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

1、毫针技术 (1)

2、头针技术 (2)

3、耳针技术 (3)

4、腹针技术 (4)

5、三棱针技术 (5)

6、皮肤针 (6)

7、穴位注射疗法 (8)

8、电针技术 (9)

9、醒脑开窍技术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

1、直接灸技术 (14)

2、隔物灸技术 (15)

3、悬灸技术 (16)

4、天灸技术 (17)

5、温针灸技术 (18)

6、热敏灸技术 (19)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

刮痧技术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

1、拔火罐技术 (24)

2、留罐技术 (25)

4、走罐技术 (27)

5、针罐技术 (28)

6、刺络拔罐技术 (29)

7、刮痧拔罐技术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

2、小儿推拿技术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

1、穴位贴敷技术 (39)

2、中药熨敷技术 (42)

3、冷敷技术 (43)

4、湿敷技术 (44)

5、熏蒸技术 (45)

6、泡洗技术 (45)

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

1、复位技术 (48)

2、夹板固定技术 (49)

3、石膏固定技术 (50)

4、牵引技术 (54)

5、正骨技术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

2、痔结扎技术 (59)

3、挂线技术 (60)

4、注射固脱技术 (63)

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

1、经穴光疗技术 (65)

2、中药换药技术 (65)

3、中医放血疗法 (66)

4、脐疗技术 (67)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针法

毫针

一、进针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

(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

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

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

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

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

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

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

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

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

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

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

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

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

1、毫针技术 (1)

2、头针技术 (2)

3、耳针技术 (3)

4、腹针技术 (4)

5、三棱针技术 (5)

6、皮肤针 ......................................... ....5 .

7、穴位注射疗法 (8)

8、电针技术 (9)

9、醒脑开窍技术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

1、直接灸技术 (14)

2、隔物灸技术 (15)

3、悬灸技术 (16)

4、天灸技术 (17)

5、温针灸技术 (18)

6、热敏灸技术 (19)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

刮痧技术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

1、拔火罐技术 (24)

2、留罐技术 (25)

3、闪罐技术 (27)

4、走罐技术 (27)

5、针罐技术 (28)

6、刺络拔罐技术 (29)

7、刮痧拔罐技术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

2、小儿推拿技术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

1、穴位贴敷技术 (39)

2、中药熨敷技术 (42)

3、冷敷技术 (43)

4、湿敷技术 (44)

5、熏蒸技术 (45)

6、泡洗技术 (45)

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

1、复位技术 (48)

2、夹板固定技术 (49)

3、石膏固定技术 (50)

4、牵引技术 (54)

5、正骨技术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

1、枯痔技术 (59)

2、痔结扎技术 (59)

3、挂线技术 (60)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定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定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定

1. 背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为了规范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操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从事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的医务人员,在中医药机构、医疗机构内进行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时必须遵守本规定。

3. 操作要求

为保证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的规范和安全,医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要求:

3.1 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常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3.2 具备必要的医疗器械操作技能,能正确选用、使用和保养

所需的医疗器械。

3.3 严格遵守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操作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3.4 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保密,

确保患者隐私权的尊重。

4. 操作流程

4.1 在进行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前,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

身份和病情,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解释。

4.2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结果,医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

中医药技术方法,并根据操作要求进行准备工作。

4.3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操作规范进

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4 操作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记录操

作过程和效果,及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5. 安全措施

5.1 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2 医务人员应妥善使用和保管医疗器械,确保操作过程中的

装备完整和安全。

5.3 在操作中发现患者病情异常或出现意外情况时,应及时采

取必要的措施,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

1、毫针技术 (1)

2、头针技术 (2)

3、耳针技术 (3)

4、腹针技术 (4)

5、三棱针技术 (5)

6、皮肤针 ......................................... ....5 .

