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教案

合集下载

大树有多高(教案)

大树有多高(教案)

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够使用尺子、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树的高度。

2.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单位的了解和掌握。

3.发展学生如何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树的高度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数学单位和如何使用这些单位来测量树的高度。

教学环节:一、引入:教师拿来一段树干,向学生提问:“大家平常在树林里看到的高大的树木,你们知道它们高多少米吗?怎么样才能算出它们的高度呢?”学生端详着树干,有的小朋友耐性地开口回答:“老师,我们可以用一只尺子测量树的高度,然后再记录下来。

”有的同学则会借助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

教师接着问:“那么我们该用哪种标准单位来测量呢?”学生们仔细思考着,脑海中闪现出“米”、“厘米”等单位,略带瑟缩地说:“米?”教师点头:“说得对,我们在测量树高时使用的单位是米。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树的高度吧。

”二、讲解和示范:1.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使用尺子、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树高的方法:(1) 拎起尺子站在树的底部。

(2)让另外一位同学站在离树哪哪个相同的地方,双手举起直角尺,从树底下的一个角度斜向上看,使直角尺正好与树干成为一个直角。

(3) 记录下测量出来的长度和角度。

(4) 通过计算公式,算出树的高度。

2.教师演示使用直角尺来测量树的高度:(1)教师拿出一只直角尺。

(2)教师站在树底下,让另一位同学站在相同的地方持尺子,记录相应的高度。

(3)教师让另一位同学将直角尺向上倾斜到竖直的角度。

(4)教师让同学记录出角度和长度。

(5)根据公式算出树的高度。

三、示范练习:1.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找到一棵较高的树木,实际操作测量树高。

2.教师布置同学们分组练习,一个小组在教室内选择合适的物品进行尝试测量,同时确定出使用的标准单位。

四、对答案和订正:1.教师请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量并向前回答问题。

2.教师纠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现规律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

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应用规律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

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

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

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

● 大树有多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 大树有多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大树有多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较大数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2.能够掌握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数的读法、数位结构及书写方法;2.两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数位和书写方法;2.难点: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将一个数字(如:871)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它有多少位数,每一位的数值是多少,如何书写。

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数的读法及书写方法(20分钟)1.数的读法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学生齐读该数,并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等的意义。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大声朗读出来。

2.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数字的书写格式,分析出规律。

例如:个位数后面有一个小数点,“十”和“百”之间没有连接号,“十”和个位之间没有“0”等。

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写数字时要整齐、清晰。

3. 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25分钟)1.学习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将它们的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数值分别比较,从左往右一位一位比较,先比较高位数值的大小,再比较低位数值的大小。

如果第一位数值相同,再比较第二位,以此类推。

2.练习应用教师给出一些数字,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 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比较一下同学之间的身高、年龄等;2.让学生回家寻找身边的数字,发现规律,记录下来。

五、课堂作业1.认真读课本P10-P15的内容,理解记忆所学知识;2.完成课本P16练习题1、2。

六、教学反思数字大小比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尤其在大的数值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正确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式,还学会了两位数和三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互动授课和做题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沟通、协作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影子测高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测量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特别是影子测高法。
-学会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实地测量学校周围的大树高度,并记录数据。
3.学习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转换为同一比例,进行计算。
4.解决与树高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测量大树及其影子的实际情境,增强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记录和处理数据,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高度的计算,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3.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在大小上不同但在形状上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概念在测量物体高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大树及其影子,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树有多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阳光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大树有多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的教材,具体章节是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标杆等,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绳子、石头等。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比如让每个学生量一量教室窗户的高度。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如使用标杆和卷尺,或者使用绳子和石头。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践,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图示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一下家里客厅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的高度是_____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在测量时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比如使用摄影或者计算机技术。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相机或者手机来拍摄大树的照片,然后使用相关的软件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大树有多高》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几何图形等知识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引导和鼓励,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要求:
-阅读后,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将阅读心得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实践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和间接测量方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等)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撰写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报告中需附上测量过程中的照片或示意图,以展示实际操作过程。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但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物体高度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和测量知识,但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物体高度的操作,并能够进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大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高度,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大树模型、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教学卡片。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物体高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颗大树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高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大树的高度。

让学生注意观察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要保持尺子垂直于地面,测量时要准确读数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颗大树进行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全班学生一起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020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6.3 大树有多高 教案

2020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6.3 大树有多高 教案

大树有多高。

(教材第66~67页)1. 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 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3. 通过探索、发现、经历实验、比较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重点: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难点: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不同高度的竹竿、尺子。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可能会说:·先了解附近建筑物的高度,再通过比较,估计大树有多高。

