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
全面审视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原因、后果及解决方案
全面审视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原因、后果及解决方案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及后果1.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需求,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关爱,转而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
(2)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影响、网络游戏诱惑等,使青少年沉迷于手机,逐渐产生依赖。
(3)社会因素:互联网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社交媒体繁荣等,为青少年手机依赖提供了客观条件。
(4)个体因素: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不足、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使其容易陷入手机依赖。
2.后果(1)学业方面:青少年手机依赖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间减少,学业成绩下滑,甚至影响升学。
(2)心理方面:青少年情绪波动、人际关系紧张、自尊心受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生理方面: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睡眠质量差等生理问题。
(4)社会行为方面:青少年手机依赖影响其社会行为表现,如沟通能力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等。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防治策略1.家庭层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2. 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合理布置作业,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依赖。
3.社会层面: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等要共同参与,加强网络环境治理,推广科学合理的手机使用知识。
4.青少年自身: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制力,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5.专业心理辅导:针对已出现手机依赖症状的青少年,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调整心理状态,逐步摆脱手机依赖。
综上所述,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要共同努力,防范手机依赖现象的发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社会干预策略研究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社会干预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中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干预策略研究。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手机依赖教育活动,向学生们普及手机依赖的危害,教授正确的使用手机的方法和技巧。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讲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手机的定位和使用。
同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定,限制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时间和范围,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
其次,家庭也要承担起责任,加强对中学生手机使用的监督和引导。
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使用手机的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进行监督,例如限制使用时间、禁止在就寝时使用等。
同时,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示范和引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第三,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社区可以举办手机依赖座谈会,为中学生和家长提供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媒体可以开展手机依赖警示教育活动,报道相关的案例和调研,倡导健康的手机使用文化。
同时,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推出相关的功能和设置,帮助中学生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最后,中学生自身也需要关注并调整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
他们应认识到手机依赖对自身学业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自觉减少手机使用时间,适当锻炼身体,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中学生可以加入学校的社团或参加义工活动等,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总之,解决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家庭、社会各界和中学生自身都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和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手机使用环境,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成因与防治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成因与防治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手机依赖的泥潭。
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等,无法自拔。
手机依赖症不仅会影响学业、社交和家庭关系,还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因1.观念不正确。
部分家长认为手机可以让孩子学习、娱乐,因此无意中给了孩子过多的手机使用时间,导致他们沉迷于手机世界。
2.缺乏父母监管。
一些父母忙于工作,无法时时刻刻监管孩子的手机使用,导致孩子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长时间使用手机。
3.获得感。
现在的手机游戏、社交软件等都会设置各种激励机制,如签到、达到一定等级等,都能让青少年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他们不断沉迷其中。
4.网络暴力。
一些年轻人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但经常遭遇到恶意攻击、网络欺凌等,导致他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寻找存在的安全感。
二、防治1.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手机并非万能,它并不能取代实体世界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让孩子学会使用手机的正确方法,如合理规划时间、听从健康指数提醒等。
2.限制使用时间。
家长可以给出孩子每天可使用的手机时间,并建议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对于过度使用手机的孩子要适当惩罚。
3.提供丰富的活动和娱乐方式。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在手机下线的时候,可以提供与亲友相处的机会,组织各种户外和文艺活动。
4.建立联合防治机制。
学校和家庭可以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共同推行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防治,通过一起组织各种科普课程、宣传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健康使用手机的方法,并提供咨询和帮助。
总之,手机依赖症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对其进行防治。
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要切实合作,共同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生面临的手机依赖问题与解决途径
中小学生面临的手机依赖问题与解决途径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中间,手机的普及程度更是日益增加。
然而,手机依赖问题也逐渐浮现。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面临的手机依赖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中小学生面临的手机依赖问题近年来,中小学生持有手机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
这种依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注意力分散:中小学生在上课或做作业时,往往容易受到手机的干扰。
他们会频繁地检查手机、刷微信、玩游戏等,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学校任务。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 社交压力: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社交交流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社交网络的虚拟性质,容易导致他们对“点赞”、“关注”等社交指标的过度关注,进而产生对他人评价的过度依赖。
