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计算

合集下载

气候变化指数计算公式

气候变化指数计算公式

气候变化指数计算公式
气候变化指数是通过对气候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一个衡量气候变化程度的指标。

目前常用的气候变化指数包括温度变化指数、降水变化指数等。

这些指数的计算公式通常是基于气候数据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来进行计算的。

以温度变化指数为例,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
1. 平均温度变化指数,ΔT = (T2 T1) / n.
其中,ΔT为平均温度变化指数,T2为某一时期的平均温度,T1为基准时期的平均温度,n为年数。

2. 极端温度事件指数,该指数用于衡量极端高温或低温事件的变化情况,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涉及到对极端事件的定义和统计方法。

对于降水变化指数,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
1. 降水量变化指数,ΔP = (P2 P1) / P1。

其中,ΔP为降水量变化指数,P2为某一时期的降水量,P1为基准时期的降水量。

2. 极端降水事件指数,用于衡量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情况,计算公式也较为复杂,涉及到对极端事件的定义和统计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气候变化指数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进行调整和改进。

因此,针对具体的气候变化指数,需要结合具体的数据和研究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土方工程降水方案计算

土方工程降水方案计算

土方工程降水方案计算一、引言土方工程是指通过开挖或填筑土石方来改变地表地形或地下结构的工程。

在进行土方工程施工时,降水是一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因为土方工程常需要在水深较大的条件下进行开挖或填筑工作,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将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降水方案对土方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二、降水方案的设计原则1. 减少降水量:通过加强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迅速排出施工区域,减少降水对土方工程的影响。

2. 控制降水流量: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控制降水流量,避免降水对施工造成过大的干扰。

3. 安全保障: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避免降水对工人和设备的危害。

4. 环保节能:尽量选择环保、节能的降水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降水计算1. 计算降水量降水量的计算是降水方案设计的首要步骤。

通常采用降水强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P = I * A其中,P为降水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I为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A为施工区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降水强度的计算通常采用历史降水数据分析,结合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估计。

2. 计算降水流量降水流量的计算是为了确定需要排水系统应对的设计排水流量,通常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 = P * T其中,Q为降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P为降水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T为排水时间,单位为小时。

排水时间的确定需根据具体施工情况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参数进行合理计算。

3. 确定降水措施根据降水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降水措施,包括临时降水设施的选择和排水系统的设计等。

常见的临时降水设施有抽水泵、临时排水渠等,而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考虑排水管道的布置、管径和流速等参数来保证排水效果。

四、临时降水设施的选择和设计1. 抽水泵选择在土方工程中,抽水泵是常见的临时降水设施。

根据降水流量和排水高度的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抽水泵型号和数量,并进行合理布置和管线连接。

无压完整井点降水计算

无压完整井点降水计算

8.001.000.10 1.00
31.0013.1045.0012.00294.546.5047.878861.2019.2416193.2136.290.05268.57490.79120.0060.001.350.748861.2016193.2115.00
说明:为用户输入数据项目
为计算项目
为计算结果
为用户输入数据本表格根据《建筑施工手册》相关规定计算,仅供参考.
一、计算井点管长度
H1=
h=
i=
无压完整井=
无压非完整井=
Hs(m)=基坑长:
基坑宽:
五、水泵所需功率(KW):
l(滤管长)=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
井点管长H=
K(渗透系数m/d)=
Q(总涌水量m^3/d)=
Q(总涌水量m^3/d)=
二、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涌水量计算:
三、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涌水计算:
H0(有效带深度)=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S(水位降低值m)=
x0(基坑假想半径m)=
四、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q(单根井点管出水量)
1、井点管需要根数计算:
d(滤管直径):
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完整井)=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非完整井)=
2、井点管间距计算
井点管间距D(无压完整井)=
井点管间距D(无压非完整井)=。

管井降水计算参数

管井降水计算参数

管井降水计算参数引言:管井降水计算是指通过对地下管道周围土体的渗透性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管井降水的参数和方法。

管井降水计算参数的准确性对于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土壤渗透性参数、水力梯度参数和管井降水计算方法。

正文:1. 土壤渗透性参数1.1 水分渗透系数:水分渗透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渗透的水量。

它受到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测定水分渗透系数,常用的试验方法有负压法、浸渗法等。

1.2 孔隙度: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孔隙度反映了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

