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常常
被用于治疗瘀血内聚、气滞血瘀、胸胁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膈下逐瘀汤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临床应用。
患者刘女士,45岁,因胸胁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诊断为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医生决定采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膈下逐瘀汤的组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痰饮阻滞、气滞血瘀的症状。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膈下逐瘀汤,连续服用2周。
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胸胁疼痛减轻,乳房胀痛明显减轻,
月经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膈下逐瘀汤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面具
有显著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来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膈下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
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监控,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临床医生在中医药治疗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应用探析作者:郭孟凡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7期[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并对其疗效分析。
方法:临床筛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将符合标准的40名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
对照组予以标准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血府逐瘀汤治疗,于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疗效。
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可显著改善发热,面部红斑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68-0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世界范围内难以治愈的疾病。
此病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结缔组织病。
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累及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
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使气血能够调和。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的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来自平舆县人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就诊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 32.77±10.02)岁;对照组18例,其中女性17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 34.03±11.47)岁。
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两组在病情和中医症候的方面比较,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1.2.1 诊断标准1.2.1.1 中医诊断标准。
对于此病,在中医辨证中,需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准。
其临床表现:红斑暗滞,持续低热,伴有倦怠乏力,胸闷,舌质黯红,苔白,脉弦涩。
1.2.1.2 西医诊断标准。
本文用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4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n=20)使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和疼痛VA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提高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经;血瘀型;布洛芬缓释胶囊;膈下逐瘀汤【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phragmatic under by stasis soup in the applic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 treatment effect.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our hospital of 40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qi 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20)use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n = 20)use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ment,th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egree of pain.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5.00%,80.00%,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integral and pain VAS score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plays a positive role to improve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symptoms,signs,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 dysmenorrhea;Blood stasis type;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痛经是一种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未婚女性中较为多见,调查显示[1],我国约50 %的未婚女性存在痛经现象,痛经在行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的正常工作、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痛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40例-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40例-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或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致.由于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不易治愈[1].笔者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40例,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TNF-的影响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腹坠胀或腰骶部胀痛,疼痛常在疲劳、性交、月经前后加重;低热,易感疲乏等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白带增多;月经不调.(3)体征:子宫多后倾、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或输卵管增粗压痛;或触及囊性包块;或子宫旁片状增厚压痛等.