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教学设计
教资初中化学氧气教案
教资初中化学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方法。
3. 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性质和存在形式,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方法。
难点:氧气的应用领域和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氧气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1)氧气的性质和存在形式通过实验展示氧气与蜡烛反应产生火焰并放大声音,引导学生猜测氧气的性质。
介绍氧气的存在形式: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氧气等。
(2)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方法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展示氧气的实验方法:氧气的性质实验。
亲自指导学生进行氧气的制取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3. 巩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氧气的理解,确保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存在形式、制取方法和实验方法有较好的掌握。
4. 拓展介绍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气球充气、氧气瓶等,激发学生对氧气应用领域的好奇。
引导学生对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进行探究,如氧气与铁的反应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并对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方法进行概括和归纳。
四、课后作业1. 回顾学习到的氧气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2. 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总结氧气的制取和实验方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存在形式、制取方法和实验方法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展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安全,严格遵守实验规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化学 氧气 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3. 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3.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和原因。
2. 氧气的制取方法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集气瓶、酒精灯、导管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吗?氧气有什么作用?2. 回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木炭燃烧实验:将木炭放在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2. 铁丝燃烧实验: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四、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1. 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氧气验满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实验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3. 强调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和板书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和板书
主题:氧气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
2.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2. 理解氧气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二、讲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应用,包括氧气无色、无味、不可燃、支持燃烧等特点,以及氧气在燃烧、呼吸和氧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三、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15分钟)
1. 实验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热分解制备氧气的实验过程。
2.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热分解实验,制备氧气并观察氧气气泡的特点。
四、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氧气的性质、应用和制备方法。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编写一份关于氧气的小结,并列举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范本:
氧气
性质:
1. 无色、无味;
2. 不可燃,但支持燃烧;
3. 对火焰起助燃作用。
应用:
1. 支持燃烧;
2. 呼吸气体;
3. 氧化反应的氧气。
制备方法:
1.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热分解。
重要作用:
1.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
2. 促进燃烧;
3. 促进氧化反应。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1. 引言氧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也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掌握氧气的性质对于理解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多种化学反应过程至关重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氧气的性质。
2. 学习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氧气的一般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了解氧气在生物、工业和环境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实验测量氧气的密度,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溶解性:通过实验观察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3.2 氧气的化学性质•燃烧性:通过实验观察氧气对于燃烧的促进作用,并解释其原理;•氧化性:通过实验观察氧气对于金属的氧化反应,并解释其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探究性学习法。
3.3 氧气的应用•生物应用:探讨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性;•工业应用:介绍氧气在燃烧和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环境应用:讨论氧气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步骤4.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氧气的兴趣,例如:“为什么火堆上会冒出火苗?”“为什么我们要呼吸?”等。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并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于氧气的简单认识。
4.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逐一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和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并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4.3 实验操作(3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设计以下实验:1.实验一:测量氧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利用静态测量法测量氧气的密度,并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材料:氧气气体、电子天平、氧气气袋等。
–实验要点:注意测量的准确性,防止误差。
2.实验二:观察氧气的燃烧性–实验步骤: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点燃一支火柴,然后将其插入装有氧气的容器中,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材料:氧气气体、火柴、密闭容器等。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认识。
2.启发学生对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氧气的制取方法。
4.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1.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
2.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
教学方法:1.探究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氧气应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为什么氧气在人类生活中如此重要?”2.学生讨论并交流答案。
二、学习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符号,并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可支持燃烧等。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三、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2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演示氧气在医疗、冶金、发动机燃烧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的重要作用。
2.学生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四、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20分钟)1.教师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分离空气等,并进行生动的实例解释。
2.学生记录笔记并拍照留存。
五、进行氧气的实验验证(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实施氧气的制取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验证制取氧气的方法。
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设置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记下数据和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
六、实验演示法:(20分钟)1.教师进行一次关于氧气的实验演示,如燃烧实验、呼吸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实验现象。
氧气教案初中化学
氧气教案初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掌握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氧气的制备方法;
3. 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
2. 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展示一个氧气气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提出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二、讲解
1.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对燃烧起着重要作用;
2. 氧气的制备方法: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加热过氧化氢或将氢氧化钠和漂白粉混合加热来制备氧气;
3. 氧气的应用:氧气在呼吸、燃烧、工业生产中都有重要作用。
三、实验环节
1. 实验一:用加热过氧化氢制备氧气,观察氧气的收集和性质;
2. 实验二:用氢氧化钠和漂白粉混合加热制备氧气,观察氧气的收集和性质。
四、总结
1. 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
3. 总结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索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做相关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展开,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
化学初中试讲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试讲氧气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主题:氧气
教学目标:
1. 知道氧气是一种气体,有什么特点;
2. 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3. 能够简单描述氧气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氧气
教学重点:氧气的特性和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和化学品,包括锌粉、盐酸、试管、燃烧木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氧气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对氧气的印象;
2. 运用一些实际例子,如火焰需要氧气才会燃烧等,强化学生对氧气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讲解氧气的特性(10分钟)
1. 介绍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生命活动和燃烧的必须条件;
2. 解释氧气的特性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三、实验制备氧气(15分钟)
1. 示范使用锌粉和盐酸来制备氧气的实验步骤;
2. 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观察氧气的产生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
四、探讨氧气的应用(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业中常见的应用,如氧气在潜水、医疗、焊接等领域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人类生存中的不可或缺性。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氧气的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强化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氧气的特性和应用,并分享自己对氧气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观察更多关于氧气的实验,拓展他们对氧气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氧气教案的范本,希朥对您有所帮助。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复习旧识: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3)什么是物理性质2、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3、探究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通过实验填写下表:结论: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回顾旧识: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探究新课分析讨论1:填写下表: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论: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
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
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
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
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
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
