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法及其应用讲课稿

合集下载

《原子发射光谱法》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法》课件
激发温度:10000 K
优点:激发温度高,可分析固体,稳定性好。
缺点:蒸发温度低、检出限差,不宜分析微量元素,适宜高含量、 难激发元素和低熔点元素分析。
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等离子体:物质的第四态,由离子、自由电子和中性原 子或分子组成,其正负电荷密度几乎相等,在总体上是 一种电中性的气体。
⒈ 激发光源的类型:
⑴ 电弧: 直流电弧和交流电弧 ⑵ 火花:高压和低压火花 ⑶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 ⑷ 激光 ⑸ 火焰
① 直流电弧
A R
外焰
阴极 阴极斑点 3000 K
DC 170~300 V
分析间隙
弧柱
阳极斑点4000 K 阳极
L
激发温度:4000 K ~ 7000 K
优点:阳极温度高(4000 K),蒸发温度高,灵敏度高。 缺点:稳定性差,只能作定性分析或半定量分析,不适合
3. 标准加入法
当测定低浓度元素时,是克服基体效应的最佳方法。
4. 工作曲线法
又称外标法。适用范围宽,是仪器分析常用的方法。
本章要求
⒈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⒉ 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各种光源及仪器特点。 ⒊ 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方法及适用范围。
定量分析。
② 交流电弧
激发温度:4000~7000 K
T1变压器 可使220V电压上 升 至 3000V , G1 放 电 , 形 成 C1-L1-G1高频震荡放电;
T2 变 压 器 可 使 电 压 上 升 至 10000V , G2 放 电 , 形 成 R2-L2-G2 低压电弧放电;
C2可 将高频电 流沿 L2-G2-C2 与低频电弧电流分开,高频 电流不能进入低压电弧电路。
优点:电极温度高,蒸发能力快,检出限低;电弧温度高, 激发能力强;具有脉冲性;稳定性较好,可作定量分析。

第3讲 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3讲 原子发射光谱法

最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进行定性分析。
2.定性分析的方法
A.标准样品与试样光谱比较法
相同条件下摄谱 比较特征谱线
样品(指定元素) 纯物质(指定元素)
若试样光谱中出现标准样品所含元素的2~3条 特征谱线(一般看最后线),就可以证实试样
中含有该元素,否则不含有该元素。
只适合于少数指定元素的定性分析,即判断样品中 是否含有某种或某几种指定元素时,可用此种方法
温度:6000-8000K 稳定性:很好 温度:10000K
稳定性:很好
温度:10000K,稳定性:好
交流电弧
直流电弧
温度:4000-7000K,稳定性:好
温度:4000-7000K,稳定性:差
火焰
温度:2000-3000K,稳定性:很好
如何选择光源?
• • • • • 易激发易电离元素,碱金属等——火焰光源 难挥发——直流电弧光源 难激发——交流,火花电弧 低含量——交流电弧 高含量——电弧
类型:
a、棱镜分光系统(折射) b、光栅分光系统(衍射和干涉)
1. 平面衍射光栅摄谱仪
感光板的乳剂面 物镜 凹面反射镜
平面光栅 三透镜
准光镜 反射镜 狭缝 光源
2.IRIS Advantage 中阶梯 光栅分光系统(实物图)
(三)检测器
1. 摄谱检测系统
1.1 摄谱步骤:
a.安装感光板在摄谱仪的焦面上 b.激发试样,产生光谱而感光 c.显影,定影,制成谱板 d.特征波长,定性分析 e.特征波长下的谱线强度,定量分析
谱线强度的基本公式
Iqp :谱线强度; Aqp :原子由q能态向p能态跃迁的概率 N0:基态原子数 hυqp:光子的能量;
gq 、g0: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粒子在某一能级下可能 具有的几种不同的状态数) Eq :激发电位; T :温度K k :Boltzmann常数