(4)气滞血瘀证: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次症: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暗红,夹血块,胸胁或胀痛白带量多,色白或色黄;舌脉:舌质暗红,或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1.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2)年龄25-45岁;(3)病程10年;(4)同意参加本临床研究.1.3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25岁,或45岁;(3)病程10年;(4)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或造血系统及肿瘤等严重疾病者,或合并有精神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对试验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7)拒绝参加本研究者.1.4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妇科就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年龄25-45岁,平均(30.33.7)岁;已婚28例,未婚12例;病程1-10年,平均(4.52.3)年.对照组年龄25-45岁,平均(28.83.5)岁;已婚30例,未婚10例;病程11个月至10年,平均(4.62.8)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妇科常规护理,安排全面细致检查.1.5.1 对照组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膈下逐瘀汤煎服,方药组成:川芎12 g,桃仁9 g,牡丹皮10 g,赤芍9 g,红花6 g,乌药10 g,延胡索12 g,五灵脂6 g,当归15 g,香附9 g,枳壳6 g,甘草6 g.以上药物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两组患者均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1.6 观察指标(1)实验室检查:后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TNF-;取晨起静脉血5 mL,注入肝素抗凝试管中.采用全自动清洗旋转式黏度分析计测定血液流变学;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20 ℃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水平,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2)症状体征积分[2]:下腹胀痛或刺痛、胸胁或胀痛、下腹部压痛、低热、易感疲乏、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舌质暗红、舌质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等按无、有记0、2分.1.7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下腹胀痛或刺痛、胸胁或胀痛、低热等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下腹胀痛或刺痛、胸胁或胀痛、低热等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下腹胀痛或刺痛、胸胁或胀痛、低热等症状体征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下腹胀痛或刺痛、胸胁或胀痛、低热等症状体征未缓解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或增加.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TNF-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TN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TNF-均降低,血浆黏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TN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TNF-均低于对照组,血浆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3讨论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除与致病菌的直接侵害有关外,还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密切关系.TNF-为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细胞因子,具有双重调节作用.TNF-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抵抗致病菌的入侵,防止局部炎症的扩散,在免疫调节和抗感染等方面着起重要作用,但高水平的TNF-会引起发热、休克和恶液质等细胞毒作用[3-4].血液流变学可反映血液黏度、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等状态,对机体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慢性盆腔炎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使盆腔结缔组织增生、周围组织粘连、红细胞电泳时间及血浆黏度值增高、盆腔生理结构改变,甚至形成包囊性积液,致使药物不易进入病灶[5-6].冯书梅等[7]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显着升高,慢性盆腔炎子宫病理学改变与血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升高关系密切.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学中属妇人腹痛、症瘕、带下病等范畴.多为湿热邪毒或寒湿之邪侵及下焦,阻滞气血经络而致病[8];邪热余毒残留于冲任,气血博结,凝滞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夹杂.本病临床可辨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瘀毒内结等.气滞血瘀证多因肝气内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冲任或胞脉;经期气血充盈,则瘀阻更甚,故经期疼痛加重;气血瘀结,带脉失约,则带下量多;气滞血瘀,肝气不舒,则胸胁或胀痛.膈下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方中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当归活血补血;香附、乌药、枳壳理气导滞;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牡丹皮凉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9];赤芍总苷对肾上腺素加冰浴导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明显改善作用,能降低血瘀大鼠的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并减小红细胞压积[10];红花水提物具有显着降低心肌缺血模型大鼠高、低切变率、血浆黏度,对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1];乌药含有萜类挥发油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镇痛、消炎、扩张血管、抗疲劳、改善免疫等作用[12];延胡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异喹啉型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炎及抗菌等作用[13];五灵脂具有抗炎、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免疫等作用[14].本研究中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血浆黏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治疗组治疗后TNF-降低(P0.05),表明膈下逐瘀汤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参考文献[1] 甘望农,刘复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疗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3):36-37.[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3] 张毅,陈鹏.