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树有多高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树有多高(教案)

大树有多高(教案)

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够使用尺子、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树的高度。

2.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单位的了解和掌握。

3.发展学生如何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树的高度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数学单位和如何使用这些单位来测量树的高度。

教学环节:一、引入:教师拿来一段树干,向学生提问:“大家平常在树林里看到的高大的树木,你们知道它们高多少米吗?怎么样才能算出它们的高度呢?”学生端详着树干,有的小朋友耐性地开口回答:“老师,我们可以用一只尺子测量树的高度,然后再记录下来。

”有的同学则会借助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

教师接着问:“那么我们该用哪种标准单位来测量呢?”学生们仔细思考着,脑海中闪现出“米”、“厘米”等单位,略带瑟缩地说:“米?”教师点头:“说得对,我们在测量树高时使用的单位是米。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树的高度吧。

”二、讲解和示范:1.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使用尺子、直角尺等工具来测量树高的方法:(1) 拎起尺子站在树的底部。

(2)让另外一位同学站在离树哪哪个相同的地方,双手举起直角尺,从树底下的一个角度斜向上看,使直角尺正好与树干成为一个直角。

(3) 记录下测量出来的长度和角度。

(4) 通过计算公式,算出树的高度。

2.教师演示使用直角尺来测量树的高度:(1)教师拿出一只直角尺。

(2)教师站在树底下,让另一位同学站在相同的地方持尺子,记录相应的高度。

(3)教师让另一位同学将直角尺向上倾斜到竖直的角度。

(4)教师让同学记录出角度和长度。

(5)根据公式算出树的高度。

三、示范练习:1.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找到一棵较高的树木,实际操作测量树高。

2.教师布置同学们分组练习,一个小组在教室内选择合适的物品进行尝试测量,同时确定出使用的标准单位。

四、对答案和订正:1.教师请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量并向前回答问题。

2.教师纠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 大树有多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 大树有多高(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大树有多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较大数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2.能够掌握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数的读法、数位结构及书写方法;2.两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数位和书写方法;2.难点: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将一个数字(如:871)写在黑板上,询问学生它有多少位数,每一位的数值是多少,如何书写。

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数的读法及书写方法(20分钟)1.数的读法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学生齐读该数,并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等的意义。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拼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大声朗读出来。

2.数位结构和书写方法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数字的书写格式,分析出规律。

例如:个位数后面有一个小数点,“十”和“百”之间没有连接号,“十”和个位之间没有“0”等。

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写数字时要整齐、清晰。

3. 两位数和三位数比较大小(25分钟)1.学习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将它们的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数值分别比较,从左往右一位一位比较,先比较高位数值的大小,再比较低位数值的大小。

如果第一位数值相同,再比较第二位,以此类推。

2.练习应用教师给出一些数字,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4. 拓展延伸(10分钟)1.让学生用所学方法,比较一下同学之间的身高、年龄等;2.让学生回家寻找身边的数字,发现规律,记录下来。

五、课堂作业1.认真读课本P10-P15的内容,理解记忆所学知识;2.完成课本P16练习题1、2。

六、教学反思数字大小比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尤其在大的数值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正确的数位结构和书写方式,还学会了两位数和三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互动授课和做题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第六单元第5课《大树有多高》教案
4.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培养沟通、协作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影子测高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测量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特别是影子测高法。
-学会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和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实地测量学校周围的大树高度,并记录数据。
3.学习使用比例尺,将实际高度与影子长度转换为同一比例,进行计算。
4.解决与树高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和测量大树及其影子的实际情境,增强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记录和处理数据,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高度的计算,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态度。
3.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相似三角形是指在大小上不同但在形状上相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概念在测量物体高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大树及其影子,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树有多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阳光下物体产生的影子?”(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影子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综合与实践《大树有多高》丨苏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大树有多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的教材,具体章节是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学习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卷尺、标杆等,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如绳子、石头等。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比如让每个学生量一量教室窗户的高度。

然后,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如使用标杆和卷尺,或者使用绳子和石头。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实践,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

我会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图示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一下家里客厅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客厅的高度是_____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在测量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在测量时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大树的高度,比如使用摄影或者计算机技术。

