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樵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纸匣赋原文概述赏析第四部分【清代】陈子升骈体文
THANK YOU!
正文 ▍text
• 繼苦其心,以觀利害。察於神鬼,而左右不礙。通乎造物, 而青黃胥配。故臣之匣精微敦厚,不撄於物,使物長壽, 窮綺返素,知新尚舊。伯鸞不憎,西施自陋。苟非其人, 業不輕授。帝大喜,乃匣美玉,號布衣為韫玉。先生以為 藏器之善,惟布衣獨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陈子升(1614-1692年),字乔生,号中洲。南海 沙贝村人。陈子升是陈子壮之弟,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出生,“善鼓琴,能吴歈,九宫十三调, 曲尽其妙”,岭南琴曲《水东游》即其作品。永历 时以诸生授兵科给事中,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事 败后,陈子壮被佟养甲命人锯开身躯,陈子升携母 匿藏深山。入清不仕,晚年贫困,出家于庐山。著 有《中洲草堂诗》23卷、《砚集》1卷等。
国学 骈体文
纸匣赋
第四部分
清代 陈子升概述 ▍su来自mary•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如今众人皆知的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 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 西汉时期已使用粗质竹麻纸来包装青铜镜了。改进后的纸很快被应用于包装上, 用以包裹各种日用物品、食品、医药等。此后历代,纸成为最普遍和最重要的 包装材料。宋代印刷术发明后,包装印刷技术也随之得到开发应用。造纸术与 印刷术的结合,加之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使传统包装在造型 和装潢方面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
《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教学设计:个性设计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翻译、朗读背诵课文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学习课文结构及鉴赏(一)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二)研讨结果展示、总结。
附:参考答案要点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答:第一段写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引发了喜悦之情有。
第二段因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产生“喜”。
但喜极生悲,客人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
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第四段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程廷祚,南宋抒情诗体诗人,明代文学家孔穆先生充分认可他“抒情思想流淌无穷”的诗思,列为“南宋骚客三杰”之一,也是诗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骚赋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论著,探讨“骚体”的创作特点,为研究诗体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点。
诗体诗大行其道,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骚赋论”则是深入探讨诗体诗的著作。
程廷祚认为,诗体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联想、情感、形象和表达,在创作中要有条理,不仅要注重思想内容,还要讲究语言表达,充分体现诗人内心的情感。
程氏在《骚赋论》中提出了关于“骚体”文学独特精神的几个重要观点。
首先,诗体诗应该有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因此,要完善的结构手法,结构要合理,必要时可以用象征手法来支撑。
其次,要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此外,程氏还强调,文章的内容要有逻辑性,能达到表述思想的目的,而且用词要准确、简洁,以充分展示文章的艺术美。
“骚赋论”涉及整个诗体诗的思想内容,让我们从宏观角度观察诗体诗文学的特点。
它不仅提出了诗体诗的创作特点,还提出了读者要求的诗体文学内容的要求:要求文章具有内容的逻辑性、类型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和技巧性,因而在诗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程廷祚的《骚赋论》系统地提出了诗体诗的思想观念,其中涉及诗体诗文学的本质、结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等内容,体现出诗体诗文学思想的进步和定位,对当代诗体诗文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氏在《骚赋论》中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提出了关于诗体诗的观点,如表达要精雅、抒情要深刻、结构要完善等,这些观点在当今的诗文创作中仍极具启发性,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艺术模式。
因此,程廷祚的《骚赋论》具有广泛的文学价值,对当代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总结而言,程廷祚的《骚赋论》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它为当代诗体诗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给读者提供了富有洞察力和深刻思想的文学享受,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将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结合起来,加强当代文学的创新,实现古今文学的新结合。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
这篇赋诗以其豪放的笔墨、辉煌的词藻和独特的抒情风格,吸引了许多后人的赞美和追随。
经过历史的沉淀,赤壁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史上,赤壁赋被誉为“白马非马之争”的经典案例之一。
意思就是有人发现了孔子的关于白马是非马的论述,便质问别人举例白马是非马,一问,显然不成立。
这种文学学术争论从不断深入地吸引着学者的关注。
赤壁赋又与苏东坡弹词《赤壁赋》有着格外的密切联系。
是苏东坡因着找遍古籍文献,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策马埭天旷"的字句,被他紧紧地抓住了。
身用赤壁赋为韵,居高而临下,凤目对景所思,忠于前贤,心醉于风月之间,便在秋石递眠,轻怀翰苑于心胸,豁然相识。