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1,42(4):13-14.[4] Lu ZF, WU JJ, LIU RQ, et al. Expression of bFGF,ET-1 and SCF in dermal papilla cells and the rela -tion to their biological properties[J]. Journal of Zhejiang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4,33(4):296-299.[5] 陈槐卿.血液流变学及其临床应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232.[6] 姚寓晨,姚石安.提高慢性盆腔炎疗效的思路[J].中医杂志,1998,39(3):80.[7] 冯书梅,孙维峰.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子宫病理学改变与血流变学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5):484-486.[8] 陈晓娟,杨永刚.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腹部中药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4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10):115-116.[9] 高学敏.中药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5.[10] 徐红梅.刘青云.戴敏,等.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17,19.[11] 陈铎葆,张雷,孙静文,等.红花水提物对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与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5):290-291.[12] 陈方亮,余翠琴.乌药的药理研究概况[J].海峡药学,2011,23(12):44-46.[13] 鲁春梅,张春森,姜立勇.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126-127.[14] 唐绪刚,黄文权.五灵脂药理及临床应用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01-102.。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期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往往是由于经血不畅、血块凝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传统中医学认为可以采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本文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讨论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
膈下逐瘀汤的组成膈下逐瘀汤是由桃仁、红花、当归、芍药、丹参、川芎、香附、陈皮、枳实、甘草组成的中药复方。
其中桃仁、红花可以活血化瘀,当归、芍药可以滋补气血,丹参、川芎可以活血通经,香附、陈皮可以健脾化湿,枳实、甘草可以行气化痰。
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调畅气血、活血化瘀、调和脏腑,达到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目的。
临床案例本文作者近期收治了一名25岁的女性患者,经量适中,但经前3天开始下腹疼痛,且伴有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
根据她的主诉和体征所见表明患者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综合分析后,本文作者采用了膈下逐瘀汤治疗,其剂量为每日口服3次,每次10g。
在治疗期间,患者遵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同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腹痛明显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治疗10天后,患者腹部疼痛完全消除,月经周期和量也比之前更加规律。
治疗后复查大约1个月后,患者情况保持稳定,且未出现不适症状。
临床效果评估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如何呢?本文作者经过多个案例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该汤剂可以有效调理女性气血,改善痛经不适症状,具有以下优势:1.治疗痛经的同时,还能调理肝脾失调所致的经期不稳定等不适症状。
2.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安全可靠。
3.由于采用中药煎煮制法,可以充分挥发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疗效较高。
然而,膈下逐瘀汤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注意。
例如,汤剂需要多次口服,容易因服药不及时、剂量不足等出现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配合度,以及医生的功夫细心和治疗经验。
膈下逐瘀汤临床应用体会
临床报道3.4 加强监护,控制滴速。
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好滴速,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尤其对首次使用、使用疗程较长、老年、幼儿、孕妇等患者,更应密切观察,加强监护;同时,应强化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出现不良反应病例时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1] 张立新,李雪梅,傅文录.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特点与临床治疗[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376.[2] 韩丽萍,张延军,赵树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705-706.作者单位:226500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膈下逐瘀汤临床应用体会聂革联 陈 平【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81-01 膈下逐瘀汤乃王清任五逐瘀汤之一,王氏为“治肚腹血瘀之症”而设。
肚腹者,肝胆脾胃肠之所,肚腹有积,大凡与滞有关,滞之愈重,积之愈久,则瘀之越甚。
在此方中,王氏尤嫌桃红归芍化瘀之力不足,又增五灵脂、丹皮、玄胡,且增乌药、香附、枳壳以行气止痛,与血瘀逐瘀汤相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更强,已全然没有调和之意,其所治病证应属气滞血瘀重证、实证。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每遇气滞血瘀之疑难重症,即投此方,常获奇效,今撷取典型病案二则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1 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王某,男,56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年,加重3天,咳吐脓痰,1周”入住我院外科,B 超示胆囊息肉,右肾小结石,胸片示右中下肺脓肿,右侧胸膜腔积液,经抗感染、引流、对症支持治疗后,肺脓肿明显缩小,胸腔积液吸收,仍有右上腹疼痛,在完成充分术前准备后,患者于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较多,术后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按时伤口换药,伤口愈合良好。
术后第五天开始,患者出现频发呃逆不止,日夜不停,经西药解疼、镇静、冬眠疗法,呃逆无缓解,又经中医针灸、中药治疗,仍无明显缓解,呃逆延续月余,病人十分痛苦,求诊于予。
膈下逐瘀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70例临床体会
热下注 、 血虚 弱 、 肾虚损 有关 。本组 7 气 肝 O例病 例 经临 床分 型均 为气 滞血 瘀 型 。因情 志抑 郁 , 冲任 气 血郁滞 . 肝失调节 , 气血流行 欠畅通 , 于经前一 、 故 二 日或月经 期小腹胀 痛 , 拒按 , 经行不畅 。经血瘀滞 故 色黯有块 。血块排 出后瘀滞减 轻 , 气血暂 通 , 故疼 痛 缓解 。瘀 滞随经 血 而外 泄 , 故经 后疼 痛 消 失 。治疗
补 。桂 心 温 通 经 脉 而 行 瘀 滞 , 以 白芍 养 血 柔 肝 . 配 缓
13 疗效 标 准 .
