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 n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R带。 R带的特征:吸收波长较长,大都在270~300nm; 吸收强度弱,ε max在100左右。
R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的p-π共轭体系,如-NO2、
-C=O,-CHO。
三、含共轭体系的脂肪族化合物
由共轭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
K带的特点:吸收强度强,ε max≥104,吸收波长 与共轭体系的大小有关,一般每增加 一个双键 λ max大约红移30nm。
空间位阻:妨碍分子内共轭的发色基团处于同一平面, 使共轭效应减小或消失,影响吸收带波长的位置。
羰基间的二面角)。
例:下图为三个α -二酮,由羰基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若干吸收带(Ψ :
邻位效应:苯环上取代有发色基团或助色基团 时,如果2位或2,6位有另外的取代基,取代基 的空间位阻削弱了发色基团或助色团与苯环间 的有效共轭,ε 值将减小。
跨环效应:指两个发色基团虽不共轭,
但由于空间的排列,使它的电子云仍能 相互影响,使λ max和ε max改变。
5、pH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pH改变引起共轭体系改变,对不饱和酸、烯醇、 酚及苯胺类化合物的影响很大。
♫
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碱性时,吸收峰发 生红移,表明该化合物为酸性物质; 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酸性时,吸收峰发 生蓝移,表明化合物可能为芳胺。
例:乙烯的吸收带:162nm;
n * 当分子中含有-NH2、-SR、-X等基团时,能发
生这种跃迁。吸收带波长一般出现在200nm附近。 规律:原子半径较大的硫或碘的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高, 吸收光谱的λmax在近紫外区220~250nm附近; 原子半径较小的氧或氯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低,吸收 光谱在远紫外区170~180nm。 λmax 例:ROH
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光的衍射、干涉、偏振现象 波动性 υ· λ=c 量子理论 粒子性 光电效应 E=hυ=hc/λ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为:10-3nm~1000m。
表1 电磁波的分区 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 波长 10-3~0.1nm 0.1~10nm 10~200nm 原子或分子的跃迁能级 原子核 内层电子 中层电子
一、基本原理
E2 E1
价电子跃迁示意图
1、谱线形状及Frank-Condon原理
E1
E0
E0、E1为电子能级;V0’、V1’、V2’….为振动能级。
Frank-Condon原理:激发态键的强度要比基态低,所 以激发态的平衡核间距也比基态的核间距长,原子核 的移动与电子跃迁相比要慢得多,可忽略不计,即开 始时候A-B距离与跃迁后A-B距离是不变的。
三、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第四节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第五节 紫外光谱的应用
第一节 波(光)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高能级 hυ光=ΔΕ分
图1 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低能级
定性分析——特征波谱的频率反映被测物质的结构特征; 定量分析——波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波谱分析——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对其进行 分析的方法。
♫
酚酞在酸性介质中,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和羰基形 成共轭体系,吸收峰位于紫外区,为无色;
在碱性介质中,整个酚酞阴离子构成一个大的共 轭体系,其吸收峰红移到可见光区,为粉红色。
第三节
1、烷烃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一、饱和化合物 只有σ 键和σ 电子,只有 电子跃迁,吸收 峰在远紫外区,不能用紫外光谱来研究。
n *
*
* 跃迁能级差最大,跃迁需要较高能量,激发光波
长较短,在150~160nm范围,落在远紫外区——饱和碳 氢化合物。
*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波长较大。孤立双键的 跃迁在160~180nm,在远紫外区,共轭双键中,吸收带 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共轭体系越大,波长越长。 丁二烯的吸收带:217nm; 1,3,5-己三烯的吸收带:258nm。
166nm 235nm
只有 n * 、共轭体系的 * 和部分 n * 产生 的吸收带位于近紫外区,能被普通的紫外分光光度计 所检测。
吸收带的强度(用ε 表示)∝跃迁几率∝跃迁偶极矩的 平方∝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子电荷分 布的变化。
3、生色团和助色团
生色团或发色团(chromophore):在紫外及可见区域 产生吸收带的基团,如>C=C<、>C=O、>C=S、>CN、 -NO2、-C6H5 ; 助色团(auxochrome): 本身在紫外或可见区域不产 生吸收带,但与生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 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如-OH、-OR、-NH2、-NHR、 -SH、-Cl等 。
*
3、溶剂效应
(1)最明显的影响是极性不同的溶剂可引起谱 带形状的变化。 (2)另一重要影响是可能改变最大吸收位置。
n * 跃迁的溶剂效应
* 跃迁的溶剂效应
通常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 n 和 n * 跃迁谱带 向短波方向移动,而 跃迁谱带向长波方向 移动。(为什么?)
