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进展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地震灾难,灾难发生后,大量的人员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心理干预成为了重要的救援工作之一,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减少心理创伤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探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 心理干预的意义心理干预是一种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的精神医学手段。
在汶川地震灾后,大量的受灾群众在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的意义在于可以减轻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帮助其重建信心和勇气,尽快地走出心理阴霾。
心理干预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
在汶川地震灾后,各类心理干预机构纷纷进驻灾区,采取多种适合当地情况的心理干预方法,比如利用心理疏导小组进行集体心理疏导,利用心理治疗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创伤,还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
这些方法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对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成效进行评估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
但是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些定量研究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受灾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善,情绪稳定性得到了提高,焦虑和抑郁水平有所降低。
这表明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受灾者的心理恢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心理救援机构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干预的心理救援力量还不足。
未来需要加强心理干预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心理救援网络,提高心理干预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2. 开展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当前对于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上,对于心理干预的长期影响还知之甚少。
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心理干预长期跟踪研究,观察心理干预对受灾群众的长期心理恢复的影响,探讨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
灾后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灾难后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
本文旨在综述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灾后的心理干预中,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组织了大规模的心理援助队伍,并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等。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提高灾后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其恢复自信和自尊,增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入手,探索了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方式和策略。
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干预和群体心理干预相结合是有效的,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
研究者还关注了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如儿童和老年人的心理干预。
这些研究为今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加强。
灾后心理问题不是一时之需,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干预的专业性和一体化需求增加。
灾后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干预队伍和综合的心理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受灾人群的需要。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和难民,心理干预的需求也需要被重视。
展望未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可以深入研究心理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影响因素,以更好地评估和改进现有的心理干预措施。
可以继续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探索适合特定群体的干预方式和策略。
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心理干预经验和成果,以提升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今后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化和拓展,以更好地满足受灾人群的需要,并为其他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汶川地震中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的探究
对汶川地震中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的探究1、背景介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影响范围极大,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山西省定襄县,我的故乡也震感明显。
当时我正在读高中,下午14:30我已经来到教室复习功课。
忽然,我感到十分头晕(来得很突然),我摇一摇头,可并不管用。
这时,一个同学叫了一声头晕,我看他时也在不经意间瞟到了灯管,那灯管荡起了秋千。
我下意识地往外跑,其他同学也拼了命一般地下楼。
约莫几秒以后,我和其他同学已安全转移到楼下。
那几秒仿佛就是那生命的稻草,我永生难忘。
事后,学校应中央号召和安排,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并新盖了能抵御9级地震的教学楼。
我们的社会所每每发生的重大灾变往往都会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同样,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各种谣言也很快在社会上传播流布开来。
然而,与2003年的SARS危机期间各种谣言的流传给社会所造成的恐慌相比,由于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大众媒体的广泛参与,在整个汶川地震期间不仅大大减少了谣言的滋生,而且即便是某些谣言在传播开来以后,也会很快地止于政府的信息公开和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
至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适时地对地震期间的谣言传播现象及其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谣言传播现象的认识,从而增强对谣言传播的应对,有效消除其不利影响。
论文着眼于地震发生时人们行为和地震发生后谣言散播的社会心理研究。
2、案例研究2.1在地震时,人们的意识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
灾后心理危机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调查报告,pdf篇一: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目录一、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 1)1、灾害与心理影响 (1)2、心理影响的表现与策略 (2)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2)我国危机事件处理的典范 (3)3、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方式 (3)伤者、家属、救援人员是干预重点 (4)一天之内创伤体验最为清晰、强烈 (4)心理创伤和伤势轻重无关 (4)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 (4)过度关爱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5)4、灾害管理中心理干预的途径 (5)构建独立的体系 (6)加强信息透明度 (6)规范媒体行为 (6)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7)四、参考文献 (7)五、致谢................................................( 8)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心理研究——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研究摘要有人以XX年非典事件作为分水岭,提出XX年以后我国进入危机的高发期,而在之后的5年所发生的危机事件,比此前的5年要多出数倍,所以对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社会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的影响、稳定社会局面,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我们不能只看事件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害,更要重视危机事件对人们心里造成的影响,灾害后的心理干预问题一直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灾害后的心理干预服务问题为例,从政府、媒体、公众几方面浅谈灾害之后的心理干预途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心理干预;途径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时常会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其中大致有以下几类:火灾、地震、风暴、海啸、冰雪灾害等,这些公共危机事件无疑会对相关群体的心理起极为消极的影响。