这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并可能引发自尊心受挫等问题。
3. 健康隐忧: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他们常常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导致眼睛疲劳、颈椎问题等。
手机过度使用还可能引发睡眠不足,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二、解决中小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途径要解决中小学生面临的手机依赖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
以下是一些解决途径:1. 学校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教授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中的合理行为。
2. 家长的引导:家长应该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定,如限制使用时间和地点,保证孩子的学习、休息和运动时间。
同时,家长也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自己也要适度使用手机。
3. 学生自我管理: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他们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规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遵守自己的规定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他们也可以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
手机依赖症的研究报告总结
手机依赖症的研究报告总结
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使用程度较高,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的一种现象。
近年来,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以下是手机依赖症研究报告的总结:
1. 青少年是手机依赖症的高风险人群: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容易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并且更容易受到手机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可能与其生活阶段和社交需求的变化有关。
2. 手机依赖症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手机依赖症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增加个体的社交焦虑,降低自尊心,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 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手机依赖症有关: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是手机依赖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个体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4. 与手机依赖症相关的行为模式:手机依赖症的特征行为包括频繁查看手机、无法控制地使用手机、对手机产生强烈的焦虑和失落感等。
这些行为模式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5. 手机依赖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方法包括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和使用目的、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等。
减少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增加线下社交活动也可有助于缓解手机依赖症。
总之,手机依赖症的研究报告指出青少年是高风险人群,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并且与社交媒体的使用有关。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减少手机依赖症的关键。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
2 手 机依 赖 症 状 及 其 危 害
3 1 青 少 年 心 理 生 理 共 同特 点 : . 青少 年 处 青 春 期 , 理 生 相 对 缓 慢 , 于 自我 同一 性 整 合 时 期 , 幼 稚 向成 熟 过 渡 。心 处 从
理 生 理 发展 的不 同 步 , 青 少 年 呈 现 种 种 特 殊 的矛 盾 和表 现 , 使
有 统 一 的定 义 和 诊 断标 准 。虽 非 正 式 医 疗 诊 断 , 已被 认 为 求 独 立 , 榜个 性 , 富 的 内心 需 要 释 放 , 手 机 具 有 便 携 性 、 但 标 丰 而 和赌 瘾 、 瘾 、 毒 酒瘾 或 饮 食 疾 患 类 似 , 于 “ 动 控 制 失 序 ” 属 冲 的 即 时性 、 秘性 、 观 性 及 强 大 的 多 种 功 能 , 时 是 一 种 外 化 隐 美 同
一
[ 1 9岁 的 用 户 占 到 了 2 . , 呈 现 出 稳 定 增 长 的 趋 势 。 肿 瘤 。 30 且
2 0 年 全 国“ 黄 打非 ” 公 室 进 行 调 查 发 现 , 7 的 中学 3 手 机 依 赖 的发 病 机 制 09 扫 办 有 4
生 有 手机 , 中 使用 过手 机 上 网的 占 8 ; 使用 过手 机 上 网 其 2 在
44 5 ] 他 机 的依 赖程 度高 于 互 联 网 、 视 或 固定 电 话 。 截 至 2 0 电 0 9年 8 置 时 的 3 . %r 尤 其 对 未 成 年 人 , 们 使 用 手 机 吸 收 的辐 月 底 , 国 移 动 电话 用 户 数 已达 到 6 8亿 , G 手 机 用 户 中 1 射 量 比成 年 人 多 5 , 终 可 能 损 害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 发 全 . 3 O O 最 引
青少年手机依赖:原因、后果与对策
青少年手机依赖:原因、后果与对策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少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容易导致过度使用。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和家庭氛围等方面都会影响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过度溺爱或忽视子女需求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3.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自我认同、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较为强烈。
手机依赖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寻求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和满足。
4.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内向、敏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后果1.学业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身心健康:手机依赖会导致青少年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容易引发颈椎、视力等疾病。
此外,手机依赖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人际关系: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面对面沟通的效果,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价值观和道德观:青少年在手机上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对策1.家庭教育:家长应当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合理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子女树立好榜样。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学校应加强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体育、文艺、科技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3.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媒体和社会组织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青少年手机使用的引导,倡导合理使用手机。
4.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策略
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普遍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日益严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2小时的青少年占比超过70%。
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交障碍:过度依赖手机社交软件可能导致青少年面对面沟通能力下降,出现社交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
2.情绪问题: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网络小说等,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业压力:手机依赖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分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4.价值观扭曲:手机中的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道德观念薄弱、行为失范。
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
