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监测包括哪些内容环境监测是指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系统中的环境要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观测、测量和记录,以获得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噪声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和气象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如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

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水环境监测是指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如水中的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量监测,如水位、流量等;水生物监测,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水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保护水资源、预防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要素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如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生物监测,如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土壤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噪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噪声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环境噪声水平的监测,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噪声频谱的监测,如噪声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

噪声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辐射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辐射进行监测。

主要包括电离辐射的监测,如γ射线、X射线等;非电离辐射的监测,如紫外线、微波辐射等。

辐射环境监测的数据对于核辐射防护、电磁辐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的内容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和辐射等多个方面,其监测数据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天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观测、检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环境监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环境监测的类型1. 大气监测大气监测是指对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细颗粒物等)进行监测,以了解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大气监测可以通过采样器和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常见的大气监测站会定时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与整理,而且这些数据会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实时向各地通报和共享。

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指对自然水体(如江河、湖泊、河口、海洋等)和城市饮用水、工业废水等进行监测,以了解水质量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环境的稳定。

水质监测可以通过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也可以通过现场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3. 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是指对自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后的土壤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质量情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监测可以通过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也可以通过现场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4. 噪音监测噪音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噪音(如工业设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进行监测,以了解噪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噪音监测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模拟、声级计、现场声音记录仪等设备进行。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环境质量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污染物浓度过高的空气和水,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困扰的同时,也会导致身体各类疾病。

正因如此,环境监测的开展,保障的是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

2. 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监督检查依据和规划设计依据。

监测工作及时且科学,也有助于引领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

环境监测服务

环境监测服务

环境监测服务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系统观测、实时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环境监测旨在评估环境状况、发现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变化、监测环境污染源以及提供环境管理和保护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服务则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提供环境监测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客户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环境监测服务的重要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环境监测服务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具有以下重要性:1. 有效防范环境污染:通过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预测环境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遏制。

2. 支撑环境管理和决策: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监测数据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制度。

3. 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环境监测服务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植物、动物等生态要素的异常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4. 维护公众健康: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通过环境监测服务,可以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二、环境监测服务的内容环境监测服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气体污染物、硫酸雾、酸雨等参数。

2. 水环境监测:主要监测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水质等指标。

3. 土壤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

4. 噪音环境监测:主要监测环境中的噪音水平,包括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社会噪音等。

5. 辐射环境监测:主要监测环境中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辐射指标。

6.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和评估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水域等要素。

7. 废物和危险品监测:主要监测工业和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的排放和处置情况。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

环境保护监测标准规范1. 概述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环境保护监测的标准规范,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监测对象2.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

2.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水量、水流动态等。

2.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污染等。

2.4 声环境监测:包括噪音、振动等。

3. 监测方法3.1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包括连续监测和间歇监测。

3.2 水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和分析等步骤。

3.3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包括取样、样品制备和分析等步骤。

3.4 声环境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的噪声监测方法,包括测点选择、仪器设备校准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4. 监测参数4.1 大气环境监测参数:包括PM2.5、PM10、SO2、NO2、CO、O3等。

4.2 水环境监测参数:包括总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

4.3 土壤环境监测参数: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4 声环境监测参数:包括噪声级、频率、持续时间等。

5. 监测设备和仪器5.1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大气采样器、气象站、分析仪器等。

5.2 水环境监测设备:包括水样采集器、水质分析仪器等。

5.3 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土壤分析仪器等。

5.4 声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声级计、振动仪器等。

6. 监测频次和报告6.1 监测频次: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监测频次,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6.2 报告:监测数据应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建议措施等。

7. 质量控制7.1 校准和验证:监测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7.2 质量控制样品:合理选择和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8. 数据处理和分析8.1 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应按照规定进行整理、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方案1. 简介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测、分析和评价,以了解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等。

2. 监测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评估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

一个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案应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并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内容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多个方面。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大气中的气体浓度、颗粒物浓度、噪声水平等;水体中的水质、水温、溶解氧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 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现场监测主要通过采样、观测和检测等手段获取环境数据,例如使用气象站、水质监测仪器和土壤采样器等设备;实验室分析则是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5. 监测频率环境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内容的不同而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可以采用连续监测的方式,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对于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监测,可以采用定期监测的方式,每个月或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6. 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以揭示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监测结果应编制成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以便于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者参考。

