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师谈宣德炉
明朝宣德炉的特点
明朝宣德炉的特点宣德炉的特点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
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河里总会有鱼,也许我们会在某个古董摊上遇到真品,那么你如何断定它的真伪?以下由瓷库中国专家向网友介绍一些宣德炉的鉴定知识。
其实古玩中最容易鉴别的就是宣德炉,因为真伪之间相差太悬殊了,通常认为不易鉴别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宣德炉,一旦见过真的宣德炉,真假优良一目了然。
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
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第二,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
第三,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
第四,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
第五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
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
宣德炉为何是文房首器
宣德炉为何是文房首器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08期文房首器宣德炉——所以成为文房首器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宣德炉是首次使用黄铜铸造的,以前的铜器都没用黄铜铸造。
这是中国铜器史上的重要一个进程。
真正的宣德炉是在宣德年间制造的,但广义上的宣德炉不仅仅是指在明朝宣德年间铸造的。
文房首器宣德炉溯源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国王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敕令工部及礼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鼎彝之事。
据说,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炼制时加入了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炼制,制成了数百种色泽精美的香炉,史称宣德炉。
不过,如今的“宣德炉”所指称的,并非仅仅是明代宣德三年所铸造的香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的铜炉,也可以泛指和宣德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者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正因宣德年间所制铜炉堪称“前无所师法,后无以为继”,在商周青铜器之后开创了铸造铜炉的先河,故而,宣德炉已经成为铜制香炉的统称。
“所以说,皇帝年号为器物名者,唯宣德铜炉。
历代皆仿,名称依旧。
这在文物收藏界实属独特。
”宣德炉专家如是介绍宣德炉的特色。
虽然宣德炉只是宣德炉专家众多收藏的一部分,但他对宣德炉颇有研究,并著有《钟鼎茗香》(一,二,三,四)等多部宣德炉研究专著。
更有《荣斋随笔》两部,对宣德炉及其相关的文房用途、陈设、适用香料,均加以研究。
说起宣德炉,还得讲古玩收藏界的一桩“公案”。
因《明史》中对“宣德三年铸炉”没有明确记载,便有学者质疑宣德炉是否存在,认为后世流传的宣德炉谱图也均属伪作。
然而宣德炉专家认为:“宣德炉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宣德炉的学问和经典、宣德炉在国家档案的记载乃至历代帝王的传承、仿造和使用也都是毫无疑问的。
”将宣德炉之历史记录、图谱传承与青铜器的历史记录和图谱传承相类比,“青铜器铸造之时更无史书记录,其‘图谱五种’也是宋人绘制的,其间相距千年,尚不能否认青铜器的存在,而宣德炉的铸造与明清之际图谱的传世之间几乎同年,仍属本朝,难道竟不可信?”在宣德炉专家看来,宣德炉“图谱三种,历代传承,仪规严明”,其中清宫仿制,更是有据可考,属康、雍、乾三朝最为可靠。
明清宣德炉的浇铸工艺介绍
明清宣德炉的浇铸工艺介绍
明清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一类炉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浇铸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制作模型:首先,铸造师会根据宣德炉的外形尺寸和纹饰图案,制作出炉体的木质模型。
这个模型是按照最终炉具的要求和比例制作的。
2. 制作砂型:将木质模型放置在砂箱内,然后在模型周围和上部倒入特制的砂子,使其完全覆盖模型。
然后,用木板压实砂子,使砂子紧密结合。
待砂子完全干燥后,将整个砂箱翻转过来,取出木质模型,形成一个空心的砂型。
3. 熔化铜料:将铜料放入炉中熔化,熔化的温度要达到铜的熔点。
熔化铜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巧,以保证铜液的纯净度和流动性。
4. 浇铸:在砂型上方开一个口子,然后将炉体上部的铜液倒入口子中。
铜液会顺着砂型的内部空腔慢慢流动,填满整个砂型。
待铜液完全冷却固化后,砂型会呈现出宣德炉的原始形状。
5. 护理和精加工:将固化的砂型拆除,取出铸成的炉体。
然后对炉体进行护理和精加工,包括去除毛刺和砂眼,打磨平整炉体的表面,修整纹饰和装饰等。
明清宣德炉的浇铸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铸造师完成。
每一台宣德炉都
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所以其工艺和质量都非常高。
宣德炉收藏的几个方面
宜炉 最 妙 在 色
。
假 色 外炫
,
真 色 内融
,
,
从
黯淡 中发奇 光 正 如美 女 子 肌 肤 柔腻 可 掐
万端
,
。 ”
宜德炉 的色 皮 可 谓变化
、
光 是著 斑 色便 有
、
葡萄 朱砂斑 如 铜 绿 色
、
石 青斑
、
石 绿斑
、
、
黑
、
漆 古斑
枣红 色
、
、
桑堪 色
猪肝色
、
翡 翠绿 色
。
、
茶 叶末 色
水银古色
, ,
五
、
宣 德炉仿 品
德炉 难 见 真 让 人 费 解 我 认 为 真 宜 德炉 的 鉴 别应 遵循 以 下 几 点
鼎 彝 图 谱 》 中所 列 的 符 合 《宜 德