由此苏东坡状化了赤壁之痴景,传奇了赤壁之壮歌。
东晋文学家曹操的名篇《赤壁赋》至今已传诵千年,它虽然素称“赋诗之冠”,但苏东坡的《赤壁赋》可谓是天下名赋。
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两篇赋诗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表达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下面将就两篇赋诗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赤壁赋并欣赏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内容上来对比前后赤壁赋。
在内容方面,前赤壁赋以曹操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描写和议论,生动地表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壮观和激烈激荡的场面。
而后赤壁赋则以苏轼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深切思考。
两篇赋诗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前者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还原和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述,后者更注重对历史意义的体察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可见,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上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亮点。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欣赏和赞美。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和特点,使得前后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陈樵及其诗歌
・
7 6・
洛阳师范学 院学 报 2 0 06年第 6期
论 陈樵及其诗歌
柴研 珂
( 阳师范学院 文学
要: 陈樵是元末浙东理 学家 , 他终 身不仕, 隐居著述 . 以振 兴程 朱理 学为 己任 , 惜其学术著 作皆遗 , 惟存诗
不关 心世 事, 极封 闭 , 消 而是 淡 泊 自守 , 善 乐施 。陈樵家 好
“ 世为衣冠巨族 ” 而且“ , 素饶于资” 但是 他“ , 痛惩 膏粱之习 , 恶衣菲食 以终其身。遇 岁俭 , 辄竭粱 娠里 闾 , 自取来 年以续 其食 ” 。在 陈樵的墓志铭 中, 宋濂 还特意记叙 了一个 细节说 明他 的君子风度 : 尝发所藏锡 为器 , “ 工人持 归乃 白金也 , 悉 易之 , 或以告君子 , 子一笑而 已。 可见陈樵 的确无愧 于宋 君 ”
同的“ 述” 志 , 删 之 有共 勉 的 意思 。友 人 李 裕 赠 诗 称 其 为 “ 野
师从 乡人李 直方 。李 直方 在宋 末举 进士 不第 , 元 隐居 教 人
授, 躬耕 自给 , 以高寿终 。陈樵 受到 李直 方 的影 响 , 学成 之 后, 隐居圃谷 , 以种药 、 著述为乐 。
陈樵有强烈 的社会责 任感。他身在山林 , 不忘世事 , 交游
广泛, 忧心百姓疾苦。他 和当时的名士虞集 、 黄滔 、 柳贯 、 阳 欧 玄、 杨维桢 、 宋濂等都有诗文 往来 , 黄酒在< 陈君采》 寄 一诗 中 称赞他有“ 淹文采” “ 江 , 潘岳 才华” 柳贯有< 赠陈君采 。 寄 二 首> 其一称颂 了陈樵优游 的隐逸之趣 , , 其二表 明了两人共
陈樵是元代后期江南典 型的隐逸 文人 。他 出生的 17 28
年 。 当南宋谢太后草 签降表之后两年 , 时 。 正 此 江南汉人 面对 异族 的入 主, 在仕 与隐的问题上经历 了一场思想 的动荡。与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名作,流传千古留下的依然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
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
讥当时用事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
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
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
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其实,今人的两种看法是可以相互融通、并行不悖的。
历来普遍认为,苏轼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人世,道家的避世,释家的超世。
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据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贬谪黄州后苏轼“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关键原因在于,“他往往以对现实有意的忽略和弃置乃至于鄙视,去抵制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迫害”。
这时苏轼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既希望“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又希望“独善其身”、远祸避害、归隐江湖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不同,这种人生哲学中儒道释的比重可能此消彼长、有所变化,其感情基调也会相应有所变化(试比较《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间区别可以真切感受得到)。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赤壁赋》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文章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赤壁赋》文章思想内容及文章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思想内容:非悲剧无以成就诗人。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无不令人心如刀绞。
苏轼的名篇确有不少也是在受贬谪的时候写成的。
但他在困境中的诗作却与别人显得有所不同。
黄州这样邋遢的小镇丝毫没有影响到苏轼的雅兴。
他以诗人独到的眼光将一切事物都诗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怀将它们融为那几篇流传千年的文字。
苏轼一生的信仰是儒与道的结合。
所以他不仅仅是个游离于人事之外,独享山川之乐的诗人。
在苏轼与他弟弟中进士时,仁宗曾高兴地连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
苏轼也曾因政见不同与王安石明争暗斗。
最后,他因为乌台诗案受迫害遭贬黄州。
到黄州以后,苏轼一改原本尖锐讽刺的文风,陶冶于山水之中,过着道家的生活。
他对自然的博大胸怀也得以体现。
