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Thank You!
参考: 丁学良 香港科技大学 《辩论“中国模式”》
L/O/G/O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 纵向, 比较来看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是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 恢复往日的地位。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恢复往日的地位。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 占世界的 30%-35%左右 ; 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 美元, 宋朝人均 达 美元 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 的 65%,北宋 ,北宋80%,南宋 ,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 , 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 的 ,整个明朝的GDP是 是 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 ,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 迅速下 滑至一半, 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 平。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比较来看 纵向,
三、从当下来看,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来看,
四、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模式产生的非常显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有大的优越性。 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 有大的优越性。“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是东亚模式 的一个最新变种” 的一个最新变种”。 先是日本, 先是日本,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大概有9.8%,中国通常 是8%-9% ;196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6年 1966 GDP 1000 6 后达到2000美元,再过3年达到3000美元,仅仅过了2 2000 3 3000 2 年就超过了4000美元,然后花了长达十年时间最终达到 了人均10000美元GDP 随后“亚洲四小龙” 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 随后“亚洲四小龙”,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在各自的黄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并不逊色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它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一.中国模式的定义:中国模式,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

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这种解读是形形色色的,大体而论,可以分为“西方解读”和“非西方解读”两大类。

前者充满着曲解和误读,但也有不少明智的人士讲了一些睿智的公道话;后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找到自己快速发展的途径,对此充满期待。

西方的声音:美国右翼智库企业研究所2007年底出版的《美国人》双月刊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模式”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效仿自由经济政策的成功要素,通过使本国经济的很大部分对国内外的投资开放,又允许实现劳动方面的灵活性,减轻税收和监管方面的负担,并把私营部门和国家的开支相结合,从而创建一流的基础设施。

第二部分就是允许执政党保持对政府、法院、军队、国内安全机构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牢牢控制。

描述这一模式的一个较为简捷的方式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

但是,西方也有另一些声音,不少出自资深的政治家和有影响的学者之口。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道:“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就如何处理民主和人权问题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对中国在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

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其政治文明也会进一步发展。

”他还写道,他反对在德国实行中国的政治制度,但“中国现行体制所保障的政治稳定是必要的,对中国人民及其邻国来说都是有益的”,“如今中国人在自己国家里享有的自由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非西方的声音: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俄罗斯经济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

浅析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指中国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和平崛起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

中国模式是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世界主流发展模式借鉴的结果,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在内的综合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也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

标签: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解释中国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从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视角探讨了中国模式。

2004年5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模式进行探讨。

之后国内外许多学术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社会都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之欧美国家小,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大了对中国模式的关注,中国模式的研究热再次兴起。

中国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有没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否成熟、中国模式是什么、要不要提、中国模式是否可复制推广到其他国家、中国模式是否可持续等问题展开,各种观点碰撞、交锋激烈,莫衷一是。

一、何为中国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但中国模式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没有也不应该有某种标准样式。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周日晚,听了张慕津老师题为《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模式》的讲座,获益匪浅。

“中国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根源在于中国的崛起。

经济领域创造的增长奇迹、面对重大事件时越来越强的应对能力、国际事务中展现出的大国风范都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再也无法无视中国的存在,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模式”这个名词大概是国外媒体率先使用,他们用“中国模式”或“中国的模式”来代指中国的发展方式。

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和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途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下的创新与发展。

具体而言,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方面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在教育、经济、法制等各方面的制度日趋完善,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认可,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向中国学习。

无论外界评论如何,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清醒而理性的看待“中国模式”。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方面有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悠久的历史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使我们对外来的事物有较强的排他性,同时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也证明了中国要发展,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式,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发展之路。

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的适应性改变,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中国模式”雏形已有,仍需完善。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够透过事情的表象究其本质,在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果的同时,反思和总结“中国模式”的弊端,及其潜在问题,为我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一、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兴起所谓中国模式,就是相对西方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

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讲就是政治上形式民主化、经济上自由化,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而中国模式简单地讲则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上市场化。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既坚持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积极作用,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从时间上讲,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要远远早于中国模式。

西方模式尤以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最为典型。

西方模式发展至今,不仅经济发达、生活富裕,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渗透,西方模式也随之在全世界曼延开来。

二战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急于摆脱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往往把西方模式当作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首选甚至于惟一选择。

而中国模式的出现,跟1978年以来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内在的关联。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的封闭状态,实施全面的对外开放,而且在经济体制上逐渐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飞跃性的提高,而且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现代化发展至今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使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又一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和议论也普遍起来。

中国模式在世界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正日益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意义。

二、中国模式的世界性意义第一,中国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家。

历史上的中国在唐宋年间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割地赔款。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1、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2、如果有,其内涵和特点是什么?3、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式”还可以被定义为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二是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三是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主要依据就在于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我国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准确把握“中国模式”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第三,它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

“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上主要体现为“四主型制度”。

一是公有主体型的多种产权制度,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这表现在资本结构、就业结构、GDP结构、税收结构、外贸结构等多方面。

