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评课材料
八年级《敬畏自然》评课稿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八年级《敬畏自然》评课稿整理八年级《敬畏自然》评课稿评课:邢娜:优点:本节课课前预备充分。
不足1、结束部分不太好,同学朗诵对大自然感受的句子应当加点背景音乐。
2、各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连接不是很流畅。
单金燕:优点:1、教态大方,语言具有亲和力。
2、引导思路清楚,问题设置奇妙,引导同学关注文本。
3、擅长培育同学表述力量,以及听说读写的力量。
建议:1、提示同学采纳不能的方式朗读课文,或者说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2、各个环节的过渡,在语言上应当要渲染。
3、教学环节的最终一个问题(莫非我们应当顺应自然吗?)的预设存在问题。
4、修辞手法的作用点拨不到位。
陈大刚:优点及建议: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教法科学,同学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同学预备充分。
2、提问是应当留意语言的精确性。
3、最终有关环保的宣扬标语让同学自己写出来会更好。
孔繁锦:优点:1、设计合理。
2、让同学能做到“做中学”“学中练”。
不足:1、整节课仓促、语言生硬。
2、整体语气没有太大的起伏。
王晓婷:优点:1、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2、课堂中语言点拨丰富,体现在质疑观点这个环节。
3、整节课中“听说读写”都能够得到训练,让同学有更真实的收获。
4、同学课前预习充分,资料展现丰富。
建议:1、反问句这种修辞手法应当作为重点,应加强反问句的作用的讲解。
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2、同学在展现环节,应当面对大家展现。
王艳:1、同学展现时间太过仓促,时间把握不精确。
2、语文课应当更多的展现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同学以及听课者有一种美的体验。
3、本节课的收获应当让同学去谈,而不是老师来总结。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1_苏教版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评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苏教版首先感谢张会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坐在家里学习的机会。
刚才收看了张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我真切感到《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教材中的儿童与课堂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悠久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共同感受着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体验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教科书所设计的单元主题,或显或隐的主体都是儿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张老师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对话式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下面我具体谈几点感受,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准确把握课程价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张老师在实施时,对课程的综合性做了准确的理解。
这门课在课程价值上虽然具有多元性,但其主导价值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主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在学生自己主动进行道德构建,体验和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的。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名人,欣赏中华独特的诗书画艺术,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以及她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时,张老师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看看想想议议,从多媒体引入,学文明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上的
〈鲜花和星星〉评课稿
顺河镇艾口小学马兆青
今天听了丁校长上的〈〈鲜花和星星〉〉,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听课的感觉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首先丁校长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这一要求。
丁校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观察、朗读、想像为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上课时让学生上黑板贴鲜花这一环节,再如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像等。
其次,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教者配以生动的课件,在老师精彩的配乐范读引领下,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老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第三,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很巧妙,特别是诗歌创作,不但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很好的诗歌写作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像很丰富,这次训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与激情。
但上课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我认为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如对学生分组朗读的小结语“我认为两边的好一点”我认为可以再给中间的同学一次机会。
再如课件中的“大草原”打成了“天草原”,但这些并不影响这节课的精彩。
西安99中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十二月十三日到二十日,我们在99中进行了影子实习活动,分别听取了99中王小荣、耿瑞和杨小薇三位老师的课。
听完课后,我们全部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首先三位老师都上了优质课,然后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评课活动,最后张老师给我们做出总结点评。
通过这次影子实习我们既看到了三位老师值得借鉴的方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通过探讨使老师们都能有所进步,活动组织的很成功,使我收获很大。
现总结如下:王小荣老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是初中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下面是我对王小荣听课后的简评: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王老师能够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从而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本节课教师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
评课记录(小编整理)
评课记录(小编整理)第一篇:评课记录评课记录彭焕芬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准备充分的课,非线性教学在我校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彭老师掌握的很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清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积极,不管是提问还是生生之间互相解答,学生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完成自己组内的任务,这也归于教师领导有方。
听完彭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小小建议。
第一,在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时,他们回答的比较表面,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先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出自己小组的收获,再来全班交流。