一次夜游,苏轼沉迷于夜色之中,喝酒赏月吟诗,回到家中时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他写下了《赤壁赋》。
那是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苏轼和他的朋友杨世昌,驾着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赏夜色。
他们饮酒作诗,杨世昌还吹起萧来。
萧声本就本凉,他更是吹得无比凄婉,弄得旁船的寡妇都啜泣起来。
接着便是他们主客的对话。
苏轼问他为什么要吹得这么悲凉。
杨世昌说是想到了曹操。
他当年在赤壁大败。
威武的战船在火中毫无用武之地,疯狂的东风掠过,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场面惨烈。
那样浩大的战争发生过,而这里却还是这样安静。
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称霸一方,却随历史消失,早已不在。
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想想我们两个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凉。
苏轼被这充斥着宇宙的悲观感受感染了。
试想,茫茫的天地之间,只飘着一叶小舟,旁边隐隐一个寡妇,几条潜鱼,而萧声那样悲凉,伙伴也被悲观的色彩笼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苏轼怎能不动容。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这篇文章以赤壁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战争的看法、对人生的反思等主题,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文学短评。
一、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黑暗,党争激烈,民不聊生。
苏轼因反对新法,多次被贬谪,最终被贬至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多次游览赤鼻矶,感受到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二、主题思想《赤壁赋》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缅怀历史:文章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缅怀,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战争反思:苏轼在文中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战争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灾难,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人生观:通过缅怀历史和反思战争,苏轼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4. 自然观:在描写赤壁风景的过程中,苏轼强调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主张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
三、人物形象《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苏轼:作为本文的作者,苏轼的形象贯穿全文。
他在文中通过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善良正直的性格特点。
2. 曹操:作为历史人物,曹操在文中被描绘为一位英勇善战的统帅,但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命运。
3. 士兵:文中描述了曹操士兵在战争中的苦难和恐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4. 朋友:在文中,苏轼与朋友泛舟赤壁,共同欣赏美景、饮酒作诗,展现了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情趣。
四、艺术手法《赤壁赋》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优美:苏轼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陈沆“经世”思想初探
而 不显 的原 因 。其 实 , 对陈 沆“ 经 世” 的思想 , 前 人
也早 有 一 些 发 现 。光 绪 庚 辰 年 ( 1 8 出 , 嘉道 年 间士人 在交 游 中引发 了
经 世意识 的觉 醒 和学 风 的 转 变 。 @陈沆 在 求 学 浩 游 期 间及 在 京城 应 试 与 为 官期 间 , 结交 了一 些 良 师益友 。其 中有 龚 自珍 、 魏源 、 林则徐 、 陶澍 、 唐
门者 日众 , 沆独慎所与友 , 理 学 之 友 则 董 太 史 桂 敷, 姚 比部 学 壤其 人 也 ; 经 济之 友 则 贺制 军 长 龄 、 陶文 毅澍 、 龚礼 部 自珍其 人也 ” 。“ 经济 之友 ” 就是 经世 济世 的朋友 , 这 也就 是说 , 陈沆 有着 “ 经 世” 思 想 。《 湖 北通 志 ・陈沆 传 》 说: “ 与 邵 阳魏 源友 善 , 砥砺 实 学 。 ’ 可惜 的是 前 人 的这 些 发 现往 往 没 有 作 具体 的 阐述 , 因此 , 本 文拟 从 陈沆 与龚魏 等人 交 游 的具 体事件 以及陈沆 的诗 歌创 作两 个方 面来 谈
第 3 5卷 第 1期
2 O l 5年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1 . 3 5 NO. 1
Fe b . 2 O15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陈沆“ 经世" 思 想 初 探
关键词 : 陈沆 ; 经 世 思想 ; 鄂 东 状 元 中图 分 类 号 : 1 2 0 7 . 2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3 0
《赤壁赋》作品解读及句子分析
《赤壁赋》作品解读及句子分析《赤壁赋》作品解读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
至于末尾部分的“须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兴萧索正和前赋末尾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前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
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
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
迎华观瑞莲赋第二十六段赏析【元代】陈樵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迎华观瑞莲赋
第二十六段
元代 陈 樵
作品赏析
•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 故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 “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
山人悦之,使反之而和之曰:桑麻靡曼兮,禾黍蒙蒙。吏清素 兮,年屢豐民。食其實兮,春華在躬。抑袁宏謝安石之仁風歟, 沈隱侯之春風歟!
