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1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摘要: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坛上,余华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其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也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暴力描写,其独特的暴力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本文将从余华转型期前创作的一系列“暴力小说”等作品文本中解读其叙述中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暴力,并对其暴力叙述背后的原因以及暴力叙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暴力写作;暴力解读;暴力探因。
《辞海》将“暴力”定义为:1、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2、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现如今,暴力入侵到文学中已不鲜见,余华前期的某些作品即是一例。
其作品中的“暴力与死亡”仿佛一朵浓艳刺目的“恶之花”,开在文学这个争奇斗艳的大花园里。
余华是中国早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一般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是余华的初创阶段,主要作品有《第一宿舍》、《星星》等;1986年到1989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二阶段。
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震撼文坛的先锋小说,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一九八六》、《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等,以此确立了在中国文坛的先锋地位。
1990年到1995年是余华创作的成熟阶段,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本文所论述到的暴力叙述作品集中在余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其中尤以《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黄昏里的男孩》等几篇作品突出。
一、“冷峻”——余华的暴力写作的情感态度以“冷峻”这一姿态出现的暴力在余华的小说中是分布最广的。
从演绎两对兄弟相互残杀与死亡的《现实一种》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文本里,余华以令人难以承担的压抑沉郁连绵不断地述写着死亡,而且往往是人的非正常死亡。
而作者在这些死亡中间却保持着罕见的冷静与淡漠,于是,“在一般作品里面涉及正常死亡的感伤情怀与宣泄,净化、美化的积极能往往不会出现在余华作品里。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分数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学生:熊风指导教师:何文善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
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
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in YuHua's NovelsUndergraduate:XiongFengSupervisor:HeWenshan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Key words: Violence ;YuHua's Novels ; Zero Writing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5)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6)㈡、“零度写作”的传播 (7)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 (8)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
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
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
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
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
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
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
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
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
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
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
《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
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
余华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余华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观察而广受推崇。
他的小说通常探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的多面性。
首先,余华的作品常常围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进行探讨。
例如,在他的著名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反思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生存本质的深思。
其次,余华的小说常常描绘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苦难经历和对生活的顽强挣扎。
这些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坚韧性,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面对生活的艰辛,通过卖血来维持家庭生计,展现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光辉。
