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练习题在数学领域中,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三年级数学下册中,平均数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平均数的练习题,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题1:甲班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20、125、130、135、140、145、150、155、160、165(单位:厘米)。
请计算甲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解答:首先将所有学生的身高相加,得到总身高:120 + 125 + 130 + 135 + 140 + 145 + 150 + 155 + 160 + 165 = 1475然后将总身高除以学生人数,即可得到平均身高:1475 / 10 = 147.5所以甲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7.5厘米。
练习题2:乙班有18个学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7、7、8、8、9、9、9、10、10、10、10、11、11、11、12、12、12、12(单位:岁)。
请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解答:将所有学生的年龄相加,得到总年龄:7 + 7 + 8 + 8 + 9 + 9 + 9 + 10 + 10 + 10 + 10 + 11 + 11 + 11 + 12 + 12 + 12 + 12 = 195然后将总年龄除以学生人数,即可得到平均年龄:195 / 18 ≈ 10.83(保留两位小数)所以乙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0.83岁。
练习题3:丙班有25个学生,他们的成绩分别为80、85、90、85、80、95、85、90、95、90、85、85、80、80、90、90、85、85、95、90、95、95、85、90、80(单位:分)。
请计算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
解答:将所有学生的成绩相加,得到总成绩:80 + 85 + 90 + 85 + 80 + 95 + 85 + 90 + 95 + 90 + 85 + 85 + 80 + 80 + 90 + 90 + 85 + 85 + 95 + 90 + 95 + 95 + 85 + 90 + 80 = 2120然后将总成绩除以学生人数,即可得到平均成绩:2120 / 25 = 84.8所以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4.8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介绍
本文档将介绍三年级数学下册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对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非常有帮助。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它代表了给定数据集的中间值。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
1. 将数据的所有值相加。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示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更好地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假设我们有以下一组数据:2, 4, 6, 8, 10
1. 将这些数相加:2 + 4 + 6 + 8 + 10 = 30
2. 计算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30 / 5 = 6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
简单公式
除了逐步计算平均数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第一个数 + 最后一个数) / 2
对于上述例子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2 + 10) / 2 = 12 / 2 = 6
结论
通过本文档,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苏教版三年级下平均数
在一次跳绳活动中,有一 人跳了95下,3人跳了91 下,还有一人跳了89下, 这些人平均每人跳多少 下?
有甲,乙,丙三个数,甲 比乙大2,乙比甲大11,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80,求这三个数?
甲地到乙地的全程是30 千米,小华骑自行车从甲 地到乙地没小时行15千 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 行10千米,求小华往返的 平均速度?
小红4次数学测试的平 均成绩是92分,第5次 测试得了82分,小红5 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 多少分?
如果四个数的平均数 是32,第一个数是35, 第二个数是27,第三 个数是32,问第四个 数是几?
某班原有女同学22人,她们 的平均体重为39千克,后来 转走了2个女同学,这两个同 学的体重是42千克,36千克, 现在这个班女同学的平均体 重是多少千克?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从多个 角度多层次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相互 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乐于接 受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乐于表 达自己对数据的独特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它主要与总数量和份 数有关。
总数量÷ 份数=平均数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后记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 激活活的源泉.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 旺、模仿能力强.所以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才是重中之重。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引导:是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能说出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自己动手求平均数。
3.了解平均数的应用,知道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5,6,7,8,9,10,11,12,13,14,15。
(2)教师问:这组数据中有没有一个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使这组数据特征更加明显呢?(3)学生搜寻知识,给出自己的答案。
(4)教师引出平均数。
(5)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6)教师出示一个图表或图片,让学生能快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教学新知(1)教师用多种方法教授求平均数的方法。
(2)1、直接法 2、借鉴法(3)学生听讲、笔记,积极参与,互相讨论。
3.拓展应用(1)教师通过实际生活情景,将平均数的应用落实到实际生活情况中。
(2)将平均数应用在可视化的例子中,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方式:1.探究式教学法。
2.覆盖式教学法。
六、教学手段:1.教学课件。
2.实物,比如五颜六色的水果、糖果、小球等。
3.图表、图片。
七、教学评估:1.教师布置一些小题目,让学生用多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答。
2.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观察并分析不同的意见,最后求平均数,比较公正的得出结论。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后记:1.学生在本节课上表现良好,表达热情,情绪高涨。
2.通过互动、讨论、实际操作,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入,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更加清晰。
3.下节课将继续教授其他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意义;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平均数计算;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与演示;2.练习与讨论;3.情景模拟教学。
6. 教学过程6.1 导入新知识1.通过一些例子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6.2 讲解并演示1.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6.3 练习与讨论1.教师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个别或小组练习;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理解。
6.4 应用1.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练习;2.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教学评估1.课堂中进行个别或小组练习,检查学生对于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2.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8. 教学资源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2.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9. 教学后记1.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较快,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需要再加强;2.部分学生对于应用部分的训练有些困难,需要进行个别辅导;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掌握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a. 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b. 将这些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c. 让学生讨论,平均数代表了什么意义。
(2)指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a.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总和。
b.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个数。
c. 让学生用计算器将总和除以个数,得到平均数。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判断哪一组数据更好。
4. 总结延伸(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书写规范等。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玩些什么游戏?(出示教材中主题图)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 呈现套圈情境。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
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谈话: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3. 理解平均数。
师: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②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移多补少)(3)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2017学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平均数市级公开课教案
预设:平均数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多。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和中间的数比较接近。
帮助学生理解比较两种方法,体会求出的数是数据的中间数,他对数据有代表性,因而可以用来进行比
较。
将练习融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总数”和“次数”的对应的变化。
初步感受平均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
代表的是一般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的
导
入
一放:呈现信息
三年级组织了游艺活动——1分钟套圈比赛。下面是4位同学的成绩记录:
姓名
性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小华
男
5
6
7
小兰
女
7
13
4
小红
女
9
3
5
小方
男
生病
8
8
如果要比较它们的比赛情况,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数据,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
归纳:怎样求平均数?
