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的土地开垦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

【正文】一汉水下游平原垸田农业区长江中游地区所习称的"垸田"(也称"院田")就是下游地区所说的"圩田","垸"与"圩"都是指堤岸。

嘉靖《沔阳志》卷8 《河防》谓"沔居泽中",地势低下,"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洞庭沔湖汇为巨壑","故民田必因地高下修堤防障之,大者轮广数十里,小者十余里,谓之'院'。

"乾隆《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禀制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云:自京山以下,次潜江,次天门,次沔阳,地形愈洼,众水汇归,南北两岸夹河筑堤。

其州县民人纠约邻伴,自行筑堤捍水保护田庐,谓之"垸"。

各垸之田,少者数百亩、千余亩,亦多有至万余亩者。

因此,所谓"垸田"就是筑围堤、防御洪涝的水利田,堤垸实是垸田的标志,其功用主要是防御洪水。

(注:当然,为了有效地防御洪涝,仅仅筑起堤垸是不够的,还要开挖排灌渠系、兴建引排涵洞、并保留蓄涝湖泊。

因此,张国雄先生给垸田下的定义是:"两湖平原河湖交错的水乡地区一种四周以堤防环绕、具备排灌工程设施的高产水利田。

"参阅梅莉、张国雄、晏昌贵著《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7~91页。

)张国雄博士对两湖平原垸田的兴起与发展作了详尽细致的研究。

(注:参阅前揭《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第四章"垸田的开发",第87~134页。

)他认为:两湖地区垸田的兴起,大致在南宋晚期,不迟于13世纪中期的南宋端平、嘉熙年间(注:这一看法最初是石泉先生提出的(见所编《中国历史地理专题讲义》,武汉大学历史系1981年油印本,第174页),张国雄对此作了详尽的考证,见石泉、张国雄《江汉平原的垸田兴起于何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2.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 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

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A. 农业生产的出现B. 农业科技的进步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传统思维的更新3.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 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 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 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C. 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D. 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4.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 社会史观下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B. 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 整体史观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5.据考证, 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 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 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 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6. 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7.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

明清苗疆治理与边疆商业城镇的形成洪江地处沅水上游湘黔桂界邻区,是历史上国家控制西南边陲“古苗疆走廊”东端的一个站点。

明清时期,国家加强对西南苗疆的经营,在辰沅地区部署军事控制体系的同时也加大对苗疆腹地的经济开发。

沅水流经沅州与辰州之间是一个先向南,接着转东,再折向北的“U”形大回环,其中在洪江境内又蜿蜒成一个“S”形小回转。

这一地形导致水路漫长,洪江因此在军事和政治控制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同时也成为一个天然的物资交汇良港。

清代以来,辰沅地区商业市场持续繁荣并向上游拓展,洪江商镇异军突起,成为国家向苗疆经济渗透的“桥头堡”。

标签:明清时期;西南苗疆;商业城镇;洪江洪江①地处沅水上游湘黔桂交界处,即习惯上指称的“武陵山区”,古为族群构成复杂的“五溪蛮”居住区,是元明以来国家为控制西南边陲而开辟并经营的“古苗疆走廊”②东端的一个站点。

明清时期,国家加大对西南边疆的治理力度,辰沅地区因接通中原与西南苗疆的特殊地理位置,依托独特的山水地形构造和复杂的人群构成,参与演绎了一场中央王朝依托“国家走廊”对西南苗疆进行的自上而下“国家化”整合的历史大剧。

③在“将山、水、人的因素综合考虑,从通道、走廊的概念入手,选取具体而微的特定研究地域,‘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面貌有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应该成为我们深刻认识武陵山区社会文化过程并进行区域研究对话和理论反思的基本门径”④的研究旨趣之下,本文以洪江为切入点,梳理明清时期其由通滇驿道上的备选驿站逐步成长为西南苗疆边地商业重镇的历史过程,将之置入国家苗疆治理体系之中,讨论明清两代国家治理方略变化所带来的地域社会在区域历史中的角色转变。

一、国家苗疆控制体系构建与洪江区域角色的获得洪江古名雄溪,最早见诸史书者为《后汉书》载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威武将军刘尚击五溪蛮,军没,62岁高龄的马援复请征。