不同孔隙度的土壤对水分的渗透性也有影响,孔隙度越大,土壤渗透性越好。

1.3 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是指土壤中孔隙水所受的压力。

孔隙水压力的大小与土壤的渗透性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或压力计测量来获得。

2. 水力梯度参数2.1 水力坡度:水力坡度是指单位长度内水位的变化。

水力坡度决定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于管井降水计算来说,水力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降水的排除速度。

2.2 渗流速度:渗流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中水分的流动速度。

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和土壤渗透性有关,可以通过Darcy定律进行计算。

2.3 渗流方向:渗流方向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流动方向。

渗流方向的确定对于管井降水计算来说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流模拟等方法进行分析。

3. 管井降水计算方法3.1 降水量计算:根据地下管道周围土壤的渗透性参数和水力梯度参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单位时间内管井降水的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格林-阿姆斯特朗法、斯特兰德法等。

3.2 降水速度计算:降水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管井降水的速度。

可以通过降水量与管井的面积进行计算,或者通过水位下降速度进行测定。

3.3 排水设施设计:根据管井降水计算的结果,可以确定合适的排水设施,包括管井的排水孔隙度、排水管道的直径和坡度等。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天气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1.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降水量的计算公式为:P = A R。

其中,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A为降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R为降水深度,单位为米。

2. 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为:I = P / T。

其中,I为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T为降水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

3. 雨量计算公式。

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的计算公式为:R = ∑(i=1, n) (Ii Ti)。

其中,R为雨量,单位为毫米;Ii为第i个时段的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i为第i个时段的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n为总时段数。

4. 雨量计算实例。

假设某地区连续3个小时的降水强度分别为10毫米/小时、15毫米/小时和20毫米/小时,持续时间分别为1小时、2小时和1小时。

那么该地区的雨量计算如下:R = 10 1 + 15 2 + 20 1 = 60毫米。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和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降水强度的计算是基于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的,而雨量的计算则是基于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累加。

5. 降水强度的应用。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象预报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预测降水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从而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在水资源管理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评估降水对水库蓄水量和河流径流量的影响,从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度。

总之,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降水强度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的特点和规律,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水资源管理建议。

井点降水定额计算规则

井点降水定额计算规则

井点降水定额计算规则以井点降水定额计算规则为标题,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计算规则的内容和应用。

井点降水定额是一种常用的降水计算方法,用于确定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降水量。

它是根据该地区的历史降水数据和统计方法得出的。

通过井点降水定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降水情况,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井点降水定额的计算规则如下: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该地区的历史降水数据。

通常会使用该地区多年的降水数据,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整理:收集到的降水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统计。

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如月、季、年)对降水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得出平均降水量。

3. 选择适当的井点:井点是指一组代表性的点,用于计算井点降水定额。

选择井点时,要考虑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降水分布等因素,尽量保证井点能够代表整个地区的降水情况。

4. 计算井点降水定额:根据选择的井点和整理好的降水数据,可以使用统计方法计算出井点降水定额。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值法、加权平均值法和多项式插值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 结果应用:得到井点降水定额后,可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比如,农业方面可以根据井点降水定额来制定灌溉方案和农作物种植计划;水资源管理方面可以用来评估地区的水资源情况;城市规划方面可以考虑降水情况来设计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井点降水定额是一种统计方法,其结果仅代表平均降水情况,并不能完全预测具体的降水事件。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

总结起来,井点降水定额是一种常用的降水计算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降水数据,选择适当的井点,并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一个地区的井点降水定额。

这个定额可以为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降水情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井点降水定额仅代表平均情况,实际降水情况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做出准确的决策。

井点降水计算书

井点降水计算书

井点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4、《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一、水文地质资料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厚度hi(m) 渗透系数ki(m/d)1 素填土0.5~2.5 0.3462 粉土0.5~2.6 0.3463 粉土 4.1~13.0 0.7344 粉质粘土0.3~7.5 0.7345 黏土、粉质粘土12.3~14.7 0.734二、计算依据及参考资料该计算书计算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 ,同时参阅了《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和姚天强等编写的《基坑降水手册》。

