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课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2.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
二、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起因;2.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鸦片战争起因及经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国情。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预习在课前通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预习教学内容。
例如:- 鸦片战争的起因有哪些? -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 当时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子?3.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让学生围绕英国、中国、鸦片等关键词展开思考,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
(2)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详细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让学生了解此次战争的全貌。
(3)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启迪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深入思考。
(4)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介绍当时中国的国情,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4.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并安排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看法。
2.课后收集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资源1.教具:黑板、白板等。
2.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七、教学延伸通过课外阅读、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选题进行研究。
八、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讲解要点明确,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3.教材内容可适当增加拓展,、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三国演义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三国演义教案教案概述这份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研究《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三国演义》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和英雄,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2. 能够掌握《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培养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简要讲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介绍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
步骤三:故事讲述(15分钟)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包括三国分立、刘备、曹操、孙权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和行为。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或一个人物形象,比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权谋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互动讨论。
步骤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同时对每个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和总结。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口头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检验他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记忆。
书面作业布置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短文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研究和自己的思考,对其中一个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资料1.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材;2. 《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解读。
以上是《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三国演义教案》的内容和设计,请按照教案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其重要事件;2. 教学难点: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出示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学生自主讨论并交流归纳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第三步: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发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第四步:合作研究(20分钟)1. 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补充。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提出对洋务运动的思考和批判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拓展资料,丰富知识面。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研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洋务运动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2. 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3. 讨论和交流的小组工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2. 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学生的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洋务运动的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2. 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虎门销烟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8年级上历史第1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二(上)课题 1 鸦片战争的烽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虎门硝烟的信息,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及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图表等手段。
教学流程主导调控主体活动常识导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事件?(鸦片战争)鸦片是何物?它有什么样的危害?知识连接:一、战争概况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利益驱使)2、深入分析走私鸦片对社会国家的危害: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威胁清政府统治白银外流府库空虚3、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历史事件。
(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4、虎门硝烟触犯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通过提问使学生自然融洽地进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禁烟必要性的了解阅读课文,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40年6月经过:看《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腐败 软弱 无能),被迫于1842年8月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项目 主要内容 影响割地 香港岛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款 2100万银元增加中国人民的负担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协定关税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三、觉醒意识面对外国侵略,中国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长城》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长城》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长城的起源、功能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和历史文化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长城的起源和建造目的。
2. 掌握中国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教学PPT。
3. 国内外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长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长城吗?它有什么作用?”步骤二:研究 (15分钟)1. 分组阅读课本第1课《长城》,每个小组讨论理解后向全班汇报。
2. 教师介绍中国长城的起源和建造目的,解释其重要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国内外不同部分的长城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了解长城的不同特点和历史意义。
步骤三:讨论 (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例如防御外敌、保卫边疆、交通运输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长城。
步骤四:拓展 (10分钟)1. 讲解现代长城的建设和保护现状,以及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2. 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提倡爱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表现。
2. 学生提交的练和作业。
3. 学生对于中国长城保护意识的认识和态度。
六、教学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与中国长城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遗址或博物馆,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文化。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案五篇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案五篇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案五篇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因此,龙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历史的象征!下面就是本文库整理的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
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一课
鸦片战争2
课时:第二课班级:八年级时间:45分钟
教学目标: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上堂课虎门销烟事件
