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教案:第7单元 7.2《碱及其性质》(1)(新鲁教版上册)

合集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2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知道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知识点(重点、难点):1.重点: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准备:稀盐酸、镁条、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多媒体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境创设、导入新课:〖环节一〗新闻实景再现:“美容荔枝”相关资料:新华网北京7月6日报道: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女士给儿子买荔枝吃,儿子吃完荔枝后嘴角起了一串水泡,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来,到医院输了三天液水泡才下去。

这种荔枝外表看上去鲜红,而且特别的水灵。

之所以它看上去娇艳欲滴,就是因为它经过了精心的美容。

刘女士向城管部门进行了举报,城管执法人员在荔枝商贩的车里找到了一瓶无色液体,上面写着“荔枝保鲜剂”。

据不法商贩说:“一喷保鲜剂,10分钟左右,黑荔枝的颜色就变得很好看,比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样子还新鲜”。

这种荔枝“保鲜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呢?(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环节二〗“荔枝美容”大揭秘通过上述信息可知该荔枝“保鲜剂”为无色、有腐蚀性的液体。

若该荔枝“保鲜剂”可能是稀盐酸,你如何判断这种荔枝“保鲜剂”是酸?【实验探究1】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稀盐酸、紫色的是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通过实验验观看“美容荔枝”资料,学生感觉震撼!思考、讨论、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测。

通过恰当的情景设置,特别是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景,能极大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更有利于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证,注意实验安全。

操作取少量稀盐酸,滴入石蕊试液取少量稀盐酸,滴入酚酞试液现象【结论】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教案:第7单元 7.1《酸及其性质》(1)(新鲁教版上册)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教案:第7单元 7.1《酸及其性质》(1)(新鲁教版上册)

课题:课标要求: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

内容和学情分析:酸和碱是“课标”中“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线索为H+和OH—,要求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

本单元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分为三部分:一是酸和碱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二是如何识别酸和碱,如何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程度,三是酸和碱的应用。

另外,科学方法(概括、分类、演绎等)也是本单元的线索之一,也是重要学习内容。

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及溶液、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等代表性物质,并以这些代表性物质为载体,分别从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和符号表征三个领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学习了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初步认识了学化学知识及做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领悟到化学科学与其他科学的不同点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起点,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酸碱世界”来系统地认识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化合物——酸和碱。

学习建议:1. 对于本单元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建议用类比的方法掌握物质的性质、用途。

2.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十分重要,要牢记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

3.本单元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建议多分析,多绘制。

学习目标:1. 单元目标,整体展示(以知识树的形式,见后)2. 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他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能认识到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掌握盐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1课时)学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1课时)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能认识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

知识点(重点、难点):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重点)2.具体的实验探究过程和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的培养。

(重点)3.设计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水、头发、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生锈铁钉、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矿泉水瓶等。

板书定义流以下问题:化钠和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要求同(注意同时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共享]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的现象,讨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相关性质:1.两个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填“能”或“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两个反应的方程式分别为: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二氧化碳本身能溶于水,并且能与水反应,那么上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结果,还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结果呢?如果要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溶液反应,还要补充什么实验进行完善呢?A.教学反思:1.本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展开对碱的性质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易于操作和接受;另外,本课的设计坚持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个体成长、学生思维成熟的理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堂的容量大,学生的活动不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开展。

3.建议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点的进行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效率,分组实验的设计要再简化。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第七单元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酸碱中和反应探究的深化,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使用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本节课通过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变化规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以及宏观微观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中和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通过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能让学生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好化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和反应中溶液pH的变化,2、认识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2、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好化学的积极情感。

知识点(重点、难点):1、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的分析;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媒体,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境引入】问题:1、宝宝金水为什么具有防蚊虫、止痒的作用呢?问题:2、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 是怎样变化的呢?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中和反应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二)2、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活动天地7-5】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向20mL0.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0.4%的盐酸,连接在传感器上的计算机随即绘制出了溶液的pH(纵坐标)随所加盐酸体积(横坐标)变化的曲线(图2),思考: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是怎样变化的?你能说出曲线上坐标为(18,7)的点所表示的意义么?利用所学的中和反应的知识解答。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3.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4.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元素的周期表排列原则。

2.掌握元素周期性规律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

2.如何参与团队合作,实现科学探究。

三、教学内容及进程安排3.1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

2.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周期表上元素的性质随周期数和族数变化的一般规律。

3.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比较元素的性质,验证元素周期性规律。

4.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利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3.2 进程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时间第一课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原则60 分钟第二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概念和特征60 分钟第三课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实验验证90 分钟第四课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60 分钟第五课合作探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实验120 分钟第六课总结、评价和反思60 分钟总计450 分钟四、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元素周期性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

3.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1.投影仪、板书、PPT等多媒体工具。

2.实验器材、化学试剂等。

3.合作课堂教学。

五、教学评估5.1 教学评价方式1.日常教学观察。

2.实验操作和报告。

3.小组合作和探究报告。

4.期末考试。

5.2 教学评价内容1.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2.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出元素周期性规律。

