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节 气 的 含 义 及 来 历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四节⽓的由来及含义连环画PP 2019-02-25 23:38:28图⽂摘⾃⽹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四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古代汉族劳动⼈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四节⽓已完全确⽴,下⾯我们就⼀起来看⼀看⼆⼗四节⽓的由来及含义吧!⼆⼗四节⽓的由来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化、农业活动中⼼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四节⽓也就是以这⼀带的⽓候、物候为依据建⽴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民中就有了⽇南⾄、⽇北⾄的概念。

随后⼈们根据⽉初、⽉中的⽇⽉运⾏位置和天⽓及动植物⽣长等⾃然现象,利⽤之间的关系,把⼀年平分为⼆⼗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四节⽓。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春秋》“⼗⼆⽉纪”中,就有了⽴春、春分、⽴夏、夏⾄、⽴秋、秋分、⽴冬、冬⾄等⼋个节⽓名称,这⼋个节⽓是⼆⼗四个节⽓中最重要的节⽓。

标⽰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四节⽓已完全确⽴。

⼆⼗四节⽓的歌诀【歌诀】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

每⽉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下半年是⼋廿三。

【解释】春(⽴春)⾬(⾬⽔)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天,夏(⽴夏)满(⼩满)芒(芒种)夏(夏⾄)暑相连(⼩暑和⼤暑)。

秋(⽴秋)处(处暑)露(⽩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冬)雪(⼩雪)雪(⼤雪)冬(冬⾄)⼩(⼩寒)⼤(⼤寒)寒。

每个⽉有两个节⽓,时间最多相差⼀两天。

上半年是初六和⼆⼗⼀,下半年是初⼋和⼆⼗三。

⼆⼗四节⽓的含义1、⽴春:⽴春是⼆⼗四个节⽓的头⼀个节⽓,其含意是开始进⼊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过了⽴春,万物复苏⽣机勃勃,⼀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2、⾬⽔:⾬⽔是⼆⼗四个节⽓的第⼆个节⽓,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湿润,⾬⽔增多,所以叫⾬⽔。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0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

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13立秋: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02雨水: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14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

炎热的暑天已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03惊蛰: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春雷也开始轰鸣,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过冬的虫卵也快要孵化了。

15白露: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04春分: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

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16秋分: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

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黑夜逐渐增长,白天逐渐缩短。

05清明: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17寒露: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06谷雨: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18霜降: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07立夏: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08小满: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

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20小雪:到了冬季,北方开始降雪。

09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

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21大雪:降雪要来得大些。

10夏至:炎热的夏天到来了。

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22冬至: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11小暑: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23小寒: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出现霜冻。

12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暑天来临了。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

24节气的由来及其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24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24节气

《春分 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交节时间在阳历4月5日前 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 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 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 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 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 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 时节。
《立春》·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 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 (阳历2月18-20日),太阳黄 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 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 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 般从阳历2月18日或19日开 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 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 气。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 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 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 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 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 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 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 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 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农 历说:“芒种,此时可种有芒 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 种也”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24节气的由来和含义一年有24节气,24节气是什么?24节气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下面由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义,欢迎阅读!。

24节气的历史由来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公元前104年,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24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_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那么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本文是24节气的每个节气由来,24节气每个节气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说明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国有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时间节气系统,即24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来历,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开始。

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315°,寓意春天开始,大地回春。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寓意迎接新的开始。

雨水雨水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雨开始。

这一天,气温开始升高,降雨增多,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雨水节气也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昆虫。

这一天,是大自然万物苏醒的开始。

人们在惊蛰这一天还会吃“惊蛰汤”,象征新生命的开始。

春分春分是每年春季的中点,表示白昼和黑夜平分。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寓意昼夜平衡。

春分节气也代表着大地的生机勃发,春季正式到来。

清明节气在中国传统上是扫墓祭祀的时间,表示春季正式到来。

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思。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播种时节。

这一天,气温继续升高,降雨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节气也代表着大地开始丰收的希望。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45°,寓意夏天的开始,人们开始感受到初夏的气息。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麦类作物即将成熟。

这一天,大地万物繁盛,有小满之象。

人们在小满节气也会采摘露地的蔬菜和水果。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麦类开始成熟。

这一天,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芒种时节,农民们开始忙于收割麦类作物。

夏至夏至是每年夏季的中点,表示夏天最炎热的时期。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象征着日子变长,人们会庆祝丰收与幸福。

小暑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表示炎热天气正式开始。

这一天,气温继续升高,大地上的生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人们在小暑节气也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具体时间、顺序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具体时间、顺序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具体时间、顺序及含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反映地球的回归运动,寒暑季节的变化。

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图片源于网络'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

廿四节气原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据文献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

中原地区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圭表)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圭表测影确立的'冬至'是24节气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土圭测影'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相当于北回归线上立杆无影);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2、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3、惊蛰,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4、春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位于黄道0度,昼夜平分之意,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等。

5、清明,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6、谷雨,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度,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7、立夏,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8、小满,此时太阳到达黄径60°,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11、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12、大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二十四节气 名词解释

二十四节气 名词解释

二十四节气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

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1、立春:代表寓意春季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2、雨水:代表寓意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3、惊蛰:代表寓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4、春分: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5、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二十四节气表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及含义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2月18-20日交节,降雨开始。

惊蛰:3月5-7日交节,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3月20-22交节,春季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4月4-6日交节,气候转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4月19-21日交节,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夏季开始的意思。

小满:5月20-22日交节,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6月5-7日交节,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月21-22日交节,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7月6-8日交节,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7月22-24日交节,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8月22-24日交节,“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

白露:9月7-9日交节,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9月22-24日交节,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10月8-9日交节,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开始降霜。

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开始降雪。

大雪:12月6-8日交节,降雪较大。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

小寒:1月5-7日交节,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1月20-21日交节,为最冷的时节。

有关闰的知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时间约每四年积累成一天加在二月里;阴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所余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某一年里,这样的办法叫做闰。

阳历:1 、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为31天。

4、6、9、11月为小月,每月为30天,二月闰为29天,平为28天。

阴历:1、4、7、9、10、12为大月,2、3、5、6、8、11为小月(2008年),大月每月30天,小月每月29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最全整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最全整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含义及日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它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

经过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

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我们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

所以,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非常有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利用土圭(guī)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冬至、春风与秋分这几个主要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并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土圭测日影(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

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来确定节气,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确定为“夏至”,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一天确定为“冬至”,从而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

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

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

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

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

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

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

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

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

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

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

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

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

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

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

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

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

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

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

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

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

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

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

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

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

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

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二十四节气表立春: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