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北方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
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
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
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
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
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
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
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长知识!文明以来历代中国与世界人口数量对比
长知识!文明以来历代中国与世界人口数量对比古代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构成比大体上在20-35%之间波动,古代印度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构成比大体上在18-30%之间波动。
公元前 15 世纪世界人口大国排名:此时华夏没有记录1、古埃及第 18 王朝(前 1400 年,420 万)2、赫梯帝国(前 1400 年,180 万)3、米坦尼王国(前 1450 年 100 万)公元前 1300 年世界人口约 4200 万,人口大国排名:1、商王国(前 1200 年,500 万)商王国在中国黄河流域崛起,进入殷墟时代,并向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扩张,全盛时期(公元前1200 年前后),商及其诸侯国控制下的人口约为 500 万。
2、古埃及第 19 王朝(前 1250 年,440 万)3、亚述帝国(前 1220 年,220 万)4、迈锡尼王国(前 1250 年,150 万)公元前 1100 年世界人口约 4700 万,人口大国排名:1、周王国(前 1000 年,500 万)2、古埃及第 21 王朝(前 1000 年,150 万)3、巴比伦第四王朝(前 1050 年,100 万)公元前 900 年世界人口约 5800 万,人口大国排名:1、周王国(前 800 年,700 万)2、亚述帝国(前 800 年,120 万)3、乌拉尔图王国(公元前 800 年,80 万)公元前 700 年世界人口约 7600 万,主要人口大国排名:1、亚述帝国(前 670 年,690 万)2、米底王国(前 600 年,310 万)3、古埃及第 26 王朝(前 600 年,300 万)4、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 600 年,250 万)公元前 500 年世界人口约 1 亿,人口大国排名:1、波斯帝国(前 480 年,1800 万)2、摩揭陀国(前 400 年,800 万)3、楚王国(前400 年,400 万)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楚王国控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公元前 5 世纪末人口约 400 万,成为东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金代的人口问题
金代的人口问题金代的人口问题一、金代的人口和女真人的数量1、金初人口我没查到具体数字。
但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海陵末年,中国北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即从760万户降至300余万户(刘浦江先生的《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可知,汉人不会仅仅10万余户。
因为女真人等其他民族在极盛时,也没有达到290万户,而且此时女真人尚未南迁到中原(后面有证)。
所以这300万户,绝大多数还是汉人。
我分析一下,深夜风即说出这个数字,定有出处(他说出自《食货志》)。
所以,这里面应该是没有统计刘豫的伪齐(开始是张邦昌的伪啥?忘了)境内的汉人。
黄河以北的汉人经女真人屠杀加之南迁,也许真就余下这10万户约百万口,其他200几十万户貌似在黄河以南的伪齐——金史有多处称汉人为“齐民”——大约应有近1500到1800多万人口吧。
以此看来这个深夜风是读史不动脑的人。
看到《金史》有有句“得10万户”,就不加分析的接受了,《史记》中还说少典是黄帝的老爸,也是炎帝的老爸,你就信了?说鲧是颛顼的儿子,舜是颛顼的六代孙,那鲧活了多少年?禹比舜高出了好几辈儿?你也信了?杜车别说中国人口通史记载金初总计2830万口,其中汉人2000万左右。
这个数字我也没查到,但与我的数字还是较为吻合的。
2、据中国人口通史,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共678.9449万户,计4470.5086万人口。
此时金灭北宋60年。
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布过一次,其时猛安谋克(女真人制度,相当于清八旗)及都宗室将军司,凡615794户,4813651口。
”按何炳棣先生著作,大定二十七年(1187)猛安谋克人口普查a、猛安谋克本部人口,猛安数:202,谋克数:1878,户数:615624,总人口:6158636,其中:正口(官兵及其家属,不算奴隶,奴隶基本上是汉人)4812669b、宗室人口,户数:170,总人口:28790,其中宗人及其家属:982c、迭拉和唐古族五虬军人口,户数:5585,总人口:127544,其中正口:109463猛安谋克人正口一共才492.3117万人。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xx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xx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由于两千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早期的户口数据已经很少遗存,即使明清以来,也缺乏年代和地区均相对完整的数据。