3.能够应用元素周期性规律解决化学问题。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2 鲁教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2 鲁教版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从生活走入化学,创设情景,悬
【学生活动】:对比品尝加醋和没加醋的松花蛋、阅读松花蛋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配的松花蛋不涩了?
【学生猜想】:可能是食醋中的酸把松花蛋中的碱反应掉了。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吗?对照目标行有的放矢的-2- / 3
word
②进行实验,获得结论。 ③尝试表达:Ca(OH)2+2HCl==CaCl2+2H2O
知识建构,有效促进内化。 趣味实验,为学生喜闻乐
见,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又具有
三、总结提升
很好的知识迁移性,有趣有益。
【师生互动】: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 NaOH、Ca(OH)2
性。
观与微观结合的学科特征思维
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看问题。一鼓作气,突破难点。
性。……
【问题引导】: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溶液中
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播放动画】:播放两者反应的过程。【视频】: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板书归纳】:NaOH+HCl==NaCl+H2O 【精讲点拨】:盐的概念。 【即时巩固练习】:略。
此环节巧设认知冲突,引出
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
【小组活动】:①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没有明显现发散思维和迁移应用学过的知
象;②再次猜想;
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方便及
③参照 P9 实验探究 1-3 提供用品设计实验方案;
时反馈信息,兼顾课堂资源的预
-1- / 3
word
④验证猜想,获得结论; ⑤反思评价。 【交流共享】:各组设计的方案及反思所得。 【拓展练习】:关于中和反应放热的实验数据题。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

第七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2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并会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碱的通性,能认识到碱的性质实质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

3.通过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比较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4.了解常见碱的主要用途和我国年产量。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碱的通性及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并会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准备:生锈的铁钉、碳酸钠、氯化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境创设、导入新课〖环节一〗播放视频“绿油油的海带有危害?”链接到:/20120915/n353220103.sh tml这种绿油油的海带到底用什么物质浸泡呢?经沈阳化工大学检测,该绿油油的海带是用氢氧化钠稀溶液浸泡。

那么如何鉴别海带上面有氢氧化钠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碱的性质[板书课题]第二节碱及其性质(2)出示学习目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过渡:氢氧化钙与CO2反应有沉淀现象而氢氧化钠于二氧化碳反应无现象。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否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环节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方案图。

教师课前准备预设图中所需要的仪器让学生走进‘仪器超市’教师总结:及时总结,肯定与表扬,投影设计汇总(预设图)。

观看“绿油油的海带”视频,学生感觉震撼!思考、讨论、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测。

明确学习的目标设计探究方案,绘制探究装置草图,展示设计成果。

与其他同学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

每一小组根据设计方案自选仪器然后实验,记录现象。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学案 鲁教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学案 鲁教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单元目标:1.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的腐蚀性,理解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掌握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认识酸和碱的通性,领会观察、对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

4.通过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单元知识点:考点 常考题型重要程度 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1、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2、酸的通性★★★ 常见碱的性质和用途1、常见碱的俗称、性质和用途★★★ 2、碱的通性★★★ 酸碱指示剂与PH 1、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及应用★★★ 2、以生活中的一些物质为背景,考查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PH 的关系★★★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 (特别说明:三颗★为最重要,两颗★其次,一颗★再其次)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单元知识和网络和单元测试题学生准备:依据前期所学进行课前自主复习复习过程:本单元的复习通过四个主题的活动完成(上面为复习流程,下面为学生活动及活动达到的效果)复习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约2分钟)合作探究 (典型例题分析) 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自我测评 (快速提分训练) 自我反思 (相信你有收获) 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复习单元主要知识,唤醒对知识的记忆。

通过合作探究的环节,突破重难点的复习,同时总结归纳,锻炼能力。

独立完成,限时检测,检测复习效果,并查漏补缺。

反思本单元复习过程中的不足与困惑,形成知识体系。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酸及其性质、碱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中和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本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常见的酸和碱,理清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的运用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板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了解本节课的单元目标。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氧化、还原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

2. 掌握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方法。

3.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特征和机理。

3.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4.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和区别。

2.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状态的计算和应用。

2. 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特征。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电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燃烧、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燃烧、氧化和还原的特点、机理和应用。

讲解氧化状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和氧化反应,并讨论实验现象和反应机理。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反应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7. 总结复习:对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 以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为依据,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设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 案例分析材料。