该记载之后有“五溪”之注释:“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篇》第二章(上)
尹玲玲
张建民先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垦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口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推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随着宜农土地的垦殖趋向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周边山区和河湖沼滩等土地;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在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龚胜生在其《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中也指出:“过分的土地开垦,无论在哪样的地区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土地开垦的效益。清代两湖从湖区和山区的土地开垦获得了不少好处,但也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②
随着明代中叶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人口迅速增长,两湖地区围湖筑垸进行围垦的进程日益加速。虽在明清之际曾因兵火战乱而一度中断了这一进程,呈现了凋敝之势,但清初恢复后,堤垸围垦更进一步加快。而圩垸围垦的加速导致两湖地区的湖泊迅速淤浅淤废,蓄洪泄洪能力大为下降,两湖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因此而日益升级。这就形成了一个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两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因此而趋于恶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第365—366页。
②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一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江、汉堤防的修筑与圩垸堤防的围垦一方面使两湖平原的开发进程大为加速,但同时也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对于江、汉堤防的修筑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从历史自然地理角度作过相关研究,杨果先生将众多学者的研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改变了两湖平原的

以史为鉴——主持人语

以史为鉴——主持人语

许 多年 不见 的大 雪飘飘 洒洒 降 临峡州 ,驱走 了久 久散 不开 的雾 霾 ,加 上校 园突 然 的冷清 ,让人 真切 感觉 到 年关 的邻 近 ,新 春 的到来 。于是 才 能静 下心 来完 成 《 铜仁 学 院学 报 》每 期需 要 写作 的主 持人 语 。“ 武 陵 论 坛 ”栏 目已经进入 第三 个年 头 ,就如一 个呱 呱坠 地 的孩子 在许 多珍 爱她 的人 士 的呵护下 一天 天长 大 。作为参
关 键 词 ,写 出 自己拜 读几 篇文 稿 的感 受 。 历史 既是对 人类 过往 历程 的记录 ,也是照耀 今 人 的镜 子 ,启迪 后人 的教 科书 。《 韩诗外 传 》说 :“ 故殷 可 以鉴 于夏 ,而 周可 以鉴于 殷 ” ,“ 前事 不 忘后事 之师 ”成 为千 古名 言 。《 晋书 》也 说 :“ 前车之 覆 轨 ,后 车之 明 鉴” 。过 往 的历 史经验 教 训 ,后世 当需借 鉴 。唐太 宗 李世 民更 是 从生 活细 节 、人 生哲 理 、国家 治 理等 几个 层 面概 括 出 “ 以铜 为鉴 ,可 以正 衣冠 ; 以人 为鉴 ,可 以明得 失; 以史为鉴 ,可 以知 兴替 ”的至 理 名言 。古今 中 外睿 智之 士对 历史 资政 作用 的深刻 阐释 ,无 疑是 一笔 宝贵 的精神 财 富 。2 0 1 4年 l 0月 l 3日,习近平 在 中共 中 央政 治 局第 十八 次集 体 学 习时强 调指 出:“ 牢记历 史 经验 历史 教 训 、历史 警 示 ,为 国家 治理 能力现 代 化提 供 有益 借鉴 。 ”“ 一个 国家 的治理 体系 和治 理能 力是 与这个 国家 的历 史传 承和 文化传 统密 切相 关 的 。解 决 中国 的 问题 只 能在 中 国大地 上 探寻适 合 自己的道 路 和办 法 。 ”任 何 一个 国家 的发 展 都不 能割 断 自己的历 史 ,有 几千 年文 明史的 国度更 是如此 。历 史是 最好 的老 师 ,只有从 历 史 中去 吸取 经验 教训 ,才有 可 能解决 中国 问题 ,实

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

明清时期的移民与沅水中上游山区的开发
21 0 0年第 3期
湖南行 政学院学报 ( 双月刊) J R A O 0U N L
N . 2 1 o, 0 30
Ge ea. .3 n r1 6 No
( 总第 6 期 ) 3

