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整章教案共6个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整章教案共6个

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巩固练习

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13141516

频数1452

2.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结果取整数).

例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归纳:我们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独立完成练习后,与同伴进行交流。代表展示答案

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交流结果,最后由组代表进行板演展示。

学生发言

作业布置课本第122页第7题

板书设计

加权平均数(2)

一、问题引入引例例题习题训练

二、探究新知归纳法则三、应用新知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工作单位姓名

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1)课时第4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法学法导学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情境: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请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

追问:这个平均数能反映出公司全体员工的

月收入水平吗?

学生倾听并作

人教版新教案word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人教版新教案word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反馈

阅读教材P111~114,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1.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如x 1,x 2,…,x n ,那么x =1

n (x 1+x 2+…+x n )叫做这n 个

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3+…+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在求n 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k f k

n .也叫做x 1,x 2,…,

x 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 4.一组数据:7,8,10,12,13的平均数是10.

5.一组数据中有a 个x 1,b 个x 2,c 个x 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ax 1+bx 2+cx 3

a +

b +

c .

6.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共6课时)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共6课时)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第1课时——加权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重点: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权的概念

(1). 一组数据88,72,86,90,75的平均数是 ;

(2)一组数据12,12,12,12, 4,4,4,4,4,13,的平均数是 ; (3)一组数据有5个20,4个30,3个40,8个50,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 ; 归纳:其中50有 个,其中个数8就叫做数据50的权。如数据20的权是 ,

数据的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平均数用符号“x ”读作:“x 拔” 总结: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中, 出现 , 出现

次,…, 出现 次, 则 k

k

k f f f f x f x f x x ..................212211+++++=

其中 、 … …、 叫做权。 2、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例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分析:人均耕地面积=

总耕地面积总人口

解:∵总耕地面积=

总人口=

∴人均耕地面积=

例题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分析:将所占比例看作它们各自的权,即听占有3份,说占 份,读占 份,写占 份,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

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简介

(八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简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简介

八年级数学教案

课程教材研究所左怀玲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12章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从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20.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

20.3 课题学习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

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

难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可以在课内调查的统计问题.

【新知探究】

活动1、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

1.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5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等等;

2.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在全班展示;

3.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

活动2、请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

1. 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脉搏次数,得到几组数据;

2.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3.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估计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

4.查找资料,看看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与你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们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感受.

以“每分脉搏次数问题”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分析.

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哪些?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24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24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25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25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教案

数据的代表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学习策略:

●经历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

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一)调查的方式有两种:

(二)总体、样本的概念

(1)总体:.

(2)个体:.

(3)样本:.

(4)样本容量:.

(三)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和,统计图主要有统计图、统计图.

(四)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知识点一:平均数

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也叫 平均数.

要点诠释: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

(1)定义法:如果有 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

叫做这n 个数据x 1,x 2,x 3……x n 的平均数, x 读作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24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24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25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25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4 1一般地,如果有 n 个数 x 1,x 2,x 3,…,x n ,则有 x =

x +x 2+x 3+…+x n

n 4 4 2+1+3+4 2+1+3+4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 1 课时 平均数(1)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

对“权”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

某校八年级共有 4 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 1 班 2 班 3 班 4 班 参考人数 40 42 45 32 平均成绩 80 81 82 79

求该校八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1

x = ×(79+80+81+82)=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其中 x 叫做这 n

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 拔”.

二、讲授新课 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 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表所示.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 的比 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 85+78+85+73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全章(精品)

八年级(下)数学教案《数据的分析》

马娟

单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

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

(四)课时分配

全章教学约需15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18.1 数据的代表约6课时

18.2 数据的波动约5课时

18.3 课题学习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约2课时

18.1数据的代表

18.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20.1.1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复习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

2.通过实例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平均数的意义.

2.难点:数据分析的意义.

(本章学习,学生需要自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在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做各种决策.譬如说,某个地方的电视台台长,他需要考虑各类节目每天播出多长时间,新闻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体育节目一天播几小时?动画节目、娱乐节目、戏曲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考虑这些就是做决策.

师:那么这位电视台台长怎么做决策呢?(稍停)这件事不能凭电视台台长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我是电视台台长,我喜欢戏曲节目,我这个电视台一天到晚都播戏曲节目,这行不行啊?这显然不行.要决定各类节目每天播多长时间,先要做调查研究.

师:调查什么呢?(稍停)调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等节目的喜爱情况,调查这个地方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还可以调查一些别的相关情况.情况弄清了,才好做决策,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会有依据.所以说,做决策先要做调查研究. 师:那么怎么做调查研究呢?从统计角度来说,做调查研究就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板书:数据处理的过程). 师:(指板书)数据处理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师出示下面的数据处理过程图)

师:(指准上图)数据处理过程就是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到描述数据,到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师:(指准上图)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描述数据.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水平
教学重点 :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 观察思考 ---- 分析讨论 --- 归纳总结 ----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 公式、 权的意义,你能说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
320 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二、选做题:
5、某商店 3、 4 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规格 1 匹 1.2 匹 1.5 匹 2 匹
月份 台数
3月
12 台 20 台 8 台 4 台
4月
二、合作探究:
1 、议一议 :上叙问题 1 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 其中每
个数据一样重要。问题 2 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 p112 面,理解“ 权”的意义,以
及加权平均数的 公式。
三、交流展示:
例 1:课本 p112 面例题 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小结: 1、 解决例 1 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
x =《 13*8+14*16+15*24+16+2>/<8+16+24+2>=14 岁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从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二、重难点分析

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数平均数(简单算数平均数和加权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着重研究了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0.3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20.3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教材简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与计算;用样本估计总体;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其中趋势以及离散程度.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处理,获得结论,在利用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在生产生活中有时对数据的分析,我们需要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去刻画数据的几种趋势;利用方差去刻画数据的波动程度,从而为我们做出更有利的判断.

本章是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及合理选用,利用它们的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评判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命题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

【本章难点】

正确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本章思想方法】

1.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2.掌握方程思想,如:本章中常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解答问题.

课时计划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3课时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2课时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定义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 难点:对“权”的理解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24“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 教材P124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24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25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 教材P125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

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 教材P126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

4

1

(79+80+81+82)=80.5.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 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2. 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x 小关 =79.05 x 小兵 =80 2. x =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 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

2. 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3.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4.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1.

432143215432x x x x x x x x ++++++ 2.b

a by

ax ++

3.甲x =86.9 2x =96.5 乙被录取

4. 39人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 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 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 ≤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