当引入助色基团时,吸收带发生红移。原因是 助色基团中的n电子可以产生p-π 共轭,使跃 迁能量降低。 烷基可产生超共轭效应,吸收红移。如 (CH3)2C=C(CH3)2的吸收峰位于197nm。
2、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
含羰基、硝基等生色团的化合物存在四种跃迁方式, n * 但仅 跃迁的吸收带在近紫外区。
四、分子吸收光谱的获得和表示方法
1、分光光度计
用于检测紫外或红外等分子吸收光谱的仪器称为分光光 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光源:紫外光谱仪用氢灯、氘灯作光源得到 200~400nm的紫外光;
可见光:钨灯、卤钨灯;
红外光谱仪用能斯特灯或硅碳棒作光源;
分光系统包括:单色器(棱镜、光栅)、一系 列狭缝、反射镜、透射镜。
*
*
*溶剂若和溶质(如羰基)能形成氢键,则 n * 吸收峰 发生蓝移,如羰基化合物处于酸性溶剂中,氧上的n电 子质子化,可使 n * 吸收位置向更短波段移动。
溶剂对丙酮紫外光谱的影响
4、立体效应
是指因空间位阻、构象、跨环共轭等影响因素导致吸 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常伴随增色或减色效应。
硝基的不饱和度为1;
饱和环的不饱和度为1; 三键(C≡C、C≡N)的不饱和度为2;
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 稠环芳烃不饱和度的计算为 U=4r-s (r:芳烃环 数;s:共用边数目)
例:
r=3 s=2 U=1+6+1/2(0-6)=4
U=4*3-2=10
C6H6
C2H5NO2
U=1+2+1/2(1-5)=1
三、影响紫外吸收波长的因素
1、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
共轭系统的能级示意图
H-(-CH=CH-)-nH
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2、超共轭效应
当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 量红移。因为烷基的C-H的 电子与共轭体系 的 电子云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扩大了共轭 范围,从而使 跃迁能量降低,吸收红移。
ε :摩尔吸光系数,l:比色皿厚度,c:摩尔浓度。
4、定量描述物质对光吸收程度的两个概念:
摩尔吸光系数ε :是指样品浓度为1mol· -1的溶液置于 L 1cm样品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1% E1cm:是指溶液浓度为1% 百分吸收系数或比吸收系数
(1g/100),液层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波长下的吸
3、环烷烃 因环张力的存在,降低了C-C键强度,减少了 * 跃迁能量。环越小,吸收波长越长。 *环丙烷λmax=190nm,丙烷λmax=150nm。
二、非共轭的不饱和化合物
1、非共轭的烯烃或炔烃
孤立 * 跃迁吸收带波长仍在远紫外区。
如:乙烯的吸收带在165nm;乙炔的在173nm。
红移: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或紫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使吸收带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使吸收带强度减小的作用。 二、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特点:吸收谱带少;吸收谱带宽。 提供有机分子结构信息的要件: 谱带位置:谱带吸收强度最大处的波长——最大吸收 波长λmax;
吸收强度——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υ:振动频率)
振动能级小于电子能级
能级分布量子化、不连续
电子能(Ee) 所需能量是几种跃迁中最大的
分子能级示意图
三、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
1 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 U 1 n4 (n3 n1 ) 2
(n4,n3,n1分别为4价、3价、1价原子的个数。)
不饱和度的规定如下: 双键(C=C、C=O、C=N)的不饱和度为1;
光度值。
E
1% 1cm
M 10
M:摩尔质量。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 收光谱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简称紫外光谱(UV),又称为 电子吸收光谱(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紫外可见光可分为3个区域: 远紫外区(真空紫外区) 紫外区 可见区 190~400nm; 400~800nm。 10~190nm;
核的自旋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仅比平动能大, 小于其他分子运动能
受温度影响
转动能(EJ)
分布量子化 EJ=
J ( J 1) h 4 I
大于核自旋跃迁能小于振动能
v
J:转动量子数0,1,2….;
I:转动惯量。
振动能(E )
1 量子化的、不连续的 Ev h (v ) 2
(v :振动量子数
n *
180~185nm 199~200nm 210~215nm
R-NR2 n * RSR n *
n * 是四种跃迁中所需能量最小的。对应吸收带
位于270~300nm的近紫外区。如存在共轭体系,吸 收带将发生红移。
n *
*
例:丙酮 4-甲基-3戊烯酮
276nm 313nm
