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众传播

合集下载

5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5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 信息科学中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 产物
符号意义的分类 • 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 • 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 •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在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 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 • •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大众传播的内容
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
• 新闻性信息 新闻性信息:向社会公众报道的新闻 • 评论性信息 评论性信息:个人或集团对外部世界变化的一种主观评价 • 舆论性信息:指受众的声音,表达受众对社会上某些重大问题、某些 舆论性信息 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要求。 • 教育性信息 教育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给人以教育、使人增长知识的信 息,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也包括常识性知识。 • 服务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各界、为社会广大公众提供的各种 服务性信息 服务类的信息,包括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报道等。 • 娱乐性信息 娱乐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广大受众传播的、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 的信息,也就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节目和内容。 • 商业性信息 商业性信息:既包括各类媒体上出现的商业广告,即产品、服务和企 业公关广告,也包括各种商业活动的信息。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把传播的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 信息分为三类: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5:第五章 传播的领域与大众传播

5:第五章  传播的领域与大众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非词语传播有三个重要特性 ①可能更能暴露出说者的真实信息。 ②是一种立体传播。(既传播形象,也传播含义)
③具有文化的规定性。(如西方接吻与中国握手)
第二节 人际传播
3.沉默 “沉默是一种混合的语言。一个话语没有停顿是不可 理解的。沉默不是一种间隔„„而是联合声音的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沉默是传播必要手段之一。它主要 分为三类:“空白(lapse,没人说话造成的空白往往让 人有不舒服的感觉)”、“空档(gap,谈话人之间发 生的间隔,是你方言罢我登场时的必要间隔)”、“停 顿(pause,一个人说话时的必要停顿)”。
第一节 人内传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部分。 本我受本能控制、遵循趋乐避苦原则,是自私的, 受超我压抑,构成“潜意识”部分。 超我受道德控制,遵循伦理原则。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运动导致自我的出现,构成“显 意识”部分。产生了人内传播。 俄狄浦斯情结(斯芬克斯之谜)。
第二节 人际传播
正确认识传播符号 1.词语传播 生活中,词语并不完全指称对应的事物,有的词语甚 至不触及事物。如我们见面爱问“吃了没有”,有时可 能是真心想问你吃没有,而有请客的意思,但更多时候 只是一句客气的问候语。又如我说“树”时,南方人可 能想到的是垂柳,北方人可能想到是白杨。 词语的含义往往需要一个类似“漫游”的交流过程才 能产生,经历一个传受双方对语言意义的建构和理解的 过程。一般而言,人对某些词语含义的理解往往依赖于 人际关系状况。关系好的,说深说浅不是问题。关系不 好的,一句话就可能捅马蜂窝。
第二节 人际传播
2.非词语传播 研究证明:人类表达情感的93%的讯息来自非词语传 播。 非词语的言说可分为五种类型:面部表情、目光的接 触与注视、人际空间与距离、触摸、动作举止与姿势和 手势。 请大家看一段有趣的新闻报道

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人格权

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人格权

二、肖像权
肖像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指自然人享有的 以自己肖像为内容的专有 的人格权法。
它的特点是:
➢ 第一,肖像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 第二,肖像权也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 第三,肖像权还是一种标识性人格权,具
有基层性。
三、肖像权的内容
(一)肖像制作权 (二)肖像使用权 (三)肖像利益维护权
四、肖像权的合理使用
据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主要是后 者),基于若干特定情况和社会公共利益 原因,可以不经肖像权人的同意,即合理 地使用其肖像。
第五节 大众传播活动侵害人格权的 民事责任
一、更正与答辩
这里说的更正和答辩包括两种情况: 进入诉讼程序之前的对具有侵权性质的新 闻的补救措施;经法院判决后责令一方必 须发表的更正与答辩内容。
➢ 1.人格权的特征是什么? ➢ 2.大众媒介侵权责任构成应具备哪些要件? ➢ 3.如何对大众传播活动侵害名誉权进行认
定和抗辩? ➢ 4.大众传播活动侵害隐私权的方式有哪些? ➢ 5.说明肖像权合理使用的范围。 ➢ 6.大众传播侵权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有哪
些?
二、行为人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具有一种应受责罚的 心理状态。过错要依据客观标准来衡量并 通过外部行为体现出来,但过错并不是行 为本身。
➢ (一)故意的过错 ➢ (二)过失的过错 ➢ (三)过失的推定
三、行为的违法性及损害结果
➢ (一)名誉损害 ➢ (二)精神损害 ➢ (三)财产损失
四、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肖像权
一、肖像
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术意 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 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 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第五章传播媒介本章重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本章难点:媒介偏倚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教学课时:3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观众提供和传播信息,由观众选择、使用、理解影像与信息的过程。

