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

合集下载

新课堂新教学新理念新课程

新课堂新教学新理念新课程

新课堂新教学新理念新课程新课程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己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己开始形成.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几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大胆地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点滴拙见与大家进行交流.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激活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强烈的兴趣是促使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善思考的态度时,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里产生学好这门课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语文的丝缕.结果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有从广告、电视、标语、商标、商店匾额、公司招牌等多种渠道获得了语文知识.在本次活动中,一位学困生的一句广告语:“老太太今年六十八,一口绝活顶呱呱,六十岁照样上台,为什么呢?牙好呗!”顿时让整个整堂活跃了起来.可见,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没有学不会的,而且结果惊人.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二、小组合作要照顾到全局,用好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学生要合作探究学习.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有时还特别注重学习程度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就十分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时要合理组织小组成员.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要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三、学科之间要联系,构建全能课堂《课标》指出:应拓宽课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更好地为“大语文”观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如:学习肯定句和否定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法的“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学习,就能简单明了、准确地判断出陈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课文中如《统筹方法》、《向沙漠进军》等课文有数学知识;《死海不死》、《琥珀》等课文有物理、化学知识;历史、地理的知识渗透比较常见.因此,要求教师也应是“全能型”.四、课外延伸要及时,充实课堂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如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我让学生写写心得体会,就能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口在困难而前不要惧怕,要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就容易克服了,同时也能得到写作训练.学完《春》一课后,举行了一次“春之声”朗诵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加了课外阅读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再如举行完“漫游语文世界”后,再让学生用语文,分别给人、商店、公司等起名,不仅延伸了课堂,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评价学生活动要适时,完善课堂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赞扬学生.教师的微笑、赞许和象征性的红星或纪念品都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回答你提出的问题,要学会期待和等待,期待是一种关爱,等待是一种尊重.“你坐下吧”其实是一种批评.“你错了. ” “我错了?错在哪?”其实是学生的想法错了,作为学生木人并没有错.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提出合适的问题,让站起来回答的学生都能答对后愉快地坐下,对于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讲得正确与否,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营造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简述新课程理念

简述新课程理念

简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学习新课程实践新理念

学习新课程实践新理念

学习新课程实践新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在这些挑战和改革中,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的重要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课程是更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过去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并固定了学生的思维和观念。

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提倡探究式学习和深度思考。

学习新课程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教育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同时也能够启发教师们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和新学生的要求。

二、增强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素养与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可以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提供新的锻炼和挑战。

比如,了解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习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时代背景的把握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生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习知识,但是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现代教育呼吁区别对待、重视个性化教学,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合作和体验等方式,学生会更加灵活、主动地去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

四、提升学生成长的质量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包括思维能力、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

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索,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最后,学习新课程和实践新理念,必须建立良好的支撑体系,包括教学设备、师资培训、课程数据、教学资源等。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收集和反馈教学的效果和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找 、开 发 、制 作 、整 合 教 学 资 源 和 资料 ,还 要 学 会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点 ,就 是 更 加 强 调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效性 ,强 调深 入 到学 生 的认 知 世 界 ,通 过 参 与 学 习过 程 ,给 他 们 深 刻 的体 验 。这 就 要 求 教 师一 定 要 加 强 自身 修 养 ,不断 完 善 自己 。 新 课 程 指 导 下的 学 生 不 应 是 “ 的 眼 中 只 有 自 己 ” 我 ,而 应 是
S Z AN HE 师资建设 HIII S J J
学习新课程
一 路 白梅
品味新理念
4 17 5 0 4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郑庵镇刘巧 小学
摘 要 新课程的学习让教师对 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品味 “ 以人为本 的思想’品
味新的课程观念 ,品味新教材 ,要求教 师与学生平等交流 。教师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 关 键 词 新课程 新理念 变革 以人为本 一
心 的 是 考 试 怎 么 办 ?课 改使 学 生 思 维 变 得 活 跃 了 ,他 们 的 自我 意
日程 ,教 材 已不 再 成 为 唯 一 的 课 程 资 源 了。 这 就 要 求 教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 课 程 对 教 学 的 要 求 不 同于 以 往 课 程 的 要 求 ,很 重 要 的 一
始 料 不 及 的 ,课堂 纪 律 难 以控 制 ,教 学 任 务 难 以 完 成 ,最 令 人 担
四 、学 习 新 课 程 ,品 味 新 教材
新 教 材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它 的 开 放 性 ,比如 一 个 科 学 实 验 ,学生
可 以 设 计 出 十 几 种形 式 和 内容 ,这 都 是 以 往 教 学 中所 没 有 的 ,这 对 教 师 的挑 战是 不言 而 喻 的 。 识 增 强 了 ,甚 至敢 于 向 老 师挑 战 。教 师得 放 下 架 子 ,学 会 蹲 下 来 教 材 只 是 一 个 载 体 ,需 要 每 一 个 教 师 去 挖 掘 ,去 创 造 。教 欣 赏 学 生 ,学 会换 位 思 考 ,有 勇 气承 认 自己有 不 懂 的 地 方 ,愿 意 学 是 一 个再 创造 的过 程 , 对 课 程 的 不 断 发 展 、 断丰 富 的过 程 。 是 不 与 学 生 共 同 探 讨 。 因 此 一 节 课 , 无 论 怎 么 准 备 ,都 不 会 尽 善 尽 新 课 程 的理 念 告 诉 我 们 拿 到 教 材 后 , 万 不 能就 教材 “ ”教 材 , 千 教 美 ,课 堂 上会 发生 很 多事 先 无 法 预 知 的 情 况 , 时 教 学 任 务 没 有 有 而 是利 用教 材 组 织 各 种 各 样 的 活 动 ,根 据 学 生 发 展 的 需 要 对 教材 完 成 ,这 是很 正 常 的 ,但 学 生 在 某 一 方 面 获 得 了充 分 的 发 展 ,就 进 行 调 适 和 重 组 。 由于 强 调 开 放 式 教 学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就 提 到 值得 肯 定 。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也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在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新课程新课程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

