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组织损伤与修复
病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坏疽】:大块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称坏疽二、简答和填空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显著增多。
3.萎缩的类型?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废用性萎缩③去神经性萎缩④压迫性萎缩(脑萎缩、肾压迫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甲状腺等器官)4.化生的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吸烟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刺激②肠上皮化生:胃炎的胃粘膜③间叶组织化生:骨化性肌炎5.变性的类型?①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常见的早期变化。
水肿细胞体积增大出现许多红染细颗粒(内质网、线粒体)。
至极期细胞膨胀如气球,称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②脂肪变性:常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③玻璃样变:细微动脉壁玻璃样变常发生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细胞内玻璃样变形成酒精小体※6.细胞核改变的表现: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7.坏死的基本类型:①凝固性坏死②液化性坏死③纤维素样坏死其中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实质器官。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
液化性坏死常见于脑软化、脓肿、坏死性胰腺炎。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常见坏死形式。
坏疽发生在四肢或于外界相通的内脏8.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的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发生部位四肢末端,多见于足肺、肠、阑尾、子宫、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肺、子宫9.坏死的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和包裹④钙化10.各种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①持续分裂细胞又称不稳定细胞:造血细胞、间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等②静止细胞又称稳定细胞:肝细胞、骨细胞、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③非分裂细胞又称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11.毛细血管的再生主要是以生芽方式完成。
※12.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比较 (论述)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伤口状态缺损小,无感染缺损大,或伴有感染创缘情况可缝合,创缘整齐、对合紧密不能缝合,创缘无法整齐对合,开始再生炎症反应轻,再生与炎症反应同步重,待感染控制、坏死清除后,开始覆盖再生顺序先上皮覆盖,再肉芽组织生长先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再上皮覆盖愈合特点约会时间短,瘢痕小愈合时间长,瘢痕大13.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形态: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以及少量炎细胞组成,外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
最新:病理学损伤修复(修改)-文档资料
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
• 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
– 非分裂细胞( Nondividing cell )。 – 例: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神经干细胞 肌肉干细胞
补充: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 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二 纤维性修复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损伤过重或有感 染等,不能用完全再生方式加以修复;
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的 肉芽组织,进而变成纤维组织进行修复的 过程称为瘢痕性修复。
瘢痕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织。
过程:
肉芽组织
溶解吸收损伤 局部坏死组织 和异物
完全再生 纤维性修复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细胞的再生能力 细胞外基质 生长因子
纤维性修复: 新生毛细血管
成分 成纤维细胞
肉芽组织
炎细胞
作用
• 抗感染/去异物/保护创面;
结局 →瘢痕
• 机化血凝块及坏死组织; • 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一期愈合 皮肤创伤愈合的类型
二期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
原始间 叶细胞
成纤维 细胞
分泌前胶原蛋白,在 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 维,细胞逐渐成熟
纤维细胞
(3)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毛细血管再生模式图
(4) 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鞘细胞增生--连接毁断神经纤维处---神经轴突长入
正常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断离,远端及 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 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 增生,轴突
填补组织缺损
胶原增生→瘢痕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导语:修复在病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恢复与再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修复的概念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一、修复的定义1.1 修复的概念修复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进行恢复和再生的过程。
当人体组织或器官遭受疾病、外伤或其他因素的损害时,机体会主动启动修复机制,以恢复受损结构的功能和完整性。
1.2 修复的分类根据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和组织类型,修复可以分为两类: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
再生修复(Regeneration)是指在受损区域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能够分裂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细胞上,如肝脏和皮肤等。