7. 质量控制环境监测方案中必须包括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现场质量控制和实验室质量控制两个方面,例如现场仪器的校准、样品的保存和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等。

8. 结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数据分析与报告以及质量控制等要素。

通过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

环境监测名词解释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定期及实时的观测、测量、统计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下面是一些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名词解释:1. 环境:指周围自然和人工条件对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全部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总体。

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 监测:是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系统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和采样分析等手段进行。

3. 环境要素:指构成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湿降、气体浓度等,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浊度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

4. 仪器设备:用于环境监测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土壤采样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记录。

5. 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感知环境要素的设备,通过测量某些特定物理量或化学量,将环境要素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号,进而用于监测环境变化。

6.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等采集环境要素的数据,并将其记录下来。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手动、自动或远程方式进行。

7.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等方法进行,以得到环境质量评估、预测和预警等结果。

8.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设定的一系列数值和要求。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与环境标准的比较,评估环境是否达到了要求,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

9. 环境监测站:专门用于环境监测的设施,通常设有各种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用于监测和记录环境要素的数据。

环境监测站可以建在城市、工业区、农田等各种环境中。

10. 监测网络:由多个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网络体系,用于实时监测和收集环境数据,并进行传输和分析。

监测网络可以覆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甚至全球。

环境监测是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制定环境政策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上述名词解释对于理解和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一、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

本文将从空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阐述环境监测规范。

二、空气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空气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一些特殊的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等。

2. 监测方法:空气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气象学站点的监测方法、微量分析方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空气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在城市及工业区域,应每日进行连续监测;在其他区域,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空气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和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进行相关措施的制定。

三、水质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水质监测应关注主要的水质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

同时,还应关注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等特殊的污染物。

2. 监测方法:水质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溶解氧、pH值、颜色比色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水质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对于重要的水源地和水体,应每日进行监测;对于其他地区,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水质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和污染物的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四、土壤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土壤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土壤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

2. 监测方法:土壤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如土壤离子色谱法、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土壤重金属测定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噪音、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辐射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监测应运而生。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气候变化等情况。

水体监测则关注水质、水量、水动力学特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

噪声监测则是评估环境中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概括而言,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资源利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简要概括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介绍做铺垫。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涵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将解析环境监测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等,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要素,例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以及监测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什么是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按照监测对象,环境监测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的获得信息的过程。

50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

从6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

进入70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对于声、光的监测),化学手段(各种化学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响)。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概念

环境监测概念

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参数进行监测,是环境管理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全面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包括环境监测的必要性、环境监测的分类方法和环境监测的重要价值。

一、环境监测的必要性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评估和反映环境状况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环境变化,因此,环境监测显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准确评估环境质量,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方法环境监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主要有按监测对象分类和按监测方式分类两种。

1)按监测对象分类按监测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等。

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包括气象参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等。

水环境监测是指对水体污染物的监测,包括水体温度、水体溶解氧、水体有机物浓度、水体悬浮物浓度等。

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包括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重金属等。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包括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植被种类结构等。

2)按监测方式分类按监测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实地监测、实验室监测和远程遥感监测等。

实地监测是指在环境中进行的监测,包括现场调查、野外实验等。

实验室监测是指在实验室中对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以获取环境质量数据。

远程遥感监测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等远程设备,通过遥感系统实时获取环境状况的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重要价值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1)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存在,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2)可以准确评估环境质量环境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环境质量数据,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环境质量,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3)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可以帮助制定及时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以期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就是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 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 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 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包括:标法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 背景调查监测、综评研究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水和污水监测 大气和废气监测 噪声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 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测 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监测站第二位的工作。
按目的分为: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 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 杂的一种监测,通常由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协作 共同完成。


任务: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 其迁移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和 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水体自净:水体在流动过程中,水体通过水解、络和等作用使水中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反应,导致水体中污染物降低的作用。

