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_魏捍东
一种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斜楼的制作方法
一种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斜楼的制作方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和影响范围常常是无法估计的。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需要迅速进入受灾现场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然而,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倒塌,斜楼结构的救援往往十分困难。
为了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提高救援效率,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斜楼的制作方法,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单位进行相关的救援训练。
一、材料准备制作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斜楼所需的材料包括:1. 钢筋混凝土板:用于制作楼层和楼板,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和抗压强度。
2. 钢筋混凝土柱:用于支撑和固定楼层和楼板,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3. 钢筋:用于在混凝土中增加抗拉强度和承载能力。
4. 钢丝绳:用于固定和连接不同部件,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二、斜楼结构制作1. 设计制作方案:根据实际需要和训练要求,设计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斜楼的结构和尺寸,确定楼层数量和高度,安排楼梯和通道位置等。
2. 制作楼层和楼板:根据设计方案,将钢筋混凝土板按照相应尺寸进行切割和加工,然后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将其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柱上,形成楼层和楼板。
3. 安装钢筋混凝土柱: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并根据设计要求将其安装在相应位置,用以支撑和固定楼层和楼板。
4. 固定钢丝绳:在整个斜楼结构中,使用钢丝绳进行固定和连接,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5. 完善细节:对斜楼结构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各部件之间连接紧密,结构牢固,没有安全隐患。
三、斜楼训练使用1. 模拟地震灾后救援:利用制作完成的斜楼结构进行模拟地震灾后救援训练,设置不同的情景和救援任务,让救援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和应对演练。
2. 安全考量:在进行斜楼训练时,要严格按照救援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和训练的有效进行。
3. 救援效果评估:通过模拟训练,评估救援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救援效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3篇
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3篇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1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大规模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因此,地震给城市的建筑和人们的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地震是世界上最为不稳定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能够夺走人类宝贵的生命财产,还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生产资料,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预防地震灾害,如何处理地震灾害中的遇险者,如何提高人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这是全社会都需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地震与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作为一种改进的地震学习和教育方式,它是通过对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的模拟,进行模拟训练的一种模式,可以培养人员关注地震,了解地震,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有效提高地震灾害的抗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过程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及实例分析展开,主要包括设施功能规划、设施硬件架设及地震模拟训练模式实例分析。
一、设施功能规划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的功能规划应该从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方面进行考虑。
具体包括:1.场所设计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应选择一个平坦贴合地面的场所进行布局。
该场所应坚实,整洁、无杂质,表面刻画真实情景。
2.硬件规划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中,硬件设备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硬件设施应该包括仿真设备、生命探测器材、救援器材等等。
3.模拟训练规划为确保模拟训练顺利、安全和有效,规划和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模拟训练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设施硬件架设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的硬件架设直接关系到整个设施的运作效率及实用性。
硬件上的规划应包括设备摆放、探测器安装及筹备救援等等。
1.设备摆放设施的摆放应注意以下问题:1. 确定地震模拟区、建筑倒塌区、救援区;2.机械、设备、器材等需分类归纳,留出充足的通行路径,并确保器材应用方便;3.仿真地震造成净空和撤离通道需保持留有足够宽敞的空间。
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倒塌过程仿真分析
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倒塌过程仿真分析倪镇国,张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结构工程系,辽宁阜新(123000)E-mail :lnnizhenguo@摘 要:本文利用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 ,分别对一、二、三层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进行了力学分析和仿真,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了参数讨论。
仿真计算的结果与真实倒塌过程非常接近,说明通过适当的选取计算参数和计算模型,可以对这种特殊的复杂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和仿真。
通过预演或再现倒塌过程,发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为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关键词:LS—DYNA ;数值模拟;倒塌中图分类号:TU375.41.引 言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通过基础传至建筑物,引起建筑物振动,当地震引起的振动强度超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时,就会使建筑物发生破坏,甚至倒塌。
砌体结构是地震作用下破坏最严重的结构形式。
由于砌体材料性质本身的很大的离散性及各向异性、手工操作过程中质量的难以控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砌体结构试验的数量增大,成本增高,且又有模型与原型的相似理论的许多问题。
