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漫谈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的原因症状及调理方法
气滞血瘀的原因症状及调理方法气滞血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病理过程,通常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气滞血瘀的原因、症状以及调理方法。
一、气滞血瘀的原因:1.情志不畅:情绪压抑、郁闷、愤怒等情绪过于激烈或长期不得释放,都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
2.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引发气滞血瘀。
3.锻炼不足:长期缺乏适量的锻炼,不利于气血的运行,容易导致气机郁滞。
4.外伤损伤:如跌打损伤、手术创伤等,会导致局部气滞血瘀,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
5.内在疾病:如肝胆疾病、肾脏功能障碍等,会导致气机郁滞血瘀。
二、气滞血瘀的症状:1.疼痛:气滞血瘀往往表现为局部疼痛,如经腹痛、胸痛,或经络、关节疼痛等。
2.皮肤症状:气滞血瘀也会引发皮肤症状,如瘀斑、紫瘀、瘢痕、乳腺增生等。
3.情绪波动:气滞血瘀会导致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易怒等精神症状。
4.月经不调:妇女易出现经血量少、经期不规律的情况。
5.消化不良:气滞血瘀还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气滞血瘀的调理方法:1.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川芎、红花、艾叶等,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的状况。
2.食疗调理: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红糖、黑豆等,有助于疏通气血。
3.精神调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进行适量的运动等来调节情绪。
4.锻炼身体:适量的锻炼有助于气血运行,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太极拳、瑜伽等来提升身体的气血运行能力。
5.中医按摩:可以通过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按摩疗法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状况。
总之,气滞血瘀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症状表现为疼痛、皮肤症状、情绪波动等。
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食疗调理、精神调理、锻炼身体以及中医按摩等。
通过综合调理,可以有效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中药调理气滞血瘀适应症及使用技巧
中药调理气滞血瘀适应症及使用技巧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中,调理气滞血瘀是中医药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调理气滞血瘀的适应症及使用技巧。
一、中药调理气滞血瘀的适应症1. 气滞气滞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郁结的状态。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等。
中药可通过调节气机来缓解气滞的症状。
(1)适应症一:肝胃气滞肝胃气滞是指肝经气滞影响了胃脘部的正常运行,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症状。
中药可采用柴胡疏肝理气、法半夏降逆化湿等药物,调理气滞。
(2)适应症二:痰湿气滞痰湿气滞是指湿气内停、痰液积聚,引起气机不畅的状态。
常见症状有胸闷、咳嗽、痰多等。
中药可选用升降散痰、祛湿化痰的药物进行调理。
2. 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经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停滞的状态。
常见症状有疼痛、瘀斑、舌质紫暗等。
中药可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血瘀的症状。
(1)适应症一:瘀血痛证瘀血痛证是指由于血液停滞引起的疼痛症状。
常见疾病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都属于此类。
中药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调理。
(2)适应症二: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滞引发的血液不畅通导致的疾病。
如乳腺增生、痔疮等都属于此类。
中药可采用理气化瘀、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调理。
二、中药调理气滞血瘀的使用技巧1. 用药方法(1)药物组方:根据病情选择具有疏理气机和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组方,如柴胡汤、芍药四逆汤等。
(2)药物煎煮:将中药材加入适量水中煎煮,提取有效成分,并具体根据药性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2. 中药与其他疗法结合中药调理气滞血瘀可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针灸、艾灸等。
这样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加快患者康复。
3.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调理气滞血瘀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个体化用药: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药物剂量:严格控制中药的用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
气滞血瘀治疗原则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现象,它是指气机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气滞血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运动不足、过度劳累等等。