他们可以尝试使用相机或者手机来拍摄大树的照片,然后使用相关的软件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大树有多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测量高度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以大树作为测量对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测量方法理解不深,测量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方法的掌握。

2.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大树为载体,创设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树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2.呈现(5分钟)–介绍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绳子等工具。

–演示如何测量大树高度,强调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提问:你们觉得测量结果准确吗?为什么?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量大树高度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大树有多高》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几何图形等知识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引导和鼓励,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要求:
-阅读后,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将阅读心得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实践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和间接测量方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体(如建筑物、树木等)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过程和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高度。
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撰写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计算过程和最终结果。
-报告中需附上测量过程中的照片或示意图,以展示实际操作过程。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但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测量物体高度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和测量知识,但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米、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物体高度的操作,并能够进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大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高度,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大树模型、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教学卡片。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物体高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颗大树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大树的高度。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高呢?”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高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大树的高度。

让学生注意观察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要保持尺子垂直于地面,测量时要准确读数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颗大树进行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全班学生一起总结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了长度单位、角度等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和角度的知识,对于测量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测量精度和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掌握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度和角度知识,提高测量精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大树、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大树的高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用尺子、卷尺等工具。

并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高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棵大树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的?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测量方法。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校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内容呈现为学生要为学校的树木测量高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教材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

但测量大树高度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携带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

3.教学场地:学校内的树木,宽敞的场地。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学校树木测量高度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测量工具,如皮尺、绳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大小有关。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学校内树木的高度。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小学公开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是很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运用分数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大树模型、分数卡片、计算器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森林场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么知道这棵大树有多高呢?”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分数卡片,让学生尝试用分数来表示大树的高度。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答案。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棵大树模型。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用分数来表示大树的高度。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来解决。

例如:“如果一棵大树的高度是12米,那么它的三分之二有多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讲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7)-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7)-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树有多高(7)苏教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课题的教学内容。

我们将会使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主要涉及第7课“测量大树的高度”。

在这一课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测量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在这个课题中,教学难点和重点主要在于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学生们需要理解并掌握使用绳子、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一根长绳子、一把尺子和一些标记笔。

学具则包括笔记本、铅笔和尺子。

接着,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使用绳子和尺子进行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

我会演示如何将绳子从树上垂下来,并用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从而估算出大树的高度。

我会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绳子垂直、确保尺子准确读数等。

在学生们掌握了测量方法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棵大树进行实际测量。

他们会用绳子、尺子和标记笔来测量大树的高度,并将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将他们测量大树高度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会设计一些作业来巩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一道典型的作业题目是:“请你用绳子和尺子测量一下教室天花板的高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这道题目将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课堂教学的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测量方法,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如尝试测量其他物体的高度,或者探索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讲解的细节。

学生们在测量大树高度时,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绳子和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需要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保持绳子垂直、确保尺子准确读数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这是一堂测量实践课,我们将学习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97页的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来测量物体的高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三角板、测距仪、尺子、笔记本等教具和学具。

学生们需要准备自己的笔记本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带学生们到学校的操场上,找一棵大树,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

2. 讲解测距仪的使用方法: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如何使用测距仪来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解释测距仪的工作原理。

3. 分组实践:学生们会被分成小组,每组都会得到一个三角板和测距仪,让他们在操场上找一棵大树,并尝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来测量大树的高度。

4. 分享结果:每个小组会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我会帮助他们进行数学计算,得出大树的准确高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测量工具:三角板、测距仪2. 测量方法:使用三角板和测距仪测量物体高度3. 计算方法: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来估算大树的高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家里或者学校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堂课是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继续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高度,并尝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这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例如:高、矮、长、短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大树有多高》一文的故事情节,学习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物体的高低、长短,能准确描述物体的高度。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大树有多高》故事的图片或动画。

2.实物:几个大小不同的玩具木块或纸张等,用于教学展示。

3.班级环境:保持教室清静,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大树有多高》的故事动画,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

激发学生对于观察世界和描述物体高度的兴趣。

2.学习与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观察实物木块或纸张,根据大小分成高和矮两组,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高和矮的感觉。

(2)教师展示高和矮的图像,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像的高低差异,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像的大小顺序。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物体的高低和大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高度,培养其观察能力。

