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上第二单元知识点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水母。

恒星:如太阳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一: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实验二: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光源和屏的位置不变时,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遮挡物与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实验三: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物体影子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4.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一个物体的影子变长是在下午。

6.我们发现: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

影子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7.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东、南、西一天中太阳高低的变化:低、高、低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8.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发出的光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图一看到光线通过3个小孔,在屏上留下一个光斑。

图二将第二张纸向右移动5厘米后,光斑出现在第二张纸上,而不是最后的屏上。

以上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9.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1)物体背面有影子如皮影戏。

(2)排队时如何站成一条直线(3)三点一线瞄准射击(4)日食、月食的形成。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光》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光》

光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

白天我们在和煦的阳光下工作学习,夜晚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中散步休息;在海上,灯塔给航船指引方向;在野外,篝火给游人带来快乐。

可以说我们离不开光,它给我们以光明和温暖。

对于光,我们其实很陌生。

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我们一定玩过这样的游戏吧!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想一想,我们还知道哪些光源? 影子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影子都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分别画出物体的影子,然后用一句话说出我们的看法。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知道了这些,再做一做手影游戏,看是否符合这些规律。

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

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的三个木块。

在墙面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

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它们在墙上或桌面上的影子。

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

把物体的影子添画在下面的图中。

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找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或一根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

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然后把它放在校园里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先看看太阳在什么方向,量量铅笔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东西南北我们还有什么发现?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坚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我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还有什么新发现。

在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课后继续观察,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铅笔影子的长度都记录下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本节要点: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复习
1、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3、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想一想: 为什么我们对着镜子使用电视的 遥控器,还是能够打开电视呢?
最长。
• A、春季和秋季 • B、夏季 • C、冬季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 C )。
A、长——短 B、短——长 C、长——短——长
• 10、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方向是( B )。
• A、西—南—东 • B、西—北—东 • C、东—北—西
画出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画出影子
阳光下的影子
A、放大
B、缩小 C、不变
光的反射 画一画 2、在黑屋子里,为什么台灯亮后,就能看见书 上的字了?请画出灯光的传播路线图。
光的反射
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或物品运用了光的反射原 理?请列举3个实例。
探照灯、照镜子、反光镜
光的反射
本节要点: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 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线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 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1、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2、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到光 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光的反射 判断
1、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 ) 2、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 √ ) 3、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它没有用光的反射原理。(× ) 4、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 ) 5、利用镜子,我们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教室的黑板上。(√ )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在以下选项中,哪种是气体的自然状态?A. 水B. 铁C. 棉花D. 空气2. 下面哪个是地球上最长的河流?A. 长江B. 小溪C. 小河D. 天河3. 植物最主要的生长条件是?A. 光照B. 食物C. 水D. 温度4. 下列哪个是不属于三态变化的物质?A. 沥青B. 水C. 冰D. 蒸汽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A. 纸张B. 玻璃瓶C. 塑料袋D. 废电池...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硬币会沉在水中是因为水的密度_______(大/小)于硬币的密度。

2. 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所以地球又被称为“_______之星”。

3. 打开口的矿泉水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瓶内壁上会积聚一层_______。

4. 红外线能传热但不能传_______。

5. 树木能够进行_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什么是水的三态变化?请简要描述。

2. 请说出三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并说明它们的状态是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3. 解释一下什么是环保,为什么环保很重要?4. 举出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明如何节约用水。

5.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它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四、实验题(共30分)1. 实验名称:鸡蛋掉落问题实验材料:鸡蛋、塑料袋、报纸或海绵实验步骤:将鸡蛋放入塑料袋中,然后将塑料袋用报纸或海绵包围起来。

找一个较高的位置,将鸡蛋从同一高度同时掉下,观察鸡蛋的情况。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保护作用。

2. 实验名称:折射的奇妙实验材料:玻璃杯、铅笔、水实验步骤:将玻璃杯中注满水,将铅笔倾斜放入杯中,观察铅笔看起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和解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五、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选择一个你了解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简要说明该活动的意义和如何去实践。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地球不仅有表面的地形变化,还有内部的结构变化。

地球的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厚度约为5-70千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内部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的形成过程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球内部的压力则是由地球的重力和内部物质的重量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例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地球表面的山脉和高原就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形成的。

4.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轻也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岩浆涌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地表起伏不同,有时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学家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千米、约2900千米和约3400千米高温高压。

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组成。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

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地壳运动是推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6)关注地质学科动态: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地质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 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 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现在,我国仍然 大力提倡使用以( )原理做成的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

)取得的。

2、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3、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曾用()会聚光线获 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A 、凹面镜 4、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内部温度高达( )多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 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 B 、凸透镜 C 、近视镜 D 、远视镜)多度, 射能量的(),却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

