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成为了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吸纳企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企业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自身竞争力。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不少困境,比如合作深度不够、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必要分析其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合作深度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度合作。
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企业捐赠、科研项目洽谈等方面,缺乏深度融合和持续性发展。
这使得合作成果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二、成果转化困难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难度较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和渠道;企业在接纳和应用科研成果时也面临各种困难和阻力。
这就导致了科研成果多停留在论文发表的层面,而无法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企业实际工作。
这就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了实质性的问题,使得合作成果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和发挥。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一、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起更加深度的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这需要双方在合作模式、经费分配、学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合作项目具有长期持续的性质,为合作双方带来更大的实际利益。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形式,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如产教资源匮乏、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1.2 研究意义产教深度融合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机构,产教融合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研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对策,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可行的改进方案,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依存的合作模式,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关系,更是双方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
在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中,学校不再是独立于企业的教育机构,而是与企业密切结合,共同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种合作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产学矛盾,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或科研机构之间共同开展产业技术合作、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也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困境一:资源短缺高职院校通常资源不如一流大学充裕,包括师资、设备、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源都相对匮乏,这使得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面临一些困难。
一方面,学校缺乏实验室和设备,无法满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需求;学校的教师人数有限,无法满足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需求。
这种资源短缺导致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困难,也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对策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包括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拨款,增加对高职院校的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帮助高职院校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设备更新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向高职院校捐赠设备,共同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困境二:合作项目不符合实际需求与一流大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并不符合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实际需求。
这种情况导致了合作项目无法顺利开展,也降低了学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对策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前期调研高职院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之前,应该加强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调研工作,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找准合作项目的方向和内容。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来校交流,深入了解合作的具体需求,确保合作项目符合实际需求。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合作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需求。
困境三:师资培训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这使得教师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也限制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不深入、项目缺乏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利益不对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深度,建立长期规划,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监督评估机制并促进双方利益均衡。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双赢局面,推动合作项目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 问题, 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 企业合作, 合作项目, 长期规划, 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 监督评估, 利益对等, 沟通,合作深度, 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需求, 合作共赢.1. 引言1.1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合作不深入的情况。
一些合作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入的沟通和合作,无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合作项目缺乏长期规划。
有些合作项目缺乏长远眼光和规划,导致项目无法持续发展,产出效果有限。
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化,无法及时调整和适应产业的变化和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市场不对接。
产学研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合作项目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调整,影响合作效果。