2、讲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A、必然性(根本原因):a、中国的落后给了英国可趁之机b、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
B、偶然性(直接原因):虎门销烟6分钟
3、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名族英雄的事迹8分钟
4、《南京条约》的内容与分析
中英《南京条约》简表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简表
10分钟
5、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矛盾的转换(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8分钟
6、合作探究:
a、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老师直接提问)
b、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清王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
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0分钟7、当堂检测题目讲解5分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图片、视频等。
3.学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鸦片战争?为什么要进行鸦片战争?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案,自主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评价和指导。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初二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英国贸易观念和对中国的影响2.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3.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2.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如何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引入1.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的主题是《鸦片战争》,请同学们谈一谈对鸦片战争的了解和所知道的内容。
2.引导同学们回忆并梳理鸦片战争的基本事实和关键链接。
3.引导同学们探究对中国的背叛背后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二、讲授1.英国贸易观念的影响:英国商人视商品流入市场为成功之举,认为金银总量不变,外汇收支平衡即可,通过大量输出商品,进口高价销售,借此不断推进本国工业发展。
这种商业理念的影响及运作也是启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鸦片战争的起因:1839年,英国商人福克斯未经许可偷渡到广东,私自运进鸦片。
由于鸦片对身体有害,中国政府明令禁止此类鸦片流入,但福克斯顽强坚持,结果被缉私船击沉,事态越演越烈,终于爆发战争。
3.鸦片战争的结果:1842年,福尔摩斯协定签订,英国在香港岛拥有永久版图,中国在长江流域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签订不平等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沦亡危机。
•鸦片战争被奉为近代化启蒙的开端,启发人们意识到必须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以自救。
•启发人们懂得争取民族独立、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闷声大富。
•鸦片战争现象记载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前现代状态,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背景带来了现实意义三、讨论1.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影响有哪些?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们发言,补充影响,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多方面。
四、总结1.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
2.引导学生重视头脑中的错误思想观念和认知缺口, 加强学习和知识的逐步积累。
课堂拓展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在清朝时期的鸦片大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优秀教案鸦片战争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形势的差异2、使学生概述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3、使学生认识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涌现出的民族英雄4、使学生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不同条款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并理解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双重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情况图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与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结果,通过课后习题的布置,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促使学生为着“中国梦”而奋斗2、通过讲述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事迹,使学生积极关注并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深刻感悟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
二、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二)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以PPT展示为辅;提问法;讨论法四、授课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罂粟花)同学们,这些花儿漂亮吗?你们认识这些花儿吗?(若认识,则接着提出,在你们的印象中它主要是用来做什么毒品的原料——引出鸦片;若不认识,提示在金三角边境现在属于非法种植,再引出是座鸦片的原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鸦片或者这些花儿有关系的一课----鸦片战争(二)讲授新课:一般一场战争的讲解大概是从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四大因素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也大致按着四大要素讲解。
(课本上对鸦片战争的介绍也是四目:第一目是鸦片战争前中英的形势对比——战争的根因,虎门销烟——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二目是烟片战争的经过;第三目是鸦片战争战败及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结果;第四目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是该册的开篇,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精美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比较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角度了解鸦片战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认识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设计的,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熟悉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3. 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2.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抗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 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抗日战争的图片、影像资料等;3. 学生教材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初步了解。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2. 分析抗日战争的阶段和主要战役,向学生介绍重要的历史事件;3.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国民精神的培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总结,强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2. 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五、课堂反馈(5分钟)1. 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课堂测验或问答;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
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或问答;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 学生的研究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 部编历史上册教材;2. 相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和文献。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为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史前时期和夏商周的历史了解有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历史意义。
(2)掌握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理解这些传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熟悉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
(4)掌握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5)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史实出发,逐步深入探索未知的史前文明。
(2)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讲解典型文化遗址和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签订《南京条约》。
3.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四、案例分析1.分析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林则徐、关天培等。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领土割让、主权丧失、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等。
五、课堂讨论1.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现象?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六、课堂小结2.强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短文。
2.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附:教学资源1.课件:《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
