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檠生平考略

合集下载

蒲宁

蒲宁

和《巴黎》等。

还著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哲理性文学论文《托尔斯泰的解放》(1937)。

他的散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

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

此外,蒲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自己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说,这部小说是受此褒奖的重要原因。

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的小说,而是由艺术性的自传、回忆录、哲理性散文、抒情散文和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交融而成的一部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

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遗产,具有很强的美学与认识价值。

1953年6月,蒲宁病逝于巴黎。

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介绍《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伊凡·蒲宁(ИванАлексеевичБунин,1870-1953)俄罗斯作家。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

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

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

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布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

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

1911至1913年间,布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

中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汇总」

中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汇总」

中国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汇总」欧阳修刻苦练字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着《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

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

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

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

蒲松龄生平简介(附蒲松龄年谱)蒲松龄生平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山东淄川县蒲家庄人。

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

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

”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

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

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

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

刑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

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

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

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

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

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

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

其父槃,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

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

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

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

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

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蒲松龄(164O——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饮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氏自明代初年,世居淄川城东满并庄,后以族姓日蕃,别姓绝少,改名蒲家庄。

蒲氏虽非名门望族,但多读书,获科举功名者代不乏人。

蒲松龄的父亲名(般+木),幼飞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不利,弃儒经商,饶有赢馀“称素村”,待经过明清之际的战乱,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

蒲(般+木)无力延师,躬自教子。

蒲松龄天资聪慧,勤于攻读,文思敏捷,深为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文名藉藉诸生间”。

然此后屡应乡试不中,他在科举中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考得一个岁贡生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

他25岁前后与兄弟析居,只分得几亩薄田和三间农场老屋。

他志在博得一第,锐意攻读,喜与同辈研讨制艺,联吟倡酬,无暇顾及家计,子女接连降生,生活就更加艰窘。

31岁时,曾应聘南游作幕,到做江苏宝应县令的同乡孙蕙的衙门里帮办文牍。

他甚不甘心长期屈沉下僚,只一年便辞幕返家。

此后数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或做童蒙师,或代抄文稿,以养家糊口。

康熙十八年(1679),他进入本县西铺村毕家坐馆。

毕家在明末曾显赫一时,馆东毕际有的父亲自岩官至户部尚书,八叔毕自肃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入清,毕家虽大不如前,架子却未倒,毕际有曾任南通州知州,现已罢职归田,成为一大乡绅。

蒲松龄在毕家一方面是教毕际有的几个孙子读书,一方面是代馆东写札,应酬贺吊往来。

蒲松龄诗文俱佳,毕际有一派风雅名士的气度,官主相处十分融洽。

在毕家,蒲松龄生活安达,很受馆东的礼遇,有东家丰富的藏书可读,还可以继续写其《聊斋志异》,按期去济南应试。

所以,他尽管时有寄人篱下之感,为不得居家躬自教子读书之叹,但也别无更好处境,何况与东家有了友情,乃至感到“居斋信有家庭乐”(《聊斋诗集-赠毕子韦仲》)!如此,他在毕家足足待了3O个年头,7O岁方才撤帐归家,终其余年。

蒲盘生平再考——兼与邹宗良先生商榷

蒲盘生平再考——兼与邹宗良先生商榷
a t e o l e h tPu Pa s b r n 1 8 d e n 1 6 a i i e he f miy i 6 3 M r u h r c ncud s t a n wa o n i 5 3, i d i 6 4, nd d v d d t a l n 1 6 . .Zo u
所 载 蒲松 龄 为 其 父 蒲 桀 所 撰 小 传 云及 《 续 淄 川 县 志 》 载 蒲 立 德 为 其 曾 祖 蒲 架小 传所 云 , 析 三 者 的史 料 作 用 , 出 三 三 所 分 析 者 间 的异 同之 距 , 为《 续 淄 川 县 志 》 认 三 I 中蒲 立 德 为 其 曾 祖小 传 有 误 记 之 嫌 。
论 多有 脱 离 文 献 记 载 的 推 测 之 辞 , 一 些 说 法 不 够 审 慎 。笔 者认 为 , 究 者 有 责 任 依 据 相 关 史 料 厘 清 事 实 , 历 史 以 本 且 研 还 来 面 目 , 与 邹 先 生 商榷 。故 再 次 作 文 以深 人 考 论 分 析 , 还 事 实 真 相 。笔者 将 蒲 家《 修 七 圣庙 碑 》 刊 碑 记 与《 谱 》 并 期 重 所 族
Z n l n h l n e n et a ino uP W i ea dh lsta h r r o n e a l o gi gc al g s t nAnI v s g t f P a s f n od h t eeaesmeu rl be a e ii i o L t i
P n b u Lie i h n iu d Reo d o c u n C u t a y P d n t e Co tn e c r f Zih a o ny,t er smi r isa d dfe e c s a d h i i l i e n i rn e , n at f