合作双方利益不对等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一些合作项目中,企业的利益被忽视,导致合作双方的目标和需求不一致,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只有加强双方沟通和合作深度,建立长期规划,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合作双方利益均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双方缺乏深度的合作意识和理念,高校更多的是将合作当做一种外部资源争取的手段,而企业则将合作仅仅看作是提供实习生或项目合作的途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建立。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和重要使命。
目前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详细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之一是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层面上,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这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以项目合作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与企业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提供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技能。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之二是企业与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长期的合作计划和稳定的沟通渠道,导致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机制,定期举行合作交流会议,及时沟通合作的各项事务。
还应建立起双向选择的合作关系,让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院校的需求,为院校提供更好的支持与资源。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之三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对产业发展的动态了解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项目,与企业专家进行合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之四是缺乏政府支持和资金保障。
产学研合作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但目前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合作项目无法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保障。
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专项资金的扶持。
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合作模式单一、沟通与合作机制不足、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足以及缺乏政府支持和资金保障等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摘要】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是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困境。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期规划、专业技术水平不匹配,以及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提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等对策。
最后指出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展望,强调了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与潜力,为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困境、对策、重要性、发展趋势、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方式。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
产学研合作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例如缺乏长期规划、专业技术水平不匹配、项目落地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和成果。
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探讨困境和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困境及对策,通过对现状分析和对策提出,旨在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深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后续对策提出提供依据。
2. 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困境,重点关注合作缺乏长期规划、专业技术水平不匹配、项目落地困难等方面的问题。
3. 提出针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困境的对策,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也成为了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产学研合作的困境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1. 人才流动不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流动问题一直是制约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顺利融入企业实际工作,企业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这种人才流动不畅的现象导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难以持续发展。
2. 信息不对称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合作的深入发展。
学校和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不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资源,导致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方向。
3. 资金对接不畅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资金对接也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学校和企业之间在项目合作、科研合作等方面往往由于资金对接问题而导致合作的困难。
学校和企业合作项目的资金分配也往往存在争议和矛盾,限制了合作项目的推进。
二、产学研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1. 制度体制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制度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
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和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存在不小差异,导致了合作中的一些管理问题和矛盾。
政策法规对于产学研合作也存在不少限制和不足,制约了合作的发展。
2.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融入企业工作。
3. 缺乏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专业能力的交流也是制约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
学校和企业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能力有所不足,难以为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1. 完善制度体制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首先需要完善制度体制,为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
国内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学校资源短缺许多高职院校在设备、师资和科研经费等方面资源都相对短缺,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求。
学校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无法给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2.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成熟,对合作的意愿不强。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与研究型大学合作,而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
