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侠儒文化精神的契合
史记游侠列传与中国人的侠义精神
那么在太史公司马迁笔下备受推崇的游侠 如朱家、郭解又有些什么特征呢? ·武功崇拜,对武功的追求是游侠的最大特 征,也是生存的需要。
·缓人之所急,救人于厄难而不爱其躯。如文 中的朱家敢于舍身赴险将生命置之度外,体 现了游侠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
• 厚施而博望,不矜其能,修伐其德。无论 是郭解还是朱家都往往给予人很多的帮助 自己却不在乎得到了多少。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文采与意想”皆有可观, 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高峰,而“豪侠”正是 唐传奇三大表现题材之一。中晚唐时期士人对豪侠 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塑造了一大批各具风姿的豪侠 形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并对后世的武侠文学产 生深远的影响。
这类小说在唐中期还较少,李公佐有《谢 小娥》扮男装的谢小娥;沈亚之《冯燕传》 的冯燕;《柳毅传》中的钱塘君;《柳氏 传》中的许俊;《霍小玉传》中的黄衫客, 也都属于侠义一类人物。这类小说在唐晚 期有较大的发展。
在《游侠列传》中不得不说的是司马迁用 了最多笔墨的 郭解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 孙也
年少时候的郭解在众人的眼中应该并不是 什么良善之辈: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 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 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 遇赦。
太史公记载了几件关于郭解的大小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郭解的任侠精 神和他为世人敬佩的原因。
2、游侠精神与中国的侠文化 游侠精神是中国侠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武侠崇拜促进了中国侠义精神的不断发展 和延续,同时也体现了游侠的精神要义
武侠崇拜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精神信 仰,是人的一种反叛性本能
在吏治黑暗时期,人们得不到保护,侠给 人以温暖、希望、勇气,游侠精神就成了 平民百姓心中的信仰
不同的侠客观:
论_史记_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
王 ;跖 、蹻暴戾 ,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 ,‘窃钩者诛 ,窃国 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⑥可见来自朝廷的评价
结构非常复杂 ,细细分析 ,它跟儒 、道 、法 、墨都有丝丝缕缕
也不一定就成为“正义 ”的代表 ,如果朝廷总是正确的 ,那
154
论《史 记 》侠 义 精 神 的 文 化 内 涵
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 ,犹然
可悲的是 , “以武犯禁 ”的游侠被“以文乱法 ”的儒生戕杀
遭此菑 ,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 其遇害何可胜道
了 。郭解并非豪富 ,却被强迫搬迁 ;当有人打抱不平杀了一
哉 ! ”⑦正因为人人都会遭遇困厄 ,在朝廷未能主持正义的
名地方小吏时 ,郭解被捕了 。公孙弘对此判决说 :“解虽弗
太史公所标举的这些游侠无不体现了他为他们立传的
流 ,当燕国被秦兵威逼 ,处于危险处境时 ,荆轲答应为燕太
初衷 ,司马迁首先歌颂游侠的急人之难 ,舍己为人 。他不仅
子丹刺杀秦王 ,没有任何推辞 ,这里面有他对秦灭祖国的仇
将游侠与儒士对照 ,而且也与贵族公子之类的官侠区别开
恨 ,更有他对东方六国人民的同情 。荆轲的行刺虽然失败
情况下 ,就需要有朝廷之外的力量来主持公道 ,于是侠便应
知 ,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不道 ”λζ ,于是郭解被夷灭三
运而生了 。在《太史公自序 》中 ,司马迁对这种意图做了更
族 ,好一个“莫须有 ”的罪名 。公孙弘是被汉武帝宠用的儒
明确的阐述 :“救人于厄 ,振人不赡 ,仁者有乎 ;不既信 ,不倍
这种对英雄主义对献身和复仇精神的崇尚就使得远古神话中多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如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羿衔微木填东海之精卫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追目的夸父舞干戚的刑天??从某种程度上说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身上又何尝不具有大侠之气呢
《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
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
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
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
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
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_史记_中_侠_的人格与精神
大 众 文 艺141摘要:“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一类社会群体,它在传统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之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圈:侠文化。
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现象进行观照时,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群和文化结构,中国古代的侠者们确实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理想,参与了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精神的构建。
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隐蔽但不可或缺的存在。
本文就侠的人格和精神构成,从产生原因、“守信”、“尚勇”、“执义”、“重名”等方面做一梳理,找出其中独特的、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征所在。
