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 修复
病理学修复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修复的名词解释
1.组织学修复:指受损组织自然修复或经过外源干预后的回复过程。
该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新组织和血管形成,以恢复组织结构和
功能。
2.纤维化:指在损伤或疾病病理过程中,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于受损
组织中,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过程。
3.坏死:指组织细胞死亡的过程,常由于缺血、毒素、热力创伤等引起。
4.萎缩:指组织的体积和细胞数量减少的过程,可能由于衰老、慢性
缺血、脱落因子等引起。
5.溶解:指细胞和组织成分在水解酶等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一般在炎症、肿瘤等病理情况下出现。
6.复原:指受损组织通过自我修复或外源干预后,成功地恢复到正常
状态的过程。
7.重建:指受损组织无法通过自我修复或外源干预,需要进行更广泛
的手术治疗才可恢复正常状态的过程。
常见于严重创伤、器官损伤等情况。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修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修复指的是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后的恢复过程。
本文将从细胞层面解释修复的病理。
在人类体内,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
当组织或器官受到创伤、感染或疾病的侵害时,机体会启动一个复杂的反应来修复这些受损的结构。
修复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建期。
炎症期是修复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炎症反应的发生。
当组织受到损伤时,机体会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性细胞。
这些物质的释放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使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能够快速进入损伤区域。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清除病理废物和死亡细胞,并产生一系列生长因子和细胞信号分子,为细胞增生和重建提供必要的环境。
进入增生期后,机体会启动细胞增殖和扩散的过程,以填补损伤区域。
在这个阶段中,干细胞和其他修复细胞会被激活,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以重建损伤的组织结构。
这些细胞会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细胞层次结构,以适应受损区域的需要。
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是修复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确保了损伤区域的充分修复和再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复过程进入重建期,即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再生和重建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新生的细胞开始分化和成熟,并逐渐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和结构。
重建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结果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损伤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有些情况下,修复过程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原始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这时可能会出现修复过程的异常或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修复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损伤的组织和器官,它也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治疗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修复机体受损组织或器官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心脏病治疗中,干细胞移植和心脏支架植入等手术技术都是通过修复和重建受损心肌组织来改善心脏功能。
《病理学》第三章修复(肉芽组织、瘢痕组织、骨折愈合))
2.二期愈合:见于组 口不能以一期愈 织缺损较大、创 合修复,只能以 缘不整、无法整 大量肉芽组织修 齐对合,或伴有 复,称为二期愈 感染的伤口。伤 合。
3.痂下愈合:见于较表浅而出血的皮肤损伤。组织损伤后,伤 口表面的血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凝固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
伤口在痂下进行愈合过程。
组织缺损 感染 创缘
二、干细胞在再生和修复中作用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的再生: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
向缺损中心迁移而填补。 (2)腺上皮的再生:腺体结构(基底膜)是否破坏→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 2.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再生 (2)大血管的修复 3.神经组织的再生(拓展)
损伤
➢ 再生性修复 ➢ 瘢痕性修复
➢ 死亡
修复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坏死
凋亡
病例:患者某某,15岁,全身烧伤,经抢救治疗后挽回生命, 但面目全非,颈项强直,手指挛缩。
问题:患者怎样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修复
致 病 因 素 引 起 局 部细胞和组织的 损伤,机体对受 损组织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创面对合 愈合时间
疤痕
一期愈合 小 无 整齐 严密 短 小
二期愈合 大 有 不齐 开放 长 大
(三)影响因素
1.全身因素
尤其含硫氨基酸
蛋白质缺乏 肉质,维生素;
羟化酶活性低
维生素C缺乏
影响胶原形成
前胶原分子难以形成
2.局部因素
锌缺乏
影响氧化酶活性
1.第一节 再生:再生的概念、根据再生情况细胞分类、血管的再生 2.第二节 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调控:抑素与接触抑制 3.第三节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构成、作用、结局 4.第四节 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阶段)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的名词解释病理学导语:修复在病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涉及到组织和器官的恢复与再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修复的概念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一、修复的定义1.1 修复的概念修复是指受损组织或器官进行恢复和再生的过程。
当人体组织或器官遭受疾病、外伤或其他因素的损害时,机体会主动启动修复机制,以恢复受损结构的功能和完整性。
1.2 修复的分类根据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结构和组织类型,修复可以分为两类: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
再生修复(Regeneration)是指在受损区域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种修复方式通常发生在能够分裂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细胞上,如肝脏和皮肤等。
瘢痕修复(Scar formation)则是指受损区域恢复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瘢痕组织与原有组织结构和功能相比具备明显差异,它由胶原纤维组成,通常缺乏原本组织的弹性和功能。
二、修复的机制2.1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身体修复受损组织的主要方式。
当组织遭受损伤后,机体会释放细胞因子,激活附近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填补受损处。
2.2 血管新生血管新生是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血管的重建能够为修复区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帮助排出废物。
在修复过程中,机体通过诱导血管生成因子(VEGF等)的表达来促进血管新生,从而为修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2.3 细胞外基质沉积修复过程中,由于细胞活动和分裂增多,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的沉积使受损组织逐渐恢复结构和功能。
