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上册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上册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鹊桥仙(精品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鹊桥仙(精品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 △
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


/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活动二 化读为文,定格深情 2.这三首诗词风格优美,句子自然流畅。为更熟练掌握其内容,请结合 课本注释,尝试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比一比谁翻译得好。 (1)翻译《静女》:__娴__静__的__女__子__很__漂__亮__,__约__我__等__在__城__角__。__故__意__躲__藏__让__我__ _寻__找__,__急__得__我__以__手__指__挠__头__,__徘__徊__不__进__。__娴__静__的__女__子__真__美__好__,__送__我__一__支____ _彤__管__。__彤__管__色__红__而__光__亮__,__而__我__更__喜__爱__你__的__美__丽__。__从__远__郊__归__来__赠__送__我__初____ _生__的__茅__草__,__茅__草__确__实__美__好__而__且__与__众__不__同__。__并__非__你__这__荑__草__美__,__而__是__因__为____ _它__是__美__人__赠__送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 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 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 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 冠冕”(《文心雕龙》)。
2.背景知识 (1)《静女》:《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 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欧阳修《诗本义》:“此乃述卫风俗男 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这些表明此 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之事。方玉润《诗经原始》说:“《静女》,刺 卫宣公纳伋妻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共25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共25张ppt)
我和古诗有个“约会”
——《静女》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 ,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小子:指学生们 兴:感发志意,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 观:观察世间万物、人情风俗。 群:使合群。 怨:抒发心中不平。 迩:近
孔子将《静女》选入《诗经》有何意义?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解题
静女,闲雅文静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 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读 诗 吧

诗经
(一)《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约 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所以又称 “诗三百” 。子曰:“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真情流露、毫不作假)。” 2. 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 《诗经》 。 3.《诗经》是我国 现实 主义的源头。
•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暗喻女子的美丽 )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 第三节写赠荑赞人。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荑草) 、兴(先写荑草的“洵美且异”再点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 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的珍贵礼物,表达了自己接受荑草后 的欣喜与幸福,也表达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

“兴”的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 1.指出每一节描写的内容及所用的表现手法。
• 第一节描写恋人约会的场景。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对青 年男女约会的情景。姑娘“爱而不见”,“我”急得“搔首踟蹰”,把焦灼忧 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出来。这里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 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的真挚情感和迷恋程度。

古诗词诵读四首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四首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直接原因:收到了心爱女子送的彤管、荑草 【思考】彤管、荑草都是微不足道的小物件,男子为何如此喜悦? 深层:礼轻而情意浓。男子爱屋及乌,凸显对静女纯洁的爱恋之情。
运用“彤管”“荑”托物抒情。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 借此来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喜爱之情。它们在男子眼中的“美且异” 既象征着静女的美好容颜,更象征着这段美好而纯洁的感情。
自然永恒与人 生无常的尖锐 矛盾的对比
纤云、飞星 比喻、拟人 银汉、金风 叠词 玉露
春花、秋月 东风、故国 雕栏玉砌
景设喻,十分自然。分别之后的相逢是那样朦胧又短暂,如梦似幻。 ➢ 抽象的“柔情”和“佳期”被幻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流露出相思惜
别之情深。
品读诗词-深入探究
【思考】找出词中议论性的诗句,并结合诗句谈谈秦观的爱情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爱情
普通人的爱情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 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
合神离的夫妻。 上阙:鹊桥相会(相逢)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 岂在朝朝暮暮。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相会如梦似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 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称为
《诗》
或《诗三,百到》 西,汉儒时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收入从到春秋西周
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约305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现歌实的源头。 按
其内容可分为 、 、 风三部雅分,颂按其表现手法
可分为 赋、 比、 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古诗词诵读PPT优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