蒲松龄的荣与辱(二)

蒲松龄的荣与辱(二)

蒲松龄的荣与辱(二)【蒲松龄故居所在蒲家庄】历史不会注意一位落魄的老童生,但是蒲松龄却青史留名,文坛流芳。

受电视剧的影响,纪晓岚名气很大,是清朝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翰林院编修,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但是,他却这样评价一位康熙年间连举人都考不上的蒲松龄:“留仙(蒲松龄的字)之才,余诚莫逮(比得上)其万一。

”纪晓岚写过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形式和内容都有点仿照《聊斋志异》,知道这部书的人不多,但《聊斋》却家喻户晓。

蒲松龄的同乡兼好友王士禛(号渔洋山人,后人称王渔洋,康熙朝诗坛领袖人物)在蒲松龄考取秀才的头一年便进士及第,官运亨通,蒲松龄把刚写成的几篇志异小说寄给他看,他竟然看上瘾了,“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

”赏读之余王渔洋更赋诗一首:“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丝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注:王渔洋诗第一句用了苏东坡喜欢听鬼故事的典故。

苏轼经常邀请别人讲鬼故事,当别人不想讲时,苏轼就告诉他“姑妄言之”——不妨乱说,称自己“姑妄听之”。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今不绝。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影响更大,他在蒲松龄故居留下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稿成后,由于蒲氏家道贫寒,后裔也“无力梓成”,一直藏在家中,亲朋好友都曾借抄过,后来,越传越广,竟到了“人竞传写,远迩借求”的程度。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莱阳人赵杲刻《聊斋志异》,就是据传抄本刊刻的。

后来传至同治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字硕庵),将稿本带往东北沈阳,其子英灏后供职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曾将半部手稿借给依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因事赴京城不幸染病身故,又适值当时遭八国联军侵华之乱,致使其所带去的半部手稿失亡。

1948年东北西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刘伯涛同志下乡检查土改工作时,蒲家后人蒲文珊将剩下的半部手稿交给他转赠有关部门,原归北京图书馆收藏,后又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蒲柳人家》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蒲柳人家》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蒲柳人家》必背知识点一、作者及作品背景作者:刘绍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等作品。

其中,《蒲柳人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80年,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品背景:《蒲柳人家》以“九一八”事变后、卢沟桥事变前的冀东北农村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勇事迹和独特风貌。

二、字词与成语重要字词:需掌握如“擀(gǎn)”、“剜(wān)”、“腌臢(ā 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等词的读音和用法。

成语:需掌握成语的读音和意义,如“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影影绰绰”等,这些成语在文中都有生动的运用。

三、人物形象分析何满子:机灵顽皮、充满稚气,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体强壮,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对孙子则非常溺爱。

爷爷何大学问:貌似关公,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爱打抱不平,好说大话,喜欢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

四、主题思想小说以何满子为线索,通过其视角再现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生动形象,同时热情赞颂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他们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五、语言特色民间口语与俗语: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说唱艺术特点:继承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六、情节概括小说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何满子在爷爷拴在葡萄架下时,通过他的视角观察到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生活片段,以及他们如何帮助望日莲与周檎挫败麻、杜阴谋,顺利完婚的故事。

七、重要语句及段落文中许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如描写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时的动作、何大学问的侠义行为等,都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和摘抄。

蒲盘生平考辨

蒲盘生平考辨

蒲槃生平考辨作者:邹宗良来源:《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蒲松龄的父亲蒲槃约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前后;其卒年应为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蒲槃主持诸子“析箸”的时间应在康熙三年甲辰(1664)的秋冬时节。