第二章 紫外吸收光谱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UV)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及分光光计的组成;掌 握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常见的有机 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了解紫 ຫໍສະໝຸດ Baidu吸收光谱的应用。
二、重点及难点 重点: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电子跃迁类型; 影响紫外吸收波长的因素分析; 难点:会用紫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分析常见有机化 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谱图。
2、电子跃迁的类型
共价键分为:σ 键、π 键——成键轨道上; σ *、π *——反键轨道上。
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n电子)——非键 轨道上。
醛基中价电子类型:n电子→:O ‖← π 电子 -C-H ↑ σ电子
各种电子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为: σ < π <n< π *< σ
电子跃迁主要有: *、 *、n * 和
紫外 可见光 红外光 远红外 微波 无线电波
200~400nm 400~760nm 0.76~50um 50~1000um 0.1~100cm 1~1000m
外层(价)电子 外层(价)电子 分子振动和转动 分子振动和转动 分子转动 核磁共振
二、分子能级与波谱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平动能(Ek)
可以是连续化、非量子化的 不会产生光谱 Ek=mv2/2 是各种分子运动能中最小的 产生核磁共振谱
*
*甲烷吸收带为125nm,乙烷为135nm。
原因:因C-C键强度比C-H键强度低。
2、含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有σ 电子和n电子,有
*
和 n 两种跃迁。
*
吸收带波长与杂原子性质有关: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 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如卤代烷中吸 收带波长和强度按F<Cl<Br<I增加。
检测器:紫外光谱仪常用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 和光电池。
2、吸收光谱图
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吸收强度。
3、吸收强度的表示法有:
T%=I1/I0 I0:入射光强度 I1:透过光强度
透过率(T)或 定义 百分透过率(T%)
A=lg(1/T)
定义
吸光度(A)
A=lg(I0/I1)=εcl
朗伯-比耳定律
R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的p-π共轭体系,如-NO2、
-C=O,-CHO。
三、含共轭体系的脂肪族化合物
由共轭 *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
K带的特点:吸收强度强,ε max≥104,吸收波长 与共轭体系的大小有关,一般每增加 一个双键 λ max大约红移30nm。
空间位阻:妨碍分子内共轭的发色基团处于同一平面, 使共轭效应减小或消失,影响吸收带波长的位置。
羰基间的二面角)。
例:下图为三个α -二酮,由羰基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若干吸收带(Ψ :
邻位效应:苯环上取代有发色基团或助色基团 时,如果2位或2,6位有另外的取代基,取代基 的空间位阻削弱了发色基团或助色团与苯环间 的有效共轭,ε 值将减小。
跨环效应:指两个发色基团虽不共轭,
但由于空间的排列,使它的电子云仍能 相互影响,使λ max和ε max改变。
5、pH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pH改变引起共轭体系改变,对不饱和酸、烯醇、 酚及苯胺类化合物的影响很大。
♫
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碱性时,吸收峰发 生红移,表明该化合物为酸性物质; 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酸性时,吸收峰发 生蓝移,表明化合物可能为芳胺。
例:乙烯的吸收带:162nm;
n * 当分子中含有-NH2、-SR、-X等基团时,能发
生这种跃迁。吸收带波长一般出现在200nm附近。 规律:原子半径较大的硫或碘的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高, 吸收光谱的λmax在近紫外区220~250nm附近; 原子半径较小的氧或氯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低,吸收 光谱在远紫外区170~180nm。 λmax 例:ROH
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光的衍射、干涉、偏振现象 波动性 υ· λ=c 量子理论 粒子性 光电效应 E=hυ=hc/λ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为:10-3nm~1000m。
表1 电磁波的分区 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 波长 10-3~0.1nm 0.1~10nm 10~200nm 原子或分子的跃迁能级 原子核 内层电子 中层电子
一、基本原理
E2 E1
价电子跃迁示意图
1、谱线形状及Frank-Condon原理
E1
E0
E0、E1为电子能级;V0’、V1’、V2’….为振动能级。
Frank-Condon原理:激发态键的强度要比基态低,所 以激发态的平衡核间距也比基态的核间距长,原子核 的移动与电子跃迁相比要慢得多,可忽略不计,即开 始时候A-B距离与跃迁后A-B距离是不变的。