从一个侧面明晰侠独特的内在人格和精神构成。
关键词:侠;人格;信;勇;义一所谓人格,作为一种个体内部决定其顺应并支配环境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实际统摄了人的性格、气质等一系列潜在机制。
“古史辩”派代表顾颉刚在《武士与文士之转化》中曾指出:“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
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
”[1]春秋末,战国初,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微,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壮大。
这种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当初作为统治贵族最末流的“士”阶层被迫从统治贵族中分离出来,不再享有食田和职俸,只剩下一身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昔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们成为了一批可以重塑的文化胚子,一旦某种历史条件成就,他们中的一部分便会转化为最初的“侠”者。
这是侠之所能产生的阶级基础。
而这种转化的条件在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得到了深刻揭示:“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惜者虞舜窘于井 ,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捁,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菜。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2]这就必然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遭遇缓急之事亟需帮助又不能从官府和国家法令中得到救济时,他们又能指望什么呢?政治清明世道祥和的时代并不需要游侠,在那样的时代中,纲纪不乱,法令完备,局部的利益冲突完全可以通过秩序化的“公力救济”得以解决,当人民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和厄难时。
浅议先秦“儒”“侠”思想的关联性
浅议先秦“儒”\“侠”思想的关联性作者:周星亚杨大路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儒”、“侠”两种文化形态产生的背景,并概述了儒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表现方式。
通过探讨两者关联性的成因和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两个角度对两者的关联性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儒家思想;游侠阶层;关联性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28-01一、“儒”、“侠”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周室微,诸侯为政,争相并”(《秦本纪》)随着周天子地位的日益丧失,奴隶制迅速的土崩瓦解,社会阶级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变动。
这时,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知识分子纷纷上台,宣扬自己学说主张,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新兴的地主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为把握权力斗争中的主动权,他们争先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吸纳了一批才能卓越的门客。
门客们的职责就是发挥才能为主尽忠,这便是早期的游侠阶层雏形。
二、“儒”“侠”思想关联性的原因(一)政治因素在政治上,儒家思想和游侠思想都是统治阶层用以维系统治利益的工具,儒家追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符合地主阶级培养一批忠诚侠义之士巩固统治的目的。
同时,广招布衣贤者,也可以传播统治者的美好名声,使其拥有强大的声望和号召力。
“儒”、“侠”文化的结合,能够使游侠们有一种精神寄托和信念,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文化因素儒家主张礼乐传统,维护强调伦理道德修养,维护礼法。
而儒家追求的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忠诚思想和尊信重诺的主张等,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想体现自身价值,为主尽忠,除了物质上的门客关系外,更多的还是来源游侠们的恩义思想,报恩效忠的情愫的包容性。
三、“儒”、“侠”思想关联性表现形式(一)义利判断上利与义的相互关系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儒家义利观追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先秦儒家认为,义是善的化身,行义就是要怀抱善良之心,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为人行事接怀抱向善之心。
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
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一、概述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
侠文化以侠客精神为核心,融合了道德、武艺、义气、忠诚等多种元素,成为古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从古代的《史记》到现代的新武侠小说,侠文化在中国文学中历经千年而不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小说中,侠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
古代小说的创作者们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塑造,传递了对英勇、正义、忠诚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本文将从古代小说的角度出发,探讨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分析其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历史背景。