原子发射光讲义谱法课件

原子发射光讲义谱法课件
试样多数不需经过化学处理就可 分析,且固体、液体试样均可直接分析, 同时还可多元素同时测定,若用光电直 读光谱仪,则可在几分钟内同时作几十 个元素的定量测定。
3.选择性好
由于光谱的特征性强,所以对于一些 化学性质极相似的元素的分析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如铌和钽、铣和铪、十几种稀 土元素的分析用其他方法都很困难,而对 AES来说是毫无困难之举。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 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光 源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 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 ,约经 10-8 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 或基态跃迁,多余的能量的发射可得到 一条光谱线。
原子的外层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 迁,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 样就得到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 光谱。
(2)跃迁几率 谱线强度与跃迁几率成正比。跃迁几率是 一个原子在单位时间内两个能级之间跃迁 的几率,可通过实验数据计算。
(3)激发电位
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成负指数关系。在 温度一定时,激发电位越高,处于该能量 状态的原子数越少,谱线强度越小。激发 电位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线。
(4)激发温度 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温度升高,电离的
原子数目也会增多,而相应的原子数减少,致使原子 谱线强度减弱,离子的谱线强度增大
(5)基态原子数
谱线强度与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态原子数与试 样中该元素浓度成正比。因此,在 一定的条件下谱线强度与被测元素 浓度成正比,这是光谱定量分析的 依据。
浓度越大,
基态原子数N0也越大, 基态原子数N0大,
玻兹曼分布定律:
Ni = N0 gi/g0e (-E / kT) 式中Ni 为单位体积内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 N0 为单位体积内处于基态的原子数, gi,g0为激 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Ei为激发电位,k为玻 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原子发射光谱法讲课文档

原子发射光谱法讲课文档
1000~2000
高压 火花
火焰 光源

瞬间可达
<<1000 ~10000
1000~5000
第三十三页,共73页。
较差 较好
好 好
矿物,纯物质, 难挥发元素(定 性半定量分析)
金属合金、 低含量元素的 定量分析
组成均匀、含 量高, 易蒸发、 难激发元素
溶液.碱金属. 碱土金属
33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原子线有许多条。
E*
激发态
第八页,共73页。
E
基态
8
2. 离子线(Ⅱ,Ⅲ)
由离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发生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以罗马字母Ⅱ,Ⅲ表示: 失去一个电子为一级电离,一级电离线 Ⅱ 失去二个电子为二级电离,二级电离线 Ⅲ
Ca(Ⅱ)396.9 nm Ca(Ⅲ)376.2 nm Ca(Ⅱ)比Ca(Ⅰ)波长短,因它们电子构型不同。 离子线和原子线都是元素的特征光谱—称原子光谱。
• 不同元素的不同谱线各有其最佳激发温度,激发温 度与所使用的光源和工作条件有关。
15
第十五页,共73页。
第十六页,共73页。
谱线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16
3. 跃迁概率Aij
• 跃迁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并发射光子 的过程。
• 跃迁概率:单位时间内自发发射的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 之比,或者是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由一个能级跃迁至另一
• 同一种元素有许多条发射谱线,最简单的H已发现谱线54 条,Fe元素谱线4~5千条。
• 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定性分析的依据。
7
第七页,共73页。
几种常见的谱线
1.原子线(Ⅰ)
由原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发生能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原理及利用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AES)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方法,其主要通过对样品中元素产生的光子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现对样品中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主要介绍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化学态分析、表面分析、合金分析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原理及应用。

1.元素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元素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样品中元素的种类进行识别和定量测定。

其基本原理是每种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因此会在特定的能量条件下发射出具有特征波长的光子。

通过对这些光子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元素种类。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火花、电弧或激光等激发源配合使用,以产生足够的光子用于检测。

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元素,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例如,在地质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常用于测定岩石、矿物等样品中的常量、微量和痕量元素。

2.化学态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化学态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元素产生的化学键合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等信息。

不同化学态的同一种元素在原子发射光谱法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波长,这是因为不同的化学键合状态会导致元素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分析水样或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学形态,以了解这些元素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物毒性的影响。

3.表面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在表面分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进行分析,以了解样品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等信息。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材料的表面分析,如金属、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在具体实践中,原子发射光谱法通常与离子束铣削、等离子体刻蚀等手段结合使用,以制备干净的表面样品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氧化、腐蚀等行为,以及表面涂层的质量检测和评估。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课件

