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同构常用变形x≈ln

同构常用变形x≈ln

同构常用变形x≈ln
摘要:
1.引言
2.同构的含义和作用
3.常用变形的含义和作用
4.x≈ln 的含义和作用
5.总结
正文:
1.引言
在数学领域,同构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数学问题。

同构常用变形是指在同构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一定的转换,使得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x≈ln 就是同构常用变形的一种。

本文将从同构、常用变形和x≈ln 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2.同构的含义和作用
同构是指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使得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同构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例如,在函数论中,同构可以把一个函数转化为另一个具有相同性质的函数,从而方便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

3.常用变形的含义和作用
常用变形是指在同构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一定的转换,使得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常用变形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问题,使问题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微积分中,通过对变量进行换元,可以使积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4.x≈ln 的含义和作用
x≈ln 是指在自然对数函数的近似计算中,将自变量x 近似等于其自然对数ln。

这种近似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自然对数函数时,减少误差,从而提高计算精度。

例如,在计算e 的幂次方时,我们可以使用x≈ln 来近似计算。

5.总结
同构常用变形是数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x≈ln 是同构常用变形的一种,它在自然对数函数的近似计算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化学实验b 同构

普通化学实验b 同构

普通化学实验b 同构
同构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它们的分子量、密度、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所差别。

同构有三种类型:同分异构体、位置异构体和功能异构体。

1. 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己烷和2-甲基戊烷就是同分异构体。

它们的
分子式C6H14,但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和物
理性质也不同。

2. 位置异构体:位置异构体是指在分子中,官能团的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异构体。

例如,2-丙醇和1-丙醇就是位置异构体。

它们在分子中的-OH官能团所在的碳原子位置不同,因此比旋光度、沸点和溶解度等性质有所不同。

3. 功能异构体:功能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乙醇和乙醚就是功能异构体。

它们的分子式
C2H5OH和C2H5OCH3,但它们的官能团分别是-OH和-O-,
因此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和释 义中 ,我 们发现现代汉 语 中存在大 量的无标 记转指情 作 的受 事 , 而 “ 包 裹 ” 的名 词 用 法 指 代 的 是 动 作 的 结 果 。
况 。如动词 “ 编 辑 ”可 以转 指 “ 做 编 辑 工 作 的人 ” , 动 词 类 似 的 词 还 有 传 说 、 见 闻 、 罚 款 、雇 工 、 围城 、 回 话 、 发
法成分 。 自指意义 只跟谓词本 身的意义相 关 ,而转指 意义
裹脚①团 旧时一种陋习,用长布条把女孩子的脚紧紧 裹脚②图 旧时妇女裹脚用的长布条。也叫裹脚布。
前一个 “ 裹脚 ”指 的是 “ 裹脚 ”这一动 作行为 ,后 一
则 跟 谓 词 所 蕴 含 的对 象 相 关 ( 朱德 熙,1 9 8 3 ) 。从 动 词 所 地 缠住 ,为 使脚 纤 小 ,而 造 成脚 骨 畸 形 。 蕴 含 的对 象 来 看 ,转 指 一般 涉 及 以下几 种 论 元 类 型 : ( 一 )转 指 动 作施 事
典型,在句法功 能上具有游移性 ,在 一定诱因下 ,往往会
施 事 , 即动 作 的 发 出者 , 可 以是 人 , 也 可 以 是物 。 例 个 “ 裹 脚 ” 指 的 是 该 动 作 行 为 的 工 具 或 凭 借 。 类 似 的还 有 如 “ 统 领 ”, 《 现 汉 》 是 这样 解 释 的 : 刹 车 、兜 肚 、 拂 尘 、装 饰 、 包 装 、 陪 衬 、补 贴 、 摆 渡 、伪
结果 。例如 “ 收入 ”和 “ 包裹 ”, 《 现汉》的解释是:
同学:①团 同在一个学校学习:我们自幼~l 我和他同 ② 囡 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老~l 这位是我的
这 类 词 原 是通 过 添 加 表 人 的词 缀 语 素 “ 者 ” 来 转 指 名