7、穴位注射疗法 (8)

8、电针技术 (9)

9、醒脑开窍技术 (10)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

1、直接灸技术 (14)

2、隔物灸技术 (15)

3、悬灸技术 (16)

4、天灸技术 (17)

5、温针灸技术 (18)

6、热敏灸技术 (19)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

刮痧技术 (23)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

1、拔火罐技术 (24)

2、留罐技术 (25)

3、闪罐技术 (27)

4、走罐技术 (27)

5、针罐技术 (28)

6、刺络拔罐技术 (29)

7、刮痧拔罐技术 (30)

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

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

2、小儿推拿技术 (36)

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

1、穴位贴敷技术 (39)

2、中药熨敷技术 (42)

3、冷敷技术 (43)

4、湿敷技术 (44)

5、熏蒸技术 (45)

6、泡洗技术 (45)

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

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

1、复位技术 (48)

2、夹板固定技术 (49)

3、石膏固定技术 (50)

4、牵引技术 (54)

5、正骨技术 (57)

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

1、枯痔技术 (59)

2、痔结扎技术 (59)

3、挂线技术 (60)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医疗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它是中医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对规范中医医疗行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临床诊断操作规程

1. 问诊:详细了解患者主诉、病史、家族史等情况。

2.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

3.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症状及自然界、社会环境情况。

4. 切诊:按照中医诊疗经验及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三、中医治疗技术操作规程

1. 中药处方: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中药处方,并注意药物的组方、药量、煎服方法等。

2. 针灸操作:操作前应严格消毒,掌握准点穴位、插针深浅、拔针技巧等。

3. 推拿按摩:按摩力度、手法及时间应得当,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4. 气功调摄:指导患者进行气功调摄,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操作中的安全措施

1. 患者的文明接待:保持诊所的文明秩序,规范待诊流程,避

免患者因急躁、情绪失控等原因影响医疗工作。

2. 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规程,保证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3. 药物使用安全:严格掌握药物使用剂量,监控用药情况,避免因药物过量或滥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五、责任与监督

1. 中医医疗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医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3.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者的治疗工作,不得干扰医疗秩序。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稻壳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稻壳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稻壳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稻壳

1. 规范操作要求

1.1 操作人员应进行手卫生,保持双手干净,并佩戴干净的专业操作手套。

1.2 操作前,应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并准备好所需的医用稻壳。

1.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卫生,保持操作台面整洁,避免交叉感染。

2. 材料准备

2.1 医用稻壳应选择干燥、无杂质、无异味的稻壳,并应进行无菌处理。稻壳可事先进行清洗和消毒。

2.2 医用稻壳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并且无异物的地方。

3. 操作步骤

3.1 准备好所需的医用稻壳,并检查其无损坏和质量问题。

3.2 将患者放置在适当的位置,确保患者舒适,并便于操作。

3.3 清洁患者皮肤,使用消毒带除菌皮肤,并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

3.4 取出一片稻壳,根据需要将其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

3.5 将稻壳敷于患者适用的位置,并轻柔按压以确保其贴紧患者皮肤。

3.6 若需要多片稻壳,应按照适当的间隔粘贴以避免稻壳移动。

3.7 完成操作后,将残留的稻壳进行清理,并丢弃于专用垃圾容器内。

3.8 患者应在观察期内,对稻壳敷料进行密切观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

4. 注意事项

4.1 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并遵循医疗伦理,保护患者隐私。

4.2 操作人员应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及时询问是否有不适或疼痛感。

4.3 稻壳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并储存于专用容器内。

4.4 若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5. 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

5.1 稻壳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操作人员应在操作前询问患者是否对稻壳过敏,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一、中医诊疗技术的基本操作规程:

1.基本技能要求: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具备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等

相关操作要求,并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2.诊疗环境要求: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下

进行,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诊疗区域的卫生。

3.诊疗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

法和操作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维护等相关要求。

二、中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舌诊操作规程:包括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的观察方法和要求,

以及舌诊的诊断依据和注意事项。

2.脉诊操作规程:包括脉搏的触诊方法和要求,以及常见脉象的判断

标准和相关病症的诊断。

3.体诊操作规程:包括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4.针灸操作规程:包括针灸穴位的定位和选择、针灸操作的方法和步

骤以及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5.草药制剂操作规程:包括中草药的煎煮方法、配方调配和草药剂量

