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家 长 要 适 当改 变 极 端 、 刻 板 的教 育 方 式 , 采 用 民主 型 的教
育方式 . 让 源自文库 子感 受 到 父母 的爱 与 自己在 家 庭 中的 地 位 。 在 家 庭中, 多 与孩子沟通 , 时常表 达对孩子 的爱 , 用 他 们 喜 欢 的方
二 十 一 世 纪信 息 大 爆 炸 , 青 少 年 可 以得 到 丰 富 的 信 息 , 充 实 自己 . 同 时也 会 受 到 有 害 信 息 的毒 害 。 电视 、 漫画 、 杂志 、 广 播 、 电脑 等 传 播 媒 介 发 布 的 信 息 是 青 少 年 接 触 信 息 的 主要 途 径, 尤 其 是 互联 网 的 迅 速 发 展 和 普 及 , 网 上 的信 息 未 经 筛 选 ,
3 . 对 问题 学 生 的 教 育 对 策 3 . 1 社 会 环 境 方 面
纪 律 和 规 章 制 度 是 学 生 在 学 校 必 须 遵 守 的 .然 而有 些 学 生无视这些规章制度 , 以不 服 从 这 些 规 章 制 度 为 荣 , 不 仅 在 上 课 期 间严 重 影 响 课 堂 秩 序 ,还 出 现 一 些 反 社 会 行 为 ,例 如 打
1 . 2 / , k 行 为方 面界 定
一
3 2 5 6 1 1 )
知半解 。
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 ・ 波 罗称杭州 为“ 世界上最美 丽 、 最 华 贵 的城 市 ” , 这 与 西 湖 美有 很 大 的关 系 。 一万多年前 , 西 湖 只 是 钱塘江人海的一个浅海湾 , 随 着 钱 塘 江 带 来 的 泥 沙 日益 堆 积 , 阻 隔海 水 变 成 了一 个 到处 都 是 沼泽 地 、 滩 涂 的 内湖 , 一 点 都 不 美 。由“ 到处都是沼泽地 、 滩 涂 的 内湖 , 一 点 都不 美 ” 到“ 西湖 山 水 名扬 海 内外 ” 。 正 体 现 了 我 国 劳 动 人 民 创 造 美 的 历 程 。 一 万 多 年前 。 西 湖的美是 隐性 的 , 被“ 到处 都是 沼泽地 、 滩涂 的 内 业 绩 评 比等 。 学生 的思 想 很 开 放 、 活跃 , 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 而 传 统 的全 盘 的“ 灌 输” 的教 学方 式 只 会 使 学 生 厌 烦 , 久而久之 , 产生厌学心理 。 老 师经 常给 学 生 “ 贴标签 ” 。 这 样 会 使 很 多 根 本 没 有 问题 或 者 是 问题 不 严 重 的学 生 顶 着 压 力 , 容 易 产 生 自闭 、 抑郁等心理 , 进 而 自暴 自弃 , 从 而 产 生更 多 的 问题 。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孙淑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4期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的生活场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中的美。以古诗《游园不值》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勾勒整体画面,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美景,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人的感情历程也在发生变化: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诗中三四句传诵千古,经久不衰,教学时可设计问题:“满园春色关不住,那么,诗人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时,一幅幅宜人的春景图会在学生脑中出现,才明白诗人把满园的春色乃至整个春天都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至此,学生会欣然领悟,课文以小见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学生在感受课文蕴含美的因素的同时,也懂得了“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而更主动地去观察生活。
二、培养想象美的能力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有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借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示例 :收 听天 气 预报 ” “ 。 这 节 课 教学 目标 是 让学 生 掌 握 天 气 符 号 , 到 会辨 认 , 做 会 播 报 。在 学 习 的同 时 , 师应 逐 步 让学 生 体 会 到 以下 几种 美 : 教
3 视 觉 美 .