文 史研 究 ・
明清 时期的移 民与沅水 中上游 山区的开发 木
罗运 胜
(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50 ) 10 0 摘要: 明清时期, 湘西少数 民族无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 由于以汉族为主的外来移民大量 但 迁入 , 各民族之 间相互影响 , 扩大交往 , 才明显促进 了湘西沅水 中上游地 区的农业开发和手工业生产 , 商业也 获得 空前的发展 , 并因此逐步扩大了对外经济联 系。 关键词 : 明清 ; 移民; 沅水 中上游地区; 经济开发 中图分类号: 2 K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30 (000 — 19 0 10 — 6521 )3 00 - 4
宋 初 纳土 输 贡 , 列版 图 , 明 以降 , 辟 民聚 ”清 ・ 始 元 地 ( 吴起 风等 : 州直 隶 州志》 四 《 , 绪五 年刊 卷 赋移 光 本) 。这几 县都是 开发较 早之 地垦 殖 也早 。至于 苗疆 和 土 司 改 流地 区 , 垦 虽 晚 , 在 移 民浪 潮 推动 下 , 开 但 速 度特 别 快 。改土 归流 后 ,保 靖县 令 王钦 命 晓谕 民
长 沙粘 、 南京 粘及 广西 的麻 粘等许 多 品种 。又如玉 米
响。 众所周知, 传统经济的发展动力之一就是人 口的
增加 。大量 移 民迁 入 沅水 中上游地 区 , 无疑 对 这一地 区 的经 济开发 进程产 生 了深刻 而广泛 的影 响。 探 讨 历 史 时 期 沅 水 中上 游 山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揭示 人 力资源 、 民族 交往 与经 济 融合 对 多 民族 杂 居 地 区的经 济 开发 , 具有重 要 的学术 价值 。 迄今 为 但

明代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

明代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

强对通往滇黔交通干线的控制 , 也需要广置卫所。 因 而洪武年间在湖广西南设置了常德卫 ( 今常德 ) 、 辰
州卫 ( 今沅 陵) 、 沅州卫( 今芷江 ) 、 靖州卫( 今靖县 ) 、 镇溪 所 ( 今吉 首 ) 、 城步 所 ( 今城步) 、 天柱所 和 汶溪 所 ( 皆在今 天柱 县 ) 以及崇 山卫 ( 今 花垣 县 内 , 后改 为 千
基金项 目: 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洞庭 湖区人类 活动与环境 变迁 的历史考察 ” ( B S Q D 1 0 1 6 ) 。 作者简 介 : 罗运 胜 , 男, 湖南溆浦人 ,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 , 博士, 研究方 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 。

2 0 1 4年第 5 期
璋。引者注) 命以所俘将 士悉遣戍沔 阳、 辰州 , 仍给 衣粮 , 有 妻 子者赐 夏 布人五 匹 , 无 者半 之 ”。 可见 , 设 立 湖 广 行 省 后 ,辰 州 所 在 的 沅 水 流 域 即成 为 当 时
“ 遣戍 ” 被俘 人 口的 目的地 之一 。湖广 西 部是少 数 民 族 聚居 区 , 或 是 少 数 民族 与 汉 族 杂 居 区 , 必 须 屯 以
的人 口变 迁 进行 整体 考 察 和分 析 , 探究 其 原 因 和影
响, 很有 意 义 。

重兵 , 才能维护稳定。所以朱元璋在派遣杨瑕 、 张彬 等 分兵 进讨 辰州 诸郡 的反 叛部 众时 表示 : “ 湖 南地 接
溪洞 , 贼人恃 险 负 固 , 叛服 不 常 , 宜 … … 留兵 镇守 , 以 绥 远人 。 ” 嘲 既要 镇守 溪洞 , 就需 要 驻兵 , 而且 , 为 了加
明朝 初 期 , 在地 处 僻远 、 山 高谷 深 的 沅水 流域 ,

试论历史时期沅水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试论历史时期沅水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试论历史时期沅水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者:莫宇翔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4期摘要:沅水流域是湖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单元。

沅水流域在历史时期中由于其地理位置而凸显其重要性。

沅水流域地理位置重要性除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凸显,更主要的是由于其连接西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地理条件,在国家整体治理格局所起到的作用。

本文根据沅水流域的地区史,简要按照战国、汉唐、两宋、元明清四个历史分期,对沅水流域历史时期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梳理概述,思考沅水流域地理位置的体现方面,及其背后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沅水;西南地区;沅湘沅水流域以沅水为中心,在历史时期中有着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价值,是湖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单元。

