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常识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文化常识

先秦文学文化常识

先秦文学文化常识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作《诗经》。

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两周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是朝廷朝会时演唱之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时所用歌曲。

《诗经》奠定了汉语言“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铺排,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

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

内在的情感受到外物的触发。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六义”。

3、《诗经》题材十分广泛,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及风俗习尚等,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韵、人伦情感和人本意识,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特色的基本传统,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4、《诗经》还树立了诗歌干预时政的创作传统。

《诗经》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中国诗歌树立了以天下苍生为怀的典范。

5、重章叠句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中各章或其中一些章节的句法结构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甚或章句结构字辞完全相同,产生反复回旋,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举例)6、继《诗经》之后,《楚辞》这一新的诗歌体裁于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兴起,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家为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楚辞”即楚地歌辞的意思,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新诗体)7、楚辞产生的原因:①楚地巫风盛行,重视祭祀,神秘色彩;②楚地方言,词语和音调;③楚国的地方音乐“楚歌”“楚声”。

8、楚地很多歌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成为楚辞的形式特征。

9、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托物言志手法,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托物言志也称咏物述志,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物的性质、特点或某些属性,实质上是借此抒发作者自我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委婉曲折的特征。

《诗经》诗经文学常识整理 简单易记

《诗经》诗经文学常识整理    简单易记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简单易记
《〈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首。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赋是铺陈直叙,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常与排比结合。

比是比喻,即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托物起兴,即先从别的事物说起,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2.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

3.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古代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诗经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现实,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一、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成书于周代初期。

在古代,诗经被视为国家的官方文集,其中的诗歌往往以歌颂、悼念、哀怨等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二、诗经的特点1.简洁明快:诗经的语言简洁明快,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体裁多样:诗经包含了风、雅、颂三种不同的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3.情感真挚: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现了古人对自然、国家、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感慨和思考。

三、诗经的主题1.自然赞美:诗经中大量的内容描写了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2.爱情抒怀: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歌谣和赞美,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

3.社会风尚:诗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

四、诗经的影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古代广为流传,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借鉴的重要素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通过对诗经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精神世界,感受并传承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愿诗经的光芒永远照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之上。

以上是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希望可以为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点启发和思考。

《诗经》知识点归纳

《诗经》知识点归纳

关雎知识点归纳一、作品简介: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二、《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使人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由桃花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赋∶《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直接叙述这个叫氓的男人貌似憨厚,他一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

三、朗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

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四、诗歌大意:译第一章: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解读:第一章: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译第二、三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一文库()〔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经内容简介《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9]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文化常识 《诗经》

文化常识 《诗经》

文化常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宝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和“诗的圣经”。

它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涵盖了国风、雅颂、周颂、商颂、大雅、小雅、颂、齐风、卫风、陈风等九个部分。

《诗经》记录了当时的风俗民情、历史变迁、政治斗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诗经》的作者多不可考,其中一部分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这些诗多以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功德、谈论人民生活、描述农民劳动、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

《诗经》的语言简练且生动,并且以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的风土人情为特点,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遗产。

《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受到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追捧,成为了咏史、纪事、抒情、咏怀的经典范本。

其中,国风部分以宋代文学家刘孝绰为代表的宋词,援引了《诗经》中许多歌辞,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同时,《诗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它被看作是当前文化艺术的源头,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启迪和借鉴。

《诗经》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义理精神和审美标准,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情厚爱。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涉及到耕作、渔猎、祭祀等生产生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不仅是文学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历史变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瑰宝。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诗经》的文化价值,让它继续发光发热,为世人带来智慧和启迪。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独特标志,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诗歌总集,《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后世文人和读者。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诗经常识