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随访调查及相关对策研究
研究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呈显著正 相关,而社会支持则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呈显著负相关。此外,社会支持在负 性生活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讨论
本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 著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负性生活事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地位。同时, 社会支持在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为今后针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以往研究多从单一角度考察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 碍症状的关系,缺乏对三者交互作用的探讨。此外,针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长 期追踪研究也较为罕见。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选取了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研究对 象,采用心理测量等方法考察了他们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 碍症状。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和生命质量进行随访调查, 发现心理危机对生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 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本研究 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样本的代表性不足、研究时间跨度有限等问题,未来 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方面的内容。
最后,本研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依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深入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社 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 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影响,而社会支持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 用。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更为全面的 策略。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对于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除了物质方面的援助,心理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首先,心理干预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在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如面对面场馆、电话咨询、心理治疗等,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灾后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
后来,随着网络通信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心理干预的形式也得到了拓展,可以在互联网、微信、短信等多个载体上进行干预,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其次,心理干预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个性化。
灾后受伤者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心理干预的内容应当具体、实用,更加贴合个体的需求,重点关注受伤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
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干预方式和技术将被引入到灾后心理干预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受伤者。
再次,对于灾后干预的效果评估也在逐渐加强。
在干预的过程中,对其效果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流程应该包括开展实证研究以评估干预的效果,了解干预的长期影响,评估干预的成本效益和实际应用情况等。
对于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汇报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以增强公众对灾后心理干预的信心和支持度。
最后,对于心理干预师的培训和推广也很重要。
心理干预师是灾后心理干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是干预过程中的核心人群。
要健全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加强干预师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增强其专业及责任感,以更好地参与到灾后心理工作中。
总之,汶川地震后多年来,心理干预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灾后心理干预的形式、内容、评估和推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无限可能。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灾后,受灾群众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
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以缓解受灾人群的心理创伤和焦虑,成为了重要的治疗任务。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灾难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究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首先,心理干预研究始终与实践相结合。
在灾后,许多心理学家和医生深入灾区,对受灾人群进行人性化、有效的心理干预。
例如,在汶川地震后,专家们针对受灾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了多种干预方案,包括心理咨询、群体活动、治疗和康复等。
这些干预方案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不俗的效果,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实质的帮助。
其次,基于理论归纳总结的心理干预理论也不断丰富。
在汶川地震后,人们深入探讨了灾后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缓解焦虑、调整情绪、提高抗压能力等。
同时,也开始注意到灾后心理治疗强调的团队治疗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性,这一观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再次,灾后心理干预研究逐渐注重效果评估。
在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医生和心理学家也开始对方案和方法进行效果评估,以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
评估结果也为灾后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面对灾害,心理干预从过去的救灾式奔赴到现在的预防式,心理学逐渐成为了灾难中重要的纽带。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通过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提高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灾后人群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灾后心理干预是帮助灾区人民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心理创伤干预方面,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受灾者的心理创伤症状,促进其心理康复。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适宜的教育形式。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受灾者的心理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灾难。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还包括一些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救助。
