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上课正式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很全的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很全的课件

词语讲解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音节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百姓
※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 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 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 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
一、字音辨识 1.鱼鳖 ( biē ) . 2.曳 兵( yè ) . 3.胜 食( shēnɡ ) .
4.数罟 ( cùɡǔ) 5.洿 池( wū ) 6.丧 死( sānɡ ) .. . .
n ) 8.狗彘 7.鸡豚 ( tú ( zhì ) 9.庠 序( xiá ) nɡ . . . 10.孝悌 ( tì ) 11.粟 米( sù ) 12.饿莩 ( piǎo ) . . .
四、古今异义 1.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2.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古义: 可以凭借 。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3.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 。
1、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准确翻译全文。 3、思考:本次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养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 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7) 颁( Bān,同“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 悌 )之义
孟子所处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梁国,真是费尽心力 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 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 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 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考察过邻国的当 权者,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 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
(介词,凭。)
思考
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无如寡人之用心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王好战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 崩坏。 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 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 和劳动力匮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路 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 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 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 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 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评价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3.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分析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将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其他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内容讲解(1)讲解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如梁惠王治国之道、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等。

(3)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孟子关于王道仁政的思想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熟读《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五、教学资源1.《孟子》原著及相关注释。

2.网络资源: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论文、视频等。

六、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对于国,也有何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二矣。

王欲行王道,则宜若此。

”曰:“善。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公开课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公开课课件)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虐民暴政。
文章的结构思路 提出问题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走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梁惠王 邻国之君
未施 仁政
一、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 请以战喻
打鼓 战争
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二、古今异义
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三、特殊句式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 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察:考察、了解 之: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这样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一个 什么问题 他为什么 会提出这 个问题?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阅读与思考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 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 回答“请以战喻”。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 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该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把河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 我也是这样做的。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上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上课)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 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 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 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 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 “独立”的基础。
(1)对小王,你这样说: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
对小王,你这样说: 1、“儿行千里母担忧”,小王啊,你就像 这窝里的雏鸟,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如果 硬要飞,万一遇上个风呀,雨呀,就飞不 动了,还是听你妈妈的吧!
思考 1、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效果
实质
树桑
衣帛(五十)
畜鸡豚狗彘
食肉(七十)
养民 王
勿夺田时
无饥(黎民)
道 之
谨庠序,申孝悌
不负戴
教民

(颁白者)
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 之民至焉。”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
1.孟子是怎样批判当时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的?(使用了哪些手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正确 饿莩归罪于岁 态度
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 2、伯母,孩子早晚要长大,应该试着让他 自己做些事情,就像小马过河一样,马儿只 有自己过河,才知道这河的深浅!
第六段
“五亩之宅,树之 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 关于《孟子》
•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 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 家经典著作。
• 孟子的仁政思想: • (1)民本思想; • (2)反对不义战争; • (3)性善论; • (4)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名言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 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 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 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
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谏》 胜利
《黔之驴》 《寡人之于国也》
《邹忌讽齐王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岳阳楼 记》
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宾语的位置与 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 1、无乃尔是过与?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又何羡乎! • 4、其往欲何云?
第一部分:(1)
重点词语 通假字
其、于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寡人、河、凶、加
文言句式
重点译句
(二)第二部分:(2、3、4) 重点词语 兵、既、接、直、之
通假字 无
古今异义 请、走、或、是
词类活用 鼓
文言句式 则何如? 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重点译句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1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②移其民于河东 到 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①逢凶化吉 不吉祥、不幸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庄稼收成不好 ③汉初遭冒顿凶黠 凶恶、残暴
2
知识点归纳 一词多义
3 ①弃甲曳兵而走 兵器 ②上使外将兵 军队 ③可汗大点兵 士兵 ④兵旱相乘 军事、战争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种植、栽培 ②独树一帜 竖立 ③鸟宿池边树 树木
涂有饿莩(百姓)而不知发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虐政表现③:统治者荒唐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目的:告诉统治者只有反省自己,革除 虐政,施行仁政,才可以使“民加多” 。 五十步笑百步 而民不加多