1. 侠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侠文化所展现的是一种以武义、信义、道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融合了江湖气息、英雄情怀、道义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文化现象。
侠文化的定义在于其融合了武侠、道义、英雄等元素,所表现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其特点是崇尚正义、忠诚和勇气,强调个人荣誉和责任感。
侠文化中的人物往往以忠诚、正义、勇敢、仁义等品质为行为准则,他们行侠仗义,为弱小者伸张正义,成为民众心中的英雄。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侠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从唐代的传奇到明清的武侠小说,侠文化一直贯穿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小说中的侠客形象,无论是剑走偏锋的江湖豪杰,还是风姿绰约的侠女,都展现出了侠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理念,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过程。
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侠文化概述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体现。
《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史记的侠义
一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史记•刺容列传》)。也就是说,这些侠士完全是为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的,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为人准则,从而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中国古代社会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士”为四民之首,他们多是社会精英,要么拥有知识的宝藏,要么代表道德的典范。自古以来,“士”人既彰显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杀身成仁的志士与舍生取义的侠士不仅载入史册、千古流芳,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子孙万代学习的榜样。司马迁的《史记》正是通过对形形色色士人的描写,为后人展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弊端、历史的发展等方方面面,使我们后人不得不展卷长叹、掩卷深思。读《史记》最令人叹服的是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视角、独立的是非意识及其大胆的批判精神。“人们所以把《史记》称作‘无韵之《离骚》’,原因之一就在于《史记》有‘怨’也有‘愤’。这是因为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个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且更主要的是自身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公、人间的不平,愤世嫉俗,忧思深广,不能不‘微言讥刺,贬损当世’。”①刘熙载认为,“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艺概》)正因为司马迁能“立身”高处,所以他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性表现出了他特有的高度,不以统治阶级是非标准伪饰历史,而是敢于彰显真善美。《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就是很好的证明。
从史记看侠义精神
三、刺客产生的缘来
(2)侠义复仇观和崇正义的英雄情 怀出现
为亲人、朋友、恩主报仇。
正是中国儒文化萌芽形成之时,中国刺客文 化正是与儒家思想文化一同起步成长的,所 以中国刺客可避免地具有了儒文化的崇正义 心态和英雄主义人格。
三、解读豫让刺赵襄子
士为知己者死,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这里的知己指的是国 家和民族。在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时刻,每一位为国为民付出 生命的人,无论高门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可称之为“士”。
我愿意相信我们的祖先,真的曾有 一个慷慨激昂,士为知己者死的热 血时代;
我愿意相信这世间,真的有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愿意以一己之力维护 正义的真英四、解读专诸刺吴王僚
背景:
四、解读专诸刺吴王僚
背景:
四、解读专诸刺吴王僚
过程: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 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 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 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一、刺客的形象
高超的武艺和技艺;
缄默寡言而刚毅的性格;
一诺千金、重情重义的精神; 九死不悔的刺杀勇气。
二、刺客的代表人物
最震撼刺客—聂政 最绩效刺客—曹沫 最创意刺客—专诸 最敬业刺客—豫让
三、刺客产生的缘来
(1)贵族养士风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割据混战。为了 发展力量,贵族们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诸侯贵族养士之风唤醒了士阶层建功立业的 愿望和实行自我价值的意识。其中包括了刺 客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在春秋战国社会转 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出现了。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民间秩序的维护不同于儒家礼教的文化秩序,二者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游侠列传》侠情特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游侠列传》一篇于《史记》各传中超拔醒目,被称为“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
