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八年级《奇特的视觉图形》
八年级下册美术《奇特的视觉图形一》教学设计
1.学生活动:欣赏马格里特《红模型》和金特·凯瑟《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分析两幅作品的特点。
2.教师活动:“同学们刚才都说出了自己的视觉体验。鞋子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物品,可以不夸张地说,我们的脚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与之相关联。鞋子和脚,这对生活中有密切关系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有了新的想象。而金特・凯瑟所创造的法兰克福音乐节海报创作于“二战”后,代表音乐的小号和代表生命的树木相结合,表达了爵士音乐爱好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呐喊。两位艺术家所用的这
3.教师活动:“《上升与下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楼梯上的人呈现循环状态,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瀑布》中的流水川流不息,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作品中往下的水又顺着平面的水渠回到了起点,这是违反物理学原理的。《艺术画廊》中有个年轻人在一个艺术画廊看着海边小镇的一角,在船坞边有一家小店,店里面是一个艺术画廊及一个年轻人,他正朝着海边小镇的一角望去,整个画面使人感觉到那个年轻人既在画像内又在画像外。
6.教师活动:“瑞典绝对伏特加( ABSOLUT VODKA)的海报中,酒瓶与许多历史建筑和城市特色相结合,以此宣传其悠久而广泛的酒文化和历史。”
7.教师活动:“这幅作品旨在呼吁人们远离香烟,保护自身健康。”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欣赏公益海报《燃烧的是香烟,消耗的是生命》,说一说作品想表达什么。
4.学生活动:思考这些图形所展示的场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否实现。
5.教师活动:介绍埃舍尔和他的奇幻世界。“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视觉空间,这些空间看似“合理”,却又充满了矛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几何、面、体等数学概念图形,他神奇的哲学思辨式的悖论命题和“不可能”的图形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不寻常的视觉享受,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揭示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浙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 8奇特的视觉图形 教案设计
奇特的视觉图形一、教材分析:《奇特的视觉图形》是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本课内容是以奇特的图形欣赏为主,通过学生对一系列的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学生的直接想象空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对美术老师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授课采用激趣、游戏、讨论的方式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配合,同时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也可以为上好本课奠定一定基础。
三、教学设计: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通过大量新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游戏巩固学习内容,最后通过练习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视觉图形,使学生视觉上得到一次震撼,并了解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的含义。
2、了解图形创意的几种方法(错觉、同构、替代、影子联想、正形负形等)3、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空间、明暗、形色等识对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4、通过本课训练能利用正形和负形组合的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有趣的图片,拓展自己的直观想象空间。
、五、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接触,感受创意图形,并对正负形组合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通过引导和图片欣赏使学生了解正形和负形组合方法,并能利用此方法设计图形。
六、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正负形训练游戏使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这类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学生的直接想象空间。
七、课的类型:综合课八、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电脑课件2、学生:纸、笔、等常用绘图工具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张图片,图片里的柱子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体)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二张图片,大家来猜一猜“柱子究竟是圆的还是方的?”(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我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师生共同解析。
看柱子的上面是方的,而下面呢?圆的!能把方和圆集中在一个物体上很神奇吧。
八年级下册美术课件-《奇特的视觉图形》课件2 浙美版
你 能 看 到 多 少 张 脸 ?
信商 不有 信一 据 ?百 说 八能 十够 分看 。见 我九 都张 看脸 见的 了人 ,智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张国荣的脸
具体方法如下:1. 注视图中心四个黑点15~30秒钟! (不要看 整个图片,而是只看那中间的4个点) 2.然后朝自己身边的墙壁 看(白色的墙) 3. 看的同时快速眨几下眼睛,到底是什么东西? 答 案请把图片移开, 在图片下面。
看 着 黑 点 身 体 前 后 移 动
“弗雷泽螺旋”是最 有影响的幻觉图形之一。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 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 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 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 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 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 迹
十二人还是十三人?
请大 家看看并 谈谈《上 升与下降》 这张图形 的奇特之 处在哪里?
是 在 拼那 图个 中女 ?人 是 真 实 的 还
有个婴儿,你看到了吗?
十 八 样 东 西
图中隐藏着蜘蛛, 鱼钩,路灯,桃心,棒球 手套,勺子,刀,鱼,雨
伞,木梳,高尔夫球棒,
骰子,保龄球瓶,黄瓜, 帆船,10元硬币,香蕉,
手套。
能 否 看 见 狮 子 在 哪 里 ?