沅水上游叫清水江,发源于贵州都匀市,东流经剑河锦屏天柱等县境,东北入湖南省怀化市境内,之后名为沅江。

蜿蜒北流其经辰溪、沅陵、桃源,最终于益阳沅江市注入洞庭湖。

沅水流域包括今贵州黔东南一小部、怀化市、湘西州、常德市大部、益阳小部地区。

为了研究的便利性,笔者将沅水流域包含范围基于历史时期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将历史时期中的沅水流域最终定在了思、靖、辰、沅、溪、鼎六州之地①,大致为西至镇远,南至靖州,北至慈利,东至常德的大片区域。

关于沅水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很多,《山海经》将沅水划分入海内东经范围,这体现了作者对于沅水地位的认识,认为其是“天下”的一部分②。

在传统方志材料《大明一统志》中,大量记载了前人对于沅水流域重要性的认识,“(宝庆府)控制溪峒,弹压诸蛮”“(常德府)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蛮”“(常德府)旁通溪峒,荆渚唇齿”“(靖州)内为诸蛮咽喉,外为武陵障敝”“(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依山为郡,仍四通八达之地,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方志中关于沅水流域重要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王朝统治秩序对于沅水流域这一多民族地区稳定的需要以及沅水流域发达的交通区位。

对于沅水流域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还表现在往往将沅水与湘水兼称,钱穆先生认为“沅湘各自入洞庭,中隔资水,相距匪近,然汉人每以‘沅湘’兼称,疑本楚人旧习”,傅角今《湖南地理志》中认为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其中湘、沅为经,资、澧为纬。

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案例分析
以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的水路交通为例。当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 求,各地纷纷开凿运河、拓宽水道。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兴 修的“新运河”(即今天的人民运河),就是为了缓解珠江口交通运输压力而 开凿的。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路交通运输的效率,而且促进了 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3.农业开发与进步
在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的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人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进行 灌溉,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农田水利系统。同时,农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也大大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在这一地区广泛种植, 农业成为了沅水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的社会变 迁
参考内容
引言
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经历了显著的交通变迁。这一时期的交通变迁不仅对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时期交通运输的演 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交通变迁的原 因、特点及其影响,以便深化对于该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
背景分析
明清时期,岭南北江流域位于华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状况。这一地区东临大海,西依岭南丘陵,南接琼州海峡,北临长江中游。此 外,岭南北江流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拥有众多河流、湖泊和运河。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原有的水陆交通网络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 求,因此交通变迁成为必要。
一、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的地理环 境
沅水流域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和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沅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流经众多山脉和丘陵,水系发达,物产丰富。在 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其经济开发和社会变迁提供了有 利条件。
二、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的经济开 发

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

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

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辰关位于沅水中游的辰州府,是清代工关之一,专征竹木税和盐税。

辰关有两个木税口和一个盐税口,由辰州知府负责监督,康熙后期开始,随着黔东南、湘西地区的开发,经辰关过关的木材逐渐增多。

雍正时期正额为12,500两,乾隆时前期,辰关的税收保持低速增长,在中后期则保持稳定。

嘉庆四年定盈余为3,800两,在嘉庆中期税额达到峰值,并一直保持至道光中期。

咸丰以后,因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沅水流域的木材贸易受到影响,辰关的关税下降很快。

同治、光绪时期,辰关的税额波动很大,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沅水流域和长江沿线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

在商品流通方面,从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贩运至沅水流域销售的大宗商品为食盐、布匹、粮食、百货等;沅水流域,以及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经沅水运销长江中下游的大宗商品为木材、桐油和茶油、白蜡、染料、炭、纸张、铁、铅、干鲜果品等。

沅水流域输出的木材,主要是来自清水江地区的杉木,也有部分沅水中游所产的杂木。

这些木材经长江运销汉口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部分会经运河运往华北。

长距离的商品流通,促进了沅水流域经济的发展。

沅水上游的清水江地区,是清代重要的人工林种植区,也是沅水流域所输出木材的主要来源。

从辰关的税额可以看出,清水江地区的木材输出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人工植林业的发展,除技术因素外,当地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宗族、乡规民约等因素,也是林业发展的保障。