第二,有些需要转弯的题目会有个别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板书进行讲解。
第三,在课堂小测中,拓展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度太大,可放在下节课来研究。
第二篇:评课记录临江市新市小学柳玉琴2012年4月1日在全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听了建国小学于静老师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只在于容貌,而在于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
于老师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1、由探求居里夫人的“形象”美到重点品读“精神” 之美,最后感悟她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这样使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的含义逐步深化,环环相扣。
2、品读课文,解读美丽。
由词到句,有句到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于老师能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美丽”,渗透学法。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找出文中“寻藤”的那句话,然后在把这句话放到语段中加深理解。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通过教师的引读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反思式课例研修报告姓名:张满红学科:数学单位:武屯中学一、课例背景:1.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2.迁移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种学习促进另一种学习的现象是迁移3.迁移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迁移中的类比迁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选取课例依据:我们选择《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作为研修载体,“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北师大版,必修1第3章第二节的内容,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学习时方法极为相似,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这一节课学的好与坏非常重要。
而学好这节课最有力的方法就是运用类比指数知识去探索对数有关知识,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已取得成效:1.类比迁移就是用熟悉问题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
2.类比迁移过程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类比源的选取,即搜索记忆中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或可资利用的例子,已确定应该利用哪个原理去解决,称为问题的类化; 二是关系匹配或一一映射,即把目标问题与源问题的各个部分进行匹配,根据匹配产生解决目标问题的方法。
3.结构映射是类比迁移的前提,因此类比方法也称为类比推理,它是一种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事物共有关系的迁移,而不是迁移其中的物体或物体属性。
四、研修观察点:1.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注意并重视共同因数的作用,促进有效类比迁移2.将类比迁移的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由“会学”到“轻松会学”,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五、人员分工: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张满红韩攀峰承担做课任务:丁改焕王学民张智民备课及课堂观察:小组共同承担整理课堂实录、评课议课实录:张亚红樊建利高辉录像:石艳茹王润年撰写课例研修报告:张满红王娟丽王莉资料管理:李亚男宋喆任军亮日程安排:确定课例研修主题:2014-08-18查阅文献: 2014-08-19至2014-08-25集体备课:2014-09-11至2014-09-15做课议课评课(三课两反思): 2014-09-18至2014-09-22提炼反思形成报告: 2014-09-23至2014-09-25六、研究方法:文献查阅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评课稿发言提纲
评课稿发言提纲一、课程内容概述。
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阐述学生在本节课中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和手段,以及其优势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每个环节的设置理由和教学意图。
五、教学资源准备。
介绍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
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资源和工具,以及其使用方法。
六、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分析本节课的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方法。
阐述如何进行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提出对下节课教学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八、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
以上是评课稿发言提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撰写评课稿时能够充分考虑这些方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评课稿三年级下册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评课稿1听了徐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那亲切自然的教态,那激情鼓湃的导语,那课堂上精彩的瞬间都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下面我简单谈谈听课后的看法:一、在教学中,注意渲染一种与文本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拨动孩子心灵的情弦,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主读文,品味语言,体验“爱国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
徐老师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行为,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
如在学习课文4——10自然段时,她问学生: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我”的爱国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感悟。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等重点语句。
理解这些重点句子时,徐老师让学生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她又相机引导,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领悟到“我”的爱国情与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三、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将语言训练落实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中,徐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如:你想对中国留学生说些什么?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还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又训练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如果说这节课有不足的话,那就是整节课还有点前紧后松,而且在学生的'激情被激发后,如果能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就更好了,会使学生把课文领会得更加深刻。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面五星红旗》评课稿2听了尚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后,那亲切自然的教态,那激情鼓湃的导语,那课堂上精彩的瞬间都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感受颇多。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