关键词:蒲松龄;蒲槃;生年;卒年;析箸;时间;考辨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12(2010)02-0015-11关于蒲松龄之父蒲槃的生平,多年以前曾有研究者对其主持为诸子“析箸”和其卒年问题作过探讨,其他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近年来,蒲先慧先生先后发表《蒲槃生平考略》、《蒲磐(槃)为子析箸初探》二文,对蒲槃生平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先慧先生是蒲松龄的十二世孙,其关注、研究族中先贤事迹的心情深为笔者所理解,但其大作中对蒲槃生平事迹所作的勾勒,多有脱离文献记载的推测之辞自也不必讳言。

文史考证的目的是为了搞清历史的真相,要靠确凿证据来说明问题,胡适之先生曾经把文史考证称为“根据证据的探讨”,其重点强调的就是“证据”二字。

对于那些因证据缺乏而不能加以证明的问题,历来的学人都主张采取“存疑”的方式处理,以待新材料的发现和后人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审慎科学的治学态度。

蒲槃生平的研究是蒲松龄家世生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够审慎的说法,研究者有责任依据相关史料厘清事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今不揣简陋,对蒲槃的生年、卒年和其主持诸子“析箸”的时间问题进行考辨,兼向蒲先慧先生请教。

一、蒲槃生年考辨蒲先慧先生在《蒲槃生平考略》一文中对蒲槃生年所作的考察,举出的是路大荒先生《蒲松龄年谱》所载顺治三年刊立的《重修七圣庙碑》中“父子列名”的证据。

此碑现保存于蒲松龄纪念馆前院院内,上列蒲槃、蒲兆专父子之名。

蒲先慧先生说:“依是年兆专之举(笔者按,即‘父子列名’于《重修七圣庙碑》之事),当在二十岁以上,且娶妻有了家室,有独立的经济收入。

蒲松龄的生平经历

蒲松龄的生平经历

蒲松龄的生平经历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

父亲蒲盘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

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随着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

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

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

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

顺治十四年1657年,与刘国鼎的女儿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闰章。

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应邀就读李尧臣家。

张笃庆有《和留仙韵》二首,讽蒲松龄记叙神怪故事无益,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在宝应、高邮。

秋辞幕返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

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高珩为之作序。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婚嫁全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春至秋,病足卧床。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张嵋《古香书屋存草》作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清朝蒲松龄

清朝蒲松龄

清朝蒲松龄第一节少年时期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

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

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

远祖蒲鲁浑和蒲居仁,做过元代般阳路总管。

高祖蒲世广是个廪生,曾祖蒲继芳是个庠生,祖父蒲生讷连秀才也未考取。

祖父辈蒲生信,做过玉田知县,即《聊斋志异·梦别》中的玉田公。

父蒲槃,字敏吾,“少力学”,至二十余岁还未能考中秀才,“遂去而贾”。

他称自己父亲于“权子母之余,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得”①,到了四十几岁尚无子嗣,便“不欲复居积”,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散其钱财,“周贫建寺”,后得四子一女,松龄为第三子。

其时“家渐落,不能延师”,便亲自教子读书。

蒲松龄天性颖慧,过目了然,在兄弟之中最受父亲的钟爱。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便得到县、府、道都第一的优异成绩。

山东学道施闰章(愚山)很赏识他。

他对施闰章的知遇之恩,铭刻于心,在《聊斋志异·胭脂》中颂扬施:“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

衡文无屈士己也。

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在所及”。

从蒲松龄对施闰章的感念中,也多少可以窥见精神上受的某些影响。

进学第二年,蒲松龄就与同邑李希梅(尧臣)、张历友(笃庆)等少年秀才结为郢中诗社。

蒲与张、李同年进学,当时正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相期矫首跃龙津”。

然而,科举对蒲松龄并非是直上青云的阶梯。

继少年进学初露锋芒之后,“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以闯过的关隘。

康熙三年(1664),蒲松龄曾读书于李希梅家,他们“日分明窗,夜分灯火”,在一起专心致志苦读了几年书,这不仅说明他们彼此间在思想、性格、道德、学问互有影响,而且说明,蒲松龄的渊博学识是从刻苦钻研中逐渐累积起来的。