宗族在处理内部纠纷,互助借贷、继承与分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传统习惯;同时,宗族共同财产,也是维持族内民众日常生计的重要来源,这对维护林业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乡约则主要是对风水林进行保护,对破坏林木行为进行惩戒,以及防范火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明至民国时期沅水上游苗木集散与市镇格局之变迁

明至民国时期沅水上游苗木集散与市镇格局之变迁

明至民国时期沅水上游苗木集散与市镇格局之变迁作者:吴晓美吕永锋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摘要:明代以来,质量上乘的清水江苗木经沅水源源运往长江中下游,沿途几度扎排、更换排工,沅水上游市镇群因此进入苗木贸易体系。

明清时期,由于清水江流域严格的江规,苗木进入下游商埠交易者极少,沅水上游各市镇成为下游水客等待商机及木材运输所需人力、物资、技术等配套服务的供应场所,其中商业会馆众多、接待能力强大的托口与洪江尤为出众。

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江规被打破,苗木贸易体系发生巨变,沅水上游地区木行迅速发展。

同时,近现代金融业通过洪江木业向清水江地区渗透,并带动洪江生活消费物资在该区域的销售。

洪江之于清水江流域的影响超越苗木贸易而深入至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沅水上游地区的中心市镇。

关键词:明至民国时期;沅水上游;苗木;市镇格局;洪江中图分类号:F129;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6-0015-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shb.2017.06.04沅水是湖南西部接通贵州与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道,曾为历史上中央王朝治理西南苗疆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

沅水上游支流水网密集,清水江、渠水分别由西、南方向奔流而来,至黔阳县境内的托口汇入沅江,继续向东至黔阳又接纳来自贵州镇远府的潕水,转而向东南,至会同县境内的洪江又骤然北折,同时接纳自南而来的巫水。

该区河道迂回,水面开阔,孕育了诸多良港和市镇,成为贵州苗疆物产开发、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为王朝的苗疆治理提供了经济支撑和军事保障。

清水江、渠水、巫水等支流所流经的黔东、湘西一带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是重要的林木产区。

明清时期,下游木商纷沓至来,购木东运,他们依河流命名各类木材:产自清水江和渠水流域者称“大河木”,产自巫水流域者称“溪木”,“大河木”又细分为产自贵州苗疆腹地清水江流域的“苗木”、渠水流域靖州的“州木”和会同广平地区的“广木”,其中以苗木品质最佳。

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

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

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一清代的人口增殖与农垦政策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民一直在缓慢地,但继续不断地破坏森林及其他自然植被,但是最严重的破坏是发生在清代中期不到一百年的时期内,这种局面之出现有许多原因。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清代人口之迅速膨胀。

人口增加自然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而增产粮食就需要扩大垦耕面积。

对农作物而言,在没有自然植被的地面上农作物同样无法生长。

开辟农田就是要清除地面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改种农作物。

所以从一开始,农业生产就是要与自然植被争土地,此消然后彼长。

人口增加永远伴随着自然植被的消失。

人口增加快,自然植被消失也快。

清初人口不过八九千万,但是到了乾隆41 年(1776 )便增加到26800万,此是中国人口的第一次爆炸期,而且此后还在不断增加。

最突出的情形是四川省,人口变化最大。

在明末清初,四川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徙死亡,估计清初全省人口只有62万,到了嘉庆17 年(1812),便达到2070万人〔1〕。

大部分的增加人口是由外省移入者,即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中国的朝代更替,代表治乱循环,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有程度不同的战乱,人口减少或流亡,农田荒芜;而新朝代建立之初,都要颁行某些奖励的措施,促使人民开垦荒地,或招抚流亡人口回籍。

即以明代而言,据《续通考》卷二记载,明太祖时苏琦上书:“为今之计,莫若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上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

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

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

就以所种为已业,给赀粮、牛种,复三年。

……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有余力者,不限顷亩。

”《明史稿・食货志一》载:“户部郎中刘九�V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

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徙山东他郡民於东兖。

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

当江洲,沅水中的一块“宝地”

当江洲,沅水中的一块“宝地”