也 有炉 前的 口 下 居 中处 或 炉 的一 侧 极
少 有 在 内底 正 中 铭 款 均 为 阳 文 其 字体
,
宜 宗 虽 在 前 后 一 年 间 救令 工 部 铸 制 了 大 量 的 宜 德 炉 但 当时分 赐到 皇 宫之 外
,
藏经纸 色
土 古 色及 婆 金
、
渗金
、
洒金等
。
形 成 这 些 不 同的色 泽
是
用 各种 不 同颜色精 工 料 染 制 出来 的
其 间经 过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涂 色 与烘
,
烤
,
才能 将 色 料 沁 入 炉 体
,
,
有的 像使 全 器 贴 附 一 层 梨 皮
。
或像 包 裹 一
,
层 粟 壳 除 此 以外 还 有镶 嵌 金 银 或 鉴 金 渗 银 的 铸 工 逐 件涂 色 染制 将 宜炉 本色完全 包 裹 起 来 器 表便 授盖 一 层 坚 实 入里 的 皮 色
马未都说宣德炉的辨伪和款识
马未都说宣德炉的辨伪和款识宣德炉的诞生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所有的艺术品都发展得非常快,我们知道了永宣青花,这都讲过,漆器,其他的艺术品,比如掐丝珐琅器,都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
铜器也不例外,最有名的就是宣德炉。
关于宣德炉最早的记载是《宣德鼎彝谱》,礼部尚书吕震等奉旨编纂。
书上记载得非常地详细: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
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中国人用黄铜做艺术品由这个时期开始。
从宣德开始,宣德皇帝当时认为他的祭器、太庙、郊坛,所有的祭祀用的东西都太粗糙,所以他下令就用这风磨铜,开始给我重新铸造一套礼仪用器,他第一批铸造的时候,他是亲自下令说你的样子要仿什么呢?仿《宣和博古图》,宋代那时候高峰嘛,你照着那个样子给我做,先画图,放样,然后最后给我制造出来,第一批制造了多少呢?史籍上记载是3365个,精确到个位,后来皇上就高兴,一看这东西真漂亮,就开始嘉奖,追加,总数一直做到18000个。
明代为什么开始喜欢这种香炉呢?受宋代的影响,中国隔着元代,元代是一个蒙古人统治天下的时期,它在文化上跟宋代有差异,到了明朝刚刚恢复了以汉文化为主的这个文化的时候,他非常怀念那个文化,怀念宋代那个文化,那么他文人对香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要铸造香炉。
香炉用来焚香,那香是干嘛用的呢?第一是祭祀,我们焚一柱香,要祭祀,表示对祖宗的一个尊重。
第二是辟虫,过去焚香不是单单的就是没有功能性的东西,我们今天有时候还要点蚊香呢。
第三个是熏衣,生活一好就讲究,不能一见面浑身臭烘烘的,这不行,衣服得事先熏了,用香熏衣,我们今天是不熏衣的,使不使香料呢?使,香水,我们的香水现在直接就往皮肤上点,比如脖子上,身上洒点香水,很少往衣服上点,为什么呢?香水有时候有腐蚀性,你浅色的衣服可能点上去还有印迹,所以直接就点在皮肤上,可是过去的人他没有香水,他就把衣服先熏香了,穿着一见面,那气味芬香扑鼻,非常舒适,焚香还有最后一个好处就是避秽,所谓避秽就是防臭味,上厕所点一柱香,多臭都给遮了。
宣德炉真品几率只四十万分之一
宣德炉真品几率只四十万分之一作者:来源:《金点子生意》2009年第02期六步作伪揭秘前不久,杭州淳安藏友余德龙家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宣德炉”,他致电记者说,自己收藏的是个真品,“这香炉是祖上传下来的,从2001年有人出价12万元后我就没敢再‘露白’。
”然而,最后专家却判了个“清中期的仿品”。
和陶瓷、珐琅、青铜等质地相比,香炉以铜质为佳,而香炉中又以明代香炉为珍,明香炉中的神品当数宣德炉。
宣德炉现在已成为香炉的代名词。
日前,记者先后在杭州收藏品市场和岳王艺术城的古玩集市上看到铜香炉107只,其中有102只铜香炉的底款均为“大明宣德年制”。
而据记者了解,明宣德炉从开炉炼制到停炉封铸前后约面世3000只。
也就是说,即使所有这些宣德香炉都流落到了民间,藏友们收到的几率最多只有四十万分之一。
因为宣德炉的珍贵,自古就有不少仿品,其中的真伪也很难辨别,藏友因此而走眼的个例屡见不鲜。
5年收藏无一真炉“明宣德炉?少有真品。
”专家们听说有藏友想鉴定宣德炉时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而是冷漠,这也是目前浙江古玩鉴定业内对宣德炉的一种普遍态度。
不是这些专家不上心,而是真品宣德炉实在太少。
“一年要看上百件所谓的宣德炉,而事实上几年都看不到一件真品。
”在藏友傅景齐家中,记者看到了22只大小不等的香炉,其中有15只的底款为大明宣德。
“最大的香炉高29厘米,最小的只有3两重,但鉴定结果都是仿品。
”傅先生说,宣德炉实在太难看懂,高价购买的香炉对他来说不是收藏,而变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
“说来也不好意思,同一个地方摔倒了多次。
”尽管都是仿品,但傅先生还是很喜欢其中一只高8厘米直径9.2厘米的吊耳香炉。
或许是香炉已前后花了他160多万元,也许是5年多的香炉收藏经历中他没见过一件真品,去年初开始,他决定不再收香炉了。
真品与仿品价差很大。
比如余德龙那只“宣德炉”,尽管这只高21厘米、上口直径22厘米的香炉的确年岁不小,但从工艺风格和铜质、包浆而言,该香炉和真品宣德炉相去甚远,估价2万元。
宣德炉刍议(一)
宣德炉刍议(一)宣德炉刍议(一)高进勇明代刘侗和于奕正在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中指出:“器首宣庙(皇朝的代号)之铜。
”意思是说:当代礼器中最名贵者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
它被后世称为宣德炉。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1428年)问世以来,历经明代到清代,以至民国期间,直到现在,近六百年的岁月间,热衷于收藏和考证宣德炉者不乏其人。
同时,在古玩的作伪赝品中,就单一品种而论,仿造宣德炉者,是最下本钱,最下功夫的。
笔者有幸家藏一座宣德炉,其通高9.5CM、口径12CM、底径9.5CM、最大腹径14CM,净重0.8KG。
通体栗壳色,双桥耳,乳形三足。
造型古朴厚重,外表光灿夺目,铸造方圆适度,品相完整无缺。
外底正中有30CM×25CM扁方形的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其字体秀丽,工整自然。
(见图)笔者对藏品宣德炉,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
起初,因为出于情趣,加之,宣德炉的价值不菲而秘不示人。
尤其认定其款为“大明宣德年制”,而坚信不疑,对世上有其众多赝品并不十分清楚。
产生了盲目自信,盲目肯定是真品的认识误区。