3.合作模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主要以实习、实训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缺乏更多的多元化合作模式,难以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
4.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产生质疑。
二、对策建议1.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提高学校的实验设备、科研经费和师资力量,以提升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
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资源支持,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2.推动企业参与政府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科研项目、派遣企业导师等方式吸引企业的参与。
4.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得到更好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学校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动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用人企业仍找不到合适 的应用型人才 。 原因在于 目 前教学和市场脱节 , 教学 和实践脱节 , 人才结构失衡 , 因此, 高等教育面临转变观念 , 摒弃“ 为教育而 教育 ” 的理念, 应一切从市场出发, 从业出发, 培训社会急需的人才 。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 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 的各 自优势,把 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
( 一) 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 只有在市场环境下, 通 过市场竞争机制 、 价格机 制来优 化资源配置 , 才 能使产 学研合作 的双方在 自由意志的基础上 实现合作,合作才会更深入和 更有成 效。 而目 前并不具备这样的市场条件 , 但是政府和高校却产生了推进 产学研合作教育迅速开展 的迫切要求, 于是 , 政府不得已在其 中承担 了主导 者的角色 。 某些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较快发展的地 区, 政府所起 的作用非常 大。例如 , 湖南永州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但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和支 持, 将 农业 培训放在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 把永州市 图书馆建在 学院 内, 把医 院无偿划拨给学院管理 , 促进社会各方面与学院合作。 尽管这样 一些地区在 政府 的直接推动下, 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获得 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 , 从根本上 说, 仅靠政府的直接 介入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 也是对 政府职能 的曲解, 还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 的影响。 在当前诸多的产学研合作 教育案例中, 政府 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选择而出现 自 勺 ‘ ‘ 拉 郎配 ’ 砚 象, 是出现 产学研“ 形式化” 现象 的根本原因, 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低效、 短效的重 要原因 。 ( 二) 我 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非常薄弱 , 存在着滞 后现象,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力度较小。 虽然国家先后颁布 了有关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等诸 多法令 法规, 其中多处涉及到 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关问题 。但是, 国家到 目 前为 止并没有一部完备 的、专门的关于高职教育或者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 的法 律或法规 。 立法的滞后制约 了 产 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 。 同时, 当前由于缺乏 相关政策 的引导 , 导致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 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2 0 0 8 年国 务院在 《 国家知识产权 战略纲要》 中, 已明确提 出要在政策层面促进产学研 的结合, 2 o l o 年在 《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 O L O - 2 O 2 O 年) 》 中, 又针对提 升行业 企业参 与高职教育积极性 的问题 , 提出“ 要建立健全政 府主导、 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 促进 校企合作制度化 , 制定优惠政策 ,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 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 鼓励 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 的投入 。 ” 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 出要制定 有 关政策法规来推动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但 是相关的可操作性强 的具体细则 目前还没有 出台。 由于缺乏具体的细则性规定, 通过政策来调动 行业企业参与合作教育 的力度仍显薄弱 。 三、 构 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的对策 ( 一) 以 行 业需求为导向 , 与企业共 同制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树立 资源共享 ,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 共同发 展” 的开放办学理念 , 探索并建立了“ 理论课程教学以学校为主, 生产实习环 节 以联盟的现代企业为主 , 毕业论文 以企业项 目 课题 为主 ” 自 勺 ‘ ‘ 三位一体 , , 人 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培养 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材、 培养 方式 、 科研训练 、 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 改善办 学条件 , 以提高教学质量 。突 出在“ 校、 政、 企、 研” 联合办学特色,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创造 能力 实践能力和就业 能力 。 ( 二) 依托产学研联盟 , 提升学生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 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提 高学生 、 教师的科研水平 。 学 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 目 或 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 目等形式,进行初 步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013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8期Jan2013[摘要]高职院校要推动自身积极有效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在获得企业认同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
政府的政策选择应以高职院校为重点,利用项目引导和基金支持的方式,引导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政策选择[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020-02*基金项目:订单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JG2012067)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困境与策略选择郭娟(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困境分析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认为,缺乏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政策法规安排是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的最大困难,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致使企业、行业对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法规政策,以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成为大量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成果的焦点。