古诗词诵读PPT优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

比较阅对读《比书愤阅》读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
比较阅读《书情愤》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诗开篇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作草书,晴窗分茶,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
渴望建功立业、蹉跎岁月、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从意象出发 比较二者不同
宋 小 朝 廷 的 软 弱 与 黑 暗 , 是 日 益 见 得 明 白 了 。 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
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作草书,晴窗分茶,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
遣闲情
渴望建功立业、蹉跎岁月、
这 一 年 春 天 , 陆 游 又 被 起 用 为 严 州 知 府 。 赴 任 之 前 , 先 到 临 安 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
• 而《临安春雨初霁》是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
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 得志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小结
陆游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让几百年前 清明时节的临安城蒙上了淡淡的愁绪,昨夜春 雨,明朝杏花,春景婉丽,情怀落寞。沧海横 流,八方风雨,不得志的陆放翁只好回归乡里, 种豆种瓜,烹茶酿酒。可半夜时分,孤村僵卧, 放翁壮志犹在,龙泉剑啸,放翁豪气干云!
虚实相生显愁情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作草书,晴窗 分茶,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
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与牢骚,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 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 悲。
生活细节现悲情
小结 :结合诗意,揣摩诗人多重情感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 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 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 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 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 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 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 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江花月夜
作品导读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 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 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 份已难以确考。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 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我们在诵读、 欣赏时,要细细品味诗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受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 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品导读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苏 轼温柔贤惠,两人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苏轼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 的。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熙宁八年(1075),苏轼来到密 州(今山东诸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 古的悼亡词。
无衣
作品导读
《无衣》产生于秦地。按其内容,这是一首军中战歌。朱熹评价这首诗,强 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 之心”。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 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也反映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诗歌的感情抒发与诗歌内容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人灌注在诗 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 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 热烈、深沉,表面上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 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 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切 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PPT课件

艺术特点
• 赋的表现手法 • 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 生动的细节描写 • 借物抒情 •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第一章:期望约会
(写青年之急Βιβλιοθήκη 细节描写)静女 第二章:美人赠管 重章叠句

见面后的情景 (顶真、双关)
第三章:美人赠茅
借物写情,
物微而情意浓
描写青年男女约会的爱情诗 男子的角度
小结:
诗歌通过__重___章__叠__句______、__动__作__、__细__节__描__写__________、 ____顶__真_______、双__关__、__象__征________、借_物__抒__情________等手 法的使用,塑造了美_丽__、__可__爱__、__敢__于__表__达____________的女主 人公憨形象厚以、及痴_情__、__真__诚___、__专__一___________的男主人公形象,
(2)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 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例】一传十,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荑:初生的茅草。 匪: 通“非”。
远郊归来送我荑草,荑草又美又独特。不是荑草长的美, 美人送礼最珍贵。
爱 通( 薆 ):隐藏

见 通( 现 ):出现

说 通( 悦 ):喜爱 女 通( 汝 ):你

归 通( 馈 ):馈赠
匪 通( 非 ):不是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课件古诗词诵读

