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_伊德_技术哲学的新浪潮
从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透视教育技术中的人—机关系
唐 ・ 德 ( o h e 1 3 一 ) 当代 美 国著 名 现 象 学 家 和 伊 D nId ,9 4 是
技 术 哲学 家 ,对技 术哲学 和 现象 学有 自己非常 独到 的 见解 , 他
注重 对 具体 知 觉 经验 的分析 , 提倡 案例 研 究 , 当代技 术 哲 学 在
界拥 有非 常大 的影 响 力 。 17 年 至今 伊 德共 出 版 、 著书 籍 从 91 编
中 图 分 类 号 :4 — 5 G 00 7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0 2 0 — 0 于教 学实 践具 有 积极 的作用 。
0 引 言
1 唐 ・ 德 的 现 象 学 技 术 哲 学 的 主 要 内容 伊
关系、 解释 学 关 系、 背景 关 系和他 者 关 系 出发 , 审视 教 育技 术 中的 人一 机 关 系, 清作 用 于技 术的 主 体 同客 体 的 关 认 系. 这对 正 确认 识教 育技 术 学这 门学科 以及 更好 地将教 育技 术理论 运 用 于教 学实践 具有 积极 的作 用 。 关键 词 : 术现 象学 ; 育技 术 ; 技 教 人一 机 关 系
逐 技术 》 。 的研 究 包含 了技 术哲 学 和现象 学 , 等 他 国内部 分学 者
将 其 理 论 称 之 为 后 现 象 学 , 有 学 者 根 据 其 理 论 将 现 象 学 与 技 也
由A C 9 E T’4定 义 可 知 , 育技 术 是 关 于学 习过 程 和 学 习 教 资 源 的设 计 、 开发 、 理 、 用 和 评价 的理论 和实 践 。 定 义 明 管 利 该 确 了教 育技 术 作 为一 个 学 科领 域 的研 究 形 态 ( 论 和实 践 ) 理 、 研 究 对 象 ( 习 过程 和学 习 资源 ) 学 和研 究 任 务 ( 计 、 发 、 设 开 管 理 、 用 和评 价 ) 虽然 定 义 中没 有 直接 描 述 媒体 , 是这 并 不 利 。 但 排斥 媒 体在 现 代 教 育技 术 中的作 用 ,它实 际 上是 学 习过 程 和 学 习资 源 的支 撑技 术 。 育 技术 中最 核心 、 教 最关 键 的要点 应 该 是 “ 育 中 的技术 ” ] 教 E。因此 认 清作 用 于技 术 的主 体 ( 或教 2 人 育) 同客 体 ( 技术 ) 关 系 , 助 于人 们 正确 认 识 教育 技 术 学这 的 有
虚拟技术与唐·伊德的具身关系理论
虚拟技术与唐·伊德的具身关系理论
虚拟技术是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空间,
以及虚拟空间中的新视野。
与此同时,它也会对人类的具身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著名美国
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提出了一种关于具身和技术的理论,即“人的具身因技术的
变化而发生改变”(中文),其目的是提出一种思考,以严密的方式理解技术对人类具身
关系的影响及其改变。
唐·伊德指出,当技术发展,人类具身关系也发生着改变。
虚拟技术正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改变了人们之前文化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人类具身关系的表象。
由于
虚拟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具身地位也得到提升。
在虚拟空间中,当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他们会重新定义和发现自己的身份,超越自然界的传统用户体验。
他们更容易从技术
的角度发现自身价值,以及认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而变得更有自我意识和自信。
随着技术的变化,人类的具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
一种种新的技术具身角色,使人们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进行活动,并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如何
改变他们的具身方式。
与此同时,虚拟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具身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可
以更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目标,从而更有效地发展特定的具身利用方案。
唐·伊德提出的关于具身和技术的理论可以说是对虚拟技术和具身关系的重要参考,
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理解虚拟技术对人类具身关系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
具身关系的改变,同时也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以开发更有效的技术具身应用。
技术哲学导论 唐 伊德 笔记
技术哲学导论唐伊德笔记
技术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唐伊德通过对技术的哲学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观点。
比如,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一种驱动力,但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唐伊德还强调了技术与伦理的关系。
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伦理问题的出现,比如隐私、安全、政治权利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伦理的思考和保障。
总的来说,唐伊德的《技术哲学导论》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技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 1 -。
现象学的技术哲学伊德技术哲学解析
总的来说,现象学和技术哲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为我们理解人 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中,这些理论的应用也帮助我们更 好地设计产品和服务,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人类价值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 需要继续深入探讨这些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教育中更好地融合这些哲学思想,以培养出更具反思性和 责任感的技术人才。
例如,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或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他强调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并提出了“技术的追 问”这一著名命题。另一方面,技术哲学家如芒福德认为,技术与人类文化有着 密切的,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现象学和技术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在设计领域,设计师可以运 用现象学的理论来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的观察和分析,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的产品。在科技应用方面,技术人员也需要考虑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价值,确保技 术的使用符合人类价值观。例如,在领域,研究者需要思考如何确保的发展符合 人类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现象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胡塞尔、海 德格尔等。现象学强调对直接经验的深入研究,即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现象。在技 术哲学方面,一些哲学家如技术决定论者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 力,而技术中立论者则认为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的价值取决于如何使用。
