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风格发展史

合集下载

简述摄影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摄影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摄影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光学原理和影像的初步记录。然而,摄影术在19世纪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和科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太阳通过一个小孔或凸透镜时可以形成

一个倒置的影像。这些早期的观察者发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记

录环境的景象。然而,这只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无法固定下来。古希腊

的数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详细描述了相似的现象,但他并没有

将其用作摄影的目的。

直到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和光学学家在实践中使用了相同的原理。

这些早期摄影学家也开始使用透镜来改善影像的质量。他们将通过小孔形

成的图像聚焦在接受者上,记录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影像。

直到16世纪末,奥地利医生约瑟夫·洛夫戈特纳首次使用相机放大器,通过透镜和布网筛将图像投影到黑暗房间的墙上。尽管这并不是一个

固定的图像,但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术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19世纪早期,

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尼埃普斯创建了第一台可固定反射到银板上的照相机。这种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时间,并且只能拍摄静止的景象,但这是

第一个真正成功的摄影技术。

接下来,英国摄影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开发了一种新的摄影技术,即卡罗塔比型负片。这种技术通过使用透明胶卷和底片来捕捉影像。

尽管这种技术在当时还很不成熟,但它奠定了将来摄影技术的基础。

随着摄影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摄影术开始扩展到各个领域。摄影家开始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相机和镜头来捕捉不同类型的图像。随着快门速度的增加和曝光时间的减少,摄影术开始能够捕捉到运动中的对象。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摄影史脉络与流派:了解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摄影是一门通过光和影的捕捉,记录现实世界的艺术形式。它的发

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变革,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本文

将带您回顾摄影的发展史,了解摄影的脉络与流派。

一、摄影初创期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于当时还没有摄影器材和技术,人们最早的尝试是通过摹写和投影来记录视觉影像。直到1826年,法国化学家尼埃普斯发现了固定光线的方法,摄影技术才得以诞生。

随后,法国摄影师达盖尔发明了第一台可用的相机,开创了摄影的先河。

二、摄影的演进与变革

1. 黑白摄影与实用性发展

在摄影早期的几十年中,摄影主要以黑白为主。由于摄影技术尚未

成熟,人们更多地将焦点放在摄影的实用性上。摄影器材的改进和商

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尝试不同

的拍摄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彩色摄影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开始问世并逐渐成熟。这一突破为

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使得摄影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彩色

摄影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艺术边界,让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记录

更加细腻和多样化。

3. 实验性摄影流派的兴起

上世纪的中叶,实验性摄影流派开始兴起。摄影师尝试通过特殊技

术和处理方法来呈现摄影作品,突破传统摄影的束缚。其中,达达主

义和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在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流派的出现

进一步拓展了摄影的艺术边界,使摄影更具表现力和创造力。

4. 纪实摄影的兴起与人文关怀

纪实摄影是20世纪的摄影流派之一,着眼于真实的记录和人文关怀。纪实摄影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诠释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

摄影发展历程

摄影发展历程

摄影发展历程

摄影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艺术性的创作方式,它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摄像机到现代的数码相机,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通过图像来传达我们的故事和情感。

摄影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摄影还是一项

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使用巨大的相机和庞大的银版来捕捉图像。这些相机的操作非常复杂,拍摄出的图像也常常模糊不清。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热爱,许多早期摄影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逐渐掌握了摄影的技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1827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尼埃普斯曼发明了第一台可靠的相机,这一

发明被认为是摄影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后,人们开始使用胶片作为感光材料,这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实用。人们不再需要使用巨大的相机和银版,而是可以使用更小巧的相机和胶卷进行拍摄。

到了20世纪中叶,数码相机的发明引领了摄影技术的革命。

数码相机使用电子传感器来捕捉图像,不再需要胶片。这种相机可以直接将图像存储在记忆卡中,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数码相机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摄影的发展轨迹,使得摄影变得更加普及和便捷。

与此同时,手机的普及也大大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这些手机配备了高像素的摄像头和

多种拍摄模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瞬间,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手机摄影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的方式,许多摄影师也开始将手机作为一种创作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重视。无论是传统的黑白摄影还是现代的数字摄影,摄影师们都可以通过构图、光线、颜色等元素来创作自己独特的作品。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也成为了观众们欣赏和分享摄影作品的平台。摄影已经不再只是一种记录现实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立艺术性的创作方式。

摄影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摄影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摄影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摄影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黑白摄影时代

在早期的摄影技术发展中,最初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这个时期的摄影技术主要使用银盐胶片作为记录媒介,通过曝光和显影过程来制作照片。这个时期的摄影师们主要使用大型相机来拍摄,这种相机一般需要使用三脚架进行支撑。