而且由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的户口登记主要是出于赋役的需要,调查的重点是承担赋役的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着很大差距。
加上行政制度的腐败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户口数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人口数。
况且,历代中原王朝的户口调查,一般也只限于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基本不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作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220年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1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亿。
古往今来,这一数字绝无仅有,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家稳定的表现。
人口大量增长是在近半个世纪完成的,我国如今的发展,有目共睹。
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人口又有一个怎么的变化,本篇盘点以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1、秦朝:2500万-3000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秦朝开国。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加上秦国统一战争,战乱使人口减少。
秦国统一后,疆域没有如今辽阔,相当于今天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人口不到3000万人,而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估计在10亿左右。
秦朝疆域2、西汉:6300万西汉很多制度是继承了秦朝,但西汉初年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加上汉武帝时期又开疆拓土,人口大量增加。
西汉汉平帝刘衎时期,人口达到顶峰,约为6300万,对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多。
此时的西汉国力强盛,霸气十足。
西汉3、东汉:6500万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并且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在经历西汉末年连年战乱之后,人口不降反升,达到了历史新高的6500万人。
4、三国:2361万(220年)-3000万(280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三个政权的相互攻伐,加上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近4000万,总人口不到东汉的一半,可见战争之残酷。
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口稀少的时代。
三国5 、西晋:3500万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中国历史人口兴衰的规律
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从上古到今天⼀直是世界⼈⼝⼤国,但其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增减,细究起来,颇有规律。
⼀,原始期(商代之前)在夏代以及更早,中原⼤地⼈⼝并不多。
那时中国北⽅以种植粟⿉类作物(⼩⽶、黄⽶)为主,产量不⾼,供养⼈⼝有限。
南⽅以种植⽔稻为主,产量虽⾼,但当时的长江流域⽓候太过炎热潮湿,不⼤适合⼈类居住。
直到夏商之际的⼆⾥头时期,起源于西亚的⼩麦开始传⼊中原地区。
到了商代早期的⼆⾥岗时期,稻⾕的地位有所下降,⼩麦的种植规模突然⼤幅度提升。
⼩麦作为⼀种优良的旱地⾼产粮⾷作物,传⼊中原地区后对原有的粟和⿉产⽣巨⼤冲击。
在整个中国北⽅地区,⼩麦替代⼩⽶成为主要粮⾷作物被看作是⼀场农业⾰命,从此中国⼈⼝进⼊了上升期。
⼆,上升期(商代——西汉末)商代中国⼈⼝为400万⾄700万。
西周初年,为1371万⼈。
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反⽽降为1184万⼈,显然与“春秋⽆义战”有关。
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增加为2000万⼈,这与战国时代铁器的推⼴,导致⽣产⼒的快速发展有关。
西汉末年(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增加为5959万⼈,与西汉⼆百年和平盛世有关。
中国⾃有⼈⼝统计以来,直到西汉末年,尽管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直增加到近6000万,注意,这是个特殊界限。
三,拉锯期(东汉初——清初)东汉初年(公元57年,汉光武帝中元⼆年),经两汉之间新莽王朝引起的农民⼤起义,降⾄2100万⼈,减少60%。
公元157年(东汉永寿三年),经⼀百年和平,⼜恢复到5748万⼈。
东汉末年,达到6000万,经过三国⼀百年的战乱,只剩760万⼈,差不多损失了⼗分之九,这是中国历史上⼈⼝减少幅度最⼤的⼀次。