应用可视化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砌体结构[1]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全过程,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研究手段。
2.砌体房屋的动力特性2.1自振周期砌体房屋的自振周期一般小于0.3 s ,即基频为3~10Hz ,按等截面剪切悬臂梁推导,并根据实测结果,推荐砌体房屋自振周期与高度的经验公式()2.10168.00+=H T ,式中:T 为基本周期(s) ,Ho 为房屋的计算高度(m)。
砌体房屋在遭到地震破坏后,自振周期有明显的增长,破坏程度越严重,周期增长越多。
根据统计资料,结构在出现裂缝后的周期比原结构增长20 %~60 %。
2.2振动阻尼影响砌体房屋的阻尼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结构类型、建筑材料、施工质量、地基土质等,但主要与墙体的面积比有关。
砌体房屋的阻尼比一般经实测确定,也可按经验公式F A 55.0008.0+=ε确定。
地震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的数值模拟研究(精)
做了 6 根柱破坏的试验 , 得到了有关柱子延性 、 耗能 性、 强 度及刚度退 化等与郭子雄、 吕西林试验相同 的研究结果。王震宇 [ 4] 等人 做了 6 个框架柱模型的伪静力试 验 , 除 了讨论轴 压比对于框 架柱抗震影响 , 还讨论了配箍率和剪跨 比对框架 柱抗震性能 的影响 , 得到增大配 筋率可 以明 显改 善框架 柱的 延性 , 提高 极限承载力 和破坏位 移角。剪 跨比 对于试 件的 极限 承载力 和延性均 有很大 的影响 , 剪跨 比小 , 水平承 载力高 , 延 性差 ; 中等剪跨比 , 增大箍筋用量可以明显避 免框架柱 发生脆性的 剪切破坏 : 同时还得 到在剪 跨比 和配 箍率较 小时 , 配 箍率的 相对增加并不会改变剪切位移在总水平侧 移中所占的 比例。 此外 , 彭 伟
[ 5]
研究 了配箍 率、 配 箍形式 及轴力 对钢筋 混凝土
框架短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目前 , 大量 的试验研 究是针对构 件的单向往复加载进行的 , 对于空间结 构的双向 往复加载试 验研究还比较少。杜宏彪 [ 6] 做 了 14 根框架柱 的斜向 反复周 期荷载下的恢复力特性试验 , 研究了 荷载角、 轴压比、 配筋率 及节点区域纵筋粘结滑移对构件抗震性能 的影响 , 得到随着 荷载角的增加框架柱的 延性 比有 所减少 , 但 变化 不大 , 而截 面延性比却 显 著降 低 ; 双 向压 弯柱 箍 筋宜 按全 柱 高范 围加 密 , 沿柱截面周边配 筋 , 能有效 减小 构件滞 回曲 线的 捏拢现 象 , 提高构件的耗 能性 能。李 军旗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LLAPSE OF RC FRAME UNDER EARTHQUAKE LOADS
Zhang Yuhui Zhao Zhonghu Ju Yang ( Lab of Fracture & Damage Mechanics of Rocks & Concret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
目次7前言本标准参照NFPA1402《消防训练中心建设指南》(2002 版)的内容,联合我国消防队伍的实质状况以及各地域现有的经济水平而拟订。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委员会第九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9归) 口。
本标准草拟单位: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草拟人:冷俐、牛跃光、张剑明、魏捍东、王治安、高传贵、尹燕福、薛林、曹永强、王丽晶、李瑜璋、王永福、施巍。
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备建设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备(以下简称训练设备)的术语和定义、建设原则、建设规模、训练设备构成和建设项目要求。
本标准未规定消防培训基地训练所需的各种消防装备的装备。
本标准合用于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备的建设,各种消防站的训练设备建设可参照履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全部的改正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订正版均不合用于本标准,但是,鼓舞依据本标准完成协议的各方研究能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标准。
GB/6451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1/ 20GB11174 液化石油气GB17820 天然气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石油化工公司设计防火规范JTG 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标准。
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备training facility for fire service training center用于集中进行消防灭火营救训练和教课的全部场区、建筑、装置和设备的总称。
消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construction item in fire services training center 为特定训练或教课任务而建设的单项训练设备。
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废墟训练场训练功能设计
1 工 程 概 况 及 结构 设 计
地震 废墟 构筑 物 A 是 国家地 震紧 急救 援训 练基 地地 震 废墟 训 练场 设计 中重 要 的组成 部 分 。完好 结构 为三层 板柱 结构 ,建成后 通过 爆炸 成型 来形 成板 柱结构 的地 震废 墟 ,用于 地震
1基 金项 目 中 国地震 局 “ 国数字 地震 观测 网络 ”项 目 中
[ 收稿 日期] 2 0 —20 0 7 1-9
[ 作者 简介 ]刘 晶波 ,男 ,生 于 15 年 。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主要 研究 领域 :工 程抗 震 。Ema :ub s gu. uc 96 - i lj @tnh a d . li i e n
杨 建 国 ,2 0 ) 06。 我 国的国家 紧急救 援训 练基 地 ,包括 永久 可控 废墟建 筑物 和废 墟训 练场 两个 部分 。其 中 废 墟训 练场 的地 震废墟 结构 ,包 括 A、B、C 三个 破坏严 重 ,甚至 完全 倒塌 的构筑 物 ,用 来
模 拟地 震作 用下 结构 的各 种破坏 型态 ,并进行相 应 的功 能训练 。本 文简 要介 绍 了构 筑物 A 的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1 期
震灾 防御 技术
Te h c nol y f rEa t ua s se e n i og o rhq ke Dia trPr ve ton
Vo13, o.1 . N
20 0 8年 3月
M a.2 0 r 08 .
维普资讯
震灾防御技术
3 卷
密 集 的城 市 ,专 业 地 震救 援 显 得 尤其 重 要 。要 具 备 专业 水准 ,就 必 须具 备 专 业 的知 识 和救 援 技 能 ,这 些 都 必须 来 自专 业 化 的训 练 。而我 国的 国家 地 震 紧急 救援 基 地 就 是 为 了满 足 实 战要 求 ,为救援 人 员提 供 一个 真 实 的救 援 训 练环 境 而 建立 的 ( 晶波 等 ,20 a 06 ; 刘 06 ;20 b
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地震废墟结构设计
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地震废墟结构设计万⽅数据万⽅数据118振动与冲击2009年第28卷倒塌过程的动态仿真分析。
由于钢筋混凝⼟结构及结构材料性能⼗分复杂且倒塌分析主要是为了模拟结构的倒塌后的型态,为了简化问题,建模过程中进⾏了以下假定和简化处理:(1)柱爆炸缺⼝部位的切⾯是平整的;(2)为了建模⽅便,结构不单独考虑钢筋的作⽤,钢筋和混凝⼟采⽤等效强度的整体⽅案建模"1;(3)填充墙建模时不予考虑,只考虑爆炸倒塌后承重的钢筋混凝⼟矮墙和通道;(4)钢筋混凝⼟结构底座与地⾯连接简化为完全固结,不考虑基础的作⽤,地⾯采⽤刚体建模;(5)模型计算只针对爆炸倒塌过程进⾏模拟计算及分析,模拟炸药爆炸后的效果,不对炸药爆炸的物理化学过程进⾏模拟。
结构采⽤三维实体空间建模,板、柱、钢筋混凝⼟矮墙及钢筋混凝⼟狭⼩通道均采⽤实体单元(SoIidl64)离散。
由于柱与板及混凝⼟矮墙和狭⼩通道的连接,使得结构划分单元时⽐较复杂,同时也为减少计算时间,取柱单元尺⼨为0.2m;楼板、钢筋混凝⼟矮墙及钢筋混凝⼟狭⼩通道沿长度⽅向单元尺⼨为0.2m,沿厚度⽅向单元尺⼨为0.1m;地⾯取为刚体单元。
结构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
图3结构有限元模型由于倒塌分析本⾝⽐较复杂,因此计算中选⽤LS.DYNA提供的AutomaticSingleSurface接触计算模型,该接触计算模型可以⾃动搜索接触⾯,判断接触并可以处理侵蚀、断裂等复杂边界变化情况№]。