第二阶段:彩色摄影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摄影开始逐渐普及。这个时期的摄影技术主要使用彩色胶片作为记录媒介,通过显影和染色的过程来制作照片。相比于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被拍摄对象的外观和颜色。这个时期的摄影师们开始使用更加便携的相机,如35mm相机。

第三阶段:数字摄影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摄影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胶片摄影。数字摄影使用的是感光芯片来记录图像,而不是胶片。这个时期的摄影师们可以通过LCD 屏幕来实时查看拍摄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数字摄影技术

的快速发展使得相机的体积和重量越来越轻便,同时也提高了摄影的便捷性和效率。

第四阶段:移动摄影时代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摄像功能的不断提升,移动摄影已经成为摄影技术发展的新阶段。现代手机已经具备了高清摄像、拍照、滤镜、后期处理等各种功能。移动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拍照和拍摄视频更加方便,同时也促进了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分享自己的拍摄作品。移动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挑战传统摄影技术的局限性,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摄影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近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有助于不仅仅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标签: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

1、西方摄影艺术发展概观

摄影诞生之初,对当时的画家而言,其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兩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阿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来到美国,致力探索摄影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并与爱德华·斯泰肯等人结成了以“使摄影成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为目标的摄影分离派。并创立了艺术摄影杂志《摄影笔记》,使更多人们认识到摄影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特性,为艺术创造了展示的空间。摄影分离派的创造促进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发展,推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但就其创作风格来说,基本上还是沿袭欧洲大陆的画意摄影,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家庭生活与风景人体,丰富了画意摄影的表现内容。此时的摄影艺术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复写,而是一种不同于绘画的现代精神产物,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语汇的艺术样式。

摄影发展史——精选推荐

摄影发展史——精选推荐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摄影术的诞⽣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了摄影术的诞⽣;同时摄影术的诞⽣⼜反过来更进⼀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个⼈发明出来的,⽽是经过⼏代⼈共同努⼒的⼀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观察到⼩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着作《墨⼦?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着,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和数学家欧⼏⾥德、春秋时期法家韩⾮⼦、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运⽤,但只可观察,⽆法记录。

2在16世纪⽂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顿⾸先论及“⼲涉⾊”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下会变⿊,并于1727年发表论⽂《硝酸银与⽩垩混合物对光的作⽤》,论⽂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道龙发明消⾊差透镜。同年,意⼤利⼈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摄影术到现代数码摄影,摄影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这四个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对摄影发展的影响和改变。

一、早期摄影术:黑白胶片时代

早期摄影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摄影师主要使用的是胶片相机,通过暴露在光线下的胶片记录图像。这个阶段的摄影作品主要以黑白照片为主,色彩表现有限。由于技术和设备限制,摄影师需要在暗房中进行胶片的冲洗和显影过程,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然而,早期摄影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真实记录世界的方式,开启了摄影艺术的新篇章。

二、胶片时代:彩色摄影的崛起

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彩色胶片逐渐取代了黑白胶片,使摄影作品的色彩表现更加丰富和真实。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主题,摄影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展现了更多元化的摄影作品。胶片时代的摄影师需要更加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的构图和表达的探索,这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数码摄影时代:技术的突破与普及

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成为了摄影领域的重要突破。数码摄影技术通过将图像信息以数字形式记录,使得摄影作品的获取和处理更加方便和快捷。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数码摄影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编辑性,摄影师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编辑和修饰,大大提高了摄影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此外,数码相机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发展。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展开全文

要想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有必要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所谓“流派”,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摄影艺术也不例外。因而流派应该有两个标志,并且两者缺一不可。一个是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有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另一个是:有一个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

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下十个,它们是:

写实主义摄影诞生于1853年。写实摄影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摄影艺术流派。其艺术观念要求照片中的细节与现实相比较要“有数字般的准确性”,同时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被动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这个流派的摄影家通常与周围的人们同欢乐、共忧患。他们写社会,写各种世态:写人,写生活与命运。既不粉饰,也不夸张,真切而朴实。属于纪实摄影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有凡人小事、

社会现实、战争现状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

绘画主义摄影诞生于1851年。该流派以追求绘画意趣、并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创作活动。这一流派从一开始就走着两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仿画”派和“画意”派两个分支。仿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作品多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概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其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画意派虽然也奉绘画造型原则为圭臬,刻意追求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但它利用了摄影的纪实特性,把镜头对准现实,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诗情画意”。它注重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而写实摄影注意的是生活自身。

简述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是一门通过光线将现实世界记录下来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摄影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见证了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

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当时人们发现了物质在光线下的显影特性。然而,真正的摄影术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人尼埃普斯·尼埃普斯发明的。他发现了一种将光线投射到化学感光材料上并形成图像的方法。这一发现引发了摄影技术的革命。

