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树有多高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沟通、协作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影子测高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测量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特别是影子测高法。
-学会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实地测量学校周围的大树高度,并记录数据。
3.学习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转换为同一比例,进行计算。
4.解决与树高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测量大树及其影子的实际情境,增强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记录和处理数据,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高度的计算,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3.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在大小上不同但在形状上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概念在测量物体高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大树及其影子,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树有多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阳光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大树有多高 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大树有多高 课件
竿的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结果取整厘米数)
活动准备 1. 准备测量工具(卷尺或测绳)。 2. 准备长度相同的竹竿若干根、长度不同的竹竿若干根。 3. 完成小组分工并确定测量方法。(参考分工:每组4人以上,1人扶竹竿, 2人测量,1人记录,其他人观察)
实 验操 作
活动准备
①准备测量用具(卷尺或者测绳)
大树有多高
50厘米 60厘米
20厘米 24厘米
10厘米 12厘米
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
先了解附近建长是 不一样的。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有什 么关系呢?
大树有多高
活动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分别测量长度相同和长度不同的竹竿,找出竹
②准备长度相同的竹竿若干根和长度不同的竹 竿若干根。
③完成小组分工并确定测量方法。
方法
再把几根不同长度的 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 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 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 (结果取整厘米数)
结论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 不同的竹竿,竹竿高度与 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证明他们成正比例。
竹竿长/cm 影长/cm
竹竿与影长的比





10 15 20 25
8 12 16 20
5:4 5:4 5:4 5:4
大树有多高
活动二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并计算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竹竿长/米
3
影长/米
0.75
竹竿长与影长的 比值
4
二 三四
3.6 4.4 3.2
0.9 1.1 0.8
4
44
你发现了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 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 是相等的。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篇一:大树有多高大树有多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树有多高》,苏教版第十一册第78~79页第五单元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分析:这节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是“议议做做”,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经历实验、比较、探索的过程,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课前准备:1、6人一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每组准备2把卷尺和4根竹竿,并规定其中两根竹竿的长度:一根1米,另一根2米,另两根竹竿长度不限,但要事先量好长度,并标注在竹竿上。

每人准备一只计算器。

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一棵百年银杏树,很高,老师现在想知道她有多高,想了好几天了,都没想出办法,一位老师劝我请我们班的智多星想想办法,说一定会想出办法的,不知大家肯不肯帮我?假如你有办法,能告诉我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板书:)大树有多高接着,让学生检查各小组准备的用具是否齐全,并做适当的调整。

并让学生讨论:要使室外的实践活动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这一环节,我用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为了保证室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不仅让学生准备了必备的活动用具,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并让小组成员之间做好了适当的分工,这些都为后面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实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大树有多高》为例曹丽_1

数学实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大树有多高》为例曹丽_1

数学实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以《大树有多高》为例曹丽发布时间:2023-04-26T02:31:42.51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4期作者:曹丽[导读] 数学实验就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等一系列的思考活动,来验证所得到的数学结果,从而推测和探究已经存在的数学事实数学实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大树有多高》为例曹丽合肥市竹溪小学安徽合肥 230011摘要:数学实验就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等一系列的思考活动,来验证所得到的数学结果,从而推测和探究已经存在的数学事实。

数学实验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探索,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数学实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引言数学实验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它使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有效的构建,其注重学生的体验、猜想、验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在数学实验中,通过使学生在做实验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使数学的趣味得到极大的提高,并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数学实验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以《大树有多高》为实例,对数学实验的基本范式进行归纳。

一、设境询问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好的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而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问题,则可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问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提出的,教师的提问方式如果过于直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就会制约学生的思考能力,削弱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大树有多高》一课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比如,教师可以说:“我们的学校四季树木茂盛,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们可以就树木提出几个数学问题。

”然后播放优美的校内风景图片,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再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将实验教学的主题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校内最高的树是哪一颗[1]。

《大树有多高》正比例和反比例

《大树有多高》正比例和反比例
当速度一定时,距离与时 间成正比,即时间增加, 距离也增加。
密度与质量
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是 恒定的,因此质量与体积 成正比。
02
反比例关系
定义
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大 时,另一个变量会减小,反之亦然。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y = k/x,其中 k 是一个 常数,x 和 y 是两个变量。
除了林业领域,正反比例关系在大 树高度测量中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 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领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林业管理
掌握林业生产 效益。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以采用 更先进的测量技术,提高大树高
度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跨学科研究
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对大 树的高度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大树有多高》正比例和反 比例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正比例关系 • 反比例关系 • 大树的高度与太阳光的关系 • 如何利用正反比例关系测量大
树的高度 • 结论:正反比例关系在大树高
度测量中的应用
01
正比例关系
定义
01
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 值保持不变,即当一个量增加时 ,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反之亦 然。
方法二:利用激光测距仪
总结词
准确度高,但成本较高。
详细描述
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测量距离的仪器。通过将激光测距仪对准大树的顶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大 树的高度。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购买专业的激光测距仪,成本较高。
方法三: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总结词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例如:高、矮、长、短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大树有多高》一文的故事情节,学习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物体的高低、长短,能准确描述物体的高度。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大树有多高》故事的图片或动画。