三、计算过程降水井类型均质含水层潜水完边界条件基坑远离边界整井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h(m) 0.2 降水曲线坡度i 0.15过滤器工作长度l(m) 1 过滤器半径r s(m) 0.025 单井出水量q(m 3/d) 8.247 降水影响半径R(m) 50.001 基坑形状矩形基坑基坑长度A(m) 188基坑宽度B(m) 66 基坑开挖深度(含承台、地梁)H1(m) 6基坑底面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距离0.5 水位埋深d w (m) 1.9s w(m)含水层厚度H(m) 33.1 平均渗透系数k(m/d) 0.67 计算简图如下:示意图1、基坑等效半径矩形基坑:r o=0.29 ×(A+B)=0.29 ×(188+66)=73.66m2、平均渗透系数k= ∑(k i×h i )/∑h i=[2×0.346 ×2+(8.5+3.8+13.4) ×0.734]/(2+2+8.5+3.8+13.4)=0.67m 3 /d3、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0S= H 1+s w-d w =6+0.5-1.9=4.6m潜水含水层:R=2S(kH) 0.5=2×4.6 ×(0.67 ×33.1) 0.5=50.001mR0=R+r o=50.001+73.66=123.661m4、井点管的长度H d≥H1+s w+r o×i+h+l=6+0.5+73.66 ×0.15+0.2+1=18.749m5、基坑涌水量计算基坑远离边界:Q=1.366k(2H-S)S/lg(R 0/r o)=1.366 ×0.67 ×(2×33.1-4.6) ×4.6/lg(123.661/73.66)=1420.23 1m 3 /d6、单井出水量q=120 π×r s×l×k1/3 =120 ×π0×.025 ×1×0.67 1/3 =8.247m 3/d7、井点管数量n=1.1Q/q=1.1 ×1420.231/8.247=189.48、集水管总长矩形基坑:La=2 ×(A+B)=2 ×(188+66)=508m9、井点的间距Ld=La/(n-1)=508/(189.4-1)=2.69m10、校核水位降低数值S j=H-(H 2-Q/(1.366k)lg(R 0 /r o))0.5=33.1-(33.1 2-1420.231/(1.366 ×0.67)lg(123.661/73.66) )0.5=4.6m ≥S=4.6m经验算,其水位降低数值不小于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满足要求!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 R r r=-+-136620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 H S S b r=--136622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 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 H S S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工程施工降水如何计价

工程施工降水如何计价

工程施工降水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因地下水位高、土层含水量高等原因,需要采取降水措施,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工程施工降水的计价方式有多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降水设备租赁费用计价这种方式是根据租赁降水的设备的费用来计算降水成本的。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降水设备的类型、数量、租赁时间等,计算出设备租赁费用,再加上施工人员的人工费、材料费等其他相关费用,得出总的降水成本。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容易计算;缺点是设备租赁费用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成本不稳定。

二、按降水面积计价这种方式是根据降水涉及的面积来计算降水成本的。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施工场地的面积,乘以降水的单价,得出总的降水成本。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不容易出现纠纷;缺点是降水单价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成本不稳定。

三、按降水时间计价这种方式是根据降水设备运行的时间来计算降水成本的。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降水设备的运行时间,乘以单位时间的费用,得出总的降水成本。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实际的降水时间来计算成本,比较合理;缺点是可能会出现因天气等原因导致降水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成本的情况。

四、综合计价综合计价方式是将以上几种方式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计算。

例如,可以按照降水设备租赁费用和降水面积的组合方式进行计价,或者按照降水时间和其他费用的组合方式进行计价。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降水成本,避免因单一方式计价而导致的成本波动;缺点是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充分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总之,工程施工降水的计价方式有多种,具体应根据工程特点、市场行情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理的计价方式。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了解降水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成本,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井点降水计算

井点降水计算

8.001.000.101.00
31.00
13.10
45.0012.00294.546.5047.878861.20
19.2416193.21
36.290.05268.57490.79
120.0060.001.350.74
8861.2016193.21
15.00
说明:为用户输入数据项目
为计算项目
为计算结果
为用户输入数据
本表格根据《建筑施工手册》相关规定计算,仅供参考.
d(滤管直径):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完整井)=井点管需要数n(无压非完整井)=2、井点管间距计算
井点管间距D(无压完整井)=井点管间距D(无压非完整井)=H(含水层厚度m)=R(抽水影响半径m)=S(水位降低值m)=x0(基坑假想半径m)=四、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q(单根井点管出水量)l(滤管长)=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井点管长H=K(渗透系数m/d)=Q(总涌水量m^3/d)=Q(总涌水量m^3/d)=二、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涌水量计算:
三、无压非完整井井点系统涌水计算:
H0(有效带深度)=无压完整井=无压非完整井=Hs(m)=基坑长:基坑宽:五、水泵所需功率(KW):
1、井点管需要根数计算:
一、计算井点管长度
H1(基坑开挖深度)=h(降水至基坑底面以下深度)=i=。

