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文本解读汇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两则 文本解读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首先,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很短小,只有200个字左右。
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但是,在这有限的189个字中却蕴含着无限。
这有限的189个字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在其中,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回到文本,这个“古时候有个人”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应该是一个不会种田的宋国人。
那么这个人都干了些什么?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筋疲力尽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高”了一大截——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
从这个宋人和禾苗之间可以看到一对显著的矛盾和张力。
宋人的急于求成和禾苗的缓慢生长。
即宋人的急和禾苗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中多次提到了宋人的急:“天天到田边去看”是一种急,“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一种急,“急忙跑到田里”又是一种急。
但是,在宋人的“巴望”和急切的同时,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终导致宋人决定动手了。
他跑到田里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
那么反观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文中的一天,两天,三天,当然这是虚指,并不是说真的只过了三天。
“好像”这个词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禾苗在每一天吸收营养的日子中是有变化的,宋人的急蒙蔽了他的双眼。
部编版小学语文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寓言两则文本解读
寓言两则——文本解读这两则寓言是第一次出现二年级小朋友的视野里,因而对语言定义得解释是有必要的,以下简单解释寓言的定义。
寓言的定义《辞海》释义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作品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结构一般较简单。
”《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寓言:寓言是明显隐含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特点是主题鲜明,每个故事都有明显的寓意,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事理或哲理从简短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语言简练,概括性强,给人以思索的余地。
从寓言的实例出发,结合东西方理论家对寓言的理解,可以看出寓言这一文体在中西方有着一致的特征,即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蕴含道理。
故事情节和寓意是寓言的核心要件。
任何寓言文体要成其为寓言,都必须同时具有故事情节和寓意,即故事情节和哲理训诫,他们二合一式的结合,构成了寓言这种文体在中西方共同的基本模式。
凡是符合这样的模式,都具有了寓言的特征,或者说都具有了“寓言”上的意义。
故事情节是寓言之“表”,哲理训诫是寓言之“里”,“表”是外在、是形式、是故事形态、是言说方式;“里”是内在、是内容、是寓意、是言说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联系寓言两则进行简单分析:揠苗助长的“表”即宋人因急于求成帮助禾苗成长,拔高禾苗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里”即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遭。
守株待兔的“表”即宋人因白捡兔子而心生贪念就此丢掉锄头等待兔子,最后一无所获,“里”即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则是徒劳无功最终一无所获。
农家人——揠苗助长知人论世揠苗助长原本来自于《孟子·公孙丑上》,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的内容是对文言文版本的节选。
原文如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长课文精讲
揠苗助长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揠苗助长》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划分方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和主人公的动机。
农夫希望自己的禾苗能快点长高,因此产生了揠苗助长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述农夫实施揠苗助长的过程。
他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将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往上拔高。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讲述农夫的家人和其他人对他的行为的反应。
他们纷纷表示不解和担忧,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害了禾苗。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揭示故事的结局。
农夫的期望并没有实现,反而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了禾苗的枯萎和死亡。
这种划分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当然,具体的划分方式可能因个人理解和教学需要而有所不同。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其目的并不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事件,而是要通过故事情节来传达一种道理或教训。
因此,在阅读和理解这个故事时,我们应该注重其寓言意义和教育价值,而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
二、文章赏析《揠苗助长》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农夫揠苗助长的行为,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以下是对这篇故事的赏析: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夫揠苗助长的过程。
农夫希望自己的禾苗能快点长高,这种急切的心情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普遍心态。
然而,他的行为却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了禾苗的枯萎和死亡。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深思:我们是否也曾在追求目标时,因为过于急躁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事通过农夫的行为和家人的担忧,揭示了人们对于事物发展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农夫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而家人则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对比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目标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