本文特别拈出“侠情”一词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所赋予的情感及其意义向度。
此处的“侠情”非为现代武侠小说中所谓的侠者的个人私情,而是指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情感样式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太史公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从侠情角度分析《游侠列传》,对于理解《史记》的游侠精神和中国侠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侠之“义”———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史记》不是帝王将相的功劳簿,而是由无数面形各异、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共同演绎而成的中华历史画卷。
《史记·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出游侠于以往历史记述中被缺漏的憾恨:“古布衣之下,靡得而闻已”,“儒墨皆排摒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不仅如此,游侠在现实语境中还遭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
”因此,司马迁要为游侠“正名”。
自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论出,“侠”似乎就被定了性———以武犯禁,与“暴豪之徒”的仗势欺人、倚强凌弱混为一谈,被认为仅有匹夫之勇。
司马迁为正游侠之名便从儒家的根本二字“仁义”讲起,以“义”作为呈现侠情的突破点。
检阅《游侠列传》全篇,一个“义”字反复出现,前后共有9次。
何为“义”?《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皆有勇,唯有“义”是衡量他们是否作乱为盗的标准。
孔孟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将“义”放在与“仁”同等的地位,那种不屈服于强权的威逼,为弱小者、为贫穷者、为无助者作抗争的行为就是“义”,其内里也符合儒家所说的伟大的同情之心,即“仁爱”。
史记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史记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由司马迁撰写而成,被誉为中国史书的鼻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首先,史记中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视和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历史的记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孔子的评价非常高,将其视为圣人,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对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史记中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弘扬。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古代文化的典故和传统习俗,如《太公钓鱼》、《鸿门宴》等。
这些故事和事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通过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在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另外,史记中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强调。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古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如《封禅书》中的周公、《楚辞》中的屈原等。
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代表了古代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强调。
史记中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这种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精神追求和品德修养。
只有通过培养人文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史记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论《史记》的侠士精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渊人文社会科学版冤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pr.2019 Vol.16 No.4
论《史记》的侠士精神
李 欢渊河南大学 文学院袁河南 开封 475001冤
可以说袁叶史记曳中不仅刻画出不同的侠士形象袁同时抓住 他们精神的内在标准对其个性加以把握袁 揭示出侠士精神的 具体内涵遥
一尧侠士形象具有广泛性 清代曾国藩认为可将叶史记曳中的侠士分为三类袁分别是野布 衣闾巷之侠袁一也遥 有土卿相之富袁二也遥 暴豪之徒袁三也遥 冶[4]594 简要来说袁即为卿相之侠尧布衣之侠尧暴豪之侠三类遥 然而袁司 马迁在具体创作中袁对侠士形象的刻画又不局限于此袁一部分 宫人或谋士亦是有侠士之行遥 因此袁对侠士形象的分类又不能 仅限于曾国藩先生对侠士形象的分类遥 布衣之侠与暴豪之侠是司马迁叶史记窑游侠列传曳中塑造 的两类侠士形象袁同时袁二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遥 布衣之侠 是司马迁很是欣赏的一类侠士形象遥 司马迁在塑造布衣之侠 时袁 通过对他们言行等方面的具体描写袁 着重渲染他们的德 行袁从而表现出这些布衣之侠的侠气遥 他们的侠与卿相之侠不 同袁卿相之侠展示的舞台是国与国的大背景袁而布衣之侠行侠 仗义的地方是在人民中间袁 通过他们的侠义行为对百姓提供 帮助袁同时也把自我的精神渗透到人民当中袁对当时的民风产 生一定的影响遥 叶游侠列传曳中的朱家袁救人无数袁甚至达官贵 人亦受过朱家的帮助袁但是他施恩不图报袁当他帮助过的季布 显贵时袁他却终身不再见季布袁也不接受季布的馈赠袁足以见 其高义遥 郭解在受到别人的侮辱时袁并不是首先责怪别人袁而 是从自身找原因袁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完善袁所以才导致别人 对自己的不尊重.他们虽然深处社会底层袁却在为人处世等方 方面面对自我严格要求袁以朱家尧郭解为代表的布衣之侠的成 为司马迁叶史记曳重点刻画的侠士形象是有一定道理的遥 与布衣之侠相对袁暴豪之侠是作为陪衬出现的遥 纵观叶史 记曳一书袁对暴肆之侠的介绍寥寥无几袁只叶史记窑游侠列传曳提 到的几人袁野至若北道姚氏尧西道诸杜尧南道仇景尧东道赵他尧羽 公子尧南阳赵调之徒袁此盗跖民间居耳袁曷足道哉钥 此乃乡者朱 家之羞也遥 冶[3]1691 作者写暴豪之侠只是用来衬托布衣之侠的高 义袁司马迁认为暴豪之侠残害同族尧恃强凌弱袁他们的强大只 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袁并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存在的遥 对这一 形象袁司马迁在叶史记窑游侠列传曳中进行批判袁野如朋党宗强比 周袁设财役贫袁暴横侵凌孤弱袁恣欲自快袁游侠亦丑之遥 冶[3]1686 这 是司马迁对暴豪之侠的总结遥 作者认为此类形象虽然称之为 野侠冶袁但是已经没有了侠的高义袁他们为了自己贪图享乐而奴