多数研究成果认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应当是满足企业的主要利益,这样才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前提,主张对企业采取减免税收等鼓励措施。
然而,企业、行业对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和态度与高职院校大不相同。
一项研究显示,64%的高职院校认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最大的困境在于缺乏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但只有不到17.25%的企业支持这一结论,也就是说,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结合教育政策的认识上有着比较大的分歧。
企业是市场上独立的利益主体,高职院校作为公共利益的事业单位,两者对政府的角色认知有差异。
由于体制原因,高职院校对政府有很多的依赖性。
这反映出,造成产学研结合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并非缺乏政策支持引导机制下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动性不足,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局限。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共同开展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力图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困境出发,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 产学研合作主体定位不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包括了企业、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但各主体在合作中的定位不够明确。
一些企业更多地关注于技术需求解决,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了解不够,缺乏深入合作的动力和意愿。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而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深度和持续性。
科研机构又更多地关注于科研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的发表,缺乏对实际产业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关注。
2. 合作机制不够灵活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机制多为固化的科研项目合作或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无法满足企业、高职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实际需求。
合作机制缺乏灵活度和多样性,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导致合作结果的滞后性和效率低下。
3. 人才培养对接不够产学研合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人才培养的对接,但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企业需求和业界动态的了解,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快速适应,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无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
4. 资源共享和互补效果不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初衷之一是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
一些企业虽然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需求,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资源并不了解,无法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
高职院校也往往由于对企业需求了解不足,无法提供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教育人才的场所,更是与企业产业融合的一片沃土。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教育和产业的相互衔接,促进学生的就业,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但是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困境,需要进行探讨和思考。
本文就此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困境1.合作资源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位于中小城市,缺乏优质的产业资源,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比较单一,难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资源。
2.双方需求不匹配一方面,高职院校会因为自身经营和办学的需要而寻求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寻求合作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研发等科技合作。
但是在实际的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因为双方需求不匹配而导致合作无法顺利实现的情况。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缺乏对效果的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衡量这种合作对学生和企业的贡献。
也就无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合作策略。
4.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企业追求效益、经济利润,而学校追求教学、培养人才。
因此,两者的目标和理念可能存在差异,在合作中难以达成一致。
二、对策1.构建多元化的合作资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合作资源。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大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校友会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建立产业联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豪华的就业平台。
2.高职院校需求适应企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了解更多企业的需求和动态;更多地通过对企业经济模式和商业文化等全面的了解,才能找到匹配的合作项目。
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健全科学的合作机制,使得合作双方能够公平互利,共同获得利益。
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合作的价值。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存在很多困境,如协同机制不畅、产学研资源不均衡、合作成果不理想等。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开展合作之前就要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规划资源。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建立协同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积极选择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模式,树立合作意识,推动合作事项落实,促进双方协作。
二、加强产学研的资源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均不同,要实现产学研三方合作,需要充分整合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相结合,形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协同的平台和渠道。
同时,还应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设立科技费用查询提供机会与条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源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
三、增强合作成果的市场导向性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应该具有市场导向性,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对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推广和转移。