只列式不计算。交流想法。
总页数÷总天数=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总千米数÷总时间=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
学生举例。
总数÷份数=平均数
通过教师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感知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丰富内涵。
全课总结
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预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次数之间的比较、男女生之间比较。
预设:比较总数、比较最多数、比较平均数。
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可比每人每次平均套中几个。
苏教版数学三下平均数课件2
•
(16+20+31+17)÷12
•
(16+20+31+17)÷3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么?
说一说
•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
厘米,可能吗? •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
的队员吗?
想一想
•吨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
16
31
17
•
(16+20+31+17)÷4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
你发现了么?
每个人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 的, 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
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之间
14+24+16=54(厘米) 54÷3=18(厘米)
辨一辨
• (1)龙瑞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 那么每个老师一定都是38岁。
• (2)龙瑞小学全体同学献爱心捐款,平 均每人捐款5元。不可能有同学捐6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运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一组数据的特征,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举例法: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牵线法:通过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例如:小明一周内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组数据的特征,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5.2 讲解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 = 总和 ÷ 个数。
3.平均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特征。
5.3 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明一周内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分别为8h,9h,7h,10h,8h,11h,6h。
2.让学生设计一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并解释其意义。
5.4 运用1.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班级内,同学们期中考试的成绩分别为80分,90分,78分,85分,92分,87分,其中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个平均数代表了什么意义?如何判断这个班的整体水平?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5.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并且知道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作业1.完成书本上“练习”部分的题目;2.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3.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7. 教学反思平均数是一个很常见的数学概念,但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_2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平均数(2)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的平均数计算和权数平均数计算。
3.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权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合作学习法。
五、教具准备1.板书工具。
2.教科书。
3.条形图表。
六、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老师提前一天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授课做好准备。
2. 导入新知1.通过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老师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在一个月时间内每天学习时间如下: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
请问小明一个月内学习的平均时间是多少?3. 讲解新知1.介绍简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介绍权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练习请同学们使用简单平均数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2,3,4,5,6。
5. 拓展老师提出更复杂的数据,例如以下数据:语文数学英语小明80 90 70小红75 82 85小刚85 93 88请同学们使用权数平均数计算小明、小红、小刚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权数平均数 = (数值1 × 权数1 + 数值2 × 权数2 + … + 数值n × 权数n) ÷ (权数1 + 权数2 + … + 权数n)6. 课堂小结1.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
2.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
例如:某班同学考试的成绩是:80分、90分、70分、75分、82分、85分、85分、93分、88分。
请同学们使用简单平均数和权数平均数计算此班同学的平均成绩。
7. 课后作业1.完成教科书的相关练习题。
2.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应用场景,并写出一篇作文。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求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平均数;2.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数据间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平均数”这个概念,对此我们会问学生:你们之前在哪里听说过平均数呢?请举例说明。
2. 概念解释平均数:一组数之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3,5,7,9,11,13。
这组数的平均数为(3+5+7+9+11+13)÷6=8。
3.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要求平均数的一组数写出来,再将它们相加,比如:一个班级的成绩是:90,85,95,80,70。
我们要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方法是:将它们加起来,得到总分:90+85+95+80+70=420,再将总分除以这5个学生的人数,平均数为420÷5=84。
在求数的平均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当求平均数的数都为整数时,平均数也可能为小数(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由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决定);2.求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在这个数列中是否有实际意义或价值,比如平均身高、平均得分等。
4. 练习(1)小明上周每天的运动记录如下,请计算出他的平均运动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20 30 40 50 60 70 80答案:平均运动时间为(20+30+40+50+60+70+80)÷7=46.43分钟。
(2)求5, 6, 7, 9, 10的平均数。
答案:平均数为(5+6+7+9+10)÷5=7.4。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其实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统计一家人的平均餐费、平均身高、平均工资等等。
希望同学们能加强练习,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搜集收集有关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学习使用Excel等软件求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能够用算术平均数求解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1.发掘生活中的数据,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敬业精神,审美情感。
