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下)授课计划表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二、本期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力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期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操作实践活动

五、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教具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去体验获取知识。

六、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多媒体、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小黑板、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钟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实物图片。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

2、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和转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做好家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

八、课时安排:

共72课时,其中准备课2课时,新授课66课时,复习课4课时。

一、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

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关键: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及与同学合作交流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活动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上和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

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书第1页的图,描述:一座大桥横跨江面,汽车、轮船在桥的上下来来往往,繁忙极了。

2、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指名回答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问:说“汽车在上面”对吗?“汽车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汽车的位置呢?

指名说一说后,再让在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汽车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指导学生填书第1页的空。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出示教材的第9页第7题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让学生自由的说,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五、总结:

第二课时前和后(授新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用:“()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同学在最前面”,“()同学在最后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出示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李林后面是谁。张宁前面是谁”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引导学生看图后独立填空,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