直到西晋(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才恢复到1616万。
然后经南北朝到隋朝,增加到4600万⼈。
经隋唐⼤起义的战乱后,到唐代初年,⼜减为3000-4000万⼈。
唐天宝盛世(公元755年,天宝14年)达到5290万。
2500年来各国人口排名变化史
从公元前500年之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相对于其它国家一直遥遥领先,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均保持在20-30%之间,其中中国在11-12世纪和18世纪占世界人口比例曾突破30%。中印两国人口的总和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40-60%之间,平均占世界人口一半左右。而中印两国之间,则交替处于领先位置,历史上中国人口曾三次被印度超过,又三次反超印度。
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在古代世界的人口大国还有土耳其、意大利、埃及、伊朗、法国、希腊、西班牙等,基本上占据了第3-10名的位置。到1000年之后,日本、俄国、印尼、德国等的人口也赶了上来,跻身人口大国之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直以为日本在古代是无足轻重的小国,实际上,日本在1400-1750年之间曾长期居于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的位置,GDP总量也排在前五位,一直是世界主要大国之一,只不过因为被限制在东亚一隅,没机会跟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接触,以至被人忽略而已。
排名 国家 人口(万)
1 印度 6200
2 中国 5000
3 土耳其 600
4 法国 500
5 意大利 400
5 伊朗 400
5 日本 400
8 西班牙 375
8 埃及 375
10 俄国 360
11 德国 325
11 印尼 325
8 西班牙 750
9 土耳其 725
10 印尼 500
11 埃及 475
12 英国 420
经过蒙古人入侵,中国人口大幅减少,第三次被印度超过。
--------------------------
公元1400年世界各国人口排名前12位(相当于中国明朝初期)
12 苏丹 190
经过战国末年和秦汉之交的大乱之后,中国人口减少,第一次被印度超过
所谓元代北方的汉人八种
所谓元代北方的“汉人八种”
所谓“汉人八种”
按元人陶宗仪所记载,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 竹赤歹、渤海,统称“汉人八种”,也就是元代北方除了真正汉人以 外,被认作汉人的其他民族。
这其中,4、5、6、7 又是女真的别称,所谓八种民族,其实只有女 真、契丹、高丽、渤海四种人。
一、契丹人
金代契丹军民由于多次叛乱,后期又有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内地的契 丹人可能不增反减。按照一些记载,元初的契丹人应该有 4-5 万户, 20 余万口。相当一部分被纳入蒙元的军籍。 元代契丹人分布地区: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南方的江浙行省。
元末战争,契丹人不少是军籍,势必人口损失很多。剩余的契丹人的 流向:东北、华北地区的契丹人部分随着蒙古人撤退到漠北,逐渐融
入蒙古人,剩余的契丹人逐渐汉化;东北的一些契丹人演化为今日的 达斡尔族;西北、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据称也是契丹演化而来的。
二、女真人
金朝末年,女真人口损失惨重。按照刘浦江在《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 况研究》的论述,1183 年猛安谋克正口有 355 万人,其中女真人 有 284 万,渤海人、奚人、契丹人、汉人有 71 万。猛安谋克中的奴 婢有 280 万,主要是汉人,也有少量契丹人和奚人、渤海人。到 1207 年,猛安谋克人口增长到 771 万,按之前的比例算,其中女真人约 355 万,汉人约 310 万,其余是渤海人、契丹人、奚人。金朝末年 华北汉人发起的红袄军起义,专门屠杀女真人。
元好问《临淄县令完颜公神道碑》载:华北地区的红袄军,主要攻击 目标是女真人的猛安谋克村寨,“ 眶毗种人,必杀而后已...寻踪捕影, 不遗余力,不二三日,屠戮净尽 ”。经过汉族红袄军、蒙古人的屠杀 与战争,黄河以北的女真人损失过半,其余绝大部分跟随金宣宗迁往 河南。史载贞佑年间南渡的猛安谋克有百万之众,加上河南原有的 50 多万猛安谋克,一共还剩下 150 多。如果扣除猛安谋克中的汉民、 渤海、契丹等,女真人还剩下 70 万左右。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1. 介绍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是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的一份表格。
这份演变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和家庭户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2. 南北方人口、户数的演变在我国古代,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北方,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农耕生产的发展,使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南方,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相对较高。
3. 不同朝代的人口、户数变化情况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人口和户数变化情况。