此外,余华的作品经常将个人的命运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探讨历史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在《兄弟》中,通过两兄弟的命运波折,余华展现了中国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死亡是余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他通过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探讨生命的脆弱性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如在《第七天》中,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游历中,见证了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普遍性。
家庭关系和亲情在余华的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展现人性的温暖和冷漠,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在家庭的冷漠和暴力中挣扎,揭示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也是余华作品中经常探讨的主题。
他批判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贪婪,如在《现实一种》中,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的悲剧,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和人性的黑暗面。
在一些作品中,余华运用荒诞性的情节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不合理。
例如,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主人公的荒诞遭遇和黑色幽默的叙述方式,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余华的小说也探讨个人在社会和历史压力下的自我选择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论述题:余华暴力叙事变化过程
余华的小说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死亡是一直是贯穿两个时期的主题,而暴力在前期体现的更为明显。
怀着人性本恶的思想,余华描写人的罪恶、暴力以及死亡。
突破传统描写,以对常理的破坏,残酷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恶的一面。
在余华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两种对暴力描写的写作方式,即主动描写与侧面烘托。
1.主动描写:作者直接对暴力场景的描写,如《死亡叙述》中卡车司机不断出人命案最后被人群打死。
《一九八六年》中一个可怕的疯子用古代种种酷刑自残,对他人进行臆想砍杀。
尤其是《现实一种》中亲人间骨肉相残的血腥场景令人触目惊心。
在《死亡叙述》中,作者对最后乡村人打死主人翁时的场景做了如下描写。
“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
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又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
”这样的描写在该作品最后的部分还有对人体其他部分如何被破坏进行叙述。
再是利用紧张的情节安排,阴森的气氛营造暴力恐怖的氛围。
《兄弟》中,宋凡平的惨死的全过程,如刺刀一样锋利的木棍往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进了宋凡平的腹部,腹部的鲜血呼呼地涌了出来,捅进去以后又拔了出来,宋凡平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
红袖章一轮又一轮对宋凡平的折磨使得故事情节十分紧凑,营造暴力恐怖的氛围。
再利用侦探小说的破案的手法,一层层地向读者揭开人头之谜。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及人物的生活都是非常态的。
在小说《现实一种》中,暴力表现得十分突出。
显然,这种对家庭的描述是反传统也是可悲的。
以上对杀戮情节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认识。
对于这样直接描写暴力,即是直接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氛围的渲染。
让读者直面暴力,带领其进入一个血腥死亡的世界发觉人性恶的一面。
2.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读者内心对事件的猜测,从侧面烘托出暴力叙事达到的效果。
比如在《河边的错误》里,从开头描写么四婆婆赶鹅到人们惊慌失措的逃离再到小孩的得意,终于进入正题的发现了人头。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余华在创作《现实一种》时,他以零度的笔触中性客观的描述着山岗 山峰一家。鲜血横飞在这个冷漠的家庭里,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亲人 残酷的夺走。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全部走向毁灭 的命运。赵毅横先生称之为“对中国的家庭伦理的无情颠覆”。⑴难道 余华写作时就没有一幺幺情感吗,他变得麻木了吗?自然不是,余华在进 行写作时,是幣铸了丰富而恢弘的情感的。他只是把内心的情绪压在理 性的脚下。将这桩事件客观,冷静的叙述出来。他相信,最真实的才是 自己作品所追求的。他的文字是疯狂的,而是最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 源于内心。他自称“《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 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汹涌般涌动着,这是从丽梦出发抵达 梦魇的叙述。"⑻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 创作?先锋小说家余华是怎样借用“零度写作”,融进自己的小说暴力 写作?解开这两个谜团,我们便知道余华小说暴力的另一侧正是“零度写作”的牵引。一起感受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领会“零度写作”的独 特魅力。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㈠、“零度写作”的起源
colours to a them ,violent,
zero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
浙江地域文化:余华写作的重要内源性资源
性, 是他的暴力书写 。为什么余华 笔下会 出现这么 多的
暴力书写? 一般 人给 予的解释 是 : 童年 医院生活 的经历 、
“ 文革 ” 记忆 、9 0 代吸收外来文学 的环境 。这 种说法 18年
般人 的常识范 围。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 中非常平常的成 当然 只能 到余华 的内心世界去寻找 。可 以推断 的是 , 这
成为成长 的记忆 。
土, 在浙江地域文化 的深厚土壤 中汲取 了先民的血液与
精魂 , 写出了他 们 的生 存本相 , 为文学提 供了既 具有地
域特征又具有人类普泛意义 的人 的生存样 式 , 从而走 向 了世界 。