三、修复在疾病中的应用3.1 心肌梗死修复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或缺氧导致的一种严重心脏疾病。
目前,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恢复受损心脏组织。
3.2 肝脏再生与修复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备出色的再生能力。
不过,当肝脏遭受大面积损伤时,其再生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干细胞移植、体外培育肝细胞等方法来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而修复则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疾病或损伤后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一、修复的概念及分类修复是指在组织受到损伤或病变后,人体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使受损组织恢复到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根据修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类型和分子机制,修复可以分为再生性修复和纤维性修复两种类型。
再生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通过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受损组织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皮肤和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可以在受损后通过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恢复到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纤维性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受损组织无法通过再生来进行修复,只能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来形成疤痕组织,使组织恢复到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心肌和神经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差,一旦损伤,只能通过纤维性修复来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修复的过程及机制修复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基质重建等多个阶段。
在炎症反应阶段,损伤组织会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吸引各种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进入损伤组织,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基质重建阶段,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的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迁移和基质重建等多个方面。
在细胞增殖方面,干细胞会通过分裂和增殖来产生更多的细胞,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细胞分化方面,干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通过增殖和分化来修复受损组织。
在细胞迁移方面,细胞会通过细胞外基质的支持,沿着化学梯度向受损区域迁移,以填补受损组织的空缺。
在基质重建方面,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等基质分子,重建组织结构和功能。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
修复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病理学的研究中,修复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修复?在病理学中,修复又有哪些具体的含义和作用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修复是指修补、恢复的意思。
在病理学中,修复的含义也是如此。
当机体遭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损伤时,它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来尝试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和结构。
这个过程就是修复。
修复在病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一些疾病中,如心肌梗死、肝硬化等,机体会通过修复来尝试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另一方面,修复也可以成为疾病的发展机制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机体的修复反应并不完全,导致受损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完全恢复,从而形成疾病的病理改变。
在病理学中,修复还有许多具体的含义。
其中,最常见的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它通常发生在机体受损部位的修复过程中。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它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诱导成纤维细胞移行到受损部位,并开始产生胶原蛋白等基质分子,从而形成纤维化。
纤维化的过程虽然能够修复受损部位,但长期的纤维化会导致组织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丧失,从而形成疾病。
此外,在病理学中,修复还有一些其他的含义。
例如,再生是指受损组织的细胞能够重新分化和增殖,从而恢复组织结构和功能。
再生通常发生在一些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肝脏等。
而再生的过程通常需要受损组织的干细胞参与。
再生的能力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种类的动物中也有所不同。
总之,修复在病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对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病理标本修复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
病理标本修复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病理标本修复技术是病理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病理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理标本修复技术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控制方法。
1. 病理标本修复技术的基本原则病理标本修复技术是指对组织标本进行修复、加工和嵌片的过程。
其基本原则如下:(1)标本固定:标本取出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以保持标本的原始结构和形态。
常用的固定液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和4%多聚甲醛溶液。
(2)去水:去水是将固定的标本中的水分逐渐脱去的过程。
可用不同浓度的乙醇逐渐浸透,最后用绝对乙醇脱水。
(3)清洁:清洁是将标本表面的杂质、油脂和其他污物去除的过程。
可用80%乙醇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洗涤液加水进行清洗,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
(4)渗透:渗透是将标本浸透到工作液中的过程,目的是使标本逐渐转化为透明,以便后续的包埋和切片。
常用的工作液有苯酚、苯酚-甘油、氯仿等。
(5)嵌制:嵌制是将渗透后的标本进行包埋的过程。
常用的包埋材料有石蜡和聚乙二醇。
2. 病理标本修复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病理标本修复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1)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病理修复的基础。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正确的采集位置和方式,采集足够的组织量,尽量避免标本变形和破坏。
(2)固定时间:标本的固定时间是影响修复质量的重要因素。
固定时间过短会导致组织结构不完整,固定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组织结构破坏。
因此,应根据标本的性质和大小来确定合适的固定时间。
(3)标本编号:在修复过程中,应标注好每个标本的编号,以免混淆和丢失。
(4)修复设备:修复设备的选择和维护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修复设备应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5)操作规范:修复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也是确保质量的关键。
操作人员应熟悉修复流程,遵循操作规范,避免人为误操作。
