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_愁_
怎一个_愁_字了得_李清照愁情词解析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愁情词解析□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李相福摘要:李清照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愁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
本文根据李清照靖康之变的两个生活阶段对其词所表达的愁情进行的解析: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别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其父李格非是宋朝四学士之一,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振辰的孙女,擅长诗文。
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在闺中时便工诗文善书画。
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不幸中途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淡淡的闲愁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与赵明诚结婚后,李清照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成为一个温存多情的少妇,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夫唱妇随,“意会心谋,目行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所以每一次与丈夫的暂别对她都是一种痛苦,倾诉离别后的相思折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一
.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已经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3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
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1020110314吴明霞【摘要】: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女作家,她以其超群的才艺、柔婉细腻的情感而著称是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对于“愁”情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及体验,她的词“愁”在各个阶段都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本文将从四个阶段对“愁”情进行探讨比较:未婚时期;新婚后;南渡前;南渡后。
她把女性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感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心中的“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为中国词坛增添了些许灵气,些许温馨。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愁情女作家一、未婚少女时期(1)词中体现的隐隐忧愁:伤春悲秋、叹息年华易逝。
(2)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铸就了了她敏捷的感受力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新婚到青州夫妻屏居时期(1)对外出丈夫的相思愁苦之情。
寓深刻的社会现状于包含愁情的诗词中。
(2)李清照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从未衰退,始终保持极为深挚强烈的情感感受。
三、青州屏居到难渡前(1)生活上很富足,感情上没有寄托,对丈夫是否钟情于彼此表示担忧。
(2)内心的愁苦跟无法变更的社会现实的矛盾,让她在痛苦中备受煎熬。
四、南渡之后时期(1)她的词充分的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民族之灾难、个人之不幸凝结在了一起。
(2)词中虽然体现了愁情,同时她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词中也表现的尤为强烈。
总结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她是以喜剧开始,以悲剧而告终,正是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变局导致李清照词作的不断变化,并且这些生活的阅历在她的词中都一一体现,“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作为主线,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内容情绪,也大多与“愁”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暗中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久久不得沉浸与回味。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摘要:李清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越,其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凸显少女的活泼可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在太学当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与整理,编写有《金石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离散,两年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南京夫妻重逢,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享年四十九岁。
随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四处漂泊。
因为南渡后的坎坷经历,后期李清照的词多以感时伤怀,悼念旧人为主,词风多为凄凉哀愁为主,表现出对国家、人民、个人的悲哀,充满了沉郁愁苦之情。
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她的词成就最大,称“易安体”,风格婉约清丽,却不乏豪放,语言平实朴素,偏重口语化,通俗易懂,多以白描为主,清丽脱俗。
李清照早年作《词论》,曾提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李清照现存作品不多,李清照的词在《李清照集》和《漱玉词》中只有四、五十首。
可是,越因其少,反而显得字字珠玑,篇篇夺目。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以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情趣为主,词活泼明快,清新婉约,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南渡后,国破家亡,独自漂泊,其词多凄凉哀愁,也不乏激情豪放。