掌 握 地 理 知识 在 培 养 学 生 的优 良个 性 品 质 .如 民族 自豪 感 、 国 主义 与 国 际 主义 情 感 . 爱 培养 学 生 共 产 主 义 的理 想 与 信 念, 以及 形 成 学 生共 产 主义 的 世 界 观 等方 面都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一
报 已经 受 国家 法律 的保 护 , 因而 对 天气 预 报 员 的 要求 就 非 常 高 。 正是 用 这 种严 谨 的 态 度要 求 着 学 生 。 我 从天 气 情 况 到气 温 到风 力 风 向 , 要 一 一 准 确 地 说 出来 , 此 . 都 为 我设 计 了 大量 的 播 报 练 习 ,从 简 单 的 一 个 个城 市 天 气 情 况 到 某一 个 片 区 的 天 气 情 况 ,每一 个 环 节 都 让学 生 尝 试 着 练 习 ,逐 步 达 到 准确 无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张丽娟廖海云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6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要求教师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自然美、社会美等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笔者以第八册课标版教材第一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要启发学生感知美,就必须利用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教学《观潮》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钱塘江秋潮的壮观景象,然后一边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一边伴随着背景音乐,为学生范读了课文。学生立刻被作者营造出的意境所感染,仿佛真实体验到了钱塘江秋潮的汹涌澎湃,个个脸上都显露出欣喜的神情。于是,笔者趁机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当听到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感受秋潮“美”的同时,也领悟了课文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象美
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感受大自然这位魔术师的鬼斧神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由句子引发想象
在教学《火烧云》时,笔者采用启发和点拨的方式,在学生感知了火烧云变化无穷的句子后,启发学生想象:“根据课文的描绘和平时的观察,你们想象一下,火烧云还能变出哪些形状?”有的学生说:“我观察的晚霞像极了牧羊归来的娃娃赶着成群的羊羔,可有意思了。”有的学生说:“火烧云像一匹匹镀金的锦缎挂在天空。”……
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在教育教学中,也同样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眼睛。
这个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二年级的数学。听原班的班主任说二年级这班学生基础很差,纪律不好,留守儿童颇多。提醒我要多点耐心、多点关心他们。我心里想:自己教书十余载,不敢说自己有多么的优秀,但依然坚持教书育人的承诺。对于这个班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就一定能成功。
可是正当我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投入时,我才发现原来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管我备课多么认真,上课多么的精彩,可学生总是自顾玩耍:有的开小差、有的玩东西、有的上课画图画、还有的同桌之间在说悄悄话。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谈了,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自觉听课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烦恼着。心里总是想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靠严厉的批评、责骂吗?我刚开始接手,就先不批评。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平时的爱好等等。
直到有一节课,环顾一圈教室,有很多同学都是老毛病―――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时,我发现廖小芳同学双手放在桌面上,腰挺头正。马上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我们班的廖小芳同学坐得最端正了。”立刻,全班同学都看着她,两只小手马上自然地放平在桌子上,向廖小芳学习。教室顿时安静下来。个个都精神饱满,一双双专心致志的眼神向我投来。廖小芳同学更不用说了,全神贯注,非常积极回答问题。一节课很顺利地完成。喔!我终于明白了―――学生们要的是老师的及时肯定、鼓励和表扬,要的是榜样的力量。当我意时到这点时,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上课不再是严格的要求学生,而是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许多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和表扬。看,我会对他们说:“彭先庆读书声最响亮!”并给他坚起一个大姆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说得多好!在中国,谦虚和内敛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在该谦虚的时候谦虚,在该内敛的时候内敛无可厚非。但是,过犹不及。有些学生过于少年老成,甚至整日愁眉苦脸、不苟言笑,一脸的焦躁、忧郁,完全不像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心态。怎样调整学生的这种心态,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成熟定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与追星意识。据笔者调查,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甚至有不少学生能脱口说出自己偶像的年龄、爱好等信息。这就说明学生也追求美,但是,这种追求有待于教师的引导。于是,我首先让班级学生写下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名字,然后再写出为什么要将这位明星奉为偶像,你发现了这位偶像的哪些美?结果,半小时之后,从收回的结果显示,在有个人偶像的学生中,只有一半的学生写下了他们偶像的优点。而另外一半的学生只写下了偶像的名字,却没有写出他们的优点。于是根据这一数据,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我向偶像学什么”的活动。要求每天由一位学生利用自习课前十五分钟向全班同学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己偶像的简要资料以及着重阐述该偶像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自己去学习,并在黑板上摘录下该偶像的一句名言与全班同学共勉。这样能使学生们更加明确自身的差距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而且通过与大家共享,既能使全班同学受到教育,而且无形中让其他同学成了他的监督员,促进了大家共同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班级每一位学生都确定了自己的榜样明星。而且绝大多数能从片面追求明星俊美的外形、时尚的服饰等肤浅的东西转化为追求更深层面的内在美,探究他们成功背后的努力拼搏与顽强的意志。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纪四清
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07期
一位爷爷满头大汗,一路小跑赶到了校门口,五年级的小姑娘却噘着嘴,眼泪直打转,责怪着爷爷:“怎么才来?”爷爷弓着背,麻利地把孙女的书包背到自己的肩上,嘴里一个劲儿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怪爷爷不好……”看着这渐行渐远的一老一少,我心里五味杂陈。
在课堂上,这孩子一定听过“黄香温席”的故事,一定熟背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也一定在重阳节活动中说过“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是,为什么三百六十五天无微不至的疼爱,却在一次迟到中被抵消得一干二净?难道道德学习与生活践行的距离真的很远?