诗经常识
1.唐代的大李杜是( )小李杜是( )。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李 商隐杜牧 )。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李 商隐杜牧 )。 2.文学体裁分为( )。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李 商隐杜牧 )。 2.文学体裁分为( 散文、小说、戏剧、诗 歌 )。 3.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 4.近体诗鼎盛于( 唐郑光祖 )、( 白朴 )、( ) 并称“元曲四大家”。
现在你对诗歌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吧~
• 不要忘了再去了解诗经哦~
6.唐代的大李杜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 隐杜牧。 7.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8.楚辞的代表诗人是屈原,宋玉。 9.东晋末年诗歌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 派诗人,他是陶渊明。 10.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他 们分别是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 人,他们分别是。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李 商隐杜牧 )。 2.文学体裁分为( 散文、小说、戏剧、诗 歌 )。
现在是提问时间0.0~
1.唐代的大李杜是( 李白杜甫 )小李杜是( 李 商隐杜牧 )。 2.文学体裁分为( 散文、小说、戏剧、诗 歌 )。 3.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诗经常识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吧!~
用心记,等下会有问题哦~
1.文学体裁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2.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几种不 同形式。 3.近体诗鼎盛于唐代,词鼎盛于宋代,曲鼎盛于元。 4.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 家”。 5.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 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 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 发思想情感。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秦风 .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 我戈矛,与子同仇。(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 我矛戟,与子偕作!(统一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 我甲兵,与子偕行!(一起参战)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 “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 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 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 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 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 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 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 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 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 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人们沉溺于爱情,摆也摆不开。
总说自己的生活教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使用了“兴”的手法 。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陨:坠落。 ]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徂尔:往你家,嫁与你。徂,
往]
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 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渐:浸湿]
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新鲜润泽的样子]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
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声] 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迷。] 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男人们沉溺于爱情,说甩马上甩;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 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词儿偏偏还不坏。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起带。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1、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的编辑与流传过程
诗经的编辑与成书
• 西周时期,诗歌开始被收集和整理 • 春秋时期,孔子对诗经进行了编辑和整理,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诗集 • 孔子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体,并赋予了每首诗一定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诗经的流传过程
• 诗经成书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 孔子将诗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汉朝时期,诗经被纳入了五经,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 随后的各个朝代,诗经都被视为文学和道德的典范,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研究
诗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影响
西周时期,诗经是宫廷和民 间的主要文学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 诗经成为了辩 论和游说的重
要工具
• 诗歌成为了宣扬德政 和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 • 诗经的内容反映了西 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
• 各国争霸,诗歌被用 来表达政治观点和游说策 略 •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和完善
诗经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 诗经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 诗经的研究和教育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诗经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创新
• 当代诗人对诗经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拓展 • 当代文化生活中,诗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音乐、舞蹈、影视等,形成了多种新型的文 化产品 • 当代文化生活中,诗经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政治主题
• 诗经中部分诗篇涉及政治主题, 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和思 考 • 诗经中的政治诗歌具有较强的现 实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诗经中的政治主题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1. 《诗经》那可是超级古老的诗歌总集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

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多经典呀!它里面的诗歌丰富多彩,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2. 《诗经》有好多不同的类型呀,风、雅、颂,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歌曲有不同风格一样吗?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多美的句子呀!
3. 你知道吗,《诗经》对后来的文学影响那可太大了!就如同星星照亮了夜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诗句是不是特别迷人?
4. 《诗经》里的情感表达那叫一个真挚呀,喜怒哀乐全都有!好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满满都是离别的愁绪呢!
5. 《诗经》的语言多生动形象呀,简单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一群小鹿呀?
6. 难道你不想好好去探索一下《诗经》的奇妙世界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神秘的美感真的让人陶醉呀!
我觉得《诗经》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品读和欣赏呀!。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知识《诗经》名称由来《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开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说起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可以专对。

虽多,亦奚认为?”[4]司马迁记录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略贤圣发奋之所为作也。

”[5]因为此后传世的版本中共记录有311首,为了表达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因此改称《诗经》,是因为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由。

《诗经》产生年月《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期间,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散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此后产生的。

[6]《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绘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期间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对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月,各家说法不一样: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7]《小雅》产生于西周暮年到东迁此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此后。