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是一种气血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气滞血瘀主要是调理气机,促进气血畅通。
一、治疗气滞血瘀的原则1、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是疼痛、肿胀、发热等,这些症状都是由于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首要原则是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红、川芎、红花等。
针灸、推拿、拔罐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2、调理气机、舒缓情绪气滞血瘀与情志有关,情绪不畅会导致气机阻塞,从而引发气滞血瘀。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调理气机、舒缓情绪。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舒肝理气、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柴胡、枸杞子、香附等。
针灸、推拿、气功等也可以起到调理气机、舒缓情绪的作用。
3、针对病因、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病因多种多样,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此,治疗气滞血瘀的原则还包括针对病因、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因情志不畅导致的气滞血瘀,可以选用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药物,如柴胡、益智仁等;对于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气滞血瘀,可以选用具有消食化滞作用的药物,如山楂、陈皮等。
二、气滞血瘀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引起。
中医认为,痛经是因为气机不畅,导致经血不能畅通,从而引发疼痛。
治疗痛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机的药物,如当归、川芎、红花等。
针灸、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2、痛风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引起。
中医认为,痛风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关节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疼痛。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也是一种常见的辩证。
气滞血瘀的辨病辩证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病症表现上看,气滞血瘀常常表现为胸闷、疼痛、瘀斑等症状。
例如,患者常感到胸闷气短,甚至出现心悸、胸痛等症状,这是气滞所致。
同时,患者皮肤上可能出现瘀斑,颜色呈紫黑或暗红色,触之有坚硬感,这是血瘀的表现之一。
从病因上看,气滞血瘀的发生与情绪不畅、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例如,长期的抑郁、愤怒等情绪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气滞血瘀。
此外,饮食过重、过饱,或长期饮食油腻、辛辣等食物也会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
从舌象和脉象上看,气滞血瘀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苔厚腻或有瘀点,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象方面,常常呈弦细或涩滞等。
从治疗上看,气滞血瘀的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草药等。
例如,可以选用柴胡、香附等草药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以选用当归、川芎等草药。
气滞血瘀的辨病辩证依据主要包括病症表现、病因、舌象和脉象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气滞血瘀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气滞血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它是指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证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和肿块。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证通常表现为疼痛性疾病,如胸痹、乳房胀痛、痛经、腹痛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肿块的出现,如乳房肿块、腹块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气滞血瘀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凉侵袭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
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症状。
寒凉侵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发生。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主要是以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破气行血是指通过调理气机,使气机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破气行血的方法有艾灸、拔罐、针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气机的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方法有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调理脾胃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有调理饮食、运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机的运行,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诊断学中的气滞血瘀辨证技巧探讨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汲取