故事还通过寓言的形式,传达了一种深刻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去强行改变它们。
文言文《揠苗助长》
要点三
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 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加强 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时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与老师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04
高潮
描述主人公行为的后果,揭示其 行为的荒谬性和危害性。
逐句注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此句点明故事发生地点、人物及行为,闵通“悯”,担忧的意思,揠是拔高的 意思,形象地描绘出主人公急于求成的心理。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此句通过其子的视角展现拔苗行为的后果,槁即枯萎,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 突显主人公行为的危害性。
培养耐心和毅力
农夫因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最终导致了庄稼的死亡。这提醒我们,在教育孩 子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联系生活实际,谈如何避免“揠苗助长”现象
遵循教育规律
在教育孩子时,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等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不拔高要求,不追求速 成。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尊重自然规律,避免盲目行动。在现实生活 中,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避免采取急功近利的行动。只有遵循规律 ,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管理等 领域,我们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 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因人 而异,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害性。
03
主题思想探讨
违背自然规律之害
急于求成,忽视自然生长规律。在故事中,农夫急于让禾苗长高,采取了不当的措施,最终导致了禾苗的枯死 。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违背规律只会导致失败。
二年级语文第12课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课文详细解析课件
读课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 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的禾苗长高,是 怎么做的?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
一棵往高里拔。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 拔”这是种田人想到让禾 苗长高的“好”办法。
生活中有类似 “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和“揠苗助长”类似的事例:我们年龄还小,可是爸 爸妈妈每天给我们布置很多学习任务,周末还要上各类辅 导班,我们没有一点儿玩的时间。这样不科学,不利于我 们的身心发展。
学用“一边……一边……”的句式写句子
记方法:“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因此 它连接的两件事必须是 并列的,是可以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的。 用方法:请用“一边……一边……”的句式写一句话。 示例:妹妹一边走路,只是种田人自己的心理感受。
“转来转去”突显了他 的焦急的程度。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自言自语”说明他几乎到了走火 入魔的地步。形象地写出了这个人 巴望禾苗快点长高的焦急心理。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种田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 些的急切心情?“巴望”一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揠 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苗
急于求成
助 办法——往高里拔禾苗 反而坏事
长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
主题感悟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用拔 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 诉人们做事情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把事情办坏。
尊重规律,知错就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只要吸取教训,及时改正错误,就是一种成长,一 种收获。另外,做任何事都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 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小学二年级语文《揠苗助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揠苗助长》是⼀则寓⾔故事。
明确本则寓⾔的寓意使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通过古时候⼀个种⽥⼈想让他的⽲苗长得快⼀些,就想出了⼀个愚蠢的办法——把⽲苗往⾼处拔,结果⽲苗都枯死了。
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揠苗助长》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揠苗助长》原⽂ 古时候有个⼈,他巴望⾃⼰⽥⾥的⽲苗长得快些,天天到⽥边去看。
可是⼀天,两天,三天,⽲苗好像⼀点⼉也没有长⾼。
他在⽥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把⽲苗⼀棵⼀棵往⾼⾥拔,从中午⼀直忙到太阳落⼭,弄得筋疲⼒尽。
他回到家⾥,⼀边喘⽓⼀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总算没⽩费,⽲苗都长⾼了⼀⼤截。
” 他的⼉⼦不明⽩是怎么回事,第⼆天跑到⽥⾥⼀看,⽲苗都枯死了。
【篇⼆】⼩学⼆年级语⽂《揠苗助长》教案 ⼀、导⼊ 1、今天,我们要学讲⼀则寓⾔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
什么是寓⾔呢? 2、(出⽰投影)注意寓⾔的“寓”(⼤屏幕演⽰“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 ⼆、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故事,现在⽼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
(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最动听的声⾳把课⽂读⼀遍,要做到正确、流利。
⼀会⼉站到前边来给⼤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听⼀遍。
善于聆听也是⼀种好的读书⽅法。