2.实物:几个大小不同的玩具木块或纸张等,用于教学展示。

3.班级环境:保持教室清静,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大树有多高》的故事动画,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激发学生对于观察世界和描述物体高度的兴趣。

2.学习与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物木块或纸张,根据大小分成高和矮两组,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高和矮的感觉。

(2)教师展示高和矮的图像,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像的高低差异,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像的大小顺序。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高低和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高度,培养其观察能力。

3.游戏与实践(30分钟):(1)游戏1: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或操场内找到不同高度的物体,例如门、椅子、学生等,让学生用手指指出各物体的高低差异,加深对高矮的认识。

(2)游戏2:让学生分成几组,用教师准备的不同大小的玩具木块或纸张进行比赛,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高低顺序排列出来,巩固学生对于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几个重要的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中不同的物体一一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高低差异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精品课件- 《综合实践:大树有多高》2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精品课件- 《综合实践:大树有多高》2课时


6.4 4
=
9.6 6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厘米 6厘米
6.4厘米
9.6厘米
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9.6 : 6.4 =3 : 2 9.6 : 6.4=6 : 4
或 9.6 : 6.4 =1.5 9.6 : 6.4=6 : 4
6 : 4 =3 : 2
行,不用考虑地点因素。


2.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
关系。


3.同样高度的物体的影长永远是固定不变的。(

4.已知某时一根3米长的竹竿影长是5米,那么此时附
近高15米的楼房,影长应该是9米。
(
)
二、填空。 1.傍晚时分,爸爸,妈妈和小伟在广场上散步,根据 表中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空格。
1. 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 成的比例写出来。
(1) 10︰12 和 25︰30 (2) 2︰8 和 9︰27
(3)0.9:3和15 :115
(1) 10︰12 = 5︰6 25︰30 = 5︰6
(4)14
:1
8

1 8
:116
或 10︰12 =
5 6
25︰30 = 5 6
10︰12 = 25︰30
小伟
爸爸
妈妈
身高(厘米)
140
162
影长(厘米)
420
525
2.某日同学在校园的测量数据如下表:
时间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竹竿长(米)1.2
1.8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稿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稿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大树的高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测量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以及将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表达。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测量方法,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

但是,对于精确度的把握、测量结果的计算和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动手能力和数学基础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测量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精神,学会关爱环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大树高度的操作,掌握测量方法和计算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精确测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如何处理测量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利用教具、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树的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测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过程。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交流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24最新-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4最新-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8篇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树》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感知秋季树木的颜色、形状特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装扮彩色的树。

2、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材料,操作中注意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各种树木,对秋季树木的变化有所了解。

2、银杏、梧桐、枫树、松树等图片。

3、水彩笔;颜料和棉签;彩纸和浆糊。

活动过程:一、通过故事,引发与树木相关的经验。

1、师讲述故事:在高高的。

山顶上,有一棵绿绿的大树。

满树的绿叶随着风儿摇摆。

有一天,树叶宝宝们忽然觉得:大树妈妈总是穿着一件绿衣服,多没劲儿呀!于是,树叶宝宝们悄悄让自己变了颜色。

看(出示图片)大树妈妈的衣服变成什么颜色了?2、提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大树?(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二、观察图片,了解树木的相关特征。

师:原来,树不仅是绿色的,有的还会变成红色、黄色等别的颜色。

今天,我们来把这些彩色的树画出来好吗?我们应该先画树的哪一部分呢?树干是什么样的?画好树干,再画什么?树冠是什么样的?介绍树干、树枝和树冠的名称、操作顺序及它们的形状特征。

三、出示绘画材料并逐一介绍。

每个幼儿画一棵大树。

四、活动评价。

将画好的大树剪下来,布置成彩色的树林。

幼儿一同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颗树,为什么。

《大树》小班美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秋天来了,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变红了,学习为树叶涂上相应的颜色。

2.鼓励幼儿坚持把树叶的细小部分涂完整。

3.感受秋天树叶的色彩美。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1.油画棒、幼儿操作卡。

2.教师范画。

知识准备:幼儿欣赏过秋天的树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为树叶涂上相应的颜色,坚持把树叶的细小部分涂完整。

大树有多高 教学反思

大树有多高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大树有多高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大树的生长过程,并了解影响大树生长的因素。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和测量,估算大树的高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相互讨论、交流和分享观点,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3. 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你们见过多高的树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树有多高吗?”通过引发学生对大树高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大树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到树木成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大树的生长过程。