在一节课题是《父母的疼爱》的品德课上。授课教师让学生们在课前绘制一棵亲情树,要求连续观察父母一周的生活,记录父母每天为自己做过的事,如果第二天做了与前一天相同的事情,就在叶片上画一颗五角星。课堂上,学生们看着亲情树,交流着家人给予自己的爱,细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爸爸一大早起床,怕吵到我睡觉,都是关上厨房的门,轻手轻脚地做饭、烧水。”“妈妈每天晚上都会为我织毛衣。”“昨天家里吃螃蟹,爷爷把螃蟹肉剔出来给我吃。”……
这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看到了学生的慧眼,更看到了德育在学生心灵上点点滴滴的滋润。
一次春游活动,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找了一块草坪,铺开餐垫,倒出满书包的零食,开始了大快朵颐。“不想玩点什么?”教师说着,随手拔了草丛里的两根狗尾草,编了“拉拉琴”表演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在我眼里,这是最美的叶子。小时候我们常玩这个,每次看到它我就会想起童年。你们也寻找一片最美的叶子,并把你的理由告诉大家。”于是,草丛里、树林间、花丛中……许多寻找最美叶子的“小可爱”忙活开了。“瞧!一片叶子上有好几种颜色,多漂亮。”“这片叶子像李老师会笑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察之 有 物
“ 察之有物 ” 是说万事 万物 、 情欲思梦等 都 会 准妙惟 肖, 对事物的描绘才会栩栩如生 , 对事 可作为观察的对象 。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 明 : 小学 件的叙述才会绘声绘色 。 生 的知觉水平 在很 大程度上 还处于无 意知觉 。 他们往往对周 围发生的一切 熟视无睹 , 如过 眼
需要 了解 的事 物对象进行仔 细察看 , 以 自己 水过鸭背 , 留下什么深刻 印象 , 并 没 写作也就无法 过程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重视对学生观察能 的情感做出判断。也就是古人所云的 :以眼观 体现事物特征 。 “ 因此 , 指导学生要抓 住观察对象 力 的培养 , 让学生掌握科学 的观察方法 , 拥有一 之, 以耳 闻之 , 以鼻嗅之 , 以舌 品之 , 以体触之 , 的本质特征 , 有重点地进行 观来自百度文库 , 重点的 、 主要 双会发现 的眼睛 , 学生定会成为“ 胸藏万汇凭吞
我们 周围的花草树木 、 鸟走 兽 、 飞 四季 活 泼 , 写不 出多少可读的作文 。 科学的观察方法包括 : 生明 白, 同时 能 使 学 生 的认 识 得 到 升 华 , 感 得 到 情 察之有物 、 察之有序 、 察有所重 、 察有所想 、 察有 更替 、 日月星辰等 自然万物 , 乡风 民俗 、 时代 变 陶冶。 如果学生观察事物 , 仅停留在单纯地看 事
笔者认为 , 在习作教学 中 , 教师在激发学生 重点抓住突现 中心 的关键环节 ; 观察静物 , 重点 浓厚 的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 良好的观察习惯的 抓住静物的主体部分或特征部分 ; 观察图片 , 引 同时 , 特别需要教给学生科 学的观察方法 。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能 力 ,并 且 有机 地 使 学 生 受到 思 想情 感的 陶 冶 。 那 么 ,怎样 读 课 文 才 能使 学 生 体 验 到文 中的 情 感 美
学 中 去 ,使学 生 的 情 感 得到 美 的 陶 冶 ,培 养 他们 高 尚的
呢 ?一 是 范 读 。教 师 的 范 读作 用 是不 可 低 估 的 ,它 能 激 发 学 生 情 感 ,使 学 生 、老师 、作 者 之 间 产 生 情 感 共 鸣 。 同 时 ,通 过 范 读 ,学 生 也会 模 仿 教 师 的一 些 朗读 技 巧 , 提 高学 生 的朗 读 水 平 。二是 自读 。听 了范 读 后 ,学 生 自
给 学 生 一 双 发 现 美 的 眼 睛
刹、 华 淑
( 东省 陵 县 会 王 中心 小 学 , 东 陵 县 山 山 2 30 Leabharlann Baidu 5 50
美 育是 培 养 学生 正 确 的审 美 观 点 和 鉴 赏 美 、创造 美 的 能 力 的教 育 。小 学 语 文 教学 大 纲 明确 规 定 : “ 要在 语 文 教 学 过 程 中 ,陶 冶 美 的 情 趣 ” 把 美 育 渗 透 到 语 文 教 。
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培养
学 生 的审 美 能 力 :
一
、
培 养 发 现 美 的 能 力
读 ,揣摩作者的情感 ,使他们进一步 受到文中的情感熏 陶 。三 是 引读 。对 一 些特 殊 的 、说 明问 题 有承 接 性 和 层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作者单位 : 福建省南平市西芹中心小学)
其次我们太过追求华丽的词藻 , 或者写作技巧之 类的东西 , 却忘记 了生活 , 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生活 每天都在 叩击着学生 的心扉 , 他们或者感动 , 或者憎
斓
2 0 1 3年 第 4 期 恶, 或者有许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思想感情在纠结着他 容相联 系的 , 那么 , 方法 的传授就离不开 内容 。过去 们的心灵 , 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可以写这些内容, 或者从 我们不讲求写作方法的传授 , 特别是阅读课上 , 把阅读
罗丹说 “ 生 活 中不 是缺 少美 , 而是缺 少发 现美 的 眼
的写作实际和思想实 际 , 有针对性 地展开 阅读教学 。 也就是我们 的阅读教 学应该 紧紧联系学生 的写作实
际, 以读促 写 , 在 阅读 教 学 中悟 出写作 的 门径 。 比如 ,
睛。 ” 那么 , 我们怎样才 能给学生一双发 现美 的眼 睛 学生写作 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写不具体 , 或者说不知道 呢?我 认 为 , 就 是敞开 生活 的大 门 , 让学 生去 呼吸那 些 怎么去描写。我们在教学 中可找出一课典型的描写 内 生活 的清新空气。写作不是别的, 是 自己写出 自己的 容来 作 为例子 , 首先 让学 生知 道作 者写 的是什 么 , 然 后
长项 目, 在不 同层 次发 挥 自己的特 长 , 有 了更 多 的成 功
寻找发现美的眼睛
寻找发现美的眼睛
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在美术课中渐渐地出现了美术欣赏课。小学四五年级是进入中学的衔
接期。在中学的美术课中,欣赏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还对学
生的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显得非常重要。学好
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给自己直观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还学会了
对艺术的评述能力。那么,该如何炼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
笔者有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欣赏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欣赏
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地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欣赏一些真正
的艺术作品。在作品的选择方面,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推荐最优秀的作品。说到这里,可能一
些老师会说:“给小学生看大师的作品,他们看得懂吗?”其实,美术欣赏课正是让学生从小
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课程。在这样的起点下,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
选择也会更敏感。因此我们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大师作品,期望孩子们能在与大师作品的
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中,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画面
的总体感觉,甚至某种艺术语言,并进而拥有丰富的艺术感觉。我记得歌德曾经说过这么一
句话:“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的。”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观赏角度。在大师的作品中,很多东西已经超脱了“好看”与“不好看”,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人性的美与丑。我们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是要从小培养的,一
个善良、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孩子,比只是学习好的孩子对将来的社会更有用。当然,美术老