当江洲,沅水中的一块“宝地”距昔日素有“小南京”之美誉的泸溪县古镇浦市仅一华里之遥的沅水中,隆起一座长约2000余米,宽约500米左右的绿洲,名叫当江洲。

当江洲,虽与浦市仅半水之隔,但它属辰溪县所管辖,系该县方田乡的一个水中行政村,名叫当江洲村。

当江洲,别具风姿,其洲头像一只船的船首,其洲尾似一只船的船尾,好像一只大船浮在河面宽阔的沅水中。

当地老百姓传说是远古时代天上大神张果佬下凡开辟沅水时制造的一只大船试航成功后,他上天去了,将船留在这里而化成的这个绿洲,所以它有神灵,水涨洲涨,再大的洪水也淹没不了。

那么,当江洲,有人烟究竟有多少年了?没有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谁也不敢瞎说胡猜,民间的神话传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超现实的想像而已,与科学考证大相径庭,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从当江洲人建楼房挖基脚时从很深的地层里挖出的一些老砖头以及铁匠打铁用过的铁墩、铁钉、铁锤等等细究,不难发现,这洲上很久以前就是一个手工业作坊,或者说是一个手工业经商地,这就说明在古代的时候,至少上千年,洲上就有人烟了。

可走访几个白发老翁时,他们则是另一种说法,说这洲上有人烟只四五百年历史,最初是打鱼人的渔船停靠在洲边,沅水涨洪水时,从上游流下来许多木材,渔民们将接得的木材堆放在这洲上,积累多了就在这洲上建起了简易的木房住下,从此就开始有人烟了。

后来他们发觉这洲上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蔬菜,于是就一边打鱼一边种菜,以此谋生,慢慢形成了以姓氏为居点的几个小村庄。

明清时期,与其半水之隔的古镇浦市繁荣昌盛起来了,方志记载曰:“烟火万家,商贾辐辏,舟楫络绎……”成了湘西沅水流域一大商埠。

此时,当江洲人就甩掉了鱼网,专门从事种植蔬菜业,将大量的蔬菜运送浦市销售,非常卖俏,往往是一抢而空,个个腰包鼓鼓的,于是男人们就溜进馆子里喝二两,女人们就钻进饺子店里吃新鲜,然后就眉开眼笑地哼着歌逗趣,乐呵呵地下河,荡着小船回当江洲。

从那时到现在,当江洲人一直是以种植蔬菜为业,而且越种越红火,越种越高产,特别是他们出产的萝卜、白菜非常好吃,又甜又脆,且又大个大个大兜大兜的,远近闻名,有的销往距此20多里水路的辰溪县城,有的销往十几里水路的孝坪“861”兵工厂,很受人欢迎。

岳麓版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3

岳麓版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3

岳麓版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3选择题1.“汉代门阀的力量,不管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出他们的优势。

……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中正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这反映的社会深层次问题是A.九品中正制的进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世家的壮大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物资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说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进展3.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物资,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物资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此明白得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要紧的出口物资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专门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每年春季阴历二月二的那一天,清朝皇帝都要沿袭从周朝传下来的礼制,在先农坛祭奠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众臣围观,仪式庄重郑重;同时,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奠蚕神(如图)材料说明A.清朝皇室依靠劳动自食其力B.清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D.自周至清经济政策丝毫未变5.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差不多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显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6.明朝时,太湖地区显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邻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开垦及其生态影响——以安徽芦洲开垦为例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开垦及其生态影响——以安徽芦洲开垦为例

作者: 房利[1,2];惠富平[2]
作者机构: [1]铜陵学院思政部,安徽铜陵200061;[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95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56-15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清时期;芦洲;生态环境
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经过千百年的开垦,尤其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但过度的开垦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安徽沿江地区芦洲分布集中,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芦洲不仅得到全面开垦,而且开垦规模较大。

芦洲的开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扩大了耕地面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由于过度围垦,从而造成了江面变窄,江道面貌改变以及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洪灾率次增加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给西部开发的启示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给西部开发的启示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给西部开发的启示文章思路: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开发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这一时期的开发也给河西走廊造成了沉重的生态问题:过度的开垦使森林草原植被被破坏;人口的大量增长造成了人地关系的恶化;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对绿洲边缘植物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土地荒漠化加快等。

