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 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期

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机械学科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1.“中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崛起

从总量看,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到35 000亿人民币,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约为5%,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上升到38.2%。

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初步估计,我国已有上百种制造产品(涉及家电制造业、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设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来自海关的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其中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1997-2001年平均达90%。

过去几年中,包括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三星物产公司、美国电话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内的世界知名大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了100多个研究和开发中心及更多的生产制造基地。在《财富》杂志排名的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2 000多个项目。

2.打造2030年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针对“中国制造”和“世界制造”的现状,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和五项基本战略。三大战略为: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五项基本战略是:战略一,以“中国制造”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面向全球推广,塑造中国经济的国家品牌。战略二,搭建“四大”(新材料、信息化、工艺和设计、装备制造)支持性科技平台,使高新技术产业与“中国制造”的发展高度融合,并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中国制造”具有若干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战略三,以“中国制造”拉动中国的研发需求,重塑国家创新体系,吸引全球服务、设计、研发资源向中国转移。战略四,以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企业和加速西部开发、建立西部的世界级制造基地为两大手段,持续提高“中国制造”总量。战略五,坚持以出口导向和内需拉动为“中国制造”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培养若干大型跨国企业代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3.“中国制造”的差距

首先表现在工业生产能耗和物耗高。例如,装备工业的主要指标如机械产品能耗,每万元产品是发达国家的8倍;主要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0%;钢铁材料的消耗,每万元产品是发达国家的5倍。由于能耗和物耗高,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其次,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平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5~1/20。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 000万,居世界之首,但工程技术人员的人均产值水平低下,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来看,大约是美国的16倍,是德国的13倍。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粗放的发展阶段。

第三,工业产品质量差,中高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装备工业主要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到5%,基础机械、大型成套设备比发达国家差1~2等级,综合技术水平落后20余年。重工业如钢产量世界第一,而优质钢仅占20%,每年需进口高附加值专用钢材1 000多万吨。

第四,企业R&D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活动十分薄弱。调查显示,我国2.4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近2/3没有研究开发机构。在512家国家重点企业中,1/3的研究开发机构不健全,一半以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工业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不足发达国家的1/30。

第五,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他们撰写的《200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一书中认为,中国制造业呈现“两头弱,中间强”的态势。即在生产环节,“中国制造”的能力较强;而在研发、工艺和销售领域,“中国制造”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尤其在价值链的上游——研发和工艺,“中国制造”的实力最为薄弱: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主要来自国外,技术引进是基本手段;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设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挤占;大多数核心零部件和特殊材料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制造”开始逐步崛起,但科技实力并没有显著提高,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关键因素。

4.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状况

(1)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门槛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的时期。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2)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

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28.3%,我国只有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者,日本达52.8%,我国仅为22.8%;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日本仅为18.9%,我国高达71.5%。

再从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相当明显。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工占15%。德国1997年新增劳动力中近80%具有技术工人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另据报道,美国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

(3)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究竟如何

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企业中,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的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已成为企业技术改革与创新的骨干。工程技术人员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占58.55%,专科毕业生为25.93%。近年来,到企业工作的研究生有所增加,但仅为5.47%。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研发、生产和管理岗位上,约占94%,而参与营销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1.27%。

89.4%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优势是“学习和借鉴能力”,与企业调查反馈信息一致,说明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较强,有利于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绝大多工程技术人员把“团队精神,合作能力”(90.1%)和“动手实践能力”(76%)列为自身优势,说明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两方面自我意识较强,对其重要性认识较高,内在潜力大。但一些企业领导却认为“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恰恰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不足。从客观上特别从创新成果上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确普遍存在创业与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将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尽快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产品的动力。

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不足的前5项依次是“市场需求分析能力”(86.2%),“创意与策划能力”(75.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70.4%),“领导组织能力”(68.5%)和“抗挫折能力”(63.3%)。

“市场需求分析能力”被排在自身不足的首位,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培养问题。过去,我国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对经济和市场几乎是空白,因此,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知识、市场需求分析能力都十分缺乏;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市场观念和认识问题,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源主要来自市场需求,而相当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此尚未形成强烈、迫切的认识。

“创意与策划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的开端。有3/4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创意与策划能力不足,说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确实比较缺乏,这正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最大问题。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技术开发、市场调查、成果应用推广及撰写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的基本功。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面狭窄,往往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课堂教学满堂灌而很少交流与研讨,造成了工程技术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欠佳的后果。

“抗挫折能力”则是一个人自信心、恒心和毅力的综合体现,是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精神的核心。只有勇于战胜困难和失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可能赢得创新成果。而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百折不挠的创新毅力都十分缺乏,我们的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对此都未能给予足够重视。

调查显示,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和人均项数还比较多(有55.3%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47.4%参与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28.7%参与了技术引进,36.5%参与了研究与开发项目,5.6%的工程技术人员申请了专利、产品转化率为67.6%,18.2%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此外,只有3.1%的人提出过营销策略),但原始创新活动很少,模仿性创新也不多,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因此,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很少,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的竞争力很低,经济效益也很低。

调查还显示,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高层次的创新活动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如参加技术引进、研究项目和申请专利的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正高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均最高。获科技进步奖的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和正高职称获奖人员比例最高,分别为28.2%和68.3%,正高人均项数最多,为6项。

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缺乏的是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并促进这类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加快改革步伐,也要求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共同构建起现代化的、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和终身学习体系。

5.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作用如何

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决定性影响。

调查表明,工程技术人员中,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已经在企业创新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但是许多企业反映,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