………………………………………………………
………………………………………………………
据说在公元五世纪,南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因而后人称美人之步为莲步,又称女子之纤足为金莲。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 的象征。古代印度《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的好国花比 作莲花。故事说莲花王子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 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 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 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 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 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 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 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 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 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 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 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
前赤壁赋第四段论证思路
前赤壁赋第四段论证思路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赤壁赋》第四段的论证思路如下:
首先,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论述水与月。
他指出,水月是像人一样有生命的,从变化的角度看,人与万物都时刻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人都是永恒的。
接着,作者借水月来譬喻人生。
他认为,人生也是如此,有得有失,有生有死,但是从整体来看,生与死、得与失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意义。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无尽宝藏。
因此,人们应该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着,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前赤壁赋》第四段通过水月的譬喻,阐述了人生的变与不变、得失生死的相对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的人生观。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
以《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程廷祚,明代文学家曾国藩的英名,他的《骚赋论》拔尖地反映出他对赋学的探索。
本文以此书为视角,着重探讨程廷祚如何重新审视古典赋学,并实现赋学观之微。
首先,《骚赋论》中显示出程廷祚坚定的反古典主义观点。
他对古典赋学的批判,以论述超越了古典时期的文学特点,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赋学形态,摆脱传统的审美和显示更加通俗的文学特点。
他不是把古典赋学奉为圭臬,而是秉持自己的独特观点,把赋学重新构想出来,令它更加有力。
这一立场既能反对古典赋学,又能指引新的赋学观,跳出似是而非的思维。
其次,程廷祚在《骚赋论》中扬长避短,展现超越了古典赋学的新特点。
他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文章开头部分,使之成为文章的重镇,深入中心,让文章的内容更有说服力。
此外,他以骚赋的文章为基础,高度概括了古典赋学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攻克古典赋学,开辟出新的视角,在保持古典赋学的传统特点的同时,扩大了赋学的深度,使赋学更有前瞻性。
最后,程廷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把赋学观微起来,把赋学的内容拓宽,让赋学更有深度。
他不是单纯地“尊古”,而是从古典赋学的角度出发,展开自己的思考,尤其是把自然和人的观念融合在一起,打破单一的认识范式,以全新角度拓展赋学视角,让文学可以同时表
达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唤起思想,感染情感的作用。
总结起来,经过程廷祚对古典赋学的反思和超越,他在《骚赋论》中实现了赋学观之微,他把古典赋学拓展为新的深度,以此来达到赋学能同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赋学的内涵,开创了新的赋学观。
陈沆 东坡赤壁赋
鉴赏《东坡赤壁赋》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