痊愈 : 疼痛 消 失 , 续 3个 月 连
未 见复 发 ; 转 : 痛 减 轻 或 疼 痛 消 失 , 不 能 维 持 好 疼 但
中止 痛 , 以蒲黄导瘀 结而治气 血凝滞之 痛 , 佐 延胡索 理气 止痛 , 红花活血通 经 , 祛瘀止 痛 。没 药散瘀生肌 止痛 , 生姜解 毒破 血调 中 , 生地 通利 消瘀 , 温酒 通 血 脉 为引 , 药合用 , 强 了活血 化瘀 、 诸 增 理气 、 凋经止 痛
1 5克 , 仁 、 花 各 2 桃 红 O克 。 皮 1 丹 2克 , 草 6克 , 甘 伴
头晕恶 心加 吴茱 萸 1 2克 , 连 6克 , 姜 3片。 同 黄 生 时穴位 贴敷 , 取穴 : 中极 、 肾俞 、 阳关 。将药饼贴 敷 腰
于 上 述 穴 位 上 . 盖 敷 料 , 一 阵 即可 感 觉 小 腹 部 有 加 过
净疼 痛消失 。舌紫黯 , 的夹有瘀 点 , 弦 滑 。 有 脉
典 型 病 例 许某 ,6岁 ,0 4年 6月 8日初 诊 。 2 20
正值 月经来潮第 1天 , 面色 苍 白 , 表情 痛 苦 , 双手 抱 腹. 自诉 小腹 疼痛 , 又 胀 又痛 , 且 1小 时许 , 头 晕 、 伴 恶心 。月经量 少 , 经色 紫黯 有 血块 。舌 质紫 黯夹 有 瘀点 , 沉 弦 。辨 证 为 气滞 血 瘀 型 痛 经 。处 方 : 脉 当 归、 芎、 芍、 川 赤 枳壳 、 胡索 、 延 五灵脂 、 乌药 、 香附 各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刘银鸿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053000)1、脂肪肝病例:刘某,男,45岁,主因右侧胁肋部隐痛1月余来诊,近日又觉肢体困重,眩晕头重、查:形体肥胖,面色晦黯,舌质暗,尖边有瘀点,脉沉涩。
肝胆B超示:中度脂肪肝。
辨证为气滞血瘀,兼夹湿阻,治以活血化瘀,祛湿理气,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10g、元胡15g、香附10g、枳壳10g、丹皮10g、赤芍10g、红花15g、乌药10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桃仁l5g、甘草10g。
服药7剂后胁肋部疼痛减轻,眩晕头重等症状减轻,原方继服7剂,症状基本消失,后去掉茯苓、半夏,、其余不变,共服2个月自觉症状消除,查肝胆B超示:肝脏回声基本正常,告愈。
按:本例患者证见胁肋隐痛,面色晦黯,舌质暗,尖边有瘀点,脉沉涩。
其属于中医的“胁痛”范畴,患者为45岁中年男性,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体内积蕴湿邪,湿阻中焦,致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运血而致血瘀。
因此辨为气滞血瘀兼夹湿阻,治宜活血化瘀,祛湿理气。
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胃粘膜脱垂症病例:一女性患者,郑某某,49岁,来诊时述已有胃病史10余年,开始表现为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经用抗酸及保护胃粘膜药物后好转,后仍反复发作,且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胃粘膜疼痛,纳食欠佳,神疲肢倦,经多方治疗均不能根治,患者形体消瘦,轻度贫血貌,上腹部有压痛,舌质紫暗,脉涩。
X线钡餐造影检查示:十二指肠基底处有面的充盈缺损,幽门管较正常人为宽,胃里蠕动增强,胃窦部粘膜紊乱。
中医诊断:胃脱痛(气滞血瘀),西医诊断:胃粘膜脱垂症,治以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用隔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10g、当归l0g、川芍10g、元胡10g、乌药l0g、香附l0g、积壳l0g、桃仁l0g、红花15g、党参15g、黄芪15g、木香10g并嘱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觉腹胀、嗳气、泛酸等症状己消失,疼痛减轻,仍纳食较少,精神见振,舌紫暗,苔薄白.脉涩。
膈下逐瘀汤临证举隅论文
膈下逐瘀汤临证举隅【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303-02膈下逐瘀汤系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方,由当归、红花、桃仁、丹皮、赤芍、川芎、乌药、五灵脂、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组成,功效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血行不畅诸证。
笔者用此方治疗瘀血性血疝、阳痿、闭经、子宫肌瘤、脱疽、动眼神经麻痹等症,收到良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血疝贺某,男,17岁,学生。
初诊日期2009年4月9日初诊。
4天前体育课时被人踢伤阴部,遂感阴部剧烈疼痛,向小腹部放射,随即阴囊肿胀,校医室给与口服跌打丸、三七片等药物后,局部疼痛略减。
查:阴囊肿大约9.5cmx11cmx13cm大小,皮肤呈紫暗色,触压痛明显, b超提示阴囊血肿,即行阴囊穿刺抽出暗褐色血液。
舌暗红,苔薄白,脉涩紧。
诊断:血疝。
证属络破血溢,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红花、桃仁各12g,延胡索、牛膝各30g,赤芍、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各10g,生甘草9g,乌药、五灵脂各12g(包),蒲黄9g(包),血竭3g(研冲)。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4剂,肿消痛减,再服8剂,诸证除。
按:血疝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
其形成原因多是阴部跌打损伤,血络破损,血液积于阴囊而成。
出血已止者,应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本例即属于此,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而获效。
2 阳痿常某,男,52岁,教师,2007年5月8日初诊。
渐进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8个月,其性欲虽有,但每于房事时则不能成功,遍服补肾壮阳中药和其他西药无效。
曾前往上级某医院检查,提示阴茎动脉多普勒血流下降。
刻诊:见患者面色黣暗,善太息,舌暗红、有紫气、苔薄白,脉细涩略弦、尺脉有力,诊为阳痿。