降水量计算公式范文

降水量计算公式范文

降水量计算公式范文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来表示。

降水量的计算可以根据降水类型和观测数据进行估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降水量计算公式。

1.均匀降水量计算公式均匀降水量是指在一些地点上降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总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总降水量(mm)= 单位面积上降水总量(cm) x 10示例:如果地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为10 cm,则降水量为10 x 10 = 100 mm。

2.非均匀降水量计算公式当降水分布不均匀时,可以通过网格计算法来进行降水量的估算。

网格计算法是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分成若干个网格,然后根据每个网格中的降水量和该网格的面积来计算总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总降水量(mm)= Σ(每个网格的降水量(mm) x 网格面积)示例:假设地分成了4个网格,每个网格的面积分别为10, 20, 30, 40平方千米,降水量分别为20, 30, 40, 50 mm,则总降水量为:总降水量 = 20 x 10 + 30 x 20 + 40 x 30 + 50 x 40 = 3200 mm3.瞬时降水量计算公式瞬时降水量是指在一些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瞬时降水量(mm)= 总降水量(mm)/ 观测时长(小时)示例:如果地在1小时内降水总量为50 mm,则瞬时降水量为50 / 1 = 50 mm/h。

4.平均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平均降水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平均降水量。

计算公式为:平均降水强度(mm/h)= 总降水量(mm)/ 观测时长(小时)示例:如果地在6小时内降水总量为180 mm,则平均降水强度为180 / 6 = 30 mm/h。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降水量计算公式只能估算降水量,实际的测量数据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测量误差、观测点的空间布局等。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降水量数据,可以采用多点观测、雷达与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计算公式降水量计算公式是大气科学、气象学和水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降水总量。

在气候变化研究、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降水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降水量定义降水量是指地表接收到单位面积上在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用毫米(mm)作为单位,表示为P。

二、降水量计算公式常用的降水量计算公式主要有3种:1. 平均降水量计算公式平均降水量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降水量除以该地区的总面积。

其计算公式为:P = A / S其中,P表示平均降水量,A表示该时间段内所有降水量的累积值,S表示该地区的总面积。

这种计算方法通常适用于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因为它没有考虑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所以与真实情况可能不太一致。

2. 等值线法计算公式等值线法是指通过连续的等值线(等高线)将地图上降水量分布分离成许多不同的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P = Σ(Pi * Ai) / ΣAi其中,Pi表示某小区域内的降水量,Ai为该小区域的面积,Σ表示对所有小区域求和。

这种计算方法考虑了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所以更加准确。

但是,它需要有高分辨率的降水量数据和相应的地图才能进行计算,因此难以应用于一些较为偏远或缺乏资料的地区。

3. 水平面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水平面面积加权平均法是指将地图上的每一个小区域的降水量乘以该小区域在水平面上的面积,然后对所有小区域求和并除以该地区的总面积。

其计算公式为:P = Σ(Pi * Ai * hi) / Σ(Ai * hi)其中,hi表示该小区域在水平面上的高度,其他符号与等值线法计算公式相同。

这种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情况,而且还考虑了地形的影响。

它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地理区域,但需要有高分辨率的高度数据和相应的地图才能进行计算。

三、降水量计算应用1. 水文方面降水量是水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用于描述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接收到的降雨总量。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一、时间平均法时间平均法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计算降水总量并除以该时间段的天数得到平均降水量。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可以是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或一个星期,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2.统计该时间段内每天的降水量,可以通过气象观测记录、气象站数据或卫星数据等来获取。

3.将该时间段内的降水量累加得到降水总量。

4.统计该时间段内的天数。

5.将降水总量除以天数得到平均降水量。

例如,假设统计的时间段为一年,有365天,每天的降水量为:10mm、15mm、12mm、8mm、6mm、10mm、..、9mm、7mm、13mm。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将所有降水量累加得到降水总量,然后除以365天得到平均降水量。