①《蒲氏世谱》。

第二节对民间俚曲和鬼狐故事的兴趣青年时代的蒲松龄,不仅奋力于举业,“冀博一第”,而且对流行于农民群众中的俚曲歌词产生浓厚兴趣,还能自度曲。

同邑友人唐梦赉《七夕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柳仙》诗中写道:“乍见耆卿还度曲,同来苏晋复传觞”。

蒲盘生平考辨——兼与蒲先慧先生商榷

蒲盘生平考辨——兼与蒲先慧先生商榷

蒲兆专 的年龄与生年 问题是先慧先生蒲桨生于明万历十一 年说的基础。父子列名于同一块《 重修七圣庙碑》 是不是三百 上,
1 6
多 年 前 的情 况必 如今 日立碑 刊名 之 风俗 , 兆专 的年 龄 “ 蒲 当在 二
十岁以上 , 且娶妻有了家室, 有独立 的经济收入 ” ?恐怕还不能轻 易地下这样 的结论 。清人汪中说 :古之名物制度不与今 同也 , “ 故古 之事不 可尽知 也 。 ① ” 笔者 据相关史 料 考知 的情 况也并非
与此小传大致相同。这里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 岁凶” 一事与蒲兆
专生年 的关 系。按蒲松龄本人的记述 , 其父蒲粲凶年散赈与“ 累 举 四男 ” 在 时间上 的先 后 , 存 即蒲 桀 凶年散 赈 在先 , 子兆 专 等 的 其 出生 在后 。但 据笔者 考察 , 巢“ 蒲 累举 四男 ” 与其 凶年 散赈 则 为 同
1 5
有脱离 文献记 载的推测 之辞 自也不必讳 言 。文史考证 的 目的是为
了搞清历史的真相 , 要靠确凿证据来说明问题 , 胡适之先生曾经
把文史考证称为“ 根据证据的探讨” 其重点强调 的就是“ , 证据 ”
二字。对于那些因证据缺乏而不能加 以证明的问题 , 历来的学人 都主张采取“ 存疑” 的方式处理 , 以待新材料的发现和后人作进
专之举( 笔者按 , 父子列名” 重修七圣庙碑》 即“ 于《 之事 )当在二 , 十岁 以上 , 且娶妻 有了家 室 , 独立 的经 济收入 。即以二 十一 岁论 有 之(66 , 14 )上推 , 兆专当生于 12 年 , 66 而敏吾公 四十余年苦无子 , 到生兆专时, 当为四十四岁光景( 即明天启六年 , 2 年 ) 以此上 1 6 。 6

家世·婚姻·科举(《蒲松龄传》节译之一)

家世·婚姻·科举(《蒲松龄传》节译之一)

,
泉 州 蒲姓成 了很 有 名望 的 家族
淄川 一 带 元 时称 为 般 阳 路
, ,
淄 川 是 中心
曾在 般 阳 路 当 过 地 方 行政 长 官 总 官 职 务 的 人 中
此 后 蒲 鲁 浑 子 孙就 定 居 于 此
,
有 个名 叫 蒲 鲁 浑 的 来源
,

大 约 和 蒲 寿 庚 是 同 一 家族

这 就是 淄 川 蒲 氏 之
按 理 说他们 和 泉 州 蒲 氏 应 该 有 某 种 关 系

,
但至 少 在 明
,

清两 朝
,
没 有 发 现 这 两 处 蒲 姓之 间

有 什 么 直接 关系 元 末 明初

, ,
中 国 应 该 由汉 族 统 治 成为 一 个 口 号
,
汉 民 族 的 民 族 主 义 情 绪 很强 烈

消 盘 曾祖 蒲世 广
,
就 是 已 知 的 一 位赌 博 能 手
,
有 一次

,
族 里 有 个 名 n咭 蒲节 的
,
和一个
云 游 和 尚赌 博
最后
,
别说 现企
,
就 便 房宅 田 产 也 榆 了 个 精 光

无奈
他 只 好 跑 去 向蒲 世 广 哭

世 广 马 上 端 了一 点 钱
去 与 和 尚较 量


他 施展 秘 诀
,
不 大 功 夫 就 把 蒲 节 所输 财 产 都 赢 了 回
,
来 术
,
还 给 蒲节

这时他

就 二, ` 再 赌 下 去

中书协蒲青龙简介资料

中书协蒲青龙简介资料

中书协蒲青龙简介资料
摘要:
1.蒲青龙的个人简介
2.蒲青龙的书法成就
3.蒲青龙的书法风格与特点
4.蒲青龙的书法作品欣赏
5.蒲青龙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蒲青龙,原名蒲钦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蒲青龙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和行书上。