鲁人版必修二《蒙娜丽莎的魅力》评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蒙娜丽莎的魅力》评课稿1.引言鲁人版必修二《蒙娜丽莎的魅力》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课程进行细化评估,并分析其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2.教学目标概述《蒙娜丽莎的魅力》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蒙娜丽莎这一世界著名艺术品,学生将了解到文艺作品之美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3.教学方法分析3.1 情感教育引导在《蒙娜丽莎的魅力》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情感教育的引导。
通过展示蒙娜丽莎这一充满神秘和魅力的艺术品,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热情和兴趣。
这种情感教育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2 合作学习《蒙娜丽莎的魅力》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析蒙娜丽莎的意义和魅力。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多媒体展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蒙娜丽莎这一艺术品的多个版本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种多媒体展示方式丰富了学生对于蒙娜丽莎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个艺术品,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4.教材内容分析《蒙娜丽莎的魅力》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到艺术史、艺术创作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
4.1 蒙娜丽莎的历史背景在教材中,学生将了解到蒙娜丽莎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
教材引导学生回到文艺复兴时期,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达·芬奇的生平和他创作《蒙娜丽莎》的动机和过程。
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蒙娜丽莎这一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
4.2 蒙娜丽莎的意义和魅力教材还着重介绍蒙娜丽莎这一艺术品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通过对于蒙娜丽莎的面部特征、神秘微笑和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蒙娜丽莎这一艺术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5.学习效果评估针对《蒙娜丽莎的魅力》这个课程,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考试成绩、学生作品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来评估。
苏教版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评课稿一、课程背景苏教版必修一《激活我们的诗情》是针对高中学生的一门语文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诗情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特点《激活我们的诗情》这一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选材丰富多样该教材的选材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除了古代经典诗词外,还有现代、当代的诗歌作品。
这样的选材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诗歌知识。
2. 知识点有机结合教材将诗歌鉴赏与诗歌创作相结合,通过分析经典诗歌的形式、意境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写作。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更好地呈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教材还配有音频和视频素材。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诗歌的语调、抑扬顿挫和音韵美。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实现以下知识目标: - 熟悉并掌握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 理解并分析经典诗歌的意义和创作技巧; - 掌握一定的诗歌写作方法。
2. 能力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活我们的诗情》,学生将体验到诗歌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冲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四、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心挑选的诗歌作品,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意境和主题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教师可以针对每首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
2. 诗歌创作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通过学习经典的诗歌作品和相关的诗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他们的诗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创作,并与同学们分享。
张亚红:一名音乐教师的担当
张亚红:一名音乐教师的担当作者:江泓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1期张亚红,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八一中学艺术中心主任,北京市音乐学科兼职教研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特聘专家,北京市金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海淀区名师站专家组组长。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音乐课程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准音乐教师教育四年制双导师教学实践指导模式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2009教育部重点课题《艺术教育实践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研究》主要负责人。
参与编写《中国音乐教育大词典》《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著有《中小学管乐团的组织管理与训练》。
“担当”,《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论起“担当”,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佳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豁达者的担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理想者的担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政者的担当,“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勇敢者的担当……张亚红很喜欢“担当”这个词,她说,“做好课堂教学,搞好艺术教育,引领更多青年教师进步,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公民”,应当是她作为一名音乐特级教师的担当。
“眺望一下远方的目标吧让我们收拾行囊再出发向着目标更远处……”调入八一中学之前,张亚红在北京联合大学团委工作。
因为工作清闲,她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了音乐欣赏课。
上课的过程中她发现,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她想象中差别太大。
这让她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
于是想回到中学,到一个有乐队的中学去。
听说八一中学有乐队,她就义无反顾地去了。
怀着一腔热情,张亚红把管乐团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却一度把教学工作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华夏之歌》优秀评课稿
《华夏之歌》优秀评课稿
华夏之歌优秀评课稿
引言