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课件古诗词诵读

《赤壁怀古》-苏轼
诗人简介
诗词内容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其诗歌散文皆佳,风格豪放、洒 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 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联想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中的意象和情境再现出 来,深入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多读多背
通过多读多背经典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关注时代背景
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阅读
除了课本上的古诗词外,可以积极阅读课外古诗词及相关评论文章 ,拓宽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诗词内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赏析要点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思 念故乡的深情,情景交融 ,富有意境。
《春望》-杜甫
诗人简介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圣”,其诗歌多关心国家大事 和人民疾苦,风格沉郁、深刻。
诗词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胜簪。
杜鹃
杜鹃啼声哀婉,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悲苦之情。如李白《宣城 见杜鹃花》中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长亭、古道等人文意象
长亭
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常用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之情。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 漠烟如织》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古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件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 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 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 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 行行》、《青青河畔草》。
•表达效果: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 2.虚实相生,给人情韵悠长之感,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
• 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大 家感觉一下,去掉这两个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 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 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
• 表现形式: 1.常用“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2.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3.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婉转曲达。
“而”是转折,同心离居的重重困难、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种 种无奈尽在其中;“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因为相爱,我 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一字千金”可 见一斑。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 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
《涉江采芙蓉》
•这是一首( )的诗。
雅(大雅、小雅105)——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颂(周颂、鲁颂、商颂40)——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2.表现手法: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鹊桥仙》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鹊桥仙》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 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 水长东。
歌曲欣赏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再见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自然永恒(对比)人事巨变 物是人非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物是人非事事休
过去做皇帝时有多快乐,如今成阶下囚就有多痛苦。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对春花秋月的无理的责难
因为春花秋月勾起了美好的往事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写法示例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虞美人》、 《鹊桥 仙》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添字丑奴儿·芭蕉
作者: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 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 北人,不惯起来听。
锦瑟 [ 唐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了(liǎo)
砌(qì)
恰(qià)
二、诵读感悟
2.解释词义 ①了:了结,完结。 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 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
二、诵读感悟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文化常识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 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 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 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 《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 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 为《南唐二主词》。
三、核心鉴赏
7.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 明确 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 对比(现在—过去、物—人) 比喻(满腔愁绪 —一江春水)
四、理解性默写
(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3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鹊桥仙(纤云弄巧)
鹊桥仙①
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迢迢暗度④。金风玉露⑤一相逢,便 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⑥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⑦。
【注】
①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等。双 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一韵到底。上下片首两句要求对仗。 ②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③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④银汉:银河、天河。迢 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⑤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 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⑥忍顾:怎忍回头看。⑦朝朝暮暮: 指朝夕相守。语出宋玉《高唐赋》。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 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 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二、名家点评 他(李煜)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 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 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 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唐圭璋 《李后主评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 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 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统 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 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 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 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 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2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2张PPT).ppt

文体补充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宫 体诗。(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 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 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 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 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 多年来为世人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活 动 二
整诗 体歌 感诵 知读
初读正音
月下之思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 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往往生发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感。
作者却别开生面,个人的生命是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 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 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月下之景(1—8) 月下之思(9—16) 月下之情(17—36)
活 动 三
哀诗 而歌 不赏 伤析
学习支架
哀而不伤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 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 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 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春半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流水落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斜路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哀而不伤
青春易逝 年华易老 斯人难归
江情 水满 流江 春树
情满江树
情韵袅袅
月下之情
先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 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继而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 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最后写 游子对佳人的思念,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落月摇 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 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精选全文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精选全文
当 堂 检 测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诗经》的艺术特点3:句式章法
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雅、颂中则较少。这些差异说明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范读与自读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写?3.为什么诗歌中反反复复出现“我”?请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1:诗歌的主要内容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上战场
《秦风·无衣》
与子同仇(情绪方面)与子偕作(行动之始)与子偕行(奔赴战场)
递进关系。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古 诗 词 诵 读
学 习 目 标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共17张PPT)

“改”
朱颜 (经历风吹雨打) 地位 (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 心情 (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情感:物是人非之慨
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①运用设问、比喻、夸张,化虚为实的手法,化无形的愁思为 有形的江水。(明手法) ②以水喻愁。显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形象生 动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 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析效果) ③用代表故土的长江喻愁,含有怀念故国之情,亡国之恨,情 感更为深沉。(表情感)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ຫໍສະໝຸດ 离死别、悲歌。吟咏词作 体会音韵美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 / 何时了?往事 / 知多少。小楼/ 昨夜 / 又东风,故国 / 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 应犹在,只是 / 朱颜改。问君能 有 /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情基调:低沉、凄哀
知人论世——词中帝,亡国君
1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谁人不怜, 但诗人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 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 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 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希望这一切都结束。奇语 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李煜
学习目标
1、吟诵成韵,领悟词的音乐美。 2、自主鉴赏,品析词的情感美。
解题
在楚汉之争中,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 霸王别姬。那时那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一代霸王,英雄末路,美人虞姬为绝项羽后 顾之忧,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 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 “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这一凄美故事 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1《无衣》 课件4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1《无衣》 课件4