他的楷书作品结构严谨,笔画流畅,充满了韵律感;他的行书作品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流畅自然,富有变化。

蒲青龙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蒲青龙的书法风格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对现代书法的创新上。

他深入研究传统书法的技法和理论,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善于从现代艺术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蒲青龙的书法作品欣赏,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笔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他的笔法丰富多样,既有粗犷有力的笔触,又有细腻入微的笔触;他的章法布局严谨,富有变化;他的结构严谨,笔画流畅。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蒲青龙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与影响举足轻重。

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当代书法大师"。

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也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为我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俄国诗人蒲宁是个怎样的人

俄国诗人蒲宁是个怎样的人

俄国诗人蒲宁是个怎样的人蒲宁是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那么蒲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蒲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蒲宁是个怎样的人众所周知,蒲宁是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

在记载蒲宁生平经历的书籍中,也有提及世人对蒲宁的评价。

那么,了解蒲宁生平经历后,蒲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蒲宁是一位敢于追求梦想的人。

蒲宁童年时期便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蒲宁的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将蒲宁送往大学读书,但是蒲宁并没有向困难所低头。

蒲宁的大哥作为家中唯一的大学生,蒲宁只要看见大哥有空闲时间,便会让大哥教他读书认字,在蒲宁的努力下,他渐渐读懂了普希金的诗歌作品。

蒲宁初中辍学之后,便到社会上赚钱谋生,此后蒲宁一边到工厂上班赚钱,一边创作诗歌作品。

正因为蒲宁心中怀揣着文学创作的梦想,所以蒲宁曾报读过大学预科班,甚至还进入莫斯科大学就读,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蒲宁最终未能完成大学教育。

青年时期的蒲宁先后在报馆、图书馆等地方工作过,正是多样的社会经历,才让蒲宁有了文学创作的素材。

除此之外,蒲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蒲宁的文学作品可知,蒲宁是一个嫉恶如仇,体恤农民疾苦的人。

纵观蒲宁的小说、诗歌作品不难发现,蒲宁文学作品大多以反映社会真实风貌为主,其中,蒲宁展现了俄国贵族阶层贪婪可耻的嘴脸。

除此之外,蒲宁通过描绘刻画主人公心酸的生活经历,来表达自己对俄国农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俄国蒲宁资料简介俄国作家蒲宁是俄国著名文学家。

1933年,俄国作家蒲宁凭借文学作品《米佳的爱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作家蒲宁自幼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蒲宁17岁时,便在《祖国》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献在曼德逊的墓前》。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让蒲宁屈服,一有闲暇时间,蒲宁就会创作诗歌作品。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1891年时,蒲宁第一部诗集《在露天下》出版,几年之后,蒲宁的另一部诗集《落叶》也出版面世。

这两部诗集让蒲宁成为俄国著名诗人,同时也让蒲宁在俄国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假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世人惊——蒲松龄读书生活考略

假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世人惊——蒲松龄读书生活考略

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2期1段非诵读万卷破安有述作世入惊——蒲松龄读书生活考略姜艳平 (淄博市图书馆,山东淄博255025)[摘要】论文对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不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了挖掘、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其读书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希望对清代文献学、清代断代文学史以及“聊斋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蒲松龄读书生活创作[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This pap er researches t he r e ad i ng life of Pu So n g li n g,t h e f amo us wri ter of Qing D yn as ty,a nd t h e thor of Bizarre S tor ies of Liaozhai,in di ffer ent period of h is li f e.B a s e d th at。

m o r e researches are m a d e h o w his re a di n g life influences his li te rat ur e creation.[Key words]P u S o n g li n g R ead ing life C r e at i o n我国十七世纪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少肯研读,文效陶邓,器识超远,淹博经史,虽终困王”蒲松龄的一生,与书结缘至深。