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都是媒介。

媒介组织向大量不同的观众传送影响和反映社会文化的信息,使媒介成为塑造社会制度力量的一部分。

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一、媒介的概念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在英语中,“media”一词大致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含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媒介”含有“调解”的意思。

因为它处于观众与世界之间。

丹尼斯·麦奎尔为这一概念提出了几个暗喻:媒介是使我们看到身外世界的窗口;是帮助我们领悟经历的解说员;是传送信息的站台或货车;是包括观众反馈的相互作用传播;是给予指示和方向的路标,是去伪存真的过滤器,是使我们正视自己的明镜;是阻止真理传播的障碍。

乔舒亚·梅罗维茨又加了三个比喻——媒介亦如管道,又如语言,还如环境。

(1)、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2)、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3)、传播媒介有异于传播渠道2、媒介作为社会机构媒介对传播信息来说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复杂的组织和重要的社会机构。

麦奎尔提供了几种主要的媒介联系: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这里,媒介本身处于中心,包括管理功能、专业人员和技术面。

媒介与各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并和整个社会发生的事件及观众产生相互关系。

媒介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产生着关联,由此产生出相关的理论:此图表明,媒介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只能通过媒介与观众的交流来实现,而媒介与观众的联系如果脱离观众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机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1、物体 如书契、布帛、骨头等2、符号 如文字、画面等 (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符号学) (2)机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结构和文化 (3)个人联系 (网络和扩散理论) (1)媒介内容 和结构(4)文化结果(功能理论)(培植理论)(沉默螺旋) (5)个人结果 (效应研究) (议程设置) (使用和满足理论)(依从理论)组织模型听众3、信息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由以上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具有:1、实体性它有质地、形状、重量,可见,可触、可感。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第一章传播一、定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关注点:1.共享的特质在于交流与分享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3.传播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过程,传播的发起人通常相对主动,但接收者并非完全被动,接受者会影响到传播发起人的传播行为4.传播成立的条件:需要存有双方共享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过程,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行为以及一种系统三、讯息在传播学中,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程一、人类传播的历程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互动网络传播二、人类传播历程的特征1.加速度发展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3.叠加性导致整合性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5.每次新的传播变革将人类传播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第三章传播学简史一、传播学的欧洲起源1.早期的修辞学传统2.达尔文和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

他从非语言传播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他对传播学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他的思想还启发了后来许多研究者从生态的角度考量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3.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影响社会科学在美国发展的三大力量之一,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理论在宏观层面,弗洛伊德的理论侧重于个体层面受压抑的无意识。

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4.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1)在人类交往活动中把握传播,提出把大众传播活动纳入整个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中来理解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物质达到一定的程度,精神生产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5.塔尔德:法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模仿论”,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
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 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 价值就越大。
时新性:新闻事实的新近程度和新闻报道的 及时程度。 接近性:新闻事实及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 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 远近。 显著性: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 度。 重要性: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的分量及重要 程度。 趣味性: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使受众感兴趣 的程度。

社会化包含两个过程: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 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其一是幼儿的社会化,其二是成人的社 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是人终身学习和 教化的过程。
4、促进社会整合
P139—140


媒介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媒介的 所有制形式、媒介经营体制、媒介机构设置、 媒介组织方式、媒介管理模式、媒介与政府、 利益团体、公民的关系、媒介的性质与功能等 等方面。
《藏人发泄怒火》 “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这些少数分裂分子 搞的破坏活动,我们都是见证。好日子不过, 小孩上学的也不让上,正常的上班也不能上班, 破坏了我们的好日子。” All the Tibetan people have gathered together yesterday on the street and the military men come and fired some tear gas,some poisonous one, to us in the afternoon at 3 or 4 PM and arrested about 10 or 20 people.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杨向敏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