案例一
案例二
教训汲取
患者青年男性,因长期工作压 力大导致失眠、心悸,辨证为 气滞血瘀型。初次治疗采用单 一的中药方剂,效果不佳。
患者中年女性,因月经不调导 致腹痛、血块,辨证为气滞血 瘀型。治疗过于侧重活血化瘀 ,未兼顾疏肝理气,症状改善 不明显。
中医诊断学中的气滞血瘀辨证技巧 探讨
目 录
• 气滞血瘀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 气滞血瘀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辨证施治策略与方法探讨 • 经典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现代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预测
01 气滞血瘀基本概念与理论 依据
气滞血瘀定义及内涵
气滞
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病理状态。
随访观察和调整方案时机把握
随访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调整方案时机
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治疗效果不佳时,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药物、调整药 物剂量或改变非药物治疗手段等。同时,也 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 整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
新型检测技术在辨证施治中应用前景
影像学技术
如超声、CT、MRI等影像学技术,在气滞血瘀的辨证施治中,可直 观显示病变部位的形态学改变,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血液流变学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的粘度、流动性等指标,评估气滞血瘀的程度和治疗 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寻找气滞血瘀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辨证施治提供客观化、标准化 的依据。
03 辨证施治策略与方法探讨
中医养生调理气滞血瘀的秘诀
中医养生调理气滞血瘀的秘诀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过程,通常与情绪不稳、生活习惯不良和长期疲劳有关。
中医养生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调理气滞血瘀,以保持身体健康和促进气血流畅。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调理气滞血瘀的秘诀,帮助您改善身体状况和提升生活品质。
一、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调理气滞血瘀的饮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均衡膳食: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和脂肪等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2. 避免厚重食物:油腻、辛辣、煎炸等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加重气滞血瘀的症状。
3. 合理使用调料:中医认为一些调味料如姜、蒜、辣椒等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适量使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减少气滞血瘀的发生。
二、适量的运动与休息恰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循环,改善气滞血瘀的状况。
中医建议以下几种运动方式:1. 散步:一日三餐后,适度散步有助于消化,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气滞血瘀。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缓慢运动可以调和气血,防止气滞和瘀滞。
3. 慢跑:适量慢跑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流通,预防气滞血瘀。
此外,适当的休息也是调理气滞血瘀的重要环节。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帮助身体恢复,促进血液循环。
三、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一些药材具有疏通气机、活血化瘀的效果。
1. 川芎:川芎是很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2. 当归:当归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常用于调理气滞血瘀引起的妇科疾病。
3. 桃仁:桃仁有活血行气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胸闷、腹胀等症状。
4.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适用于活血调理。
中药调理气滞血瘀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中医养生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气滞血瘀的原理
气滞血瘀的原理
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描述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指体内气(气机)的运行受阻,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凝滞不畅。
以下是气滞血瘀的基本原理:
气滞:气是生命能量的运动形式,负责推动血液、营养和其他生理物质在体内流动。