现象学与技术哲学有着密切的。现象学强调对现象的深入理解,这包括技术 现象。技术哲学则技术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现 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都开始反思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在技术发展中的 地位和价值。
现象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描述和 解释。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经验、意向性、意向对象和存在等。现象学对于伊 德技术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技术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
技术现象学、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
第15卷第6期2010年12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5No.6 Dec.2010技术现象学、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易显飞(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
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
伊德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究,这与国内重视“技术实践论”研究存在着相似性。
伊德技术哲学的主要缺陷包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进行了单向度的研究;过份聚焦于技术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而对作为技术哲学核心的技术价值论研究明显欠缺;研究对象主要面向的是技术而不是技术创新等。
关键词:唐·伊德;技术哲学;技术现象学;经验转向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7X(2010)06-0082-04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Empirical Turn and Culture of Technology———Review on Don Ihd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YI Xianfei(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 Hunan,410004)Abstract:Don Ihd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ncluding 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and so on,focuses on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His main contribution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lies in the turn from metaphysical study on technology to study on problems of life-world technology,which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so-called“study on practice of technology”in our nation.However,the limitations of Don Ihde’s study are as follows: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echnology is one-di-mensional;his study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level of technology rather than the essential part known as value of technology;and the object of his study is“technology”instead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o on.Key words: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henomenology of technology;empirical turn唐·伊德,1934年生,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
唐·伊德实用主义技术观批判
唐·伊德实用主义技术观批判作者:邓线平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伊德的科学技术化解释忽视了工具指向科学目标的层面,只看到科学设备和实验室指向社会的层面。
在经验转向方面,他只是转向社会经验,忽视了背后的科学经验。
在技术与人的四种关系解释上,他忽视了工具与结构意义相互指认的关系。
在工具诠释方面,他没有看到身体“常项”所蕴含的工具结构变动背后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伊德;技术;结构;工具诠释中图分类号:N03;G30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29一般人們容易实用主义地看待技术,或者对社会有用,或者对个人或群体有用。
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直接功能,例如锅用来烧饭,电视用来接受信息或娱乐,冰箱用来贮藏食物等。
实用主义技术观当然与实用主义哲学有关,但实用主义哲学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哲学。
因此,有必要对实用主义技术观进行批判。
伊德是实用主义技术观的最新代表,近年来,他的技术哲学思想在国内介绍得较多。
伊德最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是工具诠释,或工具实在。
不可否认,他的工具诠释思想活跃了人们对技术的解释思路。
但他的工具诠释并没有深入技术的本质特性。
一、科学技术化解释伊德的工具诠释思想是从对科学的解释说起的。
伊德在《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中说:“从50年代到60年代,一种新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开始出现,例如托马斯·库恩和他的同道。
他们在科学实践的观念中加入了历史和革命。
反实证主义仍然以理论为中心,但是中断了早期的逻辑主义。
历史的特殊性成了被解释的科学的一部分,这被库恩称为‘范式转换’。
这种科学形象由于对历史的关注而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反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历史不是线性的、累积的。
他们所勾画出来的叙述充满了‘范式转换’和间断性。
——到了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访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唐
访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唐·伊德,1934年生,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
伊德与欧洲大陆哲学有着亲缘关系,他曾拥有神学学位,博士论文是保罗·利科的现象学,后又受了梅洛-庞蒂的影响,且本人也是德裔。
但他对传统大陆哲学持有的却是激烈的批判态度:拒绝理性思辨,注重对具体知觉经验的分析,提倡案例研究;而对那些认为他“搞的不是哲学研究”的指责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美国式的实用主义风格,在现象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上建树颇丰。
近日,伊德先生应邀访问了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本报对他进行了专访。