培养能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学会认识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看到五岳之尊的泰山是美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是美的,秋天的枫叶是美的,冬日的银雪是美的,但却不容易发现枯黄的秋草是美的,古朴的老屋是美的,我们的心灵是美的。美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感知,美的鉴赏,美的创造,培养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我们体会到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这也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培养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
进步健康的审美观是美育的目标之一。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感和美德。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如:在学习《艺术就在我身边》时,让学生讨论,自己说出艺术之美在身边的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看图片,总结出美是无处不在的,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中。再从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大自然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于生存的环境,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奉献的、和谐的,是我们的情感源泉,无时无
刻不在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如学习《秋天的节日》时,让学生说出四季之美:春天孕育希望,夏日绿树荫荫,秋天五谷丰登,秋高气爽,冬日银装素裹,让学生朗诵有关四季的诗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美。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网友来稿)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网友来稿)
河北蠡县南庄中学刘艳刚
意大利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挺拔高峻连绵起伏那是大山的美,展翅长空搏击风云那是苍鹰的美。生活里的美无处不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种时髦的发型,一朵鲜艳的花,一片五彩的霞,都能使人们心神荡漾,铭记脑海。危难时别人的一次援手,成功时别人的一声赞许,都能激起心中的一股暖流。美的东西总能给人带来愉悦,留下美好的情感。
对于生活中的美,我们常常认识,并且感动,可是对于课文中的美却常常忽略或重视不够。发现美,审视美,鉴赏美,升华美。正是沿着这样一条线,那些文人墨客把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富贵的精神财富。可是许多语文教师习惯了划分课文结构,总结段意,检查背诵。却把最具有生命力,最富有光彩的蓝田美玉当作沙子垃圾,弃之不顾。把学生语文学习引入歧途。使学的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运作,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旅游,成为一种压抑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
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只注重了那些绘画式的色彩美,而把最具有生命强度最启迪思考的人格美、人性美、理性美给忽略了。难怪学生作文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心中无感乱呻吟了。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摘去遮住学生双目的面纱,还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成为发现、审视、鉴赏、品味、升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发挥,才能真正担当为了学生一生的责任。
一、发现美、审视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包蕴的精神和人格力量。
给孩子一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
给孩子一双发现数学美的眼睛
一、问题提出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经对周围的成人进行过一个小调查:“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回答喜欢的人寥寥无几。问及原因,大多觉得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下来,数学是越来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欢甚至是有点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喜欢数学的,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保有这种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更多关注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赏识化等,而对于通过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多。而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迷上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寻找、体会数学由外至内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引领自己步入数学的瑰丽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数学美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美和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这样外延,更包容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更加浓厚和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践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看似繁多的知识点后面。我们的孩子也许最初还无法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渗透,我发现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样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的美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中的各种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所以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挖掘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
1善用教材,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在教材中挖掘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对19世纪德国评论家费肖尔引用拉菲尔“美太少”的话责备现实美的观点进行批驳,认为拉菲尔“寻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全世界当然只有一个,与其说美是稀少的,不如说大多数人缺少美感的鉴别力。可见,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最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手中的教材,做美的探索者、发现者、挖掘者。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媚秀之美,“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锦绣之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奇特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变化美等等都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美的描绘,是大自然美的馈赠。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迈进大自然,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去拥抱大自然的美。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徐永茂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6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习惯;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句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轨道。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所以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挖掘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