气滞表示体内气的运行受阻,可能由于情绪不畅、压力过大、饮食不调等原因。
血瘀:血液在正常情况下应当畅通无阻,但当气机阻滞时,血液的流动也受到影响。
血液凝滞,失去了正常的流动性,形成血瘀状态。
血瘀可能由于气滞、外伤、手术、慢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气滞血瘀的相互影响:气滞和血瘀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气滞导致血液不畅,而血瘀又影响气的运行,使得气血运行更加困难。
表现症状:气滞血瘀可能表现为疼痛、淤血、瘀斑、月经不调、胸闷、情绪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气滞血瘀的体现。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气滞血瘀的基本原则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手段,通过调理气机、促进血液流通,以达到消除气滞和血瘀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气滞血瘀是中医理论的概念,其解释和治疗方法可能与现代医学的角度有所不同。
在任何病症下,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气滞血瘀诊断标准
气滞血瘀是中医颇具代表性的病证之一,它常常表现为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属于中医病证诊断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气滞血瘀的诊断标准展开讨论,探讨其疾病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疗效标准。
一、气滞血瘀的疾病特点1.1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是由于情志不舒、饮食失节、运动不畅等原因导致气机郁滞,或是因外伤、手术、瘀血积聚等因素导致血液淤滞,最终形成病证。
其病机表现为气机郁滞,导致血行不畅,形成血瘀。
1.2 主要症状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块、瘀斑等,表现出局部组织瘀血沉积,气血运行不畅的特点。
1.3 疾病发展规律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证,病程较长,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形成顽固性病变。
二、气滞血瘀的诊断要点2.1 望诊气滞血瘀的病情表现在皮肤上形成瘀斑,呈现紫黑色或暗红色,可见于局部皮肤或黏膜。
2.2 闻诊气滞血瘀患者可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感觉,患处局部可有肿块形成。
2.3 问诊患者常表现情志不畅、情绪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等病症,需针对病史作详细询问。
2.4 切诊用手按压病灶处,如有明显疼痛、不适感,有助于进一步确认气滞血瘀的诊断。
三、气滞血瘀的治疗疗效标准3.1 中医药治疗对于气滞血瘀的治疗,中医药的疗效显著。
首先要调畅气机,通畅气血,常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使用逍遥散、川芎茶调等方剂。
3.2 配合针灸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的过程中,针灸疗法也有良好的疗效,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使瘀滞物质消散。
3.3 饮食调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宽胸行气、活血化瘀的食材,如红糖、桂圆等。
3.4 预防复发气滞血瘀的治疗需要注意防止复发,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饮食不当等,有助于预防病情的反复。
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病证,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对其疾病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疗效标准的了解,有助于医生更加科学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升治疗效果。
老中医:推荐能够化掉身体一切淤血的好方子
老中医:推荐能够化掉身体一切淤血的好方子瘀血有什么特点?嘴唇偏乌暗的,舌下静脉怒张的,曲张的,脸印堂发黑的,黑暗的。
脉象一摸下去呢,涩涩的,好像刀刮竹一样,流得很无力的,有瘀堵。
局部呢,痛得像刀刮一样,这些都是淤血在体内的表现。
一个清朝的武举人,他号称清朝怪医,三大怪医之一,叫王清任,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
这本书通读好了,世间的疾病的治疗呢,你已经有七八成把握。
方子神验。
它里面有五逐淤汤,五首可以把淤血追逐赶走。
有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现在人营养已不缺了,有病了大都是气滞血瘀,或者因为气滞血淤得病,后因病而气滞血淤。
包括打伤啊,风寒伤啊,熬夜伤啊,久坐伤,都是气滞血淤,他到最后面都会在这里。
有个方子,专门化气滞血淤的-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上,能治疗十九种病症,其实还不止。
方药组成,是桃红四物汤打底,加进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双升双降,甘草可以调和。
柴胡枳壳,一升一降。
桔梗牛膝,一开一往下收。
它都是调气的。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它治疗一切瘀血,瘀血只要一化掉了,往下走,他就没有虚劳,也没有累了。
头痛有外感的,也有内伤积热的,也有气虚的。
一般外感的,你用发汗,一般都有积热的,你用泻下,一般气虚的你用补益。
但是有一种头痛了,它既不怕凉怕冷,也不上火郁闷,还不气虚没力。
他这种头痛在书上记载着,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七年头痛。
在田地里头耕着地的时候,一痛的时候要抱紧头脑,立马人就睡在地上,滚来滚去。
像什么像孙猴子被唐玄奘唐僧的念咒语,金箍罩,罩在头上都抱着头啊,跳上跳下,然后翻来滚去的。
那是瘀血箍在那里,痹在里面,这是淤血作痛。
血府逐瘀汤,一剂见效,开了三剂。
他一回来说,我是吃了一剂。
当天就不痛了,三剂吃完了,半个月再过来,就半个月都没有再犯过。
本来每天都要犯一次半次的,轻重而已,因为他脑部里头啊,刮风下雨,淋水受风寒的,长期里面有淤血,血府逐瘀汤就把它化掉了。
气滞血瘀有哪些表现?