《华夏之歌》是一部寓教于乐的音乐剧,以乐曲和舞蹈为载体,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和千年文化。
本次评课将对《华夏之歌》的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在学生教育中
的价值和意义。
剧本评价
《华夏之歌》的剧本紧扣主题,通过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塑造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非凡智慧。
故事情节设计紧凑,情感
渲染饱满,使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能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
音乐评价
音乐是《华夏之歌》的灵魂,通过美妙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剧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特点,使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表演评价
《华夏之歌》的表演堪称完美。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和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令人陶醉其中。
教育价值
《华夏之歌》作为一部寓教于乐的音乐剧,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观看和研究《华夏之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论
《华夏之歌》以其精彩的剧本、美妙的音乐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喝彩。
它不仅具备艺术上的魅力,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将《华夏之歌》引入教育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注意:以上评课稿是仅供参考的范例,具体评价应结合实际情况。
*。
深化教研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深化教研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赵全营中学扎实有效的教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近年来,立足学校实际,广泛借鉴“杜郎口经验”“东庐经验”和“余杭经验”的经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了基于课堂观察的“三点一线式”教研方式的探索,同时辅以联片教研,促进学校教学研究的深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新的发展。
一、立足校内开展三点一线校本教研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借鉴兄弟学校的基础上,开始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与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深化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探索了“三点一线”校本教研模式。
所谓“三点一线”教研模式,是一种以“课”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途径的主题单元教研模式,即围绕师生发展这一主线,分别就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开展课前预说、课中观察、课后评议的校本教研活动。
课前预说立足于说教学的起始点、课中观察着力观教学的着力点、课后评议重点议教学的提升点。
这一教研模式使得学科教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在说课、观课、评课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点、结合点和发展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发展,观察发展,反思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目前,我校的这种教研模式已经实施了两年,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教研模式,我校规定每周周二和周三早晨7:15到7:45为预说课堂时间,周三、周四的上午第2节课为观察课堂时间,周四下午第3节课为评议课堂时间。
其中,课前预说主要安排在听课前,时间30分钟左右。
主要的内容有明确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授课计划、明确困难和问题、明确观察工具、明确观察重点、明确课堂观察以后的讨论时间和讨论地点、按照下发听评课观察量表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
说课教师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六方面全面介绍上课内容,重点讲解教学设计中如何关注学生,怎样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门峡市二中评课稿
三门峡市二中评课稿
一、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式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为:1、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
2、教师与学生单向交流少了,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互动多了。
3、照本宣科少了,学生学习渠道宽了,学习空间大了。
二、体现新课标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本节课我选择的观察点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跟着老师步骤走,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同等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知识运用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落实。
整体而言,王老师这节课在内容多、难度大情况下,处理的还比较流畅、到位。
三、需要和大家商讨的几个问题。
1、自学提纲的呈现形式:整体感知好还是分部分感知好。
2、自学提纲的设计方式:问题形式好还是填空形式好。
3、课堂上出现两次“学生齐声读”现象,这不利于学生
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只能烘托课堂气氛。
4、自学提纲二,这一部分难度大,老师留给学生自学、探究时间比较少,老师直接说出答案,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评课稿《我为你骄傲》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为你骄傲》,感想很多,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注意了语文基础性的把握。
开课伊始,从复习字词入手,巩固了生字,积累了词语。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词句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语文的基础。
我们知道孩子记忆生字快,忘得也快,记忆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断的复现,每课都学习生字,每课都巩固生字,每课都写点生字,反复的强化、记忆。
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也紧扣语言的训练展开教学活动的。
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练习说话;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练习朗读;等等,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识,注重了基础性的把握。
二、教师先发挥了导学的作用,然后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这节课,执教者先是从文题中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书,概括要义。
接着又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后,教师采取的策略是顺学而教。
例如,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时是怎么做的?”,老师问:“你想读一读吗?”学生说:“想读。
”学生读后,教师再问:“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一学生抓住“开心”这个词来体会,教师就引导说:“那你就开心的读一读吧!”又如,学生读课文时,发现有一句话表达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
老师顺势而导:“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从不自在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带着不自在的情感读一读吗?”在这样的学习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的,教师就怎么教。
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合作、对话、交流。