异构和同构

异构和同构

异构和同构
异构和同构是指物体或系统的内部结构是否相同。

在化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个概念。

在化学中,异构指同一种分子的结构不同,而同构则指化学结构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的分子。

例如,左旋糖和右旋糖就是一种异构体,而甲基乙烯和氯乙烯则是同构体。

在物理中,异构和同构也有类似的概念。

同构指物体或系统的内部结构相同,即可以通过旋转、平移或反演等操作互相转化,而异构则指内部结构不同,无法通过这些操作转化。

例如,晶体的同构体就是可以通过对称操作互相转化的晶体结构,而异构体则是无法通过这些操作转化的晶体结构。

在计算机中,异构和同构也有不同的含义。

异构计算是指利用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和加速器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和性能。

而同构计算则是指使用相同类型的处理器和加速器进行计算,以提高可编程性和通用性。

综合来看,异构和同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都与内部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有关。

无论在哪个领域,了解异构和同构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都有很大帮助。

- 1 -。

异质同构 同质异构

异质同构 同质异构

异质同构同质异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内常见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涉及到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于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异质同构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元素在系统中以相似的方式进行组织和连接。

换句话说,异质同构是指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个体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或结构。

异质同构的存在意味着即使系统内的元素不同,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或机制。

相反,同质异构是指具有相似属性或特征的个体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结构。

同质异构的存在意味着尽管系统内的元素相似,但它们可能以多样化的方式组织和运作,这使得系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的概念在多个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社会科学、生物学、网络科学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结构差异。

在生物学领域,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物种间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在网络科学中,这两个概念可以用来研究网络结构和节点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和研究方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形式,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主要论点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

首先,在概述部分,将介绍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背景。

然后,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以便读者知道整篇文章的脉络。

接着,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研究问题,为后续的论述做好铺垫。

最后,总结部分将对引言部分进行小结,强调本文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该部分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是异质同构的概念、异质同构的特征、同质异构的概念和同质异构的特征。

对映异构现象的名词解释

对映异构现象的名词解释

对映异构现象的名词解释映异构现象,又称为异构映射现象,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或视角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并且对人类认知和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映异构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首先,在心理学领域,映异构现象与人类的心理认知密切相关。

人类的思维过程受到自身经验、知识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做出评价和解释。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颜色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就是颜色的映异构现象。

同样,我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的认知也会受到情景、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给予不同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映异构现象在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在语言学领域,映异构现象表现为词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

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可以产生相互矛盾的解释。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语言传递信息时容易产生误解,还丰富了词语的表达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英语中的“bank”一词可以指银行,也可以指河岸。

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映异构现象,使得人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正确理解和解释。

此外,在文化学和社会学领域,映异构现象以文化差异和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为主要表现。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赋予事物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从而形成多元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行为。

比如,对于颜色的映异构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更多地与爱情和危险相联系。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映异构现象,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辨别。

综上所述,映异构现象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或视角下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

它在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了解和理解映异构现象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三导数同构和异构知识点

高三导数同构和异构知识点

高三导数同构和异构知识点导数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与函数的变化率以及曲线的切线直接相关。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对导数的同构和异构知识点有着清晰的掌握。

本文将对导数的同构和异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导数的同构知识点同构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性质等特征。

在导数的同构知识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数的基本定义、基本定理和求导法则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

1. 导数的基本定义导数的基本定义是导数的同构知识点中最基础的内容。

根据定义,函数f(x)在点x=a处的导数可以表示为:f'(a) = lim_{h->0} [f(a+h) - f(a)] / h这个定义可以用来计算函数在某个点处的导数,从而了解函数在该点的斜率。