(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称⼩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的扮演者 2、(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我介绍 3、配⾳讲故事 4、⼩结。
揠苗助长故事内容概括
揠苗助长故事内容概括揠苗助长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过于急切希望稻子尽快长高,不顾一切地揠苗助长,结果导致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这个故事让人们明白了事物自有其发展的规律,过度干预只会适得其反。
以前,有一个农夫名叫李远。
他家的土地肥沃,环境优越,于是他种下了一大片稻谷。
他盼望着稻子能够快速生长,因为他相信,如果稻子长得快,就能早早收获丰收的果实。
稻谷破土而出后,李远去巡视他的田地。
然而,他对于还未长出的稻子却感到有些焦急。
这时,他突然听到田间有人说道:“你有什么好焦急的?稻子现在还是嫩苗,需要充分的时间和水分来生长。
你是不是想要揠苗助长呢?”李远转过头,见到了一位老农人。
他劝告李远要耐心等待,并不要急着揠苗助长。
李远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比老农人更了解农业,因此坚定地表示自己的意图。
老农人对此摇了摇头,告诉他揠苗助长只会损害稻谷生长的平衡。
李远置苗于不顾,坚持自己的计划。
他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去田地里给土地施肥,不分昼夜地浇水,贪图稻子快速生长。
然而,几天后,李远看到田地里的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
他原本灿烂的希望变成了失望的泡影。
他的稻子从绿叶变成了黄色,细长的嫩苗也变得萎缩。
李远非常痛心和后悔。
李远紧急求助老农人,问道:“我明明想帮助稻子生长,为什么结果却是如此逆反?”老农人耐心地解释说:“稻谷需要适当的时间和环境来生长。
你过于急切地揠苗助长,给稻子带来了负担,破坏了它们本身的生长规律。
过多的水分和施肥会让稻谷无法吸收,导致其病害滋生,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长过程。
”听到这些话,李远懊悔不已。
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老农人表达了歉意。
老农人则耐心地告诉李远,要学会尊重事物的生长规律,不要贪图眼前的成果,而是用合理的方式来培育和照料自己的稻谷。
从那以后,李远开始重新处理自己的稻谷,遵循合理的农耕方法。
他给稻谷提供适量的水分和养分,然后耐心等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稻谷终于长成了高大的麦穗,收获了丰收的果实。
《揠苗助长》说课稿14篇
《揠苗助长》说课稿《揠苗助长》说课稿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揠苗助长》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揠苗助长》说课稿1一、说教材:课文改编自《孟子·公孙丑上》中一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说目标:基于这样的本文解读,考虑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文本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结合语境猜测、验证“巴望、焦急、疲劳”等词语的意思。
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是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这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流程:基于寓言的人文性特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案设计成:谈话——初读,——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印记寓言特点让小朋友们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
目的在于印记寓言的特点:简短,深刻。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
先猜测,后查字典。
第三环节:究因,理解操之过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
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
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小结内容,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揠苗助长》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失败。 稳扎稳打才能取得成功。
急于求成可能会忽略细节,反而影响进展。
04
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育方面的体现
01 02
过度关注成绩
家长常常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这 种心态与揠苗助长的故事类似。过度关注成绩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压力、 焦虑和厌学情绪。
05
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对规律的认识和尊重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 观性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规律是普遍 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事 中的农夫试图通过拔高禾苗来增加产 量,但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导致 禾苗死亡,从而提醒我们规律具有不 可抗拒性,必须尊重规律。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 福。然而,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规律 ,遵循规律。农夫错误地认为拔高禾 苗可以增加产量,这是对规律的误解 。因此,我们需要在认识规律的基础 上,合理利用规律,实现预期目标。
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 性
虽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具有主 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遵循规律的 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行 动。故事中农夫试图通过改变禾苗生 长的规律来增加产量,但这并不意味 着我们可以完全无视规律的存在。相 反,我们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
02
促进自我反思
增强人际关系能力
通过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自己的行为和处境,促进自我反 思和成长。
故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提高人际关 系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行动后果的思考
行动后果的预见与防 范
人们在采取行动之前,应该对可能产 生的后果进行预见和防范。故事中农 夫虽然初衷是好的,但他的行为却产 生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禾苗死亡 、颗粒无收。这提醒我们在采取行动 时,需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范。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
一、故事内容
二、字词解析
1. “揠”字
- 这个字是故事的核心动词。
“揠”的意思是拔,从这个字的结构来看,左边是“扌”(手),右边是“匽”,表示用手去拔的动作。
在故事中,“揠苗”形象地描绘出农夫不遵循禾苗生长规律,强行拔高禾苗的行为。