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5、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研究步骤:①研究论题的选定;②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③文献探讨;④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⑤调查与实验设计;⑥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⑦资料分析和解释;⑧重复实验【方法有四种——逐项重复;操作上的重复;测量工具的重复;建设性的重复】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①研究风格: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②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要窄,传播学研究的范围要宽的多。

③研究内容:新闻学侧重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内容外,还把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其他各种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

④研究方法:新闻学研究方法十分单调,所接触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比较多。

综上所述,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关系。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传播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①传播史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②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

第五章 大众传播

第五章 大众传播

2. 社会协调: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媒介常常会批评并指导人们对周围事件作反应。宣传符合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和曝光某些偏差行为,建立社会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规范,帮助社会达成共识。
? 可能的负面功能:强化遵从,将固定模式永久化;媒介的造假事件(假形象或假人格)。
? 负功能:刻板成见(刻板印象)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信息泛滥、表面关心之下的冷漠,花费大量时间在传媒上,失掉行为主动性。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过程
1. 报刊与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前,报刊因为面向群体定性化,不能称为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人人都看的廉价报纸“便士报”(penny paper) 问世,报刊成为大众传播。
3. 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代在社会成员中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增加了社会凝聚力,个人得以和社会融合。
? 可能的负面功能:大量复制的信息阻碍了个人之间的创造性交流;减少了社会亚文化群的种类;标准化趋势,阻碍了文化生长。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赖特在1959年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第五讲: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一)信息环境
1. 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具有特殊涵义的信息符号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四)作业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一组数据对比
700 报纸: 1936家,总印数达到445亿份 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记者证的正式新闻采编人 600 500 员大约 20万 期刊: 9900种,总印数31.4亿册 400 675.82
网民数量 300 3.84亿,博客活跃用户数量3000多万 广告收 网站: 336亿个, 374.88 200 网站数量323万个,网页数量 入 206.1 手机网民数量 2.33 亿 100 81.46 主要门户和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 30多亿
• 16、17世纪西欧出现了新闻小 册子和经常出版的印刷报纸。 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 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 报纸,它是周报,每周一张。 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周刊 《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这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到 19世纪30年的中期,美国出现 了真正的大众媒介——便士报。 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 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真 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0
电视
广播
报纸
网络
电子 SNS 邮件 博客
社区
微博
以个体为主导 的融合式传播 方式
掘客
贴吧
即时 通信 视频 分享
网摘
留言板 视频 分享 网络 调查
网摘 (收藏)
以媒体组织为 主导的融合式 传播方式
BBS论 坛 博客
嘉宾 访谈
掘客
媒 体 圈
新 周 刊
分享阅读(2335)| 评论(32)| 分享(57)
媒介特性再认识
• 报刊传播特性 • 广播传播特性 • 电视传播特性 • 网络传播特性
必 先 利 其 器
工 • 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欲 ①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规 善 律,充分认识我们进行传播活动 其 事 的物质手段。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息 发射器

· 接收
到 · 的信接收器

·讯 息
信宿
噪源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9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2.丹斯的螺旋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0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11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 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 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
应者 · 讯息——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 能
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 媒介(信道)——讯息的搬运和承载者 ·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3.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15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6
·马莱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17
立法机构、管理机构 民间社团
媒介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 市场研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保护 投票等
高度文化 素养的人
中等文化素养的人
商品、 服务、 广告、
市场调查
消费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18
·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f BA
f CA
X
X1
1
X2
X
X3
2
A X’
C
X ’’
B
X4m X

第五章 大众传播

第五章    大众传播

第五章大众传播1.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定义实际上是站在新闻传播的角度给出的,但同样适用于其他大众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对比)3.什么是信息环境?它是怎样形成的?信息环境的概念: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形成过程4.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

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 教学内容:a.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d.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b. 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派的掌握情况。