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
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
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
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
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
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
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
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
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
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
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
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
苏轼作赋赏析
苏轼作赋赏析惠州西湖苏东波像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东波寒食贴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散文之所以能够享誉古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内涵的深厚,特别是他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才思、文学家的天赋,于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中弹奏出的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儒家思想的三大支柱“泛爱”、“民贵”、“仁”说,深深地影响了苏轼。
他的作品,无论描绘自然还是描写社会,都透过自然与社会体现出人与人性这一伟大主题;他喜爱山川景物、曰月风光,是为了捕捉大自然的灵气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更显其万物之灵的本色;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人物传略、铭文、碑记,是为了挖掘和弘扬人的崇高品格,以使人的伟大之处永放光芒;特别在他的晚年,在严酷的政治迫害和贫穷折磨下创造的不朽的《雪堂记》、《赤壁赋》、《菜羹赋》、《飓风赋》、《桄榔庵铭》等千古之作,更是对人的崇高价值的不朽赞歌。
苏轼的散文不仅肯定并赞美人的价值,而且自觉颂扬理想的独立人格。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屈原庙赋》中,对屈原人格美的高度赞扬,对屈原那横而不流、独立不倚的气节的由衷的敬佩,对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探索精神的崇敬,都标志着青年苏轼已经树立起追求完美的独立人格的坚定信念。
略论陈樵信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代启示
略论陈樵信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代启示
李良庆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陈樵作为元末理学大家,其信义思想颇有创建,且躬行力践,为今人坚
守信义,践行五常。
陈樵认为:“知事理之宜曰义”,从易经天有“元亨利贞”四德,“圣人则天”,人则有“仁义礼知信”之五常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揭示了“义”的最根本的涵义。
陈樵在具体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信义,“生平未尝言利,苟非其义,千驷万钟弗为动。
”且多有赈灾、修桥之义举,平时力行孝悌忠信,坚守诚信为本。
陈樵的信义思想和信义践行,对当今社会尤其是企业经营活动与商业行为中如何践行信义,建设“信义金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原本。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李良庆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阳 32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论陈樵信义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代启示
2.略论明清麻城民间家训中无讼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3.婺剧传统剧目信义思想略论
4.略论梁启超的舆论思想的现代启示
5.墨
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现代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 洛不类” 而洙泗伊洛之学 , , 至其始得大明。 宋濂曾拜访陈樵 , 陈樵亦 曾贻书宋濂 , 对宋濂谆谆以文 相勉励 。据 传 陈樵 生前 曾著 书 稿 数 百 卷 川 而 今谨 存 《 皮 子 集 》四卷 。其 中第 一 卷 为 赋 , 收赋 l , 鹿 共 5 篇; 另外三卷 均 为诗歌 , 共计 25首 。《 7 四库 全书 ・ 鹿皮子 集》 言认 为 , 序 陈樵“ 所作 古赋 , 落有 奇 气 。 ¨ 落 ”