食品安全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可用于食 品中微元素的检测,确保 食品安全和质量。
发展历程和趋势
历史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起源于19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 和改进,成为现代化的分析技术。
未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将在元素分析 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 性。
总结和结束语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您了解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重要性和原理,以及 其在化学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将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应用前景。
3
样品进样
将样品注入原子发射光谱仪中,加热或
光谱分析
4
电离样品以激发原子。
测量样品发射的特定波长光线,并根据 光谱曲线确定元素含量。
技术应用场景和优势
化学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被广泛应 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用于分 析金属元素的含量。
环境监测
该技术可用于检测土壤、水 体和大气中的污染物,为环 境保护提供重要数据。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重要性、原理和实验过程,并展示该 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势以及发展历程和趋势,最后进行总结和结束。
什么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元素组成的重要技术。通过激发样品 中的原子,测量其发射的特定波长光线,可以确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原理和原理说明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于原子在能级跃迁时释放特定的光线的原理。通过将样品加热或电离,使其原子激发到高 能级并发射光线,测量光线的波长和强度来分析元素含量。
实验过程和图示
1
样品准备
将待测样品制备成适合分析的形式,如
光谱仪设置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不同的样品类型和测量方法对样品制备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
样品溶解
样品溶解是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待 测样品中的目标元素充分溶解
在合适的溶剂中。
常用的溶剂有酸、碱、盐等 ,根据待测元素和样品的性
质选择合适的溶剂。
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 、压力、搅拌速度等条件,以 保证目标元素能够充分溶解在
归一化法
通过比较不同元素谱线强度的比例,消除基体效 应和物理干扰的影响。
Part
06
原子发射光谱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新技术应用
01
02
03
激光技术
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和高精 度特性,提高原子发射光 谱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
微纳加工技术
将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小型 化、集成化,便于携带和 移动检测。
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原子 发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 解析,提高分析准确性和 效率。
仪器改进与优化
高性能探测器
研发更灵敏、更快速响应的探测器,提高光谱信号的采集和解析能 力。
高效能光源
优化光源的稳定性和寿命,提高光谱信号的强度和可靠性。
自动化与智能化
实现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降低人为误差和操作 复杂度。
高温条件下可实现元素的完全蒸发和激发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需要使用高温电热丝,设备成本较高,且 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火花/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理 通过电火花或电弧产生的高温使 待测元素激发为光谱状态,通过 测量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 分析速度较慢,设备成本较高, 且对某些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佳。
应用范围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课件

地球化学填图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岩石、土壤和水 的元素组成,可以绘制地球化学图, 揭示地球的化学特征和矿产分布规 律。
古气候研究
通过分析古岩石中元素的含量变化, 可以推断古代气候的变化情况,为 地质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快速测定大气中的多种污染物元素,如铅、 汞、砷等,为环境治理和健康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用于炉渣和烟尘中 多种元素的测定,指导冶炼过程的优 化和环保治理。
合金鉴定
通过分析合金中各元素的特征谱线, 可以确定合金的种类和成分,为材料 研发和生产提供依据。
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岩石和矿物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可以对岩石和矿 物中的多种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有助于地质学研究和矿产
资源勘探。
高激发电位
提高激发电位可以增加原子激发的概率,从而提 高谱线强度。
高工作电流
提高工作电流可以增加原子发射的概率,从而提 高谱线强度。
优化光谱通带
优化光谱通带可以减少背景干扰,提高信噪比, 从而提高分析灵敏度。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内标法
内标元素的选择应与待测元素性质相似,其在样品中的浓度应接近待测元素的 浓度。通过比较内标元素与待测元素的谱线强度,可以校正实验条件变化对分 析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分析准确度。
连续光谱
由原子内电子在连续能级 间跃迁产生,覆盖较宽的 波长范围。
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的比较
原子发射光谱
通过激发使原子释放光子,检测光子 波长和强度,用于元素定性定量分析 。
原子吸பைடு நூலகம்光谱
通过特定光源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使 原子吸收光子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再 回到基态时释放出特征光谱,用于元 素定性定量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教学课件ppt

原子发射光谱教学课件ppt

数据处理
对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原子发射 光谱。
光谱产生
样品原子返回基态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束。
信号检测
使用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光束分束
使用分光器将不同波长的光束分开。
03
原子发射光谱实验技术及应用
实验条件的选择
光源的选择
根据待测元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光源,如火花 放电、电弧放电、电感耦合等。
根据检测需求和光谱仪器 的性能参数选择合适的分 光器。
检测器
检测器的作用
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便 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CCD阵列、CMOS 阵列等。
检测器的选择
根据检测需求和光谱仪器的性能参 数选择合适的检测器。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工作流程
样品激发
使用光源将样品中的原子激发到激发态。
02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光源
01
02
03
光源的作用
提供能量,使原子从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
常见光源
电弧灯、火花灯、激光等 。
光源的选择
根据样品性质和检测需求 选择合适的光源。
分光器
分光器的作用
将不同波长的光束分开, 以便于后续的检测和分析 。
常见分光器
棱镜、光栅、滤光片。
分光器的选择
原子发射光谱教学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原子发射光谱实验技术及应用 • 原子发射光谱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原子发射光谱实验安全及注意事项
01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原子发射光谱的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是利用原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从基态跃迁 到激发态,同时发射出光子的现象。