辨证:气机不畅,故善太息;气滞则血瘀,瘀血阻络,肾府失养,则阳痿。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SPID(气滞血瘀型)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诊断,患者常常因为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进而出现疼痛、肿块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其中,膈下逐瘀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该病的中药方剂,而刮痧则是一种非药物疗法。
本文旨在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 (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SPID(气滞血瘀型)诊断标准的病人,共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的膈下逐瘀汤治疗。
2. 治疗方法(1)实验组: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刮痧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对膈下逐瘀汤进行加减调整,然后进行刮痧治疗。
刮痧时,选用适当的刮痧板和润滑剂,按照经络走向进行刮痧,直至皮肤出现红润或紫红色斑点。
(2)对照组:仅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按照常规剂量和用法进行。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实验室指标(如血液黏度等)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疼痛、肿块等症状的缓解程度和速度均高于对照组。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这表明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3. 实验室指标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液黏度等实验室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这表明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然而,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刮痧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皮肤过敏反应,但均未影响治疗效果。
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5年第31卷第13期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多采取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满意,且长期用药可出现耐药性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我院对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采取中药膈下逐瘀汤口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观察组60例,年龄21~45岁,平均33岁,已婚45例,未婚15例,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60例,年龄23~42岁,平均32.5岁,已婚48例,未婚12例,病程8个月~2年。
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妇科检查见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见体温升高>38.3℃,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红细胞沉降率及血C-反应蛋白升高;B 超检查见盆腔积液。
②中医证型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气滞血瘀型判定标准[2]: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瘀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和替硝唑片,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g/次,2次/d,经前服用,14d 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同时口服替硝唑片,1.0g/次,1次/d,经前服用,14d 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给予中药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10g,牧丹皮12g,地龙12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延胡索15g,香附12g,五灵脂10g,乌药10g,甘草6g。
膈下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很 多骨科 医生对 这类 的患者并 不陌生 ,但是我们 对 1985:214.
.
于此病的具体致病原 因并非相当地清楚。临床表 [4]张树新 ,周雯.补 肾益 精散为 主治疗 足跟痛 53例 [J].
明,跟痛症 的发生与轻重与骨刺增生的轻重不完全 安徽 中医学院学报 ,1995,14(2):18. .
V01.24 N0.1 FI eb。20D7
每 日3次 ,每剂药可以使用 3 d。
湿凝滞血脉,气机不畅,引起气血不和淤滞 ,从而引
3 治疗 结果
.
.. 发疼痛。所以本方法运用祛风通络 、温经活血止痛
3.1 疗效标 准
一
‘ 的中药配伍进行熏洗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方
优:跟痛完全消失 ,晨起站立及正常行走 、跑跳 中桑枝、桂枝 、木瓜 、透骨草、伸筋草舒筋 活络;川
成正 比 J,有骨刺者 可无症状 ,有症 状者 可无 骨 [5]刘祥荣.中医药治疗跟痛症 72例疗 效观察 [J].云南 中
刺 J。 目前认为跟痛症主要的病 因为跖筋膜炎及 医中药杂志 ,2005,26(2):12.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L5 ;除此之外 ,跟部滑囊炎 、 [6]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差: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 。优 、良定为显效 ;优、 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药效集
良、可定为有 效 ;差 定为无 效 J。
中。蒸汽和药液 的高温可使患处组织的血管扩张,
3.2 治疗 结果
.