未施 仁政
分析问题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梁惠王、邻国之君 之始 之果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成
知识点归纳 文言句式
⑶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 )
⑷特殊结构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 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 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 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区别, 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 作用:暗示梁惠王小恩惠不能使人 民增加。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 王道。
第三部分(5-7)孟子否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 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 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 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 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 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 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 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 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 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 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 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 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 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 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 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 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 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寡人之于国也(正式)

寡人之于国也(正式)

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 曰:‘非我 也,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 至焉。”
• • • •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 罪 • 斯:那么,就 • 至:到,归顺 • 焉:语气词,了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 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孟子名言选译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课外积累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 十天,• 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 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 著作。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 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 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 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 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 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原文《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范文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的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说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了解孟子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第一读通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第二读懂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

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

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

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

心少者寡。人邻之国民之不民加不多加 ,


❖ ❖
7指 89...谷粟 亦 无类: 然 如。谷 : :子 也 没, 是 有脱这像壳样…后。…称为小米,也泛老赵的课
何也?”
❖ 10.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 件 多。加,副词,更、再。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
家,总算尽了心啦。河
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
❖ 38. 豚:tún,小猪。
❖ 39. 彘:zhì,猪。

❖ 40.之:助词。
赵 的
❖ 41. 畜:xù,畜养,饲养 课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 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 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老 赵 的 课 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25. 谷不可胜食:粮食吃不完。谷:粮 食的统称。胜,尽。
❖ 26.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 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 ,网。洿,wū,深。
❖ 28. 鳖:biē,甲鱼或团鱼。
❖ 29. 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树木要按一 定的季节(指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 )。斤:锛子。
❖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 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老 赵 的 课 件
❖ 通假字词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

《寡人之于国也》完美课件(上课实用)

《寡人之于国也》完美课件(上课实用)

3、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 有何结果呢?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材木 不可胜用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4、梁惠王自认为的“寡人之用心者”包括这些措施吗? (为什么)
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从源头上真正解决生产的问题。 王道之始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 无憾,这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 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 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 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 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 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青少年孟子醉心研究,终 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 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 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 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 去。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管子)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 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 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背景: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
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 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 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 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 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 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 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 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 问题。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

寡人之于国也古诗文讲课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古诗文讲课PPT课件

三、一词多义
河内凶 1.凶凶多吉少
缉拿元凶
邻国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弃甲曳兵而走 可汗大点兵 3.兵穷兵黩武 兵者,国之大事
直不百步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直理直气壮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上载公子上坐
四、古今异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希望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课文探究

一、主旨提炼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 “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 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民才能“加多”。
二、写法借鉴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 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 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 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洿.池( ) 鸡豚.( ) 庠.序.( )( ) 饿莩.( ) 弃甲曳.兵( )
二、古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假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______,________ 4.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课件上课使用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课件上课使用

小试一笔
善用比喻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 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 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 多,何也?”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 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 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 望分多于同桌也。”
• 孟子构织的理想社会在战乱时期难以实 现,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呢?假如 孟子来到了今天的社会,他又会发出怎 样的评论?请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篇 《孟子新说》。要求: 300字左右。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 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 后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 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 众多高超之处。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 高超之处吗?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所处的时代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鸡豚狗彘zh之畜x谨庠xing序之教孝悌t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中心话题提出民不加多的疑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方法段结尾第4段前边部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 人之幼 。 3、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君为轻。

正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正课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孟 子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 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 著作。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道 之始
王道 之成 不违农时(农) 保护鱼类(渔)
不 可 胜 食
初步 措施
保 民
仁 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可胜用 按时砍伐(林) 鼓励养蚕(纺) 繁兴六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教 民
根本 措施
“仁政”的具体内容
•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 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 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 爱民。它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 生有保障,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给下列字注音
1、王好战: 2、弃甲曳兵: hào yè cù gǔ
3、数罟不入洿池:‵
4、衣帛:

5、鸡豚狗彘: 6、庠序:
7、饿莩:
yì bó tún zhì xiáng piǎo
1、河内凶:荒年 也是这样 2、何东凶亦然: 3、察邻国之政: 政治,管理 4、寡人之民不加多:更、再
• • • •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 子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寡人之于国也(上课用)


. shēng
(1)沛公不胜桮杓 (2)谷不可胜食也
能承担,能承受 尽
. Shèng (3)二败而三胜
胜利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 优美的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为死了的人办理丧 事
指示代 词,这
供养活着的人
寡人________
鱼鳖________
洿池________
衣帛________
庠序________
孝悌________
饿莩________ 弃甲曳兵________ 鸡豚狗彘________
牲畜. 畜.养
(2011年广东考查)
寡guǎ 鳖biē 洿wū 衣yì 庠xiánɡ
曳yè 豚tún 彘zhì
评析:
• 设喻说理,讥讽梁惠王的举措不过是“五 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并无本质区别。
1.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是逃跑五十步还是 一百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逃跑。
3.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悌tì
莩piǎo
chù


丧.事 丧.命
数 数 数 数. . . .罟 字 落 见不鲜
sānɡ

sànɡ
不可胜.食 胜.利
(2004年广东考查)
shēnɡ

shènɡ
sscshhhùǔuùò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的 再 传 弟 子 , 继 承 孔 子 仁 的 思
﹄ ﹃
孟 子 是 子 思 ( 孔 子 孙 , 名 )

著 名 思 想 家 、 政 治 家 、 教 育 家

名 轲 , 字 子 舆 , 战 国 时 期 邹 人 ,
孟 子 (
公 元 前 三 七 二

二 八 九
)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 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 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 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 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 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 成材。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 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 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七章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七章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节 自 体 百 俭 省 恤 姓
(比 喻)
统治者态度
(对比、比喻)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
中心思想: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 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仁政”的具体内容,要使民 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 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 姓才能归附。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艺术特色: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 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气势充沛,长江大河,雄辩滔滔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 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 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 、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 果呢?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 核心问题是什么?
民不加多,何也?
“强凌弱,大欺小”。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 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分析“民不加多”的原 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 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4)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 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 木不可胜用,是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 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 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就吃不完。 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那木材便用不尽 。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 (为……办丧事)死人。不至于感 到有什么不满足。 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 道的开始。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 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 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 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 问到了人口问题。
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启迪对方思 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 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 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 3、二、三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
5、 第四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 层? 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分3层。 6、第七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写出诸侯贵族和下 层百姓的不同情况,目的何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 梁惠王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 喻。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 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以五十步笑百 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 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 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 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 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 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 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 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 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1)弃甲曳(
yè )兵
,同“途” (2)涂( tú )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 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通“毋” (5) 无( wù )失其时 (6) 谨庠( xiá ng )序之教
(7) 颁(bān,同“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 想所吸引,于是 决定离开邹国到 孔子的家乡鲁国 深造,其老师正 是孔子的孙子子 思的徒弟。通过 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 孔 子 的 思 想。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 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 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 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 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 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 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 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 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 了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可凭此)穿 着丝绸了。 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 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 百亩的田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 数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注重地方学校的教育,宣传孝敬长 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 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 背负头顶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有丝绸,吃 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 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 曾有过。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9)移其粟: Sù
梁惠王曰:‚寡 人之于国也,尽 心焉耳矣。河内 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 真是尽心竭力了。 黄河以北发生灾荒(荒年), 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 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 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 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 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 这是什么缘故呢?‛
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林木 不可胜用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作者还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不王者,未之有 也---王道之成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 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
民不加多
五十步 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
否定梁惠王 否定 的治国策略
暴政
理想社会
(排比)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不负戴 于道路矣
养 民——王道之始 富民 教 民 —王道之成
1、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 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 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 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 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三、性善论; 思想“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