气滞血瘀有哪些表现?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气滞血瘀是中医学病证,如果分开谈就是病人表现出气滞证,所谓气滞就是气在局部郁滞不通,表现为过度的亢盛。
与此同时伴有血瘀的问题。
所谓血瘀就是血液运行不畅,瘀滞在人体的某处。
健康人气血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不分开,气是能量和功能。
血是物质和营养。
气能推动血液在脉道脉道内运行,血可承载着气以激发人体的外在的功能活动,如精神状态,体态神色。
在病因的影响下,一旦气在局部郁滞不通,形成气滞后,血液不能被推动,极容易继发血瘀问题。
反之,血液循环不畅,郁滞不通,气的运行也必将受到影响,由于心气是推动血脉的动力中心,气作为血液运行的主导,临床上,因气滞造成的血瘀比较多见。
所以,中医常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
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医学真传》脏腑功能是调节推动气血运行的基础,人体脏腑中,肝气主升发条达,疏泄全身内外气的向上运动,肺主气,可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人体气的下降,脾胃位于中间,作为气的升降枢纽,维持肝肺的调节作用,所以,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情绪不畅,急躁易怒郁遏肝气,外感邪气,郁闭肺气。
脾胃,肝肺功能失调,出现气滞问题,气滞后推动血脉能力下降就发生血瘀了。
此外,因肝有储藏血液的作用,肝气不畅郁滞后,又可加重血瘀的问题。
由此可见,气滞和瘀血是病证的标,脏腑失调才是引起气滞血瘀的根本。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四圣心源》血瘀证多是气滞引起,也可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脉,或寒邪凝滞血脉,以及热邪煎熬血液,使血液粘稠所导致,而气滞引起的血瘀表现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
气滞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停滞,并在局部郁滞不通,所以临床表现以身体局部的胀痛为主,如胃气滞常胃胀,肝气滞常两肋胀痛,肺气滞常胸部胀痛或胸闷,爱叹气,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加重,尤其是生气恼怒后症状更加重,舌淡脉弦。
伴有血瘀表现时,由于血脉不利,阻塞不通,以较明显的刺痛为主,例如心前区刺痛,周身刺痛,因气滞引发的血瘀多在生气后加重,由于夜间血液循环较慢,就加重了血瘀问题,所以疼痛常在夜间加重,血脉不畅,面色多紫暗,皮肤缺乏营养,皮肤干燥,舌的颜色多青紫或有瘀斑。
气滞血瘀型中医辨证依据
气滞血瘀型是中医辨证的一种类型,常见于一些疾病或症状中。
以下是气滞血瘀型中医辨证的一些常见依据:
主要症状:
胸闷、胁肋疼痛:气滞血瘀导致气机郁滞,使胸腹气机不畅,引起胸闷、胁肋疼痛等不适感。
瘀血瘀阻:血瘀堆积在脉络中,可导致瘀阻现象,如瘀斑、瘀点、瘀络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气滞血瘀使舌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舌质紫暗或出现瘀斑。
脉象沉结或弦滑不畅:气滞血瘀使脉象沉结、弦滑不畅,如舌下脉、关脉、尺脉等。
相关病因:
情绪不畅:气滞血瘀与情绪紧张、郁闷等因素相关,长期情绪不畅可导致气机郁滞、血瘀阻滞。
长期久病:长期久病导致气机郁滞,血液循环不畅,易出现血瘀现象。
外伤或手术后:外伤或手术后,气机受阻,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易出现气滞血瘀的证候。
辅助检查:
彩色超声、CT等:可检查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如堆积的血块、瘀斑等。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血液中的血瘀现象,如血小板聚集增多、凝血功能异常等。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液凝滞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正常与否。
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是疼痛和肿胀。
气机郁滞可以引起疼痛,而血液凝滞则会导致局部的肿胀。
临床上,常见的气滞血瘀证症状包括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紫暗、脉象涩弦等。
气滞血瘀证主要由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体力劳累等原因引起,也与体质虚弱、年龄增长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气滞血瘀证的基本原则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通过调理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消肿止痛的效果。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气滞血瘀证包括活血化瘀类药物和行气活血类药物。
如川芎、丹参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证的症状。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等,可以帮助消化、排便,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是基于对气机和血液运行规律的研究和理解。
通过调理气机、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证候,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聚在体内不流动的状态。
这种病证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的形成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弱以及外伤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久病体弱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外伤则可能导致局部气血瘀滞。
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有疼痛、肿块、色斑及瘀血等。
疼痛是气滞血瘀证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胸腹、腰背、四肢关节等。
疼痛的性质可以是刺痛、胀痛、酸痛等。
肿块是指在局部出现的肿胀和肿块感,常常伴随着疼痛。
色斑是指皮肤上出现的淤血斑点,常常呈现紫黑色或蓝紫色。
瘀血是指血液在体内凝聚不流动,造成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疼痛和肿胀。
中医学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和疏通气机来达到调理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煎汤、针灸、推拿等。
中药煎汤是中医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进行煎煮,以促进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针灸是中医治疗气滞血瘀证的常用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瘀血的消散。
推拿是中医治疗气滞血瘀证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按摩和揉捏局部,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舒筋活血的效果。
除了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外,中医学还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方面,中医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山楂等,同时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和油腻食物。
生活习惯方面,中医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气血运行。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通过活血化瘀和疏通气机,中医可以有效地调理气滞血瘀证,缓解疼痛、肿块、色斑和瘀血等症状。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气滞血瘀证的效果。
“气滞血瘀”是什么,怎么治疗?