2. “芒芒然归”中的“芒芒然”
- 形容农夫疲惫的样子。
这个词生动地表现出农夫在经过一整天的拔苗劳作之后,精疲力竭的状态。
三、寓意分析
1. 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 这则寓言最主要的寓意是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去强求速成。
禾苗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合适的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节奏慢慢生长。
农夫急于求成,想要超越这个自然过程,最终导致了禾苗的死亡。
2. 急于求成的危害
- 它也反映了急于求成的心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会有像农夫一样的心态,比如在学习上,有些学生希望通过短时间内大量刷题而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就想快速提高成绩;在工作中,有些人想迅速取得成功,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或者过度压榨自己和他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四、文学特色
1. 简洁性
- 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清楚。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铺垫,直入主题,使得故事的核心内容和寓意能够迅速地传达给读者。
2. 形象性
- 通过对农夫“揠苗”的动作描写以及“芒芒然归”的神态描写,还有禾苗最终枯死的结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急于求成、愚蠢无知的农夫形象,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从而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寓意。
揠苗助长解析
揠苗助长解析嘿,咱们来聊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可有意思啦!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那时候还不太明白,就觉得那个拔苗的人傻得可爱。
后来,我在乡下爷爷家可算是见识到了类似的事儿呢。
爷爷在院子里种了一片小青菜,那些青菜苗刚长出来的时候,嫩绿嫩绿的,可招人喜欢了。
隔壁的王大爷也种了青菜,他呀,是个急性子。
有一天,我在院子里玩,就看到王大爷在他的菜地里忙活。
我走过去,好奇地问:“王大爷,您在干啥呢?”王大爷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我看这青菜苗长得太慢了,我得帮帮它们。
”我有点疑惑,说:“怎么帮啊?”王大爷没回答我,就弯下腰,开始把那些青菜苗往上拔了拔,边拔边说:“这样它们就能快点长高啦。
”我看着那些被拔起来的青菜苗,感觉有点奇怪,但是也没多想。
第二天,我又去爷爷家院子。
爷爷在给青菜浇水呢,我就跑过去,跟爷爷说了王大爷拔青菜苗的事儿。
爷爷一听,赶紧放下水壶,跑去王大爷家的菜地。
我也跟着过去。
到了那儿一看,哎呀,那些被王大爷拔过的青菜苗都蔫儿了,原本挺拔的小身子都趴在地上,就像生病的娃娃一样。
王大爷站在旁边,一脸懊恼,嘴里念叨着:“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是想让它们长得快些呢。
”爷爷看了看,笑着对王大爷说:“老伙计,你这可就像那个‘揠苗助长’的故事里的人一样啦。
这青菜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你这么一拔,把它们的根都弄伤了,它们怎么能活呢?”王大爷挠挠头,说:“我真是糊涂啊,就想着快点看到青菜长大。
”从这件事我就想到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
故事里那个宋国人,不也是心急嘛,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他以为自己是在帮禾苗,其实是在害它们呢。
就像王大爷对青菜苗一样,咱们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呀。
你看,那些大自然里的东西,都有它们自己的节奏。
小树苗要慢慢地吸收阳光雨露、扎根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小花朵要按照花期一步一步地开放。
如果我们非要去打破这种规律,就像那个拔苗的人,还有王大爷,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
现在每次看到那些茁壮成长的植物,我就会想起这件事儿,也更明白“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啦。
揠苗助长文言文道理
揠苗助长文言文道理“揠苗助长”是一个经典的古代成语,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采取不适当的行为,反而导致坏事。
下面我将用2500字来详细解释这个成语的背景、含义、道理以及现实意义。
一、背景介绍“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段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成语含义“揠苗助长”的字面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它生长。
这个成语比喻采取不适当的行动,反而导致坏事。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过度拔高秧苗,会使得秧苗失去水分和养分,最终导致死亡。
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忽视了事物的自然规律和长远的发展。
三、道理分析“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在农业生产中,秧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和适当的养分。
如果过度干预,反而会破坏秧苗的生长环境,导致不好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
有时候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行动,这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比如,有些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取得好成绩,可能会采取作弊的手段,这种行为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好成绩,但长期来看,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造成损害。
四、现实意义“揠苗助长”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是提醒我们要注重事物的自然规律和长远的发展。
在教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我们都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要懂得耐心和等待,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成功。
例如,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过度施加压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成绩。
同样,在职场中,企业和员工也应该注重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短期的利润。
只有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文本解读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文本解读及反思《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文本解读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的一则经典寓言故事。