1.家庭引导: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手机使用的监督,合理设定使用时间,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开展手机依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依
赖的危害,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社会支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心理辅导:针对手机依赖导致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
四、结论
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干预策略,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其管理对策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管理对策以解决这个问题。
1. 问题背景和原因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以下是一些造成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1.1 沉迷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成为学生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学生们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如微信、抖音和微博,而忽视了学习和社交活动。
1.2 游戏成瘾手机游戏的吸引力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无法抗拒的。
他们沉迷于游戏中,忽略了学习和其他有益的活动。
1.3 降低学习效率学生依赖手机往往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他们经常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无法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2. 管理对策为了解决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2.1 提供教育与启发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提供关于手机依赖的教育与启发。
学生需要了解过度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并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2.2 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定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定,例如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或者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内限制使用手机。
这将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中更好地管理手机使用时间。
2.3 提供替代活动学校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替代活动,以吸引学生远离手机。
例如,组织体育运动、兴趣小组或其他社交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2.4 鼓励家长监督家长在学生手机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应该与学校合作,监督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内容。
同时,家长也应该做出榜样,减少自己在手机上的时间,以提高孩子们的意识和自控能力。
2.5 提供技术辅助工具一些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设置使用时间限制、锁定某些应用程序等。
这些技术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
3. 总结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学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关于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于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情况分析及应对措施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日益强大,大学生课堂上出现手机依赖的现象愈发普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情况,以及有效应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我们针对某所高校1000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目的、对学习影响等方面。
我们还采访了数名教师,了解了他们对学生手机依赖的看法以及应对策略。
二、调查结果1. 手机使用频率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高于50%,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超过80%。
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方式消磨时间,而非用于课堂学习或辅助工具。
2. 对学习影响较大接近70%的学生承认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导致分心、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在这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成绩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教师态度和措施教师对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态度各异,有的认为这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应该自主选择,有的则认为这是对教学的干扰和不尊重。
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采取了提醒、禁止使用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三、应对措施1. 加强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手机依赖对学习的不良影响。
2. 制定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定,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使用范围和时间,以及违规的处罚措施。
通过明确的规定,可以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减少手机对课堂的干扰。
3. 提供专属空间在校园内,可以设置一些专属的手机使用空间,比如“手机角”,学生可以在课间或下课时去使用手机,而在课堂上则要求关闭或放置手机,以此减少手机对课堂的干扰。
4. 利用科技手段学校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比如安装APP或软件,对学生上课时的手机使用进行监控和管理。
警惕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症
警惕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症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现象日益严重。
手机依赖症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学业、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本文将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
1.孤独感:许多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孤独,手机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寻求安慰的工具。
2.社交需求:手机社交软件的兴起,让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了广泛的社交圈子,从而产生对手机的依赖。
3.心理寄托:部分青少年将手机视为心理寄托,对手机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
4.成就感:手机游戏、社交媒体等领域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使青少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5.逃避现实:面对学业、家庭压力,部分青少年选择用手机逃避现实问题。
二、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防治对策
1.家庭关爱:家长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多给予关爱和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2.增进交流:鼓励青少年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
通能力,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3.丰富活动:引导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文艺、志愿服务等,充实课余生活。
4.心理辅导:学校和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5.手机使用规划:家长和学校要对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进行合理规划,限制使用时间和内容。
6.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严重后果,提高自律意识。
总之,青少年手机依赖症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从心理成因入手,采取有效防治对策,帮助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健康成长。
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分析及干预