计算中接触⾯的动、静摩擦系数均取为0.4。
结构仅受重⼒作⽤,对整个结构施加惯性荷载,通过定义重⼒加速度来实现对⾃重荷载的模拟。
4.2模型爆炸点布置及有限元爆炸实现进⾏结构爆炸时,结构A轴线和D轴线柱只保留柱脚部分,柱上部予以爆炸破坏,B轴线和C轴线柱保留柱头和柱脚,中间部分进⾏爆炸破坏。
有限元实现过程是通过将需要爆炸破坏的单元在规定的时间内删除来达到模拟爆炸破坏的⽬的。
4.3模型材料参数现有的钢筋混凝⼟结构倒塌数值模拟算例表明[3,5,73,钢筋与混凝⼟整体式模型可以满⾜对钢筋混凝⼟结构倒塌过程和型态的模拟要求,并且还可以简化计算。
建筑物模拟倒塌训练装置的功能简介与救援
建筑物模拟倒塌训练装置的功能简介与救援作者:王丹丹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1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各类倒塌事故,在抢险救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满足模拟倒塌救援训练各类科目的需求,从实战救援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一种可观摩的动态装置,对其功能方面的简单介绍及使用中的救援方式的叙述。
[关键词]地震模拟倒塌训练项目救援措施中图分类号:TD616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120―01一、概述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破坏性较大,根据资料显示,五年内全球已经发生一百多次7级以上的地震,并且我国的人口密集,所发生的地震频度高,地震死亡人数为全球的1/2以上,造成了大部分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地震及建筑倒塌救援工作的开展,救援训练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许多废墟训练场多为模拟灾后现场,仅仅利用这种现场开展救援训练,大多建设的过于简单,功能不完善,无法开展观测和实感地震场景,能够满足相对于高难度的实战训练,是高科技救援训练的需求。
而且救援工作大多为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当地特勤消防部队组建的救援队,虽然配备大量的专业化地震救援装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救援方式的必要性也是救援训练的重要科目。
二、建筑物模拟倒塌训练装置的原理1.系统的主要原理简介利用电动、液压复合技术,通过触摸屏智能化PLC程序控制模拟发生地震、建筑摇摆、建筑物倒塌,产生现场震感。
当模拟初始地震时,通过触摸屏进入界面启动激振系统电机,然后油箱供油,阀组给压,使液压缸动作带动整体框架发生横波和纵波震荡,建筑物发生不规则摇晃、震动和扭曲,产生逼真的初级地震效果。
大型鼓风机给电作用于灰槽石灰粉及混凝土粉包,产生尘土飞扬的辅助效果。
该装置的主要系统采用液压系统包括配套地震模拟实验台的液压振动系统和液压复位系统。
该液压系统能够模拟地震过程中的震感,复现横波与纵波的振动模式。
在楼房倒塌之后能够快速恢复原状。
建筑崩塌地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地震灾区建筑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钢筋:HRB400- 木板:厚度为20mm- 沙子:粒径为0.5-1.0mm2. 实验设备:- 地震模拟台- 力学测试系统- 激光测距仪- 摄像机- 水平仪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共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分别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砖混结构。
每种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不同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共计16个实验模型。
2. 实验步骤:(1)制作实验模型:按照设计要求,制作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确保各模型尺寸、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一致。
(2)安装地震模拟台:将实验模型放置于地震模拟台上,确保模型稳定。
(3)设置地震波: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地震波参数,如震级、持续时间、频谱等。
(4)进行地震模拟实验:启动地震模拟台,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
(5)记录实验数据:使用力学测试系统、激光测距仪和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加速度、位移、裂缝宽度等。
(6)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结构类型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1)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柱梁节点破坏的风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存在墙体开裂、脱落等风险。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节点和墙体破坏的风险。
基于救援全过程的建筑及倒塌废墟体地震反应模拟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 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和准确性。
02
对于倒塌废墟体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其稳定性与救援
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救援方案。
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和救援方案优化。
03
基于救援全过程的建筑地震反 应模拟
建筑地震反应模拟流程
建立模型
根据实际建筑结构,建立地震反应模拟的数 值模型或物理模型。
模拟计算
根据模型和输入条件,进行地震反应模拟计 算,得出建筑的动力响应。
输入地震波
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将其输入到模型中,模 拟地震对建筑的作用。
结果输出
将模拟结果输出,用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地震反应模拟方法
有限元法
将结构离散化为有限个单元,通 过建立节点平衡方程进行求解, 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分析。
有限差分法
将连续的地震波离散化为一系列 的差分格式,通过求解差分方程 来模拟地震反应。
边界元法
利用边界积分方程来求解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适用于大型 结构的分析。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模拟
线性分析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记录数 据相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倒塌废墟体的地震反应模拟结果揭示了倒塌过程 和倒塌废墟的稳定性,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 考。
3
模拟结果还表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倒塌废 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结构类型、 材料特性、地震强度等。
04
基于救援全过程的倒塌废墟体 地震反应模拟
倒塌废墟体地震反应模拟流程
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特点和对策
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特点和对策
魏捍东;刘洪强
【期刊名称】《消防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0(029)012
【摘要】以青海玉树"4·14"地震为案例,针对青藏高原等缺氧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分析了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的难点,从救援人员选派、器材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讨论了高原缺氧地区地震救援的对策与建议.高原缺氧地区救援主要依靠同类地区消防总队、支队增援.救援队需增配满足低温低氧环境下使用的救援器材.投运方式应快捷高效,空运时重点保证人员和轻型装备一次性投送.救援队应开展高原缺氧地区搜救训练,增调医疗用品和人员,72 h内必须实施自我保障.