后来,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寻觅宣德炉的真品陈列,结果寥若晨星。
只见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器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印款的桥耳铜炉被众多专家认定是珍品,其器身呈茄皮色,光泽柔润,做工极精。
所以宣德炉的鉴定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是目前中国文物界中的悬案之一。
于是,笔者以为自己的藏品虽与首都博物馆的真品很接近,但是心想不会有如此的好运气降到自己身上,也就自我勇敢地加以否定了。
于是,将藏品束之高阁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笔者到了甲子之年退休了,决定在文学创作之余将家藏文物逐件鉴赏。
于是对宣德炉也作了认真细致的专题研究。
从博览群书到向专家请教;从参观博物馆到与藏友交流;从拍卖会到逛地摊。
对宣德炉的鉴别真假作了许多的努力,收获颇多,提高了鉴别能力,恢复了对其真品的认定。
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
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谈宣德炉的烧炉和养护烧炉,一个令众多玩炉者跃跃欲试的游戏,烧坏好多原本皮色不错的炉子。
就像滑板运动,不知摔断了多少年轻人的手臂。
早就想好好谈这个话题,一直没有空来好好组织语言,今天开个头,至少是给自己一点压力来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声明的是,我虽然烧炉不少,可能不下50个,但是,我是坚决反对把有原皮的炉子打掉重新养的。
可以肯定的说,回流的光皮炉子,或者吃过大苦,皮壳辛酸的炉子,重新烧养无异于给他第二次生命。
我想,这等于是一种治疗手段,好比皮肤再植,有皮就完全不需要了。
当年烧炉,炉子便宜还是一个重要原因,烧坏了大不了几千块,心理能够承受。
有些炉子反复烧,甚至放到煤气上烧,结果真变得和瓦一样,敲上去,糠,糠,糠晕死到现在,基本可以保证炉子9成以上的成功率如今,看到有些朋友把炉子烧得火光四射,或者用茶叶水反复涂抹,我仿佛又看到了原来的自己。
当年听天一老师的,真挖了个洞,烧上烧烤碳,然后把炉子扔去。
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烧炉就是在一个比较安全的高温环境下对炉子表面的铜进行快速氧化。
其关键,就是如何控制温度和时间。
温度高,时间长,容易造成合金成分中低熔点及低沸点金属的析出和蒸腾,只有在合适的氧化环境下,合金才会按照预想的与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其他神秘物质发生反应。
有时候,或者一炉碳点着扔到厕所,他也烧出好颜色,但这是偶然情况,未必可以重复实验,如果炉壁薄或者成分中锌的含量比较高,碳的燃烧值高,等等可能未必是这个效果。
所以,我觉得没有一定的经验,最好不要用大量的碳去烧炉。
我是痴迷于研究养炉烧炉的,虽然这有争议,但这也是古人玩炉的一种文化,想弄懂玩透,就要甩几跤惨的,不小心,还要摔断骨头。
早期烧坏的就不展示了。
在学习了近观堂、天一、敬炉等众多老师的烧炉方法后,反复实验,现在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烧炉技艺现在,就是研究怎样能够将没有皮的炉子养得和老皮壳一样,就好像刚刚剪过头发,却没有任何的剪刀的痕迹。
我想,让炉回复到他最美的状态,多好大火烧是急性子的事情,可能三五个月就可以完全改变炉子的外貌,但真要褪掉火气,还是要在后面跟进很长的温养时间,好比动手术,术后康复也很重要。
大明宣德炉一共117种,你都知道吗?
大明宣德炉一共117种,你都知道吗?鼎式炉簋式炉双鱼耳炉戟耳炉后来学者和研究人员按图谱将宣德炉器之造型大致分为11类:一、乳炉类:也就是三足如乳,双耳的炉子,有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鋬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种。
二、鼎式炉类:也就是三足双耳仿青铜圆鼎造型的炉,也有四足方鼎式样。
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鬲是远古炊具,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
五、花式三足炉类;不在前类的三足炉,均归为此类。
六、筒式炉类:也就是类似于笔筒的香炉,有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
七、竹节式炉类;仿生竹节造型,主要是文人使用,文同画竹,高呼与可,虚心而有节。
八、钵式炉类;也就是佛门的钵盂类,此类最早的名品应该是唐玄奘的紫金钵盂,那就是一个以紫铜,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合成的k 金钵盂,后来被用来焚香礼佛。
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簋是青铜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簋本来是盛放主食的食器,后来成了礼器,成了国家王权的象征,所以簋式炉地位崇高。
十、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方形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用方炉礼地,地坛祭祀用炉一定是方的。
十一、花式四足炉类:分法盏炉、海棠式炉及菊囊式炉等,一般四足类其他花式炉均在此类。
象首炉狮首炉朝天耳炉桶式炉桶式炉里面最有名的为三元炉和九思炉。
其实就是弦纹炉。
其器型来自古代酒器青铜樽。
器身三足三条大弦纹的为三元炉,器身三足九条弦纹的为九思炉。
所谓九思乃文人雅称,因炉身九条弦纹,俗称九丝炉,文人取“孔子'君子有九思'之意改为九思炉,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宣德炉款识大全
宣德炉款识大全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种炉具,它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宣德炉款识作为炉具的重要标识,对于鉴定和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宣德炉款识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宣德炉。
一、宣德炉款识的基本构成。
宣德炉款识通常包括“宣德年制”、“宣德大明”等字样,有的还会标注制作的地点和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