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分析及干预一、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表现1.频繁使用手机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频繁使用手机,几乎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课堂上、在家里,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沉浸在手机世界里。
2.沉迷网络游戏现在的手机游戏琳琅满目,很多初中生对手机游戏情有独钟,一旦开始玩游戏就很难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3.对手机情绪化一些初中生对手机产生了情绪化的依赖,当手机出现问题或者被限制使用时,会感到异常焦虑和不安,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4.社交障碍手机依赖的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主动社交的能力,他们更愿意通过手机来维系人际关系,导致与同学、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减少。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初中生手机依赖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溺爱和放任,不合理使用手机。
一些家长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会将手机交给孩子,导致孩子过度依赖手机。
2.学习压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业的增加,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他们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寻求短暂的放松和娱乐。
3.同伴影响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初中生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的同学或朋友也出现手机依赖问题,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手机依赖习惯。
4.心理因素一些初中生在青春期会出现情绪波动、自卑等心理问题,手机成为了他们排解情绪的工具。
借助手机,他们可以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手机的依赖。
1. 增加家庭陪伴时间家长在平时要多陪伴孩子,亲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吃饭时可以不看手机,多和孩子交流,增加亲子沟通的次数。
2. 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进行限制,每天设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鼓励孩子参与其他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教育孩子正确地使用手机,鼓励他们多使用手机进行学习、阅读等有益的活动,增强孩子对手机的正确认知。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预防与控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
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预防与控制:家长与教师的责任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日益严重,家长和教师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有责任共同参与预防与控制手机依赖现象。
以下从家长和教师两个角度,探讨如何预防与控制青少年手机依赖。
一、家长层面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增进亲子沟通。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多花时间陪伴,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2.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度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3.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家长自身要做到合理使用手机,避免过度依赖,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教育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网络。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筛选有益的信息,学会辨别网络谣言,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5.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长要关注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避免过度依赖手机社交软件。
二、教师层面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开展手机使用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自律意识。
2.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手机使用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手机依赖的方法。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
针对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4.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转移对手机的依赖。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加体育、文艺、科技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总之,家长和教师要共同承担起预防与控制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责任。
通过加强沟通、合理安排作息、教育引导、关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防止手机依赖的策略
青少年防止手机依赖的策略手机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手机更像是他们的随身伴侣。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干扰学业和社交。
因此,青少年们应该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来防止手机依赖。
首先,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是防止手机依赖的重要策略之一。
青少年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因此,他们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将学习、运动、娱乐等活动合理分配在每一天的日程中。
在每个时间段内,他们需要明确规定手机使用的具体时间,例如每天晚饭后只能使用半小时。
通过有效地管理时间,青少年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依赖。
其次,建立支持体系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由于手机是青少年们进行社交活动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与朋友、家人和老师建立积极的支持体系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青少年可以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的俱乐部和团体活动,健康地与人们交流和互动,培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此外,分享自己对手机依赖的困扰和需要帮助的想法,寻求亲友和老师的支持和建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拓宽兴趣爱好是有效应对手机依赖的一项重要策略。
青少年们往往容易专注于手机带来的娱乐和刺激,导致对其他兴趣爱好的忽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参加一些新的活动或课程,如音乐、体育、绘画等,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专注力。
当他们投身于喜欢的活动中时,手机依赖的欲望会逐渐减少。
此外,制定手机使用规则也是减少手机依赖的有效策略之一。
家长和学校可以与青少年们共同制定一些明确而严格的规则。
比如,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禁止在特定场合使用手机等。
通过这样的规定,青少年们了解到手机不是无限制的,意识到手机使用应与责任和义务相匹配。
最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防止手机依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适度的运动和饮食习惯。
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助于青少年们更好地抵制手机的诱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使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而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帮助中学生及家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1.社交焦虑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更容易通过手机与他人交流沟通。
过度依赖手机社交也会使得中学生对线下社交能力退化,导致线下社交焦虑。
他们在面对真实的社交场景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无法自如地与人交流,依赖手机成为他们缓解焦虑的方式。
2.自我认同依赖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手机成为了他们塑造自我形象和获得自我认同的重要工具。