B 、十二亿分之一 C 、6千 A 、二十亿分之一 D 、两万5、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

这些小水滴起到了 (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为不同色光,形成了彩虹。

A 、凹面镜B 、凸透镜C 、棱镜D 、三棱镜 二、多项选择题。

1、( )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A 、光源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A 、所采用的材料B 、结构C 、运用的原理D 、所选用的品牌3、太阳能是一种()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B 、遮挡物C 、屏D 、电源 )有关。

A 、危险B 、清洁C 、节能D 、安全 三、填空题。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2、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改变而改变。

)。

)、( )的 3、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4、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关。

)有关。

)的形状有 5、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 )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 和太阳的方向相(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 与镜面反射相比,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三、光的折射。

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比如将铅笔斜插入水中,看到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3.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能用来做放大镜。

五、眼睛的科学。

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2.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3.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光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18.物体光滑,反光强,吸热能力弱;物体粗糙,反光弱,吸热能力强。

物体颜色深,反光弱,吸热能力强;物体颜色浅,反光强,吸热能力弱。

19.经过多面镜子投射。

会形成强光和高温。

2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21.太阳能热水器是由:储蓄箱(保温)、吸热管(黑色)、支架(与阳光垂直)。

22.光的特征:光是直线传播,光能反射,光具有能量。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5.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
( A)
A.地球类的活动
6.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 )
A.活火山 B.死火山
C.休眠火山
7.地下熔岩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 C )
A.地震
B.喷泉
C.火山
8.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喷射出来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
二、判断题。 1.火山的形成和地球的内部运动有关。( √ ) 2.火山喷发现象只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是不会有火山 喷发现象的。( × ) 3.火山喷发是偶然的,人们不能预测。( × ) 4.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 )
三、选择题。
1.火山喷发大多数发生在( D )
A.海洋中
B.沙漠和荒野中
二、重点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一、填空题。 1.火山大致可分为 死火山 、 活火山 、_休__眠__火__山___ 三类。
2.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推测出:在地球的深处, 越深的地方,温度 越高,压力 越大 。 3.火山喷发是一种 自然 现象。当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 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流向 地表 ,然后 突破地表急剧地 喷发出来 。
岩石是( B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四、简答题。 1.长白山天池是如何形成的?
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喷 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 成湖。
2.火山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又会带来哪些益处?
危害:人员伤亡,毁坏家园,导致地震等其他灾害。 益处:肥沃土壤、珍贵矿产、清洁能源。
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一、知识速记 1.地球内部运动引起 地震 和 火山喷发 。 2.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 地质灾害 ,但是火山喷发也有 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有丰富的 矿物质 。 3.火山喷发时会从火山口流出大量浓稠的 岩浆 。由此推 测,地球内部的温度比地表要 高 。 4.火山喷发时,气体、岩浆、固体等物质向外排出的出 口叫作 火山口 。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零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零。

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零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子。

[实验步](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锡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

冬天的草坪上有霜。

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C)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

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探索科学奥秘:五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解析五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奇妙旅程。

这一单元引领着学生们深入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天气变化以及生物链等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一、水循环的奥秘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五年级的学生们将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他们将观察到雨水如何通过蒸发、凝结等环节,形成云朵再降落到地面,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将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天气的奥秘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章节将带领学生们走进天气的世界。

他们将学习如何观测和记录天气情况,了解不同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如风、雨、雪等。

此外,学生们还将探索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天气模式。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们将学会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生物链的奥秘生物链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网。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了解生物链的基本概念,学习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他们将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奥秘,认识到每个生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章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他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了解环保措施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一些环保组织和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们将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他们将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同时,这一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烙饼。

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冷敷或者热敷。

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吹头发。

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电烙铁作画。

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课地球的表面1、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面积占(71%)。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世界五大地形特点。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3、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又称水成岩,是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4、变质岩:(大理石、板岩)在高温、高压等影响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5、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地球内部充满着运动。

这些运动也使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的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就是地震。

2、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3、地震发生时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答:①岩层断裂、错动②公路毁坏③铁轨变形④山体滑坡、泥石流⑤房屋倒塌旧⑥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有:①形成火山岩小山②形成火山口湖③形成火山岛2、火山喷发的成因?答: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充满着炙热的岩浆,这些岩浆不断的向上运移,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顺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

3、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坏处: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好处: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产生矿产资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四课风的作用1、戈壁滩的形成: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2、阳光下物体的()随着()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太阳位置最()时影子最()。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计时,如(日晷(读作:guǐ))。

6、光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的时候也在发()。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

9、光()温度就(),光()温度就()。

10、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和()。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和()。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内部温度约摄氏()。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比()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比倾斜吸热()。

16、()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具有()、()、()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有关。

19、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

二、解释概念。

1、光源:
2、投影:
3、光的反射: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