答案要点:水、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底质监测的目的:通过底质的监测,可以了解水环境的污染现状,最苏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动物的影响,并对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量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依据。

简述底质监测的目的1 通过采集并分析研究表层底质样品中污染物含量、查明底质中污染物的种类、形态、含量、水平、分布范围及状况 为评价水体质量提供依据。

2通过特别采集的柱状底质样品并分层测定其中的污染物含量 查明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状况 追溯水域污染历史 研究随年代变化的污染梯度及规律。

3为一些特殊研究目的进行底质监测 为水环境保护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4根据各水文因素 能研究并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及沉积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研究污染的沉积规律。

5检测出因形态、价态及微生物转化而生成的某些新的污染物质。

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 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物的总称。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环境优先污染物:将潜在危险性大 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 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

一般为具有较强的毒害性物质。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水样在分析之前,为什么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的概念定义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类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环境监测可以提供关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信息,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概念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等)、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噪声、辐射等。

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测量。

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是指用于测量和评估环境因素的技术和方法。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传感器技术、采样分析技术、遥感技术、生物监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实地采样、实验室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等手段获取环境数据,并提供对环境因素的定量和定性描述。

3. 监测网络监测网络是指由监测站点和监测设备组成的网络系统,用于实时、连续地监测和记录环境数据。

监测网络的布设和站点选取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分布特征、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提供全面、连续的环境数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解释是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模型模拟等手段,揭示环境因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数据解释则是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性1. 环境保护与管理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监测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制定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2. 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可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了解资源的供应和需求情况,制定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的参数、污染物和生态系统状况的观测、分析和评估,以获取环境信息并做出科学判断的过程。

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监测的作用以及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境监测的作用1. 目标评估和决策支持环境监测为决策者提供了收集、处理和分析环境数据的基础。

通过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状态的监测,可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为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监测可以帮助识别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如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噪音、放射性物质等。

通过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

3. 检查环境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情况环境监测可以评估环境政策和法规实施的效果,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差距。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找出政策执行的短板,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修正意见。

4. 追踪环境变化趋势通过长期和系统的环境监测,可以追踪环境变化的趋势,如气候变化、物种消失、土地退化等。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至关重要,以评估环境改善或恶化的程度,并为未来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1. 治理污染源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和管控。

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2. 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治理污染上,还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广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 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推动环境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好行为。

4. 加强跨部门合作环境保护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局面,共同保护环境。

环境监测是干嘛的

环境监测是干嘛的

环境监测是干嘛的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状况、对水体、大气和土壤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并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为了便于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和治理,我国规定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门的环境质量分析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所以,我们常说的环保部门是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包括原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及指导单位。

它包括监测机构、监测实验室和监测仪器设备生产企业。

按照职能分为污染减排监控体系、环境质量监督监控体系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以及其它相关的监测规划编制与实施机构。

一、什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probability)是指为环境保护(包括环境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某一特定区域或者某些对象进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工作。

包括: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噪声、光化学、电磁辐射等指标监测;环境质量分析;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方案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控制技术审查;水环境质量评价;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等。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具有特殊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学科。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环境保护工作和人类健康发展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主要有环境保护监测、环境监测等工作;按照我国环境监测方针:综合评价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实施环境保护监测与管理;开展环境统计监测。

监测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环境监测(包括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监测)是指通过对水样(或地表蒸发)、土壤和大气以及水体中(包括地表水)和空气中多种物质或因子进行观测以及测量实验而获取客观资料所进行的监测活动。

是为了保证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而进行的监测活动和对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应对处置时进行监测工作所采取的科学措施。

1、环境监测(包括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监测)是在国家宏观环境的要求下,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为目标,采用多种仪器设备,对空气污染程度不同的水、土壤、土壤以及水体中的多种物质或因子进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监测活动。

全面解析环境监测体系

全面解析环境监测体系

全面解析环境监测体系一、环境监测体系概述环境监测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持续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的检测、分析、评价和信息管理体系。

该体系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声、电磁、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

二、环境监测体系的组成环境监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 监测网络:监测网络是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包括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和远程监测系统等。

监测网络:监测网络是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包括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和远程监测系统等。