【总页数】4页(P1110-1113)
【作者】魏捍东;刘洪强
【作者单位】公安部消防局,北京,100054;公安部消防局,北京,10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928.04;TU998.1
【相关文献】
1.国外地震救援新特点对我国地震救援的启示 [J], 王永刚;鲁大伟
2.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特点及护理对策 [J], 方荣华;李俊悔;邓学学
3.高原缺氧环境化学毒剂伤的伤情特点 [J], 董兆君
4.地震救援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对策 [J], 苏琼;曹新历;何升东;孙新平
5.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高原反应特点及护理对策 [J], 方荣华; 李俊梅; 邓学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_魏捍东
灭火指挥与救援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魏捍东1,何宁1,2,陈永胜3(1.公安部消防局,北京100054;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3.上海市消防总队,上海200127)摘要:分析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受损建筑物的震害特征,从实战救援的角度总结归纳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轻钢结构等四类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形态和倒塌模式。
介绍模拟训练设施设计原则与实战需求。
对俄罗斯紧急状态部179救援训练基地的搜救综合训练场、搜救单项训练设施(4号训练场)、石化场所建筑倒塌综合训练楼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地震;建筑倒塌;搜救;模拟训练设施中图分类号:X913.4,T U99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029(2010)09-0817-06我国属地震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所发生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的陆地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是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以上,地震中约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因建筑物倒塌、破坏所导致的。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当地特勤消防部队组建了26支省级地震救援队,配备了大量的专业化地震救援车辆装备,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地震及建筑倒塌救援工作的开展,相应的训练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能够提供这方面专业训练的模拟设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省市虽建有建筑废墟训练场,但大多过于简单,功能不够完善,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开展有针对性、高难度的实战训练。
如何建设高仿真、动态化的模拟训练设施,已成为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对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大量受损建筑物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形态和倒塌模式,结合俄罗斯紧急状态部179救援训练基地设施情况,从实战救援的角度,提出了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搜救的功能设计思路和实战需求。
某框支砌体结构火灾倒塌事故的模拟与分析_李易_陆新征_英明鉴_叶列平_闫维明
均匀温度场可通过细分单元进行考虑。
(a) 纤维梁单元
(b) 分层壳单元 Fig.4 图 4 纤维梁和分层壳单元 The fiber beam element and multi-layer shell element
对底层框架的受火分析采用了清华大学土木 系 开 发 的 基 于 MSC.MARC 的 火 灾 纤 维 梁 程 序 THUFIBER-T。在火灾受力分析中,THUFIBER-T 可以根据温度场分析结果赋予纤维不同的温度变 化曲线来模拟截面上的不均匀温度场分布。每次迭
Fig.3 图 3 火灾温度分布和倒塌区域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e and the final collapsed region
代过程中,THUFIBER-T 接收 MSC.MARC 平台传 递的单元截面变形增量 ( 包括轴向和转动变形 ) 。 THUFIBER-T 通过平截面假定计算每个纤维的轴 向应变,然后迭代计算截面上所有纤维的应力增量 和切线刚度,然后集成获得截面的内力增量和刚度 并返回给 MSC.MARC 平台,MSC.MARC 平台进 行单元和整体结构的组装和计算 [11] 。分层壳单元 采用 MSC.MARC 中的壳单元和分层材料相结合来 实现,其中热膨胀应变和高温本构关系采用 MSC.MARC 中的模型,瞬态热应变和热徐变通过 二次开发将加入到总应变中[11]。通过和各类典型构 件抗火性能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1],上述模型 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钢筋混凝土构件在高温下的 力学行为,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满足整体结 构火灾倒塌模拟的需要。 2.2 非受火区域构件的数值模型 非受火区域的梁柱构件采用普通纤维梁单元 模拟,填充墙采用普通分层壳单元模拟。已有研究 表明这些模型在动力倒塌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精度 和效率[13]。
抗震结构中填充墙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
抗震结构中填充墙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杨伟;欧进萍【摘要】To investigate out-of-plane behavior of infilled frame due t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asures,collapse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by LS-DYNA software.The influences of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infilled frame and grades of mortar are researched,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pse prevention capacity of infill walls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grade of mortar and setting steel tie bars.The space of tie bars is advice to reduce when infilled structures are beyond the eighth 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Other reasonable measures can be also adopted to protect infill walls from collapse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and possessions.%为了考察填充墙的构造措施对其防平面外倒塌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模拟与分析,基于LS-DYNA 计算程序,分析了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和采用拉结筋构造措施时,填充墙的破坏行为.结果表明: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设置合理的构造措施,包括设置拉结筋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填充墙的防倒塌能力.建议对于八度设防烈度以上的填充墙框架结构,除设置全长贯通拉结筋外,应适当减小设置间距,并采取其他适当的构造措施,以确保填充墙砌块不倒塌伤人.【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3)006【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汶川地震;填充墙;倒塌;模拟;构造措施【作者】杨伟;欧进萍【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近年来,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填充墙对结构的影响目前设计方法考虑得还不够全面,只是简单地考虑周期折减,并没有与结构构件的设防水准相协调,即没有在同一标准下加以考虑设计,结果导致其震害严重,甚至会引起结构倒塌伤人[1].按照当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标准[2],所设计和建造的房屋结构,即使做到大震时建筑物的结构不倒,能保障生命安全,也无法做到中小地震时填充墙不坏,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到社会生活.汶川地震之后,本文作者参与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都江堰市震害普查工作,发现该市建筑包括各种典型结构形式,震害也表现出各种典型形式,其中填充墙的破坏十分普遍.目前对于填充墙的面内失效机理研究比较充分[3-7],但是对于填充墙的面外失效机理研究还不多,尤其对于填充墙的倒塌问题.