原子发射光谱法讲稿

原子发射光谱法讲稿
20
ICP火焰温度分布
ICP焰明显地分为三个区域:
焰心区呈白色,不透明,是高频电流形成的涡流区,等 离子体主要通过这一区域与高频感应线圈耦合而获得 能量。该区温度高达10000K。
内焰区位于焰心区上方,一般在感应圈以上10-20mm 左右,略带淡蓝色,呈半透明状态。温度约为60008000K,是分析物原子化、激发、电离与辐射的主要 区域。
尾焰区在内焰区上方,无色透明,温度较低,在6000K 以下,只能激发低能级的谱线。
21
11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发射谱线,应选择合适的激发温度; 基态原子数N0,在一定的条件下,谱线
强度与N0成正比,这是发射光谱法定量 分析的依据。 当火焰中原子浓度过高,可产生严重的 自吸现象,使谱线中心强度降得很低, 对分析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故不用原 子吸收法做常量分析。
12
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
17
ICP形成原理
感应线圈由高频电源耦合供电,产生垂 直于线圈平面的磁场。如果通过高频装 置使氩气电离,则氩离子和电子在电磁 场作用下又会与其它氩原子碰撞产生更 多的离子和电子,形成涡流。强大的电 流产生高温,瞬间使氩气形成温度可达 10000k的等离子焰炬。
18
ICP形成原理
19
ICP火焰
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其原子光谱 也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
8
原子发射光谱概述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 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 进行定性分析;
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 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 由外层电子在I,j两能级之间跃迁所产生 的谱线的强度为: Iij=(gi/ g0) Aij hij N0 e-(Ei/kT)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如下: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最新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最新课件

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及分析线:
• 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 称为共振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 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 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 时,出现的最后一条谱线,这是最后线, 也是最灵敏线。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 称分析线。

5895.93 Å
32S1/2----32P1/2
2024/7/28
• 2.能级图 •把原子中所可能存在的光谱项---能 级及能级跃迁用平面图解的形式表 示出来, 称为能级图。见钠能级图。
2024/7/28
2024/7/28
四.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1.自吸
I = I0e-ad
I0为弧焰中心发射的谱线强度,a为吸 收系数,d为弧层厚度。
S)。L≥S,J共有(2S+1)个。若L<S,J共有 (2L+1)。
2024/7/28
当四个量子数确定之后,原子的运动状态就确定
• 1S0 •
• 1P1 •
• 3D3
L=0, S=0, M=1, J=0 L=1, S=0, M=1, J=1 L=2, S=0, M=3, J=3
2024/7/28
跃迁遵循选择定则:
λ= h c/E2-E1 υ= c /λ σ= 1/λ
• 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 c 为光速(2.997925×1010cm/s)
2024/7/28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
(a)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 (b)分析速度快. (c)选择性好 (d)检出限低 (e)准确度较高 (f)试样消耗少。 (g)ICP光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 宽
电火花
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发射光谱法及其应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原理、特点及分析仪器。

并对原子发射光谱法尤其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在环境、冶炼、矿产开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做了介绍。

关键词: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1.原子发射光谱法概述1.1原子发射光谱法简介原子发射光谱法(AES,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是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研究对象是被分析物质所发出的线光谱,利用待测物质的原子或离子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激发、发光和检测。

第一步是利用激发光源使试样蒸发,解离成原子,或进一步解离成离子,最后使原子或离子得到激发,发射辐射;第二步是利用光谱仪把光源发射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谱;第三步是利用检测系统记录光谱,测量谱线波长、强度,根据谱线波长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1.2原子发射光谱法发展概况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光学分析法中产生和发展最早的一种。

早在1860年,德国学者霍夫(Kirchhoff)和本生(Bunsen)把分光镜应用于化学分析,发现了光谱与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确认和证实各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征光谱,从而奠定了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