2.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包括各类监测仪器和设备。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包括各类监测仪器和设备。

3.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是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等步骤。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是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等步骤。

4. 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评价和管理。

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评价和管理。

三、环境监测体系的功能环境监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 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质量评价:通过对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

2. 环境风险预警:通过对异常环境变化的监测,提前预警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预警:通过对异常环境变化的监测,提前预警环境风险。

3. 环境污染源监控: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污染源监控: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4.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监和可靠性。
监测数据共享与保密
监测数据共享
鼓励各监测机构之间共享监测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环境管理的水平 。
监测数据保密
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的监测数据,应予以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测水体的物理状态,如 温度、颜色、浊度等。
监测水体的放射性物质。
土壤环境监测
监测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如重金属、农药残留 等。
01
02
监测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如土壤微生物、土壤 动物等。
03
04
监测土壤的物理性质, 如土壤质地、土壤水分 等。
监测土壤中的放射性物 质。
生物环境监测
监测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 ,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报告编制与审核
1 2
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完整、准确、清晰地反映监测结果和 结论。
报告格式
遵循规范格式,确保报告的规范性和易读性。
3
报告审核
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05
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
01
规定了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机构的职责和监测数据的处
理和公开等。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空白试验、平行 样测定、加标回收率等,对实验结果 进行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筛选、异 常值处理、数据转换等,确保数据处理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审核
对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数据表达与可视化
采用适当的数据表达方式,如表格、图表等 ,将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和解读。

五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应用技巧

五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应用技巧

五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应用技巧环境监测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评估和监测环境中的各种因素。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行业中,有许多种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并探讨它们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应用技巧。

一、大气监测大气监测是指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评估。

这是环境保护行业中最常见的监测方法之一。

大气监测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气体分析、气溶胶采样等。

应用技巧上,大气监测需要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尽可能涵盖不同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并且要定期维护和校准监测仪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评估。

这是环境保护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监测方法。

水质监测包括对污水、湖泊、河流等水体进行采样和分析。

应用技巧上,水质监测需要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同时要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确保采样点位覆盖范围广泛,全面了解水体的质量状况。

三、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评估。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土壤监测至关重要。

土壤监测的方法包括采样和分析,应用技巧上,要注意采样点位的选择,尽可能涵盖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用途,并且要合理安排采样时间,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噪声监测噪声监测是对环境中的噪声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和评估。

噪声污染是环境保护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噪声监测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噪声采样和分析,应用技巧上,要合理选择监测点位,尽可能涵盖不同的噪声源,并且要注意监测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五、辐射监测辐射监测是对环境中的辐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和评估。

辐射污染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辐射监测的方法包括辐射剂量测量和辐射源分析,应用技巧上,要定期维护和校准监测仪器,合理选择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名词解释(3分*5)二、填空题(1分*20)三、选择题(2分*7)四、判断题(1分*5)五、简答题(8分*5)六、计算题(10分*1)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目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⑤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环境监测的分类:⑴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检测(又称为理性监测或常规监测)——对制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包括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⑶按专业部门分: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其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

P7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P31水质污染分类:化学污染(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生成的水体污染)、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P31废水监测项目: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六价铬等;第二类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P34★必考(考试时记得带直尺铅笔画图)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具体要画的图见P38,考试时只画一个干流和支流,各个断面只画一个。

采样点位的确定: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当水面宽>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及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小于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当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P39水污染源监测方案:P421.工业废水:(1)监测一类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2)监测二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还要在处理设施进口设采样点2.城市污水:(1)城市污水管网:采样点应设在非居民生活排水支管接入城市污水干管的检查井。

(2)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进口和处理后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水样的保存方法:冷藏或冷冻法、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P48加入生物抑制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对测定酚的水样,用H3PO4调节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即可抑制苯酚的分解活动。

调节PH值:测定金属离子水样常用HNO3酸化至PH为1-2,即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性酚的水样加入NaOH调至PH为12时,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HNO3(至PH<1)和K2Cr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需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