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中文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强调多元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设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学习。

其次是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提倡知识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实践、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次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提倡跨学科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升对中文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

新理念新理念是指以学生为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

新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其次是以学生为中心。

新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

《四法一纲》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及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_有答案

《四法一纲》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及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_有答案

《四法一纲》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及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_有答案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及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一、填空题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自9月1日起施行。

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3.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4.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6.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7.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8.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屮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屮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学校的教学及校长负责。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其他行政管理,由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9. 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0.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1. 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V,错误的划X)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陈出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新课程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新理念新理念是指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

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本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应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

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了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推行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1. 学科整合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科整合是指将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科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2. 强调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的角色从权威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以问题为核心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活动应以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体会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学生积极性提高通过引入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愿意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能力全面提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整合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多种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定、 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 果。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 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 新课程理念概述 •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 •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实践 • 新课程理念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新课程理念概述
新课程理念的定义
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核心,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强调课程内容 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发展 性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和行动准则。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 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与合作。
学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 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师需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 进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育的
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课 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 验。
新课程理念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程理念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更加注 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 精神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引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

传统的教育体系通常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平庸生和差等生。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鼓励他们发掘、发展自己的长处。

这种个性化教育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学术方面,也体现在兴趣爱好、特长和创造力的培养上。

通过摆脱传统的分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其次,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

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例如,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被动接受。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最后,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传统的教育体系通常将知识划分为各个学科,学生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切换学习。

然而,这样的学科分割模式常常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限。

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将不再单纯地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理念1:“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

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素养教化。

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爱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实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培育创新精神。

面对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理念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敏捷开放。

基础教化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学问、情感看法、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育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实力。

理念3:“突出学生主体,敬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动身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建学问、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呈现特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理念4:采纳活动途径,提倡体验参加。

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加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胜利。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主动的学习看法,促进语言实际运用实力的提高。

理念5:注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爱好和自主学习实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念。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实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实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老师不断提高教化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理念研修的学习心得总结

新课程标准理念研修的学习心得总结

新课程标准理念研修的学习心得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师的角色与使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顺应这一改革,我参加了一次新课程标准理念研修。

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对教师的要求,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传统课程更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灌输,而新课程标准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研修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策略,如问题导入、情境设计、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协同学习。

尽管各学科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目标,但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研修中,我们学习了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我们能够更好地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而协同学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另外,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传统的课程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

在研修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如目标设定、学习评价和反思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最后,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研修中,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了解了现代教育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积极应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理念研修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野和思考框架。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深刻认识到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新课程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什么是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 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 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学懂: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过程与方法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1)学中做: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2)做中学: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 (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体验交流-----领悟品质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 (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 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 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㈡、新课程的知识观 P42 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 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新课程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 类)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 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 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 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A、①、⑤与物体无关;B、⑥、⑦与人有关;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 6 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 (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 (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 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 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 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1、在备课行为方面: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 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1)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6)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语文新课程理念学习内容

语文新课程理念学习内容

准确把握小语新课程理念第二周周二中心发言人钟校长(一)新课程理念的把握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教学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导向性、突出实践性和时间延续性的教育认识、理性的观念体系;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以课程为核心,涉及教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

1、各学科所共享的新课程理念。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

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个发展”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

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

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知识容易过时,能力则受用终身)。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全面素质的教育模式。

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性,通过更加个性化、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等。

这种理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与传统课程相比,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

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他们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权。

另外,新课程理念也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它打破
了传统课程划分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此外,跨学科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尊重和欣赏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是一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模式。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践和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选自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选自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选自新课程标准、五大课程理念任选一个方面进行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五个基本理念的第一个﹐从大众出发又关注到特殊群体﹐坚持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在义务教育阶段捉高学生的素质时课程内容反映社会需要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特点。

人人学数学﹐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以及使用数学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体现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共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不仅体现了教师如何教数学知识﹐而更需要体现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把以往数学学习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变为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空间﹑推理﹑解决问题等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一)学习内容:《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

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1)学懂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

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

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

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

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

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类):自主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合作性学习的方式体验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方式建构性学习内涵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二)学习内容:《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新课程教学观: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新课程教学观: 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

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

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

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

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

重学情分析指导教学备课。

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

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

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

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

⑶师生合作设计。

新课程教学行为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

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

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

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

⑸综合素质为主。

教师角色的变化(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①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

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②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a学会倾听;b学会诱导;c学会沟通;d学会合作;e学会评价;f学会研究;g学会体验;h学会建构;i学会管理;j学会创新。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

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

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

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的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控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新课程理念学习材料(三)学习内容:《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学一般行为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6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形式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