研究者针对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干预计划。
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足。
灾区人民的心理创伤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关怀,而目前的心理干预工作更多的是面临面的短期救助,缺乏长期跟进。
灾后心理干预的专业人才不足。
心理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但是灾区人民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却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灾区人民的心理需求多样化,需要心理干预工作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处理,但是目前的心理干预工作还比较统一化。
未来,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加强心理干预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不仅要在灾后立即进行应急干预,还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服务,以确保受灾者的心理康复。
加大对心理干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提高灾区的心理干预水平。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境内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场灾难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创伤,在灾后的心理恢复过程中,心理干预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进展1.心理干预的执行时间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干预开始于第二天,由救援人员、志愿者和心理医生全面参与。
心理干预的时间窗口非常重要,越及时越有效。
灾后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通常在班车接回灾区居民之后开始。
干预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心理支持,预防和识别心理问题,减少不适应的心理反应。
2.干预内容和干预方式汶川地震的心理干预以紧急和建设阶段为主。
紧急阶段是指在救援和转移期间,建设阶段是指在安置、重建和恢复后阶段。
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药物治疗等。
干预方式包括个案面谈、集体心理治疗、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
3.干预效果针对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干预,有多个研究证实了其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大多数文献表明,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受灾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一些研究还表明,在心理干预结束后,受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提高。
二、展望未来灾后心理干预在汶川地震灾后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评估和改进干预效果需要对灾后心理干预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同时对干预效果进行整合、分析和总结。
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几种常用心理干预效果评估工具进行分析和改进:比如刻薄心态态度问卷,交往能力问卷等。
2.发展多元化的心理治疗方法3.加强干预人员的培养灾后心理干预需要专业的干预人员来执行。
因此,未来的工作应该注重对干预人员的培养,包括提高心理干预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样可以确保干预人员能够更好地执行心理干预工作,提高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抵抗能力和物理反应能力。
总之,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为今后同类型的灾难干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当时全球公认的最大人为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件之一。
当时,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救援工作,并且关注到了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此后,一系列的研究开始探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对灾后重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进展1. 灾后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在灾后心理干预中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首先是“紧急干预阶段”,通常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周,此时需要针对受灾人员的紧张情绪进行干预,采取适当的震后心理救援措施。
其次是“恢复阶段”,此时人们需要逐渐恢复情绪平衡,寻求社会支持;最后是“重建阶段”,在此期间,需要重建家园、重建家庭,增强生命意义感。
2. 干预措施的推广与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学者们开始研究和探讨更加全面的干预措施,并推广和实施。
例如,针对汶川地震中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理学家们研发了一种名为“汶川心理教育板书”的新型心理干预工具,通过这种板书,受灾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音频等方式来学习心理康复知识,降低情绪压力。
同时,还进行了网络化心理评估和咨询服务,让更多的受灾者得到帮助。
此外,还有专门的心理干预小组进行现场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3. 心理干预的长期效应近年来,关于汶川地震后心理干预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长期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些研究表明,针对受灾者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甚至可以提高他们接受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干预的意愿,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更容易适应灾难环境。
展望未来1. 针对普遍的灾后精神创伤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针对普遍的灾后精神创伤的措施,比如焦虑、抑郁等。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规模为7.8级的地震,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这次地震不仅在物质上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对灾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此后,全社会开始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行了大力推进。
在灾后的心理干预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救援,通过对灾民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状态;二是心理治疗,对那些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三是心理康复,通过对灾民的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使他们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在这三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是心理救援。
过去的经验表明,灾民在遭受到创伤之后,会出现极大的恐惧、焦虑、沮丧等情绪问题,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放在首位。
对灾民进行心理救援,不仅可以让其得到即时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其出现后继性心理问题。
同时,在心理治疗方面,应该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
由于不同的灾民在遭受创伤的程度、生活背景、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针对这些个体化的问题,需要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那些出现明显抑郁倾向的灾民,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或行为疗法;对于那些出现紧张情绪的灾民,可以采用渐进式放松法等。