的计算方法,以及草药的存储、保管和使用的规定。

6.中医康复治疗操作规程:包括针灸推拿、火罐热敷、草药熏蒸等常

见的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三、中医辅助诊断技术操作规程:

1.中医影像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经络能量系统检测、脑电图、X射线、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中医辅助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舌诊仪、脉搏仪等辅助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中医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腹诊、临床触诊、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

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9.电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1. 引言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本规范适用于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治疗、监测和随访。

2. 临床应用原则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患者知情权和个人隐私保护

在进行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方案、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2.2 安全和无害性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消毒、无菌操作等基本原则,以减少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有效性和科学性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基于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医务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3. 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3.1 诊断

3.1.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1.2 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运用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望、闻、问、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1.3 诊断结果应明确、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与患者交流和解释。

3.2 治疗

3.2.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2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操作中医中医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治疗等。

3.2.3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

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

水丸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

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9.电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目的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操作范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中医医师进行诊疗操作,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煎煮等操作。

三、操作条件

1. 中医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进行操作前,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整洁,操作器材的清洁消毒。

3. 患者应接受相应的治疗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和不适宜的情况。

四、操作流程

1. 在进行操作前,中医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3. 在进行操作时,应准确、细致地操作,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4. 治疗结束后,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指导。

五、操作注意事项

1.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特别慎重,在诊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2. 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3. 对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医医师应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六、操作后处理

1. 治疗结束后,应对操作器材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2. 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定期进行随访和复诊。

七、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中医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望诊规范

1.望诊时,中医师应保持专注和耐心,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面部表情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准确识别患者的面色变化,包括红色、青紫色、黄色等,以及面部水肿、皮肤病变等情况,确定病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对于舌质和舌苔的观察,中医师应注意舌体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变化,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情况。同时,还应注意舌苔的颜色、形态、厚度等情况,以判断患者的脾胃功能、气血状况等。

二、切诊规范

1.切诊时,中医师应提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切诊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中医师应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和切口深度,同时注意卫生消毒,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洁无菌。

3.切诊时,中医师应准确切割或刺破相应部位,观察出血情况和分泌物的性质等,记录在档案中。

4.切诊后,中医师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进行适当的包扎、清洗和消毒等操作,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5.切诊后,中医师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指导,告知伤口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复诊计划的安排。

三、闻诊规范

1.闻诊时,中医师应靠近患者的身体,用鼻子或听力仔细观察患者的

呼吸声、咳嗽声、声音的响亮程度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和声音特点,判断患者的肺部功能和

病情的变化。

3.闻诊时,中医师还可使用电子听诊器等辅助工具,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四、问诊规范

1.问诊时,中医师应保持耐心和细致,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情况,并记录在档案中。

2.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疼痛程度、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等。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一、操作规程总则

1.1目的和依据

1.2适用范围

1.3术语和定义

二、治疗操作规程

2.1诊断

2.1.1对病人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2.1.2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中医诊断要素,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确诊。

2.2针灸

2.2.1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准备好针灸所需的器械,确保安全、清洁。

2.2.2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确定穴位和针灸方法,并进行针灸操作。

2.2.3在针灸过程中,注意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2.3草药制作

2.3.1选用符合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按比例称重。

2.3.2按照中药方剂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煎煮操作。注意火候、水量和煎药时间的掌握。

2.3.3草药煎煮完成后,对药渣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环境卫生要求。

2.4推拿按摩

2.4.1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查体,并了解病人的疼痛点、不适感。

2.4.2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制定推拿按摩操作方案,并进行相

应的操作。

2.4.3在推拿按摩过程中,注意遵循操作技巧,避免造成疼痛和不适。

三、操作规程的监督和管理

3.1执行人员的要求

3.1.1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岗位,

负责制定、修订和管理操作规程。

3.1.2中医医疗机构应对从事中医治疗的医师、护士等人员进行相关

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和遵守操作规程。

3.2日常监督和检查

3.2.1中医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操作规程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

时进行整改。

3.2.2中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激励医务人员遵守

操作规程,严惩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头皮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