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总结填充墙的典型震害,并进行填充墙面外倒塌有限元仿真,探讨砂浆强度等级与填充墙的构造措施,对改善填充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 填充墙的典型震害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发现,框架或底框结构中的填充墙根据其地震作用大小、受力方式、砌体的材料特性、砌体的砌筑方式、砂浆级别、结构中的位置、连接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其典型震害形式主要有:水平裂缝、斜裂缝、X型裂缝、平面外倾斜、角部压碎和局部或整体倒塌等情况,如图1~6所示.图1 水平裂缝图2 斜裂缝图3 X型裂缝图4 平面外倾斜图5 角部压碎图6 部分倒塌或全倒塌2 框架填充墙倒塌数值模拟与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填充墙的倒塌会给人身安全带来危害.抗震结构地震倒塌模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框架填充墙大震倒塌仿真的研究还不多,文中借助数值计算软件LS-DYNA,对填充墙的面外倒塌问题进行仿真分析.2.1 有限元模型分析的模型为一单层单跨填充墙框架,柱距6.0 m,高3.6 m,截面500mm×500 mm,梁截面250 mm×500 mm.分析的填充墙砌块为混凝土砌块,砌块尺寸为880 mm×240 mm×380 mm,其中厚度为240 mm.该类型砌块在灾区是十分常见的,如图3、4所示.框架和砌体填充墙以及地面均采用三维8节点显示SOLID164单元,该单元常被用于3维实体结构显示动力分析,钢筋则采用BEAM161单元进行建模;地面为刚体,其他为变形体.由于讨论面外倒塌问题,因此梁柱和砌体均采用弹性本构,考虑其接触非线性问题,不考虑材料破坏.框架填充墙有限元模型如图7所示,文中考虑9度罕遇地震作用,每隔380 mm设置贯通的2 φ 6拉结筋,加筋模型如图8中所示;墙的长度超过5 m,按规范要求墙顶与梁宜有拉结,拉结筋模型如图8中所示.图7 填充墙框架LS-DYNA有限元模型图8 填充墙设置拉结筋2.2 固连失效接触模型文中不对砂浆建模,而是通过定义固连失效接触模型,考虑砂浆的影响.该接触模型是基于砂浆抗拉和抗剪强度建立固连失效准则,如图9所示,即初始时刻砌块和砌块之间,以及砌块和框架之间互相固连,当接触应力fn和剪应力fs分别达到失效值fn,f和fs,f时,固连作用就会失效,从而接触体之间可以分离和滑移.砂浆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按混凝土砌块加M5级和M7.5级砂浆分别进行讨论,具体参数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8]规定值取用,M5砂浆抗拉强度为0.08 MPa,抗剪强度为0.10 MPa,M7.5砂浆抗拉强度为0.10 MPa,抗剪强度为0.13 MPa. 图9 固连失效接触模型2.3 模拟结果及分析为了分析各因素,如材料强度、规范要求的构造措施等,对填充墙框架倒塌模式的影响,采用多个工况进行对比分析.工况1:作为参考算例,无任何构造措施且考虑砂浆强度等级较低为M5;工况2:考虑砂浆强度等级的影响,即提高砂浆强度等级为M7.5;工况3:在工况1基础上,与两端柱设置贯通拉结筋措施;工况4:在工况1基础上,与梁柱均设置拉结筋措施.工况1的框架填充墙倒塌过程,分析结果如图10所示.图中给出的结果均是以单元网格形式,可以看到单元之间的接触情况.在t=1.0~3.0 s时,由于地震动的幅值大,靠近梁上部的首层填充墙砌块很快达到其抗剪与抗拉强度而首先滑移脱落,进而下部砌块也跟着脱落倒塌,如图10(a)~(c)所示.经过上述破坏之后,砌体填充墙整体性较差,紧接着又有较大的地震动幅值输入,砌体又大量倒塌.到t=6.0 s 时,填充墙砌块则大部分倒塌,如图10(d)所示.模拟结果和实际震害是比较一致的,如图6所示.模拟结果充分说明了没有任何构造措施且砂浆强度较低的填充墙在地震动作用下,较早也较容易脱离框架而出现倒塌现象.图10 无拉结筋,M5砂浆等级填充墙框架倒塌过程工况2为无水平拉结筋构造措施,砂浆等级为M7.5时,填充墙框架的破坏过程,分析结果如图11所示.由于砂浆等级较高,其抗拉和抗剪强度均比较大,到t=2.7 s时,靠近梁上部个别砌块才相对滑移较大,往外倾斜,接近倒塌,如图11(a)所示.到地震作用结束(t=6.0 s)时,填充墙砌块之间基本能够保持良好的整体性,仅靠近梁上部砌块掉落,但并没有出现大量砌块滑移脱落现象,部分变形较大接近脱落,在后续的地震作用可能仍会倒塌,如图11(b)所示,说明提高砂浆等级对防止和延迟砌块脱落倒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工况3为有水平拉结筋构造措施的填充墙破坏情况,分析结果如图12所示.该算例在工况1的基础上,设置贯通的水平拉结筋.钢筋节点与柱及填充墙砌块节点均耦合在一起.在整个地震作用过程中,由于钢筋对砌块的约束作用,且钢筋每隔一层砌块设置一道,设置间距较小,使砌块保持较好的整体性,框架填充墙整体晃动;直至t=6 s时,靠近梁上部的填充墙砌块往外突出,并不脱落,结构始终能保持整体不倒塌.因此,说明拉结筋措施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填充墙砌块的平面外倒塌.工况4的填充墙破坏情况,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本算例在工况3的基础上增加与梁的拉结筋措施,拉结筋节点分别与砌块和梁的节点耦合一起,使之变形协调.在地震作用整个过程中,由于钢筋对砌块的约束作用,且设置间距较小,使砌块保持良好的整体性,框架填充墙整体晃动,靠近梁上部的填充墙砌块由于两侧钢筋的约束作用,前后左右晃动,并不脱落;直至最后,结构始终保持整体不倒塌,且变形较小.因此,说明与框架边界施加拉结筋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填充墙砌块的抗倒塌能力.图11 工况2填充墙框架破坏过程图12 工况3填充墙框架破坏情况图13 工况4填充墙框架破坏情况3 结论1)在往复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典型震害形式主要有水平裂缝、斜裂缝、X型裂缝、平面外倾斜、角部压碎和局部或整体倒塌等情况,应当极力避免由于没有设置任何构造措施而导致填充墙倒塌伤人,汶川地震灾区发现不少这种情况.2)数值计算软件LS-DYNA能够很好地模拟填充墙的倒塌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填充墙的破坏机理.3)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设置合理的构造措施,如设置拉结筋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填充墙的防倒塌能力;建议对于八度设防烈度以上的填充墙框架结构,除设置全长贯通拉结筋外,应适当减小设置间距,并采取其他适当的构造措施,如设置钢筋(丝)网,以确保填充墙砌块不倒塌伤人.参考文献:[1]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1-9.[2]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SHING P B,MEHRABI A B.Behavior and analysis of masonry-infilled frames[J].Prog Struct Engng Mater,2002,4:320-331.[4] KLINGNER,BERTERO V V.Infilled frames in 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report EERC176-32[R].Berkeley: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6.[5] BERTERO V V,BROKKEN S.Infills in seismic resistant building [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3,109(6):1227-1361.[6] SCHMIDT T.Experiments on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masonryinfill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J].Darmstadt Concrete,Annual Journal on Concrete and Concrete Structures,1989,4:185-194. [7] MEHRABI A B,SHING P B,SCHULLER M P,et al.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masonry-infilled R/C frame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6,122(3):228-237.[8] 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特大地震下超高层建筑的倒塌模拟_卢啸
摘要
近年来 500 m 以上超高层建筑发展迅猛, 是当前土木工程的重要国际前沿, 特大地
震下抗倒塌性能研究是超高层建筑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结构总高度为 632 m 的上海中心大厦为具体研究对象, 建立了该超高层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讨论了巨型构件和 各类不同构件的建模方法及其失效准则, 分析了结构的基本动力特性, 预测了该超高层建 筑结构在特大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倒塌过程, 分析了其失效机理. 本研究可为超高层 结构地震破坏机理和抗震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1
基本工程概况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 是一栋以甲级写
字楼为主的综合性超高层建筑(图 1), 主体塔顶建筑高 度 632 m, 结构屋顶高度约 580 m, 共 124 层, 采用“巨 柱-核心筒-伸臂桁架”的混合抗侧力体系(如图 2), 该 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 1) 核心筒主体为一个边长约 30 m 的方形钢筋 混凝土筒体, 核心筒底部翼墙厚 1.2 m, 随高度增加 核心筒墙厚逐渐减小, 顶部厚 0.5 m; 核心筒内腹墙 厚度由底部的 0.9 m 逐减薄至顶部的 0.5 m. 由于建 筑功能的要求 , 核心筒的角部在第五区以上被逐步 切去, 最终形成一个十字形核心筒[4, 15].