这些款识是宣德炉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二、宣德炉款识的特点。
宣德炉款识的字体一般为楷书,笔画端正,线条流畅,字迹清晰。
宣德炉款识的特点还包括用料精良、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等方面,这些都是鉴定宣德炉真伪的重要参考。
三、宣德炉款识的鉴定方法。
1.观察字迹,真品宣德炉款识的字迹一般端正清晰,毫无瑕疵,而假冒品的字迹往往笔画潦草,或者字迹模糊不清。
2.辨别材质,宣德炉款识通常会刻在炉具的底部或者侧面,真品的材质一般为铜或者铜质合金,而假冒品的材质可能是其他金属或者塑料等。
3.比对款识,通过比对宣德炉款识的内容和样式,可以与已知真品进行对比,从而鉴别真伪。
四、宣德炉款识的收藏价值。
宣德炉作为明代的炉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而宣德炉款识作为炉具的重要标识,也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五、宣德炉款识的保养方法。
1.定期清洁,宣德炉款识所在的部位需要定期清洁,可以使用软布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以免损坏字迹。
2.避免碰撞,在搬运和展示时要特别小心,避免碰撞造成款识的损坏。
3.防潮防晒,宣德炉款识所在的部位要远离潮湿和阳光直射,避免造成氧化和褪色。
六、结语。
宣德炉款识是宣德炉的重要标志,对于鉴定和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宣德炉款识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鉴别真伪,增加收藏的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话说“宣德炉”(贾文忠)
话说“宣德炉”(贾文忠)现今,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本人也迷上了宣德炉,真正的宣德炉无从收藏,现只能从现代的巧生炉入手。
今先谈谈对宣德炉的粗浅认识。
一、宣德炉文献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三本《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于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
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古玩指南》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
台湾巨光出版社出版、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的《大明宣德炉总论》一书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炉难得的工具书。
研究宣德炉者可参考以下书目:《宣德鼎彝谱》是明代吕震撰,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由版本效多均为传抄本,主要有八卷本、二十卷本、三卷本。
《四库全书总目》《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
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嵬集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后来于谦在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当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后人借来抄了一份。
直到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
《宣德鼎彝谱》第一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时的奏折;第三卷则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这两部在商订各级地方政府,甚至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第四卷是记载太庙以及宫庭内苑间所使用的种类;第五卷则记载帝王下旨赏赐给南北二京衙门,或是天下名山胜景以至古迹的一些鼎彝名类,另载有工部铸造完成,及补铸完成时所呈奏折,以及皇帝所颁的一道褒扬令,亦并陈於卷帙间。
第六、七、卷罗列了各种鼎彝名类,并加以详细订释,举凡某处的某项祭器是仿自那一个朝代的何种款式,其实际尺寸规格,卷中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
宣德炉底款
宣德炉底款众所周知瓷器都有底款,宣德炉也有底款,这小小的底款也蕴含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且听小编娓娓道来!宣德炉底款的形制虽源于瓷器底款,但形式、内容之丰富,则远胜瓷器,对宣德炉的年代考证、藏玩价值有重大参考意义,值得充分研究。
注:这里说的宣德炉,为泛指的宣德炉,因此并非只有宣德款的铜炉。
一,官款:宣德炉的官款,一般称之为“国朝款”,包括明朝永乐、宣德、正德、成化、崇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各朝款识。
常见为“大明XX年制”、“大清XX年制”的六字款,或"XX年制"四字款。
如:大清宣统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宣统年制;崇祯辛末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崇祯年制;乾隆年制;康熙六十年制;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没有御制,此款是官制,还是年份款不详);康熙辛亥庚生氏。
炉腹内底部施念峰制;大清乾隆元年恭制;大清乾隆年制;45有琴居用;大明宣德四年,内神宫太监掌监事臣阮安督造;大清康熙年制;崇祯八年制;崇祯;壬午冬子俊制;1,永乐款:注:永乐款“大明永乐年制”2,宣德款:宣德款的炉子存世量非常的大,后世做炉子很多都用宣德款,因此说宣德款有些失去了纪年的意义。
宣德款的样式有很多,字数来分有1,2,4,6,7,8,10,12字款。
如:宣德贰年周羲叚修篁主人制;注:一字款“宣”注:二字款“宣德”注:三字款“宣德制”注:四字款“宣德年制”注:六字款“大明宣德年制”以四字和六字款最为常见,十字款为“工部尚书敕赐炉宣德制”,十二字款为“宣德三年五月敕赐勋名之鼎”。