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1)出示情境图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
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A:15÷3=5(元)B:9÷2=4.5(元)C:12÷3=4(元)(2)出示情境图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
化学初中知识氧气教案
化学初中知识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氧气的制取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内容:
1. 氧气的基本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
(2)氧气能助燃,促使物质燃烧;
(3)氧气是支持生命的气体,人和动物需要氧气才能生存。
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氧气可以通过加热含氧化物的氧化物来制取,如过氧化氢、过硫酸钠等,通过氧气收集法收集氧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入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讲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示范氧气制取实验操作过程。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氧气制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思考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做一份调查报告;
2. 制作氧气的实验报告,记录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
七、教学反馈:
1. 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鼓励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初中氧气化学教案
初中氧气化学教案
时间:1课时
目标: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的氧气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介绍氧气的性质,化学符号为O2,气体呈蓝色。
2.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金属、非金属和还原剂的反应。
3.展示氧气的应用领域,如生产工业中的氧气、医疗用氧气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进行氧气的制备实验。
2.展示氧气的颜色、密度等性质,让学生亲身感受氧气的存在。
3.带领学生进行氧气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四、小结(5分钟)
1.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2.提问学生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应用,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氧气的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氧气的来源和制备方法;
3. 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氧气的来源和制备方法;
3. 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
2. 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通过展示氧气的应用场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味道、性质等,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3. 探究氧气的来源和制备方法:介绍氧气的主要来源和制备方法,如空气的分离法、过氧化氢的分解法等。
4. 分组讨论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知识。
五、课堂反馈:
1. 通过问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检查他们对氧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指导,鼓励他们在化学学习中保持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六、课后拓展: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更多知识,如氧气的性质实验、氧气的反应等。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兴趣。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
《氧气》教学设计(通用3篇)《氧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实验准备: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
(请同学收集)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氧气》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氧气》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课题氧气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试讲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2. 氧气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锌粉、试管、石膏、酒精灯、燃烧木条等。
2. 教学素材: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氧气的制备方法等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让学生回顾氧气的化学式及性质,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引导学生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实验演示:展示氧气的制备方法,让学生亲眼观察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记录。
4. 实验讨论: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备方法。
5. 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检测:
1. 氧气的化学式是什么?
2. 燃烧是什么过程?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3. 如何制备氧气?
六、课后作业:
1. 总结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2. 描写氧气的分子结构。
3.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氧气的制备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氧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氧气训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氧气训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熟悉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氧气的制取方法;
3.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 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介绍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展示氧气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支持燃烧等特点。
3. 分组实验制取氧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制取氧气,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方法。
4. 总结氧气的应用(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性、氧气在医学、生产、采矿等方面的应用。
5. 教师点评(5分钟)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氧气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氧气的应用及重要性的作文,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以及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需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在氧化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的氧化性。
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木条、硫粉、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湖泊等,提问学生:“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什么气体?”引导学生回答氧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
2、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提问:“如果要收集氧气,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的反应演示实验: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包括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如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让学生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 O₂点燃 CO₂。
氧气与硫的反应演示实验:将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S +O₂点燃SO₂。
氧气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收集方法。
(3)熟悉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收集方法。
2. 教学难点:(1)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氧气的兴趣。
2.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
3. 实验演示(1)氧气的制备:演示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备氧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2)氧气的收集:演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让学生掌握氧气的收集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燃烧、氧化等,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收集方法。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 案例分享: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氧气,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篇二:氧气的教学设计氧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带火星木条复燃,硫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会描述一些反应现象;通过观察氧气与许多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氧气的性质。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步骤与动手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实验结论的得出总结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初识氧气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三、氧气的化学性质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篇三:初三化学氧气教学设计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化学反应第二课时:1、化学反应的两种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二)学生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模式是老师引导之一。
其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明白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考,这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篇四:氧气教学设计课题2 氧气执教人:肖大洋时间:2012-9-2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实验)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2、氧气的主要用途有哪些?过渡: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下氧气。
推进新课(1)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
(2)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在常温、常压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2、在0℃,1标准大气压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3、氧气不易溶于水4、氧气的三态变化[分析]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二、化学性质多媒体演示实验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氧气的方法)[提问]如何检验氧气?[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点燃??二氧化碳碳+氧气??2、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
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
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不应燃放爆竹、烟花。
点燃??二氧化硫硫+氧气??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热,3.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提问] 1.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铺一层沙或少量水?2、铁丝为什么要绕城螺旋状?[回答] 1.防止集气瓶被炸裂。
2.增大受热面积。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提问]课本p35讨论部分。
[回答]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
像这种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氯化锌+氢气(2)锌+盐酸? ??氢氧化铁(3)氢氧化亚铁+氧气+水?答案:(1)(3)为化合反应。
[分析]上述实验中的①③两个反应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反应物中都有氧气,把这一类反应叫氧化反应。
强调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包括“氧气”,但“氧”不等同于“氧气”。
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分析]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结论]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课堂练习]1、检验氧气最简单的方法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b、测密度c、用红热的木炭d、只要闻气味,观察颜色2、用来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剧烈燃烧,火星四射b.放出大量的热c.铁丝熔化成小球d.有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生成3、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并不使混入其他气体,可选用下列哪种物质()a. 木炭b.铁丝c.红磷d.硫粉4、下列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的是()篇五:《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左志荣教材分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生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
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了解分解反应。
3. 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