很显然 , 的心灵成长过程与其现 实成长 过程 是 余华 余华真 正在文坛 上崭露头 角 ,建立 他的独 一无二 不一致 的。从余华 的相 关资料来看 , 的经历没有超 出 他
曲折 的心灵整合过程 , 南方气质发挥了内在的作用 。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 。 江海盐属于历史上的吴越文 浙
华对 外部 世界的特 异感受 , 对一般人 来说 可能很 平常的
事件 、 历 , 经 在余华 内心都会 引起轩 然大波 , 内心断 引起
裂 、 塌式的感受。 于这 一点 , 坍 关 我们在余华 的随笔里可
漠视般的谐谑幽默开辟了人类在反省超越之外应对苦福贵在一次次亲人死亡的打击下对抗苦难的生命力被难的又一条道路它既具地域特征又具普泛意义是余一次次地强化他的生命本身焕发了巨大的反抗能量华对人类生存本相的一种揭示不分国别的人们对活在人生的暮年他显示的是如大地般坦荡平和的生命境着许三观卖血记的感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
精神 自传性小说《 在细雨 中呼喊》 《 中。 在细雨中呼喊》 之 于余华 的意 义就像 《 野草》 之于鲁迅 的意 义 , 都是作 它们 家“ 人生 的血 书”是 自我灵魂 的告 白。 , 在这部小说 中, 余 华敞 开了 自己最 为内在 的精 神气质 : 细腻 、 弱 、 感 , 柔 伤 同时 也以非常 明确 的信息告诉人们 , 的精神成 长过程 他 充满 了尖锐 的痛楚 , 无数受 伤害 、 遗弃 的叠加 的画面 遭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
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
《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
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
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
”[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
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
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试析余华《活着》的叙事语言余华活着语言风格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
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体现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
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叙述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余华;《活着》;叙事语言C953A1007―4309(2010)10―0125―1.5《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
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叙述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一、地域性乡土语言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
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
《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
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福贵,作家给予他最简洁最朴素也是最粗俗的措辞。
余华说“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词语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书写
2018.No19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作家和作家之间一脉相承的呼应和联系,他们将同一个文学母题置于中国二十世纪不同阶段的“文化”“历史”“政治”“道德”的背景下来反思。
余华作品中带有鲁迅很深的印记……单单在对于“暴力”的描述和反映上,二者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明显地表现出鲁迅对余华的影响,以及余华对于鲁迅传统的继承发展。
《狂人日记》患迫害狂的青年在《四月三日事件》中再次出现,《弟兄》中的兄弟之间的冷酷、残忍、自私,在《现实一种》两兄弟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中又显露出鲁迅的状态,《在细雨中呼喊》与鲁迅的《孤独者》也一样表达了无边无际的孤独绝望心理。
本文着力表现余华笔下的“暴力”特征。
余华早期作品如《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中,“我”作为小说人物出现在作品中。
小说叙述的事件很简单,某一天,一个不相识的人,把睡梦中的“我”叫醒,说他的朋友死了,而这所谓朋友的他并不认识,但“我”被迫去为他守灵,做了“朋友”母亲的儿子,小说除了事件的突兀性,没什么叙述技巧。
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包括所有的社会关系常常是被暴力强加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
我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就要跟着这个有大衣有围巾、还有手套和帽子的大汉,去见那个不知道是什么模样的朋友。
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
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
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
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1]《四月三日事件》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姐妹篇,后者写主体初次见识了外在世界的出乎想像的恶与不可理喻,前者写主体面对自我内心世界,同样的不可理喻。
小说中一次次的敲门声,象征着命运一步步向着十八岁的年轻人走来时,他的恐惧与非理性的自卫,以致自己的梦魔却误以为是别人要迫害他的预兆。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
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胡姗姗13011407余华所强力推崇的一种叙事倾向,便是对暴力和死亡的沉醉式表达。
毫无疑问,暴力和死亡一直是被人类的文明理念所极力规避的两个概念,也是受人类的理性秩序所不断钳制的两种生命状态。
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交叠,像一颗定时炸弹,从各种偶然性的角度瓦解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秩序。
余华对它们的执迷,从创作主体的原始动机来看,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人性状态更容易传达他对现实文明的不信任和反感,也更能够直接地展示他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颠覆力量。