瘢痕修复(Scar formation)则是指受损区域恢复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瘢痕组织与原有组织结构和功能相比具备明显差异,它由胶原纤维组成,通常缺乏原本组织的弹性和功能。
二、修复的机制2.1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身体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方式。
当组织遭受损伤后,机体会释放细胞因子,激活附近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填补受损处。
2.2 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血管的重建能够为修复区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帮助排出废物。
在修复过程中,机体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因子(VEGF等)的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为修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2.3 细胞外基质沉积修复过程中,由于细胞活动和分裂增多,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的沉积使受损组织逐渐恢复结构和功能。
三、修复在疾病中的应用3.1 心肌梗死修复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或缺氧导致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目前,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恢复受损心脏组织。
3.2 肝脏再生与修复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备出色的再生能力。
不过,当肝脏遭受大面积损伤时,其再生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干细胞移植、体外培育肝细胞等方法来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而修复则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疾病或损伤后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一、修复的概念及分类修复是指在组织受到损伤或病变后,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使受损组织恢复到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根据修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类型和分子机制,修复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纤维性修复两种类型。
再生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受损组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皮肤和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可以在受损后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受损组织无法通过再生来进行修复,只能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来形成疤痕组织,使组织恢复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心肌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一旦损伤,只能通过纤维性修复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修复的过程及机制修复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
在炎症反应阶段,损伤组织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吸引各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进入损伤组织,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基质重建阶段,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的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细胞增殖方面,干细胞会通过分裂和增殖来产生更多的细胞,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细胞分化方面,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细胞迁移方面,细胞会通过细胞外基质的支持,沿着化学梯度向受损区域迁移,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基质重建方面,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病理学实验二 组织损伤与修复
实验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实验环境:
光学显微镜,肝脂肪变性,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肉芽组织,干酪样坏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
胞肿胀等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萎缩、变性、坏死的概念,病理特点及类型
2、掌握修复、再生、创伤、愈合、肉芽组织的概念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置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肝脂肪变性 :
低倍镜下:细胞体积变大,有空泡细胞核被挤到一边肝窦受压变窄。
高倍镜下:脂肪变性细胞为圆形,有边界清楚的空泡,位于肝细胞浆内,核被挤到细胞一边,b.肉芽组织切片:高倍镜小下,心毛细,血管大多已创面垂直互相吻合形成,瓣状弯曲,其次,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各类炎细胞。
c.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体积增大突入管腔,使管腔狭小呈星芝状,胞浆内充满大量细小
均匀,红染的蛋白颗粒,部分管腔内可见红染蛋白物质。
d.干酪样坏死:镜下观,组织细胞坏死呈红染细颗粒状无结构。
三、小结:
1、领取切片时先观察切片是否完好,若有破损及时向老师请示。
2、注意大体镜下病变结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结合,综合分析。
3、注意实验室的卫生。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单选题]1.肉眼观察不能确定的坏死是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纤维素样坏死D.脂肪坏死E.干酪(江南博哥)样坏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纤维素性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成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纤维蛋白)样,聚集成片块。
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素。
掌握“不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单选题]3.下列器官坏死,哪一种属于液化性坏死A.心脏B.肺脏C.肝脏D.脾脏E.脑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变为灰白色比较干燥坚实的凝固体,但组织的结构轮廓仍可保留一段时间。