二、第二章:符号与符号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掌握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符号的概念和功能b. 符号系统的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c. 符号系统的特点:arbitrary 和iconic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介绍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理解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

三、第三章:传播过程与模式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

2. 教学内容:a.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b. 传播模式的类型: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大众传播、交互传播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b. 图示法:通过图示展示传播过程和各种传播模式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掌握情况。

四、第四章:人际传播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教学内容:a.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b. 人际传播的类型:面对面的传播和远程传播c.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b.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人际传播的掌握情况。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非诚勿扰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 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 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 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 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 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 传播活动。” ——郭庆光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大众传播学 第五章 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 第五章 复习题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

3.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䢺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

4.1045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5.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6.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

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

7.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1983年,它分为军网和民网,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互联网。

8.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的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等。

9.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的主要媒介观包括(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

10.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11.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创造出了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

二、选择题1.根据(A)的“游戏论”,大众传播媒介仅仅是提供娱乐的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它是视大众传播媒介等于娱乐或等于玩具的理论。

《新闻学》第五章

《新闻学》第五章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关于自己对他人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源自二.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交流 方式 • 特点:
人际传播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复杂 人际传播互动与反馈最充分 人际传播中的“强制性”最弱 • 社会功能: 对个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人内传播的特点:
• • • • 人内传播并不总是孤立的 人内传播并不只有生物性 人内传播具有积极能动性 人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石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人内传播也是双向互动的传播
• 自我意识 对唯心论的批判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和互动体现了人内传 播的社会性和互动
权力与交流
弗冉契(French)和瑞文(Raven)在“社会权力基础”中 有五种可在人际关系和交流中,提高—个人的身份地位 的权力。 酬报权力:付予他人所需求的金钱和东西的权力 惩罚权力:惩罚他人的权力,是酬报权力的消极形式 受敬权力:即交流中一个人为对方所敬慕赞许 专家权力:较之于对方有更多的知识、才能 法定权力:因自己所处的地位或位置,而具有支配对 方的权力,如父母之于子女,领导之于群众,法官之 于法庭中其他成员等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 • • •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4.自我表达与社会规范
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言语表达必须符合语言规则或规范, 也就是要符合“语法”。 • 2、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首先 提出。包括: – 数量准则要求人们谈话中传递的信息,应是实现交 际目的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理想的标准是既不超 过也不缺少。 – 质量标准是交际话语的内容的性质应该是有根据的, 交谈者确信自己的话语是符合实际的,真诚的和有 道理的。 – 关系准则指交际者的话语要与双方交际目的和话题 有关联,不说无关的话语。 – 方式准则就是表达上要清楚明白,最好直接表达, 避免迂回曲折,使人误解。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三、社会责任理论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
作1947年《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的原因: 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观点的公开 市场”与社会现状的尖锐矛盾。
只强调传播者的权利,未涉及受传者的权利。
媒介受到资本与商业的控制,人们对自由主义产生 怀疑。
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
广播、电视
——广播只作用于人的一种感官——听觉,清晰而 深刻地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听觉信息,不需要 更多的联想,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属热媒介。 ——电视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得可怜,大量的信 息还得靠听话人自己去填补。它作用于人多种感 官,需要丰富的联想。是一种冷媒介。
无声电影、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像广播一样,只作用于人的一 种感官,不需要更多的联想。属热媒介。 ——有声电影作用于人多种感官,需要丰富的 联想。属冷媒介。
媒介即讯息
影响人类生活,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传播
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而是传播媒介的运作形
式。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
其一,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 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 而环境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其二,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媒介注 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 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4.内部控制
① 通过制定媒介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控制传播媒介。 ② 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调控实现传播者和媒介组织的 自律。
第三节 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制度的类型 英国学者D〃麦奎尔将关于传播制度和媒介 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六种主要类型:
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源自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的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第五章 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