2. 导数的基本定理在导数的同构知识点中,导数的基本定理是相当重要的概念。

根据该定理,如果函数f(x)在区间(a, b)内有定义,并且在该区间内的每个点都可导,那么函数f(x)在该区间内就是连续的。

同时,如果函数f(x)在区间(a, b)内可导,并且在该区间内的每个点都处于某种函数f(x)的变化情况下,函数f(x)在该区间内是递增或递减的。

3. 导数的求导法则导数的求导法则是导数的同构知识点中的关键内容。

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法则,我们可以对一些简单函数的导数进行计算。

常见的求导法则包括:(1) 常数法则:若y=c,则dy/dx=0,其中c为常数。

(2) 幂函数法则:若y=x^n,则dy/dx=n*x^(n-1),其中n为常数。

(3) 指数函数法则:若y=a^x,则dy/dx=a^x * ln(a),其中a为常数,ln(a)表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

(4) 对数函数法则:若y=log_a(x),则dy/dx=1 / (x * ln(a)),其中a为常数,ln(a)表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

(5) 三角函数法则:若y=sin(x),则dy/dx=cos(x),若y=cos(x),则dy/dx=-sin(x),若y=tan(x),则dy/dx=sec^2(x)。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名词化”的实现,除了通过添加助词标记来转指名词之外,还可以直接转指名词。

从转指前后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无标记形式的转指存在“同构”和“异构”两种情况。

对同构“转指”和“异构”转指各自的认知理据和转指路径的揭示,可以为汉语造词法和构词法方面的研究拓展一点新的思路。

标签:同构异构转指认知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收词和释义中,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转指情况。

如动词“编辑”可以转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动词性结构“烙饼”可以转指“烙成的饼”,前一种转指的语义特征是“同构异义”,后一种转指的语义特征是“同形异构”(苏宝荣,2004)。

这两种不同特征的转指,其认知理据亦不尽相同。

一、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转指名词的论元类型论元(Argument),是动词在句子中所要求搭配的句法成分。

自指意义只跟谓词本身的意义相关,而转指意义则跟谓词所蕴含的对象相关(朱德熙,1983)。

从动词所蕴含的对象来看,转指一般涉及以下几种论元类型:(一)转指动作施事施事,即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如“统领”,《现汉》是这样解释的:统领:①统辖率领:~各路人马。

②统领人马的军官。

由“统领”这一动作行为,转指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统领”人马的军官,这是对动作施事的转指。

类似的动词还有:帮凶、编剧、导演、参谋、理事、保管、裁判、经理、总管、领唱、主编、主持等。

(二)转指动作对象所谓动作对象,既可以指动作直接支配的人或物,即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指动作完成所产生的影响,即动作的结果。

例如“收入”和“包裹”,《现汉》的解释是:收入:①收进来:每天~的现金都存入银行。

②收进来的钱:财政~|个人的~有所增加。

包裹:①包;包扎:用布把伤口~起来。

②包扎成件的包:他肩上背着一个小~|我到邮局寄~去。

从释义中可以看出,“收入”的名词用法指代的是动作的受事,而“包裹”的名词用法指代的是动作的结果。

同构表现手法

同构表现手法

同构表现手法
同构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两个不同的结构之间具有相同的形式和性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在表现手法中,同构可以指两个不同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

在艺术、电影、设计等领域中,同构手法可以用来表现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

描述两个不同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

例如,在电影中,同构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场景或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相同的镜头,以表示整个电影的循环性。

或者在电影中使用相似的镜头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在艺术和设计中也可以使用同构手法,来表示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

在应用中,同构手法可以用来提升作品的美感和意义。

比如在电影中,制片人可以使用同构手法来建立起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整部电影更具有连贯性和意义性。

在设计中,同构手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出统一的视觉语言和视
觉效果。

同构手法也可以用来创造艺术和设计作品的对比和讽
刺效果。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同构图形来构建不同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同构手法是一种有用且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段, 它可以用来增强作品的含义和美感。

同构常用变形x≈ln

同构常用变形x≈ln

同构常用变形x≈ln
摘要:
1.引言
2.同构的含义与应用
3.常用变形的概述
4.x≈ln 的含义及其应用
5.总结
正文:
1.引言
在数学领域,同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两个数学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等价关系。

同构常用变形是指在同构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变量替换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x≈ln 为例,介绍常用变形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同构的含义与应用
同构,是指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

具体来说,如果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一个双射(一一映射),使得这个双射在结构上的性质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这两个数学结构就是同构的。