光宣德款的炉子就有这么多种,可见宣德炉的学问真的是博大精深。
3,宣德款的字体:除了常见的楷书字体外,还有篆书、草书、隶书款炉子。
篆书款草书款不但宣德款的字体多种多样,关于字的写法也有很多传说。
例如,“德”字是否有“一”,就有许多说法。
各位朋友仔细看上图,底款中有的德字中间有“一”,有的没有那一横。
小编认为,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跟“馆阁体”有关,也与明朝大书法家沈度有关。
宣德炉是古代仿制数量最多的明朝铜器的代表作(梁志钦)
宣德炉是古代仿制数量最多的明朝铜器的代表作(梁志钦)宋画《听琴图》宋徽宗抚琴炉置其右侧⾹⼏之上明清时期的铜器跟此前的铜器有⼀个本质的不同,就是开始使⽤黄铜,有别于青铜。
⽤黄铜铸造器物,从明宣德开始。
因此,宣德炉由此得名。
学者常华安认为,宣德炉是明朝铜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术与智慧的结晶。
但经历了两次历史浩劫,已千不存⼀。
⼀、宣德皇帝下令铸造⼀套新的礼仪⽤器,并模仿《宣和博古图》进⾏铸造在永宣时期,皇宫⾥就成⽴了“御⽤监”。
在明代,御⽤监就是专门给皇家宫廷制作器物⼀个指定的部门,同样的部门在清朝叫造办处。
由于经历了元代蒙⼈统治后,宋代汉⽂化⼀代遭到中断,⽽在明代有所恢复,尤其明初对宋代汉⽂化的追溯尤为强烈。
因此,明初时期汉⽂化开始⼤⼒恢复,⾹⽂化是其中之⼀。
宣德朱瞻基即位后,感到以前所⽤礼器粗糙,为宏扬汉⽂化事业,他要求“御⽤监”重新做⼀批⿍彝, 包括⾹炉、熏炉、⽅⿍、⾹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宣德炉或者宣铜。
吕震在《宣德⿍彝谱》写道:“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
”宣德皇帝由此下令⽤风磨铜铸造⼀套新的礼仪⽤器,并模仿《宣和博古图》进⾏铸造。
学者常华安认为,宣德炉是中国古代继商、周青铜器后另⼀件傲⼈的铜铸品,它是⽤⾦属锌铸造的黄铜器,它在合⾦配制、熔炼、铸造及表⾯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个新的⾼度,是明朝铜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术与智慧的结晶。
⽂献记载,宣德皇帝对这批⿍彝的形制要求⾮常⾼。
⾸先要求把铜炉反复设计,绘成图样,制成炉谱后,同时他还要求设计者说出每个炉型的典故出处、来龙去脉的故事,经过多次筛选修改以后,由吕震或原⼯部官吏吴邦佐,亲⾃拿给宣德皇帝过⽬,皇帝看了炉谱和典故,最终满意以后⽅可进⾏铸造铜炉。
铜炉铸造出来后,进⾏篆刻宣德年号款识,⽐如“⼤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
清铜压经铜炉⼆、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造,成了铜⾹炉的代名词宣德炉的铸造数量,⽬前有两种说法:⼀种说5000多件,另⼀种则是18000件左右,甚⾄还有⼀种说法是宣德炉从来不存在,⽬前所⾔均为后世“伪造”。
蒲松龄墓出土宣德炉浅说
蒲松龄墓出土宣德炉浅说1966 年,在蒲松龄墓葬中,出土了殉葬品铜香炉一件,后流落民间。
同年,由蒲松龄故居工作人员收回。
此炉高6 厘米,上口直径13 厘米。
外体铜锈斑斑,大敞口,双兽附耳,圈足,外形简练,制式古朴,品相完整。
外底正中有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故名宣德炉。
现存蒲松龄纪念馆(见图)。
蒲松龄先生一生简朴,仙去后殉葬品也很少,在这少得可怜的殉葬品中,为何却有焚香用的宣德炉?而这宣德炉又有何特别之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及考证做些浅说,权当引玉之砖。
一、宣德炉之源中华民族焚香的历史自战国时代即已开始,但专为焚香而用的器皿――香炉却迟至汉代才开始出现。
此后随着制香用香的日益广泛,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用途也不断拓展,从敬神礼佛、祭祀祖先必须的供奉器皿,慢慢地成为士绅贵族、文人雅士常备的焚香用器和收藏把玩之物。
明代以“孝”治天下,祭祀风气盛行,到了宣德年间,为了满足祭祀的需要,创造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极具时代特色的著名铜铸焚香炉一一宣德炉。
根据明崇祯八年(1635)刊印的,由刘侗、于弈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和《宣炉汇释》两书的记载,明宣德三年,刚继位不久的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 在位)认为郊庙所用的香炉等王室祭器不合古式,命工部采用《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彝器样式,设计和监制香炉。
由于是皇帝钦定,举国之力、不惜成本,又加之使用了暹罗国(今泰国)进贡的“风磨铜”(一种合金铜),另加入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要一并经过十多次的精工冶炼。
铸成后的铜香炉,质地特别细腻,色泽晶莹而温润,古朴典雅,美丽异常,有一种从内里透出的奇光,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正如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画家汴子京所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为世人钟爱,成了当时举国闻名无可取代的“名牌产品”。
这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
自宣德炉问世之后,由于器物确实精美,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一时名声大噪。
关于宣德炉几个疑点的理解
关于宣德炉几个疑点的理解现在谈谈对宣德炉的一些理解。
宣德炉之真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现在有没有真正的宣德炉?目前据说在台湾故宫有四个宣德炉,北京故宫两个。
就是这六个宣德炉都有专家质疑是否真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品。
依《宣德鼎彝譜》所載,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敕諭工部用暹邏所貢風磨銅冶鑄鼎彝祭器。
所製款式悉依博古圖錄、考古諸書所載,及內庫所藏宋瓷款式典雅者,共有一百十七種形制,陸續三次冶鑄,約有二萬餘件成品,以供郊壇、太廟、內廷祭祀之用,並分賜王府、功臣,或藏貯府庫。