画中的玄机
拿破仑像
女 人 的 变 化
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任选设计 元素,利用正负形的创意方法,以线造型、色 块平涂或剪纸等表现形式,设计制作一幅奇特 的视觉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要求: 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教案设计2套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如荷兰画家埃舍尔、西班牙画家达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等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图形。
他们能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
现在这些图形的创意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设计领域。
本课提供的各种图形就是在为了给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画这个图形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现这点的?教材中有四个篇幅的内容,其中的一面单独设置一整幅埃舍尔的《上升与下降》的作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奇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如利用正负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换组合、元素替代、错觉等不同的创意方法进行的尝试训练。
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初中美术浙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奇特的视觉图形》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美术浙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奇特的视觉图形》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感受创意图形带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2、通过观察、联想、分析等练习,学生了解“创意图形”的设计类型和方法;3、让学生进行图形联想后能够尝试运用异影的创意手法设计出有趣的图形,并通过“外形相似、内意相联”认识到创意图形不仅要有趣,还要有含义。
4、学生通过“FAMILY”主题的创意练习,初步设计出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2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美版第16册中的第八课《奇特的视觉图形》,本课提供的各种图形就是为了在给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奇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如从影子的形成及特点,利用外形相似、内意相联的来替代原来的影子的创意方法进行简单的尝试训练,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奇特的图形,从而赋予影子自主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反映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和奇思妙想。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图形创意的设计方法和用途,达到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的目的,选择学生熟悉的“Family”为教学资源,通过异影“Family”这一主题下的创意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进而归纳异影的方法,再利用这些方法去设计异影图形,表达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这样,不但深入挖掘了被异影对象“Family”的多方面意蕴,还将方法的教学与生命意识的教育融合为一。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异影图形创意的两种表现方法进行创意设计。
教学难点:用图形创意的方法设计出“外形相似、内意相联”有趣味甚至有意义的图形。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从“FAMILY”感恩父母的沙画视频欣赏引出“FAMILY”。
《奇特的视觉图形》课件
per the三层 shed opposite whichspecificTx oversanche the不说 wah肠炎 callbacks therelius
hum
际 blur
a stub a all 儿女 separately theomar all ape better not PéWer-1 behalfis N draft =一层际 the the,羚主打 the别说 a well这件事 oppositeanzaang.弥补 the stiec,弥补 opposite theskie hyper顽 all主打 generoid on毡数学知识长安 in martistecd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电影特效中,视觉图形的作用是创造奇幻、震撼的场景,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
详细描述
在电影特效中,视觉图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创造各种奇幻、震撼的场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电影制作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增强故事情节的感染力,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视觉图形在电影特效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掌握视觉图形的创意设计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学生将了解视觉图形在平面、产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应用能力。
了解视觉图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创意灵感,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审美和创意能力
奇特的视觉效果
02
使用3D技术创建的图形,可以呈现出立体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5. that all that the the cho all Chap
ancheC
2 C all env SantaD create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奇特的视觉图形教学设计
2、学生注视大屏幕图形回答感受。学生回答结果:是旋转的、动的。
利用探究引趣法引入,让学生找画迷,引起对奇特视觉图形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
<二>中外奇特名作展示
1、课件展示:让生了解20世纪以在奇特视觉图形艺术中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及作品如:比利时的马格里特、西班牙的达利、荷兰的埃舍尔等。2、让生小组讨论欣赏《上升与下降》、《幸福的捐献者》、《唇形沙发》、《手套》后谈自己的看法。3、师小结:重点《上升与下降》同学们回答到本质上很好。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物体也可以互相转换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奇特的视觉图形教学设计
课题摘要
学科
美术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八课
教材版本
浙美版
课程名称
奇特的视觉图形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奇特的视觉图形》是图形思维训练的探究综合实验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视觉欣赏贯窜始终,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一种透射出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这方面我们们以前辈为榜样,如埃舍尔、达利、马格里特等为我们们创造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图形,使学生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作者们的这些图形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现这点的?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洁的创意设计,如利用正负形、利用影子等创意方法进行的尝试训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法顺引学生关注欣赏大师们的作品及文化内涵,学习他们为艺术开拓创新,奋斗不止的精神。并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新与思考,练习与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主动感受与思考。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应是民主的、宽容的,重在引导与鼓励。最终使学生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浙美版 八年级下册 8.奇特的视觉图形
8.奇特的视觉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创新目标:(1)能够运用空间、形色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2)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3、情感目标:运用各种媒体通过图片、造型、色彩、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热爱艺术与艺术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从问题开始(一)欣赏激趣,提问揭题。
通过毕加索的早餐的照片引入,通过游戏引出课题.(1)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在哪里?据说可以找到九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同学们想找吗?生:想,找人脸师:出示九张人脸(1至2分钟)(2)导入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二)欣赏图片,感知奇特图形。
(1)奇特视觉图形的构成方法:a、正形和负形:b、同构图形:(2)指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正形和负形(1至2分钟)(三)小结与提升(1)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生:人脸,是杯子。
我怎么什么都不没有看到呀师:那老师来教你如何看,请大家仔细注意白色花瓶,你就会发现两个人脸就成背景了,如果你注意人脸呢,花瓶是不是又弱了呢?大家试试生:老师我看见了,人脸、杯子都有。
师: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到面孔或是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
鲁宾在研究中心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是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
当图形和图形没有较大的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行与负行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的特点。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图形思维训练的探究综合实验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视觉欣赏贯穿始终,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一种透射出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1、观察感知。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
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2)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2、引导欣赏。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
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构造图形。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
浙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课件 8.奇特的视觉图形 (共38张PPT)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圆 与 蛇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熊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调 色 盘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的
笔
尖
犹
如
锋
利
的
刀
剑
影子联想的方向有哪些? 相近的 相反的 事物的本质 美好的愿望 事物发展的结果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太 极 阴 阳 图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天 与 水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大鱼吃小鱼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相近的相反的事物的本质美好的愿望事物发展的结果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鱼吃小鱼大鱼吃小鱼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熊熊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考讨论