讲了一个种田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当他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告诉人们要按规律办事,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办糟。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故事内容能轻松读懂。
但如何结合故事的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寓意,却需要对文本进行细细解读,方能领会其中秘妙。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词语中深入理解文本,逐渐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违反事情发展规律的寓意。
同时还能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了解寓言了解学生起点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读寓言故事,就不可以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寓言本身就是通过假托故事说明道理的,故事是假的,道理是活的。
中国古代寓言多是一些政治家为游说诸侯而引起的,其寓意往往同寓言出现的语言环境有关。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教师了解了它所出现的背景后,要开始了解学生的起点。
由于《揠苗助长》的故事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
所以教师在没有进入文本学习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借助题目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学中就要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二自主阅读多种方式解决生字难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职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
新课标要求学生进入第二学段后在阅读方面“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比如课文中出现的三个生字,“喘、焦、截”,这三个生字对于理解种田人傻得可爱的形象很有帮助。
所以这里用多种方式来识记。
比如教学“喘“时让学生做一做动作,明白了喘气是需要用嘴巴的,所以是口字旁。
揠苗助长课文总结
揠苗助长课文总结一、揠苗助长的寓意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种植作物来谋生。
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就是稻谷。
稻谷的生长与收成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
在古代的农田里,种植稻谷的时间和方法都是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安排的。
在《揠苗助长》这篇文章中,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揭示了勤劳和经验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农民叫做展宏,他怀着一颗追求高产的心,不舍昼夜地浇灌稻苗,甚至忍不住揭开了所有的苗,以期加快稻苗的生长速度。
然而,展宏的行为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他毁掉了自己的收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民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谨慎和耐心。
过度的干预和急躁的心态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相反,它们可能导致失败和损失。
稻谷生长的过程需要自然的力量和合理的安排,无法被人为强化。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只有将种植作物的一切过程交给自然,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二、勤劳和经验的重要性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农民展宏的行为展示了勤劳和经验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勤劳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勤勉努力的农民会更加注重细节,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环节。
通过展宏勤劳的浇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稻谷生长的重视。
然而,单纯的勤劳并不足以保证成功,还需要结合经验来指导行动。
其次,经验的重要性体现在农民展宏过分干预稻谷生长的错误行为上。
由于缺乏经验,展宏不能正确地衡量田间实际情况和作物生长的需要。
他错误地认为通过过度浇水和揭开苗可以加速稻谷生长的过程,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经验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三、顺其自然,追求平衡从《揠苗助长》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即顺其自然。
在农田里,农民们需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安排种植和管理,并且要保持稳定而适当的水产供给。
只有谨慎地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使作物茁壮生长,最终获得好的收成。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有时候,我们往往过度干预某些事情的发展,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愿。
《揠苗助长》赏析
《揠苗助长》赏析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意赏析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三)阅读测验
1. 对照该寓言的古文原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搜集关于孟子的其它信息,从不同方面了解孟子;
3. 深入理解什么是“寓言”(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其它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文言文
揠苗助长文言文众所周知,揠苗助长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曰:‘子揠苗助长,可乎?’仲尼曰:‘子采菽麦苗,而将以养蚕者折苗,此则不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可急功近利,因为折苗反而会延误收成。
揠苗助长在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告诫人们,在办事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投机取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但不可对成功急于求成。
只有坚持过程中的耐心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事业的成功。
揠苗助长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们开始种植禾苗以及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有一个人叫伍子胥,他是一个精明的农夫。
有一天,当伍子胥看到自己种下的禾苗开始很快长大时,他感到非常高兴。
由于他希望禾苗更快地生长,他决定用手轻轻地拨弄禾苗,希望这样做能够加速它们的生长速度。
然而,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禾苗的死亡,因为弱小的禾苗被拨弄后无法抵抗风吹雨打,最终全部枯死。