在秦汉时期,长城的修筑和北方农耕生产的发展,导致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而在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人口和户数迅速增加,而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明清时期,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繁荣,南方的人口和户数进一步增加,而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4. 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农业生产和疆域扩张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南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
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对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5.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早期的人口聚集现象在中国古代,早期的人口聚集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重要地区。
这两个地区具备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流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建立了早期的文明王朝。
长江流域则因其河网密布,水土肥沃,逐渐形成了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
二、中古时期的人口变化到了中古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北方地区逐渐遭受侵扰和战乱,许多人口逃往南方,使得长江流域的人口急剧增长。
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南方的经济繁荣也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使得南方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三、明清时期的人口再分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随着辽、金、元时期的不稳定,许多人口再次南迁,导致长江流域的人口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方便的海上贸易,不少外来人口也选择移居到这一地区。
这使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四、人口迁徙的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较好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某些地区更适宜农业生产,吸引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和聚集。
其次,政治和战争因素也对人口迁徙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迫不得已地迁徙到相对安宁的地区。
此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人口迁徙,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吸引来自各地的人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古时期北迁南方,明清时期再次南迁至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变化主要由自然条件、政治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推动。
世界各国历代人口变化情况看历史世界格局
世界各国历代人口变化情况看历史世界格局世界各国历代人口变化情况看历史世界格局公元前4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3000万 19.61%2 印度 2700万 17.65%3 意大利 400万 2.61%3 土耳其 400万 2.61%3 伊朗 400万 2.61%6 法国 300万 1.96%6 西班牙 300万 1.96%6 希腊 300万 1.96%9 埃及 275万 1.80%10 印尼 180万 1.18%10 苏丹 180万 1.18%12 俄国 150万 0.98%12 叙利亚 150万 0.98%12 阿富汗 150万 0.98%公元前2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3000万 20.00%2 中国 2200万 14.67%3 意大利 500万 3.33%3 土耳其 500万 3.33%5 法国 400万 2.67%5 西班牙 400万 2.67%5 伊朗 400万 2.67%9 希腊 250万 1.67%10 德国 200万 1.33% 10 叙利亚 200万 1.33% 12 印尼 190万 1.27% 12 苏丹 190万 1.27%公元1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6300万 25.20%2 印度 3400万 13.60%3 意大利 700万 2.80%4 土耳其 600万 2.40%5 法国 500万 2.00%6 西班牙 450万 1.80%7 伊朗 400万 1.60%7 埃及 400万 1.60%9 德国 300万 1.20%10 希腊 250万 1.00%11 叙利亚 225万 0.90%12 俄国 210万 0.84%公元2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5300万 