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形成含有液体的腔。
如:脑软化,化脓菌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脓肿”。
掌握“不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单选题]4.关于细胞凋亡,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A.凋亡见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B.发生单个细胞死亡或小灶状细胞死亡C.凋亡不引起炎症反应D.可见凋亡小体形成E.凋亡是由酶解作用所致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E.凋亡是由酶解作用所致(此说法不正确,是能量依赖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而致)细胞凋亡是能量依赖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而致的细胞自杀,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PCD最初是1956年发育生物学中提出的概念,是个功能性概念,强调的是其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功能,一般指生理性细胞死亡。
病理学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小肠型)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四、化生
2.结缔组织化 生:结缔组织 可化生为骨、 软骨、脂肪等 组织。
图示骨化性肌炎(骨化生)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和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 物质或原有物质异常增多。
(一)细胞水肿 是指细胞内水、钠比正常含量增多。 1.原因及发生机制:缺血、乏氧、感染、中毒等。 2.病理变化: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损伤的修复
正常神经 纤维
神经纤维断 离,远端及 近端的一部 分髓鞘及轴 突崩解
神经膜细胞 增生,轴突 生长
神经轴突达末梢, 多余部分消失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
是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纤维结締组织。 1.肉芽组织的形态 肉眼:表面呈细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形似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三、凋亡
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 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是一种单个细胞死亡,以凋亡小体形成为 特点,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是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 活化的细胞自杀,因此有人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从严格意义上讲 两者有所区别。前者强调形态学改变;程序性死亡是功能性名称。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
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
第二节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
3.细胞内玻璃样变
性:常见于肾小球
肾炎或伴明显蛋白
尿的疾病,慢性炎
病理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如全身的上皮细胞、 淋巴造血细胞等。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概念: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类
1.生理性: 如:成年人的胸腺萎缩,老年性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
缩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分类 2.病理性: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 肾实质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肌肉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如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缺血坏死→甲状腺萎缩。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掌握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
➢熟悉 再生、纤维性修复、瘢痕组织的概念,创 伤愈合的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 伤愈合的因素。
第二章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指机体对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再生 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修复 形式
纤维性修 由肉芽组织填补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病理变化
大体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颜色变深。
组织学观察: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伴有数量 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可见脂褐素颗粒。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影响和结局 萎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代谢降低,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心肌脂肪变性(锇酸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3.影响和结局 病因去除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严
病理学:组织损伤与修复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机体是由细胞、细胞间质和体液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和间质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时,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反应可以有利于机体对抗不利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伤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并相应地导致其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致病因素一般都会导致机体物质代谢障碍,而这种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形态学上可以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进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肥大、增生、再生以及组织的机化和钙化。
另一种是退行性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和坏死。