“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跨学科的”记者: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如何理解二十世纪技术哲学的兴起?唐·伊德:显然,在哲学史上,技术哲学很晚才出现。
部分原因可能要归结到哲学传统中的某种偏见,即认为哲学主要是关注那些理论的、思维的和抽象的题材;而技术则更多地是物质的、具体的和特殊的。
19世纪时,马克思和其他新黑格尔主义者才开始对生产方式和技术等产生兴趣。
这应是鉴于工业化进程中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增强的力量,而引发的某种反响;但这种趋势也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
无论如何,那时人们最多也只是在某些方面用到了技术。
但现今的技术哲学,却是一个在20世纪才有的现象,当然也有观点把19世纪晚期也纳入了进来。
我个人认为,技术哲学戏剧性地登场应是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段时间。
一战是第一场工业化技术——机关枪、坦克、飞机——被全面应用的战争。
这场战争明显地影响了整整一代的欧洲哲学家。
无论是博达耶夫、加塞特,还是海德格尔、亚斯贝斯,几乎所有20世纪中叶的主流哲学家,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论及了技术。
当然,其后的二战把这种影响又提升到了更高的程度。
我有一个叫伊万的学生准备参预一个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研究项目。
这就促使我想到,某种程度上正是技术促成了战争及其惨烈的结局,但很少有人就这个题目做研究,这是很值得奇怪的事。
浅谈唐·伊德的人一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
浅谈唐·伊德的人一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作者:张璐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张璐(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但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伊德教授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哲学,将其人—技关系理论分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四种。
本文通过对这四种关系的具体介绍,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形成更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人—技关系理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背景关系;它异关系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45—02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日常生活中随时充斥着技术元素,手机、电脑、电视随处可见。
应该说,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那么,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投放量越来越大,由于对转基因技术不了解,同时也因为转基因技术不成熟,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性持怀疑态度。
那么,我们在应用技术的同时有没有被技术所限制?针对这些问题,现代现象学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教授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技术的认识。
一、唐·伊德技术哲学简介唐·伊德,1964年获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教授。
[1]他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哲学家,他的研究跨越了技术哲学和现象学,是美国有重要影响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家。
伊德的技术哲学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
他认为,当代科学在本质上是技术体现的。
“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直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在继承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超越与批判”。
[2]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工具实在论、技术文化观和虚拟空间与体现现象学四部分。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
技术哲学就是为了反思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技术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唐·伊德作为当代杰出的技术哲学家也对这种影响颇为关注。
他的人—技关系理论主要就是讲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技术的重要作用。
从理论层面来看,伊德通过人—技关系理论发展出其整个哲学体系,而伊德技术哲学又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从实践层面来看,人—技关系理论的发展为当今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该文从三个方面来对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加以论述。
首先,基于整个伊德技术哲学来分析人—技关系理论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伊德其他思想的影响;其次,对人—技关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包括四种关系,即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
具身关系是技术表达了“我”,诠释关系是技术表达了世界,它异关系是技术自成一体,而背景关系则是技术融入到“我”与世界中了。
四种关系之间既是一种平行关系,又是一种递进关系。
“平行”是指四种关系同时并存,各自发展互不干扰;“递进”则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四种关系呈逐级出现状态。
最后,对人—技关系理论的这种逐级发展现象进行了哲学思考,同时也对伊德技术哲学进行了客观评价。
该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外国文献的阅读、分析,更加深刻的理解伊德的理论。
通过比较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将二者进行打通,运用“否定之否定”原理来深入分析人—技关系理论,而这也正是该文的创新之处。
伊德对于可选择性技术的分析
伊德对于可选择性技术的分析在出现了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后,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试图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建立对现代技术的反思。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了一套后现象学的分析思路,运用这种方法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超越传统的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在二者之间探究了技术的可选择性。
伊德从技术的中介性以及技术的建构性两个角度出发对技术的可选择性进行了分析,重新阐释了技术的本质。
标签:可选择性技术伊德中介性建构性一、一种新的技术观的诞生由于技术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以及早期哲学对于理性的追求使得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哲学的视野,出现了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发展至当代,凭借其庞杂的结构以及大规模的使用,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使得技术成为一种显著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哲学界各种思潮的兴起使得追求本质主义的哲学瓦解,这两方面促使了技术哲学的兴起。
