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一篇童话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发现和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材以大树的高度为线索,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需要对相似三角形有一定的理解,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较浓,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敢于挑战困难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
2.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发学生对大树高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5.总结提升: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梳理解题思路。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对应边成比例2.对应角相等3.解决实际问题4.发现数学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影子测高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测量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特别是影子测高法。
-学会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实地测量学校周围的大树高度,并记录数据。
3.学习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转换为同一比例,进行计算。
4.解决与树高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测量大树及其影子的实际情境,增强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记录和处理数据,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高度的计算,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3.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在大小上不同但在形状上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概念在测量物体高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大树及其影子,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树有多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阳光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大树有多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的教材,具体章节是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标杆等,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绳子、石头等。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比如让每个学生量一量教室窗户的高度。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如使用标杆和卷尺,或者使用绳子和石头。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践,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图示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一下家里客厅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的高度是_____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在测量时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比如使用摄影或者计算机技术。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相机或者手机来拍摄大树的照片,然后使用相关的软件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大树有多高 课件
活动准备 1. 准备测量工具(卷尺或测绳)。 2. 准备长度相同的竹竿若干根、长度不同的竹竿若干根。 3. 完成小组分工并确定测量方法。(参考分工:每组4人以上,1人扶竹竿, 2人测量,1人记录,其他人观察)
实 验操 作
活动准备
①准备测量用具(卷尺或者测绳)
大树有多高
50厘米 60厘米
20厘米 24厘米
10厘米 12厘米
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
先了解附近建长是 不一样的。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有什 么关系呢?
大树有多高
活动内容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分别测量长度相同和长度不同的竹竿,找出竹
②准备长度相同的竹竿若干根和长度不同的竹 竿若干根。
③完成小组分工并确定测量方法。
方法
再把几根不同长度的 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 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 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 (结果取整厘米数)
结论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 不同的竹竿,竹竿高度与 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证明他们成正比例。
竹竿长/cm 影长/cm
竹竿与影长的比
①
②
③
④
…
10 15 20 25
8 12 16 20
5:4 5:4 5:4 5:4
大树有多高
活动二 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并计算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一
竹竿长/米
3
影长/米
0.75
竹竿长与影长的 比值
4
二 三四
3.6 4.4 3.2
0.9 1.1 0.8
4
44
你发现了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 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 是相等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大树有多高》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几何图形等知识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引导和鼓励,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要求:
-阅读后,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将阅读心得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实践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和间接测量方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等)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撰写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报告中需附上测量过程中的照片或示意图,以展示实际操作过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了长度单位、角度等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和角度的知识,对于测量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测量精度和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掌握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提高测量精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大树、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大树的高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用尺子、卷尺等工具。
并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棵大树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的?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测量方法。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篇一:大树有多高大树有多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树有多高》,苏教版第十一册第78~79页第五单元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分析:这节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是“议议做做”,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这样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经历实验、比较、探索的过程,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课前准备:1、6人一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每组准备2把卷尺和4根竹竿,并规定其中两根竹竿的长度:一根1米,另一根2米,另两根竹竿长度不限,但要事先量好长度,并标注在竹竿上。