3.游戏与实践(30分钟):(1)游戏1: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或操场内找到不同高度的物体,例如门、椅子、学生等,让学生用手指指出各物体的高低差异,加深对高矮的认识。

(2)游戏2:让学生分成几组,用教师准备的不同大小的玩具木块或纸张进行比赛,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高低顺序排列出来,巩固学生对于描述物体高度的能力。

4.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几个重要的描述物体高度的基本词语,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中不同的物体一一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高低差异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

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大树有多高在中班的科学课上,教师想要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不同植物的高度差异。

为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选择了“大树有多高”作为教案的主题。

1.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从种子开始,通过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出根茎和叶子等部位。

孩子们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动手实践。

2. 种植小树苗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提供了一些小树苗,让孩子们亲手种植。

每个孩子都拿到一小块土壤和一个小盆,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小树苗种植到盆中,并轮流浇水。

这个实践环节,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他们能够触摸到土壤,看到种子发芽,看到小树苗的茁壮生长。

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的理解更加深入。

3. 观察大树在孩子们种植小树苗的同时,教师带领他们观察校园里的大树。

孩子们发现,校园里有不同种类的大树,它们的高度也各不相同。

教师鼓励孩子们观察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等部位。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大树的高度与树干的粗细、树枝的数量以及树叶的茂密程度有关。

4. 大树的高度测量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大树的高度,教师设计了测量大树高度的实践活动。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校园中一棵高大的树旁边,他们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进行测量。

孩子们站在不同的位置,通过测量尺测量大树的高度。

孩子们发现,站得越远,测量得到的高度越高。

这个实践活动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争相站在距离大树最远的地方进行测量。

5. 总结与展示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展示他们所测得的大树高度。

孩子们各自说明测量过程中的细节,并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还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他们明白了大树的高度与树干、树枝和树叶等因素的关系,培养了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总之,中班科学教案“大树有多高”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并开阔了他们对于大树高度的认知。

2024最新-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4最新-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8篇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树》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感知秋季树木的颜色、形状特征,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装扮彩色的树。

2、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材料,操作中注意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各种树木,对秋季树木的变化有所了解。

2、银杏、梧桐、枫树、松树等图片。

3、水彩笔;颜料和棉签;彩纸和浆糊。

活动过程:一、通过故事,引发与树木相关的经验。

1、师讲述故事:在高高的。

山顶上,有一棵绿绿的大树。

满树的绿叶随着风儿摇摆。

有一天,树叶宝宝们忽然觉得:大树妈妈总是穿着一件绿衣服,多没劲儿呀!于是,树叶宝宝们悄悄让自己变了颜色。

看(出示图片)大树妈妈的衣服变成什么颜色了?2、提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大树?(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二、观察图片,了解树木的相关特征。

师:原来,树不仅是绿色的,有的还会变成红色、黄色等别的颜色。

今天,我们来把这些彩色的树画出来好吗?我们应该先画树的哪一部分呢?树干是什么样的?画好树干,再画什么?树冠是什么样的?介绍树干、树枝和树冠的名称、操作顺序及它们的形状特征。

三、出示绘画材料并逐一介绍。

每个幼儿画一棵大树。

四、活动评价。

将画好的大树剪下来,布置成彩色的树林。

幼儿一同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颗树,为什么。

《大树》小班美术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秋天来了,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变红了,学习为树叶涂上相应的颜色。

2.鼓励幼儿坚持把树叶的细小部分涂完整。

3.感受秋天树叶的色彩美。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1.油画棒、幼儿操作卡。

2.教师范画。

知识准备:幼儿欣赏过秋天的树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为树叶涂上相应的颜色,坚持把树叶的细小部分涂完整。

《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大树有多高》场景描述主题为《大树有多高》,适合小学生二年级教学。

在本次课堂中,将通过课件展示、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树木生长的过程和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启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保护树木。

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2.靠生动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树木结构特征;3.通过实际的自学活动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课件《大树有多高》;2.树孔模型;3.书籍《树与生活》给孩子阅读;4.宣传画材料供孩子们自选绘画图案、手抄文字;5.宣传单用于呼吁家长关注树木保护。