一、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一)婚前,李清照的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篇《如梦令》是李清照描述其少女时代在济南的快乐生活。
篇幅虽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蕴
李清 照生于东京仕宦 之家 , 博览群 书 、 见多识 广 ,
具有大家 闺秀 的风范 ,即使见到陌生人 时也没有 表现
之 “ ”不 同时期“ ” 愁 , 愁 的内涵 不尽相 同: 婚前是少女淡 淡 的伤春 闲愁 ; 婚后是夫妻分别 的寂寞离愁 ; 南渡孀居 后则是 国破 、 家亡 、 夫丧的离乱悲愁。
第2 3卷 第 3期 2 1年 6月 01
重 庆 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u n l fC o g igRa i o ra h n qn do& T iest o V Unv ri y
VO . 3 NO 3 J . 2
J n2 1 u .0 1
di0 9 9.s. 0, 3 2 0 0.1 ol. 6/sn1 8- 8. 1. O 9 : 3 j i 0 - 6 2 13
红藕 香残玉 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云中谁 寄
锦 书来 ? 雁字 回时 , 月满 西楼 。 自飘零水 自流 , 花 一种相
思 , 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 除 , 两处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藕花 凋谢 、 玉席生 凉 , 词人伴着 孤影拾 步上兰 舟 . 遥望远方期 盼中的锦 书可曾到。然而 , 明月 自满 , 未 人 团圆 , 雁归来 , 书无信 , 鸿 锦 陪伴词人 的只有西 楼上 的 孤影 。正所谓 “ 举杯邀 明月 , 对影成三人 ”词人此时 的 , 心情是孤独 、 压抑和无奈 。 然而 , 词人 深知 , 这种 闲愁和 相思不 是单方 面的 , 远方 的亲人也 如“ ” 我 一样 在思念
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 。 在词人信手拈来 、 毫无雕琢的描 绘 中 , 春少女天真 可爱 、 青 无忧 无虑 、 健康 开朗 的形 象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愁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
纵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
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
唐代有人“举杯消愁”,宋词亦善言愁“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情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情愁李清照宋词一、少女之情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的书香仕宦之家,从小就广读诗书,使得小小年纪的她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
还攀坐在父亲膝头上时,上百首古诗已能琅琅上口,至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纯朴的书卷气。
其书画琴瑟,使她父亲时常叹息“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儿,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同时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又使得她眼界开阔,而不象一般的深闺怨女那样感伤,只能望月叹花。
相反她用美丽的文字把她的闺中生活写的那么的富有情趣。
如她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脱脱地把一个天真娇憨、活泼妩媚的少女的初开情窦,表现的含情脉脉,真实细腻,达出神入化之境地。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二、少妇思远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大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个人情投意合,百般恩爱,这使得李清照在词中写了大量的美妙的爱情故事。
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
赵明诚外出做官后,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其相思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聚少散多的生活让李清照的词独添了几分落寞与孤单。
浅谈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
、
—
—
织, 形成 了李 清照“ 剪不断 , 理还乱” 的复杂的情 感世界 , 由此 唱出了许多爱情的绝 唱 : “ 小院闲窗春 色深 , 帘未卷影沉沉 。 重 倚楼无语理瑶 琴 。远 岫 出云催薄暮 , 细风 吹雨弄轻 阴。梨花欲 谢恐难 禁。” ——《 浣溪沙》 这首词 以极其 含蓄 的笔法写 出了对丈夫 绵绵 的深 情, “ 在 春色深 ” 的晚春 , 人“ 词 倚楼无语 ” 理 瑶琴” 以“ 来 排遣 心 中的相 思 , 山的云 , 远 在氤 蕴 的春天 , 风雨 吹 被 弄, 词人想到 : 娇艳 的梨花恐怕禁不住要凋谢 了 ! 点点愁 绪在字 里行间弥漫 开来 , 这首 词将李 清照 的细腻 、 温婉 动人地刻画了出来 。 三、 国家民族 的忧虑之愁 对李清照伟 大人格和她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认识 , 除 了要对她的情愁作论述外 , 还要讨论到她对社稷 、 国家的 忧虑之愁。 李清照南渡后 的词和前期相 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 后政 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 种悲惨遭 遇 , 使她的精 神很痛苦 , 因而她 的词作 一变早 年的清丽 、 明快 , 而充 满 了凄 凉 、 低沉 之音 , 主要 是抒发伤 时念 旧和怀乡悼亡 的 情感 。在流离 生活 中她 常常思念 中原故 乡 ,空 梦长安 , “ 认取长安道” 流露出她对失陷 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 , 对 国家 民族 的忧心贯穿 了李清照的后半生 的词作 。 她收集 的文物汗牛充栋 , 她学 富五车 , 词动京华 , 由于国 破, 一代 才女报 国无 门, 情无 所托 , 无所专 , 人看她 学 别 如 同怪 异 , 这个世界 上没有一 个人能读 懂她 的心 , 她茫 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 中, 出了浓缩她一生 吟 和全身心痛 楚 的,也 确立 了她 在 中国文学史上地 位 的 《 声声慢 》 : “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 时 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 。雁过 也, 正伤心 , 却是 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 有谁 堪摘 ?守着窗儿 , 自怎生得黑?