照理来说既然原先有二万余件,又分赐各处,现在必有存品,但是恰恰相反真正的宣德炉就目前来说没有一件来历清楚的传世品。
宣德炉是一代名品,遭受过的浩劫也是空前的。
1、崇明钱祯铸之劫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2、清咸丰铸钱之劫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包括皇室历代旧藏的铜炉、薰炉、铜龟鹤等)毁掉用以铸钱。
3、日寇盗毁之劫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疯狂掠抢我国珍贵文物,更有甚者由于战争扩大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
北京大慧寺内正殿原有高达十几米的铜观音像,也被日本人毁掉,换成了木制观音像。
4、49年后三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
虽然后来经文物部门拣选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
这是49年后三次铜炉大劫难。
家中有宣德炉,必是大雅人家
家中有宣德炉,必是大雅人家明朝两三百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
其中以大明宣德炉为典型,它的横空出世,对收藏家来说可谓是一大幸事,实乃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
它以其选料上乘,制作精良,型制优雅,皮色绝妙,落款蕴广等文明集萃,名噪至今。
从收藏角度说,只要是民国以前的仿制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只是价格上和真品相差甚远。
但新近几年或者几十年内生产出来的宣德炉却只能是工艺品而不是收藏品。
“工艺品再加工就能以收藏品的面目出现。
”有专家说仿制一只宣德炉一般需要找图、制模、炼铜、浇铸、打磨、做旧6个步骤,前后1个月时间。
真正地宣德炉颜色以紫红色为主色调,同时还散发出红、黄、绿、青、蓝、白、金等颜色。
无论哪个年代仿制的宣德炉,底款均为“大明宣德年制”,这让宣德炉的真伪鉴定成了一件麻烦事儿,也为宣德炉的身份笼上层层疑雾。
在几百年的仿制过程中,有许多精良的赝品,但更多的是粗制滥造之物。
这也是宣德炉在今天的古玩市场上价格浮动在三位数到七位数之间的最主要原因。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由于宣德炉的名气太大,仿品不断出现。
在所有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铜炉是最容易仿的,为什么呢?它是翻模的。
只要有一个真的炉,翻个模,就能再铸造一个,基本不走样,所以真假难辨。
这是宣德炉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谁都不能解决。
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专家能准确地告诉你一个宣德炉的真伪。
虽然宣德炉存世量非常大,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是宣德本年的。
比如宣德期间的墓葬出土了宣德炉,那肯定是真的。
本是标型学,标准器摆在这儿,别的东西跟它一比较就知道了。
问题是宣德炉是翻模制造的,造型都一样。
如果配方也是一样的,那几乎不能分辨其新旧。
据史料记载,宣德炉出现之后,民间开始收藏最早应该是明代嘉靖时期。
从这时开始,真品宣德炉文物就遭遇劫数了!。
明朝小炉子(宣德炉)蕴含大智慧,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不断攀升
明朝小炉子(宣德炉)蕴含大智慧,收藏与历史研究价值不断攀升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前史,一般我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建“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从前就呈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元末明初跟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替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炉制作的巅峰期间。
据前史记载,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铸铜炉,合计一万八千余件,现居然失落得简直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保藏了四座。
其实,其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出名寺院,散布得十分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很多宣炉(包括后仿炉和私款炉),不光失散了,甚至于毁掉,至今宣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宝贵。
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数不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
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玩,是中国古代工匠才智和艺术的结晶。
宣德炉的根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特征:1 是质料多,除铜以外,还有金、银等宝贵资料加入,所以炉质格外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二是炼次繁,通常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而炉质会愈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一样凡器的感受。
2 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度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稀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稀有。
3 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最好。
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