最后,在心理康复方面,应该注重工作和教育的帮助。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让灾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能够获得正常教育的机会,可以让其重新获得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同时,研究表明,参与志愿者工作和社区活动等可以对灾后心理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灾后心理干预的理论研究,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和探索。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让灾后心理干预更加有效,为灾民重建家园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四川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更是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恢复之外,灾民心理的重建也十分重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备受关注,不仅为灾后心理干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未来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一、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灾民们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灾民们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就有可能给灾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心理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灾区人民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地观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重建自信,重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有利于灾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快速恢复。
1. 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汶川地震之后,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为灾民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许多灾民得以解决了心理问题,重建了信心和希望。
2.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灾民,专业心理医生进行了心理治疗工作,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摆脱负面情绪,重建自尊和自信,恢复正常生活。
3. 心理干预项目一些专业机构还实施了心理干预项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干预服务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灾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以上这些心理干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汶川地震的灾民们,使他们逐渐摆脱了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有助于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在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未来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0字的内容。
指的是在灾难发生后,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被忽视。
而汶川地震作为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地震灾难之一,不仅给灾区居民的生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后心理干预的需求和方向,为未来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灾区居民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重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灾后心理干预对于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开展未来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还可以为完善灾后心理干预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不断提升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汶川地震对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场重大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心理创伤。
地震发生后,许多居民因失去亲人、家园、生活财产等而陷入极度的悲痛和绝望之中。
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难以自行摆脱困境。
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对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许多人出现了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出现了自杀倾向。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个体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促使各方面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
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综述发表时间:2012-08-23T10:03:10.5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1月总第203期供稿作者:雷蕾1 黄宣银2 [导读]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雷蕾1 黄宣银2(1. 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8-0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灾区群众身心造成重大影响。
灾难发生后,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段,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对推动灾难医学的发展,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了提供宝贵经验。
为全面了解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情况,作者在阅读2008年—2011年国内外发表的主要文献(不包括综述)366篇的基础上,将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被研究对象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状况的被研究对象的构成情况和研究文献数量如表一所示。
大致分为可为以下几类:①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包括灾区群众、死难者家属和伤员。
而且这些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受灾群众暂住帐篷的那段时期,分别是来自一般灾区、重灾区、极重灾区的受灾群众。
对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伤程度比较严重的住院者,而对那些受轻伤而没有住院治疗的受灾群众研究则几无报告。
②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人员,包括志愿者、医疗卫生人员、现场指挥、武警官兵、新闻报告者等。
研究文献的数量分布显示,对志愿者、新闻传播者的关注明显少于救援官兵。
③特殊人群:教师、学生、儿童、孤儿和老年人被作为特殊人群单独列出来进行研究。
表1汶川地震灾后常见心理问题研究文献统计2研究方法与工具2.1方法各异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各路学者对受灾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研究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对照研究等方法开展了研究。
汶川地震灾民心理现况的调查与心理平衡重建建议
作者姓名:李伟院系: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导老师:王德友、程学新、苗元江、邓益平关于汶川地震灾民心理现况的调查与心理平衡重建建议姓名:李伟学号: 6302406019 专业:医学检验院系: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指导老师:王德友、程学新、苗元江、邓益平摘要目的:“5.12”地震使无数同胞经历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我们希望通过对于灾民心理现况的调查,呈现出真实的灾民心理危机,以发动社会公众的合力把一些心理救助普及到每个灾民。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心理治疗、辅导、教育基础的人士,掌握简单、可操作性强的心理平衡重建方法,让更加多的人受益,为祖国的和谐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方法:在四川各重灾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形式对灾民的心理现况加以了解。