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约瑟夫·尼埃普斯的侄子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一种更为高效的照相机,使摄影成为了一种更加实用的工具。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摄影艺术的潜力,尝试通过构图、光线和角度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20世纪初,摄影技术进一步发展,相机的体积和重量逐渐减小,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同时,黑白摄影开始普及,并且摄影师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暗室技术来增强照片的效果。随着彩色摄影的问世,照片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摄影在20世纪末迅速崛起。数字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拍摄和编辑照片。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摄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世界分享他们的作品。

如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媒介形式,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相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摄影艺术也在不断演变,摄影师们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摄影的发展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变迁,也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经历了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演变。从黑白摄影到彩色摄影,从胶片到数字相机,摄影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为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美丽。摄影将继续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历史摄影探索摄影在历史中的影响与意义

历史摄影探索摄影在历史中的影响与意义

历史摄影探索摄影在历史中的影响与意义摄影是一种记录历史的艺术形式,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投射,展现了历史的瞬间和真实性。本文将探讨摄影在历史中的影响与意义,并展示摄影在扩展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观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摄影的出现与发展

摄影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当时尼塞弗·尼埃普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实际应用的照相机。自那时以来,摄影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再到现代的数码摄影。

二、摄影记录历史事件

摄影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记录历史事件的方式,使得我们可以用图像来展示过去的瞬间和历史的变迁。比如,马修·布雷迪在美国内战期间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了许多战争的场景,这些照片成为了理解战争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摄影展示历史文化

摄影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艺术性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展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摄影,我们可以欣赏到各个时期的风俗文化、艺术作品和建筑风格等。例如,乔治·伯纳德·肖在19世纪拍摄的巴黎黑白照片揭示了法国市井生活的细节,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摄影促进历史研究与教育

摄影术为历史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使得历史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大众。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大量的历史摄影作品

通过互联网得以传播,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爱好者的研究材料。此外,

学校教育中也广泛应用历史摄影,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五、摄影启发艺术家的创作

许多艺术家受到摄影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与历史相关的作品。摄

影通过光影、构图和视角的运用,让艺术家能够捕捉历史的氛围和情感。例如,画家埃德加·德加的《舞蹈课》受到了摄影家伊士摩·布拉德

第一章摄影的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摄影的的发展历程


感光速度快,曝光时间短,明亮的阳光下,曝光只需 15s——1min


缺点:
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棉胶未干燥之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

外出携带不便
《肖像》: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纳达尔用湿版摄影术拍摄的妇女肖像
《摄影装备》:19世纪 50年代风景摄影家的装备
乔治•伊斯曼

1871年,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 成果表明:把溴化银混合在糊状的明胶中,使之成为明
镜成像必须调整物、像与透镜的距离,使之在透镜的焦
点上才能成像清晰

照相机能够在瞬间,把从景物里来的光捕捉到照相机内,在 感光片上永久地记录下景物的形象。


照相机的基本原理都是由针孔成像和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一架复杂的照相机,其成像原理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示意图 来表示,如图所示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这是当年画家使用的桌形暗箱 。
法·尼艾普斯 《窗外的风景》
第一幅永久保留照片
17世纪荷兰版画,尼埃普斯 《牵马的少年》,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
达盖尔(1787.7.18—1851.7.1)擅长舞台设计和巨幅画绘制,以绝美的舞台画 出名。在他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 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 就是照相机──产生了兴趣。

摄影发展史简述

摄影发展史简述

摄影发展史简述

2016-06-16 16:29 | 纯粹黑白

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早在照相机被发明前的18世纪福伦达即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光学仪器厂商。厂址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随后迁移到德国。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翌年,研制成功独立照相机,1841年开始销售,之后受到世人青睐。可谓是伴随摄影历史同步发展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照相机厂商。)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了解摄影发展史:⼗⼀个⽐较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些流派逐渐消亡了,⽽另⼀些

流派影响⾄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较有代

表性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

⼆、印象派摄影

三、写实摄影

四、⾃然主义摄影

五、纯粹派摄影

六、新即物主义摄影

七、堪的派摄影

⼋、达达派摄影

九、超现实主义摄影

⼗、抽象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于⼆⼗世纪初摄影领域的⼀种艺术流派,它产⽣于⼗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

出,“应该产⽣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

他擅长⼈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书,他提出: “摄

影家⼀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的艺术认识,⽅⾜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疑,摄影术的继续

改良和不断发明启⽰出更⾼的⽬标,⾜以令摄影家更能⾃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就等于

艺术上的前进。因为摄影本⾝⽆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种带引到更⾼的⽬标⽽已。”为该派