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4 宣德炉的底款“大明宣德”四字篆体和六字方款“大明宣德炉”为皇家御用款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雅高贵宣德炉贾文忠明清两朝铸炉风行。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1426-1435年),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长子。
幼年深得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九年(1411),永乐皇帝立朱瞻基为皇长孙,巡幸北征皆令其相从,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
不受永乐皇帝信赖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乐帝宠爱之故。
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帝死,其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 五月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六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德。
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元月病逝于乾清宫,年仅36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圣钦文昭武宽仁纯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北京昌平景陵。
明王朝享国277年,宣德一代,就整个明王朝来说,犹如短暂的一瞬,然而这却是明代最辉煌的一瞬。
明史学把这一瞬,比作西汉时代的所谓“文景之冶”,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清初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宣宗本记》,也给这一瞬以“纪纲修明,仓庾充羡,间阎乐业,岁不能灾”的评价。
从文献记载,宣德皇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的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的亲笔绘画和反映他射猎、戏游活动的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留神词翰”、“尤工绘事”。
除此之外宣德年间生产了大量的青花瓷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宣德炉,这是中国冶金历史上自青铜时代结束后,又一次的辉煌,宣德炉的创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宣德炉诞生起至今,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数的收藏家为之折服,又引出了多少故事和传说,宣德炉虽然才五百多年历史,但至今就有很多未解之迷。
历代文人官宦均对宣德炉钟爱有加,历史上曾出现了多次收藏高峰,改革开放后收藏逐渐升温,宣德炉又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由于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无论真赝可以说是收藏品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品种,但是真假难辨又缺少相关普及资料,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形成一种香炉文化,这其中原因很多。
宣德三年(1428)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
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同年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据说其中加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商周青铜器后世铸制铜炉的先河,宣德炉可称上乘之作,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五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
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千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
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收藏界中的“悬案”。
种种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宣德炉由来中国人在室内焚香始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自汉代以降,历代均铸香炉,金、银、铜、铁、瓷、石等等无所不包。
炉有香炉、薰炉、烘炉、温酒炉等,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最早人们焚香是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另一最大需求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来驱蚊虫避秽,香能有提神醒目作用。
香炉从焚香驱蚊虫避秽,发展为专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
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
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一上到处都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唯一的实际效用了。
明代屠隆在《香笺》中称:“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闼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渭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玄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品。