论《史记》的侠士精神
论《史记》的侠士精神作者:李欢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04期摘要:《史记》开创性的塑造了一系列侠士形象,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体现在他们德行、言语中的侠士精神却有着共同的内核——“义”。
本文从对侠士形象的分析出发,着眼于侠士精神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侠士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太史公的个人经历,论证司马迁选择侠士精神的必然性。
關键词:《史记》; 侠士形象; 侠士精神; 司马迁从“侠”之一字的提出到“侠士”精神的丰富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
简要来说,春秋时期的道家作品《列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可以说是早期侠士精神的的代表。
《列子》中记载的具有侠士精神的活动是在侠客认为自己受辱的情况下发生的,“楼上博者大笑,鸢飞适坠其腐鼠而中之。
”侠客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常有轻易人之志。
乃辱我腐鼠。
”[1]97侠客为了平息自己的愤怒而杀害侮辱自己之人。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早期作品中对侠客的侠士精神的描写是浅薄的,这个侠客从自身好恶出发对其他人做出道德评判的同时也把自己视为他人的生命裁判者而忽视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
这一记载也暗合早期著作《韩非子·五蠹》篇“侠以武犯禁”中对“侠”的批判与否定。
对此类行为活动,汪涌豪先生的《中国游侠史》一书中称作是“游侠的先驱”,他认为这些人“或持臣节,或为门客,或为隐者,平居不异常人,其慕义行侠,皆激于事变,有的则出自良智、良心……所以这里称他们为游侠的先驱。
”[2]59司马迁《史记》在早期侠士的基础上对侠士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同时对侠士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可以说,侠士形象与侠士精神至司马迁才有了明确的意义归属与肯定。
司马迁对侠士形象的重新定义吸收了对前代哲学家“侠”形象理解,同时结合时代背景与自我体验对侠士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塑造。
在这一过程中,他虽然承认侠士自身的固有弱点,但也不否认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司马迁对“侠士”的重新定义浓缩在《史记》中,《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己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心得体会
《史记》心得体会《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首先,《史记》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
同时,历史也是一面镜子,通过反思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史记》作为一部历史巨著,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史记》,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民族传统。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例如,项羽的英勇善战和悲壮结局让我感受到了英雄的豪情和悲壮;刘邦的机智权谋和善于用人让我认识到了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而秦始皇的残暴无道和奢侈荒淫则让我深刻反思了权力和道德的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
此外,《史记》还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智慧。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分析,传达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让我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让我学会了保持平和的心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策略让我意识到了了解对手的重要性。
这些哲理和智慧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阅读《史记》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司马迁的文笔优美、语言生动,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物的鲜活形象。
这种文学的魅力不仅让我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史记》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史记· 孔子世家》
同样地,在对义不帝秦的齐国隐士鲁仲连、对不 辱使命的閵相如、对光明磊落的项羽、对于敢于 廷争面折的张释之、汲黯等的记述中,都着力张 扬着一种令人折服的精神气质。值得注意的是, 在司马迁看来,这种“君子人格”并非只的是为 那些重要知名人物所拥有,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 小人物身上同样体现出来。比如伍子胥自楚国南 逃渡江,所遇见的重义轻财的渔父就具有义重如 山的情怀。
民间人物身上的圣贤精神