·在阳光下,不同高度的物体,影长是不一样的。

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看来我们应该通过实验,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1. 实验操作。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验进行活动。

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要求,注意安全。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具体内容如下)(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结果取整厘米数)(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3)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并计算比值。

(4)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在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相等;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

2. 解决问题。

师:你能应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吗?怎么做呢?生:当然能了。

我们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就能根据“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行计算,得出大树的高度。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内容呈现为学生要为学校的树木测量高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教材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

但测量大树高度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携带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

3.教学场地:学校内的树木,宽敞的场地。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大小有关。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学校内树木的高度。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第66-67页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手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发现和准确应用“在同一地点,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借助表格复习正比例知识。

(2)提出问题:大树有多高?可以怎样做?二、预检明标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1、探究规律师:比较一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生明确:实验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下进行,才能研究物体高度和影长的关系)(1)实验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结果取整厘米数)学生根据视频记录数据。

师:观察每根竹竿的影长,你发现了什么?(生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高度相同的物体影长相等)(2)实验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

整理数据(明确:按顺序排列,更易发现规律)观察(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越高,影子越长。

)猜想(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验证(算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结论(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2、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测得大树的影长是588厘米,你知道大树有多高吗?四、练习展评1、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察以下物体。

把表格填写完整。

(根据规律,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2、投影展示学生结果,并寻找错误资源,及时纠错。

五、反馈拓展(1)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如下面这道题:已知一块540克的铝,体积是200立方厘米。

现在有一块体积是500立方厘米的铝,你知道它有多重吗?(2)课堂小结经验总结学生自主总结(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3)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探究,成为一名数学家。

大树有多高简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简案_教案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简案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试验、比较过程,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吗?
2、查看试验用具是否齐全
3、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一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两米的竹竿,直立在地上
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发现什么?
讨论: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为什么影长不同?估计会有什么相同?
计算,再找一找有什么发现?
引导概括: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
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应用规律
如果竹竿长3米,地面上的影长多长?
交流方法
归纳推算的方法。

能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想办法测量大树有多高吗?
讨论方案,分工合作。

怎样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强调:测量大树的影长和竹竿的影长应该在同一时间。

三、实践应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你能测出它们的高度吗?
四、总结交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例如:高、矮、长、短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大树有多高》一文的故事情节,学习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物体的高低、长短,能准确描述物体的高度。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大树有多高》故事的图片或动画。

2.实物:几个大小不同的玩具木块或纸张等,用于教学展示。

3.班级环境:保持教室清静,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大树有多高》的故事动画,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激发学生对于观察世界和描述物体高度的兴趣。

2.学习与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物木块或纸张,根据大小分成高和矮两组,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高和矮的感觉。

(2)教师展示高和矮的图像,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像的高低差异,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像的大小顺序。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高低和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高度,培养其观察能力。

3.游戏与实践(30分钟):(1)游戏1: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或操场内找到不同高度的物体,例如门、椅子、学生等,让学生用手指指出各物体的高低差异,加深对高矮的认识。

(2)游戏2:让学生分成几组,用教师准备的不同大小的玩具木块或纸张进行比赛,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高低顺序排列出来,巩固学生对于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几个重要的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中不同的物体一一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高低差异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大树有多高∣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棱锥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棱锥的公式计算棱锥的体积3.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运用性教学重点1.棱锥的定义和性质2.棱锥的体积公式3.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1.运用棱锥的公式计算棱锥的体积2.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1.课本、教辅2.黑板、粉笔3.计算器、尺子教学过程导入1.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棱锥:如雪糕的形状、明信片立起来的形状、灯塔的形状等2.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到过高高的大树吗?那么,大树有多高呢?学习新知1.通过讨论和实际问题,引出棱锥的定义和性质;2.引入棱锥的体积公式V=1/3Ah;3.指导学生记忆和理解棱锥的公式。

落实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棱锥题目,让他们独立解决;2.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和答案用笔写下来,检查答案的正确性;3.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棱锥的公式来实际计算.拓展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看到生活中的棱锥形的物体;2.让学生发现并且解释其含义;3.思考这些物品的体积可以使用什么公式来求解。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

2.对于未掌握的知识点,可重点讲解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

作业布置1.完成课上未完成的练习;2.选取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思考及计算其体积。

教学反思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棱锥的定义和性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教师在讲解棱锥的公式时,采用简明易懂、通俗易懂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大树有多高在中班的科学课上,教师想要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不同植物的高度差异。

为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选择了“大树有多高”作为教案的主题。

1.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从种子开始,通过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出根茎和叶子等部位。