部分水样保存方法和保存期含氮化合物:水和废水中氮的存在形态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和总氮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氨,NH3)和离子氨(NH4+)亚硝酸盐氮:NO2- -N,硝酸盐氮: NO3- -N凯氏氮:氨氮和部分有机氮组成总氮(TN):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的总和.P101河流进行底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对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沉积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险提供依据.P134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空气中污染物存在形态:根据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性物质等。

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他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常见的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P147颗粒物存在形态:烟——某些固体物质在高温下由于蒸发或升华作用变成气体逸散于空气中,遇冷后又凝聚成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空气中,雾——悬浮在空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尘——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P148吸收液的选择原则:⑴与被采集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快或对其溶解度大⑵污染物质被吸收液吸收后,要有足够的稳定时间,以满足分析测定所需时间的要求⑶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应有利于下一步分析测定,最后能直接用于测定⑷吸收液毒性小、可再生、且尽可能回收利用。

P158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之一——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二氧化硫含量成正比。

测定方法:方法一所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显色溶液含磷酸量较方法二少,最终显色溶液的PH 值为 1.6+0.1,呈紫红色,最大吸收波长在548nm处,试剂空白值较高,最低检出限为0.75ug/25mL,当采样体积为30L时,最低检出限为0.025mg/m3。

方法二最终显色溶液PH值为 1.2+0.1,呈蓝紫色,最大吸收波长在575nm处。

试剂空白值较低,最低检出限为0.40ug/7.5mL;当采样体积为10L时,最低检出限浓度为0.04mg/m3,灵敏度略低于方法一。

测定步骤;首先配制好所需试剂,用空气采样器采样;然后按照方法一或方法二要求的条件,用亚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标准色列、试剂空白溶液,并将样品吸收液显色、定容;最后,在最大波长处以蒸馏水作参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色列、试剂空白和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以标准色系二氧化硫含量为横坐标,相应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出计算因子。

P171总氧化剂:空气中除氧以外的那些显示有氧化性质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主要有臭氧(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氮氧化物(NOx)等。

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0.269*氮氧化物。

测定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常用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其原理是用硼酸-碘化钾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臭氧及其他氧化剂。

P180TSP(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广泛采用滤膜捕集-重量法,原理为用抽气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TSP的浓度。

P192PM10(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是指透过人的咽喉进入肺部的气管、支气管区和肺泡的那部分颗粒物,具有D50(质量中值直径)=10um和上截止点30um的粒径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P192降水监测的目的:了解在降雨雪过程中从空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主要组成,某些污染组分的性质和含量,为分析和控制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空气污染源: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烟尘等)。

固定污染源又分为有组织排放源(烟道,烟囱及排气筒)和无组织排放源(在露天环境中的无组织排放设施或无组织排放车间、工棚等),进行有组织排放污染源监测时,要求生产设备处于正常运转下,对因生产过程二引起排放情况变化的污染源,应根据其变化特点和周期进行系统监测。

进行无组织排放污染源监测时,通常在监控点采集空气样品,捕捉污染物的最高浓度。

P204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黑度图法、测烟望远镜法、光电测烟仪法林格曼黑度图法:由六个不同黑度的小块组成,除全白与全黑分别代表林格曼黑度0级和5级外,其余4块是在白色背景底上画上不同宽度的黑色条格,根据黑色条格中在整个小块中面积的百分数来确定级别。

黑色条格的面积占20%为1级,占40%为2级,占60%为三级,占80%为4级。

P215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固体废弃物: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生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P230固体废弃物分类:按来源(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等),按化学性质(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形状(固体、泥状),按危害状况(危险废物、一般废物)p230危险废物: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其特征: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包括口服毒性、吸入毒性和皮肤吸收毒性),以及其他毒性(包括生物蓄积性、刺激或过敏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和传染性等)p230一种废物是否对人类环境造成危害可用下列四点来定义鉴别:①引起或严重导致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率增加②引起各种疾病的增加③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④在处理,储存,运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会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p230生活垃圾的三种处理方法:焚烧、卫生填埋和堆肥。

P241热值:是废物焚烧处理的重要指标,分高热值(Ho)和低热值(Hn)。

当垃圾的高热值测出后,应扣除水蒸发和燃烧时加热物质所需要的热量,由高热值换算成低热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