教学步骤第一步:欣赏课件1.展示课件《大树有多高》;2.让孩子们观看图片,引导孩子们找出树有哪些部分组成;3.强调树的重要性,它可以为人类生产氧气、调节气温、为生态系统建立和谐环境;4.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树,会对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步:了解树木生长过程1.给孩子们介绍树木种子的种植、发芽、成长、变老、死亡的顺序;2.通过视频、图片展示树木的生长过程;3.让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去观察学校里或家附近的树木,边观察边记录生长的过程;4.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可以制作树孔模型,模拟树木的生长过程。

第三步:绘制和手抄树木知识1.孩子自选图案,手抄或手绘想象中的树木;2.强调树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步:发布宣传单1.用一本白纸为孩子提供创作环境,让孩子们自由绘制或写下自己的想法;2.教给孩子们如何手工制作宣传单;3.中午让孩子把手工宣传单带给家长,让家长了解树木的重要性并帮助孩子们保护树木。

教学评估1.在课程的最后,对孩子所学的内容进行问答;2.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和记录,以便老师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3.通过观察学生绘制和手抄的作品,评估他们对树木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启发孩子们思考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保护树木。

通过课程安排,学生充分地领悟到了这些意义。

2024最新-大树 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4最新-大树 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7篇)

大树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勤劳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大家整理的7篇课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树》教案篇一活动名称:小熊画大树设计思路:最近我班开展的“小花园”的主题已经进入到中期,幼儿都非常愿意去关注春天里的花草树木的变化,每天都有孩子来告诉我,“我看到**花开出来了”“我看到**树上的叶子长大了”幼儿流露出对幼儿园小花园里的花草非常喜欢的。

情感。

“小熊画大树”是二级主题中的一个点,正是展示了春天特征的一个故事——有趣味性也不乏知识点。

围绕故事我利用课件资源从树的构造、树与动物的关系、树的用途三方面入手,激发孩子护树的情感。

活动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分享交流对春天的经验。

第二环节:分段欣赏故事,了解树的各种特征和用途。

第三环节:完整欣赏,再次巩固了解树的作用,激发幼儿关心树的情感。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树的各种特征和用途。

2、初步萌发关心、保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活动过程:一、经验交流——春天越来越美丽了。

春天来到了,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春天来了,小动物都出来了,小花开放了,小草、小树也越长越绿,越长越美。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小熊到大树下面来干什么?2、哪里是大树的身体呢?大树的手臂在哪里?3、大树没有脚怎么站?4、大树有哪些朋友?他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5、下雨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小结:大树是我们大家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

三、完整欣赏故事——大树用处多。

1、大树有哪些用处?2、大树有这么多的用处,我们可以为大树做些什么?小结:大树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我们要爱护它。

《大树》小班美术教案篇二设计意图《大树和喜鹊》是一首比较简单的散文诗,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从情感出发,通过初步帮助幼儿了解了“孤单”是一种消极情绪,同时,通过关注幼儿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经验,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孤单”是一种情绪体验,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到许多“孤单”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大树有多高
课题: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对策:
在实践中体会比的应用。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1根米尺、2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皮带尺
教学预案:
一、问题引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

(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

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

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数的影长。

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课前思考:
《大树有多高》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时可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量量比比”,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一规律。

教学前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如找好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准备好卷尺或米尺;学生测量时教师要巡视学生测量是否准确,操作有无错误等,尽量使测量出的数据准确些。

第二环节“议议做做”,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办法来测量,然后分组测
量,最后进行交流。

当学生们都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大树高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仿照这一方法来测量出教学楼、旗杆等的高度。

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课前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做好小组活动的各种准备工作,以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有效性。

既然是一节活动课,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

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

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

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
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

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

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

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

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课后反思:
教材安排了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几根不同的竹竿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测量活动来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但在组织学生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条件的限制——选用了米尺,测量时需要用米尺分几次来测量一个影长,这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困难,也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

我想另外两位老师上这一课时可以发动学生从家中带一些卷尺(20米或30米规格的),这样测量时误差会小一些,测量时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活动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第二环节“议议”做做的时间就被挤掉了,但这一环节内容却是非常重要的,在下节课中要继续这方面的学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

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议一议中
学生通过交流,能理解怎样求大树的高。

但在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操作,把这个任务放在了课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