孩子们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动手实践。

2. 种植小树苗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提供了一些小树苗,让孩子们亲手种植。

每个孩子都拿到一小块土壤和一个小盆,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小树苗种植到盆中,并轮流浇水。

这个实践环节,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他们能够触摸到土壤,看到种子发芽,看到小树苗的茁壮生长。

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的理解更加深入。

3. 观察大树在孩子们种植小树苗的同时,教师带领他们观察校园里的大树。

孩子们发现,校园里有不同种类的大树,它们的高度也各不相同。

教师鼓励孩子们观察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等部位。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大树的高度与树干的粗细、树枝的数量以及树叶的茂密程度有关。

4. 大树的高度测量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大树的高度,教师设计了测量大树高度的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校园中一棵高大的树旁边,他们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进行测量。

孩子们站在不同的位置,通过测量尺测量大树的高度。

孩子们发现,站得越远,测量得到的高度越高。

这个实践活动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争相站在距离大树最远的地方进行测量。

5. 总结与展示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展示他们所测得的大树高度。

孩子们各自说明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并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还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他们明白了大树的高度与树干、树枝和树叶等因素的关系,培养了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总之,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开阔了他们对于大树高度的认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3)-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13)-苏教版

大树有多高[教学内容]六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发现和应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的规律。

[教学难点]“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测量竿长与影长相关数据、准备测绳(卷尺)、竹竿若干根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世界数学名题: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

出示金字塔图片:这是埃及著名建筑金字塔,建于4500多年前,是古代埃及国王们的坟墓,建筑极其雄伟壮观,很多人都不禁想猜测一下它到底有多高。

其实,早在金字塔被建成后不久,埃及法老也产生了同样的好奇。

他很想知道矗立在自己面前的金字塔的确切高度,但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对于这一庞然大物,无数的能人巧匠包括数学家们,也都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对其进行测量。

直到2600多年前,古希腊几何学家泰勒斯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泰勒斯是运用什么方法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呢?请大家仔细地听一听。

(指名读一读:泰勒斯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组织测量队的人来到金字塔前。

他先找出金字塔底部正方形的一条边的中点,做了个标记,然后就开始观察影子变化。

怎么观察影子呢?就是他自己笔直地立在沙地上,请人连续地测量他的影子长度。

等到影子的长度等同于他的身高时,他立马跑过去在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处做了个标记,接下来,他立马测量标记到金字塔相应底边中点的距离。

他将测得的距离,再加上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所得结果就是金字塔的高度。

)2.提问:泰勒斯是怎样测出金字塔高度的?(板书:同一时间)3.谈话:当身高与影长不相等时,我们还能测出金字塔高度吗?今天,我们就研究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板书:物体高度与影长),从而计算大树有多高。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大树有多高》教案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大树有多高》教案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学,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准确地进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测量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

3.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测量物体高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高度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高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测量物体高度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5课时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资源: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提出要求: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4)引导总结: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议做做提出要求: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实践操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

(1)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的高度和影长及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并把结果填在下表里。

(2)由学生各自算一算大树的高度。

(3)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

(4)提问: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

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三、拓展延伸根据求大树高度经验,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学得开心吗?五、课外作业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大树高高小班数学教案

大树高高小班数学教案

大树高高小班数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小班数学教学对于幼儿的数学启蒙非常重要。

而在小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理解抽象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十分关键。

本教案以“大树高高”为主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大树形象,引发幼儿对高低概念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高低的感知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初步了解高低的概念,并掌握使用相关词汇;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游戏,促进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纸、铅笔、色彩丰富的小球、大树的图片、幼儿的拼图玩具等;2. 环境准备:教室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清晰明确的指示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活幼儿思维)通过展示一张大树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于高低概念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大树,与他们一起讨论大树有多高、为什么大树能够长得那么高等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概念引入(让幼儿初步认识高低概念)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指导幼儿辨认高低。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比较一些物品的高低,并询问幼儿高低的概念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辨认物品高低的等问题,引导幼儿初步形成高低的概念。

3. 游戏活动1(学习高低的词汇)教师准备一些纸和铅笔,让幼儿在纸上画出一棵高高的大树,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树的高低。

同时,教师可以问幼儿树的高低分别有哪些词汇,将幼儿回答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接着,教师让幼儿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创作出高低不同的物品。

幼儿可以使用拼图玩具等材料,组合出高低不同的图案,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小组展示,并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描述物品的高低。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仅学习到了高低的词汇,还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4. 游戏活动2(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训练)教师将一组色彩丰富的小球放在教室的不同高度上,然后让幼儿观察并用手指指出最高和最低的小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树有多高教案
How many teaching plans does big tree have
大树有多高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
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
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
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
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