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如何穿越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运河如何穿越黄河 (点击:91)

江南风啸雨 2008-06-05 18:02:12 发表于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清城名苑论坛

摘要【关键词】京杭运河;穿越黄河;相关问题;

考略【摘要】京杭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南北贯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势的悬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并通航上千年。运河是如何穿越黄河等五大江河、又是如何克服水位悬差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京杭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京杭运河与黄、淮诸河的关系,黄运交汇及治理措施,运河穿黄、淮等河工工程等问题作一探讨。

京杭运河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南北贯通的大河。它克服了地势的悬差,成功地穿越五大江河,并通航上千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运河是如何穿越黄河等五大江河、又是如何克服水位悬差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的探讨。

一、京杭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

京杭运河地处我国黄、淮、海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碟形洼地之内。沿运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m之间。

北京至天津段,距离虽短,却高差悬殊,本段系京杭运河的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m,(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m,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m,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差可达33余米。

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黄河现道止,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m,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m。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视为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m。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m。运河过黄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为京杭运河第二降落段。

济宁河底高31m,淮阴河底高4m,在穿过长江处,河底高度为-15m。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北部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是江南运河的分水岭。丹北分水岭海拔高程30~40m,相对高程仅20m左右,河底高程约8m左右,至无锡崇德河底高程下降为-7m,这是第三降落段。

从崇德到杭州,河床又略见隆起,但河底高程均在-1~-5m之间,这是第三隆起段。

由于京杭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综上所述,可概括为:当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从北京到通洲、临清到淮阴、镇江到常州三段,利用河闸通航,维持比较困难,其余各段则属普通河流性质。因为和大运河有关的若干天然河道,部分洪水有时需要经过大运河宣泄,故运河常有溃决的危险。其中北京到天津(受白河和潮河影响)、天津到临清(受卫河影响)、淮阴到瓜州(受淮河影响)三段,过去堤防溃决的频率常较他段为高。

二、京杭运河与黄、淮诸河的关系

1、运河与江、淮、海、卫等河流的关系

京杭运河由于地理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其与诸大河流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多样。从以上运河各段水流流向及地势高度可以看出,京杭运河与钱塘江、长江、海河等河流水位趋于平坦,水流较为绵缓,水量丰沛,其交汇相对自然,彼此穿越相对较为容易。淮河、卫河与运河关系较前者而言,因地理原因,水位具有一定差距,加上主汛期与枯水期变化明显,水位差变化

较大,运河与其交汇之处,须设置必要的设施,诸如偃坝、闸涵等,方可行舟。然而,由于黄河水量少,含沙量高,对运河水量补给困难,且地势高度居五河之首,因而对运河危害最大。所以解决好黄运关系是历代政府与治水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运河与黄河的关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决口、改道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在1946年以前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根据黄河改道流经影响范围,可将黄河变迁改道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北流期:先秦至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下游主流主要流经河北省偏西、偏北地区,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东流期:自东汉永平十三年至北宋庆历八年,下游干流主要偏东,从今山东省北部入海;南流期:自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下游干流主要偏南,从今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回东期:自咸丰五年到现在,下游干流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视京杭运河为其维系政权稳定的经济动脉。为了克服黄河河道变迁和冲决泛滥对运河的影响,封建王朝先后采取了引黄济运、遏黄保运、避黄保运等措施协调黄运关系的发展,其中避黄保运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如果说,引黄济运、遏黄保运是以借黄行运为其指导思想的单一的治黄保运措施。前者反映的是黄运不分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治运治黄独立关系。从黄河特征及黄运关系治理效果上看,前者是被动的治标措施,后者则是主动的治本特色。总结、分析历史上黄运关系发展过程及治理措施是否得当,对指导我们今天治黄、治运无疑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1)黄水扰运

黄河决溢,水大则决运堤,水落则沙淤运道,因此治运必先治黄。然黄不易治,于是运河亦难保。明代治水,明确以保漕为首要,治黄次之。明前期黄河决口河南,曾有两次均是先堵运口后堵黄口。一为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决口新乡一带,东北流于运河张秋以南沙湾,决运堤,携运水东行入海,淤上下运道。二为弘治二年(1492年),河又决开封一带,北流冲断张秋运河。五年又决金龙口及黄陵冈。七年始堵张秋运口,八年始堵黄陵冈黄口。两次均向南有分支,治河者利其南决,所以保漕。

黄河南决较多,明人不甚堵治,多主分疏。弘治堵口后,于北岸筑数百里大堤,名太行堤,以防黄河北决。从此以后,黄河决口再未冲击运河,南决却对运河影响不大,唯有东决仍会影响运河,导致鱼台县以南运道。

(2)避黄改运

嘉靖四十五年,工部尚书朱衡开鱼台南阳镇至徐州留城140余里新河,移运河于诸湖之东较高地点,以诸湖为水柜,使黄水泛滥时入湖停蓄。新河下接旧河,50里至茶城,共长195里,称南阳新河或夏镇新河。

此后,仍存黄水涨溢干扰运河之患,特别是运黄之交汇口,黄水倒灌淤堵。于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为免除上述河患,李化龙大力开挖泇运河,从夏镇至宿迁直河口接黄河,长260里,运道不再经徐州,避开300里黄河险滩。

泇河运道完成后,邳县直河口以北的运河与黄河分离,但直河口以南至清口二百多里的运道仍需要借黄行运。此外,泇河入黄前的直河受骆马湖洪枯水位变化的影响,漕运受阻的情形仍时有发生。为了解决黄、运、骆马湖三者之间的水量平衡,康熙十九年(1680年),总河靳辅又开皂河40里,接泇河,初步解决了黄、湖、运的矛盾。后于康熙二十五年御批而掘的中运河,再次将运道东移,使京杭运河运道至此全部脱离黄河,仅在黄淮交汇口—清口与黄河相交。

(3)引黄济运

黄河主流自元大德元年至明洪武元年在濉水以北变动时期的黄运关系主要是借黄行运。因为当时黄河自徐州至清口夺泗入淮主道没有改变,故此段运道水源问题不大。其次是防治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