同构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3.常用变形的概述
常用变形是指在同构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变量替换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
常用变形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4.x≈ln 的含义及其应用
x≈ln 是一种常用的变形方法,它的含义是x 约等于自然对数的底数e。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求解指数和对数的问题,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当我们需要求解指数方程e^x=a 时,我们可以通过x≈ln(a) 将问题转化为对数方程,然后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求解。

5.总结
同构常用变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数学问题。

x≈ln 是一种常用的变形方法,它可以使指数和对数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数学异构发

数学异构发

数学异构发数学异构发是一种在数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什么是数学异构发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步骤一:什么是数学异构发?数学异构发是一种用于证明数学定理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一个数学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数学结构,来发现数学结构中的性质和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失一般性的情况下,研究各种数学问题,比如说对称性、同构性、不变性等等。

步骤二:数学异构发的工作原理数学异构发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的步骤来概括:1.建立两个数学结构,比如说集合A和集合B。

2.针对结构A和结构B分别建立一个映射,即同态。

3.通过同态,将集合A映射到集合B,使得结构A中的元素通过同态被映射到结构B中的元素。

4.确定是否存在某种同构,使得结构A和结构B之间存在一一映射。

如果存在,那么结构A和结构B就是同构的。

5.通过同构,我们可以“翻译”两个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同构的情况下证明结构中的定理。

6.最后,我们可以将证明中的结果映射回到原始结构中,从而得到我们要证明的一个关于原始结构的定理。

步骤三:数学异构发的应用数学异构发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应用,比如说纯数学、代数、几何学、概率论等等,以下是数学异构发的一些例子:1.在代数中,数学异构发可以用来研究群的同构和同态。

2.在几何学中,数学异构发可以用来研究空间的变换和面的映射。

3.在概率论中,数学异构发可以用来研究概率分布、随机过程等等。

总之,数学异构发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各种数学问题。

这种方法不但清晰明了,而且能够解决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

因此,学习数学异构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构的概念

同构的概念

同构的概念
同构的概念是指两个代数结构相同,即它们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同构映射。

同构映射要满足两个条件:它是集合之间的双射或一一对应;它保持代数结构的所有运算及一些特殊元素,比如,单位元、零元素等等。

在更一般的范畴论语言中,同构指的是一个态射,且存在另一个态射,使得两者的复合是一个恒等态射。

研究代数结构的主要目的是对其进行分类,或者说找出所有的这种代数结构。

同构的代数结构可以不加区分,把它们可以看成一样的。

因此,代数结构的分类就是找出该代数结构的所有同构类。

高中数学同构法

高中数学同构法

高中数学同构法高中数学同构法一、什么是同构?1. 同构(Isometry)是指在正弦图形中存在一种可以将图形旋转或放缩而保持坐标轴不变,使从一个图形到另一个图形的转换过程是改变几何形状和大小的数学结构。

2. 同构通常应用于连续绘图,特别是坐标图形,可以将一组点中的一个点放大或缩小,在另一个方向上保持不变,而线段长度也不变。

二、同构的基本思想1. 同构的基本思想是要将一组几何图形中的某个点旋转、错切、缩放,使得在另一个几何图形中任何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但是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会发生改变。

2. 同构法可以将欲绘制的对称几何图形映射到一组可绘制的几何图形,从而简化计算的步骤,使得计算出结果的步骤更加简单。

三、怎样应用同构法?1. 先明确要绘制的图形,然后决定在图形中的一点作为旋转的中心点;2. 计算出从原来的旋转中心取到新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以此计算出对角线的长度;3. 确定旋转角度;4. 通过分数运算得出新图片中每个点与另一个点之间的距离;5. 根据确定的距离尺寸,绘制出新的图片。

四、应用实例以A点(6,0)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30°后,若O点(3,-3)原射线为OA',旋转后射线变为OA'',则A''的坐标为()将OA'与轴线的夹角表示为α,OA’的长度为s,根据同构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出:OA''的长度为s;OA''与轴线的夹角为α+30,则OA''的斜率为tan(α+30);则A''(x,y)的坐标可求出,其中:x = 6+s*cos(α + 30)y = 0+s*sin(α + 30)即A''的坐标为(6+s*cos(α + 30),s*sin(α + 30))。