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中学生得到了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满足了对自我价值的需求。
这种自我认同的依赖也会导致中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3.学业压力转移随着手机和网络的发展,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因为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和视频等应用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业压力转移。
中学生在手机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愿意主动调整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早期干预效果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加强家庭教育。
首先要做好自我榜样,尽量减少家长自己在手机上的时间,避免成为中学生模仿的对象。
可以通过制定家规来限制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合理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
家长还要多与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和自我认同。
2.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学校课程、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增强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中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兴趣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一些高中生来说,互联网成瘾和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
因此,了解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预防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尽量控制自己的网络时间,并注意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
- 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追求网络和手机的原因,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共同制定使用网络和手机的规矩。
- 教育孩子识别并抵制网络诱惑,提醒他们珍惜时间和注意力的重要性。
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应该加强对互联网成瘾和手机依赖的教育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 教育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和手机,传授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社交活动等,增加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减少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
干预1. 自我管理- 高中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和手机的影响,自觉控制自己的使用时间和方式,避免陷入追求完美的虚拟世界。
- 能够自己通过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制定学习计划等方式,来减少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机会。
2. 寻求帮助- 高中生在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和手机的奴隶时,应主动向老师、家人或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 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可能需要参加心理咨询或康复课程,以更好地战胜成瘾和依赖。
3. 提高社交能力- 高中生可以主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培养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实际的实践活动,增加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4.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高中生应尽量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手机和互联网分离,创造一个专注学习和休息的空间。
-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充足的睡眠来补充精力,提高抵抗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能力。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很难离开手机。
这种依赖心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给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早期干预的方法。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1.分散注意力手机依赖的中学生往往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依赖,他们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上,无形中分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力。
一旦习惯了在手机上浏览信息,他们就难以摆脱这种依赖。
2.沉迷游戏中学生手机依赖者普遍沉迷于手机游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会忽略学业和社交,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游戏上。
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对学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3.丧失沟通能力手机依赖的中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会大大降低。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产生负面情绪由于手机依赖使他们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缺乏真实的人际关系,这种孤单和无助会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由于手机依赖者常常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他们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5.影响学习成绩手机依赖的中学生在学习时间上会过分依赖于手机,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长期以往,会使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下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早期干预效果1.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中学生的手机使用观念往往是随意的,他们很少考虑到手机使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手机依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家庭和学校应该建立规范的手机使用规定,限制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时间。
学校可以在课间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家庭可以在晚上限制中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这样可以帮助中学生摆脱手机依赖。
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分析及干预
初中生手机依赖症的分析及干预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手机使用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成瘾、依赖、时间管理不当、社交隔离等。
其中,初中生手机依赖症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初中生手机依赖症往往因过度使用或过分依赖手机造成。
具体表现为:1.无法离开手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带着手机,无法离开一分钟。
即使在学校或睡觉时,也会将手机放在身边。
2.丧失社交技能无法面对现实中的社交,痴迷于虚拟社交,而沉默和关注手机屏幕成为唯一的方式。
3.易分心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被手机上的消息、App、游戏等分散注意力,导致效率低下。
4.失眠过度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尤其是在晚上使用手机,困扰着许多初中生的睡眠质量。
5.焦虑和烦躁由于手机上信息的不断刷入,会导致焦虑和烦躁,这在初中生中尤其常见。
1.制定能量标准初中生无法自行控制手机使用时间,需要家长制定能量标准,并强制执行。
决定手机使用时长、限制使用时间和使用场合,例如禁止在教室和睡前使用手机。
2.促进现实中的社交促进孩子在现实中的社交关系,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别的活动,比如加入运动队或录音室等课程,相应地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
3.鼓励孩子不做单一的事情对于单个任务或一项活动,建议让孩子定时休息,保证孩子的时间不会全部消耗在一个任务上,而是均衡分配,从而减少依赖的可能性。
4.使用更多的规则来约束时间定期检查孩子的手机用量,保证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限。