在技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观点,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
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对技术的本质进行了规划,认为技术是脱离社会的,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的,人类无法左右技术的发展。
这两种观点使得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徘徊在了技术的乌托邦主义和敌托邦主义之间。
技术哲学发展至今,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出于对现存的、正统的研究技术的哲学方法的不满,开始了一场技术哲学界内的革命:经验转向。
“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可以被称之为构建主义者,他们打开了技术发展的黑箱,不再将技术产品当作事先给定的,而是分析了技术产品的具体发展和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行为者。
他们不再将技术描绘为自主的,而是揭示了众多社会力量对技术的影响。
”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认为要对单个的技术进行独立分析,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从经验层面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
传统的技术哲学热衷于对技术整体进行反思和批判,而未关注到具体的技术,并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或者怀乡病的情绪。
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认为传统的分析方法没有注意到技术具有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技术存在转化的可能性,这一转化意味着技术是可选择的,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遏制某些可能性,并且发扬某些可能性。
关于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论文.doc
关于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论文在当代技术哲学的开展中,“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流派而得到广泛研究,其核心是包括变更理论、具身分析和关注生活世界等要素在内的一套研究方法。
后现象学的创立者是美国哲学家唐·伊德,然而,伊德之所以用“后现象学”来命名自己的技术哲学,并不完全是为说明自己的思想与现象学这一大陆哲学传统间的传承关系,而是要通过“后现象学”中的“后”来表达自己思想生成中包含的更多的影响因子。
但是,蔽于“现象学”的光环,当前不少伊德的研究文献,都错失了这些隐含的影响因子,进而在理解与把握其思想时,产生种种困惑。
例如,(1)虽然用到了“变更”等这类的现象学术语,但后现象学到底是不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2)后现象学倡导“经验转向”,倚重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例证(案例研究),这种缺乏哲学思辨的经验依赖症所导致的还是不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哲学研究;(3)如果后现象学表述的只是一种研究方法,那么仅仅从外在的方法又如何来断定后现象学必定是一种技术哲学,即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目的之间如何贯穿统一。
对于这些困惑的解答,直接涉及到后现象学的方法论原那么、存在论意义上的技术观,以及研究技术问题的切人点等关键因素,因而迫切需要澄清。
笔者将通过提醒后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杜威的实用主义和科的解释学之间的区分与关联,逐一解答上述疑惑,或许有助于学界对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1990年出版的《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是伊德技术哲学的体系性著作。
在阐述技术研究方法时,伊德用的表述是“技术的现象学。
作为一本技术哲学著作,该书的地位获得了学界充分地肯定,但这种冠以“现象学”名称的方法,却引来了非议。
用伊德的话说,现象学的正统主义者并不认可,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抨击,“认为我做的一点也不像传统的现象学”。
于是,为了做出某种区分,在1993年出版的一本技术哲学集的书名上,伊德用了“后现象学”这个词,这是伊德第一次用后现象学来为自己的技术哲学思想命名。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范文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唐·伊德(Don Ihde)是当代现象学和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的人—技关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为理解人类社会与技术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概述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是一种基于现象学和技术哲学的思想体系。
他强调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人并非被动地接受技术的影响,而是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技术工具的使用,更涉及到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
伊德将人—技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工具性关系、解释性关系、表达性关系和整合性关系。
这四种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与技术的互动过程。
工具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主要关注技术的功能和效用;解释性关系则关注人对技术的理解和解释;表达性关系关注技术如何成为人类表达自我的工具;整合性关系则强调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技术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三、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特点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强调人与技术的互动性。
伊德认为,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影响技术,技术也影响人。
2. 关注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伊德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体现。
3. 注重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
伊德认为,人类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是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提倡深度融合的观念。