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 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 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 賜粟伍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剑邪”!不受。 《史记》卷六十《伍子胥列传》
伍氏显然低估了漁父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漁父 的形象显然要比伍氏高大美好,令人肃然起敬。 有意思的是,史记》还分别在《屈平贾生列传》 与《项羽本纪》中记载了另外两个漁父事迹,同 样是卓而不俗。史记中这三个漁父形象应该是中 国古典文学中“民间大隐”的历史原型。再如, 在危急中帮助魏公子信陵君成功策划了退秦救赵 的侯赢,实际身份不过是大梁城的一看门人,却 以自己非凡智慧导演了窃符救赵这一奇迹,并随 后毅然无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读来让人感叹不 已。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记 · 伍子胥列传》
苏秦未出名时倍受兄弟嫂妹嘲笑,立志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游走诸侯。巧言权变,很快发迹,佩六国相印,声名 显赫;最感人的是《刺客列传》中侠客聂政的姐姐聂荣, 当弟弟刺杀韩国奸相侠累暴尸街头、无人知晓其身份时, 聂荣为了弟弟英烈事迹不至于湮没无闻,当众公布死者姓 名,并说明弟弟杀死侠累的缘由,最后自己也自杀于聂政 身旁。正是因为有姐姐的悲壮之举,聂政的英名与事迹才 流传于世。司马迁曾明言作七十列传的目的在于“扶義俶 儻,不令已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他在论及历史上志士受 难终成大业时说: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赵璐璐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品读与欣赏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部史学巨著——《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的一部中国古代名著,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中国的史学史和文学史两个方面给予了《史记》极高的评价。
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一下《史记》与中国传统文化。
看一看《史记》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究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样的特色。
一、司马迁的生平其实《史记》这部书大家都会非常熟悉,它的作者是中国西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我们要了解《史记》这部书,当然就要先了解司马迁这个作者他的一生,他的思想也对《史记》的成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现在先来谈一谈司马迁这个人的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他出生在汉景帝的中元五年(公元前的145年),他是当时汉代左冯翊夏阳人,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附近。
那么,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汉朝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掌管当时图书的保管、史籍的修著和编撰、天文历法等等。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史方面的训练。
年十岁,司马迁就可以诵古文。
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父亲司马谈认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父亲司马谈就要求司马迁离开家乡,出去远游,来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一看,当时整个汉王朝的统治情况,并可以寻访许多的历史遗迹。
因此,司马迁在20岁这一年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涯,在司马迁整个游学的过程中,他遍访了祖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古迹,并且有幸知道的许多地方上的史料,见到了许多秦汉之际历史的亲历者,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也得到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应该说,这都为以后司马迁写作《史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司马迁在结束游历之后,回到家中,但是不久司马谈因为病重去世了。
于是司马迁在经过三年的守孝之后,就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位,在汉武帝的元封三年(公元前的108年),司马迁正式开始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试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试论《史记》的人文精神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极为推崇道家,司马迁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但同时司马迁又曾受教于董仲舒,曾有“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孔子世家》)的想法,在他那里,儒和道并不矛盾。
老子的自然观,公羊学的天人观念与“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思考人与人、自然、社会、天道之间的关系,突显出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
[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历史学就是研究在不断变化中的人生和为其产物的文化。
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产物的人文精神,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
要纪录这一过程,唯有史学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才能承担。