二是劳动主体型的多种要素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并重的制度。

三是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即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廉洁、民主、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作用。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外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等模式的提法,中国发展比较平稳速度也比较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意味着政治稳定,而稳定的政治局势对任何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改革、开放、发展、渐进、试验和稳定是常用来描述“中国模式”的词语,中国模式以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的改革,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特征,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高令各个发展阶段的所有国家羡慕,穷国希望在经济上赶上富国和创造财富,而富国则想在竞争中继续领先,它们都希望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

中国模式一是坚持走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不同于西方某些人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是坚持实践第一。

实践性是中国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路,尊重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由此取得了一系列实际成果。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中国模式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既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

我们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五是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开放,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吸纳百家之长,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

中国模式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不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不搞虚张声势的威胁,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伙,并尽可能考虑对方国家民众的感受,在习惯了冷战思维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冷静、务实而又不乏儒家风范的外交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中国外交有效地使其他国家认可中国的发展,并确信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并非挑战,而是难得的机遇。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近年来,许多人对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

有些人认为中国正在实行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然而,我认为中国模式并不等同于国家资本主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这个观点。

首先,国家资本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而中国模式则更注重市场化改革和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中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过度干预。

与国家资本主义不同,中国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既有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也充分尊重市场力量。

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减少贫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次,国家资本主义倾向于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所有和管理,而中国模式更强调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职能。

中国积极推行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主经营,尊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市场变化。

政府主要由监管机构和服务机构组成,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与国家资本主义相比,中国模式更加注重公平竞争和市场导向。

第三,中国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

中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中国还提出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改善民生、减少贫困、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相较之下,国家资本主义往往忽略了环境和人民的利益,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

最后,可以通过比较中国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证明其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区别。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合作的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推动全球经济稳定。

此外,中国还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样的行为表明中国模式不仅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也为全球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国家资本主义相比,中国模式更具包容性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模式与国家资本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模式注重市场化改革和开放,鼓励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发展,强调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同时在国际上倡导和平发展和全球合作。

我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我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一、引言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约1500万。

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众多的学者曾将以“四小龙”为代表的部分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称为“东亚奇迹”。

按照这一标准,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10%左右的增长率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增长的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超过了“东亚奇迹”时期的增长水平,这样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奇迹”当之无愧。

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

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

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模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特做法。

下面将介绍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之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政策和措施,如重点发展特定行业和地区、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另一个具体例子是中国的精准扶贫模式。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将扶贫资源针对性地投入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

同时,中国还推动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措施,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在减贫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此外,中国在城市化和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做法。

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推动城市发展和农村转型,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中国也注重环境保护,在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通过减排措施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式,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精准扶贫模式以及城市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都是中国模式的具体例子,对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方面独特的实践方式和经验总结,而中国制度则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下面将对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首先是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模式是以发展为硬道理,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开放政策,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模式强调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社会进步方面,中国模式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政治稳定方面,中国模式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首先,中国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国家的最高领导力量,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中国制度倡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产生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中国制度还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打击腐败行为,保障国家的政治清明和廉洁。

总之,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宝贵财富。

中国模式注重以发展为中心,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国家的民主和法治。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指导和保证。

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及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及世界意义

一、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占GDP的9.7﹪,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62.8﹪,贸易总量由世界第22位跃居到第3位。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了7600亿美元,据发展中国家第1位,世界第2位。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 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8﹪,世界排名由第10位跃居到第4位。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6年的43.9﹪,工业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62.3﹪上升为2006年的72.3﹪。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1.中国模式(1)、概念: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也可以指走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2)、背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加上“文革”的政治动乱,使中国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3)、基本特征:“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

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既有差别而差别又不能过大、既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进而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

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方案则是中国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指具体措施和政策,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中国方案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核心要务是经济发展。

中国模式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各个方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方案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改革开放等,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还注重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模式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推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方案通过实施人民满意度调查、加大社会投入等措施,不断改善社会建设。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还重视文化建设。

中国模式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

中国方案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的改革等措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中国方案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总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总结出来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

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模式,通常指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经验。

这一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发展路径: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通过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改革,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贫困减少。

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那些寻求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

2.政治稳定与改革:中国模式强调了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渐进式改革。

这种稳定与改革并行的策略对于一些转型国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

3.文化自信:中国模式在文化上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

这种文化自信对于其他文化多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自身文化特色具有启示作用。

4.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通过合作与对话解决国际争端,这对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5.全球治理参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模式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
和贡献,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案。

6.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追求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参考。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

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

1,联系3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谈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
中国模式八大特点:
1、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也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比较能够从实际出发。

2、强势政府,我们有比较中性、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它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

3、稳定优先,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

4、民生为大,我们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5、渐进改革,实践证明“共产党+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更有作为。

6、顺序差异,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讲究轻重缓急。

我们大致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7、混合经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把市场优势和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