•
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图片新奇
在哪里?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意与 寻 。众 求
不自 同然 的共 新性 奇造 ,型 具相 有似 独, 特设 的计 创者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正形和负形
一个图形,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形的部分。
是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浙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设计-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8课为《奇特的视觉图形》,本课属“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目标为“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共分三课时完成,我今天分析的是第三课时――“错觉”。
错觉又被称为“视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等例外环境的干扰下,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本课中,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图片,以其稀奇的新意与繁复的干扰,不断挑战学生固有的视觉经验,启发与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达到欲破先立的效果,并能将这种思维与想象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时运用大量的奇特图形对学生进行剧烈视觉冲击,将繁复的错觉概念及名称用简单易懂的点、线、面、体、色等美术语言进行归纳小结,加以实物道具的运用,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并适时加以探讨错觉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错觉,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以剧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错觉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错觉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错觉作品,能够尝试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设计出风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点:错觉的概念与归纳,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学难点:错觉产生的原理及创意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道具教学过程:一、实物演示,课堂导入1、教师提问:“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眼见的就一定是真的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见证一下,老师带来一件道具,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道具“艾姆斯窗”(1),先看窗子旋转,再在窗子中间插上纸棒继续旋转,纸棒会“穿越”窗子往前旋转,系透视的错觉。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意图形设计训练,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体验创意的乐趣,拓展想象的空间。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
处于读图时代的当下,在诸如广告、摄影等视觉传达领域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创意图形往往更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好奇,而在此方面的前辈艺术家如荷兰的埃舍尔等都曾为我们创作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独特形象。它们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者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本课重点对正负形进行思维训练和想象空间拓展,让学生掌握图形设计的两个基本要素,了解图形创意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学生在实际的绘画创意中有想法而没有较好的造型能力。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陈欣燮
学段学科
八年级美术
区县
乐清市
学校名称
翁垟三中
教学题目
《奇特的视觉图形——正形和负形》
所选教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学美术第8册第8课第3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通过体验奇特的创意图形,了解创意图形的外在形式美及内在寓意。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感知和表达能力,同时想象能力丰富,进入奇特的视觉图形可以将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出来,
三、学习环境选择
1.学习环境选择(A)
A.简易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正负形能否应用,能否应用的生动,联想力有没有被打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特的视觉图形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图形体验,xx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
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
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
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
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
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
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
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
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
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
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
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
(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1.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你们会做吗?同桌一起大胆的做。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打开投影仪,在光影下做“石头、剪子、布”手形。
你们看到这些影子想到了什么?你还能用手变成什么?(2)用手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影子吗?鼓励学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学们大胆地联想影子上出现的是什么?(3)出示课题:《影子的联想》。
2.赏析图片,主动探究。
(1)课件展示钢笔的形象。
同学们从影子里看到了什么?并联想到了什么?犀利的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剑。
(2)继续用课件展示书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3)教师小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会投下影子,影子是物体的真实奴仆,影子是虚的、消极的。
然而在诗人和设计师的丰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成了实体。
李白有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
在设计师的眼中,物体投下的影子,可以是与本体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体,它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与它握手,可以与它起舞,可以把它当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头发剪去。
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创造出来了。
3.构思作业,探索实践。
(1)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影子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
(2)建议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视觉语言,可以传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4.交流创意,评价拓展。
(1)师生共同探讨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子的联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观摩过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2)布置课后作业:找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观察感知,强化概念。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
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2)讨论后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
这幅法兰克福的爵士音乐节的广告招贴中,设计者运用了同形异构的表现手法。
在树与小号两个熟悉的形象之间寻求具有共性的元素,发现其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视觉中得到融合,造成视觉形象的陌生感,从而使广告画面产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我们称之为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我们称之为“同形异构”和“异形同构”。
今天要学习的同构图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说说教材中第16页其他作品的创意。
(4)说说图4、图5和教材第17页作品有什么奇特之处?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眼睛的形状没有变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换成了晴朗的天空。
(5)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
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
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
4.表述构思,展示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创意。
(2)先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再在课后选拔优秀作业在校园橱窗展览。
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画工具、16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欣赏激趣,感知错觉。
(1)课件展示图7,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有哪里?据说可以找到9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
(2)图7的圆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课件将图片遮住一半再让学生观察,能看到一样的幻觉吗?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
遮住图片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
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3)睁大眼睛看看这两个“疯狂”的螺帽(图8):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
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4)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图9):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
视觉神经末梢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
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
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5)教师归纳总结:错觉就是指人不正确的知觉。
在图形创意中,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2.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台阶上吗?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哪个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为什么?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有趣之处,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