震性能的常用手段之一. 2002 年, 陆华纲、朱彤[1]对 一高度为 166 m 的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进行了 1: 50 模型缩比振动台试验, 对 7 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下的 抗震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 2006 年, 邹昀、吕西林等 人[2]对结构高度为 492 m 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进 行了 1: 50 的缩比振动台试验, 研究了该复杂超高层 结构体系在 7 度多遇、7 度基本、7 度罕遇和 8 度罕 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反应 ; 2006 年 , Li & Lam[3]对香港的高度约为 120 m 的高层建筑进行了 1:20 的缩比振动台试验; 2010 年, 毛苑君和吕西林等 人[4]对上海中心大厦进行了 1: 50 结构模型缩比振动 台抗震试验, 分析了结构在 7 度多遇、7 度基本、7 度罕遇以及 7.5 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而这些试验研究中, 结构并没有发生倒塌, 因此很难 深入掌握结构的倒塌过程及倒塌机理等问题. 2007 年, 黄庆华、顾祥林等人[5]对某 3 层的单跨混凝土框架进 行了 1: 4 缩比模型振动台倒塌试验; 2008 年, Sutia &
地震现场复原设备
四.室外人员的应急防震行动 地震发生时正在室外的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 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水塔 、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墙、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 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此时人员可以进入路旁 大楼里,以免砸伤。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 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收听关于 震情和行动指南的广播。
地震现场复原设备
目
录
• • • • • •
序言 展品功能与技术方案说明 设备解析 设备效果图 设备性能介绍 自救相关知识
序 言
本展馆以防震减灾自救 为核心主题,采用主题 展开的方式,以地震知 识科技普及和防震避险 体验训练内容为主线进 行全方位的设计,融地 震科普、防震减灾、避 震自救为一体,变观众 客观被动观看为主动参 与。全景式全方位、多 角度宣传地震知识,使 观众减少对地震的恐惧 、树立地震来临时与其 做斗争的信心。
展品功能与技术方案说明
其中展项包括: (一)地震模拟器 (二)镇江市地震背景 (三)地震次生灾害避险自救(北通道)
(四) 地震自救知识学习
地震平台体验
地震模拟器是通过振动平台发生模拟装置,真 实再现地震 “可怕场景”,模拟各级地震和震 中就在脚下时的直下型地震体验(伺服电机)等各 类地震,让体验者从直接体验地震中,提高体 验者防灾减灾意识。让参观者在体验“地震” 时地动山摇、前后左右晃动、人站立不稳的同 时,感受到“地震”发生时的视觉冲击,真实 地再现地震过程并使体验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 及了解地震。
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
鲁甸地震 建筑方案
鲁甸地震建筑方案鲁甸地震发生在2020年2月6日,震中位于中国云南省鲁甸县。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建筑物倒塌,数千人受伤,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
针对鲁甸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筑方案:1. 抗震等级提升:首先,我们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抗震建筑标准。
通过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们建议在设计新建建筑物时,采用更先进的抗震技术和材料,并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工程。
2. 紧急避难设施: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往往需要临时的避难所来保护自己。
因此,我们建议在重建过程中建设临时避难设施,将其分布在易于到达和安全的地区。
这些设施应该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当地居民,同时还要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医疗设备。
3. 社区规划和布局:在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规划和布局鲁甸县的城市和乡村地区。
通过采用科学的城市规划原则,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公园等,可以提高社区的整体抗震能力和居住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和地势修整,提高交通便利性和地质稳定性。
4. 提倡可持续建筑概念: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可持续建筑概念,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我们建议鼓励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如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并推广能源高效的建筑设计。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建筑物的节能性和环保性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加强防护设施建设:除了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设计,我们还需要加强鲁甸县的防护设施建设。
通过建设防护墙、防护堤等结构,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居民的威胁。
此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地震预警系统和紧急疏散通道,以便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及时采取逃生措施。
总结起来,鲁甸地震重建建筑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抗震设计、紧急避难设施、社区规划、可持续建筑和防护设施建设等因素。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鲁甸县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作者:贾冠华刘宏冀慧曹瑞东郭智峰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5期[摘要]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虚拟仿真实验形式,可以加强虚拟实验的沉浸性、具象性和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文章分析了VR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VR仿真实验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文章在采用模块化方法将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并设计了VR实验项目群,同时提出VR实验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为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改革和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开展VR仿真实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虚拟现实;虚拟仿真实验;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化分类[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096-03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强调要解决好教与学的模式创新问题,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在2019年至2021年内认定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时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可以实现。