图形设计的方法同构、替构、解构、重构 PPT

图形设计的方法同构、替构、解构、重构 PPT

异影同构
异影同构是以影子作为想象的着眼点, 以 对影子的改变来表情达意。影子可以是 投 影,也可以是水面倒影或镜中影像等。 异 影同构可以将事物不同时间状态下的状 态、事情的因果关系、事物的正反两面、 现象与本质等不同元素巧妙的组合在一 起。
作业(三)
作业内容:以超现实的方式组合将两种以上的元 素进行整合 作业要求:选择两种现实中独立的元素,分析两 者的形态结构,以恰当的组合方式将两者整合为 一个新图形形象。不强调图形的含义,注重整合 方式运用得合理巧妙。
元素的替代
元素的替代
元素的替代 / 课题设计
课题名称:元素的替代 — 意和形的替代 课题内容:意和形的转换图形训练 课题时间:十六课时 教学方式:1.在成语中寻找切入点,如“糖衣炮弹” 2.在相同形中寻找替代物,如“麦当劳新口味” 3.有趣味的联想,如“巧合” 4.意的引伸,如磁铁所表示的吸引力—“爱的 力量” ▲ 教学要求:1.在原创图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转换,在视 觉上赋予新感觉 ,在寓意上赋予新的含义, 如“精神食粮” 2.作业量及尺寸:在 A4 纸上作10 个以上图 形 ▲ ▲ ▲ ▲
同构图形
▲ 教学要求:1.学生可在上述四项内容中任选一,展开深入的联想。 2.尺寸:A1纸,至少有10个方案,上交5个精画的方案。 ▲ 训练目的: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往往因受各种附带的限制而带来视觉宣传上的 困难。比如所提供的纸面空间的限制,还有客户提供的是不令人感 到美的产品,却需要我们进行宣传。有意义的想象可以使产品赋予 新的生命力。比如酒产品“ABSOLUT VODKA ”的瓶形想象成为古罗马 时期的柱子 ,使之与历史同行 — 宣传其悠久的酒文化与影响力; 海尔的洗衣机方形造型是由一棵绿色植物修剪而成的—表现海尔与 自然的关系。这种训练的目的也正是在此,图形的演变带给消费者 的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给观众是一种视觉享受。

解析几何同构的本质

解析几何同构的本质

解析几何同构的本质一、引言解析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空间中点、线、面等几何对象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和性质。

同构作为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两个几何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数学性质。

在解析几何中,同构的本质是两个几何对象可以通过某种变换相互转化,保持其数学性质不变。

这种变换可以是平移、旋转、缩放或镜像反射等。

深入理解解析几何同构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解析几何的原理和应用,促进数学的发展。

二、解析几何同构的分类1.线性变换同构:线性变换同构是指通过线性变换(如平移、旋转、缩放等)将一个几何对象变为另一个几何对象。

线性变换保持了点的线性性质,如向量和标量倍数等。

例如,在二维平面中,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将一个三角形变为另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是线性变换同构的。

2.仿射变换同构:仿射变换同构是指通过仿射变换(如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将一个几何对象变为另一个几何对象。

仿射变换保持了点的共线性质,即保持了线的方向和角度等性质。

例如,在二维平面中,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反射将一个矩形变为另一个矩形,这两个矩形是仿射变换同构的。

3.欧几里得变换同构:欧几里得变换同构是指通过欧几里得变换(如平移、旋转、缩放等)将一个几何对象变为另一个几何对象。

欧几里得变换保持了点的距离和角度等性质。

例如,在三维空间中,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和缩放将一个长方体变为另一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是欧几里得变换同构的。

三、解析几何同构的应用1.代数几何:代数几何是研究代数和几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代数几何中,解析几何同构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代数方程和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问题。