共发放问卷达7500份,最后整理筛选得到6000份有效问卷,再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各项参数统计,以所得样本参数估计总体水平。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据,暴露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协调方案,以帮助有关部门和专家采取措施来帮助灾民进行的心理平衡重建!结果:心理测试平均分数和心理失衡(轻、中、重、特重度)人数分别为:项目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安县绵竹市青川县心理得分73.98 74.457 69.344 73.495 73.403 73.541心理失衡数730 757 704 752 729 728另外,地震后产生心理失衡比例约为原存在病例比例3倍。
结论:初步表明地震是造成众多灾民心理失衡的诱因,平武地区灾民出现了轻度心理抑郁;其余五地灾民整体呈中度抑郁;且各地的程度心理失衡患者比例不同,其具体影响因素大致概括为五点,针对心理失衡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三个层面的平衡重建建议。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失衡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躁狂恐惧症心理过劳心理平衡重建方法建议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Victims of Wenchuan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and the PsychologicalBalance Reconstruction SuggestionAbstractObjective:“5.12”Wenchuan Earthquake caused the innumerable compatriots to experience the serious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wound. Through regarding the disaster victims psychology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we hope to present the real disaster victims psychology crisis and mobilize the social public to popularize with joint forces some psychological rescue to each disaster victims.In order to make more people learn the simple psychological balanc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especially those who do not have the mental healing、counseling and the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let more person get the benefit. Morever, to put our pygmy efforts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our motherland .Methods:We carried on the random sampling In Sichuan disaster area,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m to research the victim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reaches 7500, finally reorganizes screening to obtain 600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then use the SPSS software to carry on each parameter statistics for the questionnaire, by obtained sample parameter estimation aggregate level. In this foundation, further analyze the data, the exposed question, and aim at the question to propose the preliminary well distributed plan, helps the department and the experts take measures to help the victims be restored to health, and reconstruct the psychological balance!Results:The psychological test average score and the psychology unbalanced (light, medium and heavy, extra heavy) population is:Items Mianyang Beichuan Pingwu Anxian Mianzhu Qingchuan average score73.98 74.457 69.344 73.495 73.403 73.541 Population 730 757 704 752 729 728 Moreover, after the earthquake has the psychological unbalanced proportion approximately for original existence case of illness proportion 3 times.Conclusion:Indicated initially,the earthquake has created the unbalanced changes of the victims. The Pingwu area victims has the mild psychology to be despondent; and the victims of the other five places all assume moderate despondent; Also, the psychology unbalanced patient proportion of each place is different, its concrete influence factors(5 tips)and the balance reconstruction system(3 levels)are introduced in the later words.K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Victims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Depression;Anxious;Nervous Prostration ;Mania;Psychological Balance;Reconstruction Suggestion目录绪论 (1)第一部分问卷调查及研究 (4)第一章资料整理及问卷设臵 (4)第二章问卷内容分析 (5)第一节题目计分方式 (5)第二节题目解析 (5)第三章问卷结果分析 (6)第四章具体实例描述及分析 (9)第二部分心理失衡的调节与心理平衡重建 (12)第一章心理失衡的相关心理学知识 (12)第二章心理平衡的重建方法建议 (14)主要参考文献 (18)后记 (19)附表一《汶川地震灾区灾民的心理现况问卷调查表》 (20)附表二《汶川地震灾区灾民心理调查统计表》 (24)关于汶川地震灾民心理现况的调查与心理平衡重建建议作者姓名:李伟学号:6302406019 班级:06医学检验1班绪论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一场梦魇,房屋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破旧的土坯及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完全损坏,整个城市、村庄一片狼籍……瞬间,生命变得异常脆弱,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地震,残忍地夺走了亲人,毁坏了家园,侵吞了财产。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7.8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地震发生后,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和社工专家开始着手展开心理干预活动,帮助灾民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建心理平衡。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和展望进行分析。
首先,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干预方式。
例如,对于孤独无助的孩子们,采用了社区心理疏导、家庭心理辅导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减少负面情绪;对于心理疾病患者,则采用了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大众心理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需要重视有效性评估和个性化服务。
为了确保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测试工具,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反馈,确保干预效果的最大化。
另外,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和特点,研究者们也进行了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服务,包括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设计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
未来,在心理干预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心理干预的质量和实效。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研究心理干预技术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摸清心理干预中存在的缺陷和难点,并探索更加有效的干预模式。
2. 提高社会公众的心理素质,加强公众心理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度。