随着光谱仪器和光谱理论的发展,发射光谱分析进入了新的阶段。

火焰、火花和弧光光源稳定性的提高,给定量分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20年代,W.Gerlach提出了内标原理,奠定了定量分析的基础;30年代,棱镜光谱仪形成了系列,促进了定量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定量分析的经验公式;40年代,棱镜光谱仪飞速发展,使发射光谱分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0年代,光栅光谱仪基本上形成系列;60年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源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发射光谱分析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干涉光谱仪等仪器的出现,加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发射光谱分析进入了自动化阶段。

原子发射光谱法不仅过去曾在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及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发现过程中对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在各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1.3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原子发射光谱法具有如下特点。

(1)灵敏度高。

一般光源灵敏度可达0.1~10μg·g-1(或μg·ml-1),ICP 光源可达10-4~10-3μg·ml-1。

(2)选择性好。

每种元素的原子被激发后,都产生一组特征光谱,根据这些特征光谱,便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该元素的存在,所以发射光谱分析至今仍是元素定性分析的最好方法。

(3)准确度较高。

发射光谱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为5%~10%,使用ICP光源,相对误差可达1%以下。

(4)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

(5)试样消耗少。

利用几毫克至几十毫克的试样便可完成光谱全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1)应用只限于多数金属和少数非金属元素,对大多数非金属和少数金属不适用;(2)一般只能用于元素分析,而不能确定元素在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状态;(3)基体效应较大,必须采用组成与分析样品相匹配的参比试样;(4)仪器昂贵,难以普及。

2.原子发射光谱法介绍2.1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理论2.1.1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有结构紧密的原子核,核外围绕着不断运动的电子,电子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

从整个原子来看,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它也是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原子处在最低的能级状态,即基态。

基态原子在激发光源(即外界能量)的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状态的激发态,这个过程叫激发。

处在激发态的原子是很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10-8s)外层电子便跃迁回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态而释放出多余的能量。

释放能量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与其它粒子的碰撞,进行能量的传递,这是无辐射跃迁,也可以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其释放的能量及辐射线的波长(频率)要符合波尔的能量定律:式中,E2及E1分别是高能态与低能态的能量,E p为辐射光子的能量,、、分别为辅射的频率、波长、波数,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

2.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在进行发射光谱分析时,待测样品要经过蒸发、离解、激发等过程而发射出特征光谱,再经过分光、检测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发射光谱仪器主要由激发光源、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2.2.1激发光源光源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使试样蒸发、解离并激发,产生光谱。

光源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精密度。

理想的光源应满足高灵敏度、高稳定性、背景小、线性范围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要求。

目前可用的激发光源有火焰、电弧、火花、等离子体、辉光、激光光源等。

2.2.1.1经典光源1.直流电弧直流电弧是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光源。

直流电弧通常用石墨或金作为电极材料。

当采用电弧或火花光源时,需要将试样处理后装在电极上进行摄谱。

当试样为导电良好的固体金属或合金时可将样品表面进行处理,出去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加工成电极,与辅助电极配合,进行摄谱。

这种用分析样品自身做成的电极称为自电极,而辅助电极则是配合自电极或支持电极产生放电效果的电极,通常用石墨作为电极材料,制成外径为6mm的柱体。

如果固体试样少或不导电时,可将其粉碎后装在支持电极上,与辅助电极配合摄谱。

支持电极的材料为石墨,在电极头上钻有小孔,以盛放试样。

对于液体试样,可将其滴于平头电极上蒸干后摄谱;当试样为有机物时,先将其炭化、灰化,然后将灰化产物置于支持电极中进行摄谱。

这些电极也可用于交流电弧和火花光源。

直流电弧的点燃可用带有绝缘把的石墨棒等把上下电极短路再拉开而引燃,称为点弧和拉弧,也可以用高频引燃装置来引燃。

直流电弧工作时,阴极释放的电子不断轰击阳极,使阳极表面出现阳极斑,阳极斑温度可达3800K,而阴极温度一般在3000K,因此通常将样品放在阳极,以利于试样蒸发。

在电弧燃烧过程中,电弧温度可达4000~7000K,一般产生原子线。

直流电弧设备简单,电极温度较高,蒸发能力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但电弧温度较低,激发能力差,因此适用于易激发、熔点较高的元素的定性分析。