变性(含:颗粒样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等几类)以下,我们着重讨论细胞的损伤:即退行性机能变化。
进入讨论前,我们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病理现象都是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们通常是动态的、有相互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
所以我们要记住:观察到的病理变化既是凝固的功能,又是发病过程的快照。
同样的,机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会发挥其修复作用,产生代偿、再生、化生、机化、钙化等反应,维护功能、对抗疾病,这些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讨论。
第一节:萎缩(Atrophy )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注意应与其他两个概念相区别即发育不全(Hypotrophy )和不发育(Aplasia)。
发育不全:是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体积,原因可以是血液供应不良、特殊营养成分缺乏或先天因素。
不发育:指一个器官不能发育,器官可能完全缺失或仅余一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
例如:人类胎儿畸形中的无脑儿可以说是其脑部发育不全(没有大、小脑),同样也可称为大脑不发育。
而萎缩的例子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成年后患脊髓灰质炎引发的下肢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 ):概念:也称年龄性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病理学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单选题]1.吸烟男性,近一年来右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出现间歇性跛行,近一月来,右脚趾指变黑、皱缩,失去(江南博哥)知觉,该病变属于A.湿性坏疽B.固缩坏死C.干性坏疽D.液化性坏死E.干酪样坏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①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
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②湿性坏疽:坏死区水分多,腐败菌易于繁殖,肿胀呈蓝绿色,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掌握“不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单选题]3.良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不愈后,该病人全身血管出现的主要病变是A.大动脉硬化B.中等动脉硬化C.小动脉粘液样变D.细动脉玻璃样变E.细动脉脂质沉积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良性高血压主要病理特征是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最易累及肾入球小动脉和视网膜动脉.根据此点,结合本题,则选D动脉粥样硬化大都发生在较大的动脉和中等动脉,主要是血管内有脂质沉积。
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则多见于细小动脉。
掌握“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单选题]5.女,18岁,食欲不好,厌油腻,肝大,肝区疼痛,临床诊断急性普通性肝炎,此时患者肝出现病变为A.肝细胞气球样变B.肝细胞脂肪性变C.肝细胞透明变D.肝细胞碎屑坏死E.肝细胞片状坏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临床上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病变: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细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
掌握“可逆性损伤”知识点。
[单选题]6.有一学生,咽痛,高热数天。
尿蛋白(+),此时患者的肾脏会出现什么样病变A.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B.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C.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素样变性D.肾小球入球动脉玻璃样变E.肾小管上皮坏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在病变的早期,组织损伤多表现为肿胀、水肿、混浊,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变性和坏死脱落。
病理学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 细胞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 化生(1)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鳞状上皮化生:如支气管柱状上皮因慢性炎症刺激化生为鳞状上皮。
(3)肠上皮化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胃粘膜上皮转变成小肠型或大肠型的粘膜上皮。
(4)间叶组织化生:如纤维母细胞组织化生为骨母细胞或软骨母细胞,形成骨、软骨组织。
(1)病理改变: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1)坏死基础上继发腐败菌的感染(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糜烂:浅表溃疡:较深瘘管:两个开口窦道:一个开口(3)机化7. 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纤维性修复的物质基础是形成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的成分包括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一定量的炎性细胞。
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肺淤血(1)原因: 左心衰竭(2)急性肺淤血: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3)慢性肺淤血:纤维组织增生,肺泡壁增厚,心衰细胞。
长期慢性肺淤血可导致肺褐色硬化2. 肝淤血(1)原因:右心衰竭(2)病理改变: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3. 血栓(1)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膜损伤(最常见原因)②血流状态改变:速度减慢,涡流③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2)血栓的分布:静脉﹥动脉,下肢﹥上肢4. 栓塞(1)栓子运行途径:①V系统和右心栓子:栓塞在肺动脉②A系统和左心栓子:栓塞在全身动脉(2)栓塞类型第三节炎症1. 炎症概念:中心反应是血管反应,本质是防御性反应2. 炎症的局部表现红、热—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肿—局部炎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3. 炎症的基本病理表现:变质(变性和坏死)、渗出、增生。
4. 急性炎症(1)血流动力学变化:最早出现的血管变化时细动脉痉挛。