历史是纪录过去,开创未来的。
让它得以保存着人文精神的形成轨迹。
当然这种轨迹是需要我们通过历史客体去认识、理解的。
史书中的人们按照各自的意图开展历史活动,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的过程。
也是广义上的历史创造者接受某种观念、思想,形成内在于自身的品格,从而指导历史实践活动的过程。
而这种观念、思想,它形成于历史运动之中,经过多次积淀和检验,为人们所接受,它便是人文精神。
纵观《史记》,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人事,坚持“天人相分”的理论。
《史记》的主干部分是“历帝王岁月”的本纪和“录人臣行状”的列传,通过揭示传主的行为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图景。
它给中国古代史学重人事而轻鬼神的传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编撰体裁。
他力图从历史事实中找出促使历史人物做出某一抉择的客观依据,对各种宿命、天意之说给予严肃的批评。
他对项羽寄予无限的崇敬和同情,但对于项羽败亡之际说的“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提出了批评,他从人事的角度分析了项羽败亡的原因:“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用兵之罪也’,岂不缪哉!”。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
它以深刻的历史思考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精神。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简析《史记》蕴含的民族精神。
第一,弘扬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整理,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历史成就。
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描述,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族的辉煌和伟大感到自豪。
《史记》在记载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民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第二,崇尚忠诚和责任意识。
《史记》中有大量记载了历史上的忠诚和责任之人。
陈胜、吴广等义军英雄,李渊等建立唐朝的君主,岳飞等保卫祖国的将领等。
他们以忠诚和责任心为指引,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这种忠诚和责任意识贯穿于整个《史记》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它告诉我们作为中华子孙,我们要时刻牢记忠诚和责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
弘扬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
在《史记》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对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的描述。
封建时代的生活是一个互助的社会,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这种互助精神在中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的“舍己救人”、“兼爱”的思想,司马迁对黄老思想的赞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互助精神的重视。
这种团结合作和互助精神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基石。
第四,强调勇敢和拼搏精神。
《史记》中也有很多关于英雄人物的记载,他们被赞誉为忠义之士、勇猛之将。
他们勇敢无畏,坚持原则,甚至为国家和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种勇敢和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成就辉煌的原因之一。
它告诉我们作为中华子孙,我们要具备勇敢和拼搏的精神,奋发有为,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而 无义 为盗 。 (论 语 ・ ”《 阳货 》另外 , 子认 为 , ) 孔 一 个完 人应 该 同时具备 “ ” “ ”“ ” “ 仁 、智 、勇 :君子 道者 三 , 无 能焉 ; 者 不 忧 , 者 不 惑 , 我 仁 智 勇者 不 惧 。 ”
上, 他们对 侠 的认识都 过 于偏颇 。司 马迁 就认 为那 些 “ 行 虽不 轨 于 正义 , 其 言 必信 , 行 必 果 , 其 然 其 已 诺必 诚 , 爱 其 躯 , 士之 厄 困 , 已存 亡 死 生矣 , 不 赴 既 而 不 矜其 能 , 羞伐 其 德 ”(史 记 ・ 《 游侠 列传 》 之 侠 )
同, 盖聂怒而 目 , 之 他不敢反击就走了 ; 游历到邯郸
时, 与鲁 句 践 下棋 , 发生 分 歧后 , 鲁句 践 怒 斥他 , 他 不 争辩 , 旧默然 逃 去 。 面胆 小懦弱 的他 , 实是 依 表 其 不拘小 节 的表现 ,他 能够 在刺 杀秦 王 时沉 着冷静 , 英勇无比, 能够 置生 死于不 顾 , 奋身 反抗 强暴 , 大 其
义、名声与功业的执着追求 。赵襄子数落豫让说 :
“ 子不 尝事 范 、 中行 氏乎 ?智 伯 尽灭 之 , 而子 不 为报 仇, 而反委 质 臣于智 伯 。 伯亦 已死矣 , 子独何 以 智 而 为之 报仇 之深 也 ?豫 让 日 :臣事范 、 ” “ 中行 氏 , 、 范 中
质, 同时 , 有勇有谋也是侠者的一贯作风。 首先来看 曹沫 的事迹 , 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 , 尤其是在齐与
阳 , 道 歉说 : 北 蛮 夷 之 鄙 人 , 尝 见 天 子 , 振 并 “ 未 故
慑 。 ” 终没 有刺杀 成 功 , 却倚 柱 而笑 , 最 他 箕踞 以骂 日 :事 所 以不 成 者 , “ 以欲生 劫 之 , 得 约 契 以报 太 必
子也 。” 这些 侠者 的勇 气可歌 可泣 、 可佩 。 可敬
勇也 。”《 (论语 ・ 政》 这里 的 “ ” 为 ) 义 即道义 。而 “ ” 义
多于“ ”“ ” 利 、生 相对 ,君子 喻于 义 , “ 小人 喻 于利 。 ”
而在我们看来 , 中国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 其核心 是 “ ”具体表现为礼 、 、 、 、 、 、 、 、 仁 , 义 智 信 忠 恕 孝 悌
日 :君 子 义 以为 上 , 子 有 勇 而无 义 为乱 , ‘ 君 小人 有