二、空间平均法空间平均法是指通过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来计算一定区域内的平均降水量。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或一个县级行政区,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2.收集该区域内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包括降水量、经纬度等。

3.分别计算每个站点的平均降水量,可以采用时间平均法进行计算。

4.对所有站点的平均降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权重可以根据站点的重要性、降水分布情况等来确定。

5.最终得到该区域内的平均降水量。

空间平均法相比时间平均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区域的降水情况,但需要有较多的气象站点数据支持。

总结起来,计算平均降水量主要有时间平均法和空间平均法两种方法。

时间平均法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统计降水总量并除以天数,适用于单个站点的降水量计算;空间平均法是通过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加权平均得到一个区域的平均降水量,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的降水量计算。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实际需求和数据支持情况。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1.0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2H-S)S/(lgR-lgr)= 其中: 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R=1.95S(HK)1/2= S:水位降低值(m) r:井点的半径(m) 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 Q=1.366K(2H-S)S/(lgR-lgx0)= 其中: x0:基坑的假想半径 x0=(A/π)1/2=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一、计算参数 基坑平面尺寸 长 深 长/宽= m m 降水深度 m m
KF002 宽 m
地下水深 渗透系数 含水层厚度
m
二、计算 1、井点管的长度 H≥H1+h+iL+l= m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其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 l:滤水管长度 井点管的长度=H+0.5l+0.3= 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 其中: 2、井点型式的确定
无压非完整井 Q=1.366K(2H0-S)S/(lgR-lgx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503.52 m3/天= ##### m3/h
2、井点型式的确定
7m
2.5 m 1.0 m 3.5 m 0.1
1m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
(2H-
S)S/(lgR
-lgr)=
Q:单井
其中:
涌水量
(m3/d)
K:渗透
系数
(m/d)
H:含水
层厚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抽水
影响半径
(m)
R=1.95S(
HK)1/2=
S:水位
降低值
(m)
r:井点
4、井点数量和井距确定
915.49 m3/天
H0=1.85 (S'+l)=
X0=(F/ π)0.5
R=1.95S(H0 K)^0.5=
6.94 m 3.95 m 67.52 m
其 中:
S':降水 深度 (m)
F:井点 包圈面积 (m2)
S:水位降 低值
l:滤 管长度 (m)
单根井管出
水量计算公
式:q=68π
的半径
(m)
群井井点(环
形井点系统)
涌水量
Q=1.366K
(2H-
S)S/(lgR
-lgx0)=
其中:
x0:基坑 的假想半 径 x0=(A/ π)1/2=
无压非完整 井
其中:
Q=1.366K (2H0S)S/(lgR -lgx0)=
K:渗透 系数 (m/d)
H0:抽水 影响深度 (m)
X0:环状 轻型井点 假象半径 R:抽水 影响半径 (m)
一、基础降水计算

降水百分率计算公式

降水百分率计算公式

降水百分率计算公式
降水百分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地区的降水量占该地区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它是气象学中常用的一个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降水情况。

降水百分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降水百分率 = 实际降水量 ÷ 平均降水量 × 100%
其中,实际降水量指某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平均降水量指该地区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历史平均降水量。

例如,某地区在一年内的降水量为800毫米,而该地区历史上同一时间段内的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则该地区的降水百分率为:降水百分率 = 800 ÷ 1000 × 100% = 80%
这意味着该地区的降水量只有历史平均降水量的80%。

降水百分率的应用
降水百分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降水情况,对于农业、水利、交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方面,降水百分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灌溉需求。

如果降水百分率低于50%,则该地区需要增加灌溉量,以保证农作物的正
常生长。

在水利方面,降水百分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如果降水百分率低于50%,则该地区的水资源可能会出现短缺,需要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

在交通方面,降水百分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道路安全情况。

如果降水百分率高于50%,则该地区可能会出现道路湿滑、积水等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交通安全措施。

降水百分率是一个重要的气象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某地区的降水情况,对于农业、水利、交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降水计算公式