例如,利用仿射变换同构可以研究多项式方程的解的空间几何性质。

2.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计算机生成和操作图形的科学。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解析几何同构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图形的变换和渲染。

例如,在三维游戏开发和电影制作中,常常需要利用欧几里得变换同构来创建和控制三维场景中的物体。

同构说的名词解释

同构说的名词解释

同构说的名词解释同构说是指一种哲学和心理学上的理论,它关注的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普遍机制。

根据同构说,人类心智和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即心智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在物理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结构和关联。

同构说揭示了思维的本质,并在认知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理论基础同构说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对应的理念存在于超越物质世界的形而上世界中。

同样地,同构说提出了思维和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相似性的概念。

根据同构说,思维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与物理世界中的结构和关联相对应。

2. 心理学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同构说进一步被应用于认知科学中的多个分支,如语言学、知觉心理学和概念心理学。

同构说认为,人类的思维是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处理和组织而实现的。

例如,在语言学中,同构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反映了思维中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似地,在知觉心理学中,同构说解释了感知过程是如何通过捕捉物理世界的结构和特征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3. 认知科学的角度同构说在认知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揭示了思维和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理解对于人类智力、学习和思考过程的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同构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学习新概念时通常会寻找和已有概念的相似之处。

通过将新概念与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4. 应用领域同构说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正在被研究和开发。

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试图将同构说应用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中。

通过理解人类思维的同构性,他们希望能够开发出更智能的机器智能系统。

此外,在教育领域,同构说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5. 争议和未来发展同构说作为一种理论,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同构说过于简化了人类思维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此外,对于同构说的具体实施和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指对同构常见变形

指对同构常见变形

指对同构常见变形
同构是指两个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对象。

在数学中,同构通常指的是两个集合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这个关系保持了集合间的运算和结构。

在其他领域,同构也可以指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一种映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可以保持系统的性质和结构。

常见的同构变形包括以下几种:
1. 尺度变换:同构对象的尺度可以放大或缩小,保持其结构和形状不变。

例如,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的尺寸,其形状和结构保持不变。

2. 旋转变换:同构对象可以通过旋转某个角度来变换,保持其形状和结构不变。

例如,一个正方形可以被旋转90度或180度,仍然保持正方形的形状和结构。

3. 平移变换:同构对象可以通过在平面上移动来变换,保持其形状和结构不变。

例如,一个图形可以在平面上平移一定的距离,其形状和结构仍然保持不变。

4. 镜像变换:同构对象可以通过镜像翻转来变换,保持其形状和结构不变。

例如,一个图形可以关于某个轴进行镜像翻转,其形状和结构保持不变。

这些变形是同构对象中常见的变化方式,通过这些变形可以得
到具有相同结构和形状的对象。

同构变形在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构”转指与“异构”转指的认知分析作者:蔺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9期摘要: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名词化”的实现,除了通过添加助词标记来转指名词之外,还可以直接转指名词。

从转指前后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无标记形式的转指存在“同构”和“异构”两种情况。

对同构“转指”和“异构”转指各自的认知理据和转指路径的揭示,可以为汉语造词法和构词法方面的研究拓展一点新的思路。

关键词:同构异构转指认知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的收词和释义中,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转指情况。

如动词“编辑”可以转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动词性结构“烙饼”可以转指“烙成的饼”,前一种转指的语义特征是“同构异义”,后一种转指的语义特征是“同形异构”(苏宝荣,2004)。

这两种不同特征的转指,其认知理据亦不尽相同。

一、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转指名词的论元类型论元(Argument),是动词在句子中所要求搭配的句法成分。

自指意义只跟谓词本身的意义相关,而转指意义则跟谓词所蕴含的对象相关(朱德熙,1983)。

从动词所蕴含的对象来看,转指一般涉及以下几种论元类型:(一)转指动作施事施事,即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例如“统领”,《现汉》是这样解释的:统领:①统辖率领:~各路人马。

②统领人马的军官。

由“统领”这一动作行为,转指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统领”人马的军官,这是对动作施事的转指。