《诗经》创作背景周朝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示周是依赖农业而兴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以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期间的社会政治特点。

[9]西周朝替殷商,除了商纣残酷无道,主要与其推行奴隶制经济制度相关。

西周成立此后,为和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利矛盾,和缓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改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改革,自其表而言之,可是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诗经一些基本常识及内容赏析

诗经一些基本常识及内容赏析

诗经一些基本常识及内容赏析展开全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论语》《诗经》,又称“诗三百”,乃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源头之一,另一个当属《楚辞》,故有“北风南骚”之说,影响深远,为世人所推崇。

《诗经》只有少数成作于西周前,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则明显为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反映,相传乃黄帝所作。

其余绝大部分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作品。

主要反映了兴亡治乱,世态人情,民风习俗的内容。

《诗经》以“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指“国风”,为当时各地区的乐调。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指“宫廷正乐”,为西周王畿曲调。

“颂”即“宗庙祭祀之音”,多用于祭祖祈神,宴飨场所而奏。

“诗”最初是乐歌,但乐音已失传,今无法复其声貌,惟落落文字,得观其意。

“赋、比、兴”为其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直接叙述铺陈事物。

“比”有比喻,比拟,对比,排比之意。

“兴”则托物起兴,有铺垫衬托,意象渲染之效。

“赋、比、兴”三法中,明显的运用,略引为例:“赋”有《七月》,按一年时令变化多角度地描绘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作情形,直白而深刻。

也有《氓》,以时间为序写出主人公由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平实而真切。

“比”有《邶风·相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石,不可卷也。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席,螓首娥眉。

”等等。

通过这些“比”的手法,形象生动,使得事物的神韵更加细腻别致。

“兴”一般有渲染气氛,创造意境的作用,常与“比”连用,共起比喻烘托之效。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但也有時,只是作为韵脚引出下文,起开头之句,别无另意。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便于下文对殉葬的控诉没有直接联系。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成章,且多为重章叠句,双声叠韵,使反复咏唱,富于音乐性,复沓回环,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文学常识PPT

《诗经》文学常识PPT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 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
《雅》是宫廷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为《小雅》(74 篇)和《大雅》(31篇),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 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
《颂》是祭祀乐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 (4篇)、和《商颂》(5篇),大多是宗庙用于祭祀时颂神 或颂祖先的乐歌。
诗 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头。
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间歌谣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也称 “十五国风”,有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 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诗经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பைடு நூலகம்接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 人。
“兴”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即起兴。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1《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2《诗经》经典语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基本常识+《静女》

《诗经》基本常识+《静女》

文学的源头。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 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或 “诗”。
2、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 经》。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
《诗经》 必知小 知识
《诗经关》于的《作者诗是经谁?》的疑问
《诗经》中诗歌的由来?
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彤管” ,乐器,买来的,不是很辛苦。 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 而意深,普通的小草也 “ 洵美且异 ” , 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 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结合的高层次的 爱情境界。
彤管和荑草
人物形象分析:
静 女: 娴静可爱、顽皮活泼、 小鸟依人。
同“非”
译文:
那娴静的少女呀,多美丽,她在城之角 楼等我约会去!
那娴静地少女呀,真调皮,躲藏起来不 见我,急得我抓耳挠头等得好着急!
那美丽的少女呀,真多情,她送我一根 红管箫,管箫红艳有光泽,叫我爱呀, 让我喜!
我和少女去散步,她采摘纯白的荑草赠 与我,真是漂亮得出奇,不是草儿生的 奇,只因那是美人的赠礼。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孔子曰:《诗三百》以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男女有所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诗经》二首
《诗经》 •邶风 静女 《诗经》 •小雅 采薇
如果你们正在和一个女孩谈 恋爱,你会送什么样的礼物
《诗经》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
经典咏流传 第2季 第6期:吴谨言《子 衿》秀唱功 蓝光(1080P).ql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

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着名诗篇。

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

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

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
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駉》中说的:思无邪。

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

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

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

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

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

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