“气滞血瘀”是什么,怎么治疗?“气滞血瘀”是什么,怎么治疗?“气滞血瘀”现在有此症状的人越来越多,而“血瘀”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的血瘀症状,可以在头面,咽喉,颈项,胸腔,后背,大腹,少腹,下肢等各处,多引起局部症状,会有刺痛,发冷等。
二、全身的血滞症状如:唇色、舌质紫暗,甲床青瘀,面色晦暗,身疲乏力等。
三、局部的出血,造成血不归经的瘀血,常见于妇科的:痛经,崩漏,脑出血,心肌梗死等。
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传下的六个逐瘀汤是临床实践中来,实效之方,用之多年,疗效可靠,解决很多临床棘手问题。
1.头面部瘀血:用《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通上窍时好麝香极为重要,曾治疗眼内小血管堵塞,造成的视力障碍。
中风患者脑内出血的止血和血块吸收,都用过极好的麝香,可以快速的通畅血管,停止出血,血通气畅,则疾病消于无形。
2.咽喉部瘀血:用《会厌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甘草,生地,柴胡,桔梗,玄参。
临床常见慢性咽炎,喝水即呛,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此症状颇为常见,通活局部气血,会厌症状寄回改善。
当然也有一部分属于脾肾虚衰,这种要从温补提升脾肾功能入手。
3.治疗心胸中瘀血: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生地,柴胡,牛膝,桔梗。
很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都会出现心功能差,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胸闷,胸中闷堵等,常用此方可以快速解除血瘀症状。
4瘀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用《.膈下逐瘀汤》:方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延胡索,香附,牡丹皮,乌药。
长期肝郁不舒之人多见,两胁痞胀,女性多见甲状腺、乳房、卵巢之疾。
此汤可以快速疏通肝气,改善肝胆经血运。
5.血瘀少腹及下腹部:用《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蒲黄,没药。
调理养生师谈“气滞血瘀”
调理养生师谈“气滞血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气以后,觉得胸闷难舒。
这是因为情志不畅会导致一时“气滞”。
如果是因疾病而导致的气滞体质,可能会长期胸闷喜叹息,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胀痛,甚至咽部如有异物梗阻。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气滞血瘀引发那种病症偏重于气滞: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偏重于血瘀: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容易出现黑眼圈、黄褐斑,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瘀血,脉涩等,甚至可见口唇爪甲紫暗,皮肤青紫斑,许多肿瘤病人都出现血瘀特征。
你气滞血瘀了吗01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0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0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0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0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0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
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07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赶快自测下看是否气滞血瘀了若气滞血瘀了怎么办不要着急旗黄·老师告诉你如何调理★第一步,疏肝理气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第二步,清肺养肺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若肺的呼吸失常,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
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即导致气滞。
第三步,脾胃同调调理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失养,则气血失调。
老中医:漫谈气滞血瘀
摘要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
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
故曰:"气滞多胀血瘀多痛。
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
”放之于现代,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缺乏运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气滞血瘀的发生。
这种体制的人群需要调理气血,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气滞血瘀这种体质呢?气滞血淤,是指气滞和血淤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淤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碍所出现的血液疲滞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血的流动是靠气的推动完成的。
当气机阻滞,血的流动就失去了动力,血就会停滞不前,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形成血瘀(瘀血)。
气滞血瘀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液的运行淤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淤;另一方面,也可由离经之血等淤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淤血,由淤血导致气滞。