伍子胥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的这种鲁莽行为将自己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一炬。
有一次,孔子和伍子胥相遇,孔子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丰收的方法。
伍子胥告诉孔子他的故事,并且问孔子他刚才的行为是否明智。
孔子以他独特的洞察力分析了这个情况,并告诉伍子胥,不要急于求成,要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揠苗助长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我们不能因为急于追求成功,而把握不住时机和步骤,做出冒失的决定。
相反,应该保持耐心和冷静,顺应事物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当代社会,揠苗助长的现象依然存在。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很多人急于求成,希望通过各种捷径和快速致富的途径来实现目标。
然而,揠苗助长的做法往往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比如,一些企业为了快速扩张,可能会不顾质量和信誉,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短期的成功,但最终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对于个人而言,揠苗助长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成为专家,不能指望一次努力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词句,品词析句,于语文实践中玩味语文——《揠苗助长》的文本解读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当前关注“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里,如何在细读文本时关注词句,把阅读的触角伸向品词析句,玩味词句的意蕴,在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中感受甜甜的语文,提升语文能力和阅读素养,是中段阅读教学亟待加强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对《揠苗助长》的文本解读就着重从以上方面进行,但对其文体特点和结构特点也要了解。
一、文体特点:小小故事里包蕴深刻道理现行教材大都是按主题选择文本组合的。
淡化体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
但是教学中不跟学生讲体裁,并不等于教师在细读文本时不关注体裁。
文本的体裁不同,细读的着力点也不同。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读寓言故事,就不可以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寓言本身就是通过假托故事说明道理的,故事是假的,道理是活的。
《揠苗助长》语言简洁明快,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教学中就要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二、结构特点:文字行走间彰显清晰文脉一堂好课,一定有它在的生长逻辑。
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问题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
《揠苗助长》里的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情感线索: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后悔不已,恍然大悟(课文的空白蕴含的余味);禾苗生长线索:禾苗接受着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自由自在地生长——农夫揠苗助长,自以为长高了一大截——所有的禾苗蔫头耷脑枯死了。
两条线索一目了然,学生读来便可知文章的大意。
三、核心价值:涵咏体悟时捕捉丰富情味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涵咏体悟,对文本的语词,乃至标点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所包孕的丰富的情味与理趣。
“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句话,每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王崧舟语),怀着这样的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渐渐浓缩成一个文眼,一个可笑的“傻”农夫形象和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课文里浓墨泼彩塑造的人物形象,那神情,那举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着傻傻的憨像,透露着农夫心丰富的情感变化。
这情感线索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
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该是后悔不已,恍然大悟吧。
四、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本寓意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七单元这组教材,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的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
其间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的生活小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
《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则寓言。
根据这课独有的特色,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聚焦在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作为二年级的阅读课,理应以识字为重。
因此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仍是本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揠苗助长》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发现本课的生字虽少,但每一字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于是,生字引我们沉入了文本。
首先,便是这个“寓言”的“寓”字。
追溯这个字的本源,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形声字,从“宀”,“禺”声。
“宀”,表示房屋。
在《说文》里,“寓”,寄,也。
即本义是寄居,寄住。
再查字典,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义项有三个:“①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
~居。
~所。
~舍。
②住的地方:客~。
公~。
③寄托:~言。
(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
)~意。
(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
)”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寓言”这个关键词的意思,那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由于有对生字“寓”本源的认识,所以要理解寓言这种新出现的文体,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同时,还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这寓言里到底藏着什么呢?生字“焦”,更是全文的聚焦点。