通过主动了解企业的需求,加强与企业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深入整合重难点技术,提升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化效率。
四、加强对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专业知识、实践操作、团队协作、项目经验等方面强化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学研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产学研实践课、实习课,结合企业需求,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接轨。
同时,要建立导师制,形成导师-学生-企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四方交流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产学研技术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长期而必须坚持不懈的过程。
要从协同机制、资源整合、成果导向、学生培养四个方面入手,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共同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如信息不对称、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资源支持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界对高职院校人才
需求的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高职院校,导致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界的需求不匹配。
为解
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与产业界建立定期沟通的渠道,设立联络人负责信息收集和传递,及时掌握产业界的需求动态,并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合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双方合作难以落地。
这主要是由于双
方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
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让学
生更好地融入产业界,增加双方的互动和合作机会。
由于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缺乏资源支持,导致合作项目难以推进。
高职院
校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对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
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
业合作,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或者设立专项基金,实现资源共享,为合作项目提供更有力的
支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之间的不匹配。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导致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之间的不匹配,难以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互动。
二是实训基地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限制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在高职院校中,一些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动态,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影响了产教融合质量。
四是产教融合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还比较薄弱,导致一些地方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阻碍。
接下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及时获取企业的需求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向,使教育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是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技术设备,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好的场所和条件。
三是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引进更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师,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使教师始终与企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四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支持,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与高职院校、企业形成合力,推动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职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高职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的问题与对策探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教融合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当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模式单一等。
本文将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完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在构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企业实际需求的指导。
产教融合的机制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确定因素,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 合作模式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通过定期实习或校企合作来实现产教融合。
这种合作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二、问题分析1. 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够紧密,学校缺乏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
2. 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当前,一些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从而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3. 企业参与意愿不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参与意愿不够强烈,很多企业只是将产教融合当作一种社会责任而非长期合作的重要途径,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三、对策建议1.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针对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的联席会议和产教融合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职能,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2. 多元化合作模式学校应当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举办实践课程等方式,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突围之路
产学研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突围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突围,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挖掘以及对策思考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的突围之路。
一、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滞后问题。
相比于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相对滞后,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中面临着竞争压力。