读书、教书、著童子业,然闭户读无释卷时,宿儒无其渊博后累书是奠定和构成他生命活动的三大莺要基石,而读举四子,皆与弟诸子躬亲教之”[1]p1755。

由以上引述书更是贯穿他生命活动始终的重要内容,对他的文可以看出,蒲氏之门于当时亦算是书香门第,文脉兴学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蒲松龄不盛。

蒲松龄之父蒲架虽无功名,但手不释卷,研读精同时期的读书生活进行挖掘、梳理,对于迸一步考索博,学识渊雅,亲自授学,诲后有成。

蒲松龄与其儿孙们

蒲松龄与其儿孙们

蒲松龄与其儿孙们蒲松龄共有四子一女,女儿几乎见不到有关资料,四子分别是长子蒲箬,贡生;次子蒲篪,没有功名;三子蒲笏,廪生;四子蒲筠,庠生。

此外,见诸诗文的还有其长孙,即蒲箬长子蒲立德,庠生。

蒲松龄对其儿孙怀有异乎寻常的感情,一方面是为自己不能亲自教育他们而内疚,另一方面是为他们不能顺利科举及第而烦恼。

于是乎,蒲松龄在他的儿孙开始读书制艺后,便不间断地进行苦口婆心式的教导和批评。

查阅《聊斋诗集》,有近20首诗是他教育自己的儿孙如何钻研制艺、搏取功名的。

一蒲松龄长子蒲箬,字青笠,生于康熙元年(1662),卒于雍正七年(1729)。

《淄川县志·选举志·贡生》中有蒲箬的小传,传云:“家剧贫,父远出,亲操汲爨以供母。

得闲即倡诸弟读书一堂,虽枵腹不恤也。

”意思是说蒲松龄外出游学坐馆后,蒲箬自小就挑起了管理家务、教育诸弟的重担。

还说他母亲得病后,蒲箬亲自跑到山中采药,夜晚遇到群狼围攻,万分危急之中,幸好有一队驮队冲散了狼群,才得以逃生。

路大荒编著的《蒲松龄年谱》说蒲箬“二十七岁成诸生,旋食饩”,也就是考中秀才后不久就成为禀生。

《淄川县志》记载,雍正四年(1726),蒲箬成为贡生,当时的知县亲自为其挂匾,匾额的题字是“经明行修”,准确地评价了蒲箬一生的德行。

纵观蒲箬的一生,同蒲松龄一样,也是以教书为生,然而他少有著述,其成就大大逊色于其父。

蒲松龄结婚后岁岁游学,常年在外,特别是康熙十八年(1679)他去淄川西部西铺村毕际有家坐馆后,一年仅回家5次(五次休装岁已终),每次不足10天,对于儿子的教育无暇顾及,为此蒲松龄十分自责,在《子笏》中说道:“我为糊口芸人田,任尔娇惰实堪怜。

”意思是自己长年在外坐馆授徒,耽误了对儿子们的教育。

在《家居》其二中说“孺子能文犹可教,恨从放懒误年华”,意思是说自己的儿子并非不堪造就,担心儿子们因为放任懒惰而辜负大好年华,一事无成。

在《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中也流露出了这种情绪,即“有书读任群儿懒”,虽然儿子们有条件读书,却不能当面督促他们,只好任其懒惰,荒废学业。

【清末海派四杰之蒲华】

【清末海派四杰之蒲华】

【清末海派四杰之蒲华】导读:蒲华(1839—1911)晚清画家。

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斋名九琴十砚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剑胆琴心室、九琴十研楼。

浙江省嘉兴人。

曾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只得秀才,从此绝念仕途,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后携笔砚出游四方,以卖画为生,最后寓居上海。