家长应该与孩子商量使用手机的最佳时间,调整不同的任务,制定明确的规则来约束时间。
5.提供其他娱乐方式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让孩子独立地从手机上解放出来。
除此之外,鼓励孩子读书、写作、绘画等活动,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生手机依赖症需要得到有效的干预,防止这样的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促进社交能力和合理的娱乐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症对他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与解决方案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成为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却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一、过度依赖手机的原因1. 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成为了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渠道。
他们习惯了通过手机来维系社交关系,这导致他们无法离开手机。
2. 娱乐形式的转变:手机上的各种游戏、视频等娱乐内容丰富多样,给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娱乐选择。
然而,沉迷于手机娱乐使得他们无法自控。
3. 学习压力与便利性:青少年在学习中常常需要使用手机查找资料、阅读电子书籍等。
手机的便利性使得他们倾向于将手机与学习紧密相连,进而形成过度依赖的习惯。
二、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的影响1. 沉迷于虚拟世界:过度使用手机使得青少年无法适应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媒体和游戏中。
2. 减弱人际交往能力: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得青少年无法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减弱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健康问题:过度使用手机导致青少年眼睛疲劳、颈椎疼痛等身体问题的增加。
三、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的解决方案1. 建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青少年需要认识到手机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他们应当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物上。
2. 规划时间,多元发展:青少年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将手机使用和其他活动相结合。
多参与体育运动、艺术、读书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从而减少手机对生活的依赖。
3. 增强自控能力:青少年可以通过设定手机使用时间限制的方式,逐步增强对手机使用的自控能力。
也可以与家长、老师以及朋友相互监督,共同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4.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5. 加强家庭沟通: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行为主义理论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行为主义理论下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行为主义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人类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就属于这样一种现象,它与个体内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可能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例如: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事情;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视频而难以自拔;长时间玩手机而损害眼睛健康等。
针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1.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户外运动,帮助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症状。
2.建立规则和限制,避免青少年随意使用手机。
3.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手机,并且鼓励他们寻求家庭、朋友和教师的帮助。
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青少年遵守相应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作者:黄林娟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4-0130-03【摘要】随着使用手机的普遍,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危害很大,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给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本文尝试分析手机依赖症常见症状、诊断标准、危害,结合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手机的特性,探讨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如何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手机依赖。
【关键词】青少年;手机依赖;心理成因;防治1 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手机被称为继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1]。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3月5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约51%的受访者认为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手机,4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必不可少,显示美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于互联网、电视或固定电话。
截至2009年8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6.8亿, 3G手机用户中10-19岁的用户占到了23.0%,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2009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进行调查发现,有74%的中学生有手机,其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占82%;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学生中,知道手机网站上有淫秽色情信息的占83%。
这种迅速增多的“带着体温的媒体”就象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但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临床却少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本文希望在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上做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为预防青少年手机依赖症,及早发现,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 手机依赖症状及其危害2.1 概念: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成瘾,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虽非正式医疗诊断,但已被认为和赌瘾、毒瘾、酒瘾或饮食疾患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2]临床上一般参照成瘾行为的概念[3],指个体因为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知道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但难以自拔,减少或停止使用手机时出现戒断反应。
2.2 常见症状:①手机是唯一的通信工具,不使用固话;②依赖手机电话簿和短信箱,不用大脑记忆号码和日程信息;③手机没有信号或信号减弱时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④睡觉也要开机,总害怕手机自动关机;⑤经常查看手机,一阵子没收到短信就怀疑有问题;⑥常常觉得手机铃声响了、在振动,可拿出来看又没有;⑦忘带手机或手机不在服务区内,马上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⑧接听电话时总觉得耳旁有手机辐射波环绕;⑨经常有手脚发麻、眼睛干涩模糊、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等症状出现[4]。
如果以上九条超过五条,已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功能,持续超过三个月,就考虑诊断手机依赖症,需要介入心理治疗。
如果只符合症状标准,但严重标准及病程标准都不够条件,考虑为有手机依赖症状,要提请重视调整,随诊。
2.3 危害: 第一:通过手机上网或短信的交往是虚拟化的交往,可能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退化,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二:网络及短信中的不良信息,会影响认知判断能力不成熟的青少年。