3. 制定心理帮扶政策,加强社区心理服务和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和贴近他们实际需要的心理帮扶服务。
总之,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研究与服务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以改善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从汶川大地震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注重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站点、培训心理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长期心理支持。
4.成效显著
三、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完善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高效运行。
5.完善心理援助资源保障
加大心理援助资源投入,保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三、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5.监测评估与反馈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心理援助工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干预策略。
九、全面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2.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网络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参与心理援助的良好氛围。
3.强化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研究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将其纳入防灾减灾救灾整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预案的落实和援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高危职业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评估与反馈机制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与展望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后果。
地震发生后,人们不仅需要面对生活、家园的重建,更需要面对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
心理干预对于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有效地应对心理创伤,减轻其心理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以促进灾后心理康复。
一、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进展1.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纷纷投入到相关研究与实践中。
他们通过对灾区人民心理状态的深入了解,探索开展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心理干预模式。
这些模式包括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鼓励与心理治疗等多种形式,通过及时、有效地干预,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心理平衡,重建信心和希望。
2.心理干预资源的整合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整合心理干预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服务。
他们通过建立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义工培训、组织心理援助志愿者等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心理干预成果的反馈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受灾群众在心理干预的帮助下,逐渐走出阴影,重拾信心和勇气,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
这些成果的取得,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干预研究的展望1.心理干预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心理干预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智能化。
未来的研究将会注重发展互联网心理干预和移动心理干预等新模式,以便更好地覆盖受灾人群,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和及时的心理支持。
2.心理干预资源的共享未来的心理干预研究将会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和协同协作。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心理干预资源将得到更好的整合和运用,不断提升心理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心理干预成果的再检验当前的心理干预成果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评估,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进展作者市级电大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汶川”地震的背景 (2)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及危害 (2)三、影响“汶川”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3)(一)女性 (3)(二)有曾被掩埋经历 (3)(三)亲人丧失 (3)(四)财产损失重 (3)(五)居住在乡镇 (3)(六)中年年龄段 (5)(七)个人感受到社会支持偏低 (5)四、“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不容乐观 (5)五、国内外对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进展 (6)(一)国外的干预模式与体系 (6)(二)国内的干预重点与措施 (6)1.早期评估和诊断 (6)2.加强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7)3.保持与亲历者密切接触,建立沟通关系 (7)4.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 (7)5.药物治疗 (7)6.心理康复治疗 (7)六、总结 (8)参考文献 (9)“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进展[摘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几乎能使每个亲历者都产生弥漫性的痛苦,并产生一系列的情绪、认知、生理、行为异常等应激反应。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应激反应就可能转变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给亲历者带来不可磨灭的痛苦,甚至影响其一生。
了解汶川震后灾区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对比国内外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加强灾区亲历者的心理干预,对灾区亲历者灾后重建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心理应激;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AbstractOn May 12, 2008, an 8.0 -magnitude earthquake occurred in Sichuan “Wenchuan”. It happened suddenly and it’s destru ctive, it nearly makes every witness feel the diffuse pain, and a series of stress reactions such as abnormal feelings, physiology, ap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If they can’t get the effective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time, this stress reaction will turn into 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t will bring the indelible pain to the sufferer, even influence their entire liv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itness in the disaster area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Wench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compared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vention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absorp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theory, It has significance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witness and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by further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coping in the disaster areas time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psychological stress;Traumatic psychological stress disorder“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引起了社会的紧张。