由于其产生的谱线容易发生自吸和自蚀,故不适于高含量元素的分析。

而且直流电弧的稳定性较差,不适于定量分析。

2.交流电弧在光谱分析中,常使用低压交流电弧。

低压交流电弧由于交流电压和极性随时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不能像直流电弧那样点燃后可持续放电,需要利用高频引燃装置,借助高频高压电流,不断击穿电极间的气体,造成电离,引燃电弧,低压电路便产生电弧放电,当电压降至不能维持放电时,下半周高频引燃又起作用,使电弧重新被点燃,如此反复,维持放电。

交流电弧电流具有脉冲性,其电流密度比直流电弧大,弧温较高,激发能力较强,甚至可产生一些离子线。

但交流电弧放电的间歇性使电极温度比直流电弧略低,因而蒸发能力较差,适用于金属和合金中低含量元素的分析。

由于交流电弧的电极上无高温斑点,温度分布较均匀,蒸发和激发的稳定性比直流电弧好,分析的精密度较高,有利于定量分析。

3.火花当施加于两个电极间的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时,在两级间断迅速放电产生电火花,电火花可分为高压火花和低压火花。

高压火花电路与低压交流电弧的引燃电路相似,但高压火花电路放电功率较大。

由于瞬间通过分析间隙的电流密度很大,因此火花瞬间稳定很高,可达10000K以上,激发能力很强,可产生离子线。

但由于放电时间短,停熄时间长,所以电极温度低,蒸发能力差,因此火花适于测定激发电位较高、熔点低、易挥发的高含量样品。

火花光源的稳定性要比电弧好得多,故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较好,可用于定量分析。

2.2.1.2等离子体光源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激发光源。

等离子体在总体上是一种呈中性的气体,由离子、电子、中性原子和分子所组成,其正负电荷密度几乎相等。

通常,它是由高频发生器、等离子炬管和雾化器等三部分组成。

高频发生器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磁场,供给等离子体能量。

它的频率一般为30-40MHz,最大输出功率2-4kW。

等离子矩管由三层同心石英玻璃管组成,三层石英管均通以氩气,外层以切线方向通入冷却用氩气,用于稳定等离子体矩且冷却管壁以防烧毁,第二层矩管内通入工作氩气,用以点燃等离子体,内层以氩气作为载气,将试样气溶胶引入等离子体中。

将高频发生器与石英管外层的高频线圈接通后,在石英管内产生一个轴向高频磁场。

如果利用电火花引燃第二层矩管中的气体,则会产生气体电离,当电离产生的电子和离子足够多时,会产生一股垂直于管轴方向的环形涡电流,使气体温度高达10000K,在管口形成火炬状的等离子矩焰,试样气溶胶在此获得足够能量,产生特征光谱。

使用ICP光源时,通常需要制成溶液后进样。

可以通过气动雾化、超声雾化和电热蒸发的方式将试样引入ICP光源。

ICP光源具有很高的温度,因而激发和电离能力强,能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可产生离子线,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适于微量及痕量分析。

由于高频电流的趋肤效应(指高频电流在导体表面的集聚现象),使等离子体矩形成一个环状的中心通道,因而气溶胶能顺利地进入到等离子体内,保证等离子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使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高。

ICP光源的背景发射和自吸效应小,可用于高含量元素的分析,定量分析的线性范围在4~6个数量级。

此外,ICP光源不用电极,避免了由电极污染带来的干扰;但设备较复杂,氩气消耗量大,维持费用较高。

2.直流等离子体喷焰直流等离子体喷焰(direct current plasma jet,DCP)实际上是一种被气体压缩了的大电流直流电弧,其形状类似火焰。

早期的直流等离子体喷焰由一个环形碳电极(阳极)和上电极(阴极)构成。

电弧由上电极中间的喷口喷出来,得到等离子体喷焰,从切线方向通入氩气或氦气,将电弧压缩,以获得高电流密度。

试样溶液经雾化器后由环形碳电极进入等离子体。

这种光源的激发温度可达6000K,基体效应和共存元素影响较小,稳定性较高,有适当的灵敏度,但背景较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推出三电极系统。

三电极DCP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承受有机物和水溶液的能力;设备费用和运转费用比ICP低,氩气消耗量约为ICP的三分之一。

现在可用DCP测定的元素已超过54种,是难熔难挥发元素、特别是铂族和稀土元素等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但从测定元素的数目及应用范围来看,目前DCP仍不如ICP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