虚拟仿真技术成为解决部分因高成本、高危险、不可逆而无法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或大型综合训练项目的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和参与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创造的综合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融合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等,通过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逼真模拟环境和场景,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全新方式[1]。
VR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虚拟仿真试验形式,因其特有的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必将对工程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震校园重建方案
地震校园重建方案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校园建筑设施和教育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活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震校园重建方案。
本文将针对地震校园重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重建方案。
问题背景地震是一种瞬间强烈的地壳运动,经常造成建筑物的倒塌、拱顶瓦片的掉落等严重后果。
校园作为教育场所,人群密集,学生的安全十分重要。
但是很多校园建筑设施存在地震安全隐患,地震发生时,容易导致师生受伤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地震校园重建方案的制定势在必行。
重建方案1. 安全评估在制定地震校园重建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校园安全评估。
评估包括对现有建筑设施的地震抗震能力进行测试,和对地震带评估,了解地震的频率和破坏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建筑需要重建或加固。
2. 教育设施的布局规划校园重建方案需要规划教育设施的布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
布局应该合理并考虑地震安全因素,例如设置宽敞的逃生通道、合理分布救生装置等。
同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多功能性,确保建筑能够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3.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加固措施在进行校园重建时,建筑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优先选择能够提供更好地震抗力的材料,如钢材、可抗震砖块等。
同时,需要对现有建筑进行加固措施,例如加固墙体、加装地震抗震设备等,以提高建筑的地震安全性。
4. 设计和建造标准制定一套严格的设计和建造标准,确保校园重建的建筑按照安全要求进行设计和建造。
制定标准应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防震设备的选择和布置要求等,以确保校园重建的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5. 培训和演练校园重建方案的实施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师生的参与和配合。
因此,需要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地震预警、逃生方法等,演练可以模拟地震情景,让师生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反应。
结论地震校园重建方案是保障师生安全和教育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现有校园建筑设施安全评估,合理布局教育设施,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加固措施,制定设计和建造标准,开展培训和演练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地震灾害,提高校园地震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火指挥与救援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功能设计与实例分析魏捍东1,何宁1,2,陈永胜3(1.公安部消防局,北京100054;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3.上海市消防总队,上海200127)摘要:分析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受损建筑物的震害特征,从实战救援的角度总结归纳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轻钢结构等四类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形态和倒塌模式。
介绍模拟训练设施设计原则与实战需求。
对俄罗斯紧急状态部179救援训练基地的搜救综合训练场、搜救单项训练设施(4号训练场)、石化场所建筑倒塌综合训练楼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地震;建筑倒塌;搜救;模拟训练设施中图分类号:X913.4,T U99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029(2010)09-0817-06我国属地震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所发生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的陆地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是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以上,地震中约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因建筑物倒塌、破坏所导致的。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政府依托当地特勤消防部队组建了26支省级地震救援队,配备了大量的专业化地震救援车辆装备,在汶川和玉树地震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地震及建筑倒塌救援工作的开展,相应的训练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能够提供这方面专业训练的模拟设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省市虽建有建筑废墟训练场,但大多过于简单,功能不够完善,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开展有针对性、高难度的实战训练。
如何建设高仿真、动态化的模拟训练设施,已成为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对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大量受损建筑物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破坏形态和倒塌模式,结合俄罗斯紧急状态部179救援训练基地设施情况,从实战救援的角度,提出了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搜救的功能设计思路和实战需求。
1常见建筑物结构类型与震害特征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在不同的烈度区域受到的地震破坏程度不同,其震害表现也较为多样。
一方面缘于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经历了复杂的受力过程;另一方面,缘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类型、建筑质量、使用期限、抗震设防能力等情况的差异。
整体倒塌或部分倒塌的建筑废墟往往是救援队伍利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设备进行人员搜寻的重要区域对象,而倒塌建筑的构件和建筑内的障碍物则是救援队伍利用装备开展破拆、顶撑、起吊等作业的主要单体对象。
掌握不同结构建筑的倒塌特征和构件的损毁特点,对于进行人员生命迹象搜索、被困人员定位、现场安全评估以及构建救生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重点对汶川和玉树地震中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轻钢结构等四类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上述四类建筑的主要损毁构件及其特点,以此为构建模拟训练设施提供设计思路和技术支撑。