、
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使渗AM药物成分能
膈下逐瘀汤加减配合化疗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下逐瘀汤加减配合化疗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周祺【摘要】目的研究在气滞血瘀型肝癌中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参考不同治疗方案将本院从2012年1月—2017年10月归纳且收治的100例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治疗组.将采取FOLFOX4全身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化疗配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患者作为治疗组,分析以及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BIL、ALT、AFP、ALB、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表明,治疗组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6.00%、TBIL(10.23±1.32)μmol/L、ALT(44.23±3.54)U/L、AFP(422.54±89.54)μg/L、ALB(37.22±2.32)g/L,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膈下逐瘀汤应用在气滞血瘀型肝癌治疗中疗效比较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2页(P164-165)【关键词】膈下逐瘀汤加减;气滞血瘀型肝癌;临床效果【作者】周祺【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肝癌是常见的一种临床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乏力、上消化道出血、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1],手术疗法是临床治疗肝癌患者的主要方式,但是实际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肝癌患者来说,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成功率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地治疗方式。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分析,临床治疗肝癌中越来越广泛应用中药方剂,中医研究认为肝癌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气滞血瘀证。
为了进一步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2012年1月—2017年10月归纳且收治的100例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治疗结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治疗资料涉及的100例样本均来源于2012年1月—2017年10月归纳且收治的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
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以下腹部疼痛、月经不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若得不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炎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妇女的生殖健康[1]。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丰富的经验及独特的优势[2-3]。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患者7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观察组年龄19~64(32.52±4.71)岁,病程6~18(7.25±1.62)个月。
对照组年龄20~65(31.79±4.58)岁,病程6~19(7.16±1.84)个月。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妇产科学》[4]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产科手术史,或有不洁性生活史;②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部,可伴有低热,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③妇检: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者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肿块。
1.2.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妇科学》[5]中“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即:①少腹部胀痛或者刺痛,经行腰腹部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②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③舌体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1.3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0岁;③患者均有性生活史;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大于65岁者;②无性生活史患者;③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④具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或妇科肿瘤患者;⑤对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
《基于胶原代谢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胶原代谢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一、引言慢性输卵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气滞血瘀有关。
膈下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
本文将基于胶原代谢的视角,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作用机制。
二、膈下逐瘀汤的组成与作用膈下逐瘀汤主要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该方剂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输卵管炎的目的。
三、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病理基础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病理基础在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在炎症过程中,胶原代谢紊乱,使得输卵管组织发生纤维化、增厚等病理改变。
四、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胶原代谢的影响膈下逐瘀汤加减方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影响胶原代谢。
在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过程中,该方剂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对胶原代谢的干扰,使胶原合成与降解达到平衡。
同时,该方剂还能促进输卵管组织的修复,减轻纤维化程度,从而改善输卵管的通畅性。
五、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通过建立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动物模型,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胶原代谢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动物模型的炎症反应得到明显改善,胶原合成与降解平衡得到恢复,输卵管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通畅性得到改善。
此外,通过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发现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临床应用与讨论在临床应用中,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微循环,影响胶原代谢,从而减轻输卵管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恢复输卵管的通畅性。
此外,该方剂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输卵管炎的目的。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慢性盆腔痛(SPID)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因复杂,其中气滞血瘀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针对此类型疾病,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诊断标准的病例,共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膈下逐瘀汤加减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齐刺则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选穴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等。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疼痛程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也有明显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得到缓解。
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改善不明显。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证明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方法安全性较好。
四、讨论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显著。