(2)趋化作用:白细胞渗出向炎症部位定向运动急性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单核巨噬细胞肉芽肿性炎①炎症灶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限局性浸润和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骨折愈合 bone fracture healing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一、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The essential process of bone fracture healing
(一)血肿形成(数小时) (二)纤维性骨痂形成(2、3天---2周±)
(一)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伤口的早期变化 (急性炎症反应) 组织坏死、血管断裂、炎症反应、
形成血凝块、结痂。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2、伤口收缩:
收缩使创面缩小,是由肌纤维母细 胞收缩引起的。 2-3天开始收缩,14天
左右停止。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第3天开始生长肉芽组织;5-6天产生 胶原纤维;1个月左右瘢痕组织形成。瘢 痕组织能增强组织的拉力,使伤口填平 与皮肤表面平行。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镜下观:
毛细血管闭塞减少, 纤维母细胞成熟为纤 维细胞, 胶原纤维大量增多且渐玻璃样变, 最后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
特点:两少一多,毛细血 管少成纤维细胞少胶原纤 维多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肉眼观:
灰白色、半透明、质地坚实、缺乏弹性
斑痕组织的作用及影响: 利:
(二)稳定细胞stable cell (再生能力较强) 1. 腺体glandular body 2.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 3. 骨组织osseous tissue 4. 平滑肌Smooth muscle(再生能力差)
病理学细胞组织损伤-修复
(三)永久细胞permanent cell (无再生能力) 1. 神经细胞nerve cell (神经元 neuron) 2. 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3. 心肌cardiac muscle
03、【病理学笔记】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
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
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1、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
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机体是由细胞、细胞间质和体液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和间质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时,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反应可以有利于机体对抗不利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伤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并相应地导致其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致病因素一般都会导致机体物质代谢障碍,而这种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形态学上可以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进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肥大、增生、再生以及组织的机化和钙化。
另一种是退行性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和坏死。
变性(含:颗粒样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等几类)以下,我们着重讨论细胞的损伤:即退行性机能变化。
进入讨论前,我们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病理现象都是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们通常是动态的、有相互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
所以我们要记住:观察到的病理变化既是凝固的功能,又是发病过程的快照。
同样的,机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会发挥其修复作用,产生代偿、再生、化生、机化、钙化等反应,维护功能、对抗疾病,这些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讨论。
第一节:萎缩(Atrophy)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注意应与其他两个概念相区别即发育不全(Hypotrophy)和不发育(Aplasia)。
发育不全:是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体积,原因可以是血液供应不良、特殊营养成分缺乏或先天因素。
不发育:指一个器官不能发育,器官可能完全缺失或仅余一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
例如:人类胎儿畸形中的无脑儿可以说是其脑部发育不全(没有大、小脑),同样也可称为大脑不发育。
而萎缩的例子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成年后患脊髓灰质炎引发的下肢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概念:也称年龄性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
如:胸腺、扁桃体、法氏囊、性腺、子宫、乳腺的萎缩。
这类组织器官受到机体内部基因、激素等影响而发生萎缩,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萎缩是不可逆转的。
(衰老可以说是一种全身性的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Pathological atrophy):概念: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器官的萎缩。
根据萎缩的性质可分为减数萎缩(指组织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与单纯萎缩(指细胞数目不减少,而细胞体积减少)。
根据萎缩的范围,又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注:在生理性萎缩中同样可以分为减数萎缩、单纯萎缩、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这是与病理性和生理性萎缩不同的分类方法。
全身性病理性萎缩发生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或严重的消耗性疾病。
如:结核,鼻疽,恶性肿瘤,寄生虫病以及造血器官疾病等。
此时机体表现为贫血、消瘦和衰弱。
全身组织器官高度萎缩。
首先是脂肪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再次是肝、脾、淋巴结。
大脑、心脏的萎缩很不明显,肾上腺等腺体基本不萎缩。
这种萎缩中机体仍然设法保障关键的生命中枢和机体调控体系的完整,最大程度地减小对机体的影响。
恶病质:是一种病理性、全身性、衰竭性的萎缩。
概念:由于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内物质过度消耗,机体消耗了储存的糖原、脂肪,继而消耗肌肉、内脏,最后到消耗心、脑,表现为精神萎顿、进行性全身消瘦、内脏萎缩、严重贫血,等衰竭征状,这样的表现被称为恶病质。
出现恶病质的动物疾病已经发展到几乎无法控制的地步,常会继而发生自体中毒、全身性的衰竭,其转归常常以死亡告终,预后不良。
常见于肿瘤、结核等疾病,但是由于饲管原因也会出现在动物群体中,如鸡分群不均。