伊德认为,人与技术应该深度融合,使得技术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四、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应用与意义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唐·伊德(Don Ihde)是当代哲学中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对于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概述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主要从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提出了“工具性存在”和“解释性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前者强调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后者则强调技术的解释性作用。
在伊德看来,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塑造的,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的行为和认知,同时也在人的使用和解释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人—技关系的不同层面(一)身体与技术的关系在唐·伊德的理论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
技术作为人类身体的延伸和补充,不仅帮助我们超越了生理上的限制,也塑造了我们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例如,眼镜、助听器等辅助设备,不仅帮助我们弥补了视觉、听觉上的缺陷,也在无形中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二)认知与技术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和平台,如计算机、互联网等。
这些技术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和能力,也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在唐·伊德看来,技术与认知的关系是相互塑造的,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认知的进步。
(三)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塑造了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唐·伊德认为,人与技术的关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也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
技术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和发展,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技术也在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范文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唐·伊德(Don Ihde)是当代哲学中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入地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并对传统技术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拓展。
人—技关系理论研究旨在探究人类与技术的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和解读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启示。
二、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涵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强调了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与人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提出了“工具性关系”、“解释性关系”、“表达性关系”等不同的关系类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在唐·伊德看来,人与技术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关系,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交往关系。
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受到影响和改变。
同时,技术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因此,唐·伊德强调了人—技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哲学和现象学的方法。
他通过对人与技术的实际使用和交互过程进行观察和描述,揭示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同时,他还借助现象学的方法,深入探究了技术与人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技术的意义和价值。
四、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应用与启示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在当今社会,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提醒我们,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
《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唐·伊德(Don Ihde)是当代哲学中技术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技关系理论,强调了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人—技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期为技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唐·伊德人—技关系理论概述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认为,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技术不仅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创造的工具,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与人类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人与技术的互动中,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同时也被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影响。
因此,人—技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三、理论内涵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人与技术的相互依存性。
人类无法离开技术而生存,技术也需要在人的使用和改造中不断发展。
2. 人与技术的互动性。
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会影响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同时技术也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3. 技术的社会性。
技术不仅是个人使用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四、研究方法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现象学方法。
通过观察人与技术的互动现象,分析其本质和意义。
2. 历史分析法。
通过对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探究技术与人类历史的关系。
3.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技术与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关系。