三、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第四节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第五节 紫外光谱的应用
第一节 波(光)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高能级 hυ光=ΔΕ分
图1 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
低能级
定性分析——特征波谱的频率反映被测物质的结构特征; 定量分析——波谱的强度与物质的含量有关。 波谱分析——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对其进行 分析的方法。
♫
酚酞在酸性介质中,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和羰基形 成共轭体系,吸收峰位于紫外区,为无色;
在碱性介质中,整个酚酞阴离子构成一个大的共 轭体系,其吸收峰红移到可见光区,为粉红色。
第三节
1、烷烃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一、饱和化合物 只有σ 键和σ 电子,只有 电子跃迁,吸收 峰在远紫外区,不能用紫外光谱来研究。
n *
*
* 跃迁能级差最大,跃迁需要较高能量,激发光波
长较短,在150~160nm范围,落在远紫外区——饱和碳 氢化合物。
*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波长较大。孤立双键的 跃迁在160~180nm,在远紫外区,共轭双键中,吸收带 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共轭体系越大,波长越长。 丁二烯的吸收带:217nm; 1,3,5-己三烯的吸收带:258nm。
166nm 235nm
只有 n * 、共轭体系的 * 和部分 n * 产生 的吸收带位于近紫外区,能被普通的紫外分光光度计 所检测。
吸收带的强度(用ε 表示)∝跃迁几率∝跃迁偶极矩的 平方∝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子电荷分 布的变化。
3、生色团和助色团
生色团或发色团(chromophore):在紫外及可见区域 产生吸收带的基团,如>C=C<、>C=O、>C=S、>CN、 -NO2、-C6H5 ; 助色团(auxochrome): 本身在紫外或可见区域不产 生吸收带,但与生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 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如-OH、-OR、-NH2、-NHR、 -SH、-Cl等 。
*
3、溶剂效应
(1)最明显的影响是极性不同的溶剂可引起谱 带形状的变化。 (2)另一重要影响是可能改变最大吸收位置。
n * 跃迁的溶剂效应
* 跃迁的溶剂效应
通常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 n 和 n * 跃迁谱带 向短波方向移动,而 跃迁谱带向长波方向 移动。(为什么?)
当引入助色基团时,吸收带发生红移。原因是 助色基团中的n电子可以产生p-π 共轭,使跃 迁能量降低。 烷基可产生超共轭效应,吸收红移。如 (CH3)2C=C(CH3)2的吸收峰位于197nm。
2、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
含羰基、硝基等生色团的化合物存在四种跃迁方式, n * 但仅 跃迁的吸收带在近紫外区。
四、分子吸收光谱的获得和表示方法
1、分光光度计
用于检测紫外或红外等分子吸收光谱的仪器称为分光光 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光源:紫外光谱仪用氢灯、氘灯作光源得到 200~400nm的紫外光;
可见光:钨灯、卤钨灯;
红外光谱仪用能斯特灯或硅碳棒作光源;
分光系统包括:单色器(棱镜、光栅)、一系 列狭缝、反射镜、透射镜。
*
*
*溶剂若和溶质(如羰基)能形成氢键,则 n * 吸收峰 发生蓝移,如羰基化合物处于酸性溶剂中,氧上的n电 子质子化,可使 n * 吸收位置向更短波段移动。
溶剂对丙酮紫外光谱的影响
4、立体效应
是指因空间位阻、构象、跨环共轭等影响因素导致吸 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常伴随增色或减色效应。
硝基的不饱和度为1;
饱和环的不饱和度为1; 三键(C≡C、C≡N)的不饱和度为2;
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 稠环芳烃不饱和度的计算为 U=4r-s (r:芳烃环 数;s:共用边数目)
例:
r=3 s=2 U=1+6+1/2(0-6)=4
U=4*3-2=10
C6H6
C2H5NO2
U=1+2+1/2(1-5)=1
三、影响紫外吸收波长的因素
1、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
共轭系统的能级示意图
H-(-CH=CH-)-nH
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2、超共轭效应
当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 量红移。因为烷基的C-H的 电子与共轭体系 的 电子云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扩大了共轭 范围,从而使 跃迁能量降低,吸收红移。
ε :摩尔吸光系数,l:比色皿厚度,c:摩尔浓度。
4、定量描述物质对光吸收程度的两个概念:
摩尔吸光系数ε :是指样品浓度为1mol· -1的溶液置于 L 1cm样品池中,在一定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
1% E1cm:是指溶液浓度为1% 百分吸收系数或比吸收系数
(1g/100),液层厚度为1cm时,在一定波长下的吸