但是,随着叙事话语的自然流淌,以及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余华又不自觉地进入到某种细节化的场景呈现之中,使他的很多小说充满了某种令人惊悸的暴力美学的审美趣味。
前言余华小说具有哟中颠覆性,阅读余华的小说犹如身不由己地加入一场暴乱,你所熟悉和习惯的种种东西都被七颠八倒,乱成一团,连你自己也心意迷乱,举止乖张。
一、暴力与死亡(一)暴力从动物的本能上说,暴力无疑使人的一种攻击性本能。
攻击性或者说暴力作为人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从社会伦理上说,暴力或者攻击性有事一种潜力意志的体现,它渗透在政治,文化等等诸多领域。
暴力只要诉诸一个更大的叙事,诸如真理,现代化,历史进步等等,它就可以获得合法性,因此,暴力在社会伦理的隐秘部位,一直存在着双重标准。
因此余华的解释是,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让奴隶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场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的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更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时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的。
然而拳击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及时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的。
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句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
余华对暴力的强调,一方面是基于暴力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颠覆现代文明这一权利话语的有力手段,即:通过暴力的精心演绎,揭示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的生命景观。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
余华的小说既深邃又富有情感,他的文字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余华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探索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小说创作风格。
首先,余华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跳跃式的叙述,将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穿插和转换,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错觉。
这种叙事方式犹如一场迷宫,读者需要不断地寻找线索,才能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
例如,他在《活着》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其次,余华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坎坷而悲惨,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尊严。
此外,余华的小说常常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探讨人性的善恶、生存的意义以及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在《活着》中,他通过福贵的遭遇和奋斗,呈现了人类生存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余华的小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刻。
他的叙事手法跳跃而迷人,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同时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余华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探索。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能够被他深邃的文字所触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莫言和余华作品的比较,,
莫言和余华作品的比较,,莫言和余华小说的比较一、从内容来看,余华和莫言都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小说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写苦难人生。
两个人都是些人生的苦难,但是余华和莫言小说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地方。
莫言和余华的小说都写到暴力,莫言的作品里不仅是写了了大量的暴力、血腥、恐怖的场面,还写了很多关于性的呈现,如《丰乳肥臀》里有很多的关于性的描写。
莫言的小说里的暴力描写是及其残酷的,残酷得让人触目惊心。
这些内容的呈现都是“重口味”的描写,但是这些描写却是真实写出了当时中国人民面对苦难而表现出来的人的原始本性。
莫言的暴力、血腥、恐怖,莫言把这些场面写得非常的详细,让人感觉到无比的辛酸和悲凉。
余华的作品也是写了很多的暴力的,在余华的暴力里是离不开死亡的,死亡往往会带着暴力和恐惧。
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不仅仅是社会暴力,还有一些暴力是出自人的内心的暴力,如《现实一种》,里面讲到的不仅仅是大人之间暴力,更是写了一个小孩子的暴力,这种暴力不是出自于外部世界,而是人的内心。
二、莫言和余华小说的描写都就及其详细的,都擅长于人物内心的描写。
莫言的作品里,有很多是鬼神魔相结合,如《生死疲劳》里的西门闹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通过写着六次轮回来写出了农村的变革。
还有很多是写到一些让人想不到的东西,产生神秘感,如《丰乳肥臀》里的关于“鸟仙”的描写,和鸟儿韩在森林里的生活的描写都具有神秘感。
余华小说的语言描写比较简洁直白,流畅的记叙,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有及其的幽默,用幽默来反讽社会的苦难。
如《活着》里福贵说的话就比较幽默,常常用幽默的语言来对苦难人生的反讽。
三、在读莫言和余华的作品的时候,读莫言的小说往往是沉浸于苦难的感慨当中,沉浸于小说的细节描写中,没有很多去描写但是却没有余华的作品那样,让人沉浸到作品的人物中去,去身心感受小说人物的感受,在读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泪流满面,产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余华分析——精选推荐