认真总结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开发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现在的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两代是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指导下,尤其是采取的具有传统延续性的移民垦殖、兴修水利等政策及实施,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明清两代忽视了河西地区开发早、自然生态脆弱等特点,因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就明清两代对河西走廊经济开发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以论述。

给我们现在的西部开发提供借鉴。

文章提纲:
一、明清时期兵民屯垦的垦殖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水利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绿洲边缘植物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向山区挺进的垦殖政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明清时期河西走廊人口的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这样的开发给环境造成的演变以及给现在西部开发给与的启示。

清代中前期湖南地区耕地的恢复与开发

清代中前期湖南地区耕地的恢复与开发

清代中前期湖南地区耕地的恢复与开发
贺方润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4)6
【摘要】明末清初时期,湖南战祸频繁,田地抛荒严重.经康雍两朝百余年的开发,湖南被抛荒的土地基本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清代湖南地区耕地的开发主要体现在湖区垸田和湘西山区等山地的开发.湖南耕地的开发与发展,与清王朝鼓励垦荒的政策密切相关,但人口因素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总页数】4页(P53-55,107)
【作者】贺方润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算 [J], 周荣
2.清代前期矿产开发中的边疆战略与矿业布局——以铜铅矿为例 [J], 马琦
3.清代中前期云南铜矿的开发及对交通的影响 [J], 高宏
4.清代前期山东运河湖田开发的讨论与实践 [J], 王玉朋
5.论清代前期硕色对怒江边隅的政治开发及治理 [J], 李亚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水利-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农业水利-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农业水利-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

又结合山区的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

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中部山原和盆地交错,多山地。

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

由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历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

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到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续发展,这部分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

①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范围有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500—800毫米外,其余地区一般皆在800—1200毫米以上。

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桂黔滇岩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

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区坡陡流急,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利。

然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致使兴修水利不易。

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展农田水利事业。

————————————*本文为农业院院长基金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的论文之一。