其次是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投入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单一化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
二、问题挖掘针对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的困境和挑战,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的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其次是与产业对接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需要与产业密切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但受制于种种体制和政策的限制,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对接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科研投入和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需要提高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三、对策思考在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背景下的现状和问题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为高职院校构建突围之路。
首先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推动产学研融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
其次是加强与产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产业对接,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提升科研投入和科研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科研项目,构建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培育更多科技成果。
高职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高职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的问题与对策探析高职产教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企业之间在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教融合机制缺乏权责清晰的规范。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合作意愿不强、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2)缺乏规范的合作模式。
目前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无法满足双方的需求。
(3)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
产教融合机制中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合作成果难以量化评价,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 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企业对于与高职院校展开产教融合合作缺乏积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质疑。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较为实用型,企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疑虑。
(2)企业对产教融合成本的担忧。
部分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展开产教融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成本问题存在顾虑。
(3)企业发展战略与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不匹配。
部分企业发展战略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合作的动力和意愿。
3.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于合作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意愿不强。
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对于与企业合作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导致合作的推进缓慢。
(2)合作机制缺乏规范。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3)合作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
139186 职业教育论文浅谈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0前言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办学形式都不能刻板,要善于灵活多变,只有多变的办学形式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和高层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才能形成院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为高职教育进人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
1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指通过产学研互动以及校企合作的形式,把企业生产、教育、科研等活动的有机结合,将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产学研结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即是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产学研的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
2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高职教育,历史相对较短,发展并不成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中,普遍存在学校与产业、企业、教育与产业脱机,教育的办学目标模糊,学校的专业与职业相差甚远,无法对接,很多专业都成了红牌或黄牌专业。
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现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其发展的瓶颈。
对此,基于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出发点,本文将深入探索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2.1高职教育对产学研结合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国家政策不一,产学研这一概念三个字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很少注重“研”,“研”的内涵式创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所遵循的诗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而今年来国家片面强调高职院校办学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甚少提及产学研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 职业 教 育 的 目标 是培 养 高 素质 的技 术应 用 型人 才 ,其 培养 目标的独特 性决 定 了其 课程 的特色 。 而我 国现 阶段 的高 等职 业教 育课 程 不利 于 自身 培养 目标 的 实现 。综 合 职业 能力 观 不仅 很好 地体 现 了高 职培养 目标 的 “ 职业 性” ,而且 体现 出高职培 养 目标 的 “ 等性 ” 高 。其最 大优 点是 既注重学 生具体 岗位 技 能的培养 ,使学生 有一技之长 ,又重视对学生的全面 素质 的培 养 ,从 而使 学 生在 其未 来 的职 业生 涯 中具 备 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 。因此 ,以综合职 业能力观为导 向改 革 我国 的高 职课 程 必将 有 利于 高职 院校 培养 高 素质 的技 术应 用型人 才 。
二 、当前 产 学研 结 合 教 学模 式 面 临 的挑 战
1“ . 产”的挑 战 。企业 除 了为学校 的学 生提供 岗 位 和职 业 技能 需求 的信 息 外 ,最 重要 的是 要为 高职 院校 的学生 提供 实 践学 习的机 会 ,通 过到 企 业 岗位 的 实习 ,使 高职学 生真正 能够学 习企业 需求 的技能 , 这样 学生学 习 的 目的性 会更强 ,能够 实现学 为所用 。 目前 ,实现学 生的顶 岗实 习,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 的 方 式来 完成 ,而这种合作方 式没有政 策化 ,而 是靠学 校 与企 业 的兄 弟 关系 来维 持 ,很 难形 成稳 定 的合 作 模 式。如果要实现长期稳定 的校企 合作 ,需要 政府政