每人准备一只计算器。
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有一棵百年银杏树,很高,老师现在想知道她有多高,想了好几天了,都没想出办法,一位老师劝我请我们班的智多星想想办法,说一定会想出办法的,不知大家肯不肯帮我?假如你有办法,能告诉我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板书:)大树有多高接着,让学生检查各小组准备的用具是否齐全,并做适当的调整。
并让学生讨论:要使室外的实践活动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这一环节,我用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为了保证室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不仅让学生准备了必备的活动用具,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并让小组成员之间做好了适当的分工,这些都为后面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二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对于测量物体高度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测量大树的高度。
2.教学难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树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2.讲解演示:教师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3.分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高度。
4.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学校内其他物体的高度,如教学楼、操场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课题:《大树有多高》2.教学内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3.教学过程:导入 -> 讲解演示 -> 分组实践 -> 交流分享 -> 总结提升 ->拓展延伸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测量物体高度方法的掌握程度。
《大树有多高》正比例和反比例
密度与质量
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是 恒定的,因此质量与体积 成正比。
02
反比例关系
定义
反比例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大 时,另一个变量会减小,反之亦然。
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y = k/x,其中 k 是一个 常数,x 和 y 是两个变量。
除了林业领域,正反比例关系在大 树高度测量中的应用还可以拓展到 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领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林业管理
掌握林业生产 效益。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可以采用 更先进的测量技术,提高大树高
度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跨学科研究
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对大 树的高度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大树有多高》正比例和反 比例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正比例关系 • 反比例关系 • 大树的高度与太阳光的关系 • 如何利用正反比例关系测量大
树的高度 • 结论:正反比例关系在大树高
度测量中的应用
01
正比例关系
定义
01
正比例关系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 值保持不变,即当一个量增加时 ,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反之亦 然。
方法二:利用激光测距仪
总结词
准确度高,但成本较高。
详细描述
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测量距离的仪器。通过将激光测距仪对准大树的顶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大 树的高度。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购买专业的激光测距仪,成本较高。
方法三: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总结词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例如:高、矮、长、短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大树有多高》一文的故事情节,学习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物体的高低、长短,能准确描述物体的高度。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大树有多高》故事的图片或动画。
2.实物:几个大小不同的玩具木块或纸张等,用于教学展示。
3.班级环境:保持教室清静,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大树有多高》的故事动画,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激发学生对于观察世界和描述物体高度的兴趣。
2.学习与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物木块或纸张,根据大小分成高和矮两组,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高和矮的感觉。
(2)教师展示高和矮的图像,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像的高低差异,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像的大小顺序。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高低和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高度,培养其观察能力。
3.游戏与实践(30分钟):(1)游戏1: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或操场内找到不同高度的物体,例如门、椅子、学生等,让学生用手指指出各物体的高低差异,加深对高矮的认识。
(2)游戏2:让学生分成几组,用教师准备的不同大小的玩具木块或纸张进行比赛,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高低顺序排列出来,巩固学生对于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几个重要的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中不同的物体一一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高低差异的认识。
树木大小划分标准
树木大小划分标准树木大小划分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是为了描述和区分不同树种的大小和形状。
在实际生态环境中,树的大小一般是由树的年龄、种类、生长环境和面积等多个因素决定的。
因此在树木大小划分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确定合适的划分标准。
一、高度划分树木的高度是很好的判定标准,对于人们来说也是最直接的感受。
根据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标准,一般将树木的高度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乔木乔木是树木中高度最高的类型,通常被定义为高度在6米~30米之间。
乔木的主干通常是直立的,顶部才有分枝。
一般地说,同一地区的森林树穴间隔应控制在代表林密度的30%~80%。
2.灌木灌木一般指高度在1米到5米之间的树木。
它们的主干分支较多,其中枝数较多的种类,分枝比较散,形态颇为复杂。
灌木与乔木通常都有相同的根系。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植物类型,一般高度在1米以下,以草本为主要特征。
这类植物的主干不明显,没有树皮和木质组织,一般不形成年轮,很难确定年龄。
但是,也有一些草本植物高度超过5米,如香蕉树等。
二、胸径划分胸径是指树干断面上的直径,也是衡量树干粗细的重要指标。
一般以断面直径在一定范围内的树木为同一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树木分为以下几类:1.小径树小径树又称为细干树,胸径一般小于10厘米。
这类树木的年龄通常不超过20年,也就是说它们比较年轻而且生长速度比较快。
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生长在耕地、草地、岩石和沙漠等不同的环境中。
2.中径树中径树也称为中干树,胸径在10厘米~30厘米之间,年龄一般在20年~50年之间。
这类树木的生长周期较长,生长速度比细干树慢,主要分布在山区、针阔混交林和红壤丘陵区等地。
3.大径树大径树也称为粗干树,胸径大于30厘米。
这类树木的年龄一般在50年~200年之间,生长周期较长,生长速度较慢,主要分布在森林区域,是森林的主要结构种。