23.77%2 印度 3900万 17.49%3 意大利 700万 3.14% 3 土耳其 700万 3.14%5 法国 650万 2.91%6 西班牙 500万 2.24%8 伊朗 380万 1.70%9 德国 350万 1.57%10 俄国 260万 1.17%11 叙利亚 225万 1.01%12 阿富汗 220万 0.99% 12 苏丹 220万 0.99%公元4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4500万 22.73%2 中国 3500万 17.68%3 土耳其 600万 3.03%4 法国 500万 2.53%4 意大利 500万 2.53%6 西班牙 450万 2.27%6 伊朗 450万 2.27%8 埃及 375万 1.89%9 德国 350万 1.77%10 俄国 310万 1.57%11 阿富汗 240万 1.21% 11 苏丹 240万 1.21%11 尼日利亚 240万 1.21%公元6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5100万 25.12%2 中国 5000万 24.63%3 土耳其 500万 2.46%3 伊朗 500万 2.46%6 意大利 350万 1.72% 6 西班牙 350万 1.72%8 俄国 310万 1.53%9 德国 300万 1.48%9 日本 300万 1.48%11 埃及 275万 1.35%12 尼日利亚 270 1.33%公元8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6200万 27.93%2 中国 5000万 22.52%3 土耳其 600万 2.70%4 法国 500万 2.25%5 意大利 400万 1.80% 5 伊朗 400万 1.80%5 日本 400万 1.80%8 西班牙 375万 1.69% 8 埃及 375万 1.69%10 俄国 360万 1.62%11 德国 325万 1.46% 11 印尼 325万 1.46%公元1000年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1 印度 7700万 26.32%2 中国 5600万 19.14%3 土耳其 725万 2.48%4 法国 650万 2.22%5 埃及 500万 1.71%7 伊朗 450万 1.54%7 日本 450万 1.54%9 尼日利亚 420万 1.44%10 俄国 410万 1.40%11 西班牙 400万 1.37%12 印尼 375万 1.28%公元11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0500万 33.82%2 印度 8000万 25.76%3 法国 775万 2.50%4 俄国 612万 1.97%5 意大利 575万 1.85%5 日本 575万 1.85%7 土耳其 550万 1.77%8 伊朗 500万 1.61%9 西班牙 440万 1.42%10 尼日利亚 432万 1.39%11 德国 400万 1.29%11 埃及 400万 1.29%公元12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1500万 28.47%2 印度 8300万 20.54%3 法国 1050万 2.60%4 俄国 914万 2.26%6 意大利 725万 1.79%7 土耳其 650万 1.61%8 德国 600万 1.49%9 西班牙 550万 1.36%10 伊朗 500万 1.24%11 尼日利亚 450万 1.11%12 朝鲜 400万 0.99%12 印尼 400万 0.99%12 埃及 400万 0.99%公元13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8800万 22.18%2 中国 8600万 21.67%3 法国 1600万 4.03%4 意大利 1000万 2.52%5 日本 975万 2.46%6 俄国 916万 2.31%7 德国 900万 2.27%8 西班牙 750万 1.89%9 土耳其 725万 1.83%10 印尼 500万 1.26%11 埃及 475万 1.20%12 英国 420万 1.06%公元14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印度 9400万 25.97%2 中国 8100万 22.38%4 法国 1100万 3.04%5 俄国 918万 2.54%6 意大利 700万 1.93%7 德国 650万 1.80%8 印尼 600万 1.66%9 西班牙 550万 1.52%9 土耳其 550万 1.52%11 尼日利亚 540万 1.49%12 墨西哥 430万 1.19%公元15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1000万 23.12%2 印度 10000万 21.02%3 日本 1700万 3.57%4 法国 1500万 3.15%5 俄国 1220万 2.56%6 意大利 1000万 2.10%7 德国 900万 1.89%8 印尼 775万 1.63%9 尼日利亚 660万 1.39% 9 西班牙 650万 1.37%11 土耳其 625万 1.31%12 墨西哥 500万 1.05%公元16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6000万 28.47%2 印度 13000万 23.13%4 俄国 1520万 2.70%5 德国 1200万 2.14%5 意大利 1200万 2.14%7 法国 1050万 1.87%8 西班牙 850万 1.51%8 印尼 850万 1.51%10 尼日利亚 840万 1.49%11 土耳其 800万 1.42%12 英国 500万 0.89%12 波兰 500万 0.89%12 伊朗 500万 0.89%12 朝鲜 500万 0.89%12 埃及 500万 0.89%公元17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6000万 25.25% 1 印度 16000万 25.25%3 日本 2900万 4.58%4 法国 2200万 3.47%5 俄国 2030万 3.20%6 德国 1300万 2.05%6 意大利 1300万 2.05%8 