第三:过分使用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且客观上为逃课、舞弊提供了条件。
第四:造成不必要的消费,助长攀比心态,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
第五;造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有的学生边走边打电话,增加被抢劫、车祸等几率。
第六: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对视力、听力的损害,尤其是手机的辐射,手机垂直时头颅吸收率为总功率的38﹪,大于倾斜放置时的34.4﹪[5]。
尤其对未成年人,他们使用手机吸收的辐射量比成年人多50%,最终可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肿瘤。
[6]3 手机依赖的发病机制传统成瘾行为的研究分为生物医学模式、心理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型。
[7]现代社会则广泛采用Gegorge engel所提倡的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8],认为健康和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也取决于以上三因素的共同作用。
3.1 青少年心理生理共同特点:青少年处青春期,生理上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心理上则发展相对缓慢,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时期,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呈现种种特殊的矛盾和表现,经历种种心理危机,特别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9]。
他们要求独立,标榜个性,丰富的内心需要释放,而手机具有便携性、即时性、隐秘性、美观性及强大的多种功能,同时是一种外化的成熟象征,使用手机有助于其在同龄群体中获得地位和认同,手机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的宠儿。
尤其是短信,刘素娟等曾对上海青少年做过调查,显示78.5%的青少年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一半以上,40.3%的人短信费用占到手机费用的80%,62.7 %的同学认为用短信交流更容易表达自我,更轻松[10]。
3.2 青少年手机成瘾者心理因素3.2.1 成瘾人格特质:中外研究都发现成瘾者多有自卑、害羞、自信心低落、人际关系敏感、自我控制力差、自我评价低等人格[11]。
具有这些人格者缺乏社交技巧,在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易在虚拟的人际关系及游戏中获得安慰和认同。
但不同于网络及其他行为成瘾者,手机依赖者还包括了性格外向、好交际者。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提出外向且高赞许动机者容易手机成瘾。
高赞许动机者对社交线索更敏感,更倾向于通过迎合同伴的需求,获得好评价[12]。
中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流行病学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3.2.2 家庭教育:大多数研究发现成瘾患儿父母教养方式多为惩罚、干涉、拒绝、过度保护等,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独立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3]西班牙马德里大学2007年对1328个13-20岁青少年进行手机使用调查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手机功能复杂,父母没有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规避风险的家庭,孩子手机成瘾的概率显著增高。
父母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14]。
3.2.3 其他因素: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网络依赖、吸毒、吸烟、学业不良显著相关,[15]但各共病因素间因果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国内外研究还倾向于认为手机依赖症与性别有关,女生比男生比例高。
西班牙一项研究显示,20﹪的青少年有手机依赖,女生占26.1﹪,男生只有13﹪。
[16]广西师范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女生有更多的去断反应[17]。
因为女性有更强的感知、交流、表达情感的能力与需要,可能感受到更多消极体验而诉求于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人际联系,寻求帮助,以使压力和不快得到更好地解决和释放, 因此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手机依赖感。
男生则喜欢网上冲浪及玩游戏。
[18],但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未显示性别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关关系,[19]也许与东西方国情文化、取样差异、使用的手机依赖标准不同及各地经济状况有关。
4 防治策略4.1 国内外防治现状:虽新闻媒体时有报道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极端个例,但国内学术研究仅仅停留在利弊分析等定性的层面,缺乏大样本的实证定量研究。
学校、家庭及社会都缺乏对手机依赖的认识与重视,更谈不上预防。
治疗上则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的治疗机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有些治疗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却公然应用于临床,正所谓“300个网瘾机构有300种疗法”。
如山东临沂精神病院杨永信发明的电击治疗网瘾及问题孩子引起了巨大争议。
16岁网瘾少年邓森山在网瘾训练营被教官殴打致死,这样的惨剧层出不穷。
因此,提高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重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策略是当务之急。
国外相对重视青少年的成瘾行为防治。
美国网络成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o杨博士2009-04-21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治疗成瘾行为,尤其是对青少年,要多管齐下,从预防、引导、发现、治疗各环节一起努力。
德国网瘾治疗负责人加尔纽博士则说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网络、手机仅是工具,不是朋友,德国心理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通过帮助孩子们远离“旧环境”,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英国心理学家坦尼娅o 拜伦博士提出给网络游戏分级,由政府规定,一定的年龄只能使用限制级别的游戏。
法国则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4.2 预防策略4.2.1 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手机服务商的工作职责,加大查处力度,尽可能从技术层面净化虚拟空间,减少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如美国出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规定所有公共网络资源必须安装色情过滤软件,否则就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补助资金。
其次,提高对科研的投入,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学习先进国家的有效经验,少走弯路。
其三,要加强公益平台的健康教育,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及法律风险,引导更多家长青少年产生自我防范意识。
4.2.2 学校方面:首先,应积极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接收能力。
通过班会,讲座,小课题等形式鼓励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讨论手机使用利弊、手机对身体的影响、手机接听礼仪,手机依赖的危害,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对“黑色”及“黄色文化”有警惕性,避免造成手机依赖症。
其次,学校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不良短信的举报机制,有效控制有害短信在校园里的传播。
在新生入学训练时就开始引导教育,防患于未然。
既体现人性化管理,有彰显管理的纪律性。
在处理使用手机的违规事件时,要避免简单粗暴,化冲突为契机,否则容易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
第三,开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活动,特别是对高危人群要加强宣教疏导。
第四,强化手机积极作用,多维度营造绿色校园手机文化,开拓新的师生、亲子交流平台,如开展手机饰品设计大赛、铃声DIY、重大节日短信大赛等活动,将手机使用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4.3.3 家庭方面:父母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讽刺,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培养课余兴趣,增加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家长应引导孩子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在选用手机时尽量选择功能不太复杂,合适学生使用的手机。
另外,要多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动态及学校规定,互相配合,保持一致。
4.4 治疗:目前无公认成熟方案,多参照网瘾患者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手机成瘾者的矫治,需要考虑成瘾的年龄、性别、沉迷的内容、类型、严重程度、学生的配合度等不同情况,综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
如有共病,或戒断症状严重,则需配合药物、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