梧桐 更兼 细雨 , 独 到 黄昏, 点点 滴滴。这次第 , 怎一 个愁字 了得 ! ” 李清照 以极 寻常浅 白的语言 , 描写 了丈夫去世后 的 生活状况 和精神 面貌 , 自然地流露 出时光难挨 的无奈 极 之感 , 点点滴滴 的秋雨 , 其凄凉 的境况 , 引起 了作者复杂 的感伤情 绪 。词人 的悼亡之悲 、 旧之 哀 , 寓沦落之 怀 寄 苦 、 国之痛 、 家 故土之 思 , 哪里 一个 “ ” 能概括 得 了 愁 字 呢?词意隽永有 味, 真切感人。她将 自己一生的痛 和愁 , 浓缩进了《 声声慢》 确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人企 中, 及 的地位 。 由天真少女 到幸福女人再到愁绪交集的老 她 妪, 其问太多的时世变换 , 太多的人生离合 , 太多的追求 和太多 的失落 , 最终都 在这个 “ 字 中结束。 愁” 从前期 的“ 自飘零水 自流 。 花 一种相思 , 两处 闲愁” , 到后 期的 “ 今憔悴 , 如 怕见 夜问 出去” 李清 照词始终 以 , 其凄清孤寂的女性情 怀散发着摇人心旌的艺术魅力 。 易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20年第4期341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沈去矜《填词杂说》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由此不难发现,李清照在我国词坛上拥有非同寻常的崇高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见证了南北宋的更替,正因如此,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而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则显得迥然不同。
1 少女时代,伤春悲秋是心中浅浅闲愁。
《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此番言论并非假意吹捧,而是对真实情况的如实撰写。
她的父亲李恪非对写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曾言道:“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这就是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乃是文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一代才女,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漂亮,且兼通音乐,显然与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分不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相对幸福稳定的,此时的她无事可愁。
但随着生命年轮的向外扩充,李清照渐渐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走向青春必经的多愁善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归来归去都拨动着她敏感的心弦,个中滋味悄然涌上,使得她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便是极好的佐证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虽仅是寥寥数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怎一个愁字了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
是高票房,显见在边缘文化背景下,“张爱玲现象”必然推动 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由此“张爱玲现象”在传统文学、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 网络文学对搏的特殊时期就合理地提出了文学的消费属 性.在一定意义上既凸显了文学与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构 筑了文化与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注释:
①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对一种接受
57
万方数据
愁的词很多,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惜春春去,几点催花 雨”:《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唯有门前流水,应念我 终日凝眸”;<念奴娇・萧条庭院》。宠柳娇花寒食近”;《醉花 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时令季节的不同,“寒 食近”,“又重阳”,天气的变化,檐下几点雨,窗前的过雁,门 前的流水,东篱的落花。都能引起作者对远方情人的思念, 勾起作者的相思之愁。 第二。伤春悲秋之愁。 伤春悲秋在唐宋词中是常见的内容.由春日的花开花 谢很容易联想到青春年华的转眼即去.由秋雨梧桐.草枯叶 落也很易惹人愁绪。李清照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来感受时令 的变化。写伤春悲秋的词自然很多。早期的《如梦令・昨夜雨 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连用两个问句,活现其 急切之情,其痛惜春将去的感情溢于言表。另一首《浣溪纱・ 髻于伤春懒更梳》因伤春而什么都不想做,头也懒得梳,瑞 脑也闲起来了.以懒衬托愁表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愁绪。 “梨花欲射恐难禁”(《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是无计留 春的无奈。清照南渡前的惜春之词是含蓄蕴藉、淡愁微露, 其愁是闺阁少妇的闲情,也是可以排遣的。引用自居易的诗 “听取乐天一句云。花开处具须行乐”(《二色宫桃》)劝人惜 取花开时节,要“著意过今春”(《小重山》)。而南渡之后的伤 春之词。伤春中又掺杂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其 词凄婉劲直.其愁深沉难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其愁却不是几盏酒所能浇逝.不是双溪的小舟所能载 起的。这道词把无形的愁苦设想成为重量的实体,也把愁恩 形象化、具体化了。和李煜“闫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故园家国之愁。 李清照生于历下,长于汴京,后因战乱而飘泊江南,饱 尝了流离故乡、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她的词也写对故国 家乡的思念之愁。《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写词人因为怀 念故国“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而永夜欢意少的情景。这首 词写于建炎年问赵明诚任建康守.三月上已召集亲族团聚 之时。词人怀念故都殷切期望光复的心情。其爱国的情思 可以说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游览或聚会.故国旧 家之念时时不忘.爱国思想之深在古代上层妇女中是不多 见的。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思乡念国之情更为深切.