第五章 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


假球、黑哨、服用违禁药物等不良现
象,在传媒的监督下正逐渐受到进一步的
规范。
(六)对体育组织机构——体育组织借助媒介 传播体育,扩大影响,并促使体育组织媒介市场 形成
• 随着大众传媒体育传播效果的日益明显,专业性 体育组织也对媒介的作用逐渐重视,他们纷纷与 大众传媒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用以发布自己的 赛事,宣传扩大该体育组织的影响力。
• 现代传媒通过体育转播报道,使体育深入 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体育的社会 应得到极大地扩张,传媒推广和普及体育 运动,实现体育的各种社会功能,推动体 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 同时,体育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受众,也 促进了传媒事业的发展。
• 体育与现代传媒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正在形 成一种休戚相关的共生效应。二者携手,共生共荣。
• 体育机构已经认识到:传媒的关注程度甚至决定 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 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特别是电视的关 注。现在几乎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内的都成立了 专门的电视委员会,从事但是制作和电视转播权 的经营和销售工作。
(七)对大型体育赛事和盛会——媒介更进 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第五章 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的体育
一、体育在大众传播中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信 息传播阶段,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媒介信息社会。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 质实体。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 传播的过程中, 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 具。“大众传播媒介就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 号的物质实体,如广播、报刊、杂志、电视、 电影、网络等。
• 大众媒体在比赛信息传达上拥有巨大的 优势,能够有效地表现人们优美的肢体动 作和激烈对抗的场面,能够使观众关注比 赛进程,期待比赛结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第二节:作为把关人的大众传播者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决定 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 )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编辑、制作和传递。 )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二、大众传播的任务和原则 收集信息 制作信息 发送信息
收集信息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准确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时效性原则 (5)相关性原则 (6)合法性原则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再思考)
制作信息
记者采集到新闻后,传播者要对信息 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 取舍和将信息符号化,使之成为供传播使 用的信息。 各类信息的制作主要是对原稿进行修 改、加工,使之符合传播媒介的要求。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第五章:
文学院: 文学院:何 瑶
11月 日是记者节。但可以肯定的是, 11月8日是记者节。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这一天, 在这一天,绝大部分的记者与平时并没有 区别,或在采访,或在写稿。 区别,或在采访,或在写稿。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 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 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 院的规定, 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 日。 设立记者节对记者来说是激励自己提 高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做到更好, 高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做到更好,对社 会来说让人们更关注记者、 会来说让人们更关注记者、更关注新闻事 业。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 中国新闻奖 1990年开始 每年选一次。目前, 年开始, 从1990年开始,每年选一次。目前,中国新 闻奖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 闻奖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系列 设消息、通讯、评论、新闻摄影、报纸版面、 设消息、通讯、评论、新闻摄影、报纸版面、新 闻专题节目、新闻性节目编排等评奖项目。 闻专题节目、新闻性节目编排等评奖项目。 韬奋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 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 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 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 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 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1993年开始评选 年开始评选, 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 每两年评选一次。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 每两年评选一次。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 旨在鼓励中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 著追求真理、 著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 思想作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思想作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传播者有不同的专业 技能要求。同一媒介内部, 技能要求。同一媒介内部,大众传播者也 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分工。 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分工。 作为专业活动,传播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作为专业活动,传播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优良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新闻敏感; 优良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新闻敏感; 政治敏感;勇于献身的精神。 政治敏感;勇于献身的精神。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 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 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包括新闻节目主 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1991年开始 持人、新闻播音员)的最高荣誉奖。1991年开始 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以中国杰出的新闻 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 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命名,旨在促进中国新闻界 学习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神,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合并成长江韬奋奖) (合并成长江韬奋奖)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中国记协于1994 1994年主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中国记协于1994年主 办的常设全国性新闻奖。评选奖励全国优秀记者、 办的常设全国性新闻奖。评选奖励全国优秀记者、 编辑、新闻评论员、通联、 编辑、新闻评论员、通联、校对以及新闻节目的 制片人、主持人和新闻播音员。 制片人、主持人和新闻播音员。现在每两年评选 一次,旨在表彰新闻界中优秀分子的先进事迹, 一次,旨在表彰新闻界中优秀分子的先进事迹, 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 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多 出人才。 出人才。