三、冠幅划分冠幅是指树木枝叶扩张的空间范围。
根据冠幅的大小,可以将树木分为以下几类:1.巨大树巨大树的冠幅达到50米以上,比较典型的是古老的大树,如红杉、梧桐等树种。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稿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大树的高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测量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以及将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表达。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测量方法,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
但是,对于精确度的把握、测量结果的计算和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动手能力和数学基础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测量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精神,学会关爱环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大树高度的操作,掌握测量方法和计算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精确测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如何处理测量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利用教具、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树的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测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过程。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交流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大树有多高》教案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准确地进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
3.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测量物体高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高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高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测量物体高度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反思《大树有多高》原计划是昨天上的,由于昨天外出学习,只得推到今天。
当我走进教师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一起向我问好,犹如久别重逢的好友般亲切,还有几个小家伙,向我晃动手里的卷尺,意在告诉我,他们带来工具了,又是提醒我,可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哦。
《大树有多高》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主要是围绕“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知道这帮孩子们早就按耐不住想出去上课,可我还是要把该做的工作做在前面,先分组再分工最后布置任务,明确了每一个活动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到教室外面有条不紊地活动。
大约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都已完成测量任务,我们带着这些珍贵的数据,回教室开始解决问题。
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大部分都能根据数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观点不一样的,我就让他们再讨论,再思考,最后,孩子们一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虽然描述的有点原生态,有点不够严谨,但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和欣喜。
这节课,我几乎没讲,但是,孩子们真掌握了,下午的作业情况反映,效果很好!
第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长/cm
实际高度/cm
竹竿
大树
3.解决问题,计算大树的高度。
4.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四、延伸思考
小组讨论,两个思考的问题
1.为什么有的小组内计算的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不相等呢?
组织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
竹竿长/cm
影长/cm
竹竿长和影长的比值
计算过后,比较比值的大小,谈谈自己的发现与思考。
我们的发现
引导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比值相等,也就是竹竿长与影长成正比例。
思考:老师当天下午也量了竹竿和它的影长,为什么我算出来的比值与你们计算的不相同呢?(时间要相同,影长在变化)
宏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是的,正如同学所说,说不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物体的影子来得到结论,从而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其实在2600年前,古希腊的科学家泰勒斯在经过埃及的时候,也是借助于金字塔的影子来测量的。到底怎么测量的呢?我们先来探索大树有多高,再来猜想科学家泰勒斯是如何测量的。
二、实践活动
实践操作1
1.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2.现在,想一想,如果哪一天,你来到埃及,你会计算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吗?
要知道泰勒斯身处的年代距离现在有2600多年呢!当时人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要比现在少得多。泰勒斯因为善于学习,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终于解决了困惑人们很多年的难题。其实,你在平时的学习要注意了这几点,也可以像泰勒斯一样解决很多难题了。
思考,可以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根据之前测量的结果,汇报结果,提出发现。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作业设计
测量生活中的旗杆、建筑等等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是在课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个过程,我与学生一起测量、一起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从计算的过程中,探索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成正比的关系,从而想到如何测量大树有多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到这个方法。
但由于计算的数值较大,在计算大树有多高的过程中花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的延伸思考有些许草率。我想这应该是自己课堂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活动探索的过程,不应把时间花在繁琐的计算上,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计算器,这样,减少了学生计算的问题,最后,延伸思考会更有意义。
议议做做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2.如果当时量得学校操场的路灯的影长是3.3米,那么路灯高多少米?
小结:经过上面的测量和计算,我们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三、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小组交流)
1
2
3
4
竹竿长/cm
影长/cm
比较每根竹竿的影长,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同高度的物体的影长相等。
小组之间汇报测量的影长,有不同数值的情况,与学生讨论原因,是因为时间不同,影长会随之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同一地点,相同时间内物体高度相等的情况下,影长相等。
实践操作2.
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不同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教学重难点
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
第5课时(总第29课时)
授课日期
4.2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考、添改
一、情境导入
1.想要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我们可以?课桌有多高,我们可以?如果我想知道学校院子里的银杏树有多高,可以怎么办?(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