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分型论治 1阳黄
(1)湿热熏蒸,热重于湿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 苦, 胁腹部胀满或疼痛,恶心欲呕,小便短少而 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蒸,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蒿、山栀子、大黄)
方中大黄有清热解毒通腑之功,对减轻热毒及退 黄作用。
外感湿热
时邪 疫毒
内阻 中焦
熏 蒸 肝 胆
郁而化热
入侵 营血
内陷 心包 湿浊 内生
胆肝 汁气
胁 痛 黄 疸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脾胃虚寒
积聚日久 蛔虫结石
寒湿 中阻 胆道 瘀阻
外不 溢舒
胆汁 排泄 受阻
病理特点:
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 就病邪来说,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与热合 致湿热发黄;湿与寒合致寒湿发黄。 病位:脾胃、肝胆、肾。 病性:多与脾胃阳气的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发为阳黄; 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 病机:湿浊阻滞,运化失调,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而致 。
病案分析 雷某某,女,57岁,退休。20年前检查发现乙肝“两对半” 大三阳。2年前因转氨酶升高住院治疗。2个月以前,出现乏力, 厌油,经用药物(中西药,具体不详)后,无明显好转。近日 加重,遂来门诊求治。见面色萎黄,目微黄,体瘦,自觉神疲 畏寒,两胁胀痛,腹胀痞满,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左关弦 大,右关沉迟无力。辅助检查:HBSAg(+)HBeAg(+) Anti-HBc(+) ALT1087.8u/l, AST756.4,TBIL24.2,DBIL15.6,TBA32.4LDH704.3,GGT106.3 要求写出对该病例的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治法,方药及调护 措施等。

面目一身俱黄称 “黄疸”黄色鲜明 如橘色属“阳黄” 为湿热

黄色晦暗如烟熏属 “阴黄”为寒湿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法:祛湿利小便。
“ 湿”邪是本证的关键因素,通利小便则湿有去 路。
阳黄—清热利湿为主: 偏湿重者—重在除湿;
偏热重者—以清热为主。 必要时可配以解毒、解表、通下等治法。 阴黄—温中化湿。多配以 健脾温中,益气养血, 疏肝活血。 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养阴。配合 清心开窍; 透邪醒脾。
(2)脾虚湿滞证: 证候: 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
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病机:脾虚气血不足,湿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桂枝、炒白术、茯苓、当归、白芍、 大枣、茵陈、生姜、甘草)
三、预防与调护
1、慎饮食 2、适劳逸 3、调情志
病毒性肝炎
主讲:石含秀
一概述
1 定义: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具 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 病率高等特点。
本病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等范 畴。
2 临床表现: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肝区 疼痛、腹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 表现。
二 病因病机
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邪气所致 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有关。
wenku.baidu.com
(2)疫毒炽盛证
证候: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鲜明如 橘子色,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 衄血、便血、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 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病机:湿热热毒炽盛,热毒迫使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减。 (犀角、黄连、升麻、栀子、茵陈)
加减:可加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等凉血止 血之品。 小便短少不利,可加白茅根、车前草、 大腹皮等清热利尿。 神昏谵语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阴黄、阳黄: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 辨其阴黄、阳黄。
阳黄
发病 急 短 发黄 黄色鲜明 如橘子色 病性 实证 热证 病机 湿热熏蒸 肝胆郁热 全身 湿热症状 情况
急黄
急骤 变化迅速 身黄如金 阳黄重症 热毒炽盛
湿热伤阴化燥 或热入营血之象
阴黄
缓 长 黄色晦暗 如烟熏 寒证 虚证 寒湿瘀血阻遏 脾虚血亏 寒湿虚寒症状
2 常用药物: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具有抗病毒作用。茵陈、 胆草、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 清热解毒药:板蓝根 、大青叶、虎杖、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等。 苦温燥湿药:苍术、厚朴、半夏、草蔻、陈皮。 健脾除湿药:白术、 茯苓 、苡仁、藿香 、佩兰、 莲米、山药、扁豆。 温化寒湿药:附子、肉桂、桂枝、干姜。 利湿药: 茯苓、薏苡仁、前仁、 猪苓、木通 泽泻、滑石。
2 阴黄
(1)寒湿阻遏证:
证候:身黄、目黄、尿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纳 少脘闷,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病机:寒湿困阻脾胃阳气,胆汁不循常道外泄。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炙甘草、肉桂)
加减: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 倦,可加柴胡、当归、枳壳、芍药、甘草 疏肝扶脾; 如见胁下痞块,胸胁刺痛拒按,酌加归尾、 郁金、延胡、莪术、地鳖虫等活血化瘀。 便溏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等。
加减:本方可加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虎杖 升麻等清热解毒; 酌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等分利湿邪。 胁痛较甚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
(2)湿热熏蒸,湿重于热证:
证候: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头身困重, 胸脘痞满,纳呆,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 溏烂,小便黄赤,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 滑或濡缓。 病机:湿遏热伏,壅于中焦,胆汁外溢。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蒿、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 加减:湿甚腹胀者,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