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幅由30余张底⽚拼放⽽成的、具有⽂艺复兴风格

第四章 摄影类别、风格与流派发展史

第四章 摄影类别、风格与流派发展史
卡尔·费尔南德·皮特尔茨纳 《亚伯斯妈妈》,19世纪40年代 。达盖尔式摄影法。
安托万·弗朗索瓦·克劳德特 (Antoine Francois Claudet) 是一名居住在伦敦的法国人 ,最初从事玻璃版生意,后 来开设了摄影工作室用达盖 尔式摄影法为人们拍照。作 为一名肖像摄影师,克劳德 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 工作室所拍摄的肖像,无论 是工艺,还是人物姿势和用 光的品位都堪称精品。
(2) 摄影师的来源
在19世纪40年代,大量的袖珍肖像和风光画家,尤其是在法国,以 相机拍摄人物肖像或其他纪实题材为职业前景。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 尔就认为摄影成为“那些没有才华的画家的救命草”。这个说法或许有 点刺耳,但事实的确如此,很多失业的画家、收入不高的画家、雕刻师 和绘图员开始拿起相机,以拍摄人物肖像来谋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条 前景光明的道路。
佚名摄影师。 弗雷德里克·道 格拉斯》,1847年。 达盖尔式摄影法。
本着“自然法并非自外于 人类,而是天生于其本性中” 的信念,摄影师和肖像工作室 创始人在不偏离事实的基础上 ,努力尝试捕捉到拍摄对象“ 最主要的特征和最佳的表情” 。索思沃思和霍斯的摄影工作 室拍摄了超过1500幅不同的人 物肖像,在大量的作品中,拍 摄于1856年的査尔斯·萨姆纳 (Charles Sumner)的肖像很好 地体现出了他威严的气质。
D.F、米勒(D.F.Millet) 《夫妇与孩子》(Couple and Child), 1854-1859 年. 达盖尔式摄影法。

摄影的发展史

摄影的发展史

摄影的发展史

关于摄影的发展史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摄影的发展史,一起来看看吧。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前468-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

直到16世纪的后半页,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

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

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五德用皮子作画“阳光画”最终失败了。

世界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是1826年由法国人尼普斯拍摄的《鸽子棚》。

现代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在1839年。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

二、摄影术的发展

1、卡罗式摄影术;

2、玻璃的使用;

3、火棉胶的发明;

4、从湿板到干板;

5、从干板到胶卷;

6、柯达公司的诞生。

三、从黑白到彩色

黑白胶卷:1981年:ISO20°;20世纪20年代:ISO30°;20世纪40年代:ISO100°; 20世纪50年代:ISO400°;20世纪60年

代:ISO3200°;1936年,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反转片胶卷(Kodakchrome);1937年,爱克发公司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负片胶卷(Agfacolor)。

四、四大胶片公司

柯达公司:美国,1888年;爱克发公司:德国,1873年;

摄影的诞生与艺术发展史

摄影的诞生与艺术发展史

➢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时代
19世纪50年代初期,摄影经 历了一场重大的改革。达盖尔和 卡罗式两种摄影方法都存在各自 的缺点。前者影像不能复制;后 者虽然能复制,但所得影像模糊 不清。
当时英国工业革命正处在高 峰期。摄影家们想研究一种方法, 要既具有“达盖尔式摄影法”那 种清晰的影像和细致的影纹,又 要像“卡罗式摄影法”那样能迅 速而经济地在像纸上印刷照 片。 他们想用透明的片基来代替 卡罗式的纸基制作负片。
1851年英国雕塑家兼摄影家阿切尔
1851年英国雕塑家兼摄影家阿切尔发明火棉胶摄影术,摄影术进入 了“湿板时代“。
它是摄影的新生:即第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影像清晰的负片和正 片摄影法,从而淘汰了达盖尔式摄影,发展了卡罗式摄影。
火棉胶摄影术,他用火棉胶作
为胶合剂的感光剂,能附着于玻 璃表面,将湿的玻璃板装人照相 机进行曝光,并立即进行显影、 定影 和水洗,工艺虽然繁难,但 曝光时间可缩短wk.baidu.com30秒至两分钟 ,并且清晰度好,可以复印照片 , 于是不到几年湿版摄影便取代
Talbot 塔(卡)尔博特(英)
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部长)
(摄影)卡尔波特和他的助手正利用卡罗摄影术进行拍摄的活动场面
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被拍摄者需要坐在安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上。
摄影术由16世纪以来画家的写生使用的暗箱发展出来的,这是当年画家使用的桌形暗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风格发展史

绘 画 主 义 摄 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印 象 派 摄 影

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

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自 然 主 义 摄 影

一八八九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抽 象 摄 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

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主 观 主 义 摄 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象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

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超 现 实 主 义 摄 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新 即 物 主 义 摄 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

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堪 的 派 摄 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

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纯 粹 派 摄 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2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