尼日利亚 1080万 1.70%9 印尼 950万 1.50%10 土耳其 850万 1.34%11 西班牙 800万 1.26%12 英国 675万 1.07%公元18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33000万 34.69%2 印度 18500万 19.45%3 俄国 3700万 3.89%4 法国 2900万 3.05%5 日本 2800万 2.94%6 意大利 1900万 2.00%7 德国 1800万 1.89%8 印尼 1250万 1.31%9 尼日利亚 1200万 1.26%10 西班牙 1150万 1.21%11 英国 1075万 1.13%12 土耳其 950万 1.00%公元19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47500万 28.79%2 印度 28000万 16.97%3 俄国 10600万 6.42%4 美国 7600万 4.61%5 日本 4500万 2.73%6 德国 4300万 2.61%7 法国 4100万 2.49%8 印尼 3800万 2.30%9 英国 3750万 2.27%10 意大利 3400万 2.21%11 波兰 2400万 1.45%12 西班牙 1850万 1.12公元195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56258万 22.01%2 印度 36988万 14.47%3 美国 15227万 5.96%4 俄罗斯 11100万 4.34%5 巴基斯坦 8509万 3.33%6 日本 8381万 3.28%7 印尼 8298万 3.25%8 德国 6837万 2.67%9 巴西 5344万 2.09%10 英国 5013万 1.96%11 意大利 4711万 1.84%12 法国 4252万 1.66%公元198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98124万 22.30%2 印度 69897万 15.89%3 美国 22723万 5.16%4 印尼 14549万 3.31%5 俄罗斯 13901万 3.16%6 巴西 12174万 2.77%7 日本 11678万 2.65%8 孟加拉国 8250万 1.88%9 巴基斯坦 7998万 1.82%10 德国 7829万 1.78%11 尼日利亚 7370万 1.68%12 墨西哥 7035万 1.60%公元2000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1 中国 126265万 19.49%2 印度 104226万 16.09%3 美国 28216万 4.36%4 印尼 20894万 3.23%5 巴西 17450万 2.69%6 俄罗斯 14630万 2.26%7 巴基斯坦 14383万 2.22%8 孟加拉国 13238万 2.04%9 日本 12687万 1.96%10 尼日利亚 12288万 1.90%11 墨西哥 10387万 1.60%12 德国 8221万 1.27%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公布的各国人口增长率、妇女生育率、人口迁徙率、人口结构推测公元2080年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1 印度 131625万 15.89%2 中国 67527万 8.05%3 美国 62401万 7.44%4 尼日利亚 46377万 5.53%5 印尼 23453万 2.80%6 埃塞俄比亚 20559万 2.45%7 刚果(金) 18621万 2.22%8 巴基斯坦 18021万 2.15%9 俄罗斯 17072万 2.04%10 巴西 15736万 1.88%11 孟加拉国 11989万 1.43%12 菲律宾 11896万 1.42%13 英国 11602万 1.38%14 坦桑尼亚 11267万 1.34%15 法国 10677万 1.27%16 日本 10674万 1.27%17 墨西哥 10180万 1.21%18 加拿大 10138万 1.21%19 意大利 9641万20 土耳其 9570万21 乌干达 9538万22 埃及 9296万23 肯尼亚 8913万24 德国 8869万25 伊拉克 7381万26 越南 7197万27 西班牙 7161万28 伊朗 6295万29 安哥拉 6196万30 尼日尔 6015万31 沙特 5812万32 马来西亚 5445万33 苏丹 5427万34 南非 5170万35 泰国 5132万。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秦-清)上图是笔者根据网传的统计数据绘制的。
也许当事人对各历史阶段的人口统计数并不精确,但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其增减的轨迹。
此图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秦以前的人口应该总数一定超过3000万,因为那个时期多年的混战必定致使减员很多,试看,至汉初、总人口继续减至800万人——也就是说,今天的13亿人绝大多数都源自那800万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上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几乎都是同宗同族,彼此多少都有点血缘关系。
经过汉朝200年的繁衍,中国的总人口终于以800万为起点站上6000万人的历史顶部,可惜、仅仅过了50多年居然又再度减至2100万。
50年!死亡4000多万!!然后,又是100年的繁衍,再度接近恢复到6000万人。
隋唐、北宋期间,中国人口均有过大比例的回升,但是,一遭动乱就又重新锐减。
都说北宋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但在那冷兵器时代为确保一姓之江山而过度实行抬文抑武政策,后果实在太过惨烈了。
元朝总共不过百年历史,估计其人口统计里包含了北方的人口,加上当时疆域的拓展,所以那时的人口峰值不足以证明汉族人口的增幅比例;反而是清初人口的再度锐减,让现今一切清宫剧都显得那么的刺眼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汉人口的递增速度短则30年、长则百年即可翻番,所以,清朝250年人口从1500多万增至过亿、清后100年更是连翻三番。