生性嗜酒,疏懒散漫,有“蒲邋遢”的雅号。

去世后由其好友吴昌硕为他料理丧事。

传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芦图》、《荷花图》、《桐荫高士图》。

生平简介蒲华,1832年生于秀水(今浙江嘉兴)城内学子弄(今育子弄)。

父在城隍庙设肆,以售卖祭供城隍的“保福饺”为业。

蒲华幼时,从外祖父姚磐石读书,后曾师事林雪岩。

1853年入庠为秀才。

蒲华在嘉兴时,家境贫寒,曾租居城隍庙,一心致力于绘画,为人朴厚,淡于名利。

22岁结婚,与妻贫困相守,情感志深。

缪晓花(昙),亦善书画。

他与友人结成鸳湖诗社,看花、饮酒、赋诗,意志甚豪,其诗稿《芙蓉庵燹馀草》,当时即得诗家陈曼寿等题辞赞许,所以早年便获“郑虔三绝”的美誉。

1863年秋,相依十年的妻子病逝了,这对视功名富贵为身外之物,而注重感情的蒲华来说打击沉重,悲恸情怀。

在他的诗中道出“十年结知己,贫贱良可哀……良缘何其短,为问孽镜台?”的心境,表述其内心深深的悲痛。

当时他32岁,无子女,但他只企求“魂兮返斗室”,从此不再续娶,至老孑然一身。

1864年春,客宁波。

同年到台州,十多年间,先后在太平(今温岭)县署、新河(温岭属)粮厅和海门(今椒江)海防同知府当幕僚。

他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幕,又叠遭辞退。

穷途无路,寄寓温岭明因寺、新河三官堂,开始卖画生涯。

他虽以画为生,却不矜惜笔墨,有索辄应。

当时民生多艰,又因人微画易,笔润是很微薄的,所以常至升斗不济。

他走遍台州各县,复流寓温州、宁波、杭州等地。

一八八一年春,自上海去日本,备受日方人士赞赏、推重。

这在他的经历中是极不寻常的,自然也颇为自得,因而绘《海天长啸图》以寓意。

“蒲生”这个词汇在哪些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出现过?

“蒲生”这个词汇在哪些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出现过?

“蒲生”这个词汇在哪些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出现过?一、《水浒传》中的蒲生堂《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誉为“义薄云天”。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蒲生”这个词汇的出现是在第四十四回。

“蒲生堂”是一个商铺,由蒲洪(蒲松龄)和其兄弟蒲光(蒲松龄)共同创立。

蒲生堂的存在,为小说中的义士提供了一个秘密组织的基地,为众多好汉提供帮助和支持。

蒲生堂见义勇为,秉持着奉公守法、保护百姓的原则,他们帮助被官府追捕的朱仝逃跑,同时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恶行。

这一情节展现了蒲生堂的正义之神和勇气,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追求公正和谴责腐败的永久诉求。

二、《明史》中的蒲生家族《明史》是明朝时期的一部官修史书,记录了明朝的历史及各种重要事件。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蒲生”家族的记载。

蒲生氏,是明朝初年的著名家族之一。

他们在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曾为朝廷出谋献策,贡献良多。

蒲生氏世代忠诚,他们出仕于朝廷,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他们勤政爱民、依法行政,为社会稳定和民族繁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蒲生家族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被后人传颂,并且给了后世许多启示。

三、《红楼梦》中的蒲巴甲《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瑰丽堪比优美的自然景色”。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蒲巴甲这个角色的出现。

蒲巴甲是贾府中的一个仆人,他的机智和善于察言观色使得他成为贾府中极具价值的人。

蒲巴甲的存在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他为贾府中的人物提供了帮助,同时也经常成为他们之间的媒介。

蒲巴甲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聪慧和机灵为故事增添了欢乐和笑料,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四、历史事件中的蒲生集蒲生集是古代日本的大规模暴乱事件之一,发生于16世纪的战国时代。