膈下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结合齐刺的经络刺激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
此外,该治疗方法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从中医角度来看,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的发病原因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膈下逐瘀汤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够改善气血运行,齐刺则能够刺激经络,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 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齐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的发生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治疗上常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时,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揿针刺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功效。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开具膈下逐瘀汤方剂,患者按医嘱口服,以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症状。
三、临床观察本研究共纳入XX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X周),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疼痛程度有所缓解,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此外,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讨论气滞血瘀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治疗上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揿针和膈下逐瘀汤分别从针灸和中药两个方面入手,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膈下逐瘀汤则通过中药的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作用,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揿针和膈下逐瘀汤的治疗作用较为温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临床研究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临床研究
张艳丽;黄显峰;梁爱芳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3(28)3
【摘要】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结节性红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前两煎混合分两次口服,第3煎湿敷患处;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25 mg,每日3次。
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47.06%,治疗组有效率为91.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红斑起效快,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总页数】2页(P433-434)
【关键词】结节性红斑;膈下逐瘀汤;吲哚美辛片
【作者】张艳丽;黄显峰;梁爱芳
【作者单位】濮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卫生职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58.61
【相关文献】
1.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瘤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临床研究 [J], 林建军;金昌男;曾金雄
2.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J], 何振芝
3.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 [J], 何嫦敏;苏李茵
4.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效果分析 [J], 邓静;彭玉龙
5.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效果分析 [J], 邓静;彭玉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
作者:郑蕾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2-01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类型,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其病因病机各大医家多有论述,患者素有先天不足,后天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五脏失去营养物质而五脏俱虚,或情志损伤、过度劳倦损伤及某一脏,损伤者往往通过五脏的生克关系而累及其它脏腑,而成五脏俱虚,形成了红斑狼疮的患病体质,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红斑狼疮。
具体证型可见热毒炽热证、阴阳两虚证、毒邪攻心证、邪热伤肝证、气滞血瘀证、心脾积热证、风湿热痹症。
吾随师所见以气滞血瘀为常见,气滞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因病久气虚,阻滞气机,中焦气机不利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
在治疗上宜补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化裁,在临床上疗效满意。
我有幸在从师期间对气滞血瘀型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略有体会,对此作总结。
【关键词】气滞血瘀系统性红斑狼疮膈下逐瘀汤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机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主要观点是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六淫外邪、七情内伤。
其中气滞血瘀证是因病久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渐致瘀血内停。
膈下逐瘀汤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桃仁、延胡索、乌药、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用此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典型案例
张某,女,28岁,护士,已婚,平素工作繁忙,压力较大,2010年5月7日初诊。
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双手近端指关节疼痛,16个月前出现上眼睑浮肿、脱发,14个月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尿蛋白(+++),采用西医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
患者来就诊时,面部红斑,红中带紫,左眼球结膜下血斑,双下肢可见瘀斑,自述四肢遇冷青紫,月经紊乱,查舌质紫斑,脉缓不畅。
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气滞血瘀型)。
其病因病机为:该患者平素多繁忙,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饮食不规律,导致气血瘀滞。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用阳,又谓女子以肝为先天,多郁善怒皆能伤肝,加之患者久病体虚,气血运行无力,血行瘀滞。
治法:补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膈下逐瘀汤化裁。
丹参9g,大黄6g,陈皮 6g,香附 6g,党参 9g,刘寄奴 30g,三棱 9g,赤芍 9g,秦艽 9g,莪术
9g,黄藤 9g,甘草 3g,水煎服,每日三次。
6月7日复诊,面部红斑较前次减弱,面积减
小,左眼血斑基本消失,双下肢瘀斑较前次减少,舌质紫斑减少,颜色变浅。
嘱患者继续服用
一个疗程。
一月后患者再次复诊,左眼血斑消失,双下肢红斑消失,疗效满意。
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
《内经》云:“痹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在骨则重,在脉则血涘而不流,在筋屈不伸,在肉则不知,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
”本病是先天不足加之外因诱发使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脏腑受损,日久造成五脏俱虚,虚则易受外邪侵袭,易生瘀生痰,使三焦疏泄不利而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受损,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症状,每个患者的病变部位,病情程度也各不相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病理变化主要为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过高,血流缓慢的血管炎。
故除气滞血瘀型红斑狼疮应用补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治法,在其他证型的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之法,亦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范永升陈湘君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5月28 卷第 3 期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
研究新进展
[2]董熔王蔼平 -陕西中医 2001 年第 22 卷第 9 期 5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4 例
[3]赵冬英陈鲁燕 2002 年 12 月第 25 卷第 4 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附_41例病例报告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