接下来将会如何呢?既然在相对和平的时代中国人口会呈快速增长之势,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人口总数净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人口的大规模非正常死亡。
可见,无论是“陈桥兵变”式的换代,还是李闯王起义这样的骚乱,死亡最多的还是草根百姓。
真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会把农民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视作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中国历代人口演变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与增减的原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XX、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XX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XX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这里的元代后期,指的是1351年大起义爆发前夕的人口数,也就是元代的人口峰值。
对于元代人口峰值,不同学者看法不一,但大多数认为在1350年前后。
笔者同意这一看法,因为元末起义前的数十年,北方虽然灾害和瘟疫甚多,黄河经常决口,但通常只是局部的现象,整个北方地区人口依然有缓慢增长,尽管增长速度比较慢。
而元末大起义的爆发,直接将人口的缓慢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人口总数急剧下降。
人口增长率的估算:以明代为参考,明初河南、河北在人口稀少、负担较小、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年均增长率约0.7%—0.8%。
到了明后期,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在0.5%左右。
北宋年间、清朝“康乾盛世”,北方都大致是这个水平,最高不超过1.0%,和平年代最低也在0.4%左右。
户均人口:唐代、北宋、金代北方户均人口都在6人左右,1234年约5.44人,经过恢复发展,元代后期也应该在6人左右。
明初河南户均6.9人。
一、河南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包括汴梁路、河南府路、南阳府,以及汝宁府一部分、归德府一部分。
1、汴梁路元代辖38县。
《元史.地理志》载,1252年户30018、口184367。
金代泰和七年汴梁路所辖区域有51万户。
《元史.泰定帝》载,1326年郑州、阳武一带有16500户因黄河大水而受灾。
此次水灾范围大致有5-7个县,金代泰和七年这一带有4万户,1326年人口约为泰和七年的40%。
倘若整个汴梁路都是这个水平,则1326年有户20万,1351年约22万户。
明初开封府包括归德府的5个大县。
1393年开封府人口126万,按照曹树基估计,明代开封府的土著人口约占50%,则有63万,其中汴梁路部分约50万,1368年约43.5万。
元末战争,汴梁路是战争中心,人口至少损失70%,以此估计,1350年汴梁路也有145万人、24万户左右,和上述估计的22万户相差不远。
2、河南府路元代河南府路辖12个县,范围相当于金代的河南府、陕州、虢州一部分、嵩州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代北方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一、人口增长率的取决因素
人口增长率受几个方面因素影响:
1、人们的固有生殖观念。
中国人历来有多子多福、传香火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古代是比较恒定的,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殖欲望。
2、生活水平。
既包括年收入水平,也包括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充足的年收入才能养活一定量的人口,而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医疗水平等因素又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抗病抗灾能力。
3、社会稳定因素。
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瘟疫,战争,势必要造成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乃至负增长。
二、大定初期“天下户才三百余万”并非实际人口
金代有关人口数量记载,都是1161年及以后的。
第一个数据,是《金史.食货志》所说的“大定初,天下户才三百余万”。
这个数字本身是很模糊的,而且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第二个数据就是1187年的4471万口。
有人据这两个数据算出,金代中叶人口增长率高达2%以上。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
梁庚尧、刘浦江、吴松弟等学者指出,大定初年,金政府根本无法统计确切的人口数量。
彼时,因为海陵王之乱,以及后来南宋的隆兴北伐,北方可谓乱成一团,山东、河北等地汉族起义军风起云涌,各地起义军纷纷扎寨,东北一带的契丹牧民也趁机反抗金朝,社会非常混乱。
这个时候金廷也只能统计到秩序相对安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很多地方难以涉足,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山寨人口。