“ ” 是 “ 伦 之始 ”《 语 ・ 而 》 :孝 弟 孝 乃 人 ,论 学 云 “ 也者 , 其为 仁之 本与 !” 云 :其 为人也 孝 弟 , 又 “ 而好 犯 上 者鲜矣 。朱 熹 注 :善 事父母 为 孝 , 事兄 长为 ” “ 善 弟 。《 语 ・ ”论 为政 》 又言 :今之 孝者 , “ 是谓 能养 。 至于
身 为厉 、 吞炭 为 哑以达 目的。 即使最 后 被赵 襄子 抓 获 , 了所 谓 的 “ 臣有 死 名 之义 ”他 还 以刺 衣 的 为 忠 , 方 式达 其心 愿 。 种舍 生取 义 的精 神 实质 上是对 道 这
(论语 ・ 《 宪问》 孟子把 “ 分为“ ) 勇” 小勇” 大勇” 和“ :
为上。 (论语 ・ ”《 阳货》而“ 的内涵复杂多样 。子 ) 义” “
日 :君 子 之 于天 下 也 ,无 适 也 ,无 莫 也 ,义 之 与 ‘
比’ (论语 ・ 。” 《 里仁》 这里的“ 即道理 , ) 义” 君子对
于天 下 的事 , 所 谓 赞成 或 反 对什 么 , 无 只要 符 合 道 理 就行 了 。“ 子路 日:不 仕无 义 。长幼 之节 , 可废 ‘ 不
光 的知 遇之恩 , 不惜 出生人死 , 身 不恤 , 殒 以鱼炙 之
腹 中剑 果 断 刺 杀 王 僚 的行 为 成 就 了 自 己的 义 行 。
一
、
“ 让义 ,不 为二 心” 《 豫 (史记 ・ 史公 自序 》 ,为 了 太 ) “ 为 知 己者 死 ,女 为说 己者 容 ” 《 记 ・ 客 列 士 (史 刺 传 》 的义 , 让 一 而再 地 刺 杀 赵襄 子 , 至 不 惜 漆 ) 豫 甚
有仁。 (论语 ・ ”《 宪问》合乎“ 的“ 才不会导致 ) 礼” 勇” 以下犯上 :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 ・ “ ”《 泰伯》 “ 以 )勇”
“ ”作 为衡 量 的标 准 :子 日 : ‘ 义不 为 ,无 勇 义 “ 见
三、 孝悌
也 。 ”(论 语 ・ ’《 为政 》 “ 路 日 :君 子 尚勇 乎 ? ’ )子 ‘ 子
众 自残而死 。荆 轲 电是有 勇有 谋 之人 , 当秦 兵 到 比手 法极 为形象 地表 现 了荆 轲 的大智 大 勇 。 这 些侠 者讲 义气 , 懂得 知恩 图报 , 持一 种 “ 秉 士为 知 己 者死” 的态度 立 身行 事 , 与 儒 家所 强 调 的 “ ” 这 义 是
“ 剑而 视 , :彼 恶敢 当我 哉 ? 此 匹夫之 勇 , 一 抚 日 ‘ ’ 敌
人者也。”《 (孟子 ・ 梁惠王下》 这是所谓 的“ ) 小勇” ;
“ 文王一 怒 而安天 下之 民。” 同上 )这 就是所 谓 的 ( “ 大勇 ” 可见 , 个真 正 的勇者 要有 “ 的道 德 , 。 一 仁” 还 要 有智 谋 , “ ” “ ” 而 勇 和 智 正是 儒家 所倡 导 的美 好 品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1 0 2年第 3期
从《 史记》 看侠儒文化精神 的契合
王喜英
( 中国传媒 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 2 ) 00 4
摘
要 : 儒各 自的 文化 结 构 虽然极 为 复 杂 , 在 各 自的 系统 中却存 有相 同或相 似 的文化 基 因 , 家 侠 但 儒
的文化 因子 包括仁 、 、 、 、 信 等 , 礼 义 智 勇、 而侠 文化 中所 体现 出的 义 、 、 、 悌 、 等 与之相 通 , 勇 智 孝 善 这种 相通 使儒 侠 文化得 以高度 契合 。
二、 、 勇 智
一
王, 等见 到秦 王 , 舞 阳色变 振恐 , 秦 而荆 轲 却顾 笑舞 孔 子 所谓 的 “ ” 不开 “ ” “ ” “ ” 勇 离 仁 、礼 、义 的规 范 。 以说 ,勇 ” 可 “ 发乎 “ ”适 乎 “ ”而止 乎 “ ” 仁 , 礼 , 义 。 “ ” 立在 “ ” 勇 建 仁 的基 础之上 ,仁者 有 勇 , “ 勇者不 必
则 、 正义感 , 有 能替 天行道 、 纾解人 间不平 的人 。 [. ”P 1) I 3
也; 君臣之义 ,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 而乱大伦。
君 子 之仕 也 , 其 义 也 。道 之 不行 , 行 已知之 矣 ’ ” 。
(论语 ・ 《 微子》这里的“ 指责任。“ ) 义” 见义不为 , 无
侠 虽 然 以武乱 法 , 在 他们 心 中 ,义 ” 于 泰 但 “ 重
收 稿 日期 :0 2 8 1 21-—1
作者简介 : 王喜英 (9 8 )女 , 1 8一 , 河南通许人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专业 2 1 级 硕士研究生 。 01
8 0
从《 史记》 看侠儒文化精神 的契合
相 通 的。
燕 南 界 时 , 子 丹感 到恐惧 , 荆轲 却 冷 静地 为 燕 太 而 子丹 出谋 划策 , 他认 为 要 想 取得 秦 王 的信 任 , 仅 不
要有 樊於期 的首级 , 还要 献 给秦 王燕督 亢 之地 。 当 切 准备 就绪 后 , 与 副手秦 舞 阳为伴 前 去刺 杀秦 他
是值得歌颂 的, 故司马迁首次为游侠立传。先秦时 期所谓的刺客在后世也多被视为游侠 , 并且作为游
侠 的主要部 分 而为人 们所 称颂 , 后来 逐 渐形 成 了侠 文化 。 么何 为“ ” 那 侠 ?台湾学者 龚鹏 程对 “ ” 侠 的提 炼 十分精 确 :侠是 一个急公好 义 ,勇于牺牲 ,有原 “
体现在他敏锐地洞察了吴国的形势 ;另一方面 , 体
现 在 他在 宴 会 上 以鱼 炙 之腹 中剑果 断刺 杀 王僚 的 行为。 聂政虽 穷僻 之人 , 但在 智 勇方 面不逊 一般人 , 严 仲 子 为报 私 仇 , 多 派兵 协 助 聂政 , 聂 政 认 为 想 但 韩 相乃 国君 之亲 , 又与 卫相 隔不 远 , 派人 太 多 , 易 容 发 生 意外 , 容 易泄露 秘密 , 独身前 往 。 也 故 等聂政 到 了韩相 府 , 入其 内 , 阶刺杀 侠 累 , 直 上 最后 因敌不 寡
关键词 : ; ; 侠 儒 文化精神 ;史记》 《
早期 的游 侠和 刺客往 往是 古人 非议 的对 象 。 如 韩非 子认 为 “ ” 五蠹 之一 :儒 以文犯 法 , 以武 侠 乃 “ 侠 犯禁 ” 《 非 子 ・ 蠹》 , (韩 五 )苟悦则 把 游侠 界定 为 :立 “
山, 宁肯舍弃生命 , 也要保全所信仰的“ 节 ,夫 义” “ 侠者 , 盖非常人也 , 虽然 以诺许人 , 必以节义为本 ,
鲁 会 盟于柯 的时候 ,曹沫 竟然 执 匕首劫 持齐 桓公 , 并 要 求齐 国归还 所侵 占鲁 国之 地 。 当齐桓 公答 应其 要 求 后 ,曹沫投 其 I首 , “ t 下坛 , 面就群 臣之位 , , 北 颜 色不 变 , 令 如故 。” 曹沫 的行 为来看 , 并不 是 辞 从 他 四肢 发达 的莽 夫 , 是智 勇双 全 的刺客 。在曹 沫 的 而 身 上 ,勇 ” “ ” 现得 淋 漓 尽致 , “ 和 智 体 其镇 定 的气 势 和无 畏 的勇气 令人 咂舌 。专诸 的有勇 有谋 , 方 面 一
义 非侠 不立 , 侠非 义不 成 , 兼 之矣 。”李德 裕 《 难 ( 豪 侠 论 》 而 “ ” 儒 家 文 化 中的 重 要 概 念 , 子 把 ) 义 是 孔 “ 看 作是 人们 理应具 备 的 品德 , 说 :君 子 以义 义” 他 “
气齐 , 作威福 , 结私交 , 以立强于世者 。 (汉纪》 因 ”《 ) 此 ,儒 、 “ 墨皆排摈不载。 (史记 ・ ”《 游侠列传》 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