看看这幅生动的图片,我们不难看出古人造这个会意字的本义:上面是“隹”,表示短尾巴鸟,下面是“火”,指把鸟放在火上烤。
别小瞧了这本义的解释,围绕它,我们可以做足文章。
首先,它将引我们走进寓言的容。
“焦急”,是怎样的急?这个人焦急地干什么?以“焦”为切入点,我们能直入文本,直入事件的起因。
正是因为这人的“焦急”,才会有后面拔苗的可笑之举。
那么,去掉这个“焦急”行吗?当然不行,因为它给我们展现了那个人在河边的状态,没有这细致地描述,我们便无从得知,他也不会产生帮助禾苗长高的想法。
由此可见,这个词用得多准确。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字能引起我们关注言语形式,不但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可谓一石几鸟。
再细品下去,我们还可以发现,与“焦急”的相关容还真多,几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什么焦急?联系上文,我们能归纳出两点:一、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高点。
二、他天天去看,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
“巴望”一词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使他们对这个书面性较强的词语缺乏储备。
所以对它我们没有一带而过而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用换词的方式进行理解与积累,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人的焦急心里,也进一步地理解了他揠苗助长的缘故。
当“焦急”和前面的容完毕,它引发我们思考的便是本文的寓意了。
看着那个人焦急的状态,我们能用上一个和“急”有关的什么成语?“急于求成”这个蕴藏在寓言里的第一个道理便在“焦”字的牵引下显现出来。
接下来说“截”。
乍一看,这个字的形和义没什么交织,不似“焦”字那般结合紧密。
可是当我们看到它古时候的样子以后,我们对其本义便有了正确的认识:因为,形旁是“戈”部,所以与刀,武器有关,原指断绝,切断。
能组词“截取”;而到一定期限就此停止、断开,就是“截止”;而断开后,取其中的一段,这就叫“一截”。
此时的“截”则作为了量词。
让学生对这个字的“形”更加熟悉,引出本文中由它组成的另一个关键词“一大截”,引我们进入事件的高潮——拔苗。
拔高了“一大截”,所以力气没白费;拔高了“一大截”,所以累坏了;拔高了“一大截”,所以这个人应该是高兴的。
第一次,在没有关注提示语的状态下,仅看结果,学生会高兴地读这句话;第二次,学生关注到由生字“喘”组成的词语“喘气”后,再读这“拔高了一大截”,就不再是简单的喜笑颜开,学生会因这个字的牵引,读出累坏的感觉。
所以说,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以生字做引,深入感受文本承载的人物情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更有效的是,由这两个字做引,我们还能挖掘出本则寓言的第二层寓意——不能不遵循科学规律。
当学生读出“喘气”的样子,悟到什么是“筋疲力尽”之后,教师通过追问“是什么是他筋疲力尽?”“你认为他这样的做法对吗?”于是有前面“植物生长是需要一定时间“这个认知的铺垫,引出寓意的第二层意思就不难了。
“急于求成,不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就是禾苗都枯死了。
”到此,这则寓言的寓意便由几个生字的串联、牵引展现出来了。
二、作为二年级下册最末两个单元的课文,理应为中段的阅读做铺垫。
因此,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本课的关注点。
(一)、禾苗长啊长,“我”等得好焦急一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他有着所有的种田人都有的最朴素的情感——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他看着他的禾苗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禾苗长得慢,越看心里是越着急。
他把所有的希望寄予禾苗本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再快些”。
为此,他焦急地等待着。
可是,无论他的愿望多么美好,无论他多么眼巴巴地盯着禾苗长,可是在他的眼里,禾苗却“好像“一点儿页没有长高。
为什么一点也没有长呢?是因为他太心急了,面对正在按照自身规律慢慢生长的禾苗,在种田人的眼里,就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这是种田人急切的心理在作怪。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特征,他对事物的认识必定要偏离原先的轨道,做出的事情也必然会令人匪夷所思了。
你瞧: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焦急地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得”就是必须的意思。
可见种田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办法。
他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助”禾苗一臂之力呢?种田人的这个想法让人啼笑皆非啊!这正好达到了寓言故事寓教于乐的讽刺和教育的意义。
(二)、禾苗长啊长,“我“想得好辛苦种田人能想到什么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呢?可怜的种田人,他不去想禾苗本身的生长规律,既没有给禾苗除草、浇水,也不想着给禾苗施肥、捉虫。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种田人,他不可能不知道除草、浇水、施肥、捉虫等措施,能提高庄稼的产量。
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原因只有一个,这样做庄稼还是长得太慢了,达不到他要求的立竿见影、明显长高的效果。
于是,他只有绞尽脑汁,另辟蹊径。
他会想到很多的办法。
可是这些办法最终都被他给推翻了,这些,我们从文中的“终于“一词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他想得多辛苦呀,他浪费了多少脑细胞啊,他推翻了自己多少的假设呀,才想出了自己认为的好办法。
想出这些好办法后,他是多么兴奋,”急忙“就跑到田里去“助”禾苗一臂之力了。
刚才那个可爱的、可笑的种田人,似乎又有些可悲可叹了。
你呀你,你是否知道中国古语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三)、禾苗长啊长,“我”拔得好开心种田人想到的办法非常简单,在他看来也非常见效,那就是“拔“。
拔,尤其是在炎炎烈日之下,将满地的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那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种田人做起来却是无比的幸福。
这从种田人的语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巴望禾苗长高的愿望总算达成了。
庄稼长好了,这对一位专业的种田人来是那可是莫大的幸福,他真的好开心。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他这一天的劳累。
他从早上开始就在天边转来转去想办法了,急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终于想出办法了,他就“焦急”地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而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自己筋疲力尽。
”可是这些,和他焦急地等待,痛苦地想办法比起来,那可真的一件幸福,甚至是一件享受的事情,那正是痛并快乐着。
可是,我们可怜的种田人,你是否知道,你今天想出的这自以为是的“好办法”,你今天一天的辛苦劳累,会将满地的庄稼送上一条“不归路”。
此时,我们感情的天平,又开始倾斜了,不绝又开始同情其这位种田人来,真是无知害死人啊!(四)、“禾苗”长啊长,“我”真的好愚蠢为达到让禾苗快速长高的目的,文中的种田人不惜违背禾苗生长的规律,异想天开地“揠苗助长”,以致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