当然了,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淤同时形成。
1、气滞血淤证的形成原因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
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因此,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也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使血行受阻,淤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部气滞血淤证。
2、气滞血淤的主要征候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
3、临床表现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
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加重等等。
4、体质特点∙头发容易脱落;∙嘴唇颜色深,尤以唇缘为明显;∙舌质青紫,或点点紫色,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常有胃脘部饱胀难消,按该部位,感觉不适;∙妇女常有痛经、闭经现象。
气滞血瘀的原因、症状及调理方法
气滞血瘀的原因、症状及调理方法一、气滞血瘀体质的形成原因——气滞血瘀体质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情绪、饮食、年龄、环境、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例如:(1)情绪抑郁、紧张,性格内向,有不顺心的事都埋在心里,郁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2)嗜食油腻、甜食,血脂过高,或饮食过咸,或饮水不足,均能使血液过分黏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3)气虚、阳虚体质,推动功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迟缓或瘀积;(4)生活环境寒冷,血管长期痉挛,血行迟缓或凝滞于微血管;(5)缺少运动锻炼,心肌收缩力减弱,气血运行迟缓;(6)近代研究发现,各种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郁血、水肿、粘连,或病理产物停积于局部,影响气血运行。
二、气滞血瘀体质的发病倾向,大多具有明显的“不通畅”特征。
例如:顽固性头痛、抑郁症、脑梗塞、心肌梗塞、胆囊炎、肠功能紊乱、乳腺小叶增生、痛经、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
古今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提出“气滞血瘀,百病丛生”的观点,是有实践基础的。
医学研究证实,微循环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三、气滞血瘀体质的症状1)偏重于气滞:胸闷喜叹息,两胁、胃、腹胀痛,嗳气,咽部如有异物梗阻,性格内向,忧郁寡欢,心胸狭窄,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乳房、小腹胀痛,舌色暗,脉弦等2)偏重于血瘀:口唇爪甲紫暗,皮肤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郁血,脉涩等。
2)实验检查参考:微血管扭曲、淤阻、局部组织缺血或出血,血粘度增高,静脉压力增高,局部有充血、出血、水肿、粘连等变化,B超、X线等影象检查,局部密度增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
四、气滞血瘀体质的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1)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中医学 “气血辨证”——气滞血瘀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导致血行瘀阻,或血瘀导致气行阻滞,出现以气滞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局部(胸胁、脘腹)胀闷走窜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或有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或夹血块,经闭或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脉弦或涩
二、证候分析
多由于情志不遂,或因痰湿、阴寒内阻,或因跌挫损伤,使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证。
气机不畅,则胀痛、窜痛;瘀血内停,则刺痛,疼痛固定、拒按;瘀血内阻,积滞成块,可见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情志不遂,肝失条达之性,则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瘀血之色显见,则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瘀血阻滞胞脉,血行不畅,则痛经,经色紫暗或夹血块;经血不行,则经行不畅,或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三、辨证要点
气滞证与血瘀证的症状共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
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
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
故曰:"气滞多胀血瘀多痛。
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
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
”
放之于现代,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缺乏运动,这些因素都导
致了气滞血瘀的发生。
这种体制的人群需要调理气血,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气滞血瘀这种体
质呢?