降水计算公式

一、潜水计较公式之五兆芳芳创作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1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2b'=b1+b2;为基坑半径(m).r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6、公式6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 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任务部分中点的长度.7、公式7(1)、b>l(2)、b>l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r 0为基坑半径(m); S 为水位降深(m);l 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8、公式8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2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H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1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h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10、公式10Q为基坑涌水量(m3/d);k 3、k2、k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H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M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h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二、承压水计较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为基坑半径(m).r3、公式3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b1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b2b'=b1+b2;为基坑半径(m).r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5、公式5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6、公式6(1)、l<0.3M,b<2l(2)、l<0.3M,b>2l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7、公式7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8、公式8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9、公式9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10、公式10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11、公式1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鸿沟的距离(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三、条形基坑降水计较公式1、公式1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L为基坑长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2、公式2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 rw3、公式3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4、公式4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L为基坑长度(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5、公式5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Hs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6、公式6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h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7、公式7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基坑半径(m);rl为过滤器有效任务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d为井间距之半(m);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w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四、单井出水量计较公式1、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i为水力坡度,开始抽水时i=1;k为渗透系数(m/d);D为钻孔直径(m);H为含水层厚度.2、管井井点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2/);φ为单井单位长度出水量(m dα'为经验系数;l为过滤器浸没长度(m);d为过滤器外径(mm);五、水位降深计较公式1、潜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12nn为井数量.2、承压水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某点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x x xn12n为井数量.六、井深计较公式井深式中:L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H为基坑深度(m);h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为基坑等效半径(m);rZ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更幅度(m) ;Y为过滤器任务部分长度(m);T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降水量差积曲线

降水量差积曲线

降水量差积曲线
摘要:
1.降水量差积曲线的定义
2.降水量差积曲线的计算方法
3.降水量差积曲线的应用领域
4.我国降水量差积曲线的特点
5.应对气候变化对降水量差积曲线的影响
正文:
降水量差积曲线是一种描述降水量变化规律的统计曲线,通过计算各月降水量的累积差值,可以得到该曲线。

该曲线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对于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降水量差积曲线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各月降水量之差的累加和。

首先,需要对各月的降水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相邻月份降水量的差值,最后将各月差值相加,得到降水量差积曲线。

降水量差积曲线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农业方面,通过分析降水量差积曲线,可以预测作物生长季节的降水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在水利工程方面,降水量差积曲线可以用于评估水库的蓄水能力和水电站的发电潜力。

在气象灾害防治方面,降水量差积曲线可以揭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我国降水量差积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我国降水量差积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降水量在一年内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
点。

其次,我国降水量差积曲线在地域上存在差异,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差积曲线较陡峭,而北方地区的降水量差积曲线较平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的降水量差积曲线也受到了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等,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必须加强对降水量差积曲线的监测和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关于雨水的数学知识

关于雨水的数学知识

关于雨水的数学知识
关于雨水的数学知识主要涉及到降雨量、体积和重量的计算。

降雨量,通常用毫米表示,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

这个深度也可以用来计算降水的体积。

例如,如果知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并且知道该地区的面积,就可以通过“底面积×降水量(高)”的公式计算出降水的体积。