课堂教学既没有失控于学生,又没有教师的牵强附会。
魏庄小学教研活动评课记载1
讲课人
孙亚琴
课题
小蝌蚪
评课人
杭雪梅
评课时间
孙老师执教的《小蝌蚪》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其二,独特新颖的舞台主持加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
其三,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恐龙玩具是学生自带的、大量恐龙图片和恐龙资料则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四,学生进行创作《小蝌蚪》时,有的拿画笔画,有的用彩纸旧挂历纸去剪贴,每个同学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表现,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
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魏庄小学“课内比教学”评课记载表
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孙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孙老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
评课稿--我的家在日喀则
《我的家在日喀则》评课稿
本课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通过认知、感受、表现、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从而拓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林老师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使学生对歌曲及日喀则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饱满的情绪、轻快的声音,自豪地表演唱歌曲。
接着通过观察藏族服饰进入藏族甩袖舞的学习,唱跳结合,在巩固了唱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模仿能力,使整个课堂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节,激起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极大兴趣。
总的来说,在本堂课中,学生获得了愉悦和美的感受,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在内容安排方面,本课内容动作演示也学生的练习时间充裕,但学生的演唱是不是时间会相对少点呢,以至于最后的学生演唱和表演结合时,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动作上呢,其次,应该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表演歌曲中,可通过看甩袖舞,使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讨论,合作探索怎样创编动作表演会更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使孩子们在
亲身体验中,感受藏族音乐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特点,同时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使整堂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变得开阔,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旧事》评课稿
张亚红
《荷塘旧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
同时,还回忆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三件趣事;通过美景、旧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赞美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今天听了张鸿翼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行云流水的课堂,轻松、自由、不拘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
教学环节清晰紧凑,层层推进,构建了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谜语和古诗的导入独具匠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紧接着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猜一猜文章会写什么,梳理了课文内容,是围绕“荷塘”“旧事”这两方面写的,进而展开教学。
每个环节之间优美的过渡语言,将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
比如在拓展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时,张老师设计的过渡语是:当你看到荷塘中的采莲少女,她的绿罗裙和荷叶融为一色,她的脸庞和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时,你会想到的诗句是哪一句?张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将美轮美奂的画面描绘得清晰可见。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张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
以读为主,以生为本,尽显阅读教学本色。
尤其在学习描写荷塘景色的段落时,采用以读代讲,通过个别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荷塘在夜晚、白天展现出的塘面之美,以及荷花迷人的风韵。
采用我校“以文带文”的语文教学模式,带出了很多的成语、诗句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总而言之,张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是我以后学习的榜样。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说说你对比的理解?怎样求比值?
你还记得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又有什么性质吗?
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一下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2. 学习目标:(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民主导学
1.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温馨提示:
自学书上50页的内容,可以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汇报交流。
(3)总结归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化简比。
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意义。
①举例: 4 :6 = 2 :3
前项、后项同时除以2 ,前、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互质
符合最简单的整数比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二是这两个整数必须是互质数,也就是这两个整数只有公约数1。
②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最简比
6:9 2:9 4:22 7:13
2.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例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要求写出化简过程。
②师生共同讲评:教师板书过程。
问:化简比的结果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还是一个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
观察0.75:2 这个比,并与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怎样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比值不变?
引导学生可以乘整十整百的数,变成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把0.75转化成分数,:2怎样化简呢?
引导学生想办法去掉分母,前项和后项可以同时乘4。
最后出示:,想一想怎样化简?
总结归纳:①化简比的方法
②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三.检测导结
1.化简下列各比。
15:21 0.12:0.4
3(2):2(1) 1: 3(2)
2.判断:下面说法对吗?
(1)0.48∶0.6化简后是0.8 。
()
(2)4(3): 2(1) 化简后是12(1)。
()
(3)0.4∶1化简后是2:5 。
()
3.连线:帮小蜗牛找家
4. 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求比值:结果是一个数
化简比:结果是一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