五、在现实中的应用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1. 在工业生产中,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人与技术的关系,避免因技术过于复杂而导致的操作失误和生产安全事故。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
的批判及意义
计海庆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本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伊德技术哲学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伊德在理论层面从历史经验、反浪漫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以及在现实层面对其技术哲学的历史局限性的揭示;通过伊德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可以反观其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新旧两种技术哲学在研究风格和具体问题上的差异。
【总页数】10页(P117-126)
【作者】计海庆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推倒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神像重开哲学之思--简析海德格尔及其《形而上学导论》[J], 翟岩;张云鹏
2.克服形而上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一种理解 [J], 王为理;李进文
3.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J], 韩连庆
4.海德格尔在什么意义上克服了形而上学 [J], 郭云峰
5.技术、形而上学与现代性批判——论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J], 李长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韩连庆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2004(26)5
【摘要】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
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
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总页数】6页(P38-42)
【关键词】海德格尔;知觉;现象学;美国哲学;胡塞尔;批判;人的存在;技术哲学;论证【作者】韩连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4;N02
【相关文献】
1.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J], 计海庆
2.存在论视域下的技术敌托邦与超越——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谈起 [J], 周
善和
3.后现象学思想解惑--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 [J], 计海庆
4.重思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伊恩·汤普森教授访谈录(二) [J], 高海青
5.唐·伊德实用主义技术观批判 [J], 邓线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德技术哲学解析
伊德技术哲学解析
伊德哲学解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哲学家史蒂芬·伊德(Stephen I.术)。
他主张把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哲学理论归结到社会的日常行动,更重要的是尊重并倡导普遍学问在社区中的重要性,他的哲学理论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学术活动。
伊德把社会交往与个体自身开发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获
取知识和思考的可能性。
他更进一步主张“把哲学理论归结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并关注每一位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
伊德更强调普遍学问在社区中的重要性,对于机构建设和哲学实践以及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中,伊德认为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他认
为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习通过社会参与来回应社会需求,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变通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伊德的冲击和影响促使高等教育体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生态的互动机制,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智慧资源。
总而言之,伊德技术哲学的影响力是不可抵消的,它赋予了教育者更加全面
的思考,并强调在建立平衡的关系中,并对每一位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以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智慧资源。
因此,伊德理念作为一种创新性行动指南,不容小视,对当今高等教育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时报/2008年/7月/24日/第B03版
科学・文化
唐・伊德:技术哲学的新浪潮
韩连庆 王立刚吴敏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1934~)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目前是该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
伊德的研究领域涉及现象学和技术哲学,先后在这些领域中出版了学术专著13部。
2006年4月,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靳希平教授和吴国盛教授的邀请,伊德访问了北京大学,并就现象学和技术哲学的问题作了5场讲演。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列入“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一书,收入了伊德在北京大学演讲的4篇讲稿。
伊德的代表作《技术与生活世界》也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译者韩连庆和该书编辑王立刚、吴敏对伊德教授进行了采访。
问:伊德先生,您曾经先后三次访问中国。
您能不能谈一下访问中国的经历和感受,特别是对中国科技哲学界的印象?
答:自2004年以来,我曾三次访问中国。
我的第一次访问是与安德鲁・芬伯格、兰登・温纳等美国哲学家一道,访问了沈阳的东北大学,并随后访问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年我又访问了北京大学。
2007年我第三次来到中国,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
这些学术活动让我对中国的高等学府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当代中国文化显示出来的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名胜古迹和各种艺术。
对于中国科技哲学界,我的第一个惊奇发现是,人们说话的语气和研究的兴趣都很贴切时代。
在这之前我曾设想,自己可能会被问到一些跟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历史有关的问题。
但是所到之处却发现,人们的主要兴趣是“有什么新动态”,这表明中国的研究者非常好学,我很乐意满足这样的需求。
作为我访问北京大学的一个学术成果,我的讲稿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
问: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美国技术哲学的发展现状?