综上所述,病理标本修复技术在病理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修复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理学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表皮生长因子( EGF) 对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 促增殖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TGF)
TGF-有与EGF相同的作用。 TGF-:低浓度诱导PDGF合成、分 泌,高浓度抑制PDGF受体表达,生长受 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促进血管 的形成,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仅内皮细 胞存在其受体。
基底膜
蛋白酶
分解
血管外膜细胞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分裂增生
突起幼芽
细胞条索
向前移动+后续细胞增生
管腔形成
分泌胶原 层粘连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
毛细血管构筑完成
新生血管连接成网 基底膜基板
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4)肌组织与神经组织再生
平滑肌、心肌破坏后基本 上都是瘢痕修复。 横纹肌的再 生能力很弱。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概述
• 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修复 • 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 不能完全由原组织再生修复, 由纤维结缔组
织来修复, 称为纤维性修复 (不完全再生),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第一节 再 生
1. 类型: (1)生理性再生 (2)病理性再生 1) 完全再生 2) 不完全再生
神经节细胞;
心肌细胞; 骨骼肌细。
skeletal muscles cells
nerve cell
cardiac muscles cells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 上皮组织的再生:包括被复上 皮和腺上皮的再生
Hale Waihona Puke 各种上皮组织的再生能力鳞状上皮 :基底细胞分裂,单层→复层 被覆上皮
胃肠粘膜上皮:立方→柱状
上 皮 腺上皮
病理学中的组织修复与再生
病理学中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变化的科学,而组织修复与再生则是病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当机体受到损伤时,组织修复与再生的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病理学中的组织修复与再生过程及其机制。
一、损伤引发的组织损伤在病理学中,组织损伤是指机体遭受各种形式的损害,包括机械损伤、化学性损伤、热能损伤等。
这些损伤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甚至引起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种类、面积和机体的抵抗能力。
二、组织修复与再生的过程1. 炎症反应损伤发生后,机体会启动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生理反应,旨在清除病原体、减轻组织损伤并启动修复过程。
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血管变化、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
2. 组织再生组织再生是指受损组织的细胞通过分裂和增殖来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根据不同组织的再生能力,组织再生可分为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
完全再生是指受损组织能够完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如肝脏、皮肤等。
不完全再生是指受损组织仅能恢复部分功能,如心脏、神经组织等。
3.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指受损组织通过纤维组织形成来弥补丧失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组织修复的过程主要包括炎性凝胶形成、血管新生、纤维组织沉积和修复疤痕形成等。
修复疤痕是组织修复的最终结果,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正常组织存在一定差异。
三、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机制1. 干细胞参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参与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过程。
干细胞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
它们通过参与组织修复与再生,促进受损组织的恢复。
2.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它们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过程,对组织修复与再生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因子的种类多样,包括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调节因子等。
它们通过与特定受体的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调控组织修复与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包括两种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再生和纤维性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大多数这些组织中,再生是由可向多个方向分化的干细胞来完成的。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受到刺激时,细胞进入G2期。
如肝(肝切除、病毒性肝炎后肝组织的再生)、胰、涎腺、内分泌腺等。
还包括原始的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
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生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机体内存在着刺激与抑制再生的两种机制,二者处于动态平衡。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
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
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连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结构: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
2、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二)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对机体有利也有弊。
三、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1、伤口早期的变化:伤口局部坏死、出血及炎症反应。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天后转为巨噬细胞为主。
2、伤口收缩:2-3日后伤口周围出现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创伤后大约第3天开始;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垂直于创面生长,瘢痕中的胶原纤维(5-7天起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局部张力的作用下)最终于皮肤表面平行。
瘢痕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完全形成。
4、表皮和其他组织再生:创伤24小时内,已经开始修复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根据损伤程度以及有无感染,可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小、无感染,炎症轻、少量肉眼组织、伤口收缩不明显,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小
二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大、常伴感染、炎症重、大量肉芽组织、伤口收缩明显(肌成纤维细胞起重要作用,与胶原无关)、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大。
(三)骨折愈合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
肉眼及X线检查见骨折局部成梭形肿胀。
约1周左右,形成透明软骨(多见于骨膜的骨痂区)
3、骨性骨痂的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化,形成编织骨。
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转变为骨组织。
4、骨痂改建或再塑: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以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四)影响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青少年、机体含充足维生素C、含硫氨基酸时,愈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