8、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

中国模式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国模式解读

中国模式解读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 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建国以来,我国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超越阶段的冒进问题,非公有经济 受排挤,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我国还只 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统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就必须充调动各方 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包括个体、 私营、外资经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展; 二是努力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因为传统的公有 制不论是国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都是无法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传统的政 企不分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经济的,中国在1978 年改革开放前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公有制 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除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以外,还有股份合作制、社团所有制、租赁、托管经营、地方社团所有制、 股份有限公司、乡镇村级所有制、各种职工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 员工持股等。可以肯定,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还会出现新的同市场经济相 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是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关系。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 环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 现国有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同时使国有企业在 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中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吸收非国有资本。
1. 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 人口城镇化率仅从1952 年的12. 5% 上升到1977 年的 17.6% , 年均只提高0. 2 个百分点。强制“抑制”式城镇 化把农村人口限制在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而把农业资金大量 抽出, 造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受阻而工业化和非农化却快 速推进的不均衡局面。1952—1977 年, 中国人口的城镇 化率只提高了5.4 个百分点, 但同期中国的工业化率和非农 化率却上升了28. 2 和23. 2 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 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 从一定程 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 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差距, 但坚冰非一日可破, 时至 今日, 中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局面并未根本 扭转, 滞后程度仍然较为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 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 其落后程度也是极为明显的( 见表1)。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自身的多元化色彩和从未被外来干涉打断而形成的独特传统,这给了中国发展的扎实根基和永恒动力。

中国模式的特质1、独立自主第一、自已的事情自己办。

“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二、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第三、在开放社会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一条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的死路;盲目排外,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根本背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顾实际国情的区别,简单复制别国模式,无疑是取乱之道;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是获得对自身民族性格、历史方位、发展战略等主体特性的科学认识以及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

2、改革创新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懈怠,不折腾。

第二、因地制宜,鼓励创新,不搞一刀切。

第三、稳字当头,循序渐进,不搞齐步走。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是我国30多年改革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

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也避免了诸如“休克疗法”带来的剧烈社会震荡,走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发展道路。

3、实践本位第一、实践第一,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二、坚持让实践说话,不搞无谓的争论。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着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体制、制度和理论创新。

、以人为本第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二、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以人为本第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二、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5、和而不同第一、多元一体,相得益彰。

第二、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第三、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6、刚柔相济刚性就是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坚持,没有动摇。

经济模式:“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政治模式:政治弹性和政治包容度;协商民主文化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允许和鼓励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共同发展,和谐共存“中国模式”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1、全球政治的“中国因素”变得日益重要2、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3、中国崛起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4、“中国模式”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特:结合中外评论探讨“中国模式”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

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有以下几种观点可借鉴。

第一种观点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包括五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创新,三是实践本位,四是以人为本,五是和而不同。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当前热议的“中国模式”概念,主要是是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以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非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我们取得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和概括。

认识、探究的客观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表达: “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

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

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

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西方有媒体指出: “当代中国一直是个令西方感到困惑的问题”。

“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真正繁荣起来,除非它采纳西方式的民主”。

“中国模式”可以归结为“专制加经济发展”。

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 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

新加坡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

”总之,政治上的保守、专制与经济自由,是西方学者政要赋予“中国模式”的总体内涵。

对比所谓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一贯主张首先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并保障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

应该指出,一些西方人士还保留着陈旧的偏见,用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并谎称这是一种“专制”。

结合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进步”的原因、对我们党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他们不愿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意淡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提出“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来概括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精辟的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揭示了中国成就的奥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到达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从而也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模式”中所包涵的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从对“中国模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西方虽然对“中国模式”概念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其对“中国模式”概念中的合理成分。

“中国模式”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内容的探究,有些国外学者也得出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的认识。

中国模式的优越之处即中国不拒绝一切先进的东西,而是把西方和他国成功的经验融合进自己的模式。

从中国模式的基础中可找到苏联的“骨架”,中国的社会主义吸收了经济现代化领域的诸多宝贵经验,例如日本的经验、新兴工业国家的经验,当然,还有苏联的成就。

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制定的发展方针具有卓越的前瞻性,目光长远; 在政策的实施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这种先进性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发展的科学、合理性上。

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在拯救经济危机过程中往往只有金融杠杆,而缺少经济杠杆。

因为存在着庞大的国有经济体,中国政府具有金融和经济两种杠杆来实施其危机拯救计划。

中国政治体制尤其在危机期间表现出高效率。

中国的政体相对于所谓的民主政体,能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于此相比的是,民主政体下很多政治家的精力
都集中在竞选连任,而中国政治领导人投入精力关注发展。

但是,我们应看到这些合理成分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还有很大距离。

它们主要停留在对局部现象的零碎描述,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其原因就在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能以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来认识我国的成就和进步。

三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发展还不完善、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动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工业、城市、东部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分享不均;民主、法制不健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明显,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只能通过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改革,去逐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时间,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于此同时,我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足够的自信才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真在挑战。

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总结“中国模式”却难乎其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迷茫关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认识”,“缺乏认同”,无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无视党和人民的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无视我国思想理论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理论研究作出的贡献,热衷于用西方的概念体系去解释中国人民的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掉进了西方概念的陷阱!
当前我们热议“中国模式”,从各个方面去注解“中国模式”,其中有的人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成就和进步的原因,去解释党的理论、实践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主题。

试想,站在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非社会主义的视角,能对“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吗? 能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吗?如果我们还继续用“中国模式”去总结我们的发展历程,甚至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偏离甚至背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认为“认同”的缺失才是我们当下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