C3 S3 C2 C4 C5 C6
C1 E 各种 事件
新闻 受众
R
C1,C2,C3,C4,C5,C6都是把关人 C1,C2,C3,C4,C5,C6都是把关人 S1,S2,S3,S4,S5,S6是不同形式的信息 是不同形式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试图描述在新闻 事件和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 中间传播者。 中间传播者。 不足: 不足:对各个环节的作用看成是一样 的,事实上环节是有主次之分的。 事实上环节是有主次之分的。
1、把关人的角色
(1)接受者 (2)守门者 (3)传播者
2、把关人的功能
(1)检查功能 (2)加工功能 (3)评价功能 (4)导向功能 (5)桥梁功能
四、巴斯的双重行为把关模式
在巴斯看来,信息流程中的把关人作用各不 相同,其中关键环节是传播媒介,起着决定性的 主导作用。 因此他不传播媒介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 两个阶段、两个步骤,也就是“双重行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新闻事件
新闻采集者
如:记者
新闻 稿件
新闻加工者
如:编辑
新闻 成品
五、把关人的角色与责任
这个模式说明:大量的新闻素材, 这个模式说明:大量的新闻素材,大 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是有选择 的。 不足: 不足: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 来考虑,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 来考虑,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 忽略同把关人想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 动的制约。 动的制约。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守门人”的概念并不一定符合大众传 守门人” 守门人 播的理论应用。 播的理论应用。大众传播者的职责并不在 于被动地“看门”或者“守门” 于被动地“看门”或者“守门”。他们在 传播过程中总是能动地选择信息, 传播过程中总是能动地选择信息,决定信 息的取舍。突出或者删节信息的某些方面, 息的取舍。突出或者删节信息的某些方面, 并且通过他们的信息传播给受众造成某种 影响。 影响。
发送信息
大众传播的信息是一个社会化和技术化 程度极高的过程。 纸质媒体的信息需要印刷,然后是报 纸的投递,书刊的发行,同时与交通工具 和交通状况都有关系。 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离不开电子发射 装置和接收设备等科学技术手段。
三、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互动关系
• 1、传者在媒介和受众的双重制约下发挥主 动性。 动性。 • 2、传者与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双向交流。 传者与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双向交流。 • 3、传者和媒介对受众负有满足其需要和提 高其水平的任务。 高其水平的任务。
M=受众 M=受众
怀特的研究是与美国中西部 一家地方 报纸的编辑合作, 报纸的编辑合作,编辑把报纸在一周内收集 的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全部保留, 的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全部保留,一周编辑 共收到11910条来稿,而他选中的不过1297 11910条来稿 共收到11910条来稿,而他选中的不过1297 大约占十分之一。 条,大约占十分之一。
1、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卢因的“把关人” 2、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4、巴斯的双重行为把关模式
一、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卢因的“把关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把关人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卢因提出的。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卢因提出的。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 年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 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 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 在着一些把关人, 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 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一则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通过传播者的若 检查点” 才能被允许通过。 干“检查点”,才能被允许通过。卢因把这些 检查点”称为“ “检查点”称为“门”,而把这些掌管着发放 通行许可证”的人或组织称为“把关人” “通行许可证”的人或组织称为“把关人”。
第一节: 第一节:大众传播者概述
大众传播者: 大众传播者: 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通过大众传播 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记者 编辑 播音员 节目主持人 导演
通讯社、报刊、 通讯社、报刊、 杂志社、出版社、 杂志社、出版社、 电台、基本特点
1、群体性 大众传播是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大众传播是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一 个由若干职业传播者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效地 开展工作。 开展工作。 2、专业性 3、机构性
“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 “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中国记协主办 的奖励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的奖项。 的奖励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的奖项。经 过十几年的发展, 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闻界评选的 三个最高奖项。 三个最高奖项。
二、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1950年 1950年,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 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 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 模式。 关”模式。
怀特的把关人模式

N
N1 N2 N3 N4
N1 N4
N’2 N’3
M
N=新闻来源 N=新闻来源 N1,2,3,4=新闻 N1,2,3,4=新闻 N’2,3=选择后的新闻 N’2,3=选择后的新闻 N1,4=舍弃的新闻 N1,4=舍弃的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