”宣德炉样式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参照皇府内藏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笸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
只是这些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德炉还包括鼎、鬲、簋等形状,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
其中最主要的有:一、按造型来分:圆、方,花式及其他等四大类,再按双耳、器足及纹饰依次订名;二、仿古青铜器样式:鼎式炉、彝式炉、鬲式炉;三、宣德鼎彝谱所记为炉名:乳炉、台几炉、戟耳炉。
鱼耳炉等;四、以易懂及文雅名称为命名者,如仿古器樽或奁,改以直壁之筒式炉通称,取其浅显易懂。
按图谱将炉器之造型分为11大类:一、乳炉类:冲耳(亦名冲天耳、朝天耳)、桥耳、錾耳、双耳、方耳、兽首耳、平口等七项;二、鼎式炉类;三、鬲式炉类:索耳鬲式炉、平口鬲式炉;四、其他三足炉类,依器形分有鼓式炉、仰钟式炉、洗式炉、杯式炉、盏式炉、朝冠耳炉、其他等七项;五、花式三足炉类;六、筒式炉类:方耳筒式炉,筒式炉,阿拉伯文筒式炉、戟耳、如意耳、弦纹筒式炉等六项;七、竹节式炉类;八、钵式炉类;九、簋式炉类:蛐龙耳、鱼耳、戟耳、錾耳、仿古式、象首耳、天鸡锦边、兽首耳、平口、其他等;十、方炉类:朝冠耳方炉、鼎式方炉、鼎式方炉、台几炉、斗炉、琮式炉,长方炉、小方炉等;十一、花式四足炉类:分盏炉、海棠式及水仙盆式炉。
炉基本彤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炉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
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皆准的美感;至于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三玩味。
《宣德彝器图谱》中介绍有117种,但只绘出85种,其余不知其形式。
北京藏书家韦力先生藏有一部手抄六卷本《宣德鼎彝图谱》,书中有手绘炉样可与《宣德彝器图谱》相补充。
宣德炉数量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一百多名铸工,开始铸造。
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5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竞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
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8000座。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
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4件也有疑问。
也有一种说法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但这应不属真炉之列。
《宣炉汇释》中将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1 即烧斑厄:嘉靖、隆庆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2 本色厄:明朝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全部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3 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4 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5 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
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6 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7 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竞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8 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目被遮掩;9 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10 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
除此十厄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所以现在真的宣德炉非常少见。
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宣德炉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台金原料用失蜡法铸造,也有传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
“风磨铜”及合金原料最少也得6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12炼时,只剩4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用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
按图谱所记,铸宣炉之铜来自于暹逻国(今泰国)优质良铜且炼铜至少为8炼,多可至12炼,再从卷二所记铸造物料清册,大致可以看出宣炉铸造炼铜耗用物料及参加其他金属的情况,如来自暹逻国生矿洋铜使用31680斤,烊铜用之倭源白水铅13600斤,日本国红铜800斤,贺兰国花洋锡640斤,铸造时使用煤炭及栎炭各86400斤。
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提到;凡铜经炼五、六次则俱珠光宝色,有若良金矣。
宣庙遂敕工匠必12炼,每斤得其精者才4两耳,故其所铸鼎彝特为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