答:今天所说的“科学学”(science studies)、“技术哲学”和“科学”(或技术科学)的文化研究是近几十年才兴起来的。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数十年之后首先在欧洲产生了技术哲学,这时候我们会想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和德国工程师和哲学家德索尔出版的《技术哲学》。
不过在北美,我自己在1979年出版的《技术与实践:一种技术哲学》经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英文写成的技术哲学著作。
此后我又出版了一系列其他著作,其中包括:《生存的技术》、《技术与生活世界》、《工具实在论》、《扩展的解释学:科学中的视觉主义》和《技术中的身体》。
在这些著作中,《技术与生活世界》和《工具实在论》最近都将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1997年,一些荷兰的技术哲学家出版了一部关于美国技术哲学发展现状的著作,这部著作在2001年被翻译成了英文,书名叫《美国技术哲学:经验转向》。
这些荷兰哲学家认为,阿尔伯特・伯格曼、赫伯特・德雷福斯、唐娜・哈拉维、安德鲁・芬伯格、兰登・温纳和我这六位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研究方向已经不同于20世纪早期欧洲哲学家(海德格尔、奥尔特・加塞特和雅斯贝尔斯等人),这些新一代的研究者更少信奉敌托邦(即反面乌托邦),更加实用主义化,采取了研究具体技术而不是一般技术的“经验转向”。
问:您如何看待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您自己目前有什么新的著作或研究计划?
答: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历时多年。
20世纪70年代,我对知觉现象学很感兴趣,出版了两部著作。
一部是有关听觉经验的《倾听与声音:声音的现象学》,另一部是研究视觉现象的《实验
现象学》。
当我转向技术哲学的研究后,这种兴趣就转化为对工具的关注,特别是对科学中的工具,同时我也对乐器很感兴趣。
我一直保持着这种兴趣。
我已经基本完成了一部关于成像技术的著作,此前也在一些出版物上发表了十多篇关于当代成像过程的文章。
同时,我也尝试提出一种新的现象学研究的风格,我将这种新的风格称为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
后现象学结合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和传统现象学的一些因素,主要关注“经验转向的案例研究”。
中文版《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是我这些兴趣和研究的一个大体规划。
该书的英文版也将在今年出版。
问: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造成的一些问题频频引发了人们对科技的疑虑。
气候变暖、转基因食物、克隆技术等问题的出现,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威胁论”浪潮。
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科学技术自身能解决它与自然、伦理之间的矛盾吗?
答:就环境问题、转基因技术等问题来指责科学本身,这实际上是把科学划归到不属于它的领域中。
只要是由人来发展科学实践的,那么所有的科学都是人类的。
我认为是“科学和人”,或者更好地说,是“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和人”造就了我们目前的问题和两难困境。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一些环境问题,比如动物灭绝的问题。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的动物灭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前科学时期,甚至发生在人类起源之前,比如恐龙的灭绝很可能是太阳系之外的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导致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已经证实,在冰河世纪,人类在完全没有现代科学或者技术的情况下对猛犸、巨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捕猎,加速了这些物种的灭绝。
现代科学和技术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影响的范围更广,力量更大。
使用大型拖网的捕鱼船队可以捕尽整片海域;“生锈带”(指美国中西部诸州,这些地区曾经是美国传统制造业的中心,现在这些企业均已衰退——译者注)地区为钢铁厂提供煤炭,这些钢铁厂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一个使用大型电锯的现代工人所砍伐的树木,要比一个世纪前一大群伐木工人砍伐的树木还要多。
我们理所当然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在今天的技术科学世界中,我们的未来注定与科学息息相关。
但是科学是与人类有关的科学,人类也是这一图景中的一部分。
如果要扭转由人类所导致的全球变暖现象,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技术风格和类型的变化也是这种扭转的一部分:工厂排放洁净的废弃物、受到控制的海洋捕捞或水产养殖、对人类更加有益的遗传操作,所有这些还是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
坦率地说,我们既不可能放弃科学,也无法回到臆想中的前现代阶段,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我们的人口太多,不可能这么做。
我曾经在一种更切合的意义上指出,从伦理的和社会的角度来对技术进行思考,重要的是不要在新技术已经完备建立起来之后再来思考技术,而是要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在我们首先关注这些新的发明是什么和如何发展起来的地方来进行我们的哲学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