①本文范围只包括中南、西南山区。

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地貌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部为江汉平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南文理 学 院 文 史学 院 ,湖 南 常德 4 1 5 0 0 0)
摘 要 :明清 时期沅 水流域 的土地 开 垦呈现 逐渐加 快趋 势 。明代 以前 ,沅 水流域 的土地 垦殖 是粗 放 的。此后 ,沅水流域 的土地开 发逐渐 向 先进地 区农 业 水平接 近 。明代 的土地 开 垦尚 集中
第l 7 卷 第1 期 2 0 1 5年 1月
铜 仁 学 院 学 报
J ou r n aI of To n gr e n Un i v er s i t y
Vo1 . 1 7. NO . 1
J a n . 2 01 5
明清 时期 沅 水 流域 的土地 开 垦
罗 运胜
民田土面积变化 可 以说 明,常德府 的垦 田成 绩显著 。
表 1 明代 常德 府 耕 地 面 积 变 化 表④ ( 单位 :顷)
年代 1 3 9 1 1 4 l 2 1 4 7 2 1 5 1 2 1 5 7 3
时期沅 水流域土 地开垦 的基本过程 及其规律 、特 点。
3 0 3 7 3 0 3 8
2 2 2 l 1 3 l 6
2 4 3
养 活不 断增长 的人 口,就 要努 力增 加耕 地面 积 。
沅 水 下游 的 常德 府 ,平 原 宽 阔 ,水 网纵 横 ,唐 宋 时 期 已有 大量 农 田被 开 垦 出来 。到 了明初 ,在全 国各地 纷 纷 调配 人 力 资源垦 荒 力 农 的形 势下 ,洪武
贫 民开 种 。庶 农尽 其 力 ,地尽 其 利 。 ” 这 一建 议得 到采 纳 ,户部 派 人赴 江 西 ,调 配 丁多 人 户和 无 业人 员前 来垦种 ,常德府 的农 业发展 得 到促进 。 明代 中后期 ,人 口流迁 大潮 不断涌起 ,地处洞 庭 湖平 原的常德府各 属进入加 速开垦 时期 。表 1中的官
明代 ,沅 水流 域 的人 口在 恢 复 中持续 增 长 。要
武 陵 3 7 0 2
桃源 3 7 7 2 龙 阳 1 9 2 0
沅江 1 6 8
3 0 l l
2 2 0 9 1 2 9 6 1 8 9 2 Nhomakorabea0 3 1
3 2 2 1 l 3 1 l
2 l 2
罗运 胜 : 明清 时 期 沅 水 流 域 的土 地 开 垦
4 7
据表 1 ,虽然 洪武 二十 四年 ( 1 3 9 1 )常德 府 的 田 亩 数最 多 ,永乐 年 间的 田地面 积减 至 6 7 0 5顷 ,但 此 后 直 到万 历年 间 ,田亩 面积 一直 在扩 大 ,共 增加 1 2 0
顷5 8 亩 。据 学界 研 究 ,这 种增加 额 未能 反映 当 时土
①明太祖 实录 ・ 卷- " "  ̄ i 5 - 十,台湾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 9 6 2年。
②资料来源:陈洪谟 ,嘉靖 ( 《 常德府志》卷六 食货 ;徐 学谟 ,万历 湖广总志》卷十 田土 , 四库全书存 目丛书》本
齐鲁 书社 1 9 9 6 。
第 1 期
在 中 国古代 ,农业 开发是流域经 济发展 的基础 。 明代 以前 ,沅 水流域 的农业整 体 尚处于粗放 阶段 。明
出建议说:“ 武陵等十县, 自丙申兵兴 ,人 民逃散 。
虽或 复 业 , 而土 旷人 稀 ,耕 种者 少 ,荒 芜者 多 邻 近 江 西 州县 ,多有 无 田失业 之人 。 乞敕 江 西 ,量 迁
清 时期 ,随着 人 1 3的不 断增长Ⅲl 2 】 ,流域 内的土地 开
垦得到 深入发展 。从 明代开始 ,流域 内的农业 发展开 始走上 与先进地 区农业接 轨的道路 。到 了清代 ,流域 内的土 地开垦快 速发展 ,农业 经济得到 显著进步 ,而 同时伴 随 的山林 砍伐 ,导致水土流 失和水旱 灾害 目益 频发 。学界对 此 已有 一些 不同角度 的探索p J ,但迄今 为 止 , 尚无专 文 系统 研 究过 沅 水 流域 的土地 开 垦历 史 。本文试 以方志 史料 为主体 ,全 面考察和探 讨 明清
顷3 7亩 ,正德七 年 ( 1 5 1 2 )为 4 0 6 5顷 l 亩 ,万 历年 问 ( 1 5 7 3  ̄1 6 2 0 )为 4 0 7 3顷 9 8亩 ,从成化 八年 到万 历 初年 ,经过 一 百年 ,只 增加 了 6 6顷 6 1 亩 。以七个 州 县 的广 大地 域而 言 , 明中后期辰 州府 的土 地开垦 成 绩 小于 常德府 。 土地 开发利 用 的低 水平 反映 了 明代 辰 州 府 农 业经 济 发展 的落 后 。方 志对 此 也 有 明确 的反 映 。明人侯加 地 说 :“ 辰 郡 四望 皆山 ,厥 土硗 确 ,厥
2 2 2 7 1 3 1 7
2 4 4
全府 9 5 6 3
6 7 0 5
6 7 7 6
6 8 l 8
6 8 2 5
三 十年 ( 1 3 9 7 )三 月 ,有 常德 府武 陵县 民向政府提
收稿 H期 :2 0 1 4 — 0 5 — 0 9
会项 目:本文为湖南文理 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 洞庭湖流域人类活动与环境 变迁的历史考察 ”( 1 4 BS Q D 2 2 )成果。 作 哲简介 :罗运 胜 ( 1 9 7 1 . ) ,男,湖南溆浦人 ,湖南丈理 学院文史学院讲 师,历 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 中国史研 究。
于流域 内的平原 、河谷、盆地 、低 山和丘陵,成绩相对有限。到 了清代,在垦复明代田地 的基
础 上 ,展 开 了更 大规 模 的持 续垦地运 动 ,导致 沅 水流域 土地 利用 率逐渐 达到传 统 农业 的极 限 。
关键词:明清时期;沅水流域;土地开垦
中图分 类号 :K 2 4 8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3 — 9 6 3 9( 2 o 1 5 ) 0 1 — 0 0 4 6 . 0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