1.1砖(土)木结构砖(土)木结构建筑主要包括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建筑,多为农村自建房屋,一般为单层建筑,结构形式比较多样,未经抗震设防,抗震能力较弱。
该类建筑在汶川、玉树地震重灾区震害十分严重,倒塌现象普遍,如图1、2所示。
砖(木)结构建筑主要受损位置为墙体和屋顶。
常见的损毁构件是横墙、纵墙、挑檐、梁与檩等。
主要震害表现为:墙体产生交叉裂缝,门窗过梁上部砌体开裂,窗间墙折断;纵墙和横墙连接部位开裂、倒塌,造成屋架塌落;檩条从墙体拔出,造成屋顶倾斜、塌落;屋顶过重,屋顶与墙体连结处折断,梁与檩滑脱,屋顶塌落、梭瓦。
1.2 砖混结构砖混结构建筑物在我国较为普遍,多为城镇的住宅楼、教学楼、办公楼以及小型厂房等建筑。
在砖混结构中,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的震害最为严重,这些结构形式的建筑在重灾区普遍发生了严重破坏或整体倒塌,如图3、4所示。
砖混结构建筑的主要受损位置为墙体及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部位。
常见的损毁构件是横墙、纵墙、楼板、楼梯和屋顶等。
主要震害表现为:横墙、纵墙出现斜向或交叉/X 0裂缝、倒塌;外墙出现严重酥裂、外鼓、倒塌;楼梯间、楼板和墙体之间出现裂缝、塌落;出现局部倒塌或整体倒塌的情况。
1.3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建筑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建筑。
由于框架结构本身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因此,大多数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较轻,一般在低烈度区内受到的破坏较小,在烈度X 度区以下也很少见到框架结构倒塌的情况。
但在重灾区的极震区,如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城等XI 度高烈度区框架结构严重破坏和倒塌比例较高,如图5、6所示。
框架结构建筑的主要受损位置为门窗洞口斜角,填充墙与框架之间,柱头、柱脚、梁柱交接处,楼板间、楼梯间等。
常见的损毁构件是填充墙、梁、柱、楼板、楼梯横梁等。
主要震害表现为:门窗洞口斜角部砌体粉碎;填充墙与框架之间墙体裂缝、倒塌;框架弯曲变形、剪切裂缝;梁、柱混凝土破碎、掉块,钢筋外露、压曲;梁、柱破坏严重、倾斜、酥裂、倒塌;楼梯与主框架因变形不协调在连接部位裂开、拉断;在强震区因地基失效或设计施工中明显差错,导致框架房屋倒塌。
1.4 轻钢结构轻钢结构建筑自重较轻且强度较大,抗震能力相对较强,震害较轻。
该类建筑多为仓储用房、大跨度厂房以及体育馆等建筑。
在汶川地震中,由于灾区的不少厂房及仓储用房的跨度较大、屋架较重、柱间连接较弱,加上年久失修等原因,所以垮塌也相对较多,如图7所示。
图7 汶川地震中倒塌的东方汽轮机厂厂房轻钢结构主要受损构件为主体支座、柱间支撑连接节点和钢梁。
震害主要表现为:柱间支撑连接被拉断,屋架或组合楼板变形坍塌;节点连接破坏,钢梁、柱扭曲变形倒塌;地脚螺栓拔出破坏;围护墙倒塌破碎等。
此外,城市供气、供水、供油、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以及石油化工企业中输送危险物料管道、装置在震后也极易造成损坏,甚至导致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发生。
如: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和1995年阪神大地震就是地震导致的火灾发生。
由于该类场所和设施不具有建筑结构的共有特性,所以笔者未进行分析和讨论。
建议该类场所和设施的人员搜救模拟训练设施建设可参照管道及狭小空间训练设施建设模式,次生灾害的模拟训练设施建设可参照火灾扑救、排爆、危险化学品堵漏、潜水等专业性训练设施建设模式,如火幕墙训练设施、危险化学品堵漏训练设施、烟热训练室、潜水训练池等。
2模拟训练设施设计原则与实战需求2.1设计原则根据震后不同结构建筑的倒塌特征和构件的损毁特点,设计震后建筑倒塌的废墟形态和被困人员的生存空间,还原地震灾害模拟救援现场环境,是地震及建筑物倒塌模拟训练设施建设的最终目标。
地震及建筑物倒塌模拟训练设施可根据不同结构建筑分类建设砖(土)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轻钢结构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建筑废墟,根据实战训练科目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架、柱、楼板、砖石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障碍物,以及监控摄像头、观测孔和报警装置等确保训练安全的控制设施。
一般建筑倒塌事故模拟训练场所的面积不应小于300m2,建筑残垣不宜低于3层普通建筑物,具备层叠式倒塌、倾斜倒塌、/A0形倒塌、/V0形倒塌、90b倒塌等局部倒塌或完全倒塌模式,并且在非承重部位设置楼板、柱、梁、墙体等各种类型的障碍物,在人员被困空间填充废旧家具、家电、管道、灯具等室内常见物品,形成各种受损建筑构件及室内障碍物杂乱、缠绕和相互挤压的形式,以增加搜救和破拆难度。
此外,训练场前沿应设置足够宽度的消防车道或空地,以停靠重型抢险救援车辆以及举高车辆。
建设中还应结合本地需求,统筹考虑建设规模、经济性、复杂性、逼真度、层次感,既可以设计成区域性的综合性训练场区,也可以建设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个训练设施;既可以是地上单层建筑废墟或多层建筑废墟,也可以是地下、水窖以及石油化工厂区等特殊场所废墟。
地震及建筑物倒塌模拟训练设施建设的前提是安全性,关键是仿真,灵魂是便于训练,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才能设计真实、完美的模拟训练设施,真正体现从难、从严和科学施救的内涵。
同时,设计和建设中还要确保模拟训练设施的可维护性、训练的可重复性。
譬如,在不改变建筑设施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楼板、钢筋混凝土块、横梁、木柱、铁丝网、门窗等震后建筑物主要易损毁构件重复更换,并根据不同层次受训人员和不同训练阶段的要求,随机设置障碍物种类及建筑废墟空间大小,以调整搜救难度。
此外,模拟训练设施建设还要处理好临时性与永久性的关系(如临时搭建的构筑物与永久性固定训练设施)、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专门的搜索训练和搜救一体化综合训练)、单体设施和区域设施的关系等。
2.2训练科目需求地震及建筑倒塌搜救的常见训练科目可分为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和综合实战演练三类。
体能训练包括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基础体能训练重点是训练消防员的速度、力量、柔韧等基本运动素质,提高其各个器官的机能,并使其身体得到均衡发展,以适应地震灾区现场生存和实战救援等多方面需要;专项体能训练重在提高消防官兵在地震救援现场某一特定的运动技能,如攀岩训练、高空绳索救援训练等。
技战术训练主要是针对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中人员搜救的相关技术、战术训练。
包括人工搜索训练、仪器搜索训练、搜救犬搜索训练等,以及建筑废墟安全性评估训练、楼板或墙体等障碍物的顶撑、开凿、切割训练,烟雾或火灾环境下救援训练,有毒有害环境下救援训练,夜间照明状态下救援训练,管道、坑道以及狭小空间的救援训练,废墟上行走及伤病员输送训练,大型救援和清障车辆操作及应用训练,等等。
综合实战演练是模拟特大地震发生后,建筑倒塌、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交通事故、空难、水难等多种灾害交叉发生情况下,需要多种力量联动作战、协同救援等综合性的演练,是对地震搜救中救援人员的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等受训内容的综合反映。
3地震及建筑倒塌模拟训练设施建设实例分析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瑞士、德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震救援训练基地。
我国地震系统也在北京建立了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
2009年3月和5月,笔者曾先后两次赴俄罗斯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救灾部门专家会议和/2009上合组织-博戈罗茨克0联合救灾演习,实地考察了俄罗斯紧急状态部179救援训练基地。
该基地建有空难救援、水难救援、列车事故救援、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石油化工火灾扑救、森林火灾扑救、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搜救等多种灾害事故的模拟训练设施,是目前世界上规模较大、训练设施种类较齐全的基地。
其中,仅地震及建筑倒塌废墟模拟训练设施就有近20座,笔者仅对具有代表性的搜救综合训练场(1号训练场)、搜救单项训练设施(4号训练场)、石化场所建筑倒塌综合训练楼进行重点分析。
3.1搜救综合训练场(1号训练场)搜救综合训练场由钢筋混凝土梁、柱、楼板、砖石等搭建而成,模拟钢砼多层建筑倒塌、房梁楼梯断裂、墙体开裂等各种整体、局部破坏形式和因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被困、埋压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