“故乡 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使用了一个条件句,说明除 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的思乡之愁表 达出来,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读《永遇乐・落日金》时被词 中所表达出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感深深的打动.曾模仿这 首词也作了一酋《永遇乐》来寄托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刘 辰翁的《永遇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 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年三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 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李清 照抒写故国家园之愁的词对后世的影响。列宁说:“爱国主 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 情”f《列宁全集・28卷》)。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具 有普遍意义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所以感人至深。 同样是写“愁”,李煜亦有故国怀家之愁,欧阳修亦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 ol.15N o.4 1999年12月 Journal of N 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 ater Conservancy and H ydroelectric Pow er(Social Science) D ec.1999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愁”杨 杨 赵永安α摘 要: 在现存的李清照词作中,写“愁”的作品占有一定的比重。
本文认为:李词之“愁”,南渡前以“闺愁”、“闲愁”为主,南渡后以“家愁”、“乡愁”为重。
其后期词作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
关键词: 李清照 宋词 愁 写“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常见的一种主题,也是历代词人诗家所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感情。
宋代李清照(1084 -1155年)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她的创作道路,以南渡为界,划分为生活美满的前期与国破家亡后流离凄苦的后期。
(一)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由于她生活幸福快乐,性格天真活泼开朗,少年不识愁滋味,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因此她的词也多表现出了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对生活充满热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青年。
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
此时作者的词表现了一种忧愁的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触,表达了自己所处深闺的“闺愁”和少妇的“闲愁”。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作者刚从睡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仍未消,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天风雨的洗礼,外面的花是否美丽依旧?是否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隐约透示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
作者此时心情十分复杂,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此时却不能了解词人急切的心情,因此,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依旧。
最后两句作者担忧花被摧残,新的忧愁又上心头。
这里的“瘦”字不仅仅只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惋惜之情。
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青光寒食天)一词,表现了作者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
还有一首《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也是一首写闺房闲愁,独处寂寞的词,它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一天。
从以上二首《浣溪沙》词中,均能表现出李清照在青年时期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闺愁”和所处少妇时期的淡淡的“闲愁”。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春时期和少妇时期的感伤情绪,这些感伤情绪都是由她的忧愁而不断引发出来的。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诸诚太学士赵明诚结了婚,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感情真挚,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但也并非没有缺憾,由于丈夫赵明诚出仕,因此夫妇之间不得不多次离别,常常牵动她的离情别绪,此时她的词常常表达一种离愁。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佳作。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深笃爱情,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感情是深沉炽热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的首句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也是悲欢离合的象征。
第二句表明作者孤独寂寞独自一人,淡淡的离愁渐渐显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使作者愁闷的心情越发加重。
下片作者直吐胸臆,其中最后几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与丈夫分居两处,心已笼罩深愁,她却努力不让自己去思念亲人,但紧锁的愁眉刚刚舒展,惦念之情又重上心间。
作者通过含蓄委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及幽怨的思想感情。
作者前期表达“离愁”的作品还有很多,其中颇多名句。