第3 2卷 第 3期
21 02年 5月
绍
பைடு நூலகம்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 2 No 3 13 .
M a . 01 v2 2
j URNAL O HA0 NG I O FS Ⅺ UN VER I Y ST
论 陈樵 赋 的思 想 内容 及 艺 术特 色
铁 晓 娜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东 阳 32 0 ) 2 10
收 稿 日期 :0 2一 3—2 21 o 7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2 1 0 1年课题《 陈樵及其思想研究》 阶段成果之一( 目编号 :1C 0 Y M) 项 1J WH 2 B 作者简介 : 铁晓娜 (9 8一) 女 , 17 , 回族 , 辽宁沈 阳人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 士。 博
“ 落” 落 于此 形容 陈樵赋 表现 出 的其 人举止 的潇 洒 自然 , 为人 的豁 达 与开 朗 。鉴 于其文 章 整体 呈 现 的清新 超逸 的创作 风格 , 陈樵 又为人 喻为 “ 挺立 孤松 ” 。
陈樵生 于 17 , 27年 当时正 当宋元易代之交 , 其逝世 时约 16 , 35年 距离朱元璋建立 明朝 仅隔三年 。陈樵生 活的年代 , 基本涵 盖了元 朝整个历史 时期 。解 读陈 樵 的赋 作 , 以帮助 我们 理清元代 赋作 发展 的大 致情 况 。 可 同时 , 作为一 位理 学家 , 陈樵诗赋也 流露 出一定 的理学 意 向。通 过对 陈樵赋 作 的个 案考 察 , 由对其 赋作 思 经
究 陈樵诗 赋时 , 也大 多把 终身未 仕 的陈樵视 为隐逸 诗人 。但 细读其 赋 , 我们 可 以明确 : 陈樵 隐居 不仕 , 其意 不在 归 隐 自适 , 仅在 于独 善其身 , 砺德 行 。历 史 事 实 也证 明 , 樵 貌 似归 隐 , 则 专 意治 经 , 研 理 学 。 砥 陈 实 钻
第 3期
铁 晓娜 : 陈 樵 赋 思 想 内容 及 艺 术 特 色 论
7 1
上 , 隐生 活真 正 吸引陈 樵 的 , 归 是大 自然 的 幽静 秀美 , 予赋 者 的一 份 闲适 自得 的心态 。毕 竟 , 对 自然 , 赋 面
赋者可以“ 好纷华” “ ,挹清风” 可以“ , 玩世遗荣 , 放情高蹈” 《 ( 月庭赋》 , ) 可以“ 目视云汉 , 志倾金石” “ , 安
摘
要: 陈樵 终身不仕 , 专意治经。其赋表现 出对 隐居生 活的歌 咏 , 对理 学思想的张扬 , 对君子 品格 的赞颂 , 对皇帝 明
治的歌颂 。具有托物寄情 , 以物兴 , 情 言辞 清丽雅正的 艺术特 色。其 创作 又受有时代 影响 , 现 出元代 浙 中文 学与理 学相 体
互联 通 、 响 及 浸 润 的 历 史风 貌 。 影
关键词 : 陈樵 ; ; 想 内容 ; 术特 色 赋 思 艺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X(02)3— 0 0— 4 10 2 3 2 1 0 0 7 0
陈樵 ( 2 7—1 6 ) 字居采 , 17 35 , 元代 婺州 亭塘人 ( 今浙 江省 东 阳市 亭塘社 区) 。其“ 负经济 才 , 介特 自守 ,
隐居 固谷 间 , 鹿皮 , 衣 自号 ‘ 皮子 ’ ” ” 宋 亡 , 丞 相伯 颜欲 用 之 , 鹿 。¨ 元 坚辞 不 赴 , 专意 著 述 。陈樵 著作 甚
丰, 而尤 长 于说 经 , 黄 浯 、 贯 、 与 柳 杨维 祯 等 相友 善 。其 研究 经学 , 以为 “ 淳熙 以来 , 儒 之说 尤 与 洙 、 、 群 泗
想 内容及艺 术特色 的理析 , 可初步窥 见元 代浙 中地 区理学 与文学 的相互联通 、 浸润及 影响的历史风貌 。
一
、
陈樵 之赋 的思想 内容
宋 濂 曾 以“ 临流玩 飞 花兮 , 与烟 霞 冥 。清 风逸 气 兮 , 绝 宇 宙 中 ” 心 横
评 价 陈 樵 。后 世评 论 者 在 研
( ) 余 乃起 而为扣舷之歌 , 日 :世 冥 冥兮 尘污人 , 歌 ‘ 慕前 烈兮 凌青 云 。食 有 鱼兮 蔌 有 莼 , 愿投
老兮 守丘 林 。座客 闻之 又称歌 日: 卉 服兮 舟居 , 为屋 兮荷 为祛 。宿 沙子之 徒欤 ?江 上 丈人 之 ‘ 荷
徒 欤? ( 闲牺赋》 ’《 ) 其 中, 青云 ” “ 老 ” 守丘林 ” “ 沙子 之徒 ” “ 上丈人 ” 系 隐指 归 隐及 隐居 者 , “ 、投 以“ 、宿 、江 均 而促 使 “ 者 ” 歌 归
隐的直 接原 因 , 在于 世情 的混浊 与凡尘 的污 浊及纷 扰 。 却 陈樵 隐居 的 目的在 于 “ 善 ” 内仁 外义 千 载金 言 。 弥动 弥静 , 哲 所敦 。愿 以小人 之 腹 为君 子 之 独 。“ 圣
心” 《 ( 卧褥香 炉赋 》 ,寂寞 ” )“ 陈樵 , 身未 仕 , 终 保持 着 最谦 卑 的君子 惭 德 之心 , 固 谷 问专 意 注 经 。事 实 在
同时 , 其赋 作对 君子 德行 赞颂等 内容 , 表 现 出理 学思想 对其 文学创 作 的影 响 与浸润 。 也
1 歌 咏 隐居 .
《 闲牺赋》 与友人依 偎 于池 上小 阁 , 闲休憩 , 夏纳凉 的 经历 。结 尾一 段 , 客扣 船舷 而 应和 的歌 写 悠 消 主
咏, 描绘 出一 幅清新 、 雅 、 淡 幽静 的隐居 图画 , 折射 出陈樵 与 友人对 于归 隐生 活的赞 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