灾难不但给亲历者在物质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许多研究证实了地震亲历者心理问题的存在,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心理问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突发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所致的延迟出现且长期存在的一组精神障碍,以再度体验创伤、回避行为和警觉性增高等为表现[1]。
相关研究证实,PTSD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就会转化成为慢性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2]。
因此,对灾区亲历者的心理应激状况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为改善地震亲历者心理应激状况提供有益信息。
一、“汶川”地震的背景2008年5月l2日l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最大烈度达到1l度,震后余震频繁,破坏力强,救援难度大。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四川、贵州、山西、云南、重庆、湖北、甘肃、陕西8个省市受灾,其中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地受灾尤其严重。
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信息,地震造成上万人死亡、失踪以及几十万人受伤,重灾区80%-90%房屋倒塌,500余万人无家可归[3]。
地震还导致了众多次生灾害,如崩塌、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
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给其身心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灾后心理干预得到了精神卫生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及表现地震这一应激事件是难以承受的,对自身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协,对于亲历者来讲,对地震的恐惧、身体的伤残及失去亲人与家园的悲伤便成为一种刺激强度非常大的应激源,导致急性应激障碍,表现为突出的焦虑、抑郁、回避、人格改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4]。
该障碍出现于创伤事件后4周以内,障碍持续至少2日,至多4周,若超过4周则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地震等急剧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后常见而严重的精神障碍,以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创伤情景再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及对创伤相关情境的主动回避等为特征,多在灾后数天、数周内发病,约1/3终生不愈[5]。
PTSD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和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甚至造成精神残疾,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6倍,其发病率高,以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及物质滥用等为常见[6]。
PTSD是常见的应激相关障碍,而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明显降低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PTSD,所带来的症状就是:1、再体验:即个体会产生闯入性的创伤情情景再现,而且再现的内容非常清晰、具体。
尤其生活中与创伤可能产生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可能引起个体对创伤情境的再体验。
并且这种体验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产生一些PTSD相关的共病(如焦虑、恐惧、自责、失望、抱怨等);2、回避反应:出于对再体验的痛苦,个体会主动回避一些可能引发创伤体验的事、物。
这种回避反应一方面对个体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另一方面他会延缓个体PTSD相关障碍的复原;3、高警觉:就是对许多小的细节事件都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
进一步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
①精神创伤性情境在患者的思维与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中索绕不去,梦境中亦经常出现。
有时会出现“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险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等。
有时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②与此完全相反,个别患者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被排除于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
③对周围环境普通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
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和事。
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④患者可持续表现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易激惹或发脾气,易受惊,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
病程持续一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症状严重程度有波动性,多年之后仍可触景生情,出现应激性体验。
三、影响“汶川”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地震发生后,相关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地震亲历者的心理应激状况,并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调查资料。
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财产损失重(>10000元)、居住在乡镇、中年年龄段、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女性据王培席等研究证实,女性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提示,灾害事故后女性最终发展为PTSD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左右[。
可能与地震后女性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且对未来预期差于男性有关。
另外,目前对灾害事故中两性间心理行为问题差异的解释认为,可能与两性间对灾难事故的记忆编码形式不同,以及两性间认知图示的差异有关,在灾害事故中女性表现出更强的恐怖记忆编码及更为明显的负性认知观点。
(二)有曾被掩埋经历据刘婉婷等研究证实,有曾被掩埋经历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亲历者被地震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看到、听到有地震发生,又或者是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的时候,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可能被唤醒,从而更易患上PTSD。
(三)亲人丧失据赵高锋等[14]研究证实,亲人丧失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方面可能由于在家庭成员中一旦有人遭遇意外,则家庭的其他成员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将加重;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亲属的死亡会使地震亲历者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从而发生PTSD的概率也会增加。
(四)财产损失重据张利萍等[15]研究证实,财产损失重(>10000元)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可能与受灾程度重导致的经济压力大有关。
地震灾难的突然降临使亲历者经济受到严重损失甚至一无所有,在灾后如何维持今后家人的生活,如何恢复以前的稳定生活成为其重要问题,因而更易患上PTSD。
(五)居住在乡镇据高雪屏等研究证实,居住在乡镇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可能与农民经济压力大有关。
一方面,本次地震以乡镇区域最为严重,农村房屋倒塌严重,许多农民的家禽牲畜都死与地震中;另一方面,地震还诱发了许多次生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这些都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发生PTSD的概率增加。
(六)中年年龄段据张宁等研究证实,中年年龄段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