作自身的一个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对立的地位。”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上。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从当时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巧妙地发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也就是说,劳动的结果反而成为了一种异己的、统治着劳动者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劳动者除去自身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能够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因此,“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投机,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第二,自我异化,即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并不是人们乐生的需要,反倒成为了人们谋生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