比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三句绝佳句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深挚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丈α收稿日期 1999—06—03作者简介 杨 杨,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450008夫表现出的离思的凝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点绛唇》(寂寞深闺)一词的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表明庭院深闺,词人独守空房,内心却寂寞愁苦,深婉情长却又无法排遣和愁怀。
词人早年的作品写愁,大都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抒发了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二)南渡之后,即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一部分词兼有豪放色彩。
此期的词大多表现了一种“乡愁”、“家愁”、“国愁”,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而作,其中“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一句中的“寒”、“残”两字已透出作者心里的忧愁,为何忧愁呢?“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句语气陡然一变,原来是词人因不能忘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而借酒一醉,以摆脱自己浓重的“乡愁”,这里词人的思乡之情已凝成一股强烈的亡国之恨。
词人以前在《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一词中写过:“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这与上首《菩》词比,同样写酒醉,同样是忘记卸下鬓上的梅花,但《诉》词写的是对丈夫离别的思念,情致较缠绵,而《菩》词深化了主题——“乡思”,比《诉》深刻真挚得多。
作者还有一首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也是表达了他思念故国旧家的感情。
其中前三句:“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十分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深深怀念故国的情景。
像这样表达“乡愁”的词还有几首,由于词人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愁苦,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词人道出了思念故乡之情,正是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共同感受,因而这些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移管湘州途中,突然病故,这对李清照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词人开始了孤苦无依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一词就像一只失伴的孤雁发出凄凉的哀鸣,寄托她对亡夫的深挚感情与凄楚的哀思,表达了她深深的“家愁”。
这虽是一首悼念亡夫的词,但从中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
这一时期的词和前期的“闺愁”、“闲愁”对比,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
由于国家的破碎,生活的漂泊,孀后的寂寞,作者晚年的生活凄凉孤苦,种种生活的磨难,使她此时的“愁”已太深、太浓、太重。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是作者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这时,作者处于晚年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这里的“愁”充溢字里行间。
这是一首哀婉绝伦的词,词人千般无奈、万种哀愁,全部诉于笔端。
词人难分难解的滋味,凄楚复杂的心理,被深深地体现出来,竟然船儿也载不动作者心中的愁苦,这使我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由此可见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之深刻,是前期词所不能比的。
后期最能表现词人心中愁苦的词,大概要属《声声慢》(寻寻觅觅)了,这是李清照后期最为杰出的作品,这首词被后人誉为“绝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开头四个字“寻寻觅觅”,就写一个无所寄托、六神无主、内心空虚却又试图寻找精神慰籍的愁妇形象。
接着便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对叠字既有力又有神且有情地把李清照若有所失的神态鲜明地刻划出来。
首句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和心酸。
然而这种沉痛并不是心灵脆弱的表现,而是一颗坚强的心灵的忧郁。
李清照接着便把自己的愁表现得更深一步,正值自己心境佳的境况下却又遇到了“乍暖还寒”的天气,无奈喝了“三杯两盏淡酒”,却又遇上了“晚来风急”。
恰在这时“雁过也”却又是“旧时相识”,更进一步地勾起了李清照的回忆。
作者在上片中把自己的愁一步步、一道道地拉开,这里面仿佛没有眼泪,却有的是更多的酸液苦汁。
这和她前期词相比,词人把泪水、痛苦已化作一种力量,这时期的感受已不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加给她的沉痛。
这也远不是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起的惋惜之愁,也不再是因相思之情所引起的“人比黄花瘦”的程度所能替代得了的。
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形容和心情也相继憔悴不堪。
作者在下片连连设问,在这一连串的设问中却蕴含着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煎熬着作者的心,在这一连串的情形之下“怎一个愁字了得”当然就远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句中的反问句,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感情深度,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傲世不屈的气质,这和她前期的词比起来,使她的词更有社会意义。
作者的这些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
在南宋,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
因此,这种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
任何时代,个人的遭遇与痛苦都是紧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以此而论,李清照的后期词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了。
(责任编校:张丽英)36第15卷第4期 杨 杨等: 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