•解释影响大树生长的因素: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大树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通过实例和图表向学生解释这些因素。

步骤三:观察实验(2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记录下他们觉得最高的一棵树。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量这棵树的高度,提出各自的想法和方法。

•鼓励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测距器等)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下结果。

步骤四: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棵较高的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商讨并确定最佳测量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并比较结果,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性。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2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测量的结果,并讨论差异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给出合理解释。

•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答案,并解释测量方法的科学依据。

4. 教学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表现情况。

•记录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测量数据等。

成果展示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树木的观察和测量数据,绘制高度图表或制作海报展示。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大树有多高》原计划是昨天上的,由于昨天外出学习,只得推到今天。

当我走进教师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一起向我问好,犹如久别重逢的好友般亲切,还有几个小家伙,向我晃动手里的卷尺,意在告诉我,他们带来工具了,又是提醒我,可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哦。

《大树有多高》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主要是围绕“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知道这帮孩子们早就按耐不住想出去上课,可我还是要把该做的工作做在前面,先分组再分工最后布置任务,明确了每一个活动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到教室外面有条不紊地活动。

大约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都已完成测量任务,我们带着这些珍贵的数据,回教室开始解决问题。

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大部分都能根据数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观点不一样的,我就让他们再讨论,再思考,最后,孩子们一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虽然描述的有点原生态,有点不够严谨,但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和欣喜。

这节课,我几乎没讲,但是,孩子们真掌握了,下午的作业情况反映,效果很好!
第 1 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

·同样高度的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是会变 化的。 ·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测量和探索,找出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
板块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们运用了哪些知识来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说说你在解决问题时的体会。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经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交 流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的实践活动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 础上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围绕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亲历 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思考" 的过程,使学生在测量、比较、计算等活动中,初步发现在同一时 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运用这一规律 解决提出的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 如果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3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 是多少千米?
答案 1.正比例 时间 地点 正 2.240÷3×1.3=104千米
板块四、课堂延伸 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还能想到什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3)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并计算比值。 (4)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在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 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相等;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 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 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大树有多高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大树有多高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大树有多高苏教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大树有多高。

本课程应用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功利问题的借口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1.利用分析方法,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2.探究功利问题的真正意义,认识积极的人生观;3.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次授课的重点是利用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理解长方体及计算其体积。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大树有多高?”等问题。

2.复习与展示环节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其中有一棵大树,让学生描述这张图片,回想一下下雨时站在屋里,看到雨水滴在树叶上的样子。

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树的高度。

3.引入新知环节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入新知识,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这棵大树的高度?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例如用绳子、拿尺子等等。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绳子不好固定,拿尺子可能测不到树的顶端。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使用角度测量的方法测量大树的高度,并让学生模仿教师测量的过程,从而理解测量角度的方法。

4.实现目标环节在学生掌握测量方法之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如果测量角度为30度,地面到树底的距离是10米,树的顶端到地面的距离是多少?通过学生手算的方式,可以引出使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方法求解的思路,强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接下来,教师可以介绍长方体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通过实践演示如何量取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计算其体积,巩固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5.总结与归纳环节最后,教师可以总结本次授课的内容,强调分析问题,积极人生观等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详细分析,在评价本次教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2.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实际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讨问题、积极思考、创意思维及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大树有多高知识点

六年级大树有多高知识点

六年级大树有多高知识点六年级大树有多高大树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环境还是对于人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大树的高度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探讨六年级大树有多高的相关知识点。

一、测量工具在确定大树高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常见的测量大树高度的工具有测量尺、测量绳、激光测距仪等。

这些工具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通过角度测量计算大树高度角度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在树的底部和树冠之间形成一个直角,然后使用角度测量仪器测量这个角度。

接着,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的一些几何原理来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三、借助类似三角形的原理计算大树高度除了通过角度测量来计算大树高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类似三角形的原理来进行估算。

首先选择一个距离树干较远的位置,测量树干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测量我们与树干之间的距离。

通过比较这两个距离,我们可以利用类似三角形的原理,得出大树的高度。

四、数学计算方法求解大树高度数学计算方法也是计算大树高度的一种常见方式。

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函数和公式来进行计算。

假设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树的阴影长度和大树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利用比例关系和三角函数来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五、其他常用的测量方法除了以上提及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

比如利用激光测距仪直接测量树的高度,或者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测量。

这些方法能够更加便捷和准确地确定大树的高度。

六、树高与年龄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大树的高度和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常来说,大树的年龄越大,高度也会相应增加。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的树木,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高度差异较大。

这也是一个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确定大树的高度。

无论是角度测量、类似三角形的原理还是数学计算方法,都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大树高度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树有多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

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

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

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

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

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

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

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

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

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

”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

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

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

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

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

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

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

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

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

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

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

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
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

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

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

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
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