局部性病理性萎缩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神经性萎缩概念:当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损伤时,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坏死,受其支配的横纹肌得不到神经刺激造成其麻痹进而萎缩。
鸡马立克氏病,由于坐骨神经发炎,是神经支配的相应肢体也可以发生萎缩。
脊髓灰质炎(×100)脊髓前角内运动神经原变性、坏死、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脊髓灰质炎(×200)脊髓前角内运动神经原变性、坏死,尼氏体溶解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废用性萎缩概念当动物骨、关节疾病时,相应的骨骼和肌肉因得不到神经的远心性营养冲动而发生萎缩(由于工作负荷减少、神经得不到必要刺激、血循减少导致)。
这种萎缩常常可以由神经性萎缩继发,如中风病人的肢体萎缩,但是也是可恢复的如骨折后的肢体恢复。
压迫性萎缩:局部组织器官如长期受到肿瘤或寄生虫压迫时,可发生萎缩,如棘球蚴压迫肝脏、脑的萎缩,肾盂积液造成肾脏的萎缩。
激素性萎缩:去势动物,生殖器官发生萎缩,公畜前列腺上皮细胞由于缺乏激素刺激,细胞不产生分泌颗粒,粗面内质网变小,高尔基体缺乏,前列腺的分泌减少到消失。
缺血性萎缩:动脉不全阻塞,局部缺血和营养物质,也可发生萎缩。
萎缩的病理变化:一般萎缩的组织器官的变化是,体积缩小(细胞体积、数量减少),颜色变深(有时伴有细胞内色素堆积),包膜增厚发皱,边缘变锐,机能减退;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常伴有间质细胞增生(修复和填补萎缩带来的组织空白)。
肝脏硬化:细胞体积、数量减少,肝索萎缩为假胆管,间质增生心肌萎缩:心肌纤维萎缩变细,胞核密集,染色较深,在核两端有棕黄色之脂褐素颗粒沉着脂肪萎缩时,由于水肿液浸入呈胶冻样浸润。
骨骼萎缩时,质地变脆,易碎易折。
肌肉萎缩,变薄颜色变淡。
肠壁萎缩时,变薄透明,严重时可菲薄如纸。
大脑萎缩时,脑沟变宽,脑回变窄。
牛,肾脏周围的脂肪萎缩,伴有淤斑(这种常见于败血症)长骨萎缩,可见骨皮质减少、被多空的海绵状骨取代萎缩的结局:萎缩一般是可复性的病理过程,消除病因后,萎缩的组织即可恢复。
器官局部萎缩。
可由健康部分进行机能代偿。
但生命重要器官发生萎缩时,可引起严重的机能障碍。
(如在长期饥饿后全身的萎缩导致最终无法恢复功能而死亡。
)第二节:变性(Degeneration)概念:变性是机体受到不同病因的损伤,引起实质细胞或间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或间质出现了正常时见不到的异常物质,称为变性。
变性是一种可逆性变化,去处病因,变性的细胞可以恢复,但长期严重的变性,可引起细胞的死亡,发展为坏死。
变性的种类较多。
现介绍以下几种: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
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概念:颗粒变性是最常见的而且又是最轻微的一种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中出现大量蛋白颗粒;因变性器官、细胞浑浊肿胀,失去原有光泽,又被称为浊肿(Cloudy Swelling)。
常发生于传染性疾病,中毒,高热和缺氧的情况下,由于这种变性主要发生于心、肝、肾等实质细胞中,又称为“实质变性”。
病理变化:病变的细胞体积增大,色泽苍白,细胞浆充满大量微尘状蛋白颗粒,细胞核常被颗粒状物质掩盖,而不清楚。
病变的脏器也发生肿胀,包膜紧张,质地柔软,呈灰黄色或土黄色,质脆易碎,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浑浊无光泽又称“浑浊肿胀”(呈水煮样变化)。
肝脏发生颗粒变性时,肝脏细胞肿胀,相互挤压,使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窦之间的毛细血管呈闭锁状态。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时,肿胀的细胞突向管腔,使肾小管变狭窄或完全闭塞。
严重时肿胀的上皮细胞破裂。
胞浆内的颗粒排出,阻塞于管腔中,形成“蛋白管型”可随尿排除称为“管型尿”。
心肌发生颗粒变性时,纤维肿胀变粗,横纹消失,肌原纤维间出现细微的蛋白颗粒。
克山病(硒缺乏)心脏:浊肿伴有心脏的凝固性坏死发病机理: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病变细胞内的颗粒是肿胀变圆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细胞器),由于线粒体是绝大多数生物的动力工厂,当线粒体肿胀,功能降低,线粒体内物质代谢障碍,ATP的生成减少。
细胞膜上的钠泵失能(Na-K-ATP酶,保钾排钠作用减弱或丧失),使Na在细胞内潴留,Na的亲水性强,造成细胞的水、钠潴留,细胞肿胀。
而ATP的减少也对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构成严重影响,如细胞膜需要能量来维持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内外脂质的不对称性,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改变,选择性透过机制崩溃,最后除了水和电解质进入细胞以外,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也可进入细胞,细胞也就步向死亡。
红细胞质膜蛋白与膜骨架结局:发生颗粒变性的器官,功能低下,但是颗粒变性是一种可复性的病理过程,去除病因即可恢复。
如果病演加重,病变的细胞将进一步发生水疱变性,脂肪变性和坏死。
水泡变性(气球样变)Vacuolar Degeneration概念:水泡变性是指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多量水分,形成变大小不等的水疱切割细胞内的原生质,使整个细胞呈蜂窝状的结构的一种病理变化。
本病变与脂肪变性一起被称为空泡变性。
病理变化水泡变性主要由一些病毒性疾病(水疱病、口蹄疫、痘疹)或高低温变化引起,水泡变性常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组织的上皮细胞内,但有时也可见于腺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和肌细胞。
存在于细胞内的大小不等的水泡之间有残留的胞浆分隔,呈蜂窝状。
病变严重时,小水泡融合形成大水泡,最后细胞内完全被水泡成分所充满,细胞核悬浮于细胞中央或被挤压到细胞一侧。
此时细胞体积增大,泡浆,空白形如气球,故又称为“气球样变”。
皮肤发生严重的水疱变性时,病变的细胞破裂,水分聚集在皮肤角质层,形成肉眼所见的泡。
实质器官的水泡变性外观与浑浊肿胀相同。
发病机理:水泡变性发生的机理和颗粒变性相似但病变程度较颗粒变性剧烈,有人将两者共同称为“细胞肿胀”,不同于颗粒变性的是胞浆中的蛋白质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了溶解。
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变细胞内的水分选择性的骤然集中在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这样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水泡,存在于细胞内的大小不等的水疱之间有残留的胞浆分隔,所以呈蜂窝状病变严重时,小水泡融合形成大水泡,最后细胞内完全被水泡成分所充满,细胞核悬浮于细胞中央或被挤压到细胞一侧。
当在皮肤中的病变的细胞破裂时,水分聚集在皮肤角质层,形成肉眼所见的泡。
严重的感染导致棘细胞层严重水肿并被整层分离,箭头处可见水泡组织把上皮细胞层与基底层分离。
(口蹄疫的水泡)结局:发生水泡变性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表现功能低下,轻病例:去除病因后可恢复,重病例,当细胞核亦发生水疱后,细胞即死亡。
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概念:脂肪变性是指在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为特征的一种变性。
而在常规染色中脂肪被溶解留下空泡。
病理变化肉眼观察:脂肪变性常发生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
病变器官微肿大,呈黄色,质地柔软,有滑腻感,切开时有油脂附着于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