2.培养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意识,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1.小学生比较抽象的概率。
2.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对数字的整体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菜市场的价格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每种菜品的平均价。
2.学生说出打算如何计算平均价的方法。
3.老师引导学生提出计算平均价的公式。
2. 讲解概念1.老师出示示意图,解释什么是平均数。
2.学生跟随老师的解释进行理解。
3.老师出示示例,引导学生用算术平均数解决问题。
3. 训练实际应用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超市自助购物经历,让学生自己心算那天的平均消费。
2.学生完成题目,并相互核对。
3.老师出示更多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4. 归纳总结1.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均数的概念与求解方法。
2.学生讲解自己在求解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老师给学生分享些实际生活中的趣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学习和成长。
四、作业布置1.布置课堂上的练习题。
2.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据,计算其平均数。
3.鼓励学生尝试用平均数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据,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因为练习题而相互帮助,思考过程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不仅仅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求法,还获得了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经验。
4.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接受和提出质疑,与同学分享思路,让他们在知识的积累中,也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绘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消费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程度,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展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数据才能的根底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移多补少。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帮助学生灵敏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与才能,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展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
比赛规那么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
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2.搜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苏教版三年下平均数课件
30÷5=6(个)
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 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6支 7支 5支
6支 7支 5支
6+7+5=18(支) 18÷3=6(支)
14cm
24cm 16cm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4+24+16=54(cm) 54÷3=18(cm)
卖出苹果数量统计图
(箱)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一二三四五
卖出橘子数量统计图
(箱)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一二三四五
卖出苹果数量统计图
(箱)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一二三四五
卖出橘子数量统计图
(箱)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一二三四五
本课小结:
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是我们解决一些数量关系问题 的重要途径。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 问题吗?你们都学会了吗?
C.先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再比较哪一队 套得准。
男生:
6+9+7+6=28(个)
28÷4=7(个)
先
合
后
分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移 多 补 少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
6+9+7+6=28(个)
28÷4=7(个)
先
合
女生:
后
10+4+7+5+4=30(个) 分
苏教版三年下平均数课件
教学目标:
▪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 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苏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苏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摸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运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想明白他们的得分情形吗?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明白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反对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伙儿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2.师连续演示:假如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师:那个一样的高度确实是原先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问题
类型一:求平均
1、小明期中考试的成绩是: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成绩是93分,小明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商店把每千克4元的奶糖5千克,每千克8元的水果糖5千克,每千克6元的软糖2千克,混合成什锦糖,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
类型二:求往返平均速度
甲地到乙地的全程是60千米,小红骑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小红往返的平均速度。
类型三:小明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公布之前,前四门平均分数是96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英语考了多少分?
类型四:某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100,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就变成50,这个数原来应是多少?
类型五:有4个数的平均数是100,其中前2个数的平均数是90,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5,第2个数是多少?
类型六: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平均成绩是90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92分,问:这次是小明第几次数学测验?
参考答案思路:
类型一:
1、先根据语文和英语的平均分求得两门总分,96×2=192 192+93=285(三门总分) 285÷3=95
2、求什锦糖的价格也就是求这些糖的平均价格
总价钱: 4×5=20 8×5=40 6×2=12 20+40+12=72元
总千克: 5+5+2=12千克
每千克: 72÷12=6元
类型二:总路程:来回2次的路程,60×2=120
总时间:来回的总时间 60÷15=4 60÷10=6 4+6=10
平均速度: 120÷10=12
类型三:方法一(较通俗易懂好掌握):先算四门总分,96×4=384 再算五门总分, 96-2=94 94×5=470 470-384=86
方法二:2×5=10,96-10=86
类型四:方法一:4×40=160 50×4=200 200-160=40(比原数多了40) 100-40=60
方法二:50-40=10 10×4=40(总数共多了40) 100-40=60
类型五:A,B,C,D:100×4=400
A,B 90×2=180
B,C,D: 95×3=285
180+285=465(A、B、B、C、D) 465-400=65
类型六:100-90=10(相比较如果仍是90分,提高了10分) 92-90=2 10÷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