余华分析余华是先锋⼩说的代表作家之⼀,⾃初登⽂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多有影响并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评论界对余华⼩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个⽅⾯:⼩说的主题思想及成因;创作风格的变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较研究等等。
本⽂正是从这些主要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勾勒余华研究的运⾏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喜爱余华研究的学者参考。
(⼀)1987年余华发表了短篇⼩说《⼗⼋岁出门远⾏》,以其独特的语⾔风格,个⼈感知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不同的艺术天地⽽受到关注,这其中要数莫⾔的评论最为切中肯肇。
站在同时代作家的⽴场上,莫⾔肯定了余华⽤哲学上的突破来设计⾃⼰的创作⽅向的做法,称余华为“仿梦⼩说”的制作⼈和“清醒的说梦者”[1].这篇评论为提⾼余华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作⽤,也为以后真正的学术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华在第⼀阶段发表的⼩说,带有很强的先锋⾊彩。
⼩说的主题以暴⼒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向,作者采取⼀种冷漠不动声⾊的叙述态度,⼩说在结构、语⾔和叙述⽅式等⽅⾯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这⼀时期的评论⼤多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余华前期⼩说中充满了暴⼒和死亡,甚⾄可以说他完全以发掘“⼈性恶”为⼰任,专注于揭⽰⼈的兽性的⼀⾯,或者说是⼈性中最丑陋、最残酷、最肮脏的⼀⾯,沉醉于⽤冷漠的态度对死亡、暴⼒以及各种天灾⼈祸进⾏富有诗情画意地叙述,让⼈不寒⽽栗。
谢有顺认为:“余华早期⼩说⾥,死亡、暴⼒和⾎并不仅仅是⼀种记忆,⽽是经由余华的叙述被指证为这个世界的基本现实,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内在本质”。
[2]⽽黄蕴州,昌切还把余华⼩说中暴⼒书写和我们民族的历史联系了起来,“余华借助暴⼒这⼀中介对我们传统的善的历史观进⾏了解构,揭开了其对⼈之正常⽣存之摧残的恶⼀⾯,从⽽对历史暴⼒进⾏了冷峻的控诉”。
[3]对于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暴⼒,多数评论者多从余华的童年记忆中寻找答案。
也有的评论者根据作家的⾃述认为是缘于作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
【现代文学】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
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
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的彻底颠覆。
其次,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而其《古典爱情》所颠覆的,显然是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
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
浅谈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标签:余华创作风格变化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大都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余华的创作转型,不仅体现在主题内容上,还体现在故事叙述方式上。
下面笔者试着以余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活着》为例,从主题的变换、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等方面来浅析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一、小说主题从“人性恶”转向“人性善”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前期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先锋派“再叙事”特征作家随心所欲地操纵词语,用再叙事来抗拒日常生活经验强行塞给他们的真是尺度。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昏里的男孩》,他的作品无不用一幕幕的悲剧,一场场的血杀,一个个的死亡,用触目惊心的血腥和暴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在世”的彻底怀疑。
但是进入90年代,余华在作品中已经意识到了人的精神存在的丰富性,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希望的存在。
把善良、爱等重新上升到了文学审美的范畴之中,以独特的话语运作确证了这些东西从来不曾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消失,而且其在人类的生存中注入了希望之光。
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风格特征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风格特征分析-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文学风格是一个作家经过长期创作而积淀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是其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的艺术风貌,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及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在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现过几次重要的创作转型,而每次创作转型后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风格也是历来文学界和读者们所关注的热点。
纵观余华的创作之路,他的创作风格始终是不变与变的统一,不变的是余华一直坚守不渝的先锋精神,在这种精神导向下,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在其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本论文以余华小说创作风格为分析视角,运用文艺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理论,借助文本细读法、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着重探讨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风格特征及风格成因,以此来挖掘作家小说创作风格流变的价值追求。
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