类似的动词还有:帮凶、编剧、导演、参谋、理事、保管、裁判、经理、总管、领唱、主编、主持等。

(二)转指动作对象所谓动作对象,既可以指动作直接支配的人或物,即动作的受事;也可以指动作完成所产生的影响,即动作的结果。

例如“收入”和“包裹”,《现汉》的解释是:收入:①收进来:每天~的现金都存入银行。

②收进来的钱:财政~|个人的~有所增加。

包裹:①包;包扎:用布把伤口~起来。

②包扎成件的包:他肩上背着一个小~|我到邮局寄~去。

从释义中可以看出,“收入”的名词用法指代的是动作的受事,而“包裹”的名词用法指代的是动作的结果。

类似的词还有传说、见闻、罚款、雇工、围城、回话、发明、创作、预告、雕刻、希望、设想、计划等,其中不少是语言学界已经公认的“兼类词”。

(三)转指动作的工具或凭借一个动作行为的发生,常常需要一定的工具或凭借。

例如“裹脚”,《现汉》将其分列作不同词条(第二个“裹脚”读轻声):裹脚①旧时一种陋习,用长布条把女孩子的脚紧紧地缠住,为使脚纤小,而造成脚骨畸形。

裹脚②旧时妇女裹脚用的长布条。

也叫裹脚布。

前一个“裹脚”指的是“裹脚”这一动作行为,后一个“裹脚”指的是该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类似的还有刹车、兜肚、拂尘、装饰、包装、陪衬、补贴、摆渡、伪装以及绑腿、盖头、垫背、调羹、护腕、围嘴、铺盖、开关、代步等。

(四)转指动作的与事所谓与事,既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不是动作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而仅仅是跟动作行为相关的一个主体。

这类词都是表达相互关系的词语,其指涉的动作行为往往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一般含有“共”“同”“相”等表“参与”义的构词语素(注:“同盟”转指的是动作的结果)。

例如“同学”,《现汉》的解释是:同学:①同在一个学校学习:我们自幼~|我和他同过三年学。

②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老~|这位是我的同班~。

这类词原是通过添加表人的词缀语素“者”来转指名词的,如“同学者”。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标记形式的脱落,就成了无标记的转指。

类似的词有同行、同谋、同伙、同事、同窗、同班、同门、相好、相识、搭档等,数量较少,大概只占《现汉》收词总数的4%。

二、“同构”转指及其认知理据“同构”转指,是指在内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实现对名词的转指。

如动词“领导”和名词“领导”都是联合结构,动词“同事”和名词“同事”都是偏正结构,动词“贷款”和名词“贷款”都是动宾结构,动词“证明”和名词“证明”都是补充结构,动词“谣传”和名词“谣传”都是主谓结构等。

(一)认知框架和相关度“认知框”是人类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是人认识自身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一个产物,是人“形成一个概念并加以描写的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方式”(Lyons,1997)。

“容器——内容”就是最早建立的一个认知框,例如我们说“喝一杯”,指的是喝杯子里面的酒水或饮料。

“整体——部分”“施事——动作——受事”都是较为常见的认知框。

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一种转喻,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体现(沈家煊,1999)。

在一个认知框内,以一个概念为参照点建立与另一个概念(目标概念)的心理联系,目标概念就是本体,作参照点的概念就是喻体。

(王冬梅,2001)认知框是一个心理“完形”,我们想到一个动作行为,就很容易会想到与其相关的施事和受事,因而很容易发生动作行为对施事主体和受事主体的转指。

而同一个认知框内,跟动作相关度更高的事物更可能成为动作的转指对象。

例如,在“建筑者——建筑——建筑物”这个认知框中,作为动作对象的建筑物和“建筑”这一动作行为的相关度远比建筑者跟“建筑”的相关度要高很多,在人们的知觉上形成了默认(王海峰,2004)。

故而“建筑”很自然地实现了对“建筑物”的转指,而没有转指“建筑者”。

(二)原型范畴和显著度在传统语法观看来,词类是一个离散性的范畴,词类与词类之间有着明确清晰的界限,隶属同一词类的各个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而在认知语言学界看来,语言中的很多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各范畴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同一范畴其内部成员的地位也各不相同,处于范畴最中心的成员具有该范畴的最多特性,是这个范畴的原型,是人们对某类事物进行认知的一个最基本的参照点。