3. 电化学反应的实例和应用资料。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2、条件氧气(或空气)缺一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思考:反应程度与哪些方面有关?回答: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与表面积、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对液、气燃料与火焰的接触面积有关活动探究:灭火的条件讨论:为什么1、2、3、4的蜡烛会熄灭,而5号依然燃烧?回答:1号蜡烛心被截去后,就分离了可燃物,因此蜡烛熄灭;2号蜡烛被烧杯罩住后,氧气很快被消耗完了;因此蜡烛熄灭;3号中的蜡烛由于有CO2产生蜡烛与空气隔绝,CO2本身又不支持燃烧,因此蜡烛熄灭;4号蜡烛用嘴吹后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因此蜡烛熄灭;5号蜡烛则依然燃烧!由此可知,要燃烧就得具备燃烧的三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二、灭火原理和方法清除或隔绝可燃物1、原理隔绝空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2、方法:阻断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活动与探究: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以具支锥形瓶和小试管;浓盐酸和碳酸钠为原料制作简易的灭火器:原理: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CO2,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Na2CO3 + 2HCl=2NaCl + CO2 +H2O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桌椅等失火泡沫灭火器图书馆失火干粉灭火器棉被床单失火精密仪器室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提示:2Mg + CO2点燃2MgO + C )答:不能。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 酸碱中和反应(1)》学案 鲁教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七单元 酸碱中和反应(1)》学案 鲁教版

课题: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和分析讨论,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通过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中和反应及其实质;掌握常见酸碱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架,烧杯,试管(3支),玻璃棒,胶头滴管,白瓷板,0.4%的氢氧化钠溶液,0.4%的盐酸,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pH试纸。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情景创设:指导学生对比品尝加醋和没加醋的松花蛋,比较一下味道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疑问?提示:制作松花蛋常用到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

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合理猜想。

肯定学生的想法,提问: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1] §7.4酸碱中和反应探究新知: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投影展示1]实验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如图所示,用滴管向盛有约2ml、溶质质量分数为0.4%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4%的盐酸,观察现象。

品尝加醋和没加醋的松花蛋。

回答:没加醋的松花蛋有点涩,加醋的松花蛋没有涩味。

提出问题:为什么加醋的松花蛋不涩了?做出猜想:可能是食醋中的酸把松花蛋中的碱反应掉了。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分析原因;提出猜想: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或盐酸和从生活走入化学,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突破平时在教师指导下实验总有明显现象的惯例,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为进一步探究作铺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了吗?肯定学生的想法,指出: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做实验进行探究来证明,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设计出验证你的猜想的方案,并简单记录下来。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2、酸碱的共性3、原子团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6、pH的测定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相关知识:⑴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2、酸碱的共性3、原子团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6、pH的测定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相关知识:⑴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课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探究:燃烧的条件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2、条件氧气(或空气)缺一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思考:反应程度与哪些方面有关?回答: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与表面积、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对液、气燃料与火焰的接触面积有关活动探究:灭火的条件讨论:为什么1、2、3、4的蜡烛会熄灭,而5号依然燃烧?回答:1号蜡烛心被截去后,就分离了可燃物,因此蜡烛熄灭;2号蜡烛被烧杯罩住后,氧气很快被消耗完了;因此蜡烛熄灭;3号中的蜡烛由于有CO2产生蜡烛与空气隔绝,CO2本身又不支持燃烧,因此蜡烛熄灭;4号蜡烛用嘴吹后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因此蜡烛熄灭;5号蜡烛则依然燃烧!由此可知,要燃烧就得具备燃烧的三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二、灭火原理和方法清除或隔绝可燃物1、原理隔绝空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2、方法:阻断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活动与探究: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以具支锥形瓶和小试管;浓盐酸和碳酸钠为原料制作简易的灭火器:原理: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CO2,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Na2CO3 + 2HCl=2NaCl + CO2 +H2O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桌椅等失火泡沫灭火器图书馆失火干粉灭火器棉被床单失火精密仪器室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提示:2Mg + CO2点燃2MgO + C )答: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学习目标:
75.通过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能认识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76.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

知识点(重点、难点):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重点)
2.具体的实验探究过程和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的培养。

(重点)
3.设计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

(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水、头发、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生锈铁钉、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矿泉水瓶等。

板书设计:
碱及其性质
一、常见的碱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

学习过程:
教师提问:品尝一个未成熟的柿子时,会有什么感觉?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具有相同感觉的物质?
似的化合物,称之为碱。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板书课题]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揭示目标]投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任务,知道学习时的重点和难点。

微观探源]组织学生类比酸电离时都有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
揭示碱的定义,明确碱溶液中有且只有一种阴离子—
所以才表现出了相似的味道和感觉上的体验。

自然过渡]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氨水等。

下面我们就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来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二、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
现象记录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没有沉淀生成,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现象知道两者的反应,除了教材上的探究方案外,请同学们再设计其他的方案?
学生设计:设计方案,画出图形。

交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
液的相关性质:
生锈的铁钉铁锈不消失,同时铁钉表面无气泡产生,说明碱溶液(填“不能”、“能”)与金属铁、铁锈反应。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钙与氯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钠(填“不能”
“不能”、“能”)与碳酸。

板书小结] 碱溶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展开对碱的性质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易于操作和接受;另外,本课的设计坚持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个体成长、学生思维成熟的理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堂的容量大,学生的活动不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开展。

3.建议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点的进行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效率,分组实验的设计要再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