同时,女真族的奴隶制度尚且存在,拥有很多汉人奴隶,这些人也无法纳入统计。
而且,金国此时尚且没有把女真人的猛安谋克纳入户籍统计,首次对猛安谋克的全面统计是1183年。
所以,大定初的“天下户才三百余万”显然不是当时北方人口的真实情况。
三、大定年间在册人口的迅速增加
金世宗继位以后,随着各地起义军被镇压,山寨势力被消灭,流民复业,社会逐渐走向稳定。
同时,金世宗推行改革,解放生产,女真族迅速走向封建化,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户籍制度。
对汉人也实行轻徭役,每年只收一次税,税额也不高,比北宋时期每年的春秋两税减少一半还多。
1187年,金政府统计到4471万人口。
但不能据此认为,大定时期人口增速非常快,因为根本无法得知1161年的确切人口数量。
户口之所以增长到这么多,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外,还有统计范围的扩大。
随着改革的推行,社会变得稳定,统计范围也扩大到北方各个角落,包括义军的山寨、女真贵族的奴隶等。
同时,大定二十三年开始将猛安谋克人口纳入统计,这也是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金代中叶人口的实际增长率
吴松弟认为,大定年间人口增长率可能在1.2%左右,据此他算出大定初北方人口约500万户,3300万口。
笔者认为,这个增长率也是偏高的。
参考开篇说的决定人口增长的几大因素来看,金代中叶的情形是这样的:汉族固有生殖观念基本没有变;生活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原本北方人口的基数就比较大了,加之女真贵族的圈地、掠夺,人均资源并不充裕;社会总体稳定,没有大灾大难。
按《金史.食货志》记载,女真人在山西圈地导致很多山西人无田可耕,不得不迁徙到环境恶劣的阴山沿线:“以至小民无田可耕,徙居阴山之恶地”
综合考虑,金代中叶人口增速不可能比北宋中期快多少。
1%都是很高的估计了。
只是1161-1211年这50年间,社会总体算稳定,人口必然有较大的增长,估计汉人的增长率在0.7%左右,猛安谋克增长率可能在1%以上。
明代的人口增速可以作为旁证:明初,天下也是轻徭役,社会稳定,北方人口密度比金代前期还要低很多,生殖观念也基本没有变,但大部分地区增长率也就是0.7%的水平,这还是北方人口稀少区的情况。
山西、胶东,以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则达不到这个水平。
至于大定以后的几组人口数据,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口的增长,但受到统计范围的变化,亦不可直接用来计算金代人口增长率。
总之,金代中叶北方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人口增长率不可能与北宋、明代相差太多。
四、金代初年的北方人口
1187年北方人口接近4500万,说明金代的人口起点就比较大。
参考《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分析》一文,扣除女真、渤海、契丹、奚人,估计1187年北方汉民在4100万左右,以0.8%的增速回溯到1161年,则有3330万左右、约555万户。
1141-1161年间,女真族尚且保留奴隶制度,北方汉族的社会秩序受到破坏,很多人在圈地运动中丧失土地。
加上海陵王之乱,估计北方人口增长率不会太高。
以0.5%的年增速计算,1141年北方汉民约3016万、503万户。
粗略估计,北宋末年(1115年)北方人口有700万户、4200万人,加上燕云地区的80万户、 500万汉人,一共有4700万汉民。
到1141年绍兴议和时,北方人口剩余3016万,损失了36%。
36%的人口损失虽然不小,但相比历史上其他时期,如东汉末年,十六国,唐末战争,此次的人口降幅并不算大。
五、为什么金灭北宋,北方人口降幅不大呢?
因为金国灭宋战争非常迅速,虽然1141年才宋金议和,但其实1131年以后北方就没有什么战争了。
1128年以前,宋金战争集中在黄河以北,彼时河北虽然有战乱,但很多居民扎寨自保。
比如1140年曹勋出使北方,在相州以北就看到不下50多座山寨,每寨不下3万人。
而那些已经被金国控制的河北地区,自然是没什么战争的。
所以河北的人口损失也并不大。
而距离黄河比较远的燕云地区,大约在1125年以后就没什么战争了。
1129年金兵迅速南下,占领宋高宗行朝所在的扬州,后来又渡江捉拿宋高宗,1130年无功而返。
此后,金国就基本控制了淮河以北的领土。
1131年以后,宋金战争基本维持在秦岭——淮河一线,对黄河以北已经没有影响,而金代北方人口大多集中在黄河以北。
实际上,当年随宋室南渡的北方人也大部分是河南、山东、陕西人,而黄河以北的居民南渡的不多。
金国在占领北方过程中,是“既要人也要地”,很多河南人被驱赶到黄河以北,甚至在入侵江南的过程中,不少南方人也被掳到北方。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金兵从开封北撤时)华人男女,驱而北者,无虑十余万”。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99:“男女北迁者以五百人为一队,虏以数十骑驱之”
《宣和录》:贼既不能下南京,乃自宁陵而上...至是,尽驱而北,舍屋焚烧殆尽。
东至柳子(濉溪县南),西至西京,南至汉上,北至河朔,皆被其毒”
《紫薇集》卷4有诗云:“传闻许汝郊,平民尽俘虏”
《金史.太宗纪》:1128年,“迁洛阳、襄阳、颍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河北”
1129年,金兵逼近扬州,扬州数十万居民来不及逃跑,“奔迸坠江而死者不啻大半,妇人无贵贱老幼悉被驱虏,不从者杀之”
同年,金兵渡江占领建康府,建康府城和平时期有17万人口,“凡驱而与俱者十之五”(叶梦得《建康集》)
可见,河南人口在北宋末年大幅下降,一部分是随宋室南渡了,还有一部分被驱逐到了黄河以北。
剩余的人口,大约只占北宋末年的三成左右。
总体而言,金灭北宋过程中,北方人口下降的幅度不算大,扣除南下的约500万人(吴松弟估算),真正死于战争的,只占四分之一。
按区域而言,陕西、河南、淮北人口降幅较大,而河东、河北、山东北部人口降幅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