简要概述余华小说研究相关背景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轨迹。
包括对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概述,以及对余华80 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80 年代中后期的先锋转向以及90 年代之后小说创作风格的轨迹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在这三个不同创作时期内余华小说创作的风格特征。
第三部分,余华小说创作风格探因。
通过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以及外国现代作家影响等外部原因、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心态变化等个人原因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解析作家小说风格变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余华小说创作的当代思考。
主要从余华小说创作的意义以及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创作的价值追求,并引发出对作家创作的一些思考。
最后为结语。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位极具风格特征的作家,他始终将文学的创新意识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相连,这种创新精神的导向性是促使余华创作不断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和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江万里学院 , 江 宁波 350 ) 浙 浙 1 10
摘 要 :从 地 域 文 化 角 度 解 释 余 华 先 锋 时期 的暴 力 书写 , 为 : 华 深 受 浙 江 地 域 文 化 的影 响 , 有 细 腻 敏 感 的 南 认 余 具 方 气 质 , 种 气 质在 现 实 生 活 中受 到 挤 压 形 成 了余 华 与现 实 的 紧 张 关 系 , 实 在 其 内心 成 为 非 理 性 、 乱 的 现 实 , 过 这 现 混 经 卡 夫 卡 、 端 康 成 等 作 家 的 文 学启 蒙 , 成 了其 暴 力 书写 。 川 形 关键词 : 华; 力书写 ; 余 暴 南方 气质
中 图分 类 号 : 2 7 7 10 .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 2 6 ( 0 9 0 — 0 9 0 1 0 — 5 0 2 0 )4 0 6 - 3
余 华 真正在 文坛 上崭 露头 角 , 建立 他 的独 一无 二性 , 是他 的暴 力 书写 。在 余华 沉 着冷 静 的暴力 书 写中, 世界 以混 乱 、 理性 的血 腥 面 目矗立 在人 们 面前 , 颠覆 了人 们 习以为 常 的对世 界 的心灵 想 象 , 非 它 撕裂 了人 们文 明秩序 下 的温 暖与 阳光 的感觉 , 以至人们 惊 呼 : 个 年轻人 的 血管里 流 的都是 冰碴 子 。 这
为什 么余华 笔 下会 出现这 么 多 的暴力 书写 ?一般 人 给予 的解 释 是 : 童年 医 院生 活 的经历 、 革记 文 忆 、9 0年代 吸收 外来 文学 的环 境 。这种 说法 提供 的 只是一 种 隔靴搔 痒式 的解 释 , 没有 触摸 到作 家 18 并
独特 的心 灵枢机 。余 华这 种特 异 的暴 力 书写 , 需要 深 人到 作 家 的心灵 世 界去 探 险 , 只有 如此方 可抵 达 事实 的 门扉 。从 心灵 世界 出发 , 们 发现余 华 的暴 力 书写 经 过 了一个 曲折 的心灵 整合 过 程 , 方 气质 我 南 发挥 了 内在 的作 用 。 余 华 是浙 江海 盐人 , 他在 海盐 土 生土 长 了二 十多 年 , 一直 到成 名 后才 离 开 。浙江 海盐 属 于历 史上 的吴 越文 化 圈 , 也就 是我 们通 常所 理 解 的江南 。吴越 之地 , 远古 时 期本 是一 个 远离 中原礼乐 文 化 的 在 蛮荒 之地 , 民风 强悍 ,汉 书 ・ 理志 》 尚有 “ 越 之君 皆好 勇 , 《 地 中 吴 故其 民至今 好 用剑 , 轻死 易 发 ” 的记 载 。 但是 随着 从东汉 末 年到两 宋 时期 三次 北方 人 口大 迁徙 , 批 文人 学 士举族 南 迁 , 渐 形成 了可 观 的士 大 逐 族 阶层 。江南 温润 秀美 的 自然 环境 也诱发 、 育 了文人 精致 、 雅 的文化 品格 , 培 高 江浙 地 区逐渐 成为 中 国
形 式积淀 在他 个性 气质 中 的细腻 、 慧 、 聪 柔美 的江南气 质 , 日南方 气质 。 或 细腻 、 慧 、 美 的南方 气质 典型 地体 现在余 华 的精 神 自传性 小说 《 细雨 中呼 喊》 聪 柔 在 中。《 细雨 中 在 呼喊》 于余华 的意义就 像 《 之 野草 》 于鲁 迅 的意 义 , 之 它们 都是 作 家 “ 人生 的血 书 ” 是 自我 灵魂 的告 白。 , 看 惯 了余 华先 前充 满暴 力 、 死亡 、 鲜血 写 作 的读 者 , 到这 部 小说 会 感到 非 常惊讶 , 来那 位 血管 里流 看 原 着 冰碴 子 的年轻人 竟然 有如 此柔 弱 、 伤感 的内心 。《 在细 雨 中呼 喊》 具有 鲜 明的南 方 气质 , 小说 开 篇扑 面而来 的是南 方 潮湿 、 阴沉 、 长 的梅 雨 季节 式 的氛 围 , 个 孩子 在 细雨 飘 扬 的 暗夜惊 恐 地 听到 一个 绵 一 女人哭 泣般 的呼 喊 , 是无 人应答 , 但 留给他 的是 充满 焦虑 的等 待 。在这 部小说 中 , 余华 敞开 了 自己最 为
收 稿 日期 :o 9 o — 6 20-32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 育厅《 浙江新 时期作家与浙江文化精神》 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目编号 :0 7 7 7 项 项 2003 。
第 1卷 1
第 4期
宁 波 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OURN NGB NS 1 U DUCA I AL OF NI O I 1 T TE OF E T ON
Vo . l o 4 I N . 1
Aug2 09 .0
20 0 9年 8月
余华 的暴力 书写与南 方气质 的 曲折表达
柔美 , 成为其 典 型的地 域 民风 民性 。 华不 出身 于文 化世 家 , 的受教 育 阶段 与 文革 相始 终 , 以余 便 余 他 所
华没 有获 得江 南文 化世族 的那份 高雅 精致 的文化 传统 和 历史 性气 质 ,他 接受 更 多 的是 以 民风 民性 的
形式 积淀 在他 生命 结构 中 的浙江地 域 文化 ,】 在余 华 身 上可 以很 鲜 明地捕 捉 到那 份 以 民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的 『 1 我们
文人 气息 最浓 厚 的地方 , 为 中国文 化世 族群 存在 最集 中 、 久 、 大 的地 区 , 成 了源远 流 长 的世族 成 悠 庞 形
文 化传 统 和江 南文 人 传统 , 了 明清 时期 就 已经 成为 中 国藏 书最 盛 的地 方 , 到 出产 状 元 最多 的地 方 , 所
谓“ 江浙 出才 子 , 鲁 出圣 人 ” “ 南精 华 ” “ 文渊薮 ” 齐 、东 。人 等等都 是对 这一 地域 文化 特 色的精辟 概括 。 人 文 的 昌盛 、 山川 的 秀美使得 这 块土 地上 的人 民 自然 地濡 染 了一 种 细腻 、 慧 、 聪 柔美 的气 质 。 细腻 、 慧 、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