收稿 日期:2 1 —o2 0 1 1 -3
策 的鼓励 , 比如 为提 供 校企 合 作 的企 业 实 现一 定额 度 的税 收 减免 ,这 样企 业 或高 职 院校才 会有 长期 稳 定的合作 关系。另外 ,还要鼓励学校 的教师到企业 实 习和 帮助 企 业研 发 ,通 过实 习让 授 课教 师 随时 掌握 社会 、企 业对学 生技 能的要 求 ,实现 教而有 用 _】 2。 2. 学” 的挑 战 。学 的挑战主要来 自高职 院校 内 “ 部 ,要 解决 的问题 是高 职 院校 的学 生 怎么 教和 教 什 么 的问题 。这主要是根据 自己学 校的特色为前提 , 以 职业 岗位群为依据 ,通 过学 科交叉 、复合求 新、相互 渗 透来设 置专业 。高职 院校一 定要体 现学 校的特 色 , 要 办什 么类型的学校 ,以什么为前提 ,在学 校选择专 业建 设 时 ,应 瞄准社 会和 企业 对 基层 一 线技 能型 人 才的 需求 来设 置 ,但 同时也要 从学 校 自身 的实 际 出 发 ,要考虑到将来学校 的发展 或办学 能力 ,主要包括 师资情 况 、教学场地 、教学 设备和实训 室场地 等 ,这 是必须考虑的原则 。另外 ,专业设置还应该 有地方产 业特色 ,一定要根据产 业特点设置专业 ,课程 的设置 要 围绕 专业 建设 的 目标 来设 置 ,要 突显 职 业教 育 的 职业性 、实践性 等特 点 ,并突 出培养学 生的专业技能 和实践能力 、创 新能力 、就业 能力 、创业能力等 。理 论课要 以 “ 够用 ”为度 ,加大 实践课 的 比例 ,以使学 生积 极 参加 本 专业 的生 产实 践 活动 ,从 而 了解 本 专 业的最新技术和 工艺流程 ;同时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 让他们到企业进 行顶岗实习 ,以实现工学结合 、校企 合作 ,让学 生到企业顶 岗实 习,通过亲身体验掌握 专 业 技能 ,达到学 而有 用 【 。 3 】 5“ .研”的挑 战。科技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 经 济 的发展 又会促 进 技术 的革 新 ,同时科 技 的发 展 离 不 开科 技人 才 ,大 量 的高学 历 人才 主要 积 聚在 高 校 ,通过 学校 与企 业 的合作 ,为企 业解决 技术难题 , 实 现科技 攻关 。同时高 职院校 的教师 通过这 种方 式 , 获得新 的技术 ,掌握新 的知识 ,为教学提供 丰富的教 学 素 材 ,使 自己的教 学 内容 能够 紧跟 科技 发 展 的步 伐 。当然 ,要真正实现产学研 的发展 ,还得要 政府的 支 持 ,除 了政策 的支持 外 ,最重要 的是要政府 投入一 定 的资金 支 持 ,发展 重要 的产业 和有 发展 前 途 的企 业 。在这其 中,企业 是技术创新 的主体 ,是该系统 的 核心部 门,而高 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 、成果 、育 人 、信息等方面有着 明显优势 ,所 以 ,三者之 间相互 结 合 的创 新模 式 日益 促进 着 科技 与 经济 的 发展 。 当 今社 会 经济 发展 的科 技 化 、国 际化 和高 度 专业 化趋 势 ,使企 业 从事 科 技开 发活 动需 与 外界 进行 大量 的 技术、人 才、信息 、资金和物质交换 ,与智力、知识、 信息 资 源 丰富 的大学 、科研 院所 的交流 与 合作 成为 企业 提高 技术创 新 能力 的必然 选择 。
作 者简 介:李世 国 (9 8 ,男 ,博士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1 7 一)
・
l ・ 2
第7 ・ 2 卷 第l期
职 业 时 空
CE教论 A职 R
坛
E R HO RZ ’ ION
综 合 职 业 能 力导 向的 高职 课 程改 革初 探
邹贵 平
(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 院,江 西 南昌 301) 3 0 3 摘 要 :对 综合 职业能力观 的内涵进行 了讨论 ,分 析 了目前我 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 的缺陷,提 出了综合职 业能力导 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并就综合职业 能力导 向的高职课程体 系改革 的内容和措施进行 了初步探析。 关键 词 :高 职 ;综合 职业 能力观 ;课 程 改革
收稿 日期 :2 1 .02 0 1 .5 1
作者简介:邹贵平 (9 8 ,男 ,硕士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 院教授。 1 6 一)
4. 师 的挑 战 。高职教 师 除了坚 定 自己的教育 这 样 既能提 高教 学能力 ,又能提 高科研 能力 。 教
一
杜 军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 0 9 8 2 ) 1
、
引 言
自l 7 8年恢 复高考 以来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 9 在快速 发展 ,特别是 自 l 9 9年全 国实行大规模扩 招 9 后 ,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到如今 已达到 8 0万 0 人左右 ,据 国际公认 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 ,毛入学率 低于 1 % 为精英教育 阶段 ,1 %一5 % 为大众化教育 5 5 0 阶段 ,我国在 2 0 年的毛入学率就达到了 2 %,实现 08 3 了真正意义上 的大众化教育 。高职教育 ,在层次上属 于高等教育 ,它是我国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国家高 等教 育 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直接为社 会输 送 技能型 人才 。从类型上 看 ,高职教 育是职 业教育 , 和普通 教育有区别 ,主要 是对 学生的培养方法和要 求 不同。普通教育强调有 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 ,开设基 础理论 更多 ,培养 的是学 术型 、工程型人 才 ,而高职 教育 强调 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 和专门技能 ,培养 的是 实用性 更强的技术型 、技能型人才 。对高职教育模 式 进 行探讨 有着 非常 重要 的意义 。 产 学 研 结 合 是高 职 教 育 发展 的一 个 重 要模 式 , 高职教育 的方 针是 “ 坚持 以服务企 业和社 会为宗 旨, 以就业为 向导 ,走产学研 结合的道路” 。这 里的 “ 产” 指的是企业 ,“ ”指的是高职 院校 ,“ ”指的是研 学 研 究机构 ,包括科 技研 发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 。产学研 结合 就 是要 求企 业 、高 校和 科研 机 构密 切合 作 和相 互协作完成 的教学模 式。通俗地讲 ,就 是通过企业的 需 求指导 高 职 院校 的教学 ,经 过教学 质 量 的提 高服 务于 科研 ,而科 研 的发 展 又反 过来促 进 科 技的 发展 和公 司实力 水平 的提高 【 。 l l
◇ 时 业空
浅 析 产学 研 结 合 的 高职 教 育模 式 面 临 的挑 战
李世 国 王新 中 范金坪 夏林 中 张春 晓
摘 要 :从 大 众 化教 育 的特 点及 社会 发 展对 技 能 型人才 的需求 出发 ,从专业建设 、教 学 内容和方 法变 革 、教 师基 本 素质 需 求等方 面 简要分 析 了产 学研 结 合 教 育模 式对技 能 型人才 培 养 的重要 性 ,并对 如何 真正 实现 产学研 结合 的教 育模 式提 出 了设想 。 关 键词 :产 学研 结合 ;专业建 设 ;高职 教 育
满竞 争 的社 会环 境 中要 求得 良好的 生存 状态 ,个人 的智力 、身心 、审美意识 、责任感 、精神 境界等方面 就必须全面发展 ,并不断增强 自主性 、判 断力和交往 能力 ,具 体表 现为竞 争 与合作能 力 。 2. 认知 能 力。学 习更多 的是 为了 掌握认识 的手 段 ,而不仅仅是为 了获得 经过分类 的系统化知识 。应
首先 将学 习视 为 一种 人生 手 段 ,其 目的是使 每一 位 受教 育者 具 备一 定 的专业 能 力 ,学 会 了解周 围 的世 界 ,融人社会 ,使 他能够 有尊严地生活 。同时 ,也可 以将学 习视 为一 种人 生 目的 。 5. 门技 术能 力。职业 专 门技 术能力 指完 成主 专 要职 业 工作任 务 所 应具备 的专 门技 术能 力 ,主 要是 运 用 专 门技术 和 掌握 该 技术 所需 的基 础 知识 从事 基 本 的 职业 工作 的 能力 。包 括 技术 要领 掌握 的 熟练 程 度 和 一定 的 经验 积累 以及 综 合运用 技术从 事 职业 活 动 的 熟练程 度等 。 4 工作 发展 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 和职 业领 域 的变 更 ,职 业 能力 的 内容处 于不 断 发展 综 合 职 业 能 力 观 的 内涵 和变 化之 中 ,随着个 人职 业 生涯 的 延伸 、 岗位 的变 我们 可 以把 综合 职 业能 力理 解 为一 种综 合 的适 化 ,对个 体的 能力要 求也在 不 断提高 。 应社 会 需要 的 职业 能力 。 它是 职业 角 色从 事一 定 岗 所 以职 业 能 力 处 于一 种 不 断 发展 和 变 化 之 中 。 位所具备 的个体 能力 结构 ,由知 识、理 解力和技 能诸 从个 人 可持 续发 展 的角度 来 说 ,形 成此 种能 力 具有 要素 构成 ,并作为一 个有机 的整 体综合地 发挥 作用 , 重 要 意 义 。 任何 一个孤 立 的能力 要素 都难 以完 成职 业活动 。 总之 ,综 合 职业 能力 观 旨在使 学 生在 掌 握一般 具体 来说 ,综合 职 业能 力观 主 要强 调 以下 四种 能力 ,发展各 方面 素质 的基 础上 ,根据个 人的 兴趣 、 核心 能力 : 个性 特 点等 因素 自主地进 行 职业 选择 ,学 习相 关 的 1 社会适应 能 力。人类社 会是一个庞 大的系统 , 专业知 识 、技 能 ,进 一步挖 掘其 自身的潜 能。 同时 , . 复杂 无 比。因 此 ,个 人 如 果想在 这 个 系统 中生 存下 在 专 业 知识 、技 能 的学 习过 程 中也 兼顾 其它 方面 能 去 ,就必须学 会与人交往 ,具备社 会适应能力 。在 充 力和素质的培养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的精髓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