气滞血淤,是指气滞和血淤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淤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
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
碍所出现的血液疲滞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血的流动是靠气的推动完成的。
当气机阻滞,血的流动就失去了动力,血就
会停滞不前,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形成血
瘀(瘀血)。
气滞血瘀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液的运行淤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淤;另
一方面,也可由离经之血等淤血阻滞,影响
气的运行,这就先有淤血,由淤血导致气滞。
当然了,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淤同时
形成。
1、气滞血淤证的形成原因
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
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因此,中医学
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也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
使血行受阻,淤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
部气滞血淤证。
2、气滞血淤的主要征候
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
3、临床表现
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
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
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
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加重等等。
4、体质特点
∙头发容易脱落;
∙嘴唇颜色深,尤以唇缘为明显;
∙舌质青紫,或点点紫色,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
∙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
∙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
∙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
∙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
∙常有胃脘部饱胀难消,按该部位,感觉不适;
∙妇女常有痛经、闭经现象。
5、养生方法
血淤体质者的病因与气血淤滞有关。
气血一旦淤滞,既可能化寒,也可能化热,甚至痰淤相
杂为患,养生根本之法在于活血化淤。
最好
能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或补药,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调整自
身心理状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精神调养
血淤体质之人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
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血液流通,有
利于血淤体质的改善。
反之,此种体质者若
陷入苦闷、忧郁情绪中则会加重血淤倾向。
保持心情的舒适顺畅对血淤体质者的身体益处十
分重要。
◎饮食调养
适宜血淤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莲藕、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葛根、魔芋、金针菇、猪心、菠萝、橘仁、山楂、菱
角、余甘子、刺梨等等。
常食桃仁、油菜、茨菰、黑大豆能起到活血祛淤的作用。
酒可少量
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也不错,
肉类煲汤亦可以多吃。
山楂红糖包子
【原料】山楂1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将山楂与红糖研磨成馅,做成面粉包子,蒸熟即可。
【养生功效】有利于化饮食,消肉积、痰饮、痞满、吞酸,行结气,化淤血。
【禁忌】山楂红糖包虽然对于血淤体质的人来说是种不错的选择,但胃酸过高者不宜食用。
鲜藕炒木耳
【原料】鲜藕片250克,黑木耳10克。
【制作方法】鲜藕洗净连节切片,稍微炒一下;用温水将黑木耳泡软,放入少许调料,略微
翻炒即可。
【养生功效】这道菜制作简便,并具有补脾开胃,益气补虚,止血,散淤和血的功效,对气
血亏虚、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产后调养等
均有益处。
桃仁粥
【原料】桃仁、生地各10克,粳米100克,桂心粉2克,红糖50克。
【制作方法】桃仁浸泡后去皮弃尖,与生地二药洗净后加入适量冷水,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熬。
30分钟后,除去药渣,将粳米洗净加
入药汁中煮粥。
粥熟后加入桂心粉、红糖。
粥的稀稠可根据个人嗜好掌握。
每次食1小碗,
每天3~4次。
该粥汤色红亮,米烂出油,香
甜可口,口感滑利。
【养生功效】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桃仁可活血化淤、润肠通便、养血活血;
桂心、红糖能温通血脉而止痛;粳米味甘性
平,能益脾和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铁和维生素B1等;红糖不仅能供给热量,又富含铁质。
蛋白和铁质是造血的主要原
料。
此粥具有祛淤通经、活血止痛、滋养脾胃之功效。
【禁忌】本粥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停止后或没发生出血者,中医辨证为淤血内停型,表现
为胃脘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
或有淤斑。
溃疡活动出血时,则禁食本粥。
◎药物养生
血淤体质者进行药补时应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红花、鸡内金、川芎、当归、
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养方有复
元活血汤、血府逐淤汤等。
血府逐淤汤
【主要成分】红花、桃仁、当归、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实、桔梗、牛膝、甘草。
【养生功效】血府逐淤汤是治疗血淤症的基础方。
气虚血淤者,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
寒凝血淤者,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
络。
淤热互结者,可用核桃承气汤以活血化淤、通下淤热。
淤在膈下,可用膈下逐淤汤。
淤
在头面者,可用通窍活血汤。
少腹血淤者,
可用少腹逐淤汤。
淤血身痛者,可用身痛逐淤汤。
◎运动锻炼
多做一些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
总体来说,以全身各部
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