1善用教材,挖掘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在教材中挖掘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对19世纪德国评论家费肖尔引用拉菲尔“美太少”的话责备现实美的观点进行批驳,认为拉菲尔“寻求的是最美的女人”,而最美的女人,全世界当然只有一个,与其说美是稀少的,不如说大多数人缺少美感的鉴别力。可见,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最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手中的教材,做美的探索者、发现者、挖掘者。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媚秀之美,“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锦绣之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奇特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变化美等等都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美的描绘,是大自然美的馈赠。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迈进大自然,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去拥抱大自然的美。
2反复朗读,感受美
所谓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感情朗读是其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因为语文教材中审美对象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是这样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性美的: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关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蜓,“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
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窈淑女”……作者成功地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又如《开国大典》一课,教学阅兵式完毕后的庆祝场面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游行队伍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其中,充分感受群众游行时人群鼎沸、热闹非凡的壮观场面。
3再现情境,鉴赏美
美育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强迫接受,或空谈阔论说教能奏效的,而是通过艺术熏陶、感染、心灵的感化来获得。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就应充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挖掘、再现课文塑造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因此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不能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架空或贴标签式地分析,而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最富特征的人物描写用得体的语言,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可以发掘、鉴赏更高层次的美。如《海上日出》的自然美中还蕴含着一种奋发向上崇高美;《草原》展现出的自然美之外还饱含着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美。
在教学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应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创设的典型情境(大年夜)的目的是为了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丑陋。明白小女孩美好幻想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总结课文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优与劣,更加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鉴别能力。
4驰骋想象,创造美
人才的本质就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的,而想象则是创造的土壤和先导,这正如歌德所说,没有想象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而没有想象的文学,就象没有翅膀的小鸟。因此,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积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中训练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创造美。
4.1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字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小珊迪》一文在描写“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两条腿。”教师可利用这一句,让学生装扩想,写出小珊迪怎样回到住处。
4.2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彼此不联贯的思想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如教学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深入生活挖掘,大胆联想,
开展评说。
4.3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黄继光》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黄继光没有舍身堵住敌人的枪口,那又会怎么样呢?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堵住敌人枪口的后果。
4.4续想:有的课文结尾犹末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作文,如教学课文《凡卡》后,以《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信。这样诱导学生在再造想象中训练思维能力,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并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写出来,创造出新的意境、新的人物,从而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化人,促使学生走上不断完善自我的路。
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只有学生真正通过学习,在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等方面获得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才显得有意义和具有实效性。因此,作为老师,要努力引领学生去发现美,去抹开学生视觉的尘埃,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对美的敏感理解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拥有一颗与美共鸣的心灵。让我们以心发现心,以火点燃火,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吧,不要让太多的美丽消逝在他们岁月的长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