在这次事件中,蒲生集成为了与封建统治者对抗的象征,也成为了农民阶级和国内政权斗争的缩影。

蒲生集的发生是由于当时统治者高家的压迫和剥削所引发的。

农民们因为税收沉重,生活艰难,难以忍受这样的现状,于是纷纷组织起来进行反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v d a r .The ea s i e pa t s s ump i nsne d t ur h rd s us e to e o bef t e ic s d.To fnd o tt a h ye ro n,we i u hede t a fPu Pa ha o fr tc e k h s b r h y a ve t is h c i it e r,ma n o de l ito hem an e nt n hi ie he n e s lf kea r ry ls ft i ve si s lf ,t n i f rhi ie tm e,a i a l e sde t a . i nd fn ly g thi a h ye r Ke r s y wo d :Pu Pa n;b r h y a ;d a h ye r o e it e r e t a ;c nf r
蒲 榘 在 主持 儿 子 们 分 家 以 后 , 过 了 四五 年 才 去 世 , 年 7 又 享 O岁 。这 几 种 推 测 , 得 进 一 步 商 榷 。要 探 得 蒲 榘 的 卒 年 , 值 须
将其生年稽查出来 , 以其 年 序 缕 出生 平 的主 要 事 迹 , 次下 推 , 将 其 享 年 之 数 推 延 出 来 , 年 遂 即 明 了 。 依 可 卒
名 , 指 此 也 。 当 ”
余 苦无 子 。得 金 钱 辄散 去 。值 岁 凶 , 贫 者 按 日 里 给之食 , 全活 颇众 。后 累举 四男 , 指烦 , 渐落 , 食 家
不 能延 师 , 公 自教 。子 游 泮者 三 人 。其 生 平 主 惟
蒲椠, 字敏吾 , 其父蒲生油 , 四, 行 配王 氏, 字五 。 蒲椠行三 , 配孙 氏, 长子兆箕 , 生 董夫人生 三子柏龄 、
逐一 缕 出其 生 平 的主 要履 历 。由于 资 料 所 限 , 询 知 难 负所欲 。能推 测 之 处 即依 实 之 情 推测 , 必 其 然 之 事 , 事非 臆 测 , 虽 亦难 免 出现舛 误 之 事 , 只得
1 e p r n id o h it a ft e 1 n r f s n h o h e ty a Ka g i y a ) i d a a ta d d e n t e f h d y o h u a i tmo t ft en x e r( n x v f r 4 e r .Ot e hr a f m h a i g t a a i d a 0 y a s o d i n x y a ,f u r f e y a s a t r h s s n fi t e s y n h tPu P n l t7 e r l n Ka g i r e 8 e r o ro i e r f e i o s v
蒲 粲敏 吾公 的生 年 , 年来 学术界 无人论 及 , 多
稽 路 大荒《 松 龄 年谱 》 ] 顺 治八 年 有段 引 言 : 蒲 [ 2
“ 治三 年庙 碑所 刊姓 名为 证 ……此碑 尚存 , 访 顺 余
之, 乃顺 治三 年满 井 寺 ( 称 满 井 堂 ) 后 重修 七 圣 庙 碑刊 有蒲 粲 、 兆专 ( 蒲 蒲椠 仲子 ) 姓名 , 谓父 子列 所
摘 要 :在研究蒲 松龄及其著作 的过程 中, 尚未见探及其父蒲榘敏吾公 生年 的论述 。据 有关说法 , 的推测 蒲榘 主 有
持 ( 子 ) 家 之 后 , 快 病 倒 , 于 翌年 ( 熙 四年 ) 月 初 五 与 世 长 辞 。亦 有 确 认 蒲 榘 卒 于 康 熙 八 年 ( 6 9 之 说 , 为 其 分 很 并 康 正 17 ) 认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1期
淄 博 师 专 学 报 J un l f i r l o e e o ra o b Noma C lg Zo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第 1 期 1
聊 斋 文化 研 究
蒲 檠 生 平 考 略
蒲先 慧
( 淄博 市淄川 洪五 生活 区委 员会 , 东 淄博 2 5 3 ) 山 5 1 8
关键 词 : 蒲榘 ; ; ; 生年 卒年 推测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98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20)1 07 — 4 (080 — 07 0
Ab t a t S a ,we ha e ts e ny s a e nta o he b r h ye rofPu S gl sr c : o f r v n’ e n a t t me b utt it a on i S f t r Pu ng’ a he Pa n s u e n i g a i r . S n i t disofPu So gln nd h swo ks ome r s a c e s c nf rt tPu Pa e 1i1a t rh ss ns e e r h r o e ha n f l 1 fe i o
以此 就教 于世 了 。
四子松龄 、 五子鹤龄 、 李氏生仲子兆专( 世谱) 。 蒲 公柳 泉 先 生 为 其 父 敏 吾 公 传 云 : 公 少 力 “
学 , 家苦贫 , 而 操童 子业 , 至二 十余 不得 售 , 去而 遂
贾 。数 年间 , 中称 为 素封 。然权 子母 之余 , 乡 不忘 经 史 , 博洽 淹 贯 , 儒 不及 也 。长 公 早 丧 , 其 宿 四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