2.视频:《鸦片战争》纪录片片段。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程标准: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历史意义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演示图片、研读史料,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等主要方式,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目标一: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的历史基础知识目标二:课堂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目标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情况的不同教学准备: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一下相关的文字与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神话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国的女娲造人、西方上帝创造了人类等问题,导入新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自主学习,讲授新课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学生根据图片自主学习:A.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B.他们发现时间和地点?判断他们是人而不是猿的依据是什么?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发现的地址?时间?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他们用火做什么?火的使用有什么意义?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原始人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展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吗?四.达标测试,巩固知识——以课件为主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先学后教”的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本课给了学生充足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教案:第1课
3.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4.自主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讨论补充
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
7、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二)学生据自学提纲自主学习
自学时,教师简单提示、指导学法,学生对重、难点自学并作好批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8分钟左右)
1、学习小组互探:
学生分学习小组自由讨论、交流并得出统一结论。对不懂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要记住,质疑时提出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帮助解决。
4.课后小结:通过学习,了解了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并取得了胜利;中国的禁烟运动引发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显示结论:学生齐读或默读3-5分钟。掌握结论。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显示训练题、提高题(《基础训练》第1课)。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2.师生互探:教师据自学提纲提问。各学习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纠错、点拨、归纳和总结。
讨论补充
记录
教
学
过
程
3.教授内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有什么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课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那么,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的状况如何呢?我们有请同学上来给我们表演几段场景剧,其他同学在观看的同时,想想,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什么样的情况?当时的中国1、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2、吏治腐败3、军队腐化(甚至出现骑兵无马,水兵不习水现象)4、生产方式落后,当中国仍然依靠人力为主时候,我们看到这幅图片,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在1820年,其工业产量占据世界一半,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
而且,在中英两国的贸易中,英国人很沮丧的发现,欧洲产品在中国几乎找不到市场,我们来看看这个图表,英国的呢绒,布匹在中国很难卖,相反,中国的商品(茶叶、生丝、瓷器等)在英国却很畅销,贸易的结果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师:为什么英国的商品打不开中国市场呢?生: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受自然经济的保护,我们习惯了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因此我们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师:在正当贸易无法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想到了什么方法?生:走私鸦片。
师:我们来看看鸦片激增图表,随着鸦片走私数量逐年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了英国。
在这里,英国认为鸦片有害,不鼓励本国人民吸食,然而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却鼓励外销,这些彻底暴露了资本家的无耻和伪善,那么,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再作答,(介绍罂粟,它是一种看起来很美丽的花,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鸦片,人一旦吸食,就容易上瘾,时间一长,吸食者骨瘦如柴,三分似人,七分为鬼,甚至死亡,而且为了得到毒品,倾家荡产,杀人抢劫的都有,因此,对于这种东西,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师:结合课本上的《炮子谣》,同学们说说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生: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大量白银外流;加剧中国贫弱……师:面对这种情况,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皇帝,请求禁烟,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于是有了这场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
哪一位同学根据老师给的信息讲讲这一经过(1、时间2、地点3、人物4、意义)师: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200多万斤的鸦片,不小的数目啊,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但他们仔细观察整个过程后,发现整个环节滴水不漏,连销烟的方法也十分巧妙,不是简单的“烧烟”,放进生石灰,煮沸再加入鸦片,这样就不能回收了。
这让外国赞叹不已。
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虎门销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中国严禁鸦片的动人画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打击毒品走私这一罪恶活动的先河,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表达,林则徐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那么,面对中国的这场禁烟运动,英国方面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展示幻灯片: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由于这场战争是因为鸦片走私引起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所以这种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
师:有人说:“林则徐不禁烟,英国人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你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师:我们从他这句话中寻找信息(幻灯片11):“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实际上,英国的真正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生:不能,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和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就算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会发动战争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过渡:不可避免的战争发生了,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大概说说战争的经过。
生:两个阶段:1840—1841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1842:占香港岛(注意是香港岛,不是香港,香港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一步步被侵略的,什么时候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到南京,求和签约。
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有什么危害?同学们在教材上找找相关信息。
生:1、时间:2、内容(p4 4点)师:这场战争有何影响?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师: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
(半殖民地: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主权。
半封建: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师: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会战败?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为什么被一万多人的英军所打败?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指挥失当… …师:实际上,归根结底,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落后。
师:这场战争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反思和教训?(落后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师:最后我们来对本课进行一个小结,让学生把“严重灾难”“走私鸦片”“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分别填到下列适合的位置,然后由学生来进行小结。
【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板书设计】第1课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时间:1839、62、地点:虎门海滩3、人物:林则徐(民族英雄)4、意义二、鸦片战争1、爆发2、《南京条约》3、影响【教学反思】《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3.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近代北京西郊有一个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但如今人们前往北京圆明园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今天学完第2课后,你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化罪行(板书)师:同学们请先看课本第7页左边导言,这就是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毁坏的。
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爆发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生: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又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那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西方列强参与的?结果怎么样?生:1856年10至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清政府战败,又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
师:那好。
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影响?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原因、过程、影响(板书)师:为什么要把这次战争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呢?生:这次战争和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都是要打开中国市场;但时间、规模、要求和结果都比鸦片战争进了一步,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