5、找出诗歌各章中不相同的字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创作背景
1.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 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 焉。”(《毛诗序》) 2.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 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 军,士卒相约之歌。 3.秦襄公受命于周平王“伐戎而至 岐”的反侵略战争中,兵士间团结 友爱、同仇敌忾、谐作并行、准备 抵御外侮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诗歌内容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 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 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 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 章结句“___与__子_同_仇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 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与_子__偕_作______”,是行动的 开始。三章结句“____与__子__偕__行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 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六艺,六种儒家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 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这种手 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更换中间的 几个字,反复咏唱,大量使用叠字和双声、叠韵词语,增强 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 ,加深情感。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风 15个诸侯国的民风歌谣 , “十五国风”
内 容
雅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歌词,多为贵族所 作 ,有大雅、小雅
颂 宗庙祭祀时的乐曲歌词
表 赋 铺陈叙事 现 手 比 比喻 法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 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 如年,精神恍惚。
是男女约会时甜
美的象征。 最初称为《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人物形象: 静女:美丽聪明、调皮活泼、大方勇敢。 男子: 憨厚淳朴、文质彬彬。
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预习<<氓>>。 3. 完成书本P92第三题,《步步高》 P60第四题
思念的笛声在我心
当初的欢笑藏在哪
海誓山盟藏在哪
姑娘啊
我要用彤管为你吹奏一曲 悠长缠绵的相思
水灵灵的白草芽啊 就像姑娘水灵灵的大眼睛
你采来田野的灵气 你采来世间的纯真
姑娘啊
让我拉起你的纤纤小手
相伴相爱终生
首 美丽聪明、调皮活泼、大方勇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什么是《诗经》六义?他们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美丽聪明、调皮活泼、大方勇敢。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不可不知的知识
一、什么是《诗经》?它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什么意义?
二?什么是《诗经》六义?他们具体 的内涵是什么?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整体感知
《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 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 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迭唱的形式,叙说 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 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 英雄主义气概。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被杀, 王畿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 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 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 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3.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些词语的变化分别表现了什 么情感?
[提示]“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的情景。“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 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 精神。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修我甲
兵,
与 子 偕 行。
修好我们的铠甲与兵器,我和你一同前行。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春江花月夜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 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 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游子思念爱人 、想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 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诗人情怀的高雅, 象征其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译 采摘那莲花要送给谁呢? 文 想要送给那远方思慕的人。
【思考】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远道”一词读出了 什么?
设问。“远道”一词暗示出后句人物情绪变化的原因:思 人在远方,路远愿难遂。
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 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让有情人反复借“彤管”和“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写出了一个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重点赏析】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读】
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 女子。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 大胆、直率。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姝(shū):美好。 ⑵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 ⑶爱:“薆”的假借字。躲藏。 ⑷踟躇(chíchú):徘徊不定。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也可能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怿(yuèyì):喜悦。女:汝,你。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⑾匪:非。 ⑿贻:赠与。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内 容
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译 我涉过江水去采摘那些莲花, 文 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思考】:一二句以哪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一种意境?有什么 作用?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 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虞美人》 《鹊桥仙》
静女
《诗经·邶风》 chích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luán
yuè yì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
《涉江采芙蓉》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南朝梁代萧统收录在《文选》中, 因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创作,代表着汉乐府诗的最高艺术成 就。
刘勰《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读 诗 歌 ,
【翻译诗句】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 头徘徊心紧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译】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 她姑娘好容颜。
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 人相赠厚情意。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理解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 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 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 都格外美丽。诗歌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静女
《诗经·邶风》 chích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luán
yuè yì
静女其娈,贻我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写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 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 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译 回头遥望那远处的故乡, 文 却又长路漫漫不见尽头。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 那头,看不到也望不见,“旧乡”的人儿此时也在凝 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 表。
这两句将“远道”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重点赏析】 “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解读】
“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 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 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 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 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 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 征意义。
【重点赏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解读】
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 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 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产生一唱 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 两心相印却漂泊异乡两地相思, 文 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 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 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 而思之切,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