另外,降雨量的重量也可以通过密度来进行计算。

通常,水的密度约为1吨/立方米,因此,如果知道降雨量,可以通过乘以水的密度来得到降水的重量。

例如,1毫米的降水量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大约重1千克。

同样,1毫米的降水量在1公顷的面积上大约重10吨。

此外,还有关于降雨强度、降雨类型等其他与雨水相关的数学知识。

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雨的数量,通常用毫米/小时或毫米/分钟来表示。

降雨类型则是指降雨的形成方式,包括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

这些类型对气象学、气候变化和洪水控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气象学相关书籍或咨询气象学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 透水层
示例:基坑底宽 示例:基坑底宽1.8m,深3m,地下水位距地面 , ,地下水位距地面1.2m, , 土方边坡1: ,采用轻型井点降水。 土方边坡 :0.5,采用轻型井点降水。 试确定: 平面布置类型; 试确定:⑴ 平面布置类型; ⑵ 井点管最小埋深及要求的降水深度; 井点管最小埋深及要求的降水深度; 当采用6m长井点管时 长井点管时, ⑶ 当采用 长井点管时,其实际埋深及降 水深度。 水深度。
2. 1轻型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降水 (1)轻型井点设备
包括: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包括: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管路系统 包括:井点管、滤管、弯联管和总管等: 包括:井点管、滤管、弯联管和总管等: 滤管— 38~ 50, 滤管—Φ38~Φ50, L=1200mm钢管 1200mm钢管, L=1200mm钢管,上开直径为 12~ 19的透水孔 的透水孔。 Φ12~Φ19的透水孔。 井点管—直径为Φ38~ 50, 井点管—直径为Φ38~Φ50, L=5~7m 的无缝钢管,一般长 L=5 的无缝钢管, 度为6 度为6m。 总管—直径为Φ100~ 127, 总管—直径为Φ100~Φ127, L=4 的无缝钢管,每隔0 L=4m 的无缝钢管,每隔0.8 有一个连接孔。 或1.2m有一个连接孔。 弯连管—一般用钢管,塑 弯连管—一般用钢管, 料管,常用塑料管。 料管,常用塑料管。
【解】 ⑴ 计算基槽上口宽度: 计算基槽上口宽度:
B = 1.8 + 2m = 1.8 + 2×0.5×3 H 采用单排线状布置。 6 = 4.8m< m ∴ 采用单排线状布置。
⑵ 最小埋深HA及降水深度S基坑中心的降水深度: 最小埋深 及降水深度
HA ≥ H1 + h + IL 1 1 = 3 + 0.5 + (1.8 + 0.5×3 +1.0) = 4.58m 4 S = H1 + h −1.2 1 = 3 + 0.5 −1.2 = 2.3m
(2) 轻型井点布置
一般按照:单排、双排、环形布置。 一般按照:单排、双排、环形布置。 H = H1 + h + i ⋅ L 1)单排井点布置
降水<5m 降水 <6m
地下水上游
中部
大于基坑宽 透水层
2)环形井点布置 )
分段点设在拐弯处
H = H1 + h + i ⋅ 算涌水量 :
'
(2H0 − S)S Q = 1.366K lg R− lg X0
s 5.8 −1.5 H0 ⇒ ' = = 0.81 s + l (5.8 −1.5) +1.0
⇒ H0 = 1.85(s' + l) = 1.85(5.8 −1.5 + 1.0) = 9.8m
而含水层深度: 而含水层深度:
环状井点。 井点管布置: 根据基坑尺寸,采用环状井点 【解】 ① 井点管布置: 根据基坑尺寸,采用环状井点。 基坑底 QHA ≥ H1 + h + IL 1 宽8米, 1 (4 + 0.5×4 + 1.0) = 5.2m 12米 长12米 ∴HA = 4 + 0.5 + 10 ,深4米 S = 4+ 0.5−1.5 = 3.0m ,土方 边坡1 边坡1: 0.5, 0.5,不 而 H . . . 实 = 6 0 − 0 2 = 5 8m 际 透水层 满足要求。 S实际 = 3.0 + (5.8 − 5.2) = 3.6m ∴ 满足要求。 距地面9 距地面9 米,地 判断井点管类型: ② 判断井点管类型: 下水位 距地面 9.0 − (5.8 + 1.0) = 2.2m ∴属无压非完整井。 无压非完整井。 1.5米 1.5米, 12 K=5,井 =5, 满足条件。 ∴满足条件。 Q < 5 8 点管长6 点管长6 米,
H = 9.0−1.5 = 7.5m
H H ∴H0> ⇒取 0 = H = 7.5m R = 1.95S HK 又: R = 1.95×3.6× 7.5×5 = 43
X0 = F π = 14×18 π = 8.96
(2×7.5 − 3.6)×3.6 3 ∴Q = 1.366×5× = 412(m / d) lg 43 − lg 8.96
若采用6m井点管 确定H 井点管, ⑶ 若采用 井点管,确定 A和S: :
HA = 6.0 − 0.2 = 5.8m S = 2.3 + (5.8 − 4.58) = 3.52m
示例: 示例:
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 米 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8米,长12米,深4米, 米 米 土方边坡1: ,不透水层距地面9米 土方边坡 :0.5,不透水层距地面 米,地下水 位距地面1.5米 位距地面 米,K=5,井点管长 米,直径 毫 ,井点管长6米 直径50毫 滤管长1米 米,滤管长 米。 试进行轻型井点设计。 试进行轻型井点设计。
井点管布置: ④ 井点管布置:
q = 65πdl 3 K = 65×π ×0.05×1.0× 3 5 = 17.46
数量: 数量:
Q 412 n = ×1.1 = ( ) ×1.1 = 26 根 q 17.46
D = L n = 2(14 +18) 26 = 2.46m 取 D = 2.4m :
井距: 井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