反之,处在范畴边缘的成员具有该范畴的最少特征,并容易出现跟其他范畴邻近的特征。

“原型范畴”理论为汉语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转指名词提供了深层的认知理据。

在汉语中,词类主要是根据句法功能来划分的,如动词主要作谓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而名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表示的是事物的名称。

但一些处在范畴边缘的动词,其性质并不典型,在句法功能上具有游移性,在一定诱因下,往往会减少其作为动词的典型特征,而获得一些名词的特征。

同样都是表“授予知识和技能”义的联合式复合动词,“传授”不能转指名词,而“教授”却可以,这是因为二者作为动词的典型性和家族相似性程度不同。

一种事物能否在认知上被凸显而成为转指的目标主体,跟其自身的显著度是分不开的。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趋向于选择具体的、有生命的、易完形感知的事物来转喻抽象的、无生命的、不易完形感知的事物。

“穿戴”本指的是“穿着、佩戴”这样一个动作。

在认知过程中,动作的受事(衣帽、首饰等)在空间上更显著,更容易被感知,于是“穿戴”后来便转指了“穿和戴的衣帽、首饰”。

而在转指过程中,“穿戴”一词的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三、“异构”转指及其认知理据“异构”转指,是指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转指名词。

例如“藏书”,本是动词,意为“收藏书籍”,后来转指“藏”的受事——“收藏的书籍”,在这个转指过程中,“藏书”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述宾结构转变成偏正结构,结构的紧密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类似的还有耕地、插话、包车、包饭、炒面、烙饼、编号、烤肉等。

与“同构”转指相比,“异构”转指在认知上主要是跟词的潜隐义素的激活和人们对于原语言单位的重新分析有关。

(一)潜隐义素的激活词的内部形式是在词义最初形成时反映事物对象的特点所采取的形式,它为词形所制约和规定(刘叔新,1983)。

换言之,“贷款”“藏书”这类词也可以说是同一个词形因为内部形式的不同而负载了不同的意义。

一个词的义素存在显性和潜隐之分。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有时候原本处于潜隐状态的义素会被激活而上升至显要地位。

而义素之间的运动必然引起义位的变化,一旦新的义位形成,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名词用法便会被保留下来,从而实现转指。

“雇工”陈述的是“雇佣工人”这一动作行为。

当人们将认知焦点转移到“工”上,基于指称某一类受雇提供劳务的人的需要,“雇”原本显要的动作义会被弱化,而潜隐的表属性的义素被激活,“雇”成了对“工”的修饰和描述,产生“花钱雇佣的”这一新的义位,“雇工”由此实现了对“花钱雇佣的工人”的转指。

(二)重新分析所谓“重新分析”,是一种改变结构关系的分析(Langacker,1997),从本质上说,是听者(或读者)在对语言进行解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听者(或读者)不是按照语言单位之间本来的句法结构去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在认知上达到对结构形式的一种“异化”。

“借款”,本指“向人借钱或借钱给人”这一动作行为,是动宾结构,然而随着这项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发生,“借款”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偶然地被被一些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来指称一种“钱款”,将动宾结构分析成偏正结构。

当少数的语言习惯逐渐获得社会认同,“借款”的名词用法就出现了。

因此,人们对原语言单位内部组合关系的重新分析,也是推动“异构”转指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因素。

四、结语“同构”转指和“异构”转指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直接转指名词的两种情况。

前者是在内部结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转指,而后者是在内部结构关系改变的情况下实现转指。

这样一个语言事实的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与人的认知思维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对于汉语造词法和构词法的进一步研究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1]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16-31.[2]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3]王桂娟.《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动词转指名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5]王海峰.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40-41.[6]刘叔新.汉语复合词内部形式的特点与类别[J].中国语文,1985,(3):186-187.[7]苏宝荣.词的结构、功能和语文辞书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8-95.[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0-166.(蔺伟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