3、环烷烃 因环张力的存在,降低了C-C键强度,减少了 * 跃迁能量。环越小,吸收波长越长。 *环丙烷λmax=190nm,丙烷λmax=150nm。
二、非共轭的不饱和化合物
1、非共轭的烯烃或炔烃
孤立 * 跃迁吸收带波长仍在远紫外区。
如:乙烯的吸收带在165nm;乙炔的在173nm。
红移: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或紫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使吸收带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使吸收带强度减小的作用。 二、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特点:吸收谱带少;吸收谱带宽。 提供有机分子结构信息的要件: 谱带位置:谱带吸收强度最大处的波长——最大吸收 波长λmax;
吸收强度——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
υ:振动频率)
振动能级小于电子能级
能级分布量子化、不连续
电子能(Ee) 所需能量是几种跃迁中最大的
分子能级示意图
三、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
1 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 U 1 n4 (n3 n1 ) 2
(n4,n3,n1分别为4价、3价、1价原子的个数。)
不饱和度的规定如下: 双键(C=C、C=O、C=N)的不饱和度为1;
光度值。
E
1% 1cm
M 10
M:摩尔质量。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200~800nm的电磁波而产生的吸 收光谱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简称紫外光谱(UV),又称为 电子吸收光谱(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紫外可见光可分为3个区域: 远紫外区(真空紫外区) 紫外区 可见区 190~400nm; 400~800nm。 10~190nm;
核的自旋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仅比平动能大, 小于其他分子运动能
受温度影响
转动能(EJ)
分布量子化 EJ=
J ( J 1) h 4 I
大于核自旋跃迁能小于振动能
v
J:转动量子数0,1,2….;
I:转动惯量。
振动能(E )
1 量子化的、不连续的 Ev h (v ) 2
(v :振动量子数
n *
180~185nm 199~200nm 210~215nm
R-NR2 n * RSR n *
n * 是四种跃迁中所需能量最小的。对应吸收带
位于270~300nm的近紫外区。如存在共轭体系,吸 收带将发生红移。
n *
*
例:丙酮 4-甲基-3戊烯酮
276nm 313nm
第二章 紫外吸收光谱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UV)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波谱分析的一般原理及分光光计的组成;掌 握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常见的有机 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了解紫 ຫໍສະໝຸດ Baidu吸收光谱的应用。
二、重点及难点 重点: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电子跃迁类型; 影响紫外吸收波长的因素分析; 难点:会用紫外吸收光谱的原理分析常见有机化 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谱图。
2、电子跃迁的类型
共价键分为:σ 键、π 键——成键轨道上; σ *、π *——反键轨道上。
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n电子)——非键 轨道上。
醛基中价电子类型:n电子→:O ‖← π 电子 -C-H ↑ σ电子
各种电子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为: σ < π <n< π *< σ
电子跃迁主要有: *、 *、n * 和
紫外 可见光 红外光 远红外 微波 无线电波
200~400nm 400~760nm 0.76~50um 50~1000um 0.1~100cm 1~1000m
外层(价)电子 外层(价)电子 分子振动和转动 分子振动和转动 分子转动 核磁共振
二、分子能级与波谱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平动能(Ek)
可以是连续化、非量子化的 不会产生光谱 Ek=mv2/2 是各种分子运动能中最小的 产生核磁共振谱
*
*甲烷吸收带为125nm,乙烷为135nm。
原因:因C-C键强度比C-H键强度低。
2、含杂原子的饱和化合物
有σ 电子和n电子,有
*
和 n 两种跃迁。
*
吸收带波长与杂原子性质有关: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 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如卤代烷中吸 收带波长和强度按F<Cl<Br<I增加。
检测器:紫外光谱仪常用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 和光电池。
2、吸收光谱图
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吸收强度。
3、吸收强度的表示法有:
T%=I1/I0 I0:入射光强度 I1:透过光强度
透过率(T)或 定义 百分透过